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小日本的那些事儿 > 小日本的那些事儿第8部分阅读

小日本的那些事儿第8部分阅读

    常借重武士团的武力维护地方的稳定,很多武士团领主被任命为地方武装部队司令(押领使)或者警察局长(追捕使),还有些模样比较端正的,砍人效率又高的,就被抽调到首都当宫廷警卫,叫做泷口武士,而被抽调给寺院、神社以及天皇朝廷重要的中央领导当卫士的叫做侍者。

    大大小小的庄园主们在领家或者本家的关心爱护下,在自己手下武士的艰苦奋斗下,使庄园经济蓬勃发展,也为自己赢得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

    眼看着这一切,天皇派到各地的地方官员也打起了小算盘,争相组织私人武装,建立武士团,壮大家族势力。这批地方官员由于在地方上生活的时间很长,加上代表着政府,掌握着公权力,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地方的豪强,加上他们原来利用手中掌握的残余国有土地建立起来的庄园的经济支持,这些原来的地方官员逐渐演变成了事实上的割据势力领袖,进而谋求更大的政治经济利益。这种武士团的领导人被称为武家栋梁。

    就这样,武士,终于正式登上了日本的政治历史舞台。

    第二十章 离退休天皇的心态问题(一)

    806年,三神器的保管员再一次的进行改选,因为现任保管员恒武天皇去世了。

    接替他担任保管工作的是他的儿子安殿亲王,安殿亲王即位后的正式称呼叫平城天皇。

    平城天皇在天皇领导岗位上呆的时间很短,满打满算只有四年。他即位四年后便宣布自己退居二线,根据恒武天皇的遗诏把皇位传给弟弟贺美能亲王,自己则跑到平城京当了上皇。

    平城天皇表面上说退居二线,实际上却不愿意放权。

    他去当上皇的时候在宫中留了一个人,一个女人,一个与他关系极度密切的女人。

    这个女人叫藤原药子。她已故的父亲是恒武天皇时期的重臣叫藤原继种,是不高兴大人前面提过的藤原四螃蟹之一藤原宇合的孙子,来头不可谓不大。

    藤原药子与平城天皇的关系非常复杂,她不是嫔妃,而是天皇皇宫里负责后勤管理工作的公务员,正式职务叫“尚侍”。她的女儿在平城天皇还是后备天皇的时候被送入太芓宫中当嫔妃,而她自己也在那个时候与平城天皇搞在了一起,简单点说,藤原药子是平城天皇的丈母娘兼情人兼皇宫内务工作办公室主任。

    他的哥哥藤原仲成也因为这层关系得以跻身大和王朝中央核心领导层。

    有了这么多关系,想说她不是平城天皇的心腹都不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说,她实际上是平城天皇在天皇宫中的耳目和代理人。而且,玩弄权术是藤原家族的优良传统,是藤原家族成员的必修课,这方面,药子同志是取得了结业证的。

    世界上有一种人很讨厌,那就是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但是,这还不是最讨厌的,最讨厌的是屎都拉完了还占着茅坑死活不走的人。

    嵯峨天皇是一个有志青年,雄心勃勃,很想干一番事业出来。

    可是离退休干部平城上皇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对嵯峨天皇的工作指手画脚,说东说西,更为严重的是还在平城京频频发号施令,指导方针基本上就是和和嵯峨天皇作对,嵯峨天皇说往东,平城天皇就说要往西,嵯峨天皇说往西,平城天皇就说要往东。

    这让嵯峨天皇非常的恼火,他对自己的这个哥哥兼离退休老干部已经够忍让的了,但他还是这样由着性子乱搞,实在是让人无法忍受。

    这实际上是一个心态问题。

    虽说咱们平时都说领导干部应该讲究个能上能下,但不高兴大人可以负责任地说,这纯属扯淡。这话嘴上说说可以,真要轮到自己,上是没问题,但要是下,估计没有人会乐意。

    平城天皇不是自己主动退位的么?怎么还存在心态问题呢?

    是的,他是主动退的位,但他退位,不是因为厌倦了凡尘俗世,想寄情于山水而不想当天皇,真实原因是因为他怕鬼,他怕冤鬼来找他喝茶。他是怕得要命,迫于无奈,才自愿退位的。

    历届天皇政府都有些冤假错案,都做了不少见不得光的事情,所以天皇的心里多多少少都有点鬼。从恒武天皇后期,天皇宫中以及平安京经常出现灵异事件,一会儿是天皇梦见冤鬼索命,一会儿又是建筑物莫名自燃,弄得人心惶惶的。

    平城天皇在这种环境下长大,鬼故事肯定听了不少,满脑子都是妖魔鬼怪的狰狞面容。

    鬼由心生,当他当天皇的时候,他经常梦见有血淋淋的冤鬼找他反映情况。

    他很害怕,小脸煞白,印堂发黑,睡眠质量很差。

    他觉得,这些冤鬼之所以经常来找他,是因为这些鬼认为冤有头债有主,他是大和王朝的法定代表人,有事理所应当地找他,如果他退位了,不是法定代表人了,这些冤鬼就不会来上访了,就算要反映情况也是找继任的天皇反映,不关自己事了,自己也就可以睡个好觉了。

    基于这种想法, 平城天皇态度诚恳地、而且是相当急切地让位于自己的弟弟贺美能亲王。当时,藤原药子和藤原仲成劝都劝不住。

    第二十章 离退休天皇的心态问题(二)

    可见,自愿,绝对是百分百的自愿,但绝不是出于好心。

    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平城天皇就叫平城上皇了。

    开始的时候,平城上皇还很高兴,可以睡个好觉了,魔由心生,去了心病,自然做梦的时候也就没有冤魂来邀请喝茶了。

    可是,时间一长,离退休老干部平城上皇的心态就有点不对头了。

    当天皇的时候,无论大事小事,各级分管领导都得向自己早请示晚汇报,再把自己的指示诚惶诚恐地拿去贯彻实施。这种感觉是很爽的。

    现在请示的人少了,就算有请示的事情,也无非是诸如老大你几点用膳、咖啡里加几块方糖这类非平城天皇本人亲自回答不可的问题。

    当惯了领导的人,骤然间没有了早请示晚汇报的人,是会失落的。平城上皇就非常的失落,他感到了人生的寂寥和惆怅。

    拥有的时候不懂得珍惜,到了失去的时候才感到后悔。

    平城上皇调整不过来心态,他后悔了。

    可让位是自己主动提出来的,总不好意思拉下脸来说自己又不想让位了,那是会被人笑话的,这又不是小孩子玩过家家。

    在这种矛盾心态下,平城上皇不愿过整天浇浇花、养养草的生活,他希望生活更加充实,他要找回原来的那种成就感,于是他开始给嵯峨天皇找麻烦了,他想要拿回原本属于自己又被自己送出去的东西。平城上皇不断地以上皇的名义发布各项政令,此时相当于有了两个政府,这就是日本历史上有名的“二所朝廷”。

    东西送出去容易,想要再拿回来就困难了。

    嵯峨天皇对平城上皇的复辟运动并非毫无准备。

    在做足尊重离退休干部的表面功夫的同时,嵯峨天皇采取了很多办法巩固自己的地位。

    首先,嵯峨天皇设置了新的机构“藏人所”和“检非违使厅”。这两个机构都是令外机构。所谓令外机构就是指在《养老律令》中没有规定要设立的机构。这种机构大体类似于今天的政府为了某项专项工作而设立某某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属于临时机构而不是常设机构。

    虽说是临时机构,藏人所和检非违使厅的权力却大得惊人。

    藏人所是秘书机构,大体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办公厅,具体负责天皇诏书的起草、发布和各种政令的执行。此外,还掌握诉讼权。藏人所的负责领导叫“藏人头”,算是嵯峨天皇朝廷的首席执行官兼总策划师。

    检非违使厅有点特务机构的味道,大到破坏国家安全,小到违章占道随地吐痰,只要检非违使认为应该管的就都可以管。

    后来,这个两个机构因为使用起来很顺手而被改为常设机构。

    秘书长这个职位非常的重要,嵯峨天皇亲自挑选的藏人头叫藤原冬嗣。

    这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家伙,在藤原家族内部干部培训班上也是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为巩固嵯峨天皇的地位,做了大量的卓越的协调工作,分化拉拢,合纵连横,打击压制敌对势力。

    按理说,藤原药子和藤原仲成同志也算是人物了,但与藤原冬嗣相比,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如果说,藤原冬嗣拿的是藤原家族干部培训班研究生学历,那么药子和仲成同志只能算是专科毕业。

    药子同志在与藤原冬嗣的正面公开较量中一败涂地,被赶到了平城上皇居住的平城京。卧底工作宣告失败。

    第二十章 离退休天皇的心态问题(三)

    药子同志的狼狈回归,极大地加重了平城上皇心中的不满。

    我的马子你也敢动!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加菲猫!

    一场风暴就要来到了!

    810年七月,嵯峨天皇生病了,病情很严重。当时,舆论普遍认为这是因为大大小小的冤鬼又来向嵯峨天皇反映情况了。

    很多高僧被请到皇宫内驱鬼,经念了无数遍,嵯峨天皇的病情依然没有好转。

    平城上皇听到这个消息后,坐不住了。

    这是个机会,是一个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的绝佳机会。

    九月,平城上皇发布命令,宣布嵯峨天皇居住的平安京不再是日本的首都,首都改为自己居住的平城京。

    一国的政令均应出自首都,首都改为平城京,实际上是否定了嵯峨天皇所领导的平安京政府的法定权威性,是伪政府,真正的政府是平城上皇所领导的平城京政府。

    这是赤裸裸的逼宫。

    面对离退休天皇的无耻行径,嵯峨天皇迅速地恢复了健康,在藤原冬嗣的全力辅佐下,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首先是改元为“弘仁”,意思是说属于你平城上皇的时代已经彻底结束,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开始,旧势力必须退出历史舞台,如果死活不走,那就把你踢下去。

    紧接着,迅速逮捕并处死了平城上皇留在平安京的心腹藤原仲成。药子这个时候已回到平城上皇的身边,藤原仲成谋略不足,事前并没有做太多武装起义的准备,陷入了完全的被动。

    等到检非违使携带各类管制刀具前来上门拜访的时候,藤原仲成几乎没有做出什么像样的抵抗就被拿下。死前,他被作为练习射箭技术的人肉靶子,射成了一只刺猬,为提高日本人民的射箭技术水平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随即,嵯峨天皇请出长期在家当宅男的威名显赫的征夷大将军坂上田村麻吕率领军队前往平城上皇。

    此时,平城上皇也纠集手下组成军队,向平安京进发,准备武力夺权。

    按照一般情况,两只军队应该在路上遭遇,然后拿刀互相乱砍,拿枪乱捅,总要分出个胜负来。

    可是,这一次,没有死人就已经分出胜负来了。抑或是坂上田村麻吕同志过往的战绩过于显赫,抑或是平城上皇的手下对自己领导的军事政治能力极度不信任,总之,这一仗没有打起来,因为还没有等到两军相遇,平城上皇的手下就基本上跑光了。

    药子同志一时想不开,喝了农药自杀了。

    平城上皇傻眼了,自己鸡都没有杀过,总不能让自己亲自上阵肉搏吧,药子又死了,只得灰溜溜地从哪里来又回那里去,主动剃光了自己的头发表示要当和尚以求得政府的宽大处理。

    最后的胜利者是嵯峨天皇。他笑到了最后,彻底掌握了朝政。

    在最后的时刻,他没有费什么功夫就平息了离退休天皇的愤怒。他宽大地没有追究离退休干部的重大领导责任,只是让他到伊势去长期疗养。但是,平城上皇的儿子高岳皇子原来是天皇的法定继承人,现在显然不能当了。于是法定继承人换成了嵯峨天皇的异母弟弟大伴皇子。

    第二十一章 平安其实不平安(一)

    在日本,平安时代是优雅生活的代名词。其实,所谓平安不过是天皇朝廷奢靡生活外包裹的一丝浮华而已。

    嵯峨天皇在位一十三年,其后是淳和天皇,淳和天皇之后是仁明天皇。

    淳和天皇是嵯峨天皇的异母弟弟,同嵯峨天皇感情非常好。仁明天皇是嵯峨天皇的亲生儿子。

    淳和天皇和仁明天皇都非常尊重嵯峨天皇,即使嵯峨天皇由天皇转职成上皇,这两个仍然是早请示晚汇报,对嵯峨天皇言听计从,一切大政还是出自嵯峨天皇。

    淳和、仁明两代,日本朝廷的真正掌控者实际上仍然是嵯峨天皇。这三代领导执政期间,日本国内相对比较安定,没有什么大的麻烦事情,算是没有辜负“平安”之名。

    嵯峨天皇是一个人文主义气息非常浓厚的天皇,与历代天皇相比,在政治业绩上算不上非常突出,这方面值得一提的除了成功地解决了离退休干部的心态问题之外,就要算是“弘仁格式”的颁布了。“弘仁格式”和之后颁布的“贞观格式”、“ 延喜格式”并称为“三代格式”。

    所谓“三代格式”指的是在弘仁、贞观和延喜年间颁布的各种政令。弘仁、贞观和延喜都是年号,这些政令都是对原有的律令的修改和完善,修改后的律令称为“格”,相当于我们现在颁布文件中的总纲,而具体的实施细则叫“式”,总纲加实施细则就是“格式”。这是嵯峨天皇及后任天皇巩固律令制度的一个举措,但终究无法阻挡日本律令制社会的最终崩塌。

    虽然在工作上成绩不够显著,但是嵯峨天皇在追求个人生活情调上的巨大成就,却整整影响了一个时代,带动了一个社会的风气为之改变。

    嵯峨天皇是一个很有格调的人,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他主张无为而治,是个甩手大掌柜,工作上的事情基本上交给手下去作,自己寄情山水,烧香拜佛,吟诵诗歌,钻研书法,陶冶情操。

    他思想上受唐文化影响很深,信奉佛教,在文化上的修养很高,诗歌和书法水平都很高,其书法修为与日本当时的著名书法大家空海、橘逸势齐名,并称为“天下三笔”。其诗歌流传下来的很多,也确有相当水准。

    为了进一步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嵯峨天皇经常性地组织召开各种形式的诗歌朗诵会、笔会和啃谈会,经常性地到各种佛教胜地去调研,一时间文风大盛,佛风大盛。广大日本政府公务员的文化生活水平一下子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最高领导的这种悠闲而又充满情趣的生活深深地感染了日本政府的高层领导,也就是所谓的公卿。

    他们觉得这种生活方式好啊,何必把自己搞得那么累呢,每天头发都要白几根,嵯峨天皇那种生活方式多好,工作又不累,生活优雅又有格调,业余生活又丰富多彩,整天什么都可以不做,就是清谈、朗诵诗歌和到各处写字题词。

    第二十一章 平安其实不平安(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嵯峨天皇的带头示范作用下,日本政府大大小小的公务员都开始在生活方式上积极向嵯峨天皇靠拢,追求一种悠闲的而又富有格调的优雅生活。

    日本社会的风气为之一变,享乐主义思想终于抬头了。

    当然,这个优雅没有普通的日本老百姓什么事,老百姓的生活依然困苦,因为格调是要钱的,而且要很多的钱。

    没钱,你格个什么调。人家有格调的人,喝个下午茶都要好几万,这才叫格调。

    可惜,日本确实不富裕,日本政府全口径财政收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基本上属于吃饭财政。

    公卿加天皇,这一格调起来,可要了命了,因为他们格调花的钱不是凭空而来的,每一文都是日本政府的财政收入,财政顿时严重吃紧。

    严重到什么程度呢?

    严重到嵯峨天皇自己也是入不敷出,为了减少皇室供养人员,以最大限度节省开支,都把自己的儿子中母亲身份不高的32个,撵出家去单独开伙。

    这些单独开伙的皇子的行政等级下降,由皇族降为臣下,也就是说这些人不再是皇族了,而是天皇的臣子了。

    因为皇室都没有姓,所以要赐姓,这批皇子均被赐与“源”姓。这些人及其子孙,就被称为嵯峨源氏。

    后来,每逢日本皇室财政紧张的时候,很多天皇都仿效嵯峨天皇,把皇子降格为臣子,让他们独立开伙,这样自己就不用承担日益增加的伙食费、教育费、服装购置费等等诸如此类的费用,大大地节省了财政开支。

    825年,淳和天皇又降格了高栋王(桓武天皇的孙子),赐以“平”氏,是谓“桓武平氏”。再往后,又有清和天皇后裔的“清和源氏”、宇多天皇后裔的“宇多源氏”、村上天皇后裔的“村上源氏”等纷纷出现。

    就算是这样,日本国的财政状况也没有什么改善,依旧是缺钱、缺钱、缺钱。

    领导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是应该鼓励的,是应该大力保障的。

    穷庙富方丈,再穷不能穷领导。

    没钱!

    好办,拓展税种,加大税收征管力度,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

    于是,钱收上来了,问题解决了,公卿们继续腐败,不,是优雅了下去。(不高兴大人从一旁闪出,悲天悯人道:“所谓优雅,所谓平安,是建立在劳动人民的痛苦之上的”。日本朝廷各位领导一听,脸上顿时便了色,喊道:“保安,保安在哪里,怎么守的大门,竟然让这个上访人员跑了进来。给我轰出去!”于是,不高兴大人被众多保安架了出去。)

    所谓“平安时代”的平安,不过一时浮华而已!

    第二十二章 天皇就是个花瓶(一)

    藤原冬嗣自担任藏人头开始,跻身日本权力层核心,一直以来工作成绩显著,为几任领导所倚重,最后成功地当上了右大臣。

    这对藤原家来说,一个标志性事件。这为今后藤原家(主要指藤原北家)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最终把天皇撇在一边当花瓶,开创长达200余年的摄关政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继承藤原冬嗣衣钵的人是他的第二个儿子藤原良房。藤原良房沿着父亲走过的道路,先是当藏人,一步一步地坐到了中纳言的位置上。

    藤原良房当中纳言是841年的事,那时候,最高领导人是仁明天皇。其时,淳和天皇已经于当年5月死掉了,嵯峨天皇也只剩下半口气,快要死掉了。

    藤原良房觉得提升藤原家势力的机会来了,他决定有所作为,他的计划采用的是藤原家的祖传办法,那就是当外戚。

    仁明天皇有很多老婆,其中有一个是藤原冬嗣的女儿藤原顺子,生有一个儿子,就是道康亲王。

    藤原良房认为道康亲王有藤原北家的血统,品学兼优,是个当领导的好苗子,应该被确定为天皇的法定继承人。

    但是,当时的太子是由嵯峨天皇和淳和天皇定下的,是淳和天皇的儿子恒贞亲王。

    藤原良房对此很不满。不过,嵯峨天皇和淳和天皇威信一直很高,他掀不起什么浪子来。现在这两个老家伙一个已经玩完,一个快要玩完,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藤原良房准确地判断出,对于继承人的人选,仁明天皇实际上也不满,让恒贞亲王当太子不是他的本意,只不过是因为他在前两任天皇,也就是他自己的父亲和叔叔前没有话语权而不得不同意的结果。

    现在,仁明天皇缺的是一根称手的打狗棒。

    啊,是时候动一动了。我就是那根打狗的棒。

    玩阴谋,是藤原家的老本行。

    为此,藤原良房策划了著名的“承和之变”,最终将太子势力以及自己看不顺眼的其他势力一网打尽。

    841年7月初,嵯峨天皇已经快不行了。仁明天皇言语举动中流露出废立太子的意思。

    据说,太子恒贞亲王慌了神,在七月十日派自己的心腹春宫坊带刀舍人伴健岑秘密前往阿保亲王府邸,要阿保亲王和自己一起保护太子到自己的好友,但马权守(但马地区代理长官)橘逸势的辖区去避祸,以应对之后可能发生的变乱。

    阿保亲王是平城天皇的儿子,这个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

    日本皇族有着出叛徒打小报告的光荣传统,阿保亲王没有违背这一光荣传统,他当了告密者,将伴健岑的计划向当局一五一十地做了秘密汇报。

    接到密报后的几天里,仁明天皇和藤原良房耐人寻味地没有任何动作。

    他们在等待。

    七月十五日,嵯峨天皇在很多人的期盼中顺利驾崩。

    七月十七日,伴健岑、橘逸势因谋反罪而遭到近卫府的逮捕。经过审判后,分别被流放到隐岐和伊豆劳改。

    太子恒贞亲王吓坏了,连忙写了辞职书,要求辞去太子之职。

    仁明天皇亲切地笑了笑说,这与你无关,都是你的手下人不懂事。回去洗个桑拿,好好睡一觉吧。

    待恒贞亲王的背影消失在宫门外的时候,他不会注意到仁明天皇脸上原本如春日般温暖的笑容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一道凌厉的冷光从眼中快速闪过又消失于无形。

    第二十二章 天皇就是个花瓶(二)

    态度好,不是要放过你,而是要稳住你,然后将你的所有势力连根拔起,不留下后患。

    七月二十三日,是算总账的时间。

    天皇的命令出来了,废黜太子之位,同时将其岳父大纳言藤原爱发、中纳言藤原吉野、东宫大夫文室秋津等六十余人全数贬职或流放。藤原爱发是良房的叔父,藤原吉野出自式家,均是恒贞亲王一系的核心人物。恒贞亲王一党势力就此土崩瓦解,不复存在了。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整个事件,可以得出这就是一个阴谋的结论。

    所谓的太子出逃事件,其实有很多蹊跷。

    所有的这一切,都没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

    唯一的证人,就是阿保亲王,没有任何的旁证,在法律意义上,这叫做孤证,一般是不予以采信的。

    鉴于阿保亲王是主动来告密的,这就更蹊跷了。

    你阿保亲王已经是一大把年纪了,德不高望不重,又是犯过错误领导的后人,手中估计也没多大权力,找谁也不该找你。更何况,找你就是找一累赘,一大把年纪,跑又跑不快,反而拖慢逃跑的速度。要跑路人越少越好,人多了,目标大,容易被抓住,伴健岑完全没有必要再去找人共同出逃。

    情况应该是比较清楚的,这阿保亲王其实就是一根棒子,他是藤原良房这根仁明天皇的打狗棒的打狗棒。

    在不高兴大人看,所谓伴健岑密访的事情,纯属子虚乌有,完全是阿保亲王受藤原良房,也有可能是仁明天皇的指使,对恒贞亲王进行栽赃陷害,以达到另立东宫的目的。

    自己外甥道康亲王终于当了天皇的法定继承人,藤原良房自己也在当年八月晋升正三位大纳言,后又在848年升任右大臣。

    藤原良房遂了心愿,他很高兴,他又是外戚了。

    但这远远不是他政治生涯的顶点。很快,他又朝着一个更高的目标奋进。

    850年三月,仁明天皇去世,道康亲王继位,是为文德天皇。

    文德天皇立惟仁亲王为东宫。这位惟仁亲王,有四分之三的藤原氏血统,他的母亲明子,是藤原良房的女儿。惟仁亲王是藤原良房货真价实的外孙。

    近亲结婚,亲上加亲,再加上藤原良房自己本人不懈的努力,他创造了一个奇迹,达到了自己政治生涯的顶端,在857年被正式任命为太政大臣。

    这是非常了不得的成就。

    要知道,日本的太政大臣职务极度重要,为人臣第一人,相当于是中国的宰相,通常都是由皇族担任。以非皇族身份担任太政大臣的,到此时为止,加上藤原良房,也不过区区四人而已,另外三人分别是苏我虾夷、惠美押胜(也就是藤原仲麻吕)和法王道镜。

    不过这三个人的下场都不太好,都是非正常死亡。

    藤原良房能否开创一个先例呢?

    在这一点上,良房同志给我们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文德天皇当了八年的天皇后,突然患病死掉了,随后接班的是意料之中的惟仁亲王。这就是清和天皇。

    这个时候,清和天皇时年九岁。

    九岁的天皇,任你是如何的鸟生鱼汤,也还是个孩子。因此,权力实际上是牢牢掌握在藤原良房手中。

    清和天皇年龄虽然小,尚未达到结婚年龄,但是作为历代天皇女眷的长期供货商,藤原家坚信并一直贯彻的是未雨绸缪的理念,什么事情都要走在前头。

    第二十二章 天皇就是个花瓶(三)

    为此,藤原良房先后把弟弟藤原良相之女多美子(好名字,可以考虑去当某奶粉品牌的代言人)、长兄藤原长良的女儿高子送入宫中,不负天皇女眷金牌供货商的美誉。

    之所以不送自己的女儿,是因为良房同志家的女儿产量有限,只有一个女儿早就嫁给了文德天皇,而且儿子则是完全停产,后来继承良房同志衣钵的藤原基经也不是其生儿子,而是从其长兄藤原长良那里过继的养子。

    尽管在朝廷上呼风唤雨,但藤原良房还不满意,觉得自己还不能为所欲为,因为朝廷中还有不少或明或暗的反对势力跟自己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别看这些人在人前对自己尊敬得很,一个个嘴里都像是涂了蜜,其实心里都盼着自己早日垮台。不得不小心啊,一不小心,苏我虾夷、惠美押胜和法王道镜就是前车之鉴。

    为了巩固自己家族的势力,藤原良房觉得必须对反对势力进行一次彻底的清除行动,以确保在自己身前身后,藤原家的荣耀都能保持下去。

    敌人很狡猾,行动要小心,要找一个好的机会,要不露痕迹。

    只要是有心人,机会是很好找的。

    866年,天皇朝廷举行重大仪式的朝堂院正门—应天门突然起火,浓烟滚滚,烈焰雄雄,应天门在火光中轰然坍塌。

    作为朝廷的重地,竟然出现这种情况,这是政治事件,必须要全力追查,找出纵火的真凶。

    应天门大火,究竟是人为纵火,还是只是天灾,现在已经很难说得清了,不过这也不重要,因为这场大火也不过是个由头而已。

    也许只是个偶然事件的应天门大火,在错综复杂的日本政坛中的各股心怀鬼胎的政治势力的作用下,演变成了一次政坛大清洗。

    对于这场大火,首先想到利用的,是老牌贵族大纳言伴善男(伴氏即大伴氏,因为避大伴皇子之讳而改称伴氏)。

    长期以来,他与左大臣源信矛盾很深,关系很僵,一直想把他搞下台。

    这下机会来了,伴善男赶忙跳了出来。

    他深夜密访右大臣藤原良相,密告这场大火是左大臣源信派人放的。

    伴善男凑到藤原良相的身边,一脸神秘地说道:“右大臣藤原良相同志,这场大火起火的时候,我某个手下的表妹的三舅老爷的大侄子恰好看到了,证据非常的确凿,就是左大臣源信干的,相信我,没错的!”

    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伴善男有意无意地强调了源信和藤原良相的现任职务。

    左大臣和右大臣,上级和下级,只相差一级。

    藤原良相一听,霍地站了起来,满脸的义正词严,眼中显出热切的光彩,厉声道:“对于这种蓄意纵火之人,应当严惩不贷,绝不姑息。来人,给我把左近卫中将藤原基经叫来。”

    伴善男站在藤原良相身后,脸上露出了高深莫测的笑容。

    政坛老狐狸伴善男要找个人当枪使,找到良相同志是找对了人。

    藤原良相想当左大臣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而且他与源信的关系也很不好,此外,藤原良相似乎也不是一个足够沉稳的人。

    第二十二章 天皇就是个花瓶(四)

    青年才俊,时任左近卫中将的藤原基经同志迅速赶到了自己的叔叔,右大臣藤原良相的府中,不动声色地接受了派兵包围左大臣源信府邸的任务后,但却没有马上执行,而是立马赶到了自己的养父——藤原良房的府中,将此事向藤原良房进行了详细的汇报。

    藤原良房听完了汇报,赞许地望了基经一眼,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

    小伙子,少年老成,办事谨慎,不愧为老夫确定的接班人!

    姜还是老的辣。伴善男如果是老姜的话,那么藤原良房就是更老的姜。

    他一眼看穿了伴善男把藤原良相当枪使的企图,同时也对自己兄弟藤原良相的鲁莽感到不满。

    如果藤原基经依照藤原良相的指示展开行动的话,不仅是被大纳言伴善男摆了藤原家一道,而且会与源氏结下很深的梁子。源氏是天皇皇室出身,虽然已经降格为臣下,但其势力盘根错节,不容小觑,在有足够的把握前不能轻举妄动。加之说源信纵火焚烧应天门,只有伴善男的供词,缺乏有力的证据,很可能被源氏抓住把柄,反戈一击,藤原家有打狗不成反被狗咬的危险。

    藤原良房思虑片刻,有了主意,他决定到宫中去演一场戏。

    藤原良房连夜赶到宫中,向清和天皇情辞恳切地汇报说,左大臣源信有大功于日本,是国家的功臣。眼下,应天门纵火案是否是源信所为,还有待查实。大纳言伴善男所提供的证据不够充分,不能就这样妄加处罚。如果一定要处理源信,就请从老臣身上踏过去。

    藤原良房都这样说了,清和天皇自然是不可能再追查源信的责任了。

    藤原良房通过了一场个人表演,不仅把拿藤原家当枪使的伴善男摆了一道,而且卖了源氏一个好,实在是处理得非常当,效果非常得好。同时,藤原基经也因为在这次事件中的稳重表现,被朝野上下认为是组织应该重点培养的对象。

    在这次事件中比较郁闷的要算是伴善男了,源氏的愤怒集中到了伴善男身上,朝廷上下也都觉得伴善男这个人心怀鬼胎,居心叵测,良心大大地坏了,舆论上是一边倒的谴责。

    大纳言伴善男同志狗肉没吃成,还惹了一身马蚤,郁闷极了。

    但是,他的霉运还只能算是刚刚开始。

    伴善男还不知道他自己已经是黑名单上的人了。这个黑名单的起草者不是别人,正是太政大臣藤原良房本人。

    当年八月,备中权史生大宅鹰向当局报告说,经过周密细致的勘察和对事发当日目击者的大量走访,已经拨开了纵火事件的层层迷雾,揭开了事件的真相,发现了幕后的真凶,他就是卑鄙的诬告者,大纳言伴善男及其儿子伴中庸。另一个老牌贵族世家纪氏家族则是阴险的帮凶。为了人间的正义和和平,为了日本人民的幸福安康,应该将伴善男及其同党明正典刑,以显示大日本律法的威严和公正。

    藤原良房接到报告后,再也不说什么证据不足要慎重的话,迅速组建了应天门纵火案专案组,全力调查审理此案。犯罪嫌疑人伴善男的家臣生江恒山、伴清绳被请到专案组美美地喝了一次咖啡,以便于详细了解情况。

    很快,专案组便宣称:案件调查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专案组已经掌握了以伴善男为首的犯罪集团违法乱纪的确凿证据,等待犯罪分子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所谓证据,对于藤原良房而言,是很容易取得的,只要是工作需要,什么证据都可以弄到。老虎凳、辣椒水多上几回,你想要什么证据,生江恒山、伴清绳都会乖乖地给你提供。

    证据确凿了,下面要做的事情就是量刑了。

    九月二十二日,判决大纳言伴善男、右卫门佐伴中庸,以及伴善男的家臣纪丰城、伴清绳、伴秋实共五人为纵火主犯,应处斩刑,考虑其认罪态度较好,减罪一等,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后流放到边远地区劳改,另外还有陆续归案的十名从犯也先后被处以流放之刑。

    经此应天门纵火事件后,对藤原氏不满的敌对势力基本上被一扫而空,一些老牌贵族如大伴氏和纪氏都被彻底从朝廷中驱逐出去了,而实力较为雄厚的源氏一族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压,源氏的核心人物左大臣源信因为此事威信受到很大损伤,一直难以释怀,两年后郁郁而终,藤原良房精心策划的清除行动最终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至此,以藤原良房为杰出代表的藤原家族在朝中称王称霸,一支独大,天皇沦落为一个完完全全的花瓶。

    第二十二章 摄关政治(一)

    872 年,藤原良房病死。

    九岁就当日本最高领导的清

    好看的电子书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