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小日本的那些事儿 > 小日本的那些事儿第7部分阅读

小日本的那些事儿第7部分阅读

    道镜大和尚的牛郎当得很优秀,孝谦上皇被哄得开心地不得了,有了爱情的滋润,脸色也红润了,胃口也好了,吃饭倍儿香。

    道镜大和尚觉得在三陪工作上已经无法取得更大的突破,做不出新的成绩了,便寻思自己应该在其他方面进一步实现人生的价值。

    他告诉自己的情人说,想要当公务员,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孝谦上皇见心上人这么有追求,也很高兴,当即答应让道镜参政议政。道镜初入政坛,没什么根基,还要有人带啊。

    恋爱中女人是昏了头的,尤其是恋爱中的老女人,昏得更凶。

    孝谦上皇为了情郎的工作好做,也改变以往不干涉朝政的做法,开始频频对朝政指手画脚。道镜和尚更是狐假虎威,作威作福,打着孝谦上皇的招牌干预朝政。

    这让淳仁天皇很不满。

    换了谁都会不满,谁希望自己头上多出一个指手画脚的人呢!

    淳仁天皇不满,藤原仲麻吕更不满,虽然仲麻吕曾经和孝谦上皇有着良好的上下级关系,也许还有点超乎寻常的私人关系,但那已是往事随风,旧梦难温。

    现在的孝谦,她的眼里只有道镜那个铮亮的光头,再也容不下其他人。

    孝谦上皇的做法严重伤害了淳仁天皇和藤原仲麻吕的感情。

    淳仁天皇和藤原仲麻吕想方设法地要赶走道镜和尚,还打报告给孝谦上皇让她把道镜和尚撵出京都去,这可把孝谦上皇彻底地得罪了。

    这怎么可能呢!

    孝谦上皇日子正过得滋润,和道镜和尚双宿双栖,如胶似漆,怎么舍得让他走呢!

    亲爱的道镜一走,长夜漫漫,那自己可就又要无心睡眠了。

    热恋中女人是疯狂的,更何况是热恋中的老女人。

    孝谦上皇愤怒了,为了自己的情郎,她愿意付出一切,谁敢动她的道镜,她就要打到他。

    孝谦上皇毫不犹豫地把那两个妄图破坏自己幸福美满生活的家伙直接划成了阶级敌人,要打倒,要踩扁。

    762年六月,孝谦上皇突然召集大臣开会。

    经过热烈地讨论,会议做出如下决定:

    一、淳仁天皇因玩忽职守,工作严重不在状态,给大和王朝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政治影响,现予以停止一切职务的处罚。

    二、政府工作由孝谦上皇亲自主持。

    淳仁天皇失去了权力,藤原仲麻吕也坐不住了,他们是穿一条裤子的战友,他估计下一个就会轮到自己了。

    决不能坐以待毙,藤原仲麻吕握紧了拳头。

    第十六章 两个和尚的传奇(五)

    藤原仲麻吕和淳仁天皇决定用拳头说话,开始了武装起事的准备。

    藤原仲麻吕以军事演习为名,秘密下达了军事动员令,暗中聚集军力,准备以武力解决问题。

    藤原仲麻吕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威望,过低地估计了孝谦上皇影响力,还忽视了一件事,那就是地下党的作用。

    他曾经得罪过、伤害过的人太多。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764年九月,武装起事发动的前夕,遵照日本政变的传统惯例,政变组织一如既往地又出现了叛徒,政变一如既往地又失败了。

    藤原仲麻吕垂死挣扎了一番,最后在高岛郡的胜野鬼江附近被逮捕归案,随即被杀。

    他成功地以自己的脑袋为代价见证了孝谦上皇维护自己爱情的坚定决心。

    淳仁天皇也没躲过去,被撤销一切职务,打发到淡路岛去终身疗养。

    没有了天皇,孝谦上皇决定自己亲自来当,反正自己有相关工作经验,轻车熟路,是熟练工。

    于是,孝谦同志梅开二度,再次当了天皇,还改了名字,叫做称德天皇。

    大局已定,不稳定因素都已消除,说闲话的也都闭了嘴。称德天皇考虑可以给情郎一个名分了。

    765年,称德天皇任命道镜和尚为大臣,正式称谓是“大臣禅师”。 任命理由非常牵强,说是自己是出家人当天皇,就应该用出家人为大臣。

    天啊,关照自己的情郎也要想个稍微好点的理由先啊,照她这么说,应该让所有的大臣全部去出家,否则开除公职。

    同年十月,称德天皇竟然完全不顾组织章程,破格任命道镜和尚为太政大臣。

    恋爱中的老女人真是可怕,什么都可以不顾忌。

    太政大臣为人臣之首,一般只授予皇族,偶尔授予功勋卓著的老牌贵族。

    道镜,一个和尚兼牛郎身份的家伙,居然当了太政大臣,真是让人匪夷所思,他的事迹可以在日本佛教史上浓墨重彩地大书特书了。

    这还没完。

    第二年,又任命道镜和尚为“法王”。衣食住行的规格等同于天皇。

    称德天皇沉迷于甜蜜的爱情中,无心政事,公务处理全部委托道镜和尚。

    道镜是个给点阳光就灿烂的家伙,当了一段时间的临时天皇,感觉非常不错,生出了转正的非分念头。

    按理说,他不是天照大婶的子孙,根本没有资格当天皇。

    但道镜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只要敢想,一起皆有可能。

    怎么办呢?

    道镜同志决定以神的名义给自己造势,搞舆论宣传,奠定自己当天皇的理论基础。

    祥瑞肯定是要制造的。

    宇佐八幡神宫很快得到了神谕。

    神谕有八个字“道镜即位,天下太平。”

    宇佐八幡神宫位于九州,是神道教的著名神社,影响很大。道镜和尚之所以找神道教帮忙,而不是请佛祖帮忙,也有深意。神道教崇拜的实际上天皇家族的氏族神,取得天皇祖先人的认可要比佛祖的认可更有说服力。

    事情重大,关系国家领导人的人事变动,需要进一步确认。

    承担这一使命的是个叫和气清麻吕的人。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人不是道镜的心腹。

    从神谕确认的人选上看,当天皇应该是道镜自己的意思,事先没有与称德天皇进行沟通,否则在称德天皇的干预下,应该可以派出一个可以让道镜和尚完全放心的人去确认。

    实际上道镜和尚对和气清麻吕并不放心。和气清麻吕出发前,道镜和尚不惜以太政大臣的职位对其进行拉拢,完全可以说明这一点。

    事情的发展确实证明了道镜的不放心是有道理的。

    和气清麻吕一点也不和气,他最后带回的神谕也是八个字“道镜无道,觊觎神器”。更绝的是,和气清麻吕为了不让道镜的阴谋得逞,返京途中已将这个神谕广为宣传,一时间舆论。

    道镜当然是暴跳如雷,大骂和气清麻吕伪托神谕,并提请称德天皇将其明正典刑。

    称德天皇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和尚的光头,淡淡地驳回了道镜的请求。

    道镜的天皇梦就此破碎。更为严重的是,和尚开始受到了冷落。

    770年八月,称德天皇驾崩了,临终立天智天皇的孙子白壁王为东宫。

    十月,白壁王继位,改元宝龟,即光仁天皇。

    从道镜在天皇接班人问题上的无所作为来看,失去了老情人庇护的道镜和尚,虽称法王,不过就是一秃驴而已,毫无根基可言。

    他轻易地被赶出了京城,到偏远的下野国担任药师寺别当的僧官。

    两年后,暴毙而亡,是否非正常死亡,我们不得而知。

    这就是第二个和尚的故事。

    第十七章 奈良的余晖

    光仁天皇当老大后,选的皇后是称德天皇的妹妹井上内亲王。皇位接班人则是他户亲王。也不知道日本皇室是不是恋母情结,总喜欢找老女人当老婆。。

    井上皇后老是老了点,却有一颗不老的心,再加上光仁天皇思想也相当的前卫,于是出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戏剧性事件。

    据说,某一天,这两口子下棋,也不知道是不是喝高了点,两个人打赌,赌注是互送绿帽子,约定输了的要向赢家提供帅哥或美女。

    结果光仁天皇输了。

    井上皇后要求兑现承诺,理直气壮地坚持要送一顶绿色的帽子给光仁天皇。

    井上皇后这个时侯已经五十六七岁,还要光明正大地玩老牛吃嫩草的游戏,真是能折腾。

    光仁天皇的思想也开放的可以,他的年号估计取得有点好,宝龟,宝龟,乌龟看来是非他莫属。

    光仁天皇很有担当,自觉地去给自己的老婆拉皮条找帅哥,但一时没有合适的人选,便满脑袋绿油油地去找手下帮忙。

    他找的这个人叫藤原百川。一看名字,就知道是藤原家的人。

    为什么这种事情,光仁天皇会首先想到藤原百川呢?不高兴大人百思不得其解,初步判断是藤原百川有可能在当公务员的同时开办有特种服务业公司,曾经为光仁天皇拉过皮条。

    藤原百川是个城府很深的家伙,实际上他与井上皇后、他户太子之间的关系很不好。

    对于天皇的这个请求,他一边笑呵呵地接下了这单业务,一边寻思怎样利用这个机会来增加自己的权势。

    他眼珠一转,立马推荐了一个帅哥,这个帅哥不是别人,正是光仁天皇的亲生儿子山部亲王。

    当然,山部亲王不是井上皇后所生,而是光仁天皇与一个新罗美女一夜春宵的结晶。

    这一年,山部帅哥三十七岁,身体健康,五官端正。

    山部帅哥被作为彩头送给了老妖精井上皇后当牛郎,觉得非常地痛苦。痛苦是自然的,只要是正常的男子,估计都不会喜欢自己怀里抱的是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太婆。

    藤原百川乘机撺掇山部帅哥下套子收拾井上皇后和他户太子,以便让山部帅哥上位当天皇,自己也就有了拥戴之功。

    他们的办法并不新鲜,很早就有人用过了,但事实证明,老办法往往还是很管用的。

    不久,井上皇后的寝宫发现魔法道具—小人偶。根据使用说明书,这个东西是用来使特定目标在短时间内非正常死亡的。从上面的字迹来看,这个特定目标就是光仁天皇。

    藤原百川奉天皇之命进行调查。他进行了一次不公开审讯,他的工作非常得力,手段非常到位,处置非常得当,井上皇后和他户太子很快就承认了自己犯下的严重罪行并签字画押以便确认

    这下光仁天皇愤怒了,自己乌龟都当了,这老妖婆还不满意,居然想要自己的命。

    于是,井上皇后和他户太子均被解除一切职务,打入冷宫关了禁闭。

    两年后,这两个人于同一天暴病身亡。死因非常的可疑。

    太子职位空缺后,有人便开始跑官了,藤原百川充当了山部帅哥的说客,天天在天皇耳边念叨,说什么山部亲王政治坚定,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够胜任东宫太子的岗位,能够带领大家致富奔小康。

    藤原百川天天说,夜夜说,见面的时候说,上厕所的时候也说,逮着天皇有空的时候就说,一连说了四十几天。天皇被说得烦了,见着藤原百川就想跑,跑又跑不掉,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最后只好让山部亲王当太子。

    781年四月,光仁天皇让位于山部亲王。这就是历史上的桓武天皇。

    桓武天皇在位期间,鉴于以往朝政的各种弊端,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最主要的功绩有两个,一个是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佛教势力,限制了寺院的特权;另一个是沉重打击了东北方的虾夷,扩大了领土,基本消除了东北方的不稳定因素。

    到了794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即今天的日本京都,位于大和平原北端琵琶湖南岸。这次迁都,代表着奈良时代的结束。

    琵琶湖畔,奈良的最后一抹余晖就此落下。

    此后四百年,日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平安时代。

    第十七章 征地拆迁引发的战争(一)

    虾夷,不是一种味道鲜美的虾,它是日本一个历史古老的少数民族。现今的日本北海道地区,仍然生活着大约二万五千人左右的虾夷族后裔,他们饱受来自自称血统最为纯正大和族日本正统社会的蔑视。

    虾夷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鄙视的味道。日本借鉴了中国的华夷理论,认为只有自己才是老大,才是文明人,周边的都是野蛮人,文明程度不够,都是未开化的夷人或者蛮人。

    荷兰、西班牙等国家有幸享受了南蛮的光荣称号,与这些国家的贸易也被称为南蛮贸易。

    而时代居住在日本本州岛东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因为身体多毛,体型相对大和族人而言较为矮小,有点像老虾,因此被称为虾夷或者毛人。

    虾夷族,跟大和族本不是一国的,他们属于不同的人种,一直是被打击的对象。他们的土地早就被纳入政府征地拆迁的规划。但问题是天皇朝廷搞拆迁根本没有打算支付征地拆迁补偿费。

    虾夷人自然不干,自然是要闹事的。

    对于大和王朝而言,虾夷一直是个让领导烦心的问题。烦心的原因在于不知道怎样才能成功征收虾夷族占据的广袤土地。

    虾夷族的土地就好像一块梗在天皇嗓子眼里的肥肉,想吞又吞不下去,馋得老是流口水。

    断断续续持续了好几个世纪的兼并行动都只是取得阶段性成果,而未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最早的兼并大概是在五世纪前期。

    在478年,雄略天皇遣使中国刘宋政权所上的表文中就有“封国偏远,作藩于外,自昔祖祢,躬擐甲胄,跋涉山川,不遑宁处。东征毛人五十五国………”的记录。

    这个阶段应该是大和王朝发起的第一波攻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虾夷族势力被向北压缩。

    虾夷族的土地被日本大和王朝强行征收,连征地拆迁补偿费也没拿到,自然不满意。

    于是,虾夷人隔三差五地窜到大和族控制的地区来杀个人啊,放个火,抢几碗大米饭,搞个武装大游行什么的,也就成了常态工作。

    大和朝廷对此也很头疼。就征个地,至于这样吗。

    到了大概七世纪前期,由于大化改新的缘故,大和王朝的存量土地不够了,便又开始了对虾夷人的大规模征地拆迁行动。

    637年,大和王朝准备征收越前虾夷的土地。

    但是,这项工作是有风险的,所有的征收工作组都被愤怒的虾夷人打成了熊猫,其中有不少工作组队员倒在了他们想要征收的土地上再也没有回去。

    为了维护地区稳定,大和王朝于是开始修岗楼,筑成停足栅(今新泻市沼垂)和磐舟栅(今新泻县岩船郡),专门防备虾夷人闹事。

    659年的时候,大和王朝又发动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拆迁行动,取得了一些胜利,据说抓到了五十个虾夷人。其中有几个虾夷人在唐高宗龙朔二年(663年)的时候被天智天皇送到中国作为稀有动物进行公开展览。

    这一段时间的兼并,其真实目的应该是满足大化改新实施班田制对土地的需求。

    但是,最后大和王朝的兼并行动因为白村江之战日本军队遭受了巨大损失造成|人员经费紧张而未能到达预期目的。

    到了八世纪的时候,大和王朝似乎缓过气了,又开始了打起了虾夷族土地的主意了。

    山雨欲来风满楼。

    第十七章 征地拆迁引发的战争(二)

    这一次攻势来势汹汹。

    大和王朝算是下了血本了,先是花了不少钱修建了一系列针对虾夷族的前进阵地,其中最为重要的据点就是多贺城。多贺城建成于724年,开始是镇所,后来改成陆奥镇守府并设置陆奥国府和陆奥出羽按察使,行政区划的级别不断提升,最终成为大和王朝攻击虾夷族最为重要的基地。

    虾夷族也感到形势的危急!

    他们奋起反抗,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与日本军队作战,时而搞假投降,时而搞游击战,神出鬼没,战法诡异,日本军队吃了不少亏,甚至大和王朝军队的统帅,陆奥按察使纪广纯也在一次战斗中被虾夷人砍死。

    虾夷人乘胜追击,痛打落水狗,撵得大和王朝军队丢盔弃甲,小短腿都跑成了火柴棍。

    后来,虾夷人包围了多贺城。守城的士兵看到居然来这么多面貌凶恶的虾夷人,害怕了,赶忙撒腿就跑。

    虾夷人顺利接管多贺城。

    进了城,虾夷人可高兴坏了,多贺城是什么地方,是大和王朝东北方最重要的军事基地,里面的物资可是堆积如山。

    不用虾夷族领导人发话,所有的人都知道该干什么。大大小小的搬家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成了起来,没用多长的时间就将多贺城搬得空空如也。

    临走时,虾夷人觉得多贺城属于非法建筑,应该予以拆除,便放了一把火,烧掉了多贺城。

    这个时候,日本的天皇是恒武天皇。天皇朝廷本身就不富裕,恒武天皇同志一听多贺城被强行拆除,囤积的所有物资都被没收时,心疼得差点没背过气去,那得值多少大米饭啊。

    恒武天皇擦了擦眼角的泪水,声嘶力竭地大喊:给我把东西抢回来。

    天皇下达的工作目标,各职能部门自然迅速贯彻实施,很快推荐了一个人出来具体承办这一项难度极高的任务。

    在当时的形势下,大和王朝公务员普遍认为,要从比大和王朝还要穷的虾夷人手里抢东西回来,基本上跟送死没有差别。

    他们推荐的大和王朝虾夷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中有一个归化人,叫做坂上田村麻吕。

    这个人是华裔,他的祖先据说是汉灵帝的子孙,称为阿知使主,因为不满曹魏非法取得大汉的最高领导权而率七姓十七县人口经朝鲜半岛流亡到了日本寻求政治避难,后来也就定居日本了。阿知使主的后人,曾被赐姓“东汉直”,分为坂上、路、桧前等许多分家。

    依照惯例,大和朝廷虾夷队的最高领导都被冠以“征东将军”或者“征东大使”的名号,这次也不例外。

    792年,桓武天皇还是任命大伴弟麻吕为征东大使,以坂上田村麻吕作为副手具体贯彻实施虾夷工作。

    这次工作历时四年,艰苦卓绝,成功地从虾夷人手里抢了不少东西回来。这次的胜利,坂上田村麻吕居功至伟。

    前前后后三次规模较大的战役,只有坂上田村麻吕成绩显著,攻陷了虾夷族七十五个据点,抢的东西最多,因此他获得了嘉奖,被任命为陆奥出羽府按察使和陆奥镇守将军。

    797年,坂上田村麻吕被封为征夷大将军。他也是日本历史上的首任征夷大将军。

    802年,当了征夷大将军坂上田村麻吕春风得意,趁手红打灯笼,率领四万大和王朝军队东征虾夷。他直捣黄龙,一举攻占了虾夷人的根据地胆泽,重创虾夷军队主力,随后挥兵北进,一直打到了闭伊村。经过激战,虾夷族两名重要领导人当了俘虏,虾夷军队大部溃散,再也无法构成威胁了。

    战后,天皇朝廷在北上川中游修建了胆泽城并将原来设在多贺城的镇守府移到了胆泽城以便于就进进行管理。在这以后,坂上田村麻吕的子孙大多出任陆奥出羽地区的高级官员。

    十八章 谁抢了天皇的大米饭(一)

    自奈良时代后期开始,日本天皇的权威不断地遭到削弱,天皇说的话被很多人当做了耳旁风。

    权臣大贵族对天皇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大,腰板也站得越来越直,其中的优秀人才左右朝政,甚至天皇的任免问题均出其手,俨然日本朝廷的实际执政者。

    这是为什么捏?

    这是因为有人动了天皇的饭碗,抢了他的大米饭。

    大米饭很重要,尤其是在日本这个穷得叮当响的国家里。在古代的日本,衡量财富高低的标准用的是粮食的产量这一关乎国际民生的重要指标。

    日本粮食产量的指标叫石高,即单位面积土地可以出产的粮食数量或者其土地收益可以折换成的粮食产量。

    我们经常看到某某贵族领地几十万石的说法,说得就是这个贵族手中掌握的土地可以收几十万石的粮食。

    这个数字越大越好,它不仅代表着经济实力,而且这个数字还代表着政治实力。

    很好理解,有了粮食,才能养得起打手。根据测算,在当时的日本,每万石产量大体可养三百到五百不等的打手,不同的时期这个数字有所差异。

    天皇虽然是神,但还是要吃饭的。就算他不吃饭,也还要给手下的公务员发工资,还要养打手,还要搞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发展宗教事业,这粮食不够怎么行。

    天皇的大米饭被人抢了,不够吃了。手下的公务员福利变差了,打手们的伙食标准降低了,寺庙得到的捐献少了,自然就都不满了,公务员消极怠工,打手们出工不出力,寺庙的和尚也念起了歪嘴经。

    工资福利跟不上,人心就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权威自然也就削弱了。

    究竟是谁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抢天皇的大米饭吃呢?

    这个说来话长。

    早先的日本天皇,虽然也有少数同志铺张浪费,但总体来说生活还是比较简朴的,较好地保持了艰苦朴素的优良习惯。(不简朴不行,因为本身就没有什么好东西)。

    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天皇及其手下公务员的追求越来越高,爱好越来越广泛,经常性地举行政府宴会,还时不时地搞个文学prty,吟个长短句,唱个和歌什么的,此外对宗教事业更是大幅度追加经费,建佛像,修庙宇,极大地弘扬了宗教文化事业,以至于当和尚在日本成为了一项非常之有前途的工作。

    这一切,都需要钱。

    虽然在班田制实行后,生产力得到了解放,生产力有所提高,大和王朝的营业收入有了可喜的增长。但是大和王朝gdp的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以天皇为首的大小贵族日益增长的物资文化需求。同时,大贵族、大寺院手中又掌握了大量的土地,这部分是有免税证的,不用交税。所以,日本天皇政府的财政一直相当的紧张。

    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

    那就让广大的日本人民群众发挥一下主观能动性,多做点贡献好了,给他们加税,多收点粮食起来,增加营业收入,问题就解决了。

    想法很好很强大。

    历代的封建王朝很多都是这样做的。土地是跑不掉的,只要挤一挤,总会挤出些东西来的。

    土地跑不掉,但人是长了脚的。日本的广大农民不堪重负,纷纷扔下土地当起了盲流,四处流窜,严重地影响了市容市貌。

    逃跑的农民很多,造成了大量的土地被荒废,地没人种了,粮食也不怎么收得上来了,天皇碗里的大米饭结果更少了。

    穷则思变,饿急了要吃饭。

    十八章 谁抢了天皇的大米饭(二)

    为了能吃饱饭,天皇朝廷想出了办法,就是鼓励开垦荒地,多开地,多打粮食。同时,适当地减轻农民的负担,以免农民活不下去当盲流。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部署,天皇朝廷先后出台了两个纲领性文件,鼓励农民开垦荒地。

    这两个文件分别是723年颁布实施的《三世一身法》和743年颁布实施的《垦田永世私财法》。

    前面说过。当时的日本实行的是班田制,土地均归国有。《三世一身法》是在这个前提下制定的鼓励性政策,规定如果是新开垦的土地可以保留三代,如果开垦的土地是原来盲流撂荒的土地,则只能由开垦者自己使用一代,开垦者死后,土地收归国有。

    这实际上是一个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政策。

    开始的时候,这个政策起到了一定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觉得辛辛苦苦开垦的土地,最后还是要交出去,自己在土地上的投入终究是给他人做嫁衣,便没了什么积极性。天皇碗里的大米饭少到了危险的地步。

    天皇朝廷没办法,为了调动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只得进行重大经济制度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在743年颁布《垦田永世私财法》,宣布新开垦的土地归开垦者永世所有。

    这下,生产力得到大幅度的解放,土地被大量开垦出来,粮食的产量数字积极攀升,天皇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好啊,又可以吃饱饭了啊。

    天皇的喜悦没有能够持续多久,他发现粮食产量增加了,自己碗里的大米饭却没有增加多少,甚至还有减少的趋势。

    这是因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出现了,那就是庄园制经济。

    新开垦的土地中间,为了便于管理,都修建有住房和仓库,这就形成了庄园。

    庄园的性质并不完全相同,大体可分为田堵制庄园和贵族、地方政府官员组织开垦的庄园两种。

    由于土地兼并、人口增长等原因,国有存量土地严重不足,班田收授法基本上实行不下去,因为政府无田可班。

    于是,天皇朝廷开始实行承包制,就是不再班田,而是把掌握的国有土地承包给有实力的农民,改交田租为交承包费,承包费的数量与原有的田租相等,承包合同一年签订一次。虽说承包合同是一年一签,但实际上承包合同的续约率是非常高的,承包人一般都比较稳定。在这种基础上,承包人开始在自己的承包的土地上修建围墙,修的围墙叫田堵,因此这种制度也叫田堵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有实力的农民争取到了签订长期承包合同的权力,使得对耕地的占有权逐渐稳定下来。

    以前的短期承包合同上是不能写承包人的名字的。而长期承包合同则可以写上承包人自己的名字,于是产生了“名田”,名田所有者称为“名主”。 拥有大量名田的承包人就被称为“大名主”,简称大名,拥有少量名田的承包人被称为“小名主”,简称小名

    名田是可以继承和转让的,还能再继续分包给其他贫困农民耕种。租种名田的贫困农民则被称为“小百姓”、“作人”、“名子”。

    在这种承包土地上形成的庄园就是田堵制庄园。

    十八章 谁抢了天皇的大米饭(三)

    还有一种庄园,是贵族、地方官员指挥自己手下的奴婢、欠了自己钱的农民还有自己收留的盲流大规模开垦荒地,进而形成的庄园。这种庄园一般规模较大,处于主体地位。

    庄园的管理员称为庄长。庄园有的是庄园主亲自管理,有的是派遣手下的小弟打理,还有的是聘请职业经理人(当地的强势人物)进行管理。

    土地是财富的象征。大大小小的庄园主有了一亩地,还想两亩地。为了增加自己手中的土地,庄园主们(主要是贵族和地方官员)想尽各种办法去侵占自己庄园周边的国有土地。

    最初,庄园都是要交税的,庄园的农民也要缴纳庸和调。为了保证税收的足额征收,天皇任命了许多的检田使和征税使深入大大小小的庄园进行征税。

    但是,为了能够逃税,日本的庄园主发挥出了异乎寻常的聪明才智。

    天皇朝廷税收制度的一个重大的制度性缺陷给庄园主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偷税漏税的空子可钻。

    这个空子就是免税区和免检区的存在。

    大和王朝的大贵族、神社、寺庙掌握的土地拥有免税和免检的特权,称之为“不输不入”,这个输,是输送的意思,不输,就是说不用交钱。“不入”指的是天皇的检田使、征税使不能进入庄园检查工作,庄园门口可以堂而皇之地立一个“检田使、征税使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有了“不输不入”的特权,庄园几乎成了独立王国,庄园内部事务由庄园主说了算,政府管不着。

    为了获得成为免税区和免检区,日本的庄园主们挖空心思,想出了“寄进”的天才办法,就是把自己的庄园在形式上进献给有权势的贵族、寺院和神社,即把自己土地所有权证上的所有者名字改成贵族、寺院和神社的名字,称其为“领家”。当然,领家的名字也不是白用的,每年要交给领家一定的年贡。

    当朝廷加大税收征管力度、清理非法免税庄园的时候,这些领家又会把自己名下的庄园进献给比自己更有权势的贵族或者皇族,以确保免税、免检区不被取消。这同样是要交钱的。这种更高一级的领主被称为“本家”,处于“本家”地位的贵族或者皇族只是少数。

    因此,在同一块土地上构建起了由名主、庄长、领家、本家组成的利益金字塔,在这个金字塔中,名主、庄长、领家、本家形成了多赢的局面,皆大欢喜。唯一吃了亏的可能就是天皇同志了,不管这块土地产萝卜还是大白菜,都没有他什么事儿,连土坷垃都得不到一块。

    基于这种寄进式庄园的经济形式就称为庄园制经济,这是日本的一种较为特殊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庄园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国有土地越来越少,严重削弱了天皇朝廷的财政基础,天皇的收入持续减少,天皇碗里的大米饭也就越来越少。

    虽然天皇多次下令整改,但积重难返,他说的话没人听,成效甚微。到了11世纪中期,大概全国三分之二的土地都成了庄园土地。庄园制经济成为日本经济主体,越来越多的权力落入豪强贵族和寺庙、神社手里。

    天皇碗里的饭都被人抢了,营养不良,腰板自然不硬。

    缺乏经济基础支撑的天皇,其权威逐渐削弱,直到最后被架空成了象征性的国家最高领导人。

    第十九章 庄园治安联防队

    说到日本,很多人就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日本武士,这已经是现今日本的一个著名的国际标志性形象。

    武士是怎么产生的呢?

    武士是在庄园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产生的,与庄园制经济密不可分。没有庄园制经济,也就不会有武士。

    说起来,武士的前身实际上就是庄园治安联防队。

    庄园的崛起意味着皇权的衰落,它的发展和壮大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要经过反复斗争才能成功地从天皇碗里抢到大米饭的。

    为了大米饭的所有权问题,天皇朝廷和庄园主之间对土地的争夺一直相当激烈。天皇朝廷的地方公务员(国司、检田使、征税使)削尖了头想要进入庄园检查工作,庄园主则吃了秤砣铁了心坚决不准他们进去,他们之间经常发生矛盾。一个要进去,一个不准进去,谈不拢就只有动手了,所以流血事件经常发生。

    同时,庄园主之间也有争斗,今天我想占你的地,明天他想圈我的田,光动嘴解决不了问题,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还是要靠拳头说话。

    在这种形势下,一些较为有实力的庄园主便召集自己家族成员把庄园里的农民组织成庄园治安联防队,其职能主要有:武装抗税、抢地盘并防止地盘被抢、维护庄园治安。

    这一招很有效,联防队大显神威,在多起冲突中占了上风。有组织的就是比没组织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于是,庄园主们有样学样,都开始组建自己的庄园治安联防队。庄园治安联防队一般都是以庄园主的亲戚为组织核心,称为“一族”,组织起来的无血缘关系的农民联防队员则被称为“郎党”。

    在与外界发生冲突时,庄园主便率领一族和郎党组成的治安联防队跟人打群架,以维护自己庄园的利益。

    最初,治安联防队还是非专业性质,亦兵亦农,队员们并未脱离土地,在打群架的同时,还是要进行生产的。

    后来,治安联防队在斗争中逐渐成长起来,组织更加严密,装备更加精良,其队员也都脱离了生产劳动,晋升为专职打手,平时练肌肉,有事情时就操家伙玩命砍人。

    这种庄园专业打手就是武士,他们的组织则被称为武士团。此外,由于寺院同样掌握了大量的土地,也组织了寺院武士团——僧兵。寺院经济实力雄厚,他们的武士团战斗力很强,是当时日本不容忽视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其力量之大,僧兵数量之多,曾经一度达到对天皇政权安全造成巨大威胁的程度。

    日本的天皇真是可怜,连和尚都奈何不了。

    各地的武士团之间同样有冲突。武士团之间经过优化组合、兼并重组,又形成了势力更为强大的武士集团,武士集团往往实际控制着一定地区作为势力范围。武士集团的首领称为领主。严格的主从关系是武士团的重要支柱,讲究从者对主家的绝对服从。主家说太阳是方的,你就不能说我怎么觉得太阳有点圆。

    到了平安时代,武士集团势力越来越大,逐渐得到了天皇政府的官方承认。由于日本地方政府的武力不足,地方政府领导(国司)经常?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