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华夏帝国 > 华夏帝国第12部分阅读

华夏帝国第12部分阅读

    系诰糯畏餍涠チ恕!?br />

    奕䜣难过的闭上了双眼,叹了一口气,这伴君如伴虎呀。

    是夜,星明夜朗,光绪皇帝由于白天还有生奕䜣和李鸿章两位大臣的气,所以早早用膳,准备去找珍妃,就看到颐和园的太监,来到光绪皇帝的住所,向光绪皇帝口谕,慈禧太后于颐和园诏见光绪皇帝。

    光绪皇帝对太监小李子道:“你去告诉珍妃娘娘,就说太后诏见,我暂时不去她那里了。”

    小李子应声而去。

    光绪皇帝匆匆收拾,就赶往颐和园,慈禧太后还没有用晚饭,一张大桌子,上面整齐的排列着三十几个菜,全是各地送上来的贡品贡菜。摆放在那里,一口也没有动。光绪皇帝来到,向慈禧太后请安道:“亲爸爸吉祥!”

    慈禧太后看也没有看光绪一眼,只是看着满桌子的菜道:“这一桌子的山珍海味呀,怎么就那么没有胃口。哎呀,皇帝,你来了,陪哀家吃顿饭吧。”

    慈禧太后自从让光绪皇帝亲政以后,很少在颐和园诏见他。光绪皇帝不知道此时慈禧太后的用意,但慈禧太后让他坐着,他自然不能站着,于是,他就坐在了桌子的另一头。慈禧太后道:“皇帝呀,来,挨着我坐,我们娘俩呀,好久没有在一起吃饭了。”

    光绪皇帝只得挨着慈禧太后就坐,慈禧太后看着满桌子的菜,还没有拿筷子,就对着光绪皇帝道:“皇帝呀,你看今天的菜怎么样?改明呀,我让御膳房给我弄一桌子满汉全席,我也让你来品尝品尝。”

    光绪皇帝道:“谢亲爸爸。”

    慈禧太后顿了顿道:“只是那满汉全席,我以后是吃不到了。”

    光绪皇帝道:“亲爸爸,这是说那里的话,明天我就叫御膳房给您做。”

    慈禧太后道:“只怕明日吃了,后日就不能吃了,所以,我想到这里呀,就累得慌。”

    光绪皇帝不知道慈禧太后想要说些什么,但他从慈禧太后的话语里,已经感觉到了一种不祥。每一次来到颐和园,光绪皇帝都要受到慈禧太后的训斥,这一次来到颐和园,他已经想到不是吃晚饭那么简单。他道:“新爸爸,都是孩儿不孝,让你受累了。”

    慈禧太后叹了一口气道:“我本想把这朝政归于你,让你好好的做一个大清的皇帝,可是我不放心呀,这满汉全席,不止我一个人在吃,也有很多汉人想吃呀。”

    光绪皇帝道:“汉人想吃,明朝孩儿就发一道圣旨,除了皇宫以外,天下禁止做满汉全席。”

    慈禧太后道:“可要是汉人们,都来宫里吃呢,那可怎么办?我一想到这事呀,就一阵一阵的头痛。”

    光绪皇帝道:“那孩儿就让八旗精兵,将他们杀个干净。”

    慈禧太后一拍桌子,把光绪皇帝吓了一大跳,只看到她面色一改,略带怒气的道:“你还记得有八旗精兵呀,如果没有八旗精兵守卫皇城,莫说是满汉全席,就是粗茶淡饭,咱娘俩也吃不上。可是我听说,你要把八旗精兵调到辽东,与倭寇决战?”

    光绪皇帝道:“亲爸爸,倭寇步步紧,已经攻破海城,威胁奉天,那里可是咱们大清的发源地呀。把八旗精兵调往那里,以我八旗兵的战斗力,足以保证奉天不失。”

    慈禧太后道:“奉天是咱大清的发源地,你得用脑子把他夺回来,而不是用守卫皇城的八旗兵呀,这奉天重要?还是皇城重要?”

    第一卷 第六十二章 皇城和辽东

    光绪皇帝不假思索的道:“新爸爸,自然是皇城重要了。”

    慈禧太后怒道:“你也知道皇城重要,那你为何还要把八旗兵调到关外去,自我大清入关以来,红花会、天地会、白莲教、太平天国等等,都巴不得八旗精兵调离北京,这样,他们好光复汉族的政权,你知道他们的口号是什么吗?他们的口号是反清复明,就是要把我们赶出关外。你倒好,把八旗兵都调到关外,这不是让他们有可趁之机吗?”

    光绪皇帝这才知道了慈禧太后叫自己来颐和园的真实意图,原来是早上在军机处所发生的事情,他心里暗暗道:“若是让我发现,谁向慈禧告的密,我非灭你九族。”

    慈禧太后似乎怒气未消,她看着光绪皇帝道:“你这个皇帝,才亲政几天,就敢对那些老臣大呼小叫,恭亲王奕䜣,辅佐三代皇上,忠心耿耿,年逾花甲,仍然为国效力,在军机处,你却对他无礼,你在是不听忠臣劝告,说什么从今以后,谁也不要妄谈议和之事,这些大臣,都是哀家辛辛苦苦给你找的贤良之臣,你竟然阻了进谏之路,这是一个明君该做到的吗?”

    光绪皇帝看到慈禧太后发怒,吓得跪倒在地道:“孩儿知错了,请亲爸爸原谅。”

    慈禧太后叹了一口气道:“起来吧!”

    光绪皇帝道:“谢谢新爸爸。”

    慈禧太后道:“和倭寇的战争,都打了半年了,咱们八旗精兵并没有受到损失,是该收手的时候了。”

    光绪皇帝道:“亲爸爸,可是我们大清一败涂地呀,损失了不少人马,北洋海军更是全军覆没了。”

    慈禧太后道:“你说的是李鸿章麾下的北洋军吧,这些年来,李鸿章崇尚洋人,他的那一套,全是从洋人那儿学来的,他以为可以对付得了洋人,可是现在连倭寇都对付不了呀,看来,保卫我们大清,还得靠咱们八旗精兵呀。”

    光绪皇帝道:“亲爸爸,李大人的北洋军队,在与倭寇的作战中,很勇敢呀,就是我们的军火、、、、、、。”

    慈禧太后一拍桌子道:“你是不是又听到外面在胡说,说我挪用了北洋海军的军费来修颐和园?”

    光绪皇帝心说:“这事情,在外面已经传遍了的,你的耳目遍布天下,这个事情,还用我说么?”

    慈禧太后对着皇陵的方向,有些哭泣的道:“大清的列祖列宗呀,哀家到底做错了什么呀,这么用心良苦,还让大清的皇族误会于我。”

    光绪皇帝看到慈禧太后这般,连忙跪下道:“亲爸爸,都是孩儿不好,又惹您生气了。”

    慈禧太后道:“我没有生气,我是恨铁而不成钢呀,我这番做,不惜背负着骂名,那一件不是为了大清着想,李鸿章,他崇尚洋务,学习美英,如果有一天,他洋务成功了,依照了英美,搞什么总统立宪,到那里,你这皇帝就没得做了,那里还有我们大清的立足之地,你也说了,李鸿章的北洋军队,你可知道,北洋几十万军队,都是李鸿章招募来的,这些年来,他以洋务为主,装备了多少他李家的军队。整个北洋舰队,都是他姓李的了。”

    光绪皇帝道:“难道那不是我们大清的海军吗?”

    慈禧太后道:“我听说,我们刚与倭寇宣战的时候,你命令北洋海军全线出击,寻找倭寇的战舰,一举歼灭。是谁畏敌避战,始终与种种借口,躲在军港之内?黄海海战,北洋军损失了四艘军舰,这个责任谁来负?威海卫军港,北洋海军在港口内不出海,是谁的主张?我大清能征惯战,多少年来,倭寇在朝鲜战场上,从来没有取得胜利,为什么一败在败,从牙山一直退到奉天?这些你都想过没有?”

    慈禧太后一连串的问话,把个光绪皇帝给问蒙了,他站在那里面,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不知道要说些什么?

    慈禧太后道:“这一切的一切,就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迫我们的八旗军与倭寇决战,有人好坐收渔翁之利。”

    光绪皇帝听罢,不由得大惊失色,这一切,都是他没有想过的,他不由自主的道:“你是说,李大人他图谋不轨?”

    慈禧太后道:“李大人是忠臣良将,这一点不容置疑,但是,如果他们掌握足够多的北洋军队,你能保证他手下的人没有异心吗?我们满人少而汉人多,一旦汉人掌握了军队,对我们满人来说,将会是大大的威胁,相比而言,外敌对于我大清的威胁,反而是其次的,你看英、美、法各国,他们只不过是让我们打开通商的口岸罢了,最多也就是要点军费做为战争的赔偿,那里会威胁我们的大清的统治?你想过没有,如果没有了八旗兵,我们在北京还能坐得稳吗?”

    光绪皇帝道:“这个孩儿确实没想过,可是,这些年来,我们受尽了洋人的欺负呀?”

    慈禧太后道:“受尽欺负?你受到了吗?他们那一次来见你,不是毕恭毕敬的,这难道不够吗?受苦的是那些下人们,与我们何干呀。此番和倭寇开战,尽早言和,若是晚了,只怕奉天不保,到时,看你如何面对烈祖烈宗。议和之事,就由总理衙门去处理吧。关于人选的问题,就让恭亲王全权负责,议和的大臣,就让给李鸿章领头吧,这些年来,就数他和洋人打的交道多。”

    一番言语,把个光绪皇帝说得哑口无言,只得听命。

    由于清军接连战败,奉天眼看不保,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朝中一班满清的大臣,纷纷向光绪皇帝上奏,要求与日本言和。朝中主和的声音一时间盖过了主战的声音,光绪皇帝知道这是慈禧太后在后面纵的,但他也没有办法,于是遵照慈禧太后之令,让奕䜣主持议和大计,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联络各国公使,出面调停。

    第一卷 第六十三章 求和

    伊滕博文收到李鸿章发出的议和照会,他没有想到,清国会这么快就发来了议和的文书,他看了一遍,内容大致就是大清和日本,两国因为朝鲜而战,现在,清国已经退出了朝鲜,所以,战争的理由就不存在了,因此,希望双方讲和。伊滕博文拿着议和书,非常高兴,决定马上去找明治天皇。他还没有出门,就有卫兵来报,说外相陆奥宗光求见,伊滕博文正想找陆奥宗光,暗道:“莫非他也知晓了清国发来的议和照会?”忙让卫兵请陆奥宗光进来。

    陆奥宗光一进门,就对伊滕博文道:“伊滕阁下,清国发来了求和照会,这么重大的事情,我们应该马上面见天皇,请天皇陛下定夺。”

    伊滕博文道:“陆奥君,我正有此意,我们一同出发吧。”于是,两人同坐一辆马车,往皇宫而去。

    来到皇宫的时候,已经是共昏时分,明治天皇正与家人吃饭,听得是伊滕博文和陆奥宗光两人前来,马上命令卫士,把二人叫了进来,伊滕博文和陆奥宗光看到明治天皇还没有吃饭,觉得挺不好意思的,两人站在门口,低着头,对着明治天皇道:“天皇陛下,打搅你吃饭的时间了。”

    明治天皇哈哈大笑道:“伊滕君、陆奥君,你们来得正好,正可与我一道吃饭。我们边吃边谈。”

    当下,明治天皇命令家人到一处去吃,又对待卫官道:“你到厨房去弄些酒菜,顺便把我收藏多年的青酒拿来,我要与首相和外相两人共饮。”

    明治天皇的家人撤去了以后,伊滕博文与陆奥宗光两人方才入座,伊滕博文看到明治天皇的饭桌上,除了一盘素青茶,一个海带汤和一碗鱼汤还有一盆米饭以外,就再也没有什么,他很惭愧的低下了头,对着明治天皇道:“天皇陛下,伊滕无能,只能让你吃到这些。”

    明治天皇很随和的道:“伊滕君,不必惭愧,这个相对于去年,要好得多了,去年的这个时候,我每一餐只是一碗米饭和一碗海带汤,今天,还能吃到鱼,已经很不错了。庆幸的是,我省下来的粮食,变成了海军的炮弹,现在,清国的海军,被我们打得全军覆没,我们将拥有亚洲第一的海军。”

    伊滕博文道:“天皇陛下以身作则,我大日本海军称霸亚洲,走向世界,指日可待。”

    明治天皇道:“清国方面,有什么动向?”

    伊滕博文道:“天皇陛下,清国派人送来外交照会,他们在向我们议和。”

    明治天皇感到有一些吃惊:“议和?”

    佷滕博文点了点头道:“是的,天皇陛下。”说罢,将外交的照会文件递给了明治天皇,又道:“这是刚刚收到的,请天皇陛下过目。”

    清国竟然派人来议和,这是明治天皇不能想象的,从唐朝开始,上千年里,日本无时无刻不想着他们对面的这块大陆,但他们每一次,只登上了朝鲜,便被中国的军队打得大败而逃。每一次大败,他们都要休养生息数百年,方才恢复过来。这也成了他们永远的痛。没有想到,今天的清国,会派人送来议和的文书。

    “伊滕君?现在我们的战况如何?”明治天皇问道:“你认为,该不该答应清国的议和?”

    伊滕博文道:“我大和民族的海军,目前已经消灭了清国的北洋海军,控制着黄海、渤海、东海的制海权,营口和旅顺也被我英勇的海军陆战队占领,随时可以运送海军陆战队进攻天津、烟台、青岛等地。陆军,呈两路之势攻取奉天,目前,海军运送陆军从营口登陆,攻占了海城、田台庄等战略要地,奉天的大门,已经打开。清将聂士成守卫的摩天岭,已经被我们完全绕开了。”

    明治天皇道:“据说奉天是清国王室的发源地,你说,他们会不会在奉天与我军决战?”

    伊滕博文道:“清国的军队,根本就不堪一击,大日本皇军所到之处,清军无不四散奔逃,攻取奉天,只是时间的问题。”

    这时,就看到待卫官把明治天皇珍藏多年的青酒端了上来,明治天皇命令待卫官给伊滕博文和陆奥宗光两人倒上,对着二人道:“今日我们君臣三人在此饮酒,以祝贺我们大和民族的勇士,在前方取得战斗的胜利。”

    伊滕博文、陆奥宗光两人恭敬的举起酒杯,君臣三人一饮而尽。

    明治天皇道:“伊滕君,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我们才有了今天的胜利,但是,我们切不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我听说,我们在前方的武士,他们的弹药已经不够了,可有些事?”

    伊滕博文道:“天皇陛下,随着我军在清国战场上取得节节胜利,战线逐步的拉长,我们派入朝鲜和清国的士兵越来越来,目前,陆军的给养方面,已经出面了不小的问题,海军方面,燃料和炮弹,已经出现了紧张。我们国内的兵工厂,生产的数量,远远达不到帝国军队的要求。这个情况,除了司令官以上的将领外,中下级的军官并不知道有这样的事情。”

    明治天皇面有忧色的道:“同英、法、德、美等国进口的军火,什么时候能到?”

    伊滕博文道:“西洋各国,已经答应出口军火给我们,让我们对清国开战,目前世界的舆论都在认为,我们是打了一场正义的战争。因为,我们在帮助朝鲜摆脱他的宗主国清国的控制,我们要让朝鲜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而不是清国的附属国。”

    明治天皇道:“我们在朝鲜和清国的战争,西洋诸国是这样认为的吗?”

    伊滕博文道:“正是,只不过,我们现在没有足够多的钱来购买这些军火,而且,我们的陆军数量也不足,不足以支撑和清国在大陆上决战。”

    明治天皇道:“这是我早就想到了的,我们的正规军队,目前不足十万人,常备军队虽然有二十三万人,但是,作战经验不足,武器装备不够,如果清国真的想议和,我们且静观其变吧。”

    第一卷 第六十四章 新军

    伊滕博文道:“目前,我们的战略已经达到,朝鲜和琉球王国已经在我们的控制之中,下一步,我们要把我们的二十三万常备军,变成我们的正规部队,再向清国大陆推进,朝鲜是一只小羊,我们很容易就吞下去,但是,清国,是一只大象,我们一口吞不下,我们得慢慢的吃。为了吃下这只大象,我有两点建议,要禀报天皇陛下。”

    明治天皇笑道:“我就知道伊滕君有好的办法。”

    伊滕博文道:“第一,巩固我们在朝鲜的统治,建立一个亲日的朝鲜王国,让朝鲜人加入到我们的军队,帮助我们同大清作战,这样,我们就能够有更多的军队。第二,发展我们自己的军工企业,生产足够一百万军队的武器装备,这样,我们就可以统治我们对面的大陆。”

    明治天皇点了点头,对于伊滕博文的方案,他非常的认同。他转过头来,看了看陆奥宗光,问道:“外务省对于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

    陆奥宗光道:“我们已经在琉球国上建立了我们的郡,让他们不再说清国大陆的语言,让他们说我们大和民族语言,相信不久,他们就是我们的一分子。琉球国往南,乃是清国的第一大台湾,如果我们能攻占台湾,将对我们的霸业有很大的帮助,台湾先被荷兰人占据,后来,又被明末的大将郑成功收复,直至二百年前,才被清国纳入版图,如果我们能得到台湾,那么,本土、琉球、台湾将连成一线,对于以后进攻清国,我们就能找到更多的进攻点。

    明治天皇道:“你的这个想法,很有创造性,台湾,我已经记住了这个名字。”

    陆奥宗光道:“对于大陆方面,朝鲜现在还有很多人反对我们,他们深受大清文化——准确的说,是孺家文化的影响,所以,很难融入到帝国里,因此,驯化他们,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我们已经在朝鲜开办学校,将我们大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给他们,让他们领悟我们的精神。至于清国方面,这个问题更为突出,我们攻战奉天的淡县以后,在那里设置了县衙,但是,中国的百姓根本就不理我们。他们,还组织游击队,向我们攻击。”

    明治天皇道:“我们对面的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文化的民族,你看清国的王室,他们最先发源于奉天,虽然他们的铁蹄征服了那个民族,但是,并没有征服他们的文化,反而,让这个神秘的民族,同化了他们,这是十分可怕的。所以,陆奥君,你作为外相,对于我们的占领地,要加大大和民族精神的传播,务必使他们真正的融入到我们当中。”

    陆奥宗光道:“嗨!”

    明治天皇举起酒杯,对着自己的两位大臣道:“清国竟然议和,我们的国力又不足以继续支撑我们扩大战争,我们能否向西洋各国一样,让清国割让一些领土和赔偿一些军费给我们。这样,可以继续扩大和装备我们的军队,使我们逐步的走向自强。”

    伊滕博文眼珠子一转道:“天皇陛下放心,卑职已经有了想法,刚才陆奥君提到台湾,我想,如果清国议和,我们就让他割让台湾给我们,如果他不割让,我们就让我们的海军去占领,现在,清军已经没有海军,他们无力保护台湾,所以,他们必然会答应我们的要求。至于赔偿军费方面,我们尽量的要,能拿多少就拿多少。”

    明治天皇道:“哟西,为了大日本帝国明天更辉煌的事业,干杯!”

    君臣三人,将杯子碰在了一起。

    清朝向日本请和的事情,很快就在各国之间传开了,英、美、法、德、俄等国基本上都不相信自己的情报来源,清国地大物博,兵员众多,如何会向弹丸之地的日本国乞和呢,但事实上,清国已经委托了李鸿章与日本开始谈判,两边的军队,也开始停火。得到确切的消息以后,他们不得不对日本国刮目相看。同时,他们也否定了清国方面同治中兴以来所取得的成就。称清国,再大也只不过是一只笨象。

    一八九五年的春天,注定是一个多事之秋,虽然清朝向日本方面乞和,但双方仍然在谈判中,不时的有小部队的摩擦,为了确保京师的安全,清廷加强天津的防卫力量,本来在马厂练的新军,一共有七营,还没有练成,其中的四营,就已经奉命开往天津大沽炮台。而胡燏棻则接到圣旨,前往京城,面见光绪皇帝,与德国皇族汉纳根,商量练新军。

    自北洋海军战败以后,汉纳根向李鸿章建议,海军失败以后,中日之间的战争,必然是陆战,中国地大物博,可以建立人数众多的陆军部队,以山海关天险,阻止日军进入关内,同时加强天津地区的防守,以防止日军从海面进攻京师,战争上以守为主,拖住日本,然后在南方,重新购买军舰,重组海军,再同日本决战。

    李鸿章将汉纳根的建议报告给了皇室,虽然在战场接连的失败,打扰了慈禧太后祝寿的雅兴,她那里有心思来理这些破事儿,便把这建议转给光绪皇帝,让他自个去处理,并下了手谕,只要和日本讲和成功,这些事情,他都同意。汉纳根的建议,转到光绪皇帝那里,却被光绪皇帝所看中,但他不敢私自作主,几次进宫与慈禧太后商量,该建议终于被慈禧所采纳,接着,由光绪皇帝下旨,组建天津马厂新军,以观成效。当时中日正在交战中,大批的军队和军官调到了战场上,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这支新军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战事吃紧,还调走了四个营的兵力,所以,马厂的新军,虽然组建了,只不过为区区三个营的兵力。这和汉纳根当初的想法,相差甚远。在汉纳根的心里,他要练的是十万人的新式陆军。

    第一卷 第六十五章 不做一个投降的皇帝

    黄昏,北京,紫禁城,乌云遮盖着天空,黑色笼罩着大地,天上下着淋漓细雨,若大的皇城没有半点儿生气,在一片凄凉之中,让人看不到半点的希望。

    对于日本的战争,总算停了下来,光绪皇帝已经失眠了很久,他几乎难以相信,偌大的中国,竟然打不过弹丸之地的日本,李鸿章代表清廷向日本乞和,情况未明。

    “主子,你就趁热吃点吧,”贴身太监小李子恭身道:“你要为大清将来着想,大清可不能没有你呀。”

    光绪皇帝的面前,是一张大清国的地图,自从与日本开战以来,他每天都要军机处报告最新战况,看到自己的军队从朝鲜一路败北,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他几乎气得要吐血。早先,他以为军机大臣恭亲王奕䜣是把最新战况报他这里,但后来,他才得知,奕䜣每一次是先把战报送给了慈禧太后,这才送到他的这里。虽然这军机大臣,是他请出来的,但似乎,他对于慈禧太后,更为忠诚。无论什么情况,,都是先到皇太后慈禧那里,然后转呈过来,有时候,事情已经按照慈禧的意思办理妥当了,这才转到光绪皇帝这里,光绪皇帝感到一阵压抑。

    “大清不能没有我,哈!哈!怕是大清不能没有太后吧。”光绪帝看了一眼小李子,小李子吓得跪倒在了地上,叩头道:“奴才该死,奴才该死。奴才绝对不是这个意思,奴才只是为了主子着想,奴才知道主子为倭寇的事情劳费心,夜不能眠,可皇上也要保住龙体。”

    小李子,光绪皇帝可以对他发火,打他,骂他,但光绪皇帝不能把他赶走,而且,无论走到那儿,还得带着他,因为这个人是慈禧太后赏赐给他的,说他头脑灵活,精明能干。光绪皇帝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儿,这是明的,暗地里还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监视着他这个皇帝。

    “小李子,你下去吧,让我好好的静一静。”光绪皇帝挥了挥手,示意小李子下去。

    小李子正欲转身,门外的太监来报:“皇上,珍妃娘娘到。”

    听得是珍妃来到,光绪皇帝脸上的阴霾顿时一扫而光,他似乎忘记了此前叫小李子退去,吩咐道:“小李子,宣珍妃娘娘谨见。”

    珍妃十三岁入宫,于十八岁封为贵妃,号珍妃,她生性乖巧、善解人意,工翰墨会下棋,深得光绪皇帝的赏识,中日开战以来,每每遇到焦虑之事,总叫珍妃陪伴左右。

    珍妃一进来,便给光绪皇帝请安道:“臣妾参见皇上。”

    光绪皇帝连忙将珍妃扶起道:“爱妃你来了,快快请起。”

    珍妃道:“皇上,您为国事劳,这才一日不见,你又削瘦了许多。”

    小李子道:“娘娘,可不是么?最近皇上日夜劳,寝食不安,娘娘,你可得好好劝劝皇上。”

    珍妃苦笑了一下道:“皇上,我知你近来为国事劳,所以,亲自炖了燕窝汤给你。”

    光绪皇帝道:“有劳爱妃了。”

    珍妃道:“皇上,臣妾亲自喂你如何?”

    光绪皇帝笑道:“如此甚好,我最喜欢爱妃如此。”说罢,回头看了一眼小李子,喝道:“珍妃娘娘要喂我燕窝,也是你们几个能看的么,还不下去。”

    “嗻!”

    几个待立的太监和宫女都知道,光绪皇帝喜欢珍妃喂他吃东西,而且,在珍妃喂他吃东西的时候,一定不会让任何人看到,所以,几个太监宫女也比较识趣的退了出去,偌大的宫中就只剩下光绪皇帝和珍妃两个人。

    光绪皇帝轻喝了一口珍妃喂出的汤,轻声问道:“爱妃,今日又有什么消息?”

    珍妃道:“李中堂与日本和谈之事,据闻已经成了,太后已经答应了倭寇的全部要求,即日将签定合约。”

    听到此话,光绪皇帝入口的一口汤喷了出来,一下子就瘫到了椅子上。珍妃忙放下手中的碗,来帮光绪皇帝捶背,一面关切的问道:“皇上,你怎么了。”

    光绪皇帝摆了摆手,示意不要弄出动静出来,让外面的人听到,他强撑着坐了起来,对珍妃道:“你是说,李中堂已经全部答应了倭寇的条件。”

    珍妃点了点头道:“此事总理衙门的官员都知道了,李中堂出使日本,只是一个过程,日本方面提出来的条件,太后都会答应下来的。”

    光绪皇帝怒道:“好个李中堂,这么大的事情,竟然不知会我一声,待他回来,看我怎么处置他。”

    珍妃道:“皇上,李中堂每每与倭寇谈判,大事小事,必发电至太后那里,是太后下的懿旨,若不然,就是借中堂大人十个脑袋,他也不敢行事,听总理衙门说,是你下令收复辽东,现在辽东收复不了,只得和日本人讲和。”

    “我要发八旗兵去夺辽燕,可是太后不答应,太后,太后,他们眼里只有太后,那里还有我这个皇上。”光绪皇帝拂袖而坐,险些打翻了珍妃手中的碗。

    “皇上息怒,身子要紧,我们把这汤渴了吧。”珍妃含情脉脉的道:“再说,太后也是为了咱们大清的江山着想。”

    光绪皇帝叹了一口气道:“为我大清江山着想,哈!哈!大清就要亡国了。要是能给我一支军队,我宁愿战死沙场,也不做一个投降的皇帝。”

    珍妃把碗放在桌子,俯身下跪道:“皇上,都是臣妾不好,皇上不要说死字,如果没有皇上,臣妾也不敢苟活于世上。”

    光绪皇帝扶起珍妃道:“爱妃,快快请起,你这是干什么?我没有怪罪于你的意思,我只叹国力懦弱,无力抵挡外虏。深愧于国民。”

    珍妃起身道:“皇上,臣妾不能为你分忧,但臣妾的心,一直伴随你的左右。”

    光绪皇帝看到珍妃楚楚动人的模样,笑道:“爱妃,这些年来,你一直都在为我分忧,我感谢你还来不及呢。只是以后不要再弄这样贵的汤了。”

    第一卷 第六十六章 六十大寿

    珍妃看到光绪皇帝一丝笑容,破泣为笑道:“皇上,我知道你为了国家,连最喜欢的莲子汤都不喝了,可是,现在已经议和了,两边都停战了,这该吃的东西,可一样都不能少呀,得为皇上的身子着想。皇上,据宫里的人说,那日本就是几个小岛,军队没有我们多,为什么我们打不过他们呢。”

    光绪皇帝道:“战争之事,谁都无法预料,我们在朝鲜和黄海吃了败仗,虽然北洋海军败了。但是,我堂堂大清,仍然有百万军队可用。我们可以在陆上和倭寇一决死战。为什么要乞和。”

    珍妃道:“臣妾不敢问国家大事,臣妾只关心皇上。我只知道,我们与法国开战的时候,打了胜仗,皇上开心得一夜睡不着觉。要是我们多打些胜仗,那皇上就天天高兴了,那该多好呀。”

    光绪皇帝苦笑道:“天天打胜仗,说得轻巧,谈何容易呀。”

    珍妃道:“听说皇上最近要召见那个德国人汉纳根,还有盐运使胡燏棻?”

    光绪皇帝笑道:“爱妃,这个你都知道了,我还有什么事能瞒得住你呀。”

    珍妃撒娇的道:“皇上呀,难道你想要瞒我事情吗?”

    光绪皇帝用手指敲了敲珍妃的鼻子,眼神中充满着柔情,这些天来,一直是珍妃在伴他度过这无数的不眠之夜,他笑了笑:“整个宫里,就只有你最了解我了,我那里有事瞒你。去岁,北洋海军在黄海一战失利以后,汉纳根便向我提出来,要建立一支陆军,以便在海军失利的时候,可以借助我大清地大而物博,与倭寇一决死战。”

    珍妃道:“汉纳根不是海军提督吗,他懂得建陆军?”

    “是呀,这个洋人本是德国皇家海军的上校,在李大人手下筹建海军,如今,人尚在,可我的北洋海军,没了。”说到此处,光绪皇帝有些黯然失色。

    珍妃道:“皇上,臣妾不懂得国家大事,但臣妾知道,我大清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如果在大陆上与倭寇决战的话,我们可战之兵,何止千百万,如果把这些人都武装起来,岂会怕了倭寇?”

    光绪皇帝点了点头道:“爱妃,你现在是越来越聪明了,越来越讨朕的喜欢。这个汉纳根在开战之初,向朕提出了三条建议。其一,对北洋舰队及中国海军“先竭力整顿”,并“添置新船”。同时,全国海军应由海军衙门统一指挥调度,海军船只、船坞、制造局和海军大小官员均由海军衙门任命。我说这海军衙门谁来当大臣呀,他自告奋勇,可是太后产允呀。”

    珍妃道:“皇上,北洋海军战败,宫中传闻,并非海军不勇,而是、、、、、、”

    光绪皇帝叹了口气道:“你且不说罢了,我也知道,不过,此话你我二人只可心知肚明,切不可言语。”

    珍妃点了点头道:“皇上,这汉纳根提出的第二条是什么呀?”

    光绪皇帝道:“自我大清在朝鲜撤退之后,又失掉了辽东半岛,幸得聂士成扼守摩天岭,才使倭寇不能攻占奉天,朝中大臣,一部主张与倭寇议和,一部主张与倭寇血战到底。我问汉纳根,他针对对日主战还是主和的争论,提出持久战:“以今而论,与倭大战,恐无胜理。”应“随战随退,随退随即增兵。封冻后又可添数万,兵力亦可渐厚。”

    珍妃似乎有些明白的道:“这些都是军国大事,臣妾不懂。”

    光绪皇帝道:“简单的说,汉纳根建议,先主和,后练新军,与倭寇再战,我大清人口众多,兵源亦多,可边战边练,战争的时间越长,我们的兵力就越雄厚,而倭寇国小人少,兵力只会越来越少。”

    珍妃道:“这个我就明白了。那第三呢?”

    光绪皇帝道:“这其三,赶练新军。先建一支由2000名外国军官组成的军官团,另外招募外国军事教官,赶练新式军队10万人,以代替不能打仗的兵勇。”

    珍妃道:“皇上,您是说,赶练新军,都由洋人做军官,那我们大清只能做士兵?”

    光绪皇帝道:“汉纳根说的正是此理,他说我们大清的军官,不能胜任,只能由洋人来做军官。”

    珍妃道:“皇上,你答应了吗?”

    光绪皇帝道:“历次作战,特别是这次与倭寇作战,像叶志超、卫汝贵、宋庆之流,畏敌入虎,不战而退,导致我大清在军事上节节败退,如果有洋人来做军官,那军队的战斗力一定增强。”

    珍妃道:“皇上,这洋人任了军官,他会帮助我大清抵御外敌吗?皇上,这些年来,我们与洋人打的仗还少吗?”

    光绪皇帝道:“朕也正有此考虑,但目前,我们最大的敌人是倭寇和俄胡子,其他诸如英、法、美等国,无非是让我们开放通商的口岸,开办工厂而已,而倭寇与俄胡子,那是我占领我们的国土呀。”

    珍妃道:“还是皇上想得周到,如此一来,臣妾到有几分放心了。”

    光绪皇帝道:“我虽有心于此,汉纳根也答应朕,我本想让他出任新军总统,帮助朕练新军,但荣禄、刚毅、胡燏棻却反对汉纳根的练之法。”

    珍妃不解的道:“皇上,你都已经答应了,他们为何又要反对?”

    光绪皇帝道:“他们反对赶练新军有四条理由,一是无法筹集款项,爱妃,这些年来,我们光在颐和园的花销就何止千万两白银,已经没有足够的钱,来支撑军费的开支了。”

    珍妃道:“皇上,这太后六十大寿,那也是一件大事,这孝字为先,一生能有几个六十大寿,太后多花费?br />免费电子书下载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