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官半职的,所以,也懒得理事,前面有德国教官练兵,后者有宋雨亭全权劳,他这个营带到是落了几分清闲,每日只在营房里呆着,有时候,喝二两小酒,很惬意的等到太阳晒到屁股才起床。
《马关条约》的约本被李鸿章首先送到了总理衙门,奕䜣收到约本以后,总算是平下了心来,缠绕在他心中的战争终于结束了,他换上官服,马上进京去见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正在宫中看戏,听得奕䜣来了,连忙召进来,当她看到约本以后,面露喜色,对奕䜣道:“你这个总理衙门大臣呀,还是得向李中堂多多学习呀,他这一出马,就迫使日本停战议和了。”
奕䜣道:“只是这二亿两白银,数额确实有些大了。”
慈禧太后道:“数字是大了一些,可是少了这日本人能答应嘛。你们谁有本事,你们同日本人说去。李中堂就是有本事,以后,你们多学着点。”
奕䜣道:“臣知道。”
“你把约本送给皇帝看吧,让他把这银子送去。”慈禧太后说罢,又转身去看戏了,又道:“你们这些臣子呀,什么时候,能让老太婆我好好的看场戏,不要再拿这些个烦心事来烦我。”
光绪皇帝在太和殿接见了总理衙门大臣奕䜣,奕䜣三呼万岁,然后将约本规规矩矩的送到了光绪皇帝的手中。光绪皇帝将约本胡乱翻了一下,沉下声音道:“约本太后看过了吧。”
奕䜣道:“是的,我刚从老佛爷那里来,老佛爷命臣将约本给皇上过目。”
光绪皇帝道:“李鸿章呢?他怎么不亲自送约本来,这可是他签订的呀。”
奕䜣道:“回皇上,李中堂从烟台回来以后,路经天津,偶感风寒,如今,正在天津养病呢。”
光绪皇帝道:“好一个李中堂,这才签订了合约,就摆起功劳来了,那辽东半岛,日本人可是还没有撤军呢。奕䜣,你知道,辽东半岛的重要性吗?”
辽东半岛乃是大清皇室的发源之地,这一点,作为总理衙门大臣的奕䜣并非不知道,可自从清军四攻海城不下,辽东半岛六万清军,一天之内,全部溃退到山海关内,实际上,整个辽东,已经全部陷入了日本人之手。
奕䜣道:“辽东乃大清发源地,龙脉所在,龙脉在,则大清在,龙脉不在,则大清亡。”
光绪皇帝道:“你知道便好,奕䜣,这事太后知道吗?”
奕䜣道:“知道。”
光绪皇帝道:“你给我听好了,你去给日本人说,《马关条约》签了便签了,若是他们不肯退出辽东半岛,我将起举国之兵,那怕把京师的八旗兵全部派出,也要夺回辽东,龙脉不在,则大清灭亡,龙脉不在,要京师何用。与其坐等灭亡,不如挥师北进。做一个轰轰烈烈的皇帝。”说罢,光绪皇帝拂袖而去。
奕䜣听得,连忙跪在地上道:“微臣无能,请皇上息怒。”望着光绪皇帝远去的背影,奕䜣一筹莫展,这个时候,他突然想到了在天津养病的李鸿章。
第一卷 第七十三章 总理衙门大臣召见
李鸿章知道自己签订了马关条约以后,自己将为国民所唾骂,于是称病于天津,他没有想到,奕䜣会亲自赶往天津去看他,他有些爱宠若惊,虽然同朝为官,但奕䜣不仅是皇族,而且,身居衙门总理大臣。他自然不敢怠慢。
奕䜣先是询问了李鸿章的病情,然后转入正题,直截了当的问道:“中堂大人,如今辽东半岛在日本人的控制之中,那里可是大清的龙脉所在,太后和皇上知道辽东在日本人的手中,非常的着急,命臣下商议对策,大清江山万里可丢,但这辽东,却是不能丢掉的。”
李鸿章感到一阵失望,好一个大清江山万里可丢,唯独辽东半岛,大清的龙脉不可丢。他苦笑道:“现在,已经签定了保约,双方已经停战,而且,倭寇兵锋正盛,要靠武力夺取辽东半岛,已然不可取,唯今之计,只可请英、美、法、德各国出面调停,让日本归还辽东半岛。”
奕䜣道:“此事,又要有劳中堂大人。”
李鸿章道:“奕大人,我这一把老骨头,早已经给了太后和皇上,老夫不是不愿为国效力,只是老夫最近偶感风寒,实在是有力无心。”
看到李鸿章推托,奕䜣别无他法,只得离去,正要起身的时候,李鸿章追出了门外,对奕䜣道:“天津马厂新军练兵场,内有一人,姓宋名雨亭,此人虽年纪轻轻,但是,他却懂得两门西洋话,他与汉纳根是好朋友,对西洋各国十分了解,并对时局看得很准,老夫惊为奇人,你可到马厂去,让他跟随左右,可对收回辽东半岛,有一定的帮助。”
看到李鸿章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奕䜣也有一些不忍,想到,甲午战争的罪责要让这样一个老人来承担,确实有一些过份,他唉了一口气,拱手道:“谢谢中堂大人,我即刻去马厂。见这个叫宋雨亭的人。”说罢回身就走,对于他来说,他实在不忍心再看到李鸿章这副模样,作为大清的首席谈判代表,皇室已经决定,要让他背负甲午战争失败的罪责,从内心里来说,奕䜣还是比较佩服李鸿章的,但他的身份决定了他的命运。一个汉人,不可能权倾朝野。整个大清王朝,是满族说了算,是那拉氏说了算。即使你有通天的本领,也是枉然。
奕䜣自然不会亲自到马厂,一个总理衙门的大臣,若是亲自到马厂,去见一个兵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无疑会大大的降低了他的身份。
宋雨亭刚刚被任命为新的步兵营带帮办,正在练士兵,却不想,总理衙门来人,说是总理衙门大臣召见。宋雨亭受庞若惊,那使者道:“总理衙门大臣奕大人,在天津等着你,让你即刻进见,不得有误。”
宋雨亭来不及收拾东西,就跟随着使者,前往天津会见奕䜣。宋雨亭看到奕䜣的时候,明显的从他的眼神里,看到了他对自己的失望,一个年纪不过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竟然被当朝的中堂大人李鸿章称为奇才,奕䜣怎么也不会相信。他轻呷了一口茶问道:“听说你会两门西洋话,此事当真?”
亭雨亭不知道为何被总理衙门大臣召见,他只知道总理衙门大臣的官职十分的大,相当于现代的总理。他暗想:“莫不是那位大人嚼了舌根子,让自己重新走翻译的这条老路。”当翻译,没有自己的思想,这是他一万个不愿意做的。他回道:“回大人,卑职对英语和德语,略知一二。”
奕䜣道:“听李大人说,你是一个奇才,对时局很有见地。那你说说,如今,日本人占据了辽东半岛,各国列强,有何想法呀?”
又是辽东半岛,这是大清的发源地,看来,大清的皇室,是不想丢掉他们的发家之源呀。宋雨亭听得奕䜣说这话的时候,已经猜想到了几分,原来是李鸿章推荐的我,要不然,一个堂堂的总理衙门大臣,怎么会平白无故的来找自己。宋雨亭暗想:“赔款二亿两白银,足可以武装二百万人的军队,你们不急,丢了台湾,你们不急,区区一个辽东半岛,你们便着急了。”虽然是这样想,宋雨亭那里敢说出来,他知道,这样的话只能放在心理,若是说出来,只怕自己早就人头落地了。
看到宋雨亭不说话,奕䜣倒有些沉不住气了,又问道:“你怎么不说话了,难道,中堂大人所说的全是虚言,你根本就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小人。”
宋雨亭道:“回大人,卑职职位甚低,不敢妄谈国家大事,还望大人恕罪。”
奕䜣道:“你现在身居何职?”
宋雨亭道:“臣现在新军新步兵一营营带帮办。”
奕䜣又呷了一口茶。心中暗想:“年纪轻轻,已经做了营带帮办,还说职位低。”不过,对于皇族来说,一个小小的营带帮办,对一个一品的总理衙门大臣,确实有位卑职低之嫌了。于是他道:“宋雨亭,你且如实说来,我不追究你失言之罪。”
宋雨亭道:“谢大人。大人刚才说,日本人占据了辽东半岛,各国列强,会有所感想,在下以为,甲午年战争,中国虽然败了,但我们大国的形象仍然没有改变。经过一年的交战,中日双方消耗巨大。日本国小力微,虽然呈一时兵锋,但已经无力再战,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锐气已失,何况,清日两国,已经签署了条约,亦不能战。所以,辽东半岛问题,如果想要让日本归还于我,我大清必须派能说会道之人,对俄德等国,晓以利害,只德俄等国出面,劝说于日本,日本刚刚新兴,同为亚洲之国,自是不敢得罪于德俄两国,必然将辽东半岛归还于我。”
奕䜣道:“大清新败于日本,日军兵锋正盛,若他执意不还,我军又攻不下辽东,反而惹怒了日本,发兵进攻北京,这如何是好。”
第一卷 第七十四章 问计宋雨亭
宋雨亭道:“辽东半岛一旦割让给了日本,那么,沙皇俄国南下的道路必然会被日军阻断,奕大人请看。”宋雨亭说罢,就在桌子上摆起地图来:“这里是我国,这里是日本,这里是俄国,俄国不仅在远东,而且我们的领土上,还有很多的利益,如果辽东半岛被日本人控制,那么,无论从陆路和从水路,俄国都不可南下,因此,他们是一万个不同意将辽东半岛划归日本。在这一点上,他必然是帮助我们的。”
奕䜣听罢,点了点头,表示认可。
宋雨亭小心翼翼的迈出了第一步,在得到了奕䜣的认可后,他顿了顿又道:“德国的大部分利益,都在山东,如今山东部分港口,已经在日本人的控制范围,如果日军在控制着辽东半岛,那整个渤海湾都必然是日本的,我们的边境线也由原来的辽东、山东半岛变成了天津的大沽口炮台,我们的京城变得危险。而且,德国的利益也会受到侵害,因此,德国也不可能让日本人,即得了山东半岛,又得辽东半岛,只要我们派人将利害性告之与德国,他必然会相助于我们,让日本归还辽东半岛。”
奕䜣道:“你说的不无道理,那英美两国,又如何?”
宋雨亭道:“英国自从租借了香港以后,其利益基本上在南方,美国人的利益又以上海为中心,所以,北方一带他们的利益非常的少。因此,在这个问题上,他们不会积极的。我们应该从德、俄两个国家做文章。他们不会漠视他们的利益在我大清受损,因而,他们会出面积极干预。”
奕䜣点了点头,宋雨亭的这一番话,不仅有理有据,如果真如宋雨亭所说,那么,大清可以不废一兵一卒,就可以夺回辽东。辽东既回,那么,他在太后和皇上的面前,又要得到大大的赏赐,想到这里,他又不得不对一个人另眼想看,那就是李鸿章。
看到奕䜣面露笑容,宋雨亭知道自己所说的话,正中了奕䜣的下怀,他又道:“我的朋友,汉纳根,已经发电给德国皇帝,相信,不日即可得到答复,俄国那里,据说已经照会了日本方面。我们也应该积极的配合两国,做出一副不收复辽东,誓不罢休的局面来,相信,日本方面会知难而退。将辽东半岛归还于我们。”
宋雨亭虽然说得条条在理,但奕䜣还是有些将信将疑,这么多年来,朝廷每一次与外国人打仗,无不赔款割地,从来没有获得过什么?如今,日本人已经占领了辽东半岛,并已经在条约上签了字,把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这一既得的利益,他们,会把它归还于大清么?不过,事到如今,奕䜣也别无他法,死马将就活马医,也只好这么办了。
宋雨亭道:“大人,除了上述两国以外,我们应该陈兵于山海关,准备随时与日本人开战,这样,日本人得知我们对辽东志在必得,必然会将辽东半岛归还于我们。”
奕䜣听得宋雨亭的建议,一拍桌子道:“大胆,好不容易让日本人罢了兵,如今,你陈兵于山海关外,若是给日本人以口实,重新开战,那可如何是好。”
宋雨亭道:“日本国力弱于我国,甲午一战,其国力耗废严重,已经无力开战了,而我国地大物博,关内有雄兵百万,如何惧他。”
奕䜣道:“不可胡说,如今已经议和,如果再开战,太后怪罪下来,岂是你我担当得起的。你前面的话,到有几分中听,后面的话,且打住了,若是传到太后那里,莫说你一个小小的营帮统带,就是我这个总理衙门大臣,也担挡不起的。”
宋雨亭道:“卑职明白,以后,卑职绝不再言。”此时宋雨亭的心里,已经明白了,大清国的脆弱,不在于国力,而在于皇族畏战。
奕䜣道:“我看你能言善辩,且又精通外语,你可到总理衙门去做事,你看如何,你在这里只是一个小小的营带帮办,到了总理衙门,我保举你做正四品的总兵,你看如何。”
一下能当正四品的官员,宋雨亭只觉得这个幸福来得太快了,他连忙道:“谢大人提携,卑职一定尽心尽力,效忠老佛爷、皇上。并不忘大人提携之恩。”
奕䜣道:“不过,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得负责和俄国、德国商议,怎样从日本人手中拿回辽东半岛,若是拿不回辽东半岛,你知道后果。”
宋雨亭听得此话,脑门上的汗水,涔涔而下,他暗想,都是自己适才的语言,似乎对辽东半岛回归一事,十拿九稳,这才担了这一门苦差。一边是正四品的总兵一职,一边是收复辽东之事,如果收不回来,按清律,是要当斩的。不过,他熟知历史,知道,辽东最后在德俄的干涉下,最终回归的了大清,但历史毕竟是历史,万一要出点差错,或是因为自己的到来,而做了一些改变,自己的小命,那可就没了的。但事已至此,宋雨亭别无他法,他拱手道:“承蒙大人抬举,卑职一定不负重望,若辽东半岛不回归我大清,我提头来见。”
奕䜣笑道:“好,军中无戏言,你若成功,我定能禀明皇上,给你一个正四品,决不食言。”
宋雨亭道:“大人,我需要以总理衙门的名义,给俄国人发照会,说明利害。”
奕䜣点了点头。
宋雨亭看到奕䜣点头,他闭上了眼睛,心道:“历史呀历史,你千万不要有什么变动,要不然,我的小命可就要玩完了。”
次日,宋雨亭来到胡燏棻的官邸,向胡燏棻辞行,胡燏棻已经得到了奕䜣的照会,宋雨亭先调到京城听用,奕䜣贵为皇族,又是总理衙门大臣,胡燏棻那里敢留,当下便道:“你刚到任不过数日,也不需要交割什么。如今,国家正是用人之际,希望你能为国效力,不负奕大人一番苦心。”
宋雨亭拱手道:“谢谢胡大人提携之恩,今生若有机会,必报。”
胡燏棻道:“我观你气宇轩昂,胸怀大志,必然有一番大作为,马厂不是你久居之地。你此一去,必是龙游在海,凤鸣岐山。我等老矣。华夏复兴,靠尔等所为。临行时,我送你一句话。揣着明白装糊涂。”
宋雨亭叩首道:“谢胡大人。”
第一卷 第七十五章 三国照会
(致歉,因内容有所涉及,故而做了一下改动,愿能通过!)沙皇俄国西伯利亚兵团司令部,灯火通明,西伯利亚总督兼司令长官彼德罗夫斯基一脸的忧愁,旁边是各个军团的长官。西伯利来虽然是严寒之地,但那里有大片的森林和广阔的土地,为了获得西伯利亚的资源,沙皇决定,修建一条从莫斯科到西伯利亚的铁路,要把西伯利亚的资源,通过铁路,运到欧洲去。为些,俄国往西伯利亚地区迁了大量的民众,并组建了远东西伯亚利军团。军团存在的目的,一是让沙俄的百姓来到这苦寒之地,修建铁路,在铁路没有修建完成,任何人不得回去。其二个目的,就是以西伯利亚为基地,窥视大清的东北以及广大的太平洋地区。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很宁彼德罗夫斯基恼火,如果辽东半岛割让给了倭国,那么,就完全封死了沙皇南下的路途,清政府懦弱,对于沙皇来说,根本构不成威胁,反而是刚刚崛起的倭国,其军力和野心发展速度,他们刚刚战胜了拥有庞大地域和人口的大清,并迫使其签订城下之盟。同时对沙皇的远东地区,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威胁。如果倭国再得到辽东半岛,就完全封堵了沙皇南下的路径。
彼德罗夫斯基指着地图对着手下的军官们说道:“各位将军,最近,清国刚刚同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规定,中国的辽东半岛,将割让给倭国,如果让倭国得到了辽东半岛,那么,我们将无法南下,同时,去往太平洋的海路,也会被封死。如此一来,我们西伯利亚军团,只能苦守西伯利亚的苦寒之地。各位,有什么见解。”
“倭国竟然能战胜清国,简直不可思议,”一个年轻的军官道:“而且还要割让辽东和台岛,看来,清国只是一头懦弱的大笨象,已经到了任人宰割的地步。”
彼德罗夫斯基道:“台岛只不过是一个小岛,但辽东半岛这块大陆,直接关系到我们伟大的沙皇的利益,如果这一块地方归了倭国,那么,我们的军舰将无法开到旅顺,我们与清国所签订的合约,将全部失效,这是我不愿意看到了。”
一军官道:“总督大人,依你的高见,我们该如何?”
彼德罗夫斯基道:“德国大使和法国大使,已经给我发电报,要我与他们一起行动,坚决不同意将清国的辽东半岛割让给倭国。如果倭国一意孤行的话,我们就用武力说话。辽东半岛,只能是清国的,这样,我们与清国签订的条约就存在,我们的军舰和士兵,就可以自由的出入辽东半岛,从那里,我们将直抵整个太平洋。”
“总督大人高见。”
彼德罗夫斯基道:“德国方面已经照会,我们应该阻止倭国占领辽东半岛。西伯利亚军团,应该陈兵于辽东半岛,如果倭国不撤出辽东,我们则帮助清国夺回辽东半岛,这样,我们南下的道路,就畅通无阻。”
远在北京的宋雨亭自然不知道俄国西伯利亚军团内部召开的这次会议,但他仍然按照自己的部署,一步一步的开展着夺回了辽东的计划。他先分析了辽东半岛对于各国列强的重要性,然后通过汉纳根照会了俄国、德国、法国,把利害性逐一说明。很快,总理衙门就得到了回复。三国同意劝告倭国,放弃辽东半岛。
西历一八九五年四月二十三日,俄国、德国、法国驻倭国公使照会倭国,正式劝告倭国放弃辽东半岛。同时,三国纷纷把军舰开到倭国附近海面进行威胁。在俄国东部的西伯利亚总督彼德罗夫斯基也已集合了5万人,准备南下辽东半岛。
总理衙门得知三国照会倭国以后,奕䜣非常高兴,他暗想,自己这一次天津之行,虽然没有请到李鸿章来处理此事,但是,李鸿章推荐的宋雨亭,在中间却帮了很大的忙,奕䜣本来对于这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是抱着不相信的态度的,但看到他说着一口流利的德语,又叫上几个懂得俄语和法语的人,穿梭于各国驻北京公馆,一次一次的游说,终于让奕䜣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那就是,三国已经向倭国发出了照会,要求倭国将辽东半岛归还给清国,大有倭国不将辽东半岛归还给中国,就向倭国开战的意思。
这是列强第一次帮助懦弱的中国,奕䜣大感得意,在慈禧太后面前,大大的夸耀了一番。添油加醋为自己表功,宋雨亭如何游走于各国公馆的事情,全部说成是自己做的事情。说到后面,连他自己都相信,这一切的结果,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慈禧太后大喜,对奕䜣道:“若是倭国真的把辽东半岛归还给了大清,大清的龙脉保住了的话,我要大大的赏赐总理衙门的人。”
栾䜣这个时候想到了宋雨亭,从天津回到北京,宋雨亭一直在为这件事情劳,可以说,三国照会倭国归还辽东半岛这件事情上,宋雨亭的功劳是最大的。他在琢磨,要是辽东归还了大清,谁去理这一摊子的烂事。
经过这场战争以后,大清国处在悲愤之中,辽东半岛及台岛在马关条约里,都明文写着,要给倭国,如今,能在已经签字的合约上,把辽东半岛,这个关乎着大清龙脉的地方拿回来,这是一件振奋了人心事。
从皇宫里回来,奕䜣很高兴,把宋雨亭叫到了跟前,对宋雨亭道:“雨亭呀,今日我把俄国、德国、法国三个照会倭国,要求日本归还辽东半岛给我大清的事,同太后说了,太后十分的高兴,说要赏赐总理衙门的人。”
宋雨亭看到奕䜣高兴的样子,实在是不好打扰了他的雅兴,毕竟,他任衙门总理大臣以来,这是他办得最漂亮的一件事。但现在,倭国没有把辽东半岛还回来,日前也仅仅是三国的照会,谈庆祝,实在是太早了。
奕䜣道:“雨亭呀,你说说,这倭国再强,他能强过俄、法、德三国吗?这三国已经出面了,辽东半岛,迟早是要回我大清的。”
第一卷 第七十六章 两位大人物
宋雨亭道:“大人,三国虽然照会了,但我们也要积极的做出行动来,配合三国,给倭国方面施加压力,如此,辽东才会顺利的回归。”
奕䜣道:“你有何建议?不妨说来。”
宋雨亭道:“我们应该在京津一带重新集合军队,与三国配合,佯装要夺回辽东半岛。说明,我们为了辽东半岛,不惜与倭国再战。”
奕䜣道:“此事不可,李中堂经历千辛万苦,方才与倭国签订了停战协议,这个局面来之不易,若再起战事,老佛爷怪罪下来,你我有几个脑袋。”
宋雨亭道:“卑职知罪,卑职还有一个建议,让倭国尽快的归还辽东半岛。”
奕䜣道:“你且说来。”
宋雨亭道:“台岛已经割让给了倭国,我认为,我们现在驻扎在台岛的军队,可以让其脱离大清统治,以武力对抗倭国入台,一方面可消耗倭国的国力,这是一场消耗战,我们牺牲台岛,消耗其战力。同时,我们派精兵入台,从另一方面,可以展现我大清的战力。如此,不怕倭国不交还辽东半岛与我。”
奕䜣沉思了片刻道:“台岛一事,可以商议,我就让刘永福的黑旗军进入台岛,他本是天地会的降将,如今,为了辽东大事,不得不让他进入台岛与倭寇作战,我在支会唐大人,让他在见机行事,这样,就可以明言正顺的与倭寇在台岛交战了。”
倭国答应把辽东半岛交还给大清的消息传到紫禁城内,光绪皇帝叹道:“唉,整个对倭战争失败了,这总算挽回了一点颜面。”
奕䜣则把这看成了自己的功劳,不仅在慈禧太后那里大加吹捧,还建议在台岛问题上,也仿效辽东半岛,给倭国出难题。慈禧太后听罢,面有不悦的道:“大清国连年兵祸,国家财政紧张,再也经不起战乱了,时下老百姓生活困苦,你就不要在招惹那倭国了。台岛,就让予倭国吧。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不要再节外生枝。”
奕䜣诺诺而退。
事情一直按照宋雨亭发展的方向走,俄、法、德三国终于如历史书上所说的,向倭国发去了照会,如果倭国不退还辽东半岛给大清,他们不惜帮助大清向倭国发动战争。倭国终于迫于各方的压力,答应归还。,但由于辽东半岛上,还驻扎着大量的倭国士兵,所以,倭国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半年内,从辽东半岛上撤军。具体的时间和事项,由双方协商决定。
看到奕䜣对这些列强点头哈腰,又是送去礼品,又是登门拜访,宋雨亭显得有几分平静,因为他知道,这些列强,让倭国归还辽东半岛,绝对不是为了大清,而是倭国侵占辽东半岛,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像台岛,没有他们的利益,即使你跪着求他们,他们也不会给你说半句好话。
自从俄、法、德三国迫使倭国答应归还辽东半岛以后,虽然辽东还没有回来,但奕䜣已经非常的高兴了,专门给宋雨亭安排了一个独门独户的四合院居住,不仅配备了四名士兵保护他,而且,还配了一名马夫,一名厨师和两名轿夫。宋雨亭那里享受过如此的待遇,有些受庞若惊的感觉。
五月初,北京的天,下着淋漓细雨,宋雨亭回到住所,从天津过来,已经十数日了,这些天来,他四处奔波,总算可以休息一下,不免的想起紫娴来,那个他从醉春楼里娶的女子。他琢磨着,等这段时间忙完了以后,就把紫娴从天津那里接过来,在北京居住,一个男人,那能少得了女人。
进到正厅,刚刚坐下,就有衙役来报道:“大人,门外有两人已经等候多时。要求见大人。”
宋雨亭心说:“我到北京不过十数日,一无亲朋,二无好友,那里有人来求见。莫不是生前的这个宋雨亭,在北京结交的狐朋狗友。莫管他,既然人家来了,就接见一下。看看是什么样的货色。”于是道:“请他们进来吧。”
那衙役出去不一会,就看到两个人冒雨而来,宋雨亭看到其中一人三十多岁,身材略胖,另一人二十多岁,身材削瘦,两个人,宋雨亭并不认识。
那二人进到正厅,两人一口的南方话,拱手道:“在下康有为、梁启超见过宋大人。”
一听两人自报家门,宋雨亭差点儿从椅子上掉下来,康有为和梁启超,两人可都是近代的大人物,今天,两个人既然一块儿来拜访自己,还对自己作辑,宋雨亭有点受庞若惊的道:“你是康有为,你是梁启超?”
康有为道:“回大人,在下康有为,这位是广东举子梁启超。因慕大人威名,故而唐突求见,望大人包涵。”
宋雨亭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对康有为道:“小子年纪轻轻,怎敢劳两位大驾,你们二位快快请坐。莫叫我大人长,大人短的,如果二人不嫌弃,称我贤弟如何?”
康有为和梁启超面面相觑,他们同宋雨亭并不相识,一个为官,一个为民,何以让宋雨亭对二人如此客气,他们却不知道,二人的威名,在晚清时期,却是大大的有名。何以让宋雨亭不敬重。
宋雨亭走了过来,左手拉着康有为,右手拉着梁启超,对二人道:“兄弟一直久仰两位的大名,恨不能相见。”
康有为道:“宋大人见笑了,我与梁贤弟,知道宋大人在总理衙门,奔走四方,据理力争,为国效力,促使俄、法、德三国照会倭国,还我辽东半岛,故前来拜访。”
原来,康有为和梁启超二人是前来应试的举人,还没有参加会试,就传来了战争失败的消息,大清政府要割让辽东半岛和台岛,并且还要赔偿二万万两白银,当时有很多举子失声痛哭,台岛的举子更是伤心欲绝。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广东、湖南举子,上书清廷,要求与倭国决战到底,紧接着,其他各省的举子也纷纷上书。数日之内,总理衙门内满是各省的举子,有一些举人,还围住了奕䜣的马车,情绪激昂。台岛举人更是捶胸顿足,垂泪请命,强烈反对割让台岛和辽东半岛。
第一卷 第七十七章 公车上书
宋雨亭知道数日来,举人们把总理衙门都给围住了,他办事情,一般都是从后门出入。康有为和梁启超二人今次前来拜访,来意宋雨亭已略知一二。
康有为道:“我们在总理衙门听说宋大人不仅会两门西洋话,而且对西洋之学也颇为精通,此次俄、法、德照会倭国,要求归还大清的辽东半岛,也是宋大人从中周旋,宋大人一片赤诚之心,天地可鉴,如今大清到了危亡时刻,正需要宋大人这样的人才,宋大人精通西学,以西学制西学,这才换回了辽东半岛,这正说明,西方制度之强大,小小的倭国,维新变革以后,国力大增。而我大清,多年来积弱难返,所以,此次战争,被倭寇国大败。如今,强国之计,也只有仿效西制变法,方能富强,若不变法,去掉旧制,则国不兴呀。”
宋雨亭暗道:“说这么一大堆讨好的话,最终只怕是有事相求。”于是道:“康兄,有事请说。”
梁启超道:“我们数日来,向总理衙门上书,可总理衙门置之不理,今日,康兄带来了《上今上皇帝书》,恳请宋大人交与总理衙门大臣,烦请他交与当今皇上。”
宋雨亭知道历史上的公车上书,心中暗想:“这莫不是公车上书的时间么?”他问道:“宋某虽然愿意效劳,但却不肯定,总理衙门奕大人,能不能将你的建议书,送到皇上那里。”
康有为道:“你乃奕大人信任之人,还望你劝说奕大人,以国家为重。”
宋雨亭拿着《上今上皇帝书》,这书是全国各省举人从心底发出的呐喊,拿在手上,他感觉沉甸甸的,他很郑重的将书收在桌上,对康有为道:“康兄,我一定会交给总理衙门大臣,宋某也在日夜思索强国之法,我大清,拥有几千年的文明,乃是堂堂大国,如今,却赶不上世界的韩流,是到了改革变新的时候,若不然,就是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宋雨亭一面说,一面想到了晚清时候,各国列强给中国造成的种种不平等条约。
梁启超道:“当下,各国列强对我中华虎视眈眈,如若不革新变法,仿效西制,大清危矣。康兄在《上今皇帝书》中,列举了种种强我大清之国策,盼望早日能送到皇上手中。”
宋雨亭知道公车上书,乃是戊戌变法的前奏,而戊戌变法最终的结果是失败的,宋雨亭看到康有为和梁启超,想以这二人,乃中国知识份子的先驱,他们的出现,开始了中国知识份子变革求新,谋求强国的救国之道。无论百日维新的结果如何,宋雨亭还是对二人充满着敬意。当下就中国目前的状况与二人谈论。
康有为乃是公车上书的始作俑者,也是开启知识份子救国的先驱,宋雨亭非常敬佩,叫厨师弄了些酒菜,三个一面饮酒,一面谈论世事,康有为与梁启超二人对于宋雨亭的学识和见地也深深的佩服,三人有相见恨晚之意。
饮酒至夜深,宋雨亭派人将二人送至驿馆,三人依依不舍。回去的路上,康有为对染启超道:“我观宋大人气宇轩昂,谈吐不凡,他日必成大器。”
梁启超也道:“宋大人年纪青青,学识渊博,特别是对世事分析得相当的透彻,大清若是多一些他这样的青年才俊,何愁国家不兴。”
梁启超道:“愿宋大人能将康兄的《上今皇帝书》送到当今皇上的手里,改革变法,励志图强,使我大清早日国强民富。”
两人一谈到当今的朝政,又不得不摇头丧气。
数日后,康有为、康启超集十八省举子约二千余人,上书至都察院,向都察院呈上了《上今皇帝书》。
御前大臣、瑞郡王载漪闻听此事,不由得勃然大怒,他用手拍了拍桌子:“一帮书生,不好好的读书,却来妄谈国家大事。”他马上坐着马车来到总理衙门,面见奕䜣。
奕䜣在总理衙门,将《上今皇帝书》认真的翻阅了一遍,对于涉及西洋之学者,奕䜣还是非常赞同的,但他对于举子们围住衙门一事还是非常的恼火,在他看来,举子围住衙门和他的马车,是对贵族的挑战。
看到载漪怒气冲冲而来,奕䜣拱手道:“王爷,什么事情让你生这么大的气?”
载漪道:“六王爷,你乃朝廷重臣,总理衙门乃是军机重地,这帮举子,动不动就跪地上万言书,这天子脚下,皇城要上,容不得这帮书生胡来。若让各国公使看到,成何体统。”
奕䜣知道载漪是慈禧太后的侄女婿,最近非常得势,前年授了御前大臣,去岁又封为瑞郡王,霸气外露。若是早十年,他那里容得载漪对自己如此说话,但今非昔比。他权势已经大不如当年,只得陪笑道:“这些举子也是一片忧国忧民之心,王爷不必动怒伤身,他们闹闹也就算了。”
载漪道:“王爷,亏你还笑得出来,这些举子真是反了,这朝廷大事,自有太后决断,他们动不动就上什么《上今皇帝书》,还妄言迁都西安,反对割让台岛,这朝廷都议和了,不是和朝廷对着干吗?”
奕䜣道:“王爷,这每年会试,举子们总要发一些牢马蚤,过后也就罢了,咱朝廷还不是朝廷嘛。我倒认为,这《上今皇帝书》,也却有可陈之处,这效法西方制度,以夷制夷之策略,还是可行的。”
载漪知道奕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洋务派,?br />好看的电子书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