鹅毛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鬼雨仙踪 > 鬼雨仙踪第37部分阅读

鬼雨仙踪第37部分阅读

    客气什么呢,我是住定了,今晚我要与贤弟抵足而眠,贤弟夜里要茶要水,我好随时照顾,银心你到外厅去睡吧。

    银心:梁相公,亏你还是读书明理的人,怎么说出这种话来!?

    梁:怎么!?

    祝:男女授受不亲,何况是同榻而眠呢!?

    梁:你怎么把愚兄比起女人来啦!?

    祝:梁兄既不是女人,怎敢劳动梁兄侍候茶水呢?

    梁:为了贤弟有病,慢说是侍候茶水,就是做牛做马,我也甘心情愿的。银心,你去吧!今天晚上一切就有我了。

    银心:有你就糟了。

    祝:她是说小弟不惯与人同眠,如梁兄一定要住在这儿,那么就请梁兄另一条被吧!

    梁:好,既然这么说,愚兄就依你,银心啊,你去叫四九把我的被拿来。

    祝:银心啊,既然这样,就依梁相公吧。

    同学:喂,洗澡去,去不去?

    梁:咱们也去呀?

    祝:干嘛?

    梁:洗澡呀。

    祝:洗澡,我不去。

    梁:怎么了?

    祝:我,我有点不舒服。

    梁:你不去,我也不去了。唉!咱们说到什么地方呀,咱们说到什么地方呀,唉!你看你。

    四九:走,洗澡去。

    银心:你干什么呀,我不去,我不去嘛!

    四九:咱们走吧!

    梁:是你呀。

    祝:怎么了,自己补衣服呀?

    梁:谢谢,谢谢。不行啊。

    祝:来来来,我来吧!

    梁:你又不是女人,还不是跟我一样笨手笨脚的。

    祝:试试看么!

    祝:好了。

    梁:唉呀,不错嘛,比女人缝得还好嘛。

    祝:帮你做事情,还占便宜。

    梁:对不起,对不起。(大合唱):啊……啊……光阴如箭似水来,匆匆过了三长载,梁山伯、祝英台,情重如山深如海。一个是说古论今言不断,一个是嘘寒问暖口常开,转眼三年容易过,匆匆春去春又来。

    祝:怎么啦?

    梁:贤弟。

    (梁):英台不是女儿身,因何耳上有环痕?

    (祝):耳环痕有原因,梁兄何必起疑云,村里酬神多庙会,年年由我扮观音,梁兄做文章要专心,你前程不想想钗裙。

    (梁):我从此不敢看观音。

    银心:相公,梁相公,老师叫你。

    梁:幸亏我的文章做好了,贤弟你等会啊,我去去就来。

    银心:小姐,员外有信来了。怎么了,是不是又来催我们回去的啊,是不是呀!

    祝:说夫人病得很厉害,真难死人了。

    银心:难什么,那我们就回去好了。

    祝:说倒挺容易的。

    银心:怎么,舍不得梁相公。

    祝:死丫头。

    银心:我看不如找找师母。

    祝:找师母干什么?

    银心:跟她实话实说,有一句说一句,请她做个大媒。

    祝:怪难为情的。

    银心:看什么呀,有什么好看?

    同学:那多难为情呀……

    同学:谁说不是呢……

    同学:活像个大姑娘,真像个大姑娘。

    祝:我看不走也得走了。

    祝:多谢师母。

    师母:请坐。

    祝:谢坐。

    师母:既然是你母亲病了,是应该回去看看的。

    师母:你老师回来,我替你跟他说说。

    祝:多谢师母。

    祝:师母。

    师母:还有什么事吗?

    祝:没有什么。

    师母:英台有什么话,你尽管说好了。

    祝:师母。(祝):老师教诲恩如海,师母栽培德似山,自与梁兄同受业,春花秋月已三年,三年整,整三年,我有满腹心事口难言。

    师母:当师母的面还有什么难为情的呢,说嘛!

    (祝):英台原是—原是乔装扮。

    (师母)师母眼中早看穿。

    (祝):既是师母早看穿,英台不复顾羞惭,千言万语说不尽,取出怀中白玉环,交与梁兄为信物,万望成全好姻缘。

    (师母):英台貌与花相似,山伯才同锦一般,如此良缘谁不愿,师母更心欢,定会替你成全好姻缘。

    祝:多谢师母。

    【十八相送】

    (大合唱):三载同窗情如海,相依结伴下山来。

    (梁):想当初我把书馆上,桃红柳绿好风光,相逢结拜叙乡党,犹如手足一般样,伯父严命难违抗,贤弟接信归心忙,但愿你一路平安转回乡

    (祝):梁兄情意实难忘,亲身送弟下山岗,兄攻书伯母在家谁奉养?为何不娶一妻房?

    (梁):一心攻书立志向,书中自有美娇娘,你本书香门弟有名望,想必早已订妻房!

    (祝):一句话问得我无言讲,他怎知我是女红妆,本该把终身事儿对他讲,猛想起临行时父命有三桩,事要三思休鲁莽,话到舌尖暂隐藏。

    梁:刚才我们说……

    祝:想小弟年纪还小,要什么妻房啊!

    梁兄,你看,今日天气晴和,不辜负大好时光,你我弟兄二人沿途吟诗以话衷肠如何?

    梁:愚兄才疏学浅,不如贤弟满腹文章,只怕对不上啊。

    祝:梁兄忒谦了。

    (大合唱):无题文章不好想,且将风景咏诗章。

    (梁):见一樵夫走奔忙,汗流夹背意慌慌!

    (祝):他为何人把柴打,梁兄你为何人下山岗?

    (梁):他为妻子把柴打,我为你贤弟下山岗。

    祝:不对。

    梁:怎么不对。

    (祝):他为兄弟把柴打,梁兄哥!你为妻子下山岗。

    (梁):为兄尚未成婚配,胡言乱语你太荒唐。

    (梁):兄送贤弟到池塘,金色鲤鱼一双双。

    (祝):好似比目鱼儿相依傍,弟兄分别诚感伤。

    梁:贤弟,你为什么长叹呢?

    祝:梁兄,你看鱼儿在塘里游来游去,他们总也不肯分开。

    梁:只要没有人垂钓,他们是永远不分开的。

    祝:这么说,我们是鱼就好了。

    梁:唉!你看。(梁):微风吹动水汤漾,漂来一对美鸳鸯。

    (祝):形影不离同来往,两两相依情意长,梁兄啊,英台若是女红妆,梁兄愿不愿配鸳鸯?

    (梁):配鸳鸯,配鸳鸳,可惜你英台不是女红妆。

    (大合唱):过了一山又一山,前行到了凤凰山。

    (祝):凤凰山上花开遍。

    (梁):可惜中间缺牡丹。

    (祝):牡丹花,你爱它,我家园里牡丹好,要摘牡丹上我家呀。

    (梁):牡丹花,我爱它,山重水复路遥远,怎能为花到你家呀。

    (祝):梁兄哥!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惹心烦。

    (银心):你看前面一条河。

    (四九):漂来了一对大白鹅。

    (梁):公的就在前面走。

    (祝):母的後边叫哥哥。

    (梁):未曾看见鹅开口,那有母鹅叫公鹅。

    (祝):你不见母鹅对你微微笑,他笑你梁兄真像呆头鹅。

    (梁):既然我是呆头鹅,从此莫叫我梁哥哥。

    (银心):眼前一座独木桥。

    (祝):心又慌来胆又小。

    (梁):愚兄扶你过桥去。

    (祝):你我好比牛郎织女渡鹊桥。

    (梁):送子观音堂中坐,金童玉女列两旁。

    (祝):他二人分明夫妻样,谁来撮合一炉香?

    梁:这金童玉女怎么能成为夫妻呢?

    祝:哦,不能成为夫妻的呀!你看,那是谁啊!?

    梁:那是月下老人,专门管男女婚姻之事的。

    祝:既是月下老人,为什么不把红线把他们二人系在一起呢?

    (梁):月老虽把婚姻掌,有情人才能配成双,泥塑木雕是偶像,不解人间凤求凰。

    (祝):梁兄呀!他二人有情又意,只因为泥塑木雕难把口儿张,观音大士把媒来做,来来来,我们替他来拜堂!

    (梁):贤弟愈说愈荒唐,两个男子怎拜堂!?

    (梁):兄送贤弟到塘中。

    (祝):塘中照见好颜容。

    (梁):有缘千里来相会。

    (祝):无缘对面不相逢。

    (梁):你看水里两个影。

    (祝):一男一女笑盈盈。

    (梁):愚兄明明是个男子汉,你不该比来比去偏把我比女人。

    (大合唱):过了一滩又一庄啊!庄内黄狗叫汪汪!

    (祝):不咬前面男子汉,偏咬後面女红妆啊!

    (梁):贤弟说话太荒唐,此地哪有女红妆,放大胆量莫惊慌,兄打狗你过庄。

    (银心):前面过来一头牛。

    (四九):牧童骑在那个牛背头。

    (祝):唱起山歌解忧愁,只可惜对牛弹琴牛不懂,可叹梁兄啊!是个大笨牛。

    (梁):非是愚兄动了怒,我明明是人你比做牛,还是个大笨牛。

    (祝):梁兄啊!你别动肝火别生气!小弟作揖赔罪你且把怒休。

    (祝):劳君远送感情深,到此分离欲断魂,一事在心临别问,问梁兄可有意中人?

    (梁):愚兄生长在贫门,无势无财怎订婚?学业未成名未就,一时那有意中人?

    (祝):闻说梁兄未订婚,英台有妹守闺门,梁兄如有求凰意,有我为媒事可成。

    (梁):路远无缘见玉人,青春美貌定无伦。

    (祝):问人与我无差异,问貌叫人两不分,我与她是同年同月同胞生哪!

    (梁):上前一拜谢媒人,贤弟情深意更深,不怪出言多比喻,原来一味想联婚,可笑我冬烘头脑太昏昏哪!

    (祝):此行何日再相逢,珍重春寒客里身,万恨千愁言不尽,临行一语意重深,莫忘了求亲早到祝家村。

    四九:祝相公。

    (大合唱):临别依依难分开,含悲忍泪祝英台,心中想说千句话,万望梁兄早点来。

    (大合唱):朝思量,暮思量,一别长亭岁月长,卧病在床君知否,满天星斗夜初凉。

    梁:师母,多谢师母。

    师母:你这几天心神不定、闷闷不乐的,为了什么?

    梁:我有点想……想家。

    师母:想家,想家就请几天假回去看看吧!

    梁:不要了,不要了。

    师母:睡吧--山伯我有件事情想告诉你。

    梁:师母,什么事啊!

    (师母):上前含笑问书呆,一事离奇你试猜,到底是男还是女?

    梁:师母说的是谁啊?

    (师母):你三载同窗的祝英台。

    (梁)男女分明何用猜,英台怎会是裙钗,明明师母开玩笑,山伯书呆并不呆。

    (师母):他临行告别到□台,几度含羞口不开,取出玉环为信物,请求师母做媒来。

    (梁):英台有妹似英台,自愿为媒配不才,临行已经当面说,又劳师母到书斋。

    (师母):英台确是女裙钗,师母跟前自认来,儿女私情谁肯说,你书呆毕竟是书呆。

    梁:啊!英台是个女的。

    师母:是啊!

    梁:啊!英台--英台是个女的,这么说英台就是九妹,九妹就是英台,唉呀!我跟她同学三载,三载同窗,怎么会啊!唉呀!这么说,她自己做媒配给我,她自己做媒配给我。

    师母:你们两个既有婚约,你就应该早去求亲,明天早上禀明老师,下山访英台去吧!

    梁:多谢师母!

    (大合唱):梁山伯一心要把英台访啊,英台访啊!离了书房下山岗,下山岗。

    (梁):访英台上祝家庄,眼前全见旧时样,回忆往事喜又狂,竟不知她是女红妆。出了城,过了关,她说我为妻子把山下,她说那比目鱼儿兄弟一般样。下了山,到了塘,她说鸳鸯两个两成双,她心中早想配鸾凤。凤凰山,凤凰山,家有牡丹等我攀,河中鹅,河中鹅,我山伯真是个呆头鹅。

    (大合唱):织女会牛郎,庙里凤求凰,塘中分男女呀,黄狗咬红妆。

    (梁):一桩桩,一件件,桩桩件件猜不透,唉!我是个大笨牛,大笨牛。

    (四九):我是个小笨牛。

    (大合唱):眼前已是柳荫在,长亭内她曾经亲口许九妹,许九妹,想不到九妹就是祝英台。

    (梁):英台呀!你这个媒呀做得对呀!做得真对!袖中取出信物来,欢欢喜喜又藏在怀,早到祝家早相会,我梁家花轿早呀早去抬。急急忙忙把路赶,恨不得插翅飞到她□台。

    银心:小姐,梁相公家派人提亲来了。

    祝:你怎么知道呀?

    银心:我怎么不知道,刚才我在门口看见老婆子打咱们家门口出去,说她是向咱们家员外给你提亲来的,不用说准是梁相公家派来的。

    祝:不许你胡说!

    银心:真的啊!

    银心:小姐,怪不得昨晚烛花结了双蕊,烛花双蕊必有喜事。

    祝老爷:喜事喜事,这真是天大的喜事。

    祝:爹、妈。

    银心:参见员外夫人。

    祝老爷:英台,为父正惦记著我儿的亲事呢!偏偏今天就有人来为我儿提亲,这岂非不是一喜,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门亲事真是天凑良缘,我已应允了,你看如何!

    祝夫人:英台,你可知将你许配那一家嘛?

    祝:不知爹爹将女儿许配何人?

    祝老爷:这门亲事非比寻常,提将起来我儿是知道的,是本郡太守之子马文才。

    祝夫人:你看如何?

    祝老爷:怎么?

    祝英台:女儿不嫁。

    祝老爷:门当户对,为什么不嫁?

    祝:谁不知道马文才是不学无术的纨裤子弟啊!

    祝老爷:传说之言,怎么可以深信呢?

    祝:女儿不能从命!

    祝老爷:不听父命就是不孝!

    祝:女儿愿意侍候爹爹终老一生。

    祝老爷:这是什麽话,焉有终生不嫁之理!

    祝:女儿就是要嫁也不嫁给马文才!

    祝老爷:我明白了,你在杭城读书的时候,莫非……银心,你陪小姐读书三载,做了些什么?讲!

    祝:银心,你说好了!

    银心:小姐在杭城读书的时候,与梁山伯相公义结金兰,形影不离,临行之时,小姐还……

    祝老爷:讲!

    (银心):小姐还亲口许九妹。

    祝老爷:英台,你……

    (祝老爷):怪不得好言相劝劝不醒,却原来在外有了儿女情,美满姻缘你不愿,辜负老父一片心,自从盘古开天地,那有闺女自订亲,马家有财有势有媒聘,梁山伯他与我祝家难联姻!

    祝:爹爹,女儿与山伯三载同窗,情投意合,马家婚事女儿万万不能从命!

    祝老爷:我已将你许配马家,择日下聘,万难更改。

    祝:女儿心愿已定,但凭爹爹……

    祝老爷:你,好奴才。

    银心:小姐。

    祝夫人:你何必发这么大的脾气待会我慢慢劝劝她,也就是了。

    祝老爷:从也要从,不从也要从。

    祝:妈……

    祝夫人:英台,你爹的脾气你是知道的,事到如今,你还是答应了吧!

    (祝):妈……埋怨爹爹做事差,不该将女儿许马家,自从女儿回家下,曾将衷情禀告妈,儿的娘啊!

    祝夫人:他们马家有财有势,你爹爹既已许了亲,怎么能再反悔呢!再说你自己许的亲,传说出去了总不大好听,我看你就委曲了吧!

    (祝):我寒梅岂怕风雪压,凤凰怎肯配乌鸦,无论他马家权势有多大,要成亲除非是日出西山,铁树开花!

    祝夫人:英台。

    银心:夫人,您看这可怎么办呢?

    祝夫人:偏偏那梁山伯又不早点来。

    银心:小姐,梁相公来了。

    (大合唱):梁山伯、祝英台楼台相会诉离怀,诉离怀。一个是满心欢喜情难禁,一个是满腹心事口难开,口难开。

    梁:四九,下去。

    四九:是。

    祝:银心,给梁相公冲茶。

    银心:是。

    梁:小姐。

    祝:梁兄。

    梁:小弟与令兄有八拜之交,今日特来拜访,请问令兄何在啊!

    祝:梁兄,你仔细地看看。

    梁:你……

    祝:我就是英台。三年前我想出外求学,故而改扮男装,不期与梁兄相遇,三载同窗多蒙照顾,英台感激不尽。

    梁:贤弟,哦,念书的时候,咱们是兄弟相称,如今你这样的打扮,我该称你贤弟呢,还是……

    祝:读书时节我是女扮男装,理该兄弟相称,如今不妨改称兄妹。

    梁:如此,贤妹。

    祝:梁兄,梁兄请坐。

    梁:有坐,贤妹请坐。

    银心:梁相公请用茶。

    祝:梁兄,你我长亭分手,别来可好。

    梁:好,贤妹家居想必安适。

    祝:托梁兄之福,也还好。梁兄此来是路过,还是特地光临。

    梁:愚兄特地到此,一来与仁伯大人问安,二来想看看你家九妹。

    祝:九妹?

    梁:贤妹啊!(梁):那一日钱塘道上送君归,柳荫之下做大媒,九妹的婚姻你亲口许,求亲我特为上门来。

    (祝):梁兄啊!你道九妹是哪一个,就是小妹祝英台。

    梁:噢,就是你呀!

    (梁):梁山伯与祝英台,天公有意巧安排,美满姻缘偿夙愿,今生今世不分开。

    (祝):无奈是爹爹已将我终身……

    (大合唱):啊……她终身二字方离口,含悲忍泪进绣闱。既是有心悔旧约,

    (梁):临行又何必自为媒!

    梁:银心,我问你--

    (梁):到底她终身许配了谁?

    (银心):就是那花花公子马文才!

    (梁):你与我海誓山盟情义在,我心中只有你祝英台,你爹爹作主许马家,你就该快把亲事退。

    祝:我也曾千方百计把亲退,拒绝马家聘和媒,无奈是爹爹绝了父女情,他不肯把马家亲事退。

    梁:啊!不肯退亲。

    (梁):你爹不肯把亲退,我家花轿先来抬,杭城请来老师母,祝家厅上坐起来,你我有媒也有聘,白玉环与蝴蝶坠,为何不能夫妻配。

    (祝):白玉环蝴蝶坠,蝴蝶本应成双对,岂知你我自作主,无人当它是聘媒!

    (梁):纵然是无人当它是聘媒,我也要与你生死两相随。

    (祝):梁兄句句痴心话,英台点点泪双垂,梁兄啊!梁门唯有你单丁子,白发娘亲指望谁?只怪我,英台无福份,梁兄你还是另婚配。

    (梁):那怕是九天仙女我都不爱。梁:愚兄先辞了。

    (祝):梁兄……梁兄特地到寒舍,小妹无言可慰,亲斟薄酒敬梁兄。

    (梁):想不到我特地来叨扰酒一杯!

    (祝):梁兄啊,草桥相遇便相亲,同学三载更有情,留下玉环为信物,相烦师母说婚姻,临行送我钱塘路,几度忘羞露本心,我与你水面成双留俪影,我与你堂前作对拜观音,岂知好事成虚话,棒打鸳鸯两离分,爹爹许了马家婚,心已碎,意难伸;尚有何言对故人?尚有何言对故?

    (梁):我只道两心相照成佳偶,又谁知并蒂莲被狂风吹!我满怀悲愤向谁诉?我满眶热泪流与谁?一场好梦匆匆醒,万丈情丝寸寸灰,从今不到钱塘路,怕见鸳鸯作对飞。

    (祝):梁兄!梁兄!这都是我把梁兄累!

    祝:梁兄!不是英台无情无义,只是父命难违,梁兄啊!

    (祝):我为你泪盈盈,终宵痛苦到天明!

    (梁):我为你汗淋淋,匆匆赶路未曾停。

    (祝):我为你气难平,几次伤了父女情。

    (梁):我为你碎了心,那有良药医心病。

    (祝):信难守,物难凭,枉费当时一片心。

    (梁):心如火,手如冰,玉环原物面还君。

    (梁):吞声忍泪别卿去。

    (祝):你抱病含愁怎能行!

    (梁):不能行,也得行,我死在你家总不成!

    (祝):梁兄切莫太伤神,珍重年轻有用身,放下婚姻谈友爱,何时你再上我家门?

    (梁):将来有命终相见,无命今生不相逄,只有向草桥镇上认新坟。

    (祝):认新坟,认新坟,碑上留名刻两人,梁山伯与祝英台,生不成双死不分。

    (大合唱):梁山伯与祝英台,生不成双死不分,生不成双死不分。

    (梁):我与她,生不成双死不分。

    梁:英台,英台,英台……

    梁母:山伯,山伯,吃药了。

    梁:四九,四九!

    梁母:他还没有回来呢!

    梁:妈,你看英台会来吗?

    梁母:我想她会来的,快吃药吧!

    梁:孩儿的病不是药石可以医得好的,我恐怕不行了。

    梁母:不会的。

    梁:妈,你是空疼了我一场了。

    梁母:山伯,年纪轻轻的,不要说这种话。

    梁:想不到要你白发人反送我这黑发人,母亲的养育之恩,孩儿只有来生图报。

    梁:小姐,小姐没来?

    四九:相公,如今小姐已经是马家的人了,她叫你保重身体,别在以她为念。

    梁母:是啊,要以身体为重。

    梁:她看了我的信怎么说?

    四九:她哭了半天,就叫我把这个交给相公。

    (梁):常言道,结发夫妻到白头,看来你我今世无缘结鸾俦。

    梁母:山伯!

    四九:相公,相公。

    梁:妈,孩儿死後,请将孩儿埋葬在南山路旁。

    梁母:山伯,不要说傻话了。

    梁:这是我随身之物,你去送给小姐,她看了这个,就跟看见我一样。

    (梁):春蚕到死丝方尽,英台呀,我不到黄河不甘心!

    梁母:山伯,山伯!

    (四九:相公!相公!)

    梁:英台!

    梁母:山伯,山伯!

    (四九:相公!相公!)

    奴:小姐,花轿快到了,您快点梳妆吧!

    银心:小姐不好了,梁相公他……

    祝:他,他怎么样?

    四九:他死了。

    银心、四九、奴:小姐,小姐……

    (祝):梁兄啊!我哭,哭一声山伯啊!我叫,叫一声梁兄啊,实指望与兄谐鸾凤,又谁知棒打鸳鸯各西东,楼台一别成永诀,小妹害你把命送,爹爹之命如罗网,马家好比虎狼凶,梁兄啊!梁兄啊!虽然空做阳台梦,就是十八层地狱我也要跟从。

    祝:你家相公在临终的时候,说过什么话吗?

    四九:我们相公叫我带来这幅罗帕,他说小姐见到这一个,就好像见到他一样。

    祝:这上面……四九:是相公吐的血……他还叫了几声小姐的名字就死了。

    祝:梁兄你死得好苦呀!四九,你家相公下葬了没有?

    四九:已经埋在南山路旁了。

    祝:南山路旁,南山路旁,四九,你回去吧,到家之後,即刻准备香蜡纸马,在南山坟前等我。

    四九:小姐你……

    祝:不必多问,快去吧!银心,送他下去。

    银心:是。

    银心:员外,夫人。

    奴:拜见员外夫人。

    祝老爷:花轿已经上门了,你们怎么还不替小姐打扮起来!

    祝:人都叫你逼死了,还有什么好打扮的。

    祝爷:什么?

    奴:员外,小姐的同学的梁相公死了。

    祝老爷:你怎么总是劝不醒呢,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今天是你大喜的日子,最好把这些闲事搁在一边。

    祝:闲事!爹爹说得可真容易!

    祝夫人:英台啊,马家的花轿到门口已经半天了,事到如今,难到还退亲不成啊!

    祝:退亲倒用不着,我根本就没有答应这门亲事。

    祝老爷:英台你……

    祝夫人:你看你,有话慢慢说嘛!英台啊,婚姻大事总是要父母作主的,你爹爹已经答应了马家,怎么能再更改呢?再说马家财大势大……

    祝:他财大势大是他马家的事,我的心早许给了梁家了,我与山伯生不同衾死同坟,宁死不上马家门。

    祝老爷:岂有此理,为父替你攀了这门高亲,难道委曲了你不成。

    祝:爹爹一定要女儿上轿?

    祝老爷:花轿已经上门了,还有什么一定不一定?

    祝:也好,女儿就依从爹爹。

    祝夫人:这才对了!

    祝:不过,求爹爹也依我一件事。

    祝老爷:说吧!

    (祝):轿前两盏白纱灯,轿後三千银纸锭,花轿先往南山旁,英台要草桥镇上祭兄坟!

    祝老爷:今日马家来迎亲,怎可去拜山伯坟!

    祝老爷:太不成话,那有新娘上轿去祭坟的道理,一派胡言,简直是一派胡言。

    (祝):爹爹若是不答应,要我上轿万不能。

    祝夫人:员外,时候不早了,你就暂时依了她吧!

    祝老爷:这怎么可以呢!

    祝夫人:等她祭坟之後,再到马家拜天地也不算迟呀!

    祝老爷:也只好如此了,你这个冤家真把我气死了!

    祝夫人:好了,好了。

    (祝):梁兄啊!楼台一别成永诀,人世无缘同到老。原以为天从人愿成佳偶,谁知晓姻缘薄上名不标。实指望你唤月老来做媒,谁知晓喜鹊未报乌鸦叫,实指望笙管笛箫来迎娶,谁知晓未报银河断鹊桥,实指望大红花轿到你家,谁知晓白衣素服来节孝。

    (大合唱):梁兄啊!

    (祝):梁兄啊!不见梁兄见坟台,呼天唤地唤不归,英台立志难更改,我岂能嫁与马文才。

    (大合唱):梁兄啊!

    (祝):不能同生求同死啊!

    (大合唱):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地老天荒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

    ---

    〔开头加括号者为歌唱部分,穿插于说白部分中的歌唱,以此方式区隔。〕原载于《电影欣赏》第六十六期

    3、黄大仙

    香港的黄大仙庙香火鼎盛,而黄大仙究竟是何人,他又是怎样成“仙”的呢?

    一种说法是:黄大仙是晋代术士黄初平。此说源出于《金华府志》。该志卷二十二“仙释”条云:“晋,皇(黄)初平,兰溪人,牧羊遇道士,将至金华山石室中。兄初起寻之四十余年,一日逢道士,引入山相见。问羊安在?初平日:在山之东。初起视之,但见白石。初平叱之,石皆成羊。初起遂绝粒,服松柏、茯苓,亦得仙。后还乡,其族尽亡,乃复去。初平别号赤松子云。”如此看来,黄大仙就是黄初平了,他别号赤松子,所以几处黄大仙庙名,前面都有“赤松”二字,叫“赤松黄大仙祠”,以示正宗。至今,金华民间仍流传着黄初平“叱石成羊”的故事。金华北山有地名二仙祠,“二仙”即指黄初平、黄初起兄弟。因他兄弟俱成仙,故有人认为黄大仙非指一人。而是指兄弟二人。二仙祠那地方,原建有赤松观。《金华县志》载:“赤松观,一名宝积观,在县东北二十里。西晋时皇(黄)初平、初起叱石成羊、白日飞升之地……”。只是这座建于西晋巍峨雄伟的黄大仙祠,早已荡然无存了。

    4、法显与《佛国记》

    法显(约337—422),俗姓龚,平阳武阳(今山西临汾)人。东晋名僧、旅行家、佛经翻译家。原有兄长三人,均不幸夭亡。其父恐灾及法显,三岁时就剃度他为沙弥,二十岁受大戒。他自幼受佛教教育,志诚行笃,常以律藏残缺为憾,誓志前往天竺求取经律。

    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法显抱著求知的强烈愿望和虽死无憾的决心,与同学慧景、道正、慧应、慧克等十一人结伴同行,从长安出发,西行求经。一个月后,到达西秦乞伏乾归所据苑川郡西城(今甘肃榆中一带),再经现在的兰州到南凉秃发辱擅的国都乐都,然后西北行,由扁都口过祁连山,到达河西的张掖,受到北凉张掖公沮渠蒙逊的热情接待,后至敦煌。由此西行向鄯善进发,途经「沙河」。沙河又称流沙。据《法显传》记载:「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以,惟死人枯骨为标识耳。」法显等人在沙河中行走十七天,西渡流沙一干五百余里,才到达鄯善。在这里停留一个月,向西北行至焉耆,再斜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在渺渺沙海中行走三十余日,到达丝绸之路南道的咽喉要道、大乘佛教的盛地于阗。

    法显在于阗停留了三个月,参观了当地一年一度的行像仪式,遂继续西行,到达子合国(今新疆叶城)。他在此住了十五天,南行进入葱岭中的干麾国(今叶城西南奇灵卡地)。在于麾「安居」毕,又南行二十五日到达竭叉国,因等待「般遮越师」大会,停留时间较长。次年才从竭叉国南行前往北天竺,越葱岭到陀历,渡印度河,到达北印度的乌苌国,然后到键陀卫国(亦作键陀罗国,今巴基斯坦北部)。他在这里看了著名的佛钵,记叙了有关佛塔和佛钵的故事。接著,法显又到竭国醯罗城(今阿富汗贾拉拉巴德)参看佛影、佛齿、佛顶骨。然后经跋那国(今巴基斯坦西北的哈拉姆)、毗茶国等地进入中印度,到达摩头罗(今印度新德里东南的马土腊)。

    法显经过长途跋涉,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目的地,不由百感交集,感慨万千。他遍游了佛迹名胜,并以笈多王朝首都摩揭陀国的巴连弗邑为中心,往返参访附近各处的佛迹。在巴连弗邑,他用三年时间学习梵文,记录律藏。接著又沿恒河东下到占波国(今印度巴加尔普尔),然后南下到多摩梨帝国(今恒河支流胡里河西岸的泰姆鲁),在此写经画像,住了两年时间。

    公元410年冬,法显独自一人从海路踏上归途,航海十四昼夜,到达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继续寻求经律。途中还到过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

    公元411年,法显乘商船东归。下海两日便遇大风,船只在暴风与海浪中迷航,七十多日后水断粮绝,仅以海水为食。安帝义熙八年(公元412年)九月间,漂到了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山东青岛东北崂山)登陆。法显本欲前往长安,因得知宝云等受到长安僧界的排斥而赴建康(今南京),到了建康道场寺。

    法显自东晋隆安三年从长安出发,义熙八年由山东登陆回归,前后经历十四年,行程四万余里,是我国历史上通过丝绸之路到达中印度、斯里兰卡和印度尼西亚的第一人,也是第一个到达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而归的名僧。他在建康翻译《摩河僧祗众律》、《大般泥洹经》等佛经、戒律达百万余字,填补了译经事业中缺少戒律的空白,为翻译佛教经典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还把游历天竺及所到三十余国的见闻写成《法显传》(即《佛国记》,国外有英、法、日文译本),为研究当时西域和东南亚各国的历史、地理和丝绸之路情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法显在建康住了约五年时间,然后到荆州(今湖北江陵),86岁时死于辛寺。作为古代的名僧和旅行家,法显的历史功绩和开拓精神是可贵的。

    ——转自《大话西游丝路情》

    5、竺法护

    一西求法译经称敦煌菩萨

    竺法护,原名竺昙摩罗刹,意译竺法护。他的祖先是西域月支国人,所以姓支。世世代代侨居敦煌郡(今甘肃敦煌)。

    法护八岁出家,拜外国高僧竺高座为师,因为从老师的姓,因此又姓竺。

    法护自幼聪明好学,博文强记。每天诵经达万言之多,并且过目可解。又是因法护天性纯美,操行精守清苦,立志勤学,坚持到万里之外去寻找名师。因此,他能博览儒家六经。钻研佛教经、律、论三藏典籍,游刃有余,独获心得,尽管当时社会上的僧俗,对他的看法,褒贬不一,毁誉参半,但护法未尝把这些放在心上,仍专心至志,参佛自修。

    西晋武帝时,洛阳的寺庙图像,建筑绘画的程度,为全国第一。法护认为这是佛教的表面文章,而真正的佛教内蕴,深奥的经典《方等》,都还在西域岭以外。法护于是感慨之余,立下宏愿,愿以毕生精力投入弘扬大法之中。便随师傅万里跋涉到了西域,决心在佛教嫡传的国度里,寻法觅经。

    法护在西域各国,周游多年,通晓了三十六种语言文字,搜集到各种殷本的佛典,比较对刊,分析条贯,字词音义,全部释解。之后,将所有梵经,载回中国。从敦煌到长安的里程中,沿路翻译,从不停手。到长安后,继续翻译,其中有《贤劫》、《正法华》、《光赞》等一百六十五部,统统译出,成为法护终身的弘佛扬法事业。

    法护的译经活动,主要在长安,其次在洛阳和敦煌,酒泉。他孜孜不倦,劳不告苦,?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