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鸿章等人引进西方的机器,开办工厂,不仅得到了光绪皇帝的赏识,从中还赚了不少银子,他虽然也羡慕,但是,他却和洋务沾不上边儿,只有忌妒的份。他冷冷一笑道:“这效仿西方多少年了,咱大清富强了吗?我看,还是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你若不管,我这就面见太后,把那些带头的举子抓起来,看看谁还敢闹事。”
奕䜣道:“王爷,你消消气,咱们只要这么一拖,那些举子得到不答复,很多人就要回到各省去了,到时候,剩下的这些人,成不了气候。”
载漪看到奕䜣不管,他虽然有一些气愤,但也无可奈何,他虽然说要面见慈禧太后,但慈禧太后正倚仗着奕䜣解决战争之后留下来的事情,那里有时间理他。
第一卷 第七十八章 上今皇帝书
宋雨亭知道康有为和梁启超是当代的两个著名人物,心中也有一丝的佩服,这一日,偷得几分闲情,他将《上今皇帝书》仔细的看了一下,发现康有为《上今皇帝书》写得非常的之好,这《上今皇帝书》,情词慷慨,气势磅礴,所说的都是针对大清腐败政体的改革,以及自强之道,还引用了西法各国变革之道,特别是倭国的明治维新。宋雨亭看罢,心存慰藉,这《上今皇帝书》可以说是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篇宣言书。
康有为在《上今皇帝书》中首先强烈反对割让台岛,指出割台湾给日本是“弃台民”、“散天下”,会造成“民心先离”,中国将有土崩瓦解之患。又反对议和,认为言和是“解散民体,鼓舞夷心,更速其亡”,故要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并提出了他的全部变法维新主张:一、下诏鼓天下之气。要求光绪帝速下三诏:一下“罪己之诏”,中日甲午之战,中国惨败于日本,皇上应特下明诏,深刻反省,承担责任,以便激励国人,同雪国耻,鼓舞将士,慷慨效死。二下“明罚之诏”,对那些主和辱国、大僚尸位、无补时艰的昏庸大臣;阵战不力、闻风溃逃、克扣军饷的贪鄙将帅;擅许割地、辱国通款的卖国使臣;守御无备、调度非人的大小疆吏,应区别情况,给以处罚,重者处死,轻者革职,以蔽其辜。而对那些有功绩的将帅疆吏,则予以奖赏。三下“求才之诏”,建议光绪帝应悬赏求贤,破格提拔那些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参与决策国家大事,应令中央、地方各级官吏各举所知,不论已仕未仕,均可引见擢用。三诏一下,赏罚既明,天下士气必大受鼓舞,则可上下一心,以赴国家之急。二、迁都定天下之本。
康有为认为,京师近海,从天津大沽口到京师很近,容易为外国侵略者所胁制,而今旅顺、威海卫已为日军攻占,京师屏障全失,建议迅速迁都西安,使日本失其胁制之术,则不必割地,也能达成和议,即使和议不成,直隶地区全部失去,而全国大军云集都畿,扼守潼关、函谷关之险,亦可言战。三、练兵强天下之势。康有为认为,中国所以屡战屡败,将衰兵弱、武器落后是重要原因,所以主张训练重兵,尤其强调选将和购械。选将应注意挑选年少力壮、出身卑贱者,肯为国家效力;而不用那些精力衰竭、暮气沉沉的老将。建议令各地绅士举办团练,并令州县各荐一位慷慨知兵之士,十中挑一,则必能选拔出优秀将才,为国家所用。购械则需选拔精于制造技术、又能廉洁奉公的人,向外国购买近代化枪炮,使“器械精利,有恃无恐”。康认为只要有精兵猛将,再配以精锐武器,即可强天下之势,对外能稳胜券。四、变法成天下之治。康有为认为以上三者,还只是“权宜应敌之谋”;而惟有“变法”,才是“立国自强之策”。他发挥变易的哲学思想,指出清朝制度沿袭明制,已经数百年之久,而“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他向建议说:今之为治,当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不当以守成之势治天下,清朝应更新百度,再不能率由旧章了。如何变法?他提出了富国之法、养民之法、教民之法三项建议。
宋雨亭暗道:“谁说中国无人,这书中所言,件件是振兴国体之说,且那看皇室如何去应对,给举人们一个答复。”
拿到《上今皇帝书》,宋雨亭两处为难,他知道这一份书迟早光绪皇帝是要看到,并付诸以实施的,而今,康有为与梁启超两人将《上今皇帝书》送到总理衙门,想把其送到光绪皇帝的手中,但一直没有实现。所以,此二人,才会想到托宋雨亭。在京城之中,宋雨亭为辽东半岛之事,与诸国公使打交道,争得辽东半岛,不仅朝廷上下,就是百姓之中,也算是声名鹤起。
宋雨亭知道奕䜣也已经看到了这份《上今皇帝书》,只是在猜测,为什么他收到以后,康有为等举子,还将《上今皇帝书》送到他的这里。莫不是奕䜣不肯将此书送到光绪皇帝的手中。
是夜,宋雨亭乘坐马车来到了奕䜣王府,由于近日来,宋雨亭因为辽东之事,得到了奕䜣的许可,可以随时随地的到达王府,所以,那些待卫看到宋雨亭来了,也不阻拦,马上进去通报。一会儿,待卫来报:“宋大人,王爷在书房等您,请跟我来。”
奕䜣正在书房内翻阅《上今皇帝书》,得知宋雨亭求见,合上书,马上让待卫把宋雨亭请到了书房里,宋雨亭行罢了礼,奕䜣笑呵呵的道:“雨亭,这么晚,你有何事?”
宋雨亭不敢直接将《上今皇帝书》的事情说出来,拱手道:“王爷,近日卑职奔走于各国公债馆,少有回总理衙门,今日回去,看到很多举子在总理衙门口议论,卑职听得议论之事,乃国家大事,故不敢隐瞒,特来向王爷报告。”
宋雨亭是得到了奕䜣的特许,奔走于各国公使之间,可以不到总理衙门点卯,听到宋雨亭如是说,奕䜣笑道:“近来,你不是忙于与各国公使调解辽东半岛之事吗?怎么还有闲情听那些流言绯语。”
宋雨亭道:“王爷,卑职听说,举子们上书,说不割让台岛,并要集合全国军队,与倭寇再战,如今各国已经照会,倭寇归还辽东半岛,此举若让倭国知道,必然会以此为借口,不肯归还,则我们前面之事,白费努力。”
奕䜣点了点头道:“这辽东之事,倭寇已经答应归还了,既然已经处理好了,还是不要节外生枝的好。你看吧,这是他们给皇上的万言书。”奕䜣说罢,将一册《上今皇帝书》拿将出来,递与了宋雨亭。
第一卷 第七十九章 联名上书
宋雨亭恭敬的拿在手里,才翻了两页,便道:“不瞒王爷,卑职也收到了这本《上今皇帝书》。”
奕䜣问道:“雨亭,你对举子们上书有何看法?”
宋雨亭道:“王爷,卑职认为,此书还是要面呈太后与皇上,毕竟,今年的几千举人,联名上书,其势不小,若王爷知道总理衙门得到此书不上报,到时,太后和皇上怪罪下来,总理衙门可担待不起,听说举子们都已经闹到了都察院。”
奕䜣道:“我正为此事担忧呀。这《上今皇帝书》是要送还是不送,若不送,那书中各条各款,又都关乎大清的兴衰,若要送,太后和皇上正为战后之事忧伤,若是动起怒来,则要断送举子们的前程。”
宋雨亭道:“我观此书,列举条款明确,所列四点,无一不说到要处,但卑职位卑职浅,不知当说不当说。”
奕䜣道:“雨亭,你旦说无妨。”
宋雨亭道:“先请王爷恕我妄议朝政之罪。”
奕䜣摆了摆手道:“哈哈,雨亭呀,此处就是书房,并不是总理衙门,你但讲无妨。”
宋雨亭道:“王爷,卑职听说提督叶志超叶大人已经被解往天牢?”
奕䜣道:“叶志超依“守边将帅被贼攻围城寨不行固守而辄弃去因而失陷城寨者斩”律,秋后处斩,此次与倭寇的战争,在朝鲜一役,身为主官,叶志超贪生怕死,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宋雨亭又道:“太原镇总兵聂士成,可有封赏?”
奕䜣道:“聂士成所部,在朝鲜战场,辽东战场,英勇奋战,并在摩天岭大败倭寇,为诸军之中,唯一不溃败者。太后已经责成总理衙门,准备升为直隶提督。”
宋雨亭又道:“德国人汉纳根,与胡燏棻胡大人,正在马厂编练新军,此军按照德国式的编练方法,他日若练成,则大清军队的战力,要提升一个档次。”
奕䜣点了点头,但他不明白宋雨亭所说的这些话,其意寓是什么?但宋雨亭所说的这些,总理衙门的一个普通官员都是知道的,如今还要把他重新说一遍,一定有深意。
宋雨亭绕了一个圈子,又绕回了原地,他的重点,还是放在了《上今皇帝书》上。他拱手道:“上今皇帝书中所列举的,其实太后和皇上,都已经在做了,只有第一条,皇上降诏反省自己和第二条迁都西安。”
“大胆,”奕䜣听得宋雨亭说要皇上降诏反省自已,当下轻拍了一下桌子道:“为臣的,那能叫皇上反省自己。”
宋雨亭道:“王爷,去岁的战争,我大清损失惨重,若皇上不降诏,难道要太后降诏反省吗?”
奕䜣暗道:“这宋雨亭说的也不无道理,这大清战败了,皇上不反省,要太后反省,那似乎不太现实,但要是惹怒了太后,那肃顺等人的下场,是显而易见的。”他叹了一口气道:“雨亭呀,这《上今皇帝书》中虽然说得明白,但谁人敢同皇上说呀,你可不知,最近皇上脾气不好,不少的太监和宫女都挨罚了,老夫可不敢去触这个霉头。”
宋雨亭道:“王爷的意思是,这《上今皇帝书》不送与皇上?”
奕䜣道:“这不送与皇上,乃是总理衙门失职呀,送与皇上,又怕皇上震怒,难以取舍。”
宋雨亭道:“卑职以为,这《上今皇帝书》乃是天下举人共推康有为写之,代表了天下举人的民意,既然是民意,我想太后和皇上一定不会发怒,更何况,太后和皇上近年来英明神武,书上所述,太后和皇上正在励精图治,卑职以为,只要联合诸位大臣一同上奏,一定会龙颜大悦。”
奕䜣站起身来,心中暗想:“和大臣一块儿上奏,这要找谁呢?”他想到瑞郡王载漪,不过,他马上就予以了否决,那家伙不仅野心很大,而且对西洋之事,都是采取排斥的态度,更何况,此次战争,与他迁联并不是很大,他不在中间使绊子,就已经不错了,第二个人他想到了李鸿章。
宋雨亭道:“王爷和李中堂大人一向要好,此次战败,朝中很多官员都在弹劾李大人,只有王爷没有弹劾,并在暗中帮了他一把,他不会推辞,而且多年来,李大人也励精图治,我想,连卑职都收到了《上今皇帝书》,怕是李大人也收到了。”
“你是说联合李中堂李大人一起上奏?”
宋雨亭点了点头道:“还有一人,那就是皇上的启蒙老师翁同和。”
奕䜣点了点头,他怎么把这翁同和给忘记了,翁同和不仅是自己的旧部,十年前还因为自己被慈禧太后免职,翁同和也跟着他一块儿免职,直至光绪皇帝亲政以后,这才启用。而且,作为光绪皇帝的启蒙老师,翁同和与光绪皇帝的关系似乎更近。宋雨亭虽然并没有说明要怎么样去做,但是,从宋雨亭的这些话语里,奕䜣似乎找到了将《上今皇帝书》呈给皇上的方法。他深知光绪皇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人,十年前,他因清法战争,失去了一切官职,是光绪皇帝力排众议,让他重新复出。这一点,他不得不感恩戴德。但他却不敢得罪慈禧太后。他和慈禧太后,有道不明理不清的关系。也心知这个女人心狠手辣,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得出来,这个女人,今天可能在你的床上,但明天,也许可以让你上断头台。他想想自己已经六十多岁的人了,那些功名利禄,也许都要成为身后之事。
宋雨亭把该说的话都说了,看到奕䜣有一些倦意,他拱手道:“王爷连日劳累,卑职不敢打扰,就此告辞。”
奕䜣道:“雨亭,你是大清不可多得的人才,若是大清人人都似你这般精忠报国,何愁国家不兴。”
宋雨亭从奕䜣的书房出来,转身就要出了奕王府,他走过花园侧门的时候,就看到前面一行人走来,中间打着几个气死灯笼,上面写着大大的奕王府三个大字,宋雨亭闪避不及,几乎和一个提着灯笼的王府家仆撞到了一起。
第一卷 第八十章 与俄国必有一战
宋雨亭时常出入于奕王府,奕王府的家仆基本上都认得宋雨亭,那个奕王府的家仆看到是宋雨亭,拱手道:“宋大人,没撞着你吧。”
宋雨亭理了理官服道:“不碍事,不碍事。”
“宋大人,那个宋大人呀。”
“回格格,是宋雨亭宋大人。”
宋雨亭站在道路的旁边,看到前面两个家仆的身后,是一个衣饰华丽、身材婀娜的女人,灯光暗淡,不大看得出这个人的年龄,宋雨亭还是第一次见到称格格的人,她的服饰和电视剧里的没有什么两样,按照大清律法,见到格格是要参拜的,宋雨宁连忙拱手道:“参见格格。卑职给格格请安。”
“你就是宋雨亭,早就听说你的大名了,我好好的看看,你有没有三头六臂。”那格格一面说,一面走到了宋雨亭的面前。
宋雨亭这才看得清楚,这是一个二十左右的格格,长得还算是清秀。
“也是一个人样嘛,怎么外面把你传得神乎其神的。”那格格笑了起来,说道:“我到是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宋雨亭心里暗道:“这格格是怎么说话的,也是一个人样,这人生下来,没有人样,还不成鬼了。”但这是大清的格格,宋雨亭只是低着头,待到格格过去以后,他好自行离开。
那格格道:“宋雨亭,你认得我秋水格格吗?”
秋水格格,这个名字宋雨亭在奕䜣那里听说过,在总理衙门的幕僚中也听说过,据说这个秋水格格,在奕䜣没有出任总理衙门大臣的时候,就闹着要到西洋留学,说要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
一个皇族的格格,既然要闹着去留学,这让奕䜣大为光火,可是这秋水格格是奕䜣最小的一个女儿,奕䜣疼爱有加。自小就没有让她缠足,结果长到十六七岁,竟然有一双大脚丫,虽然是这样,留学西洋这件事上,奕䜣还是持反对态度。后来,秋水格格竟然以不吃饭来抗争,说是奕䜣一天不答应她,让她留学西洋,她就一天不吃饭。最后让奕䜣没有办法,只得托人把她送到了英国去留学。
宋雨亭拱手道:“秋水格格,久闻大名。”
秋水道:“咱大清的人,就是虚伪,见都没见过,就说久仰大名。我到是久闻你宋雨亭的大名,改日定当找你理论理论。今天可把我累死了,张桥,在前面开路,参加什么大寿,把我都快累死了,我回去得好好休息休息。”秋水格格一面走,一面自言自语的说,走了几步,她回过头来,对宋雨亭道:“宋雨亭,改天我要到总理衙门去看你,看你究竟有真才实说呢,还是用钱捐来的官。”
让过了秋水格格,宋雨亭径自回到了馆铎之中。
正当大清国的举人们为《马关条约》痛哭流泪的时候,明治天皇也正面临着艰难的决择。在收到俄法德三国要倭国归还辽东半岛的照会以后,明治天皇在皇宫召见了内阁总理大臣伊滕傅文。向他征询看法。
伊滕傅文在收到三国的照会以后,经过了认真的分析,正准备把情况向明治天皇进行汇报,得知明治天皇诏见以后,马上赶往皇宫。听得明治天皇询问他,马上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他忙禀报道:“天皇陛下,臣下认为,以我国的实力,虽然可以战胜清国,但是,不足以同俄、法、德三国开战,况且,经过一年的战争,我们储备的粮食和物资,基本消耗殆尽,我们要想在远东地区有所作为,必须忍让。”
此次战争,倭国迫清国签订了《马关条约》,不仅获得二万万两白银,而且,还让清国割让辽东半岛以及台岛,可谓得了大大的利益,对于明治天皇来说,这已经签订了的合约,怎么容改变,眼看辽东在到嘴的肉,被别人叼走了,心里确实不甘心,他问道:“伊滕首相,我也知道,经过一年的战争,我们储备的资源已经消耗殆尽,现在的资源,不足以支持我们再进行这样的一场战争,但,这毕竟是我们和清国之间的事情,俄、法、德三国,为什么要插手我们之间的事情呢?今日他们让我们归还辽东半岛给清国,那么,台岛他们会不会也让我们归还呢?”
伊滕傅文道:“天皇陛下,三国只会干涉辽东半岛,而不会干涉我们占领台湾。”
对于伊滕傅文的才能,明治天皇是相当的认可,所以,他遇到不决的事情,往往会请教于他。对于这一场清日战争来说,倭国得到了二万万两白银的赔偿,已经占了大大的便宜,又得到了台岛,更是锦上添花。至于辽东半岛至整个东北,原来不在这一次的战争的考虑范围之内,但辽东半岛的清军,在一个下午,全部溃退至奉天和山海关。日军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直接占领了全境。目前,大半个辽东,已经在了日本人的控制之下。
明治天皇道:“他们既干涉了辽东半岛,也有可能干涉台岛事务?”
伊滕博文道:“辽东半岛关系着俄国南下,所以,此次,俄国陈兵五万,战舰十余艘,并扬言,若我不归还清国的辽东半岛,不惜助清开战,而台岛,则只是一个独立的,与各国的利益并无干系,所以,我猜各国列强,一定不会干预台湾事务,我们在辽东半岛解决的时候,把台岛作为附属条件,则台岛必是我们的。”
明治天皇道:“我有此担心,如果我们让步,让既得的辽东半岛归还了清国,那么,我们与清国签订的条约是否失效?”
伊滕博文道:“天皇陛下,辽东半岛既然已经写在合约里,我们自然不会那么顺利的归还,臣有一计,你看如何。”
明治天皇道:“你且说来听听。”
伊滕博文道:“清国若一心想收回辽东半岛,则我们可以让他们拿白银来买,条约已经规定了,辽东半岛是我们的,他们拿钱给我们,我们就卖给他们,因此,我们在道理上也说得过去。”
明治天皇心有不甘的道:“辽东半岛是我大和民族的士兵拼死夺回来的,现在仅凭三个国家的照会,我们就要还给清国?”
伊滕博文道:“小不忍则乱大谋,我们和俄国必有一战,但不是在今日,我们刚刚与清国大战了一场,而俄国,最近几年却一直在开发西伯利亚,以我们的疲惫之师,迎战俄国,我们的胜算并不大。再过几年,我们就可以把俄国,赶出远东地区。”
第一卷 第八十一章 年青人我最看好你
倭国发照会给俄、德、法三国驻日使馆,同意三国的调停意见,具体归还方式,则由倭国与清国自行商定。这样,就把协调的决定权,放在了倭国一方。俄、法、德三国看到倭国接受了外交调停,同意归还辽东半岛给清廷,于是发照会给清国总理衙门,告之此事。并夸大其在中间的功劳。
倭国答应归还辽东半岛,宋雨亭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对于他来说,他还是惦记着天津马厂胡燏棻练的那支新军。清未乱世,只有枪杆子里才出政权,没有枪杆子,一切都枉费。他在总理衙门已经呆得够长了,如果在这样下去。又如何能够自己练新军。不过,宋雨亭已经打定了主意,一有机会,就要像胡燏棻那样。练一支属于自己的新军。
这一日,宋雨亭刚到总理衙门,就被奕䜣派人叫了过去,宋雨亭不知道是何事,不过,近日来,由于辽东半岛的回归,奕䜣受到了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嘉奖,心情十分的爽朗,想必不会有什么坏事。
奕䜣坐在太师椅上,哼起了小调,宋雨亭进来的时候,奕䜣道:“雨亭,你来了,快快请坐。”
宋雨亭拱手道:“不知王爷唤卑职前来,有何吩咐。”
奕䜣道:“我到天津,见过中堂大人,中堂大人说你是一个奇才,可见李大人对你很器重,昨天夜里,为《上今皇帝书》,我一夜未眠,思来想去,你可替我办一件事情。”
宋雨亭道:“为王爷效力,宋某万死不辞。”
奕䜣道:“事情没有你想像蝗那么严重,昨天我觉得你分析的《上今皇帝书》,非常的正确,而且,你又是李中堂推荐而来的,这些日子,你忙于公务,很久没有去见中堂大人了吧,你可带上《上今皇帝书》,去问计于李中堂在人,看他以何想法?”
宋雨亭想到了李鸿章,自己从天京马厂的一个小翻译,升任了步兵营的帮办,又从帮办直接进入到总理衙门,这一切,都是李鸿章推荐的结果,宋雨亭本是一个知恩图报之人,听到奕䜣这么一说,心中也有一些怀念李鸿章,他生病期间,自己既然没有去看望,怎么说,自己也有失礼之处。
宋雨亭得到了奕䜣的准假以后,离开了总理衙门,到街道上买了些礼品,来到李鸿章的官邸,就看到几个待卫模样的人,站在那里,伸手就把宋雨亭给拦了下来,宋雨亭说明来意,只说是李鸿章生病,自己作为故友和下属,前来求见。
其中一个待卫道:“我家大人生病,一律不予会客。”
宋雨亭再三请求,那待卫只是不肯,宋雨亭没有办法,只得在门口处转悠,过了一会儿,就看到一个头目模样的人走了过来,看到宋雨亭在门口那转悠,上前行李道:“宋大人,你怎么来了。”
宋雨亭并不认识,那人却自我介绍道:“宋大人,卑职姓章名可,乃是李大人身边的待卫,上一次,在天津马厂有幸见到大人,最近又听说大人在总理衙门,为辽东之事四处奔走,小的常常听李大人说起。说大人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天津马厂,那是那一年月的事情,可能是在马厂的时候,跟随着李鸿章一场儿到的。宋雨亭早就忘却了,不想,这个章可还在记起。他拱手道:“那是李大人抬爱。”
章可道:“那一次从马厂回来,在马车上,李大人就不断的说起你,所以,卑职就记往了。后来,到总理衙门办事,又遇到过你几次,只是公务繁忙,不能招呼。”
既然有熟悉的人,那见到李鸿章就有望了,宋雨亭道:“章大哥,我有要事,要求见你家大人,还烦通报一声。”
章可面有难色的道:“我家大人生病了,谁都不见,前两天,有两个广东的举子,一个叫康有为,一个叫梁启超,两人也来求见我家大人,在门口站了一天,我家大人就是不见。”
听到章可说起康有为和梁启超二人,宋雨亭颇为惊讶,暗想:“这《上今皇帝书》看来并不只送到我这里,看来,大凡是朝中有些名望的人,这二人都在送呀。”他拱手道:“章大哥,李大人对我有提携之恩,这数日来,我一直忙于辽东之事,还没有到府上去拜会,还请章大哥通报一声,若李大人不肯见我,我这就离去。”
章可看宋雨亭说得有理有据,但道:“宋大人是一个名理之人,比不得那康有为,坐在大门口这里,不让进他就不走,好吧,我这就给你通报去。”说罢,章可转身就入了李府。
少倾,就看到章可从李府里跑了出来,面带笑容,一看到宋雨亭就道:“宋大人,我家大人有请。”
宋雨亭拱手道:“谢过章大哥。”
章可道:“你莫要章大哥章大哥的叫,这会折杀了卑职的。”
宋雨亭道:“论年岁,你比我长,自然称为哥,还望不要见怪。”
章可道:“我家大人本来不见客的,我斗胆过去通报了一声,结果我家大人听说是你来了,马上让我来请你过去。”
宋雨亭拱手谢过,跟着章可,来到了李府的书房。
李鸿章已经在书房之中就坐,等待着宋雨亭的到来,宋雨亭进到书房,拱手行礼道:“卑职参见李大人。”
李鸿章看到宋雨亭来到,挥了一下手,示意宋雨亭就坐。
宋雨亭道:“闻大人生病,一直想来探望,尽晚辈之意,不知道大人病情好转否。”
李鸿章道:“小恙无碍。”说罢,他指了指自己的胸口道:“雨亭,听说此次辽东之事,皆出自你手,看来,老夫没有看走眼呀。”
宋雨亭道:“卑职蒙大人提携,自当尽力而为,报效国家。卑职今日前来,是有一事向大人请教。”
李鸿章笑道:“你是年青人中,我最为看好的,你有事,但讲不妨。”
第一卷 第八十二章 要做外交官的格格
宋雨亭把《上今皇帝书》拿将出来,双手呈上道:“大人,这是广东举子康有为和梁启超二人送到寒舍的,他们想托卑职送呈皇上,卑职觉得事关重大,故不敢造次,前来请教大人。”
李鸿章摆了摆手道:“康有为,梁启超,这二人送的是《上今皇帝书》吧。”
宋雨亭点了点头道:“大人也知晓?”
李鸿章道:“这京城中的官员,大都收到了康有为和梁启超的《上今皇帝书》,这总理衙门和都察院也应该收到了吧。”
宋雨亭道:“是的。”
李鸿章道:“是奕王爷叫你来的吧?”
宋雨亭暗道:“李鸿章果然厉害,不愧为满清第一谋臣,自己此次前来,他竟然知晓。”
李鸿章道:“奕王爷拿到《上今皇帝书》,然后叫你来问我吧,这个老狐狸。他是总理衙门大臣,自已竟然躲到了身后。却想让我来打头阵,岂不知道,十年前,他打胜了清法战争尚且被免了职,十年后,我打输了和倭寇的战争。我怎么可能还在朝堂之上。”
宋雨亭暗暗的佩服李鸿章,和倭寇的这场战争打成这样,他已经料到了自己的结局,他已经感觉到朝堂之事,基本要与自己无关,与其实这样,他还不如称病在家。宋雨亭从李鸿章指了指胸口的情况来看,似乎已经知道李鸿章的病根,其实是在心里。
“大人,大清不能没有你呀。”宋雨亭道:“这朝堂之上,虽然有数不尽的王爷,但那一位像大人您精通西洋各国事务。”
李鸿章叹了一口气道:“雨亭,你是我推荐给总理衙门的,奕王爷派你来找我,大概也是因为这个缘故。这《上今皇帝书》,你已经看了,你认为怎么样?”
宋雨亭道:“卑职才疏学浅,不敢妄谈。”
李鸿章笑道:“青年一代,你乃是豪杰,我想听听你的看法。放心,此屋中,只有你我二人。”
宋雨亭知道这《上今皇帝书》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从此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派开始了中国式的变法,并一度占据主动,后来虽然失败了,但其影响却十分深远。他不知道李鸿章对于戊戌变法的态度,所以,话语间,也颇为小心,听得李鸿章这样一说,便道:“卑职认为,《上今皇帝书》乃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宋雨亭道:“若按书中所言,国家必然强盛。”
李鸿章道:“《上今皇帝书》固然好,但康有为等人,只能是书生误国。后辈之中,我最为看好你,当今大清,不是你我之大清,乃太后和皇上的大清。雨亭,切记之。”
宋雨亭道:“谨听大人教诲。”
“此次战败,我是要承担责任的,除了我以外,只怕还要连累大批的人员,我不能让他们因为我而受到牵连,所以,朝中之事,我尽量的少参与,这《上今皇帝书》,不理也罢。你去告诉奕䜣,合约既然已经签定了,书中所述,大可不必理会。让他先呈于太后,若得太后恩准,再呈于皇上不迟。”
宋雨亭道:“卑职明白。”
李鸿章道:“京城乃事非之地,若有机会,尽可离京而去,步张之洞等人后尘,到地方上,也可有一番作为。”
宋雨亭道:“谢李大人指点迷津。”
从李鸿章的府中回来以后,宋雨亭直接到奕䜣的府中,将李鸿章的“书中所述,大可不必理会。先呈于皇上,若得到太后的恩准,再呈于皇上不迟。”原话转达给了奕䜣。
奕䜣听得,李鸿章的想法,与自己的差不多,得到李鸿章的看法以后,奕䜣心里便踏实了许多,同时对宋雨亭大加赞赏,对宋雨亭道:“当初李中堂李大人,推荐你的时候,我当时还是将信将疑,你年纪青青,有何奇才。中堂大人又说,甘罗十二岁任宰相,人不可貌相。”
宋雨亭道:“全仰仗王爷关照。”
奕䜣道:“你昨夜到府中,是不是遇到秋水了?”
宋雨亭道:“是的,从府中出来,正遇到格格,不知卑职有没有冲撞到格格。”
奕䜣道:“我那秋水,从小就让我惯坏了,全然没有一点儿格格的规矩,真后悔当初让他到英国去留学。那些西洋的东西,这男子习得,女子却是习不得的,这不,今天早上,他缠着我,要让我带她来,说是要见见你。”
“格格要见我?”宋雨亭想到了在奕王府中遇到的那个姑娘。
奕䜣道:“她听说你会两门外语,又促进了倭寇归还辽东一事,很崇拜你。”
宋雨亭道:“王爷,这岂不折杀卑职。”
奕䜣笑道:“她从英国回来以后,还要吵吵着到总理衙门做事,说要做什么外交官。越来越不像话了。你说,留学西洋这几年时间,就把咱们大清的规矩忘记得一干二净。”
宋雨亭道:“王爷,咱们大清乃是文明之邦,有些规矩还是不能丢。”
奕䜣道:“是呀,我也这么说她的,一个格格,要有一个格格的样子。可她那里听得进去,今天她没到总理衙门,难保明天不到,雨亭呀,她来了,你得好好开导开导她。我这个当父亲的,是劝不了她了。”
宋雨亭道:“王爷,卑职感到诚惶诚恐,不知道该怎么办?”
奕䜣道:“你学过西洋话,对外国事务也知道得很多,不管你用什么办法,能要能把他劝回去便可以了。什么外交官不外交官的,一个格格如何做得来。”
宋雨亭拱手道:“卑职遵命。”
两人正谈着话,有人来报,说是接到了倭国最新的照会,奕䜣打开一看,刚才洋溢着笑容的脸,一下晴转多云。
宋雨亭问道:“大人,何事?”
奕䜣道:“倭国答应归还辽东,但是又有了新的条件。就是辽东现在的驻军,没有路费回国,要我们出资,让他们回国。如果我们不出这个钱,倭寇就要长期驻扎在辽东半岛。”
第一卷 第八十三章 秋水格格
宋雨亭心里暗暗的骂道:“真是无耻的小日本鬼子,占我辽东的时候,他们不说什么,现在要撤走了,却说自己没钱撤军,明显的敲诈。”他拱手道:“日本人在辽东一线,驻扎一个师团,约有二万人的兵力,就算是全部用轮船运回国去,也花不了多少钱。”
奕䜣叹了一口气道:“如果光是运输这一个师团的人回去,那能花得了多少银两,他们现在表示,辽东半岛可以归还给我们,但当初是我们先挑起的战争,所以,他们在辽东战场上的损失,也要我们全部负责。提出了,要我们在《马关条约》的基础上,赔偿五千万两白银,作为他们撤出辽东半岛的经费。”说罢,奕䜣将倭国的照会递给了宋雨亭。
照会上,倭国果然是狮子大开口,说辽东半岛割让给倭国,是已经在合约上签字了的,已经具备了法律的效率,如果现在清廷要将辽东半岛拿回来的话,就要支付给倭国白银五千万两。看到五千万两白银,宋雨亭吃了一惊,五千万两白银,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再加上马关条约上的二万万两白银,等于这场战争,除去自己的军费不算,清国拱手相送二万五千万两白银给倭国。这相当于大清三年的财政收入呀。如果按照汉纳根编练新军的计划,一千万两白银可以编练十万新军的话,二万万五千万两白银,可以新练新军二百五十万人。二百五十万的陆军,是何等的规模。想到这些,宋雨亭不禁想到了清朝的无能。为什么就不能拼死一战呢。宋雨亭道:“王爷,一个马关条约,我们已经赔给他们二万万两白银了,如今又要我们拿出五千万两白银。这倭寇也太贪得无厌了,当真是狮子大开口呀。”
?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