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小日本的那些事儿 > 小日本的那些事儿第6部分阅读

小日本的那些事儿第6部分阅读

    至一年。

    这段时间里,这些人也不是没有事情做。他们都要去当国际倒爷,通过国际贸易挣点外快。遣唐留学生都是公派的,国家是要给学费的,不过给的学费都是给的实物,有绢、布和棉。日本留学生把这些东西在唐朝卖掉后,换做现钞,然后在回国的时候用剩下的钱再采购唐朝的特色产品带回日本销售,往往能够获利好几倍。

    有进京指标的留学生到长安后,先进入国子监学习。

    国子监可了不得,是当时唐朝的最高学府,相当于今天的北大、清华外加中国人民政治大学,并且是一所国际化的学校,各国的留学生都可以在这里进修。

    国子监分为东西两监,下设六学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其中律、书、算三学馆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知识是学习的重点。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主要学习儒家经典,主要培养方向是培养大唐国家公务员。

    日本留学生一般进入太学学习,食宿全部由唐朝政府包干。日本留学生在国内没吃过什么好东西,这里的伙食标准好得让日本留学生觉得是到了天堂。所以,太学食堂里饭量最大的往往都是日本留学生。

    国子监学生每年进行考试,考试及格即为“及第”,如果通过吏部的公务员资格考试—“释褐试”的话,就能出去当官了。

    如果连续9年都考不中,就要强迫退学。外邦留学生也有考试的资格,所以,有不少外邦留学生通过在国子监的学习,最后考取了大唐的公务员。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和新罗的崔致远就是这样进入大唐公务员序列的。

    在历次遣唐使团中,阿倍仲麻吕和吉备真备这两人堪称遣唐使中的杰出代表,日本史书称颂最能“播名唐国者”,唯有他们二人而已。

    阿倍仲麻吕是在唐玄宗开元四年,即716年,随第八批日本遣唐使到的大唐,当时的仲麻吕年仅17岁。

    仲麻吕先是进入国子监学习,几年后毕业,成绩相当的优异。因为他还考中了进士,一下子就当了唐朝的公务员。作为日本留学生,能够过五关斩六将,挤上独木桥,通过中国的官员选拔考试,相当的不简单,必须有两把刷子才行。

    要知道,前前后后这么多日本留学生,能够通过唐朝公务员资格考试的,仅有阿倍仲麻吕一人。

    当了唐朝公务员后,阿倍仲麻吕工作认真,兢兢业业,其能力得到大唐王朝最高领导—唐玄宗同志的高度肯定。

    有了领导赏识,当官就好办,更何况是最高领导。仲麻吕同志在32岁的时候,被破格提升为左补阙。

    左补阙是谏官编制,隶属门下省,行政级别为从七品上,放在今天,基本相当于县处级。从行政级别上来看,品级确实不算高。

    不过不要小看了左补阙这个职位,左补阙是谏官,专门评议朝政的,大大地重要。有很多接触最高领导的机会,还可以给最高领导写内参,在唐朝时一般都授给各方面都表现比较优异有发展潜力的大唐公务员。这好比今天大领导身边的秘书,要说级别呢都不高,政治能量却是大的惊人。

    第十四章 山寨版大唐(四)

    仲麻吕在左补阙这个位置上干得很不错,获得一项难得的殊荣。唐玄宗同志赐给仲麻吕一个中国名字,叫晁衡。

    晁衡同志汉文水平较高,他本来就是一个文学青年,在日本的时候就长于和歌,到唐朝后疯狂地爱上了唐诗,并且表现出了非凡的创作与鉴赏诗歌的能力。

    大诗人王维、李白等唐朝诗协领头人比较欣赏这个外籍公务员,将其吸收入大唐诗协。晁衡得以经常出席大唐诗歌文化沙龙,与王维、李白等诗人以诗歌唱和往来。

    733年,日本第九批遣唐使到达中国,依例要求带上已经结业的留学生和学问僧回国。

    此时晁衡已经在中国待了16年,他有些想家了。

    同时,吉备真备、大和长冈等知名留学生都要回国了,仲麻吕想与他们一同回去。

    但他是唐朝的公务员,要遵守组织的纪律,是不能说走就走的。要打报告,要请示,要领导的同意。

    领导没有同意他的请求,所以走不成。

    又过了很多年,到了752年的时候,第十批遣唐使藤原清河来到中国,晁衡再次向玄宗提出了回日本的要求。

    玄宗同志开始坚决反对,不同意放人。

    但此时仲麻吕已过天命之年,归心甚切,反复请求,情辞恳切。

    玄宗考虑再三,终于同意,并体贴地任命他为唐朝的使臣护送日本遣唐使回国,让他衣锦还乡。

    得知晁衡要走,他的诗友们以诗歌的形式写了很多真挚感人的欢送词送别。其中王维的《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一诗,饱含深情,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最为著名。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所?万里若乘空!

    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天宝十二年(753)11月,晁衡与藤原清河共乘一船,由扬州出发,向阔别多年的故乡前进。

    不料,对于晁衡的请求,老天爷不同意。

    他们出海即遇狂风,被风直接吹到了安南(今越南)。安南土人见船上有不少财物,便兼职当了一把强盗,抢钱顺道杀人灭口。同船之人,多数被杀。晁衡和藤原清河运气好些,侥幸幸免于难。

    当时通讯不畅,长安方面得知船队失事,以为他已葬身海底。

    他的好友们感到非常悲伤。李白沉痛地写下了《哭晁卿行》悼念诗作。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两年后,晁衡和藤原清河历尽艰险,当了很长一段时间盲流,终于回到长安。

    又过了两年,唐玄宗驾崩,唐肃宗即位。

    晁衡往日曾在肃宗的领导下干过工作,给肃宗留下的印象不错。肃宗即位后,提拔晁衡为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后来又升做光禄大夫,兼御史中丞,北海郡开国公,食邑3000户。晁衡生前的最高职位是光禄大夫,兼御史中丞,大体相当于今天的文化部副部长兼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其爵位为正二品的开国郡公,是级别很高的大领导。

    770年,晁衡以72岁的高龄,卒于长安,被追封为潞州大都督。潞州大都督是从二品的实职官位,是当时天下五大都督之一,虽是追封,晁衡却也算是位高爵显,荣耀非常了。

    日本朝廷获知晁衡辞世后,也立即下诏哀悼,并追赐正一品冠位,称赞他“身涉鲸波,业成麟角。词峰耸峻,学海扬漪。显位斯升,英声已播”。

    第十四章 山寨版大唐(五)

    遣唐使中另一个杰出的代表就是吉备真备。

    与阿倍仲麻吕一样,也是出身于中下层贵族家庭,并与阿倍仲麻吕等同期赴唐。但他成就的事业不是在中国,而是在日本国内。

    到达长安后,吉备真备也是先入国子监。

    离开国子监后,他并没有考公务员,而是继续在长安学习各种专业技术,广泛涉猎,天文、地理、音乐、兵法,无所不包,走的是全能性路线。

    他爱百~万\小!说,在734年回国时,携带了大量书籍,有《唐礼》、《大衍历经》、《大衍历立成》、《乐书要录》等。

    他喜欢测绘,回国时带有测影铁尺。

    他还是个兵器收集迷,回国时带有马上饮水漆角弓(这个东西不高兴大人没有见过介绍,弓箭还可用来喝水?望有高人指点)、露面漆四节角弓、射甲箭(即破甲箭)、平射箭等先进的武器装备。

    有心人啊,有心人!不高兴大人个人认为大唐应广泛开展保密法教育,大力加强军事技术的保密工作。

    吉备真备回国后,任劳任怨,从基层做起,有起有落,一步一步做到了右大臣的高位,也达到一生政治生涯的顶峰。

    775年,吉备真备以81岁高龄辞世。

    之所以选择吉备真备作为遣唐使的优秀代表,是因为作为中下贵族,在当时日本大贵族把持政治的时代,吉备真备能够成功进入政治核心圈,实属罕见。

    遣唐留学生回国后,一般安排在教育、医药、刑律、艺术等部门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属于日本大和王朝基层公务员,政治地位都不高,能够进入中央决策层面的可谓凤毛麟角。

    这其间固然有种种机遇,但确实也是因为他具备了非凡的才能。

    吉备真备不光在政治上享有盛誉,在教育、文化、军事、刑律、建筑、历法等几乎所有的部门都有所建树(带回去的东西起作用了),是综合素质很高的全才性人物,对推动日本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日本除了派人,还要挖人。

    大唐方面被挖走的人,最为著名的就是高僧鉴真。

    鉴真和尚受日本留学僧邀请,前后五次,历时十余年,终于东渡日本,弘扬佛法的事迹在中国已是广为人知,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要提一下的,是日本方面花大力气挖鉴真和尚的目的。除了促进本国宗教事业的发展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税收问题。

    日本国内的寺庙是免税单位。只要是和尚,其收入就可以不交税,加之日本在宗教事业方面的管理混乱,导致了假冒伪劣和尚遍地都是。

    很多日本农民也不办手续,随便找个什么东西,把自己的头发剃掉,说自己是和尚就可以不交税了。日本政府的税源大幅度减少。

    收的钱少了,天皇就不干了,就打算找个懂管理的专业人才来管理宗教事务,开展和尚打假专项整治行动。

    鉴真和尚恰恰是非常合适的人选。他的专业是和尚管理,是研究戒律的权威,是受过具足戒的。具足戒是佛教戒律的最高等级,表示已通晓了佛教的所有戒律。所以鉴真和尚到了日本后,接待规格很高,受到了日本天皇的亲切接见并被任命为大僧都,以最高僧官身份管理日本的佛教事务。

    以天皇为首的日本领导班子成员均是在鉴真和尚手中受戒,鉴真和尚在日本地位非常尊崇,也为日本的宗教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经过多年的山寨工作,唐风已经充斥了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整个日本,基本上就是唐朝的翻版,元明天皇建立的平城京完全按照唐朝都城长安的建筑形式修建,只不过规模小得多而已,各项规章制度也大都以唐朝的为蓝本,随便拉出一个日本国家公务员来,只要不说话,你绝对会把他当做唐朝人。当然,你不能去拉日本的农民伯伯,他们的生活跟大唐的农民相比,生活水平还是要差一些的,是很容易看出差别的。

    任何事物均是有荣就有衰。遣唐使也是一样,也有它历史使命终结的那一天。

    到了宇多天皇宽平六年(894年),日本的任命的遣唐使菅原道真对任命有意见,于是乎,上表请求停止派出遣唐使,理由是当时唐朝政局动荡(安史之乱后的大唐已一蹶不振,此时,正爆发黄巢起义,国内打得不可开交),遣唐使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当国际倒爷也赚不到钱了,路上海盗又多,路上喂王八的比到达的人还多。

    经过开会,征求了各方的意见,大家都觉得能够山寨的都山寨得差不多了,可以不去了,天皇于是作出了停止遣派遣唐使的决定。

    这样,长达260余年的遣唐使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这也表示了日本的山寨大唐行动已经从简单山寨发展到了消化创新山寨阶段,开始结合本地实际,向自主研发的道路迈进。

    第十五章 藤原家的奋斗(一)

    前面说道,藤原不比等在文武天皇时因为编纂《大宝律令》,加之是功臣之后,异军突起,成为政坛的一颗新星,最后官至右大臣,很是显要。

    官当大了,麻烦事也就多了。在背后使绊子、打闷棍的不知道有多少人。同时,不比等同志觉得自己在现在的岗位上已经锻炼成为久经考验的钢铁战士,希望领导能够给自己加一加担子。

    怎么办呢?

    他仰望夜空,陷入了沉思。

    最后,他想到了一个办法。

    那就是嫁女。把女儿嫁给天皇,自己就是皇亲国戚了,无疑又给自己加上了一个政治砝码。

    想好办法,便开始找媒人。不比等找的媒人都是一些给自己关系好的重臣。

    这些重臣于是向文武天皇建议,陛下年龄不小了,该结婚娶个老婆了,这关乎社稷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定,有利于日本经济社会的发展宇宙的和平。

    有理,娶谁好呢?

    藤原家的女儿宫子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曾获得多次选美比赛冠军,实为皇妃的最佳人选。

    据说宫子长得确实比较漂亮,于是这事情就这么定了。不比等成功地把自己的女儿送入了文武天皇的被窝,自己也顺利地升职为皇亲国戚,这种身份,在中国叫外戚。很多时候都是与另外一个词相联系的,那就是专权。

    宫子的肚子很争气,虽然文武天皇的身体不好,她还是圆满地完成了老爸交付的光荣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任务,生下了一个儿子,即首皇子。

    文武天皇英年早逝,首皇子太小,有元明天皇代为打理全国事务。首皇子成年后,于724年即位,是为圣武天皇。

    换新领导了,该送个礼品祝贺下了。

    送什么呢?还是女儿。只不过这个时候,不比等同志已作古。藤原家族经过公推,又把藤原不比等的女儿光明子送给了他的外孙圣武天皇当妃子。于是,圣武天皇娶了自己的姨妈。不比等自己则又荣升圣武天皇的老丈人,也就是自己外孙的老丈人。

    佩服啊,不比等同志当初一定很辛苦,晚上多半经常加班,不然怎么能保证女儿这种纯人工产品的持续不间断地供应。

    藤原不比等因为工作很辛苦,公元720年九月,终于与世长辞。他有四个儿子,分别为藤原武智麻吕、藤原房前、藤原宇合和藤原麻吕,俱为大和王朝高级领导,极其显赫。

    光明子也没有辜负父亲的一贯教诲,也生了个儿子。光明子展开新一轮床上攻势,大吹特吹枕头风,要老公兼侄儿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圣武天皇架不住自己姨妈兼老婆的强力攻势,在小皇子一个月的时候就立其为皇太子。

    藤原家的人很高兴,自己家的女同志工作能力确实强啊。藤原家外戚的身份看来是结实得跟水泥柱子一样了。同时,他们还打算借册立太子的这股东风,煽动圣武天皇立光明子为皇后。

    但是,这种做法违背了大和王朝的传统,没有立这么小的皇子为太子的先例,同时,非皇族血统的女性也不能册立为皇后。

    大臣和皇室开始不满了。

    为首的是皇族中的长屋王。当时,执掌太政官权力的还是皇族。长屋王是高市皇子之子,当过大纳言,721年升任右大臣,圣武天皇继位后任其为左大臣,实际掌控朝政。

    第十五章 藤原家的奋斗(二)

    不久,这个被立为太子的小皇子害病死掉了,立皇后的事也就再无人提起。

    整个事件被冷处理,不了了之。

    表面上风平浪静,实则不然,底下却是暗流涌动。

    如果我们从人际关系学以及领导学的角度去分析整个事件,会得出结论,长屋王的不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违背传统的这个事情可大可小,大和王朝可没少干,这不过就是个由头。

    要知道,长屋王是一把手,以藤原武智麻吕为首的藤原系领导干部都是他的下级,他们之间是上下级关系,下级太能干,大出风头,上级心里是会心里打鼓的,因为要时刻担心下级的屁股可能会坐到自己的位子上来。

    长屋王眼看着藤原系势力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必定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了威胁。他不会白白地把掌控朝政的权力交出,必然要采取措施打压藤原家势力。

    只要有利于藤原家的,长屋王就要反对,纯粹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光明子生了小孩,大家都去藤原家吃满月酒,长屋王原则性非常强,坚决不去,就是不去,一点面子都不给。

    在这点上,长屋王实在算不上政坛老油条,面子上的工作做得很差。像这种事情,还是要做做样子的,表面上一副和睦融洽的同事关系,背后里拍板砖、下绊子,想怎么使坏都可以。

    东方人的思维里,面子很重要,丢了就要想法找回来。藤原家丢了面子,是要找回来的。

    就是因为坚持为了反对而反对的原则,长屋王还让一个他最不该得罪的人丢了面子,那就是最高领导圣武天皇。

    我们知道,圣武天皇的母亲是藤原不比等的女儿宫子,。圣武天皇想给授予其母“大夫人”的荣誉称号,以表彰其把自己培养成才的卓越功勋。大夫人这个荣誉称号,是作为非皇族血统的天皇妻妾的最高称号。

    长屋王认为这有利于藤原家,符合自己反对的条件,于是带领自己的一帮手下,坚决的反对,圣武天皇被迫打消了这个念头。

    可以想见,血气方刚的圣武天皇心中有多么愤懑,自己不过给自己母亲授予一个荣誉称号,又不花你长屋王的钱,你干嘛反应这么大。

    圣武天皇也丢了面子,他也要找回来。

    于是,长屋王有大麻烦了。

    但他不会丢面子,因为他要丢的是脑袋。

    首先倒霉的是长屋王的得力干将中纳言大伴旅人。大伴旅人被藤原家以加强国防力量为由,逐出了权力中枢,调任太宰府担任领导。

    大宰府远在北九州,当初是为防备唐朝的报复而设立,属于海防第一线,不过现在外部形势不紧张,所以主要工作是站岗。大伴旅人于是在北九州幽怨地站起了岗。

    你不站岗谁站岗?谁来保卫天皇谁来保卫家?

    藤原家的人得意地笑。

    羽翼被剪除了,这下就该找正主的麻烦了。

    729年二月,两个大和王朝小公务员跳出来,向天皇报告:长屋王要造反。罪名主要有两条。一个是学习旁门左道,想要颠覆国家(私学左道,欲倾国家);一个是有特异功能,杀人于无形,小皇子就是被长屋王用咒语咒死的(施用妖术,咒死皇太子)。

    很明显,这两个小公务员是藤原家安排的。

    这个报告很快就得到了最高领导的批示:准许立案调查。

    藤原一族迅速安排藤原宇合等人率领卫府兵实施抓捕行动。

    长屋王被堵在了自己的官邸,舍人亲王代表天皇亲自进行审讯。审讯的过程是不公开的,长屋王的供词我们无从得悉,不过这个不重要,有没有这个供词,其实也不重要。

    我们只需要知道是,根据大和王朝官方报道,两天后,长屋王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罪恶以及给广大日本人民群众带来的巨大伤害,最后引咎自杀。

    在长屋王勇于承担责任的大无畏精神的感召下,他的爱人和两个儿子也紧跟他的步伐,同一天全部自杀,死的真是干干净净。

    解决了长屋王,世界变清净了。

    藤原家光明子当皇后的事顺利地在大和王朝高层领导会上以全票通过。

    光明子如愿以偿,当了皇后。藤原家的地位愈加稳固,朝野上下基本上无人敢惹。

    藤原四兄弟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别人,偶们其实都是属螃蟹的。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四只螃蟹没有横行几年,便都害了瘟,死翘翘了。

    当时,平城京天花爆发,藤原四螃蟹虽然横,但横不过天花,先后染病死去。

    因为核心领导人物的先后死去,藤原家势力大减,失去了对朝政的控制。

    这一阶段的历史,在日本的政治历史舞台上,虽然人来人去,舞步穿梭,藤原家却始终占据着这个舞台最为耀眼的那个位置,满场的目光始终被聚焦在藤原家的身上。

    这个时期的舞台,表演的是藤原家的独舞,其他的表演者或许曾经短暂的闪耀,但总归消失于黑暗中。

    四螃蟹的死去,是一个标志,标志着藤原家在这个舞台的暂时离场。记住,是暂时离场,藤原家还会回来的

    第十六章 两个和尚的传奇(一)

    日本的和尚,从来都是特立独行的。佛教自传入日本后,就被日本的大小歪嘴和尚根据自己的需要念出了很多版本。佛教被加入了很多日本的特色,并且积极地介入世俗政治事务,很多大的寺院修建得就跟堡垒一样,蓄养僧兵,左右朝政,俨然一方诸侯;僧人呢,可以娶老婆,可以喝酒吃肉,还可以从政,只不过是要在空闲时间的时候念那么几下经而已。

    和尚在日本,应该只是一个职业,而不代表着更多地真正思想上的追求。

    在这种形势下,日本和尚中涌现了很多杰出人物。

    奈良时代,就有两位知名度很高的和尚,让我们来缅怀一下他们的光荣事迹。

    在藤原家衰落的同时,葛城王橘诸兄迅速崛起。他受到圣武天皇的重用,实际执掌了朝政。从其姓橘这点上,我们可以知道橘诸兄本是皇族,是通过天皇赐姓降为大臣的。他与圣武皇后光明子实际是同母异父的姐弟。

    同时受重用的还有两个海归,留学生吉备真备和留学僧玄昉。

    吉备真备的事迹前面已经做了介绍,下面主要介绍留学僧玄昉同志的事迹。

    玄昉同志是个和尚,曾经留学唐朝,是正儿八经的海归。回国后,他的工作单位是平城京兴福寺,专业是念经,副业是当医生。

    很多人副业干得比专业强。玄昉同志也不例外。他当医生远比当和尚当的成功得多。

    他能够当上大和王朝公务员,完全是因为他医术高明。

    圣武天皇的母亲,也就是宫子太后,大概是得了产后忧郁症,这一忧郁可不得了,一下子忧郁了三十来年,三十年间,根本不见圣武天皇的面。当儿子的很苦恼,但一直没有办法。

    玄昉同志一剂药下去,宫子太后的产后忧郁症居然被治好了,母子得以见面。

    圣武天皇太高兴了,重赏玄昉和尚,允许他自由出入皇宫宣讲佛法并参与政事。玄昉和尚自此深受圣武天皇的宠信。

    据说玄昉同志是个花和尚,私生活不检点,喜欢和女同志做深入的交流。

    之所以说据说,是因为这个话是他的政敌藤原广嗣说的,没有其他的旁证。

    有可能是诽谤。

    藤原广嗣何许人也?

    名门之后,四螃蟹之一的藤原宇合的儿子,时任太宰府少贰。太宰府当时没有任命一把手太宰帅,太宰府少贰就是老大了。换句话说,藤原广嗣就是九州军区副司令员并主持工作,手中是有军权的。

    藤原广嗣之所以说玄昉同志是花和尚,拿出的证据看起来很有分量。

    他说玄昉同志乱搞男女关系,非礼了他的老婆,所以他要起兵,目的是“清君侧”,就是要清除天皇身边的j臣的意思,这个j臣,当然是指的玄昉同志。

    这个口号在中国历代使用频率非常高。没有清成了不说,凡是成功清君侧清到皇帝同志身边的,在清掉君侧后,很多时候都是顺手把君也给清掉了。

    在不高兴大人看来,所谓“清君侧”不过就是底气不足的造反口号。有胆子做事,没胆子承认,想要给自己留后路。

    因此,这个事件有可能是藤原广嗣捏造的,是想要以此干掉自己的政敌玄昉同志,以图恢复藤原家的原有的权势。

    不过,找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并不是很难,为什么非要采用这个自己给自己带绿帽子的晦气理由呢,真是恶趣味。建议藤原广嗣把军旗换成绿色,绿油油地一片,那肯定好看

    绿帽子藤原广嗣先是请求天皇为自己做主,杀掉玄昉和尚。

    圣武天皇正宠信玄昉,怎么会轻易把他干掉呢?要是太后又忧郁了咋办?

    藤原广嗣的请示于是被驳回。

    藤原广嗣于是正式起兵。时间是740年八月。

    第十六章 两个和尚的传奇(二)

    藤原广嗣掌握的军队大概有一万余人。不要小看这点人,这在日本的战争史上,已经算得上很大规模了。

    藤原广嗣手中就这么点人,还要分成三路,向九州最北端的港口前进,准备渡海前往京城清君侧。

    圣武天皇听到消息,好小子,脾气有点冲啊。我给你消消气。

    圣武天皇紧急任命大野东人为军司令,率领一万七千大军,浩浩荡荡开赴九州平叛。

    军进军神速,当年九月,已进入九州。

    十月初在板柜川与绿帽子军队发生初步接触。

    九日,正式开打。绿帽子军实在是不经打,没打多久,投降的投降,开溜的开溜。

    仗打不下去了。藤原广嗣只好跑路。他想跑到新罗去寻求政治避难。但是没有跑成,因为海风又把他吹了回来。

    老天爷要你死,你不得不死。

    二十三日,走投无路的他在肥前的值嘉岛被军抓了俘虏。几天后,被砍掉了脑袋,这辈子他再也不用戴帽子了。

    来势汹汹的绿帽子之乱,不到半年就平定了。藤原家势力受到了又一次的沉重打击。

    不过,玄昉同志也没得意多久。几年后,玄昉失去了领导信任,被贬地方任职,最后被藤原广嗣的残余部下所杀。

    这是第一个和尚的故事。

    下面说第二个,有请道镜大和尚闪亮登场。

    鲜花在哪里!美女在哪里!掌声在哪里!

    这个道镜和尚更厉害,不仅成功地把女天皇拉上了自己的床,自己本人还差点当天皇,大大地厉害,实为日本和尚界的骄傲,光头中的光头。

    他的故事,是围绕着一个女人展开的。

    这个女人就是圣武天皇和光明子的女儿,阿倍内亲王(内亲王即皇女所封之亲王)。

    这个阿倍形象非常好,千娇百媚,是个标准的美女,深得其父母宠爱。

    宠爱到什么程度呢?宠爱到圣武天皇自己天皇都不做了,即使自己生有皇子,还是直接把阿倍扶持上位当天皇,是为孝谦天皇。

    749年七月,阿倍内亲王即天皇位,时年三十三岁,身体健康,未婚。

    孝谦天皇与道镜的初见,是在东大寺的佛像建成典礼上。

    东大寺佛像前后建了七年,好不容易成建成,因此竣工仪式搞得相当的热闹,规格非常高,请了各地的和尚前来观礼,据说有万名之多,圣武天皇、光明子皇后和孝谦天皇崇信佛教,百忙之中均抽出时间出席了竣工典礼。

    道镜和尚,恰好是这一万名和尚中的一员。

    这一天,道镜和尚远远地看到了风华绝代的孝谦天皇。一股莫名的情愫霎那间在胸中涌动。他的尘封许久的心中仿佛打开一扇窗户,一缕阳光透过窗户,洒满了他的整个心房。

    道镜和尚浑身发热,他觉得自己找到了人生的真正目标。这一刻,他在心中大声地呐喊着,庄严地许下了誓言:

    偶要睡你,偶要睡你睡你睡你,誓言在心中回荡了许久。

    不过这个时候,想归想,道镜和尚还睡不成,他还得憋着。

    我们暂且把春心萌动的道镜和尚放在一边,让镜头转向这个时候的大和王朝政坛。

    第十六章 两个和尚的传奇(三)

    藤原家经过短暂的蛰伏后,再次选拔优秀人才粉墨登场并逐渐在实权上超越了橘诸兄,实际掌握了日本政坛。

    这个种子选手就是四螃蟹之一的藤原武智麻吕的次子,藤原仲麻吕是也。

    孝谦天皇即位后,对自己的表哥藤原仲麻吕印象很好,加之光明子太后也比较喜欢这个侄子,藤原仲麻吕的仕途一帆风顺,先后任大纳言、紫微令中卫大将(紫微中台的一把手,紫微中台是仿效唐朝武则天的鸾台凤阁而新设立的政府机构,相当于内阁),其实权已凌驾于左大矹僦钚种稀s氪送保母绺纾僭渲锹槁赖某ぷ犹僭岢梢驳h瘟擞掖蟪嫉囊啊?br />

    于是,藤原氏再次崛起。

    另据小道消息,藤原仲麻吕与孝谦天皇有比较密切的男女关系,不过证据不是很充分,这里就不做深入探讨了。

    此时的日本,新兴的庄园制经济(将另做详细讲述)严重冲击着日本律令制社会的统治基础。

    藤原仲麻吕的执政方针是着力维护律令制,也就是维护天皇的利益,这导致了他与新兴庄园制经济的实际受益者—大大小小的贵族发生了不愉快,因为庄园制经济实质上就是大大小小的贵族从天皇的饭盆里抢饭吃。

    藤原仲麻吕在朝廷上虽然位高权重,但群众基础还是比较差的,得罪的人很多。

    对于跟自己捣乱的反对党,藤原仲麻吕认为思想政治没有用,他采取的是强力镇压的暴力方式。

    他最为著名的一次镇压行动是镇压了橘诸兄的儿子橘奈良麻吕的政变。

    橘奈良麻吕对藤原仲麻吕的不满由来已久。古往今来,谁都不会愿意从领导岗位退下来,说什么领导要能上能下,那都是扯淡。自己的老爹在中败给了藤原仲麻吕,他肯定心里不爽,时刻想得都是怎样摆藤原仲麻吕一道。

    他成为反对党主要在于一个心态问题。橘奈良麻吕实则上也是一个为了反对而反对的人,他不成为藤原仲麻吕的反对党不高兴大人倒觉得是奇怪的事情

    导致橘奈良麻吕发动政变的直接导火索是大炊王被正式确定为领导接班人。

    大炊王是舍人亲王的儿子,身上流有藤原家族的血脉。是藤原仲麻吕力排众议,力挺大炊王才使其被确立为太子,而且还硬塞给大炊王一个礼物,自己已故儿子的老婆,进一步拉拢了关系,他自己的威望和权势也借此达到了一个高点。

    这让橘奈良麻吕非常的不爽,眼看藤原仲麻吕权势越来越大,通过文斗的方式看来是很难将其拉下台,于是橘奈良麻吕开始准备武斗。

    757年七月,橘奈良麻吕联络其他反对党,准备策划发动武装政变。

    橘奈良麻吕计划首先暗杀藤原仲麻吕,然后撤销大炊王的太子的职务并且要求孝谦天皇自觉退居二线,把领导岗位让给年轻人。当然,继任领导要在与自己友好的皇族中产生。

    可是,还没把计划付诸行动,反对党内部就出现了叛徒,向天皇当局告了密。

    孝谦天皇和藤原仲麻吕迅速反应,处置及时,以雷霆手段火速逮捕了所有参与叛乱的反对党。首恶橘奈良麻吕等人被判处死刑,其余协从人员共计400余人全部劳改。

    一场政变又一次因为叛徒而失败了。反对党虽然遭受重创,但并没有被根除,他们仍然存在,只不过不满的情绪被埋在了心底。

    文斗不行,武斗又失败了,反对党于是改变了斗争策略,全部变成了地下党。

    第十六章 两个和尚的传奇(四)

    孝谦天皇当了九年的天皇,已经四十多岁了,更年期差不多也到了,芳心又一直很寂寞。

    她觉得当天皇太累,有些腻味了,便把大炊王扶正当了淳仁天皇,自己当孝谦上皇,退居二线。

    淳仁天皇上台后,非常感谢仲麻吕的拥戴之功,赏赐了一个新名,叫惠美押胜,同时还给他升了官,让他当了左大臣。隔了一年多,又升任太政大臣。

    藤原仲麻吕的威望达到了顶点。

    孝谦天皇退休后没事情做,只好天天对着佛像诉说心思以排解无尽的忧思。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不要急,佛祖已经听到了你的祈祷,很快就会给你一个知音了。

    忧愁难耐,心绪愁结,孝谦上皇生病了。

    大和王朝聘请的各类医学专家、知名教授什么的,都是束手无策。

    这时候,我们的道镜大和尚出场了,他因医术高明而被推荐给了孝谦上皇。

    医术啊,还是医术。日本的和尚看来学一门副业,尤其是医术,才是正道。

    道镜大和尚心情无比的激动,总算又见到梦中人了,虽然岁数大了点,额头的皱纹多了点,气色差了那么一点,好赖是个天皇。

    几服药下去,孝谦上皇药到病除,容光焕发,一下子年轻了好几岁,心情非常的好。

    看着道镜大和尚慈眉善目,佛相庄严,真是越看越顺眼,心里说不出的欢喜,便让道镜大和尚当了自己的私人佛学顾问兼私人医生,朝夕服侍在旁。

    这一来二去,道镜大和尚就服侍到孝谦上皇的床上去了,开始了全职牛郎的光荣历程。

    道镜

    好看的电子书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