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一双眼睛,他的声音在风里翻转:“或者,有一天,我们见面之时,能成为朋友吧!”
诸葛亮呆了,可待他反应过来,庞统已走远了,他望着被大风吞没的背影,说不出的复杂感觉侵蚀了他,庞统这一句话是多么来之不易。
诸葛亮忽然笑了出来,风已渐渐小了,一缕缕仿佛从他含笑的脸庞流过去,犹如没有痕迹的泪。
他走到家时,院门没有关,小院的地上横陈着被风吹乱的新叶,他小心翼翼地跨过它们,轻轻推开了虚掩的门,房间里新添了两个捆得结结实实的箱子,在干净光滑的地板上摞得整整齐齐。
明媚的阳光穿透了窗棂,女子背着光站立,是那霞光中的一抹云。她仿佛从水下缓缓升起,那张熟悉的脸渐渐变得清晰而可爱。
他笑了一声,而后,她跑了过来,一下子抱住了他。
“瘦了。”这是她见到他之后的第一句话。
“是说我瘦,还是你瘦?”诸葛亮调侃道。
黄月英捶了他一拳:“你又贫嘴!”她仰起脸,目光从他的额头慢慢勾向下颚,“真瘦了呢,一年没见,又瘦又黑,你没吃饱饭么,还是夜夜不睡觉?”
诸葛亮笑道:“你不在,吃不饱,也睡不着。”
“呸!”黄月英轻轻啐道,她抱住他的肩膀轻轻摇了摇,“算我信你一次,我既来了,你现在可以吃饱饭,睡好觉了。”
诸葛亮却不甚欣喜:“嗯,樊城或许不久将有大战,到底不太平,你待两天还是回岳丈家吧。”
黄月英低低地嘟囔了一声什么:“均儿去季常那儿了,我是独个来寻你的,你又要赶我走,你总是有理。”
诸葛亮笑着握住她的手,却想起一事:“对了,元直母亲来了,待会儿去见见吧。”
“是么,那真好!”黄月英开心地说。
“月英,”诸葛亮又郑重起来,“也许就在今年,樊城将陷于战火,我不想你受此牵连,万一战事陡起,我一旦顾不到你,你独个如何脱身?”
“知道了!”黄月英抱怨了一声,“我会走,你不用这么着急赶我,不过,你得让我待到想走的时候!”她牵住他的白羽扇,手指调皮地戳了戳,眨了眨眼睛,孩子似的投入他的怀里。
※※※
斜阳在院落里挥毫出一片烟霭,仿佛褪不去的啼痕,几片树叶卧在地上,沾了落霞的色彩。
徐庶席地坐在院中,顺手捡起一片树叶,用力地抹干净,塞进口里,呜呜地吹鸣着。曲调很哀伤,惹出人的悲怀感慨。
诸葛亮皱眉头:“元直如何奏起哀音来?”
徐庶“呸”地吐掉树叶:“是么,我可没想奏哀音!”他吁了一口气,“不吉利,不吉利,昔日师涓于濮水上闻亡纣之音,奏听于晋平公,以至晋国三年大旱,赤地千里。今日徐元直奏哀音,是要应在什么上?”
诸葛亮斥道:“越说越离谱,把话吞回去!”
徐庶一声长笑:“孔明也疑神疑鬼,我不过玩笑耳,区区曲音,总不至夺了徐庶的命!”他凝视着诸葛亮,“我可还想多活五十年,与孔明同建大业,共成大事。”
诸葛亮笑出了声:“五十年,你我皆齿摇发落,年至耄耋,垂垂昏瞀也!”
“垂垂昏瞀也还是朋友!”徐庶轻轻地说,却说得非常流畅。
诸葛亮一阵感动,徐庶的话举重若轻,虽平淡,却极真诚,他庆幸自己能有徐庶这般肝胆相照的挚友。世间人匆匆过往,彼此相望皆如路人,知心朋友却是可遇不可求,遇上一个是前生福祉所造,也是今生极致乐事。
徐庶望着天空慢慢流度的浮云:“有老母在堂,有挚友在侧,有明主在上,徐庶此生足矣!”
“亮也足矣!”诸葛亮回应道。
两人对望了一眼,心意相通的笑在彼此的眼睛灼灼闪亮,徐庶扬起一只手,欢乐地挥了挥:“孔明,当日你在隆中自比管乐,如今看来已初见端倪!”
“是么?”诸葛亮却是若有若无的表情。
“那还不是么!”徐庶肯定地说,“其他不论,十二道教令宣下,而今风气为之一转,公门与会再无喧哗,僚属皆守法循制,再不敢玩忽职守。以小见大,治一县若斯,何况治一国。”
诸葛亮轻淡地一笑:“这是好话,你没听人家议论么,说诸葛亮刻薄人,乃商鞅再世!”
徐庶不在乎地摆摆手:“旁人非议轻若鸿毛,用主公的话说,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诸葛亮笑道:“这是主公的话么?”
徐庶也自大笑,他看住诸葛亮,透亮的眼睛里没有一丝掺假,诚挚地说:“真想看见你实现管乐之志。”
诸葛亮低声道:“会让你看见。”他把自信的笑沉淀在深湖般的眼睛里。
徐庶大声地说:“我等着那一天!”他伸出一双手,两片落叶在指间纷纷飘坠,被晚霞牵绊住的晚风姗姗来迟,轻轻地抚上朋友们笑吟吟的面孔。
卷尾
船在江心微微一荡,从远端涌来的水波本自逍遥,乍遇着横江而泊的船,冲荡的势头挡不住,猛地一撞,顷刻粉身碎骨,缤纷的浪花在空中散成无数片。
船上的人听得浪遏飞舟,仿佛耳闻什么闲情逸致,只微微一笑,自顾自对弈,棋枰上黑白子纵横,彼此厮杀正酣。他一手拈白子,一手拈黑子,落子时互相不让。
江面起了冷风,刚刚翻过去一年,寒气未曾退却,那人却似不觉得冷,对弈正在专注处,有侍从轻轻给他披上锦袍,他也浑然无觉。
江风呼啸,吹荡来阵阵金戈之声,恍惚一里水路之外正在进行一场激战,那雄长吼叫宛若霹雳,瞬间划过长江,砍得一条江裂成两半。
一叶小舟破浪而来,舟上是全身轻甲的斥候,他单膝一跪,吞着江风道:“主公,董袭将军已突入敌方蒙冲,以刀断绁,蒙冲横流,其军大乱!”
“唔。”船上人轻轻地应了一声,若不是江风送声,还道他本来无语。
小舟向后一转,荡开水波,远远地驶入了那一片金戈交错间。
他这才略抬起头,泛着碧蓝光泽的眼睛蓄着让人看不透的复杂,他牵起似笑非笑的表情,依旧埋首棋枰,仿佛那场战斗与他无关。
又一叶小舟乘风而至,舟上斥候禀道:“主公!凌统将军攻破敌军屯堡!”
他仍是轻轻应一声,对弈正在胶着时,他不想分心。
战报越来越多了,每隔半个时辰,便有一叶小舟飞来报信。
“吕蒙将军斩敌将陈就之首!”
“甘宁将军趁锋上岸追逐敌军!”
“敌方蒙冲战舰十翻八九,陆上屯堡尽皆为我所破!”
……
棋枰上的对决即将结束,黑白子都在寻找最后的转机,纵横阡陌间已少有活眼,这一仗正在喧天的胜利欢呼中缓缓落下帷幕。
“主公!”小舟像插了双翅,飞向了大船,报信的斥候满脸是激动的潮红,声音颤抖着说,“黄祖,黄祖授首!”
最后一枚黑子落在棋枰上,他轻轻一推棋枰,仰起脸深深地呼吸了一口冷冽的空气,忽而,他爽声大笑,挥起衣袖一指,命令道:“开船!”
船升起风帆,桅杆在风里如力抵巨浪的勇士,高擎起雄奇魁梧的身板,雄赳赳地逆流而上。
战场上已是一派狼藉,数不清的蒙冲战舰横翻在水里,堵得一条江水波不兴,上千具尸骸浮浮沉沉,鲜血汩汩流淌,江水正在变成触目惊心的血红色。江岸是一片火海,逃命上岸的敌方士兵正被东吴士兵追得遍地开花,陆上屯堡的守军也死伤略尽,尸体从屯堡里丢出来,堆起来高过了堡垒外墙。
船擦着满江的翻船缝隙,艰难地挤出一条水路,好不容易才靠了岸,风帆被空气中浓烈的血腥味刺激了,战栗着缩下了身体。
“主公!”一骑快马飞驰而来,马上之人双手挥舞,仿佛摘着了新鲜果子的山中野猴,满脸是藏不住的喜庆。
孙权踏上江岸,脚底下打滑,也不知踩着谁的一摊血。
“黄祖授首!”激动之余,只剩下这句话。
孙权点着头,明明该狂喜过望,他却像是没什么表情,背着手缓缓地向战场深处走去。
传递战报的信使有些困惑了,江东与江夏黄祖有世代宿仇,孙权的父亲孙坚就死在黄祖手里,两家仇怨不共戴天,江东数次征讨江夏,誓要斩下黄祖头颅,复仇之心昭然若揭。而今大仇已报,本是欢呼祝贺之时,便是喜悦失态也不为过,可孙权却极是冷静,仿佛这一场歼灭江夏黄祖的大胜寻常得很。
这个二十六岁的年轻主公总让人捉摸不透,你不知道他心里到底在想什么。江东一班老臣私下里常比较孙策和孙权:孙策英武卓绝,在战场上匹马当先,万夫莫当,虽然粗率,心思却不难猜;孙权却是一口井,深幽晦暗,瞧不见底,亦不知有水没水,你投进去一枚甜果,得到的也许是一枚苦果,年纪轻轻便修得那冰寒的帝王心术。
孙权仍是沉默着走在硝烟余散的战场上,他的目光越过血淋淋的尸骸,越过烈火熊熊的屯堡,一直向西延伸,那里是荆州的腹心。
江夏黄祖的覆败震惊了整个荆州,荆州牧刘表接到败军消息,一口血喷在战报上,从此一病不起。江东的水军雄狮乘风破浪,在荆州的腰上咬开了一个血淋淋的口子,荆州东大门沉重地打开了。
而在北方,那个从未停止征战的男人也把目光盯在了荆州。
风雨飘扬中的荆州正如一艘朽烂的华丽大船,江流滚滚,一浪高过一浪,这艘大船已是千疮百孔,不知道哪个时候便会沉没。
第二卷 扭转危局
卷首
殿堂里很安静,缭缭紫雾从铜鹤嘴里缭绕升起,在偌大的宫殿里弥漫,静悄悄的空气中偶尔有轻小的鸣玉声,那是大臣腰间垂挂的组佩。
皇帝像个木偶一样定在御座上,手里捧着一卷奏疏,眼睛被缭绕的香雾薰得模糊了,绢上的字一个个都似沉在水底,他看得心不在焉。有时抬头,不经意地和一双目光相碰,吓得他赶忙低头继续读奏章。
皇帝玉阶下分两列跪着文武百官,而大殿中央只有一个人站立,冠冕高耸如崔嵬泰山,腰间的长剑锃亮闪耀,他立在殿中,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压力,让人莫敢仰视。
“陛下可曾阅完?”他朗声道,声音隆隆地在大殿内回荡。
皇帝被他的声音吓醒,慌忙合上奏疏:“朕已阅毕!”
“臣恳请陛下准奏!”他深深拜下。
这哪里是请旨,分明是逼旨。皇帝苦着一张脸,怯懦地说:“大将军所言之事,朕已尽知。大将军北讨乌桓,略定中原,收复汉家疆土,今又欲南征,其志弥坚,朕心甚慰!”
“臣请陛下授臣南征便宜之权!”他说的每个字都很恭敬,语气却让皇帝不寒而栗。
皇帝木然地瞥着奏疏,几乎是照着念道:“拟旨,罢三公官,加大将军进丞相位,开府辟士,择日遴选精甲南征荆州江东,假节,便宜行事!”
“谢陛下隆恩!”他郑重地匍匐在地。
皇帝受着他的跪拜,一点欣喜也没有,反而甚是惶恐,从御座上站起,伸出双手:“丞相请起,卿为国家础石,为汉家基业宵旰操劳,朕当谢你!”皇帝殷勤地说着这些话,心里却似吞了一只苍蝇般腻歪。
他款款而起,回身一挥衣袖,眼里一股犀利的光芒仿佛利剑劈斩,皇帝萎靡地缩了头。
“散朝!”玉阶下的谒者高声呼道。霎时,满殿文武齐刷刷地磕头谢恩,腰间组佩叮咚作响,司仪官前方导引,文武官员潮水般退出了大殿。
曹操沿着漫长的台阶阔步而行,风从头顶旋转吹落,飒飒地扬起他的袍子,如同燃烧的一团火把。那些缓步走在他身边的大小官员莫不纷纷闪避。
对于这些官吏的异样心思,曹操怎会不知道,可他现在完全不想理会他们,他们无非就是一群嗡嗡扰耳的飞蛾,既成不了大事,也不能济之以危难。留着这些人,也许会有危害,然而总不伤大局,偶尔来一次死谏,以头撞柱骂他是篡国j臣,倒让他觉得很好笑。
让他们去当死谏迂阔的忠臣吧!当年洛阳遭李郭兵乱,宫室烧毁,百官饿得只有啃树皮,皇帝连个住的地方也没有,只好暂居在故去大臣的宅内。那时,这些忠臣都跑哪里去了,谁能兴兵平乱,还帝于都?
谁?除了他曹操,谁能做得到?
是他曹操,让汉家旌旗依旧能够高高飘扬,统率大军南征北战,把被诸侯割裂的疆土再一一收复。
可天下人都道曹操是汉贼,然而这些打着正朔旗号辱骂他的人,到头来却一个比一个更贪婪地蚕食汉家天下。
他仰起头,高天上清湛无云,风从肩上一抚而过,他忽地生出苍茫无倚的孤独感,然而只是短暂的一刹,他立刻又恢复成为那个冷冰冰的权臣。
去他的忠臣,待得天下统一,万邦宁和,历史会有个公正的评判。
他握紧了佩剑,昂起头一直不停地走了下去。
第九章 曹操南征,荆州岌岌可危
曹操刚一踏进门,早已等候多时的儿子们都站起了身行礼,个头高高低低,模样错落不一,却没一个丑陋,最次的那一个也五官周正。论智力各有千秋,纵算不能开疆辟土,也不是愚拙的蠢人,这一点曹操很骄傲。
曹丕是长子,当先说道:“父亲,朝廷允你南征了么?”其实若论起来,曹昂才是长子,可惜在南征张绣时战死了,曹丕这才成了长子。有好事的都道他命硬,把自家大哥克死,自个便成了嗣子,按着长幼顺序,以后曹操的爵位还不得传给他么?
曹操落了坐,接过曹丕递来的热手巾擦了一把脸:“允了。”
曹彰头一个慷慨激昂地嚷道:“儿子愿随父亲出征!”他自来好武,不喜读书,虽只十余岁,却击得一手好剑,素日居家也仗剑坐卧,以为班超投笔从戎才是丈夫大志向。
曹操瞧着他笑了一声:“好性急,素日便是个好武的性子,听见征战则急不可耐。”
曹彰气势十足地道:“大丈夫当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业!”
曹操笑着叹息道:“汝不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匹夫之勇,何足贵也,还敢夸夸其谈!”
曹彰较起了真,义正词严地说:“儿子以为大丈夫当驰骋沙场,马革裹尸,何能做博士!”
“你还瞧不起博士?”曹操不禁揶揄。
曹彰不屑地说:“博士咬文嚼字,钻研经典,皓首穷经,为一字一文而穷研苦思数年,倘遇纷乱,力不能扛一斗土,百无一用,奚可效之!”
曹操摇摇头:“此为偏颇之见,子桓、子建皆为博学之士,依着你的说法,他们也百无一用?”
“他们的志向和我不一样!”曹彰狡辩道。
曹操笑问道:“你是什么志向?”
“为大将!”曹彰铿锵有力地说。
“为将若何?”
曹彰正正声色:“为将者,当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他以为自己说得很好,气势极足,每个字都从丹田处提拔而起。
曹操蓦地大笑:“好个大将之道,我原来养了个勇将儿子!”他被曹彰毫不掩饰的志向表达勾起了兴趣,因对诸子道,“既然彰儿述己志向,尔等何不各言尔志。”
曹植近身,微微的笑在他清俊的面孔闪着光:“儿子斗胆言志。”他今年虽才十六岁,却颐养了一身的风流雅量,写出的诗文让父亲曹操也甚赞叹,好与一众博学文士诗酒酬唱,府中常常宾客盈座,通宵达旦。
“儿子有文武二愿,文愿读尽天下书,书尽天下诗,武愿踏尽天下土,览尽天下物,若有千难万险,亦无所避!”
果然是才高八斗,志向也是一派斐然文气,四个“天下”接连脱口而出,豁然显出那锋芒崭露的少年意气。
曹操笑道:“子建好大口气,天下尽为汝读尽、书尽、踏尽、览尽,你可让他人如何立志!”
“父亲有包举宇内之志,振荡八荒之心,儿子愿承继父亲鸿业而已。”曹植的口气很是志在必得。
曹操一笑:“好,有志气!”他环顾着其余的儿子,“你们呢?”
按着顺序,曹丕本该先说,曹植却抢着出了风头,他不得已落在后面,含着没有锋芒的温润的笑,不疾不徐地说:“儿子别无所愿,只愿侍奉父亲左右,聆听谠言庭训,终生受教!”
这话明听寡淡如水,细品却大有文章,不露声色间对父亲的奉承已至炉火纯青。诸子都是暗自揣度,叹那曹丕心机太深,装出温顺的孝悌模样,却把争执心深深隐藏。
曹操叹道:“子桓秉孝道,我心甚慰,然丈夫立世,当立大志,立大志方有大功业。”
“是!”曹丕老老实实地答应。
曹操又瞧向其他人:“别停下,继续说。”
儿子们顿时七嘴八舌,敦厚的说希望修身自守,好诗文的说希望博学多闻,尚武的说希望斩将搴旗,各自搜刮出华美动听的词藻,想在父亲面前讨一个好。
曹操一面听一面评价,他忽地对坐在角落里的曹冲说:“冲儿何无一言?”
曹冲听见父亲呼他,微微挪了挪,他才交十三岁,眉目间却透出非比寻常的成熟,他笑了笑:“哥哥们说得太好,我还没想好呢。”
曹操鼓励道:“无妨,说错了又不会责罚,不过是父子闲谈。”
曹冲温和地笑道:“儿子之志与哥哥们的伟志相比微不足道,既父亲请告,儿子便斗胆一说,儿子愿父亲少征伐。”
曹操一愣:“这是何意?”
曹冲倾过身体,眸子亮晶晶的:“父亲少征伐,是为天下无战事,则我父子得享天伦,儿子能时时侍奉父亲左右,天下之子皆能时时侍奉天下父亲左右,岂不乐哉!”
曹操忽然大喜,他赞叹道:“冲儿之志方是伟志,我何尝想年年征伐。若天下无战事,我当与诸子同享天伦,诗酒酬唱,阅经典、读名籍,人生至乐!”
他欢喜地把曹冲拉至身边,亲昵地抚着他的后背,笑呵呵地说:“诸子之志各有千秋,然冲儿之志最得我心,他年岁虽小,其智岐嶷,或可为众兄长之师!”
定论已下,儿子们都伏低了头一迭声地应和,傻子也看得出曹操对曹冲的喜爱,而这种偏爱不仅仅为对幼子的宠溺。曹冲生来敦敏,四五岁便被称为神童,其智谋权变竟令曹操身边的谋臣自叹弗如。建安七年,江东孙权送来巨象,曹操心血来潮,欲知巨象重量,询问群僚,无人能解,却是七岁的曹冲想了个妙法,把大象置于船上,刻其水痕,再以他物装入船中,至水痕处则止,如此可得重量。自此后,曹操越发对这个儿子备加爱惜,曹冲偏偏越大越聪明。因他极得曹操宠爱,群下若有犯错害怕责罚,总是找到曹冲求情,曹冲也总能想法排忧解难,如此竟也赚了人心,都说曹操俟后必定以曹冲为嗣子,爵禄自然传至彼身,正牌长子曹丕也只能望洋兴叹,徒恨自己的智略不及曹冲一半。
曹操微微收住笑,正声道:“此次南征,彰儿、冲儿随我出征,其余诸子留许。”
诸子都听出来了,曹彰数次随曹操征讨,此次再随军南征并不奇怪,可曹操竟带上了十三岁的曹冲,无疑是在宣告某种惹人艳羡的事实。有好事的儿子去打量曹丕,他像是没有什么不自然,仍然摆着那端得很恭顺的谦和姿态。
曹操有些疲倦了:“都散了吧。”
儿子们络绎而出,回头间,曹操还拉着曹冲问东问西,不禁又是嫉妒又是无奈,可毕竟无能为力。对于素性离经叛道的曹操来说,废长立幼不合道的古训于他不过是一句空话,他轻易便戳得稀烂。
※※※
风如巨手锤击,门“哐”地开了,垂低的幔帐像忽然睁开的眼睑,露出了帘幕背后的幽暗,惨白的光线在墙壁上吐丝,结出网状的密集光斑。
司马懿像被蛰了一般从床上抬起头来,又像失了骨髓似的,迅速地趴了下去,腰有些酸麻,他想动手揉一揉,却犹豫着用眼风悄然环顾,白蒙蒙的窗户上有浅浅的黑影划过,不像人影,应是树影。门被风吹开了,门轴嘎嘎地转动,像是压抑的脚步声。
他于是不敢动了。
他已在床上躺了足足两个月,偶尔起一次身,也得先观察四周动静,翻个身也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自己家里尚且要谨慎小心如此,他倒宁愿被埋在坟墓里,守着黑漆漆的死寂,却还是一种不必顾忌的自由。
他没有生病,一个刚至而立的年轻人,正是旭日东升时,健康得仿佛一匹没有鞍鞯缰绳束缚的西域汗血宝马。夜晚静卧时,他能听见心脏在胸腔里蓬蓬勃勃地跳动,那种奔放的马蚤动属于烈火般灿烂的青春,是广袤霜天上飞驰的苍云,便是匆忙过路,也要留下深深的痕迹。
可他此刻却必须把自己的热烈、冲动、亢奋、绚丽统统埋起来,装出令人怜惜的悲苦、衰弱、困窘。他很讨厌这种不能驰骋纵横的衰弱,纵算是伪装的,也让他以为羞耻,与安静的冥思相比,他其实更爱狂野的奔跑。
但他别无选择。
他之所以要把自己埋在衰弱的土壤里,只是为了躲避一个人,那个人叫曹操。
因为曹操要辟他为官,他不愿赴任,又找不到推辞的理由,只能装病。他有洞察人心的眼力,看得出曹操的勃勃野心,看得出汉朝日薄西山,取代衰微汉朝的也许正是曹操,他不想卷入王朝末世的权力漩涡。在曹操身边谋事是这个年代许多学有所成的年轻人的梦想,可不是他司马懿的梦想。
也许,他和曹操是同一类人,他能看出曹操的野心,而曹操总有一天也会看出他的心机。
他装病以来,曹操派了几拨人来探病,有白日正大光明地探顾,也有半夜翻墙入室,躲在门后偷窥,他始终坚卧不起,一面在卧榻上叹息人生悲苦,一面佩服曹操的不择手段。
门轻轻一颤,有人走了进来,司马懿更不敢动了,他像死人般僵硬,他装的病叫风痹,关节麻木,四肢瘫痪,动一动便能瞧出端倪。
进来的是个女人,却原来是他的妻子张春华。她捧着一只铜瓯,因有些烫,用手巾包住了两只耳朵。
“怎么是你?”司马懿惊讶,他不是惊讶妻子入屋,而是妻子亲自捧食而进。
张春华淡淡地叹了口气:“不得已。”她将铜瓯放在床头的小案上,轻轻吹了吹,“昨日下雨,你起身去捡院里曝晒的书,被人看见了。”
司马懿大惊:“谁看见了?”
张春华神情很淡漠:“一个婢女。”
“她人呢?”司马懿昂起了头,他紧紧抓住被衾,一股恶狠狠的杀机和滚烫的血一块儿冲上脑门。
张春华伸手试了试铜瓯的温度,寡淡地说:“没了。”
司马懿没听出意思,仍是紧张地问道:“人呢?”
“没了。”张春华还是那白水似的表情和声音。
司马懿瞬间恍然,妻子的果决残忍让他一阵寒战后,是一阵佩服和感激,他问道:“没人怀疑么?”
张春华没所谓地说:“一个婢女,谁会问?”她端起铜瓯捧给了司马懿。
司马懿却是食欲全无,他像搅面似的来回摇晃勺子,忧虑道:“有第一人知道,便会有第二人第三人,始终躺卧不起,总不是办法。”
张春华稍一迟疑:“我告诉你一件事,昨日丞相府派人来了,话传给我们听,实际仍是说给你听,我昨日因处置那婢女,事情紧急,也没告诉你。”
“他们说什么了?”
“丞相府的人说,他们等着你的病好,但若是病好后再复盘桓,举家收之。”
“当啷!”司马懿手中的勺子掉了下去,若不是张春华扶着他的手,那铜瓯也险些摔落。
他拍着脑门一声沉重地叹息:“唉,躲不过去了!”
“他们说待你病好,你尚可再延宕几日,何有此叹?”张春华不以为然。
司马懿愁闷地说:“你不知,人家既敢说待我病好,便是风闻我这是在装病,我若再坚卧不起,当真为举家招来一场祸事。”
张春华只觉心惊:“那怎么是好,能不能想想办法?”
司马懿沮丧地叹着气:“司马仲达,你躲过一时,到底躲不过一世,刀把子在人家手里攥着,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无计可施!”
“他们,他们,不会真的为了你不入仕罪下全家吧?”张春华还怀着最后的希望。
司马懿微微摇头:“知道孔融么,圣人之后,才学名闻天下,皆因言辞抵牾,人家说杀就杀了。孔文举何等身份,我区区司马懿能和他比么?天下大才尚且不能保一命,何况我!”
张春华几乎要滚泪了:“逼煞人也,早知如此,又何必装这一场病。”
司马懿仰面默思,缓缓地下了决断:“既是躲不过,只好迎难而上,这是命中该有之难!”他捧起铜瓯,深深地吞了一口麦粥。
※※※
司马懿跪在了丞相府的正堂台阶外,那时曹操正要南征荆州,披一身赤缘金鳞的铠甲,像一条被阳光染亮的鲤鱼,行动起来,每一片鳞甲发出明亮的清鸣,他一眼便看见司马懿,顿时笑起来:“仲达,病瘳乎?”
司马懿把头撞向地面:“承丞相挂怀,懿小病,已痊愈了。”
曹操也不让他起来,他索性半蹲下去,一只手搭上司马懿的肩膀:“汝兄长伯达为我主簿,清俭素约,雅伦有望,数为群下称道,汝却屡辟屡不至,比之汝兄,当真淡泊名利。”
司马懿惶恐地说:“懿自小多病,体弱不堪任事,非为激俗邀名,所谓淡泊之称,非懿所敢当!”
曹操大笑,他攥着司马懿的一只手拉起来:“汝兄弟八人,世称八达,崔季珪称汝聪哲明允、刚断英特,尔谦冲过头,便成伪善君子也。”
司马懿忐忑地说:“懿何敢当此佳论,崔公虚誉耳。”
曹操笑眯眯地说:“仲达自便,待吾复返许都,再与尔叙话!”他拍了拍手朝前走去,忽然又倒回来,凑近了问道,“君以为吾此番南征有几成胜算?”
问题抛得很仓促,司马懿应付不暇,他垂头一想:“五成。”
曹操愕然:“才五成?”
司马懿诚挚地说:“一成为丞相思谋,一成为群下思奋,一成为民心思顺,一成为军心思战,一成为天下思归。”
曹操不禁大笑:“机诈!”他用力拍了司马懿一巴掌,“谢仲达吉言,剩下五成我替你说了,乃他方之主、之臣、之民、之军、之疆,此一仗,无非是敌我之五五角逐也!”他撒开手,大笑着扬长而去。
司马懿那悬在嗓子眼的心缓缓地落下了,他回头看见曹操光灿的背影,那种不可逼视的耀眼照亮着许都的一片天,却不知能否照亮整个九州。
第十章 荆州降曹,建策退保江陵
风很大,“哐当哐当”扇得门扉来回摆动,还带起了大片大片的尘土,迎面就仿佛狠狠一巴掌。
刘备掩着脸一路小跑,“噌噌噌”跑上几级台阶,急急地冲进了屋,门首的仆役慌忙关严了门,留得劲风在门外疯狂拍打。
他在门边轻轻拍去身上的尘土,略定了定神,这才缓步入了里间。
屋里灯光很暗,刘表软软地靠在枕头上,垂在床前的帷幔遮住了他大半的身体,若不是因为有一线光打在床头,还以为那床上没有人。
“景升兄!”刘备在床边参礼。
刘表虚弱地笑了笑,瘪瘦的双颊凹陷下去,一笑起来,颧骨全凸了出来,他对着刘备伸出了手。
刘备一阵难过,握住刘表瘦骨嶙峋的手:“景升兄如何病成这样!”他说着一行泪流了下来。
刘表叹息:“天命终了,无奈啊!”
刘备双目滚泪,难过得说不出话安慰。
“玄德,”刘表微微喘息,“我不行了,有几句话想问问你。”
“你说,你说。”刘备抽噎道。
刘表沉默有顷:“你是不是以安抚流民为名,募兵扩充实力,还在江夏训练水军?”
刘备愣了,仿佛被人掐住了咽喉,半晌竟无法说话,脑子里一片混乱,他其实早想到总有一天刘表会知道真相,只是没想到会是在这个情景下,因此嗫嚅着:“我……”
刘表却没有愤然的神色,弱弱地摆摆手:“不必惊惶,也无需隐瞒,你胸怀大志,不甘居于人下,有此做法也合情合理。”
他望着错愕不能语的刘备:“我既将死,自然要对你说真心话,我以往对你甚是猜忌,你久负名望于天下,曹操这样的人物,居然也对你有三分忌惮,你倚我荆州,我怎能安枕而无忧!”
刘备更是惊惧,但刘表的话语里并没有些许仇恨,反而很是平静,还有些怅然。
“所以你屡次求我增兵,我皆不允,是怕你羽翼丰满,便要夺了荆州!”
“我……”刘备猛一站起。
刘表压住了他的手:“听我说,”他缓了一缓,“可是我现在却渐渐想明白了,天下归有德者居之,荆州或者真的应该让给你!”
刘备震惊,他瞧了瞧刘表,那衰弱苍老的脸上却没有丝毫试探之意:“景升兄如此说,是要陷备于不仁不义么?”
“玄德言过了!”刘表咳嗽了两声,“我即将江河归海,两个儿子又不成器,荆州地处要冲,北有曹操虎视眈眈,南有孙吴相机而动,要保得荆州不失,除了玄德还能有谁?我是真心真意想把荆州让给你!”
刘备坚决地摇摇头:“不可!刘玄德怎可乘人之危,景升兄若真有山崩一天,应择嗣子受印绶,备当鼎力扶持,不负景升兄多年看顾之情,何能横夺同宗产业!”
“玄德!”刘表着急地说,“昔日陶谦公也曾让徐州印绶于玄德,玄德能受徐州,如何不能受荆州!”
“此一时彼一时!”刘备断然地说。
刘表长叹:“玄德若不肯受荆州,这荆襄八郡却付于何人!”
刘备道:“景升兄有子,择子任之,天经地义。”
刘表愁苦地叹了口气:“择子?择谁?”
“长公子刘琦,他仁厚宽和,风雅持重,为守成之君,景升兄何不择他受印!”
“琦儿……”刘表讷讷,他期期地瞧着刘备,“若是琦儿受印,玄德可愿助其守卫荆州?”
“当效全力!”刘备拱手道。
刘表颓然一声叹息:“唉,罢了,既然玄德力保,便如此了吧。”他撑住身体,双手紧紧握住刘备,“荆州有劳玄德了!”
※※※
台阶很长,飞尘扑面拍打,刘琦焦急地跑上台阶,一面跑一面甩去面上的灰尘,后背全是涔涔的汗沫,头发也松散得似乎揉碎了。
他跑到台阶的最上面,也不稍微休息,扬手抓住面前髹漆大门的铜环,力量用得很足,敲门声震天响动。
“开门,我是长公子!”
门“嘎嘎”开了,他正要冲进去,却被一人死死地挡了出去,逼得他险些掉下台阶。
“蔡瑁?”他斜眼一瞧,“你做什么?”
蔡瑁慢悠悠说:“公子来做什么?”
“我听说父亲垂危,特来望病!”刘琦怒气冲冲地说。
蔡瑁一挑眼:“谁说主公垂危,竟敢造这样的谣,是大逆不道!”
刘琦瞠目道:“你休要诓我,让我进去拜见父亲,自然一见就知!”他抢步便要冲入府中。
蔡瑁将手一拦:“长公子且慢!”
“你走开!”刘琦怒喝,右手紧紧摁在腰间的剑柄上。
蔡瑁毫不害怕,冷森森地说:“长公子休怒,论亲我也是你的舅舅,长辈说几句不入耳的话,晚辈便要拔剑相向么?”
刘琦无法反驳,缓缓地放开了手,眼睛里却仍是满满的一团火焰。
蔡瑁冷看了他一眼:“长公子身负主公重命,镇守江夏重镇,当初赴任之时,主公谆谆教导,长公子曾对主公信誓旦旦,称道定当守好江夏,绝不辜负主公重托。如何一年未到,长公子竟然违了誓?”
刘琦质疑道:“我如何违了誓?”
蔡瑁冷笑:“江夏重镇,枢机要地,守之当谨慎之、忐忑之,日夜忧患不敢轻率。而今长公子释众擅走,孤身奔来襄阳,留下江夏无人防守,若是出了什么差池,你就不怕主公谴怒于你?”
“我……”刘琦被他击中要害,竟结巴着无以作答。
“再者,公子远在江夏,襄阳并无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