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刻骨仇恨都凝聚起来。
“你还提这些旧事做什么,别让客人笑话了……”李老由不知什么时候来了,他木木地靠着门,苦笑的脸上是两行灰黄的泪水。
“李大哥,”诸葛亮慢慢站起,清湛的目光中深蕴的伤感泛过冷静的堤坝,“大姐和细妹的坟在哪里,我想去拜祭。”
李老由愣忡了一下,他猛地捂住脸,呜呜地哭了出来。
※※※
冷风从两座坟上卷过,长长的枯草被风吹得瑟瑟发抖,匍匐着爬过坟茔,近旁三四株老柿子树被风吹落了卵形叶片,在空中扬扬止止,仿佛满天飞舞的纸钱。有几个柿子掉了下来,烂成了一团稀糊,仿佛是盖在棺材上的死亡印章。
李老由蹲在坟前浇酒,悲怆地呼喊:“他娘,细妹,葛家兄弟来看你们了!”
诸葛亮捧起一杯清酒,深深一躬,将酒水洒在坟前,淋淋的液体在草丛中泛出泪光般的润泽。
李大生抚摸着细妹的墓碑,含着凄怆笑说:“细妹,傻妹妹,葛大哥来了,你总算等到他了……”
诸葛亮心中的悲凉犹如倒海翻江,修远递上过第二杯酒,他再次躬身奠酒,起身却是长长一叹。往事如烟,历历在目,江山风物依稀还在,可那旧日故人却不在了,人世变迁如同这坟上枯草,年年生长,年年衰败。
“李大哥,”他轻轻地说,“当年我离开益州,给细妹留下了我的行止,你们既遭大难,为何没有给我写信呢?”
李老由一呆:“是么,细妹没告诉我,我不知你留下了行止!”
诸葛亮也自惊异,他明明当年将行止写在手绢上交给了细妹,因担心住址改变,李家人找不到自己,他还特意留了当时尚在新野的刘备的地址,期颐从他那里转给自己,如何李老由竟说从不知晓,难道细妹竟从不曾将自己的行止告诉家人。他本想探个明白,转念又想,自己这些年行踪不定,从新野到樊城,再到夏口,再到临烝,再到公安……一路颠沛,辗转迁徙,纵然细妹曾给自己写信,说不定信到之日,人已远去,细思量,依然是这太过匆忙的人世变化阻隔了故人的相遇。
“哥哥对不起你,你受了莫大的委屈,哥哥也不能为你报仇,你别怨我……”那壁厢李大生喃喃,手掌抚着粗糙的墓碑纹理,“你等着,总有一天,我必定……”声音很低,如同皮肤上扎了血眼的小洞,尖锐的痛里夹着刻骨的恨。
“大生,你不要胡来!”李老由听出儿子口气里的复仇意味。
李大生忿忿然:“我没胡来,妹子和娘死得冤,我心里梗得慌!”
“李大哥,”诸葛亮清声道,“你们既然蒙冤,为何不去官府呈状讼告?”
李老由苦笑着摇摇头:“告状有什么用,他娘不就是为给细妹讨公道,公门外守了两天两夜,谁来搭理啊,生生把条命都赔进去了……”
李大生呸了一口:“当官的都是见钱眼开的畜生,他们才不会帮咱穷苦人说话!咱乡里吴老爹家,去年庄稼歉收,没交足秋赋,主家找了人来,把吴老爹和他儿子活活打死,女娃子糟蹋了便卖给别家做贱婢。吴大娘去官府告状,官府不肯受理,放了狗出来咬她,逼疯了她,屎尿都不禁,若不是有村里的几个大娘好心照料,今日这家,明日那家地养活,早就没了命!”
诸葛亮默然听完,认真问道:“你们西乡,像这样被主家逼害的农户还有多少家?”
“多了,十个手指头都数不过来!”李大生一杵棒子,手掌恨恨地拍在地上。
李老由哀哀地道:“主家欺负佃农也不是我们这一村,这偌大益州,哪里的主家不欺农,哪里的官府不爱财,只管咱们命不好,没投个好人家!”
凄惶的叹息深深地悲动了诸葛亮的心,兴亡盛衰,朝代更迭,丹墀上换了一个又一个冠冕衮袍的皇帝,庙堂上走过了一批又一批文臣武将,千秋功业,后世敬仰,受苦的却永远是天下的老百姓。英雄们在霸业成败间或喜或悲,历史记住的是他们飞扬的身影,而这些江山社稷的根基却在青史中漫漶。天下繁荣时,百姓是用来歌颂统治者伟大功绩的工具;天下衰亡时,百姓是铸就英雄改朝换代的牺牲品。
悲悯苍生的怆然让诸葛亮生出了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他郑重地说:“李大哥,有句话我想说,不知你信不信得我?”
“你说,我信得过!”李老由很真诚。
“好!”诸葛亮微微点头,“李大哥,你若信得我,便约上乡里含冤的农户,去官府告状!”
李老由一惊,慌忙摇手:“告状?不行不行,官府哪里肯受理,没的让主家嫉恨!”
诸葛亮温声鼓励道:“李大哥,你不要怕,你自去官府告状,你相信我,我向你保证,这次官府不仅会受理你的讼状,还能严办!”
李老由将信将疑,他打量着诸葛亮,那清峻的脸上微绽的笑意里,含着一分肯定,一分鼓励,一分诚挚,一分执著,还有许多他不明白,但却令他震撼的力量,仿佛劈开阴霾的闪电,一瞬间照亮了整个天空。
“葛大哥,你为什么说官府会受理我们的讼状?”李大生插话问道。
诸葛亮意味深长地一笑:“因为,我就是你们口里说的荆州客!”他凝望着父子俩,如炬目光犹如北辰的璀璨光华,一霎间,让世上的所有光彩都失去了颜色。
※※※
锣鼓咚咚地敲得满耳震动,不高的土台上,一面铜鼓嵌在台沿,支架仿佛螃蟹的脚,深深地插入了夯实的土里。清晨雾霾沉沉,湿润的水汽笼罩在台子周围,纱布般遮挡得那晨曦犹如朦朦胧胧的水中影子。
这里是西乡的集事台,凡是乡里三老宣示官府公文,或者乡民争讼需三老裁决和乡民表决,诸如此类的乡里大事都在此进行。今日早起听见锣响,乡民以为又出了什么大事,赶着跑来,却看见台上站着四个人,敲鼓的居然是李家的瘸腿儿子李大生。
众人都是惊疑,既不见三老出面宣呈官府公文,也不见有争讼言词布讲,却是李家父子在台上。再看另外两个陌生人,一人白衣羽扇,俊朗如满月的一张脸,另一人眉目清秀,看见人潮涌来,一双双眼睛打量自己,难为情地扭过了头。
“李大生,你敲鼓作甚?”底下有人大声问道。
李大生抡胳膊重重敲打,吼道:“告状!”
“告啥子状?”
“告主家的状!”
人群轰地发出一声惊呼,有人摇头,有人叹息,这李家父子定是疯了,好端端的又去告什么状,即便告状,又在这里敲鼓召集乡民作甚?莫不是想让全乡人见识他们的不怕死?
李老由见乡民大部已到,底下人头攒动,挥手让儿子停下敲锣,他在台上一拱手:“各位父老乡亲,我有一句话憋在心里很久,今天定要说出来,希望大家伙能听上一听!”
他清了清嗓子,更清亮地说:“我们西乡同为郫县刘老爷的佃农,多少年为他种地劳作,不曾告过罪,怨过苦,可主家却屡屡欺辱,不是加田赋,就是辱农户,逼得多少家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略一停,声音哽咽地说,“大家伙都知道,我家遭的罪,细妹,他娘……都没了……”
他强忍着拭掉眼泪:“这冤仇不能不报,所以,我已决定去郫县告状。底下有冤的父老兄弟,如果信得过我,便随我同去,定要申冤雪恨!”
“李老由,你疯了不成,敢和主家作对!”有人高呼道。
李老由挺起了胸膛:“我不是疯,我晓得我在做啥子,因为我不怕,你们也不要怕!”他指着诸葛亮,虔敬地说,“这位先生,你们该认得吧,他能帮咱们告状!”
无数的目光从不同的地方汇聚而来,不约而同地落在诸葛亮身上,这个文质彬彬,风雅如竹的先生能帮泥腿子告状?他有什么通天本领,居然敢和豪门望族对抗,莫非是逗泥腿子玩笑?
“这个是谁,难道是昔年住你们家的那个远道客人 ?[-3uww]”底下有记性好的率先喊了出来。
李老由提声道:“正是他,先生远来益州,要帮咱们告状呢!”
“他凭什么帮我们,我们为何信他?”
“主家是能得罪的么,李老由你逗大家伙玩呢!”
怀疑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有几个人甚至想抬腿离开。诸葛亮正要说话,底下一人厉声喝道:“李老由,你好大胆子,敢敲鼓聚民,煽动百姓告状!”
那人一面怒斥一面登上土台,原来是乡里三老,他挑了目光睃了一眼诸葛亮:“还有你,你是谁,竟敢挑唆事端,想造反吗?”
诸葛亮冷冷地说:“民有冤则当讼狱,不得其讼,则该劝其讼状,何来挑唆事端,又何来造反一说?”
“民有冤无冤与你何干?容不得你在这里多管闲事,你是个什么东西,区区游方士子,胆敢在这里猖狂,还不快给我滚!”那三老叉腰怒视,大有将诸葛亮推下台的趋势。
诸葛亮冷淡一笑,羽扇缓缓一挥,从袖中取出一支金质令箭。令箭长约一尺,金灿灿的犹如握在手里的一缕阳光,晃得那三老眼睛发晕,他凑近了一瞧,令箭上豁然阴刻着五个深文大字:左将军府令。
三老先是一愣,慢慢地才回过神来,他虽从没见过这令箭,然而金字令箭和左将军的名号他怎能不知。睁了眼睛去打量诸葛亮,怎么看怎么像传说中左将军府中大名鼎鼎的军师,背心顿时发凉,冷汗从脖颈窝流到后腰,双膝一软,“扑通”跪倒,口里迟迟地吐了半个谁也听不懂的字。
台下的乡民都看傻了眼,起初三老上台斥责,大家伙儿还为诸葛亮捏了把汗。可才匆匆一刹,趾高气扬的三老便成了斗败的公鸡,打鸣的力气也丢了个精光,而这文雅先生却仿佛忽然之间具有了某种惊世骇俗的力量,星辰般卓然熠熠。
“他是谁?”
“莫非是什么大官不成?”
底下议论纷纷,马蚤动的情绪蔓延如春草生长,在人潮中越长越快,越升越高。
“各位父老!”诸葛亮朗声道,“民有冤而报官本为天经地义,数年民冤不得申,是官府之责,非民之罪。各位父老若信得过我,请与我同去郫县,把多年冤情尽数申诉,为家人讨一个公道!”
掷地有声的宣告仿佛黄钟大吕,经久地在空气里振荡,怀疑的冰块开始松动了。
“好!”有人拍手叫道。
仍有人保持沉默,或者摇头不信,但起初的质疑已开始分化,越来越多的人露出了兴奋的表情。
“走,我们去郫县!”李大生振臂呼喊,他杵着木棒,嘣嘣地压下一个个坑,和李老由走下了土台。
“好,告状去!”许多饱经豪强凌虐的百姓跟着呼喝。
人群分开了,一部分人跟着李家父子往村口走,一部分待在原地犹豫,还有一部分不远不近地看热闹,诸葛亮并不强求他们,他收了令箭,转身也下了土台。
看着告状的人走远,一些犹豫的乡民也动了心,心中燃起一股豁出去的火焰,仿佛奔赴战场的烈士,怀揣着不顾一切的昂扬斗志,冲向了村口。
西乡离郫县县城并不远,人们有的赶着牛车,有的步行,一路不停歇地赶路,两个时辰后便已望见郫县城楼。还未曾到城门,却见远远地飞来数骑,马蹄声敲得地面震动如雷声轰隆,扬起的尘土甩出去像一件硕大的披风。
这几骑快马加鞭,飞鹰般掠过乡民的身边,领首的是个黑盔将军,轻软铠甲亮晃晃的像是濯着黑色的阳光。
“咦!”两声惊叹同时发出,一声从快马如飞的骑士中发出,一声从乡民中发出。
黑盔将军狠狠一拉缰绳,坐骑嘶鸣一声,马蹄敲得地面凹陷了两个坑,他在马上一望,脸上露出了狂喜的神色。
“军师!”他欢呼着,兴奋得飞身跃下马背,大鸟似的飞向一辆牛车,“我可找到你了!”
牛车上坐着的诸葛亮也跳了下来:“翼德,你怎么来了?”
张飞笑呵呵地说:“大哥说让我来帮你忙,又不说帮什么忙,可怪死了。军师,你是遇见什么难事了?”
诸葛亮顿时感动:“主公真是雪中送炭,我刚还有些踌躇,正好翼德来了,倒解了我的疑难,翼德且先随我去郫县县府走一趟!”
“去县府做什么?”
“告状!”
“告状?”张飞糊涂了,“军师你告谁?”
“先走着,路上我慢慢告诉你!”
张飞令一个亲兵下马,将坐骑让给诸葛亮乘,他和诸葛亮二人并辔而行,领头朝郫县城中而去。
“这将军是谁?”李老由挥着鞭杆,牛车跟着嘎嘎地摇进了城。
修远抓着摇晃的车板子:“他是张飞将军。”
张飞?李老由没印象,他是寻常百姓,一心只顾着自家田里的收成好坏,哪里管得天下英雄名号。谁驰骋疆场万人无敌,谁朝登庙堂晚降阶阼,对老百姓来说,也不过是陌生的一蓬蒲草。
一行人有的走路,有的骑马,有的赶牛,浩浩荡荡地向县府行进。路上行人瞧见这一支组合奇怪的队伍,都驻足瞻望,有好奇的问了一声,听说是来县府告状的农民,想着这热闹不凑不行,也跟着跑在队伍后面,成群地吆喝起来。
到了县府门口,诸葛亮和张飞下了马,径直便朝那朱漆大门走去。
门口守卫的府兵将手一拦:“你们是谁?要做什么?”
张飞一把推开他:“过一边去,爷爷我来告状,你们县令呢?”
府兵被张飞推得骨头酸痛,踉跄着退了数步,趴在墙角哼哼唧唧地呻吟。张飞也懒得问他,东一拨,西一挡,将拦阻的府兵芟草似的丢走。
“县令出来,爷爷要告状!”喧天的嗓门仿佛天上敲响的锣鼓,震得县府轰隆摇摆,那房顶上的灰尘都飞了下来。
堂上跑出几个人,当中一人厉声道:“是哪个在县府喧哗!”
张飞瞠着茶杯大的眼睛,朝那人身上抛去鞭子一样的目光:“你就是郫县县令?”
“什么你你你,真没规矩!”旁边一个官吏呵斥道。
张飞啐了他一口:“狗屁规矩,我就说你了,怎么着!”他甩着手臂将那县令拎过来,“爷爷要告状,你赶快受讼审案!”
县令被他拽得浑身难受,也不知他的来头,见他凶神恶煞,铁塔似的坚实,他想不通这个恶人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胆子。
“你、你是谁,你要做什么?”他想要挣脱张飞的手腕,奈何好比绵羊被老虎咬住咽喉,连喘气的间歇都没有。
“翼德,放开他!”诸葛亮在后面说。
张飞丢开手掌,跌得那县令险些跌倒,他揉着胳膊肩膀脊梁,向后缩着步子:“你、你们……”
诸葛亮稳稳地向他走近说:“你是郫县县令?府门外现有百姓申冤,请速速受讼审案!”
“你们是谁?”县令虽然心里害怕,毕竟官威不能丢。
诸葛亮平静地说:“百姓申冤,应先受讼,为何苦苦纠缠旁人 ?[-3uww]”
县令没动,他想自己好歹也是一县之长,如何能受两个闯入者的摆布,谁知道这两人是什么背景,万一是坑蒙拐骗、杀人越货的江洋大盗呢。
诸葛亮见他迟迟不动,只是一叹:“好,你不受,我受!”他也不理县令,朝正堂款步而走。
“你受什么讼,你是谁?”县令大叫道,想着人撵了他们出去,却发觉府兵都攒眉捧心地趴在墙上,蚯蚓似的蠕动,门口还涌入了几十个威风凛凛的带甲武士。瞧这架势,怎会是什么江洋大盗,却像是微服私访的大官。
诸葛亮已坐在了堂上,手持案上令箭一拍:“来啊,传告状的百姓!”
这一声清亮的呼喝,惊散了县令的魂魄,他已是隐隐感觉到了来人的显赫身份,双腿不由自主地发着抖,没提防被张飞从背后一推,推着他倒栽进了正堂里。
候在府门外的乡民涌进来,李老由代表乡民递上讼状,其余人等都在院子里留等。
诸葛亮将讼状往前一推:“县令,你且来看看!”
“哦、哦,好好……”县令再不敢置疑,捧了讼状胆战心惊地看,字都是飘忽模糊的,他费了好大的劲才把讼状看完,惊得低喊道,“这个……”突然又收了音。
诸葛亮正声道:“县令,郫县百姓状告本县望族刘洵,可即刻捕系被告上堂,问状对质,以定鞠谳!”
县令的一张脸窘得像熟过头的苹果,烂兮兮,皱巴巴:“这个……”
诸葛亮微一沉脸:“为何不拿人 ?[-3uww]”
县令凑近了几步,压低声音道:“刘洵不好拿!”
“有何不好拿!”诸葛亮提高了声音。
县令像是被忽然揭穿了私密一样,脸上一阵青一阵红。他没想到诸葛亮这么不给他留存体面,好似将他当众拔光了衣服,赤身捰体地鞭笞以徇。
诸葛亮冷声道:“你不拿,好,不劳你动手!”他望向张飞,“张将军,烦你亲去拿了刘洵来过堂!”
“是!”张飞响亮地答应,飓风漫岗似的带着一众亲兵奔出了县府。
诸般情景犹如戏台上曲折跌宕,堂上堂下的百姓都低低地议论起来:“这后生原来真是大官呢!”
有人悄悄地去问李老由:“他是谁呢?”
李老由也是迷茫:“不晓得,他说是荆州客,可是……”他困惑地摇摇头,想去问声修远,却发现修远已经走去了堂上,静静地候在了诸葛亮身边。
他到底是个什么人物呢?
那县令却如热锅蚂蚁般烦乱,他很想问问诸葛亮的真实身份,又怕问话不当,万一诸葛亮真是显赫名贵的人物,岂非是自寻死路?可若不问,遭了蒙骗,还得罪了刘洵,也是掉脑袋的事儿,问还是不问,让他脑子里乱麻般撕扯不清。
县令的脑子正在挣扎,院子已经是一派嘈杂,几个亲兵押着刘洵走进来,张飞率先跳上正堂,大声嚷道:“刘洵带到!”
“你们要做什么,你们好大胆子!”刘洵一面被押进堂来,一面梗着脖子嚎叫。他刚在家和姬妾戏耍,风月浓情,不胜快慰,忽然,一群带甲士兵闯入家中,不由分说扭了他的手臂就走。府里的家丁出来拦截,都被这帮如狼似虎的甲士打了个半死,哪里等到近身。眼睁睁看着他们将刘洵像小鸡似的甩在马上,一溜烟跑了个无影无踪。此刻满府里正哭天抢地,还以为来的是响马。
“刘洵!”诸葛亮在堂上冷冷地喝道。
刘洵还在奋力挣扎,也没看清堂上坐的谁,只管扯了声音骂道:“你们敢抓我,好大的狗胆,也不看看爷爷是谁!”
诸葛亮沉凝了声音:“尔为人犯,押到公廨,不知认罪,兀自大呼小叫,成何体统!”他一拍令箭,“跪下!”
刘洵挣得青筋爆胀:“爷爷为什么给你下跪!”
张飞过去一脚踢在他后膝上,痛得他腿骨几折。两个亲兵一摁,逼得他双膝落地,跪了个结结实实,他又气又恨,抬目朝那堂上一瞟,却是惊得如触了毒荆棘,浑身为之一震。
诸葛亮!他怎会认不得这张脸!刘备克定成都后,曾经几次宴请益州望族,他也在受邀之列,却只去过一次,赴宴后也只是勉为其难地饮了两杯酒,便找借口离开了。席间觥筹交错,劝让礼敬间,见得刘备身边坐着一个白衣羽扇的清俊男子,他当时还暗自称奇,叹刘备帐下还有这等面目英朗,眉眼里却藏不住那勃勃男儿气概的人才。
“你、你……”他磕巴出几个碎音,再转头看见张飞。他刚才被押来的路上没曾注意领头者,此刻一旦辨清,才知道来者不善。
诸葛亮将讼状一抖:“刘洵,郫县百姓呈状告你,今特提你上堂对质!”
“告、告我?我犯了什么罪?”
诸葛亮看着那讼状说:“告你不遵农令,擅加田赋,欺凌妇女,逼死人命,勾结贪墨!”
刘洵听着这一连串的罪名,急声大喊道:“诬告!”
诸葛亮冷笑:“诬告?怎见得是诬告?”
“无凭无据,栽赃陷害,就是诬告!”刘洵顶着声音说。
诸葛亮仰头一笑:“无凭无据!刘洵你睁开眼睛看看,这堂上堂下站的是谁,他们都是被你逼得家破人亡的农户,他们不是凭据么?如果他们不是,谁又是?”
声色俱厉的喝问让刘洵的背脊寒气直冒,他哪里真的敢去看那些农民?偶尔眼神一撞,便感觉到那透骨的仇恨,但他不想服软,仍然硬气地说:“他们、他们栽赃!”
令箭重重一拍案,诸葛亮凛声道:“好个栽赃!莫非这许多农户都齐了心栽赃你?一人栽赃,两人栽赃,还有三人,十人,百人,千人栽赃不成?”
“我……”刘洵被这尖刻的逼问封住了口。
诸葛亮继续厉声问:“你身为望族名门,得恩荫富贵,不思报效家国,却残害百姓,屡屡干法,妄自尊大,致使民怨,你可知罪?”
刘洵吞了吞唾沫:“我,我……”不肯认罪的固执撑住了最后的防线,他犟声道,“有什么罪?”
诸葛亮怒道:“冥顽不化!”他敲着讼状,又指指堂上堂下的农户,“证据确凿,你所犯罪行罄竹难书,在此如山证据面前,你仍不认罪,是要与国家法典对抗到底么?”
“我没有对抗法典,我无罪,何需认罪!”刘洵死硬到底,他知道只要自己认罪,便是板上钉钉,逃不过当头一刀。
诸葛亮冷冷地吊起尖刻的笑:“不认罪也是大罪,司法有典,重犯临堂不认罪,而乃证据确凿,案卷详实,可当堂强而判罪,再加一怙恶不悛之罪!”
刘洵一惊:“你、你想怎样?”
诸葛亮逼视着他,一道冰冷的目光射向了他:“定你的罪!”
涔涔冷汗渗出了额头,刘洵刹那有大厦将倾的恐惧感,他嘶叫着:“你不能定我的罪,我是益州望族,还有爵位在籍,由不得你来定罪!”
诸葛亮长声大笑:“刘洵,我乃益州牧亲封之军师将军,有持掌益州刑法之权!”他从袖中取出金字令箭,向前举给刘洵一瞻,“你睁眼看看,这是什么?”
透过被汗水模糊的视线,刘洵清清楚楚地看见那上面刻镂深刻的五个字:“左将军府令”。
“见令如见君,令到而行止!”诸葛亮放下金字令箭,冷眼盯着刘洵,“刘洵,你身犯诸罪,刑法不容,今我持左将军令,行司法之大权,定要将你明正典刑!”
“你、你……”刘洵的舌头已不听使唤,筛糠似的抖成了一团。
“来啊!”诸葛亮再次擎起金字令箭,“将刘洵押出去,斩首以徇!”
诸葛亮的最后四个字仿佛巨大的石锤重力压下,砸得刘洵头破血流,冰冷的死亡恐惧犹如山呼海啸,将他重重包围,裤裆里热热的一泡液体顺着大腿流下。
亲兵拽了他向外拖去,他双足拼命蹬地,喉咙里发出了绝望的嚎叫:“诸葛亮,你不能杀我!”
诸葛亮面无表情,听着刘洵厉鬼似的惨叫,雕塑似的一动不动。
亲兵拖死狗似的将刘洵押到衙门外,一人死命摁头,一人抽出腰刀,向空吐了一口唾沫,手上搓一搓,挥刀一劈,一颗脑袋扑通滚地,一腔子热血直冲而出,喷到了对面街上,唬得门口看热闹的一群人尖叫着四散逃离。略有几个胆大的凑近了瞧仔细,那脑袋瓜子尚在地上摆动,一双眼睛死不瞑目地睁得老大。
府里府外霎时寂静,唯有血腥味在空气里扩散,须臾,有人喝了一声彩,随即,一传十,十传百,欢腾的呼唤声响彻云霄。
李老由率先跪了下去,激动得老泪纵横,他岔开双手,呜咽道:“老天开眼了,老天开眼了!”他转向诸葛亮,感激、悲慨、兴奋交织在一起,他郑重地跪拜下去,“谢谢大人!”
堂上堂下的农户跟着齐刷刷跪下,齐声高呼:“谢谢大人!”
诸葛亮起身走向李老由,双手搀扶起他:“不要谢我!”他对跪拜谢恩的农户高声道,“大家不要谢我!”
农户们仍是叩首不已,有的已激动得哭晕了过去,眼泪成串地划过一张张历经沧桑的脸。
诸葛亮拱手道:“乡亲们,不要谢我,要谢就谢左将军,是他让我来为大家伙做主!”
左将军?农户们一阵诧异,有人知事,提醒道:“就是益州新君。”人们这才回过神来,那饱受伤害的心一旦得到慰藉,便如同干旱逢雨露,霎时生出了最纯真朴实的感激。
“谢谢左将军!”人群发出了由衷的呼喊。
诸葛亮朗声道:“左将军让我告诉大家,我们荆州客来益州不是与大家为敌,荆州人也能为益州人做主,无论荆州人,还是益州人,都是天下苍生,不分彼此!”
李老由提声说:“好,从今天起,我们再不叫荆州人作荆州狗,从此,荆州人与益州人是一家人!”
农户们也跟着喊叫起来,兴奋和喜悦,以及悲伤和感动,让他们在这一霎全都丢掉了嫌隙。
诸葛亮煞是感慨,这些朴实得让人心疼的百姓啊,一点点恩惠便能让他们欢喜无量,什么仇隙,什么怨愤,什么见疑,都不重要了。其实,天底下的百姓都是一样,从来也没有英雄们的宏大愿望,他们只想像只蚂蚁一样活在平安的角落里,有饭吃,有衣穿,有一口可以活的气,便是一生最大的幸福。可叹世间残酷,连这点渺小愿望也要扼杀,问这茫茫天下,倘若你能容下英雄们的壮阔理想,如何容不下百姓们的卑微愿望?
他回身看着那发抖着跪倒的县令:“你立刻去刘洵宅内取来全部田产券契,当场焚烧作废。俟后丈量官到,你当全心协助丈田,将其田地分于佃农,余田赐给无地农户。你若用心办事,还可将功补过!”
“是,是,下官立刻去办!”县令再不敢推三阻四,他多年受刘洵掣肘,肚子里也憋了许多窝囊气,今日见刘洵被杀,心里很是痛快。但因素日违心之事做得太多,生怕被诸葛亮一并处罚,如今听诸葛亮这一说,当有原宥其罪之意,真令他喜出望外。
在欢呼和悲哭的人潮中,诸葛亮仰起头,正午的璀璨阳光落入他的眼睛,他却黯淡了目光。
第十三章 敲山震虎压豪门,燮理民生求大才
晚照的余晖洒满了庭院,花木影子映在窗上,勾勒出一个模糊的影子来,那影子像漂在水面的霜叶,荡漾出如花的涟漪。
刘备盯着那影子看了许久,一只手摁住书案,轻轻一划,却碰到一册冰冷的卷宗,手一缩下意识地一看,“法正”两个字跑入了眼睛,双眼不由一阵疼痛起来。
法孝直,你这个混账!他在心里狠狠咒骂。
书案上还放着一卷竹册,是东吴遣使叩谒文书,看见“东吴”比看见“法正”更让他烦躁。他背转了身,索性不去想这两桩令人沉郁的事。
门外长廊上响起了轻软的脚步声,门帘一荡,宛如荷花池起风。青色竹帘下倚着个白衣羽扇的人,平静的面孔上有淡淡的微笑,仿佛夕阳下天边的流云。
两人同时笑了起来,刘备忽然肃了脸色,佯装正经地说:“诸葛亮,你在郫县干的好大的事!”
诸葛亮笑着一拜:“主公明鉴,诸葛亮行事,怎能瞒过主公慧眼,一举一动,皆在主公掌握中。”
刘备搭住他的手,引着他进屋,两人面对面落了坐,刘备认真地问道:“孔明杀刘洵为百姓申冤,明正法典,可还有其他深意?”
“主公睿智!”诸葛亮笑道。
刘备做了个请的姿态:“请言其详!”
诸葛亮慢慢挥起白羽扇:“我们当日下丈田令,一是为核实土地田数。多年来,大户侵田,小户失田,豪强凭借权势强占土地,他们一可凭朝廷恩荫少交或不交赋税;二可倚仗法权隐瞒亩数,如此一来,便将田赋转嫁给无权无势的小农。小农无力承受,或者卖田走他乡,或者将田土投献给豪强,做了豪强的佃农甚至奴隶,致使土地兼并愈加严重,国家赋税日渐流失。因此,才需重新丈田,划定田数,以增赋税!
“二嘛,却是为了震慑豪强,我们得益州,而豪强屡怀叛心。刘璋当政时,不知刑法之措,恩上加恩,使得恩同虚设,而法更无存。诸豪强放纵任行,不知赏刑为何物,跋扈暴戾,屡侵法权。当此时,必须寻得一事以定方略,于是找到了丈田这个突破口,欲从此发端,收复豪强,平抑益州!”
他停下来一叹:“然而欲以丈田而抑豪强之权谈何容易,策令刚下,各家豪强便纷纷抵触,甚而联手对抗,不仅不肯丈田,还不肯交赋,今年秋赋才收得三成!更为了报复我们,甚或抬高物价,搅浑了金帛交易,妄图激起民变,在此万难之时,要想坐稳益州,难啊!”
他长长嘘了一口气:“这些豪强便是卯定了我们初得益州,根基不稳,不敢擅责他们,才明目张胆地反对丈田令。反对丈田实则是反对我们,这时,我们若服输,将来便要俯首豪强之下,这益州权柄哪里再能容得我们持掌?既然如此,非常时行非常法,所以亮不得不,”羽扇用力一挥,“敲山震虎!”
长长的一番话让刘备听出了意思:“这么说,你杀刘洵的另一层意思,是为了做给那些豪强看?”
诸葛亮点头:“还有一层!”
“还有?”杀一个刘洵居然牵扯出许多深藏的含义,刘备一面是惊,一面却是喜,他不得不也在脑子里思考这繁复的事件。
诸葛亮款款地说:“主公,我们未来益州前,益州势力本有两派,一是原来的西州派,二是刘焉父子入蜀后新贵的东州派,两派势力水火不容,曾经两次刀兵相向,终刘璋之世,始终无法平息两派争斗。然自我们来了后,这两派因为要与我们对抗,却暂时捐弃前嫌联盟起来,这也就是说,我们要对付的不是一派豪强,而是两派!”
“是,我也听说过益州两派势力争斗,不料他们倒真能同仇敌忾!”刘备嘲讽地一笑。
诸葛亮颔首道:“刘洵便是东州派,这一派自刘璋远走南郡,势力大不如前,但为了栖身益州,暂时倚靠西州派。西州派心里很是瞧不起他们,只是因要对付我们,才与他们联手!”
“东州,西州……”刘备沉吟,“刘洵是东州派,你杀了他,是做给东州看,还是西州看?”
诸葛亮目光清炯:“做给两派看!”
“两派?如何做?”刘备问得极认真。
“杀刘洵,东州派必定惊恐,他们或许以为刘璋远走,靠山崩塌,我们要拿他们祭旗。而西州派为求自保,也不会为这些素日的敌人出头,所以,东州派只有投向我们,一旦东州派彻底倾斜,西州派便在益州孤掌难鸣,以前是我们一派,他们两派,现在是我们两派,他们一派,他们还能坚持多久?”诸葛亮自信地一笑。
刘备忽然抚掌:“好一手分而围之,合兵法!”
“最后还有一层!”诸葛亮慢慢地说。
“啥,还有?”刘备瞪大双目,一件事藏着四层意思,闻所未闻,他打心底佩服起诸葛亮。
诸葛亮微一沉凝,一字一顿清晰地说:“得民心!”
“说下去!”刘备的好奇心膨胀得要扩充了整个房间。
“刘洵暴戾无端,残害百姓,杀他以纾民愤,此为得民心的第一层!而自我们得益州,益州人一直对我们心怀仇怨,明加冷脸,暗相詈骂,而杀刘洵以雪民冤,正可证明荆州人与益州人非为仇雠,荆州人还能为益州人做主申冤,所以宣示罪行里不提刘洵对抗丈田令,只提民冤,此为得民心的第二层!”
刘备紧紧地凝视诸葛亮,大睁的眼睛里装满了亢奋的感激,他忽然站起身,对诸葛亮深深一拜,慌得诸葛亮拉起他来:“主公折杀亮也!”
刘备诚恳地说:“孔明行一事而获多利,收民心,抑豪强,服州士,吾怎可不谢,怎能不谢!天以孔明赐吾,是刘玄德莫大的福分!”
诸葛亮百感交集,忽而开怀,忽而感动,忽而激动,他竟不知说什么才好。
刘备从容地一笑:“说过好事,现在该谈坏事了。”他仄身从书案上取来一卷竹册,“看看,孙权的亲笔信,他问我们讨要荆州!”
诸葛亮一目十行地看完,合上竹册,凝神道:“主公,孙权是见我们夺得益州,怕我们势力扩大,才来讨要荆州!”
刘备冷哼了一声:“我还不知么,碧眼小儿,其心叵测,若认真计较,荆州疆域有一多半
好看的电子书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