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小日本的那些事儿 > 小日本的那些事儿第2部分阅读

小日本的那些事儿第2部分阅读

    东方十二国还有很多凶顽,希望你能前去平定。”悲情英雄倭建命叹息说:“时不利兮骓不驰,父亲的意思,大概是希望我死去吧。”

    于是遍历尾张、相模、甲斐、信浓等诸国,连征战带讨老婆,最后积劳成疾,在能烦野去世了,死后化为一只白色的大鸟,冲天而去。他死后被追认为日本国“大和武尊”,也称“日本武尊”。

    景行天皇传成务天皇,再传仲哀天皇、应神天皇、仁德天皇,其后是履中、反正、允恭、安康、雄略等诸天皇。天皇的神器就这样一代一代传递下去,直到如今的平成天皇,共计125代天皇。

    既然说到了倭建命,就还要再说下三神器,因为其中两件都与其有莫大的关系。三神器是指天从云剑、八咫镜和八坂琼曲玉,这个各位应该是很清楚了。三神器是日本皇权的象征,历代天皇只有掌握了三神器才具备继承皇统的合法性。当然,这是理论上的。因为真正的三神器早已遗失,目前日本皇室秘藏的也只是假冒伪劣产品,是仿制品的仿制品,历史上的天皇也多有未掌握三神器而当政的。

    结合史实分析,实际上三神器也不神秘。所谓的三神器应该是来源于中国。

    大约在中国的汉代(日本弥生时代),日本的奴隶制国家开始形成,战争从部族间的械斗进化到了以统一为目的的兼并战争。随着战争规模越来越大,为了争取到强有力的支援,许多靠近西海岸的国家承认了汉朝对日本的合法统治,并派出使节万里迢迢的渡海赴中国纳贡,目的是取得信物拿回去显摆。

    渡过波涛汹涌的海洋,千里迢迢跑来中国,汉朝皇帝不好意思让使节们空手而还,自然要赏赐其首领一些价格低廉的土特产,其中便包括坚硬度超过铜兵器的铁剑(这时候的日本还在用石器,一柄铁剑对于他们来说无疑就是神兵了)以及可以照出人影的铜镜(这“汉镜”正是汉帝国文化的代表物之一)。两种不起眼的小物事一出口到了日本可就身价百倍,成为贵族权利的代表,手中有了铁剑和铜镜的贵族们便可以得意洋洋的自称:“俺得到汉皇的册封咧!不信?你看,这铁剑和铜镜就是汉皇赐俺的信物!”

    没有铁剑和铜镜的贵族眼红得要喷出火来,于是也学样,有关系的也去申请一套,没关系的自己仿制,总之要弄套铁剑和铜镜来装装门面。久而久之,铁剑和铜镜便成为了贵族的标准装备,没有这两样,都不好意思跟人说自己是贵族。现在发掘到的弥生时代大贵族坟墓中,大都可以见到铁剑和铜镜。

    既然铁剑和铜镜成为了权利的象征。同时,作为神道教祭祀礼器的曲玉代表的宗教要素也应是皇权的组成部分(事实上,不高兴大人非常怀疑八坂琼曲玉的真身实际上就是一块打火石,因为倭建命曾经用它来点火以逃脱敌人的追杀,能够生火的不是打火石还是什么)。于是,右手执剑、左手持镜、胸前垂玺(曲玉)的王者形象便流行了开来。直到大和王朝统一日本,继续沿习了以剑、镜、玺为王者代表的习俗,并将之发扬光大,制造相关的花边新闻及旧闻、繁杂的传代交接仪式,使得剑、镜、玺终于成为了正统皇室独一无二的象征,流传直到今日。这就是日本的起源,神国的来历

    第四章天皇是怎么下凡的(五)

    说到这里,有的朋友心里开始嘀咕了。这世界真有神这种生物么?说不信呢,日本那地方随时随地都有一个活生生的神在那里立着呢!而且那个神极其珍贵,数量又非常之稀少,不能拿来做点解剖什么的科学研究。

    好了,我承认以上的大和国开国历史纯属扯淡,所谓的正版历史书《古事记》记载的历史都是鬼话,都是日本皇室为了强化皇权统治编造的谎言。很好理解,这如同中国封建王朝宣扬的君权神授、天命所归的理论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日本人更进了一步,不说什么天命所归、君权神授,统治者一步到位,直接就是神。天皇与我们一样都是货真价实、如假包换的人类,他的血管里流动着的一样是鲜血,而不是高能粒子流。

    那么真实的大和王朝是如何建立的呢?

    根据考古学上的发现,从公元3世纪末开始,到公元7世纪止,大和地区修建了大量规模巨大的古坟。古坟大多呈前方后圆的样式,体现了天圆地方的思想在内。古坟内通常都有大量随葬品,其数量远远超过弥生时代的随葬品规模。古坟的随葬品以铜镜和埴轮最具代表性。埴轮是一种粗陶,表面呈现灰红色,分圆筒器和象形器两种。埴轮的作用主要是用来代替活人殉葬的,这无疑是个进步,毕竟用活人殉葬是对生产力的极大破坏,也是极其残忍的。

    由于古坟的出现,因此公元3世纪到公元7世纪的这段时期被成为古坟时代。具体又分为3期,公元3、4世纪是前期,5世纪为中期,6、7世纪为后期。

    古坟普遍规模巨大,埴轮众多,修建所需动用的人力、物力是相当巨大的,这从某种角度显示出了此时大和地区国家实力的显著增加,不然饭都吃不饱,哪里有精力去建坟。

    4世纪的古坟大都集中在奈良地区,5世纪则移向了大阪,6世纪古坟的风光不再。这与大和王朝的兴盛、扩张的过程是相吻合的。

    关于大和王朝的真正起源,各国研究日本史的学者打了几十年的口水仗,仍然未达成共识。有的认为是大和地区的政治势力统一了日本,有的认为是邪马台国东迁,兼并了大和地区原有政治势力,在这个基础上进而统一日本的。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二种说法,主要基于以下几点:一、以邪马台国为代表的九州文化中镜、玉、剑最后演化成了大和王朝的开国三神器;二、3世纪20年代邪马台国消失,与此同时大和地区古坟开始盛行,这应该不是巧合;三、大和王朝的开国神话虽然不可信,但神话中或多或少都存有真实历史的蛛丝马迹。在其开国神话中,神武天皇最早也是以北九州为基地,开始天下制霸,统一日本的,这多少应反映出当时的一些真实情况。

    从邪马台国最后一次向中国朝贡算起,日本与中国中断联系达一个半世纪之久,中国史书上也没有关于日本的任何记载。直到公元413年,倭王赞遣使朝贡中国,日本才再次出现在中国的视野当中。这就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五倭王时代。五倭王指倭王赞、倭王珍(赞之弟)、倭王济、倭王兴、倭王武(兴之弟)。据日本学者考证为:赞即仁德天皇,珍即反正天皇,济即允恭天皇,兴即安康天皇,武即雄略天皇。

    对这一阶段的日本历史,我们知之甚少,只是据公元478年倭王武致刘宋顺帝的表文推测出这一阶段的日本发生巨大的社会变革,应该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国家统一的战争。表文中写道:“自昔祖标,躬摄甲育,跋涉山川,不逞宁处,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渡乎海北九十五国。”同时,日本的开国神话中也有大量生动关于统一战争的叙述,如四道征服的传说、大和武尊的征战故事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作为印证。

    大和王朝实行部民制。部民制是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部民是皇室和贵族的私有民,冠有主人名、职业名、地名,种类有田部、子代、名代、品部、部曲(民部)等。部民来源于中国和朝鲜移民、被征服者、战俘、罪犯。

    在部民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统治体制是氏姓制。氏是由有力族长的直系、旁系血缘家族和非血缘家族组成的社会集团,冠有居住地名(如葛城氏、石川氏)、职业名(如忌部氏、服部氏)、祖先名(如久米氏)。氏的首领为氏上,对内主持氏神的祭祀,裁决氏内的争论,对外代表氏同他氏和朝廷交涉。有势力的氏上担任朝廷的官职,参与国政、他们拥有田庄和部曲、奴婢,是奴隶主贵族。氏的一般成员为氏人,是自由民,有势力的氏人拥有奴婢。

    氏上有表示身份高低的世袭称号姓。姓原来是氏人对氏上的尊称,后来随着大和国势力的发展,天皇作为统治贵族的手段,掌握赐予或剥夺姓的权力,从此,姓成为氏上身份尊卑的象征。受姓的氏上史称氏姓贵族。

    天皇赐姓的标难是根据血统和职务。姓的种类有臣、连、君、别、公、宜、造、首、史、村主、稻置等。一般天皇的后裔姓臣、君,所谓天神地祀的后裔姓连,中国、朝鲜移民的后裔姓使主、史、村主等。臣姓、连性的贵族地位最高,幕中最有权势者称大臣、大连,辅佐天皇,处理朝政。参与国政的又有伴造、国造、县主。伴造是世袭朝廷的某种职务、管理品部、子代、名代等部民的中小贵族,多姓首、造、连。国造是一国之长官,由朝廷派遣或任命臣服于大和朝廷的地方贵族,一般姓臣、君、公、连、直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期的日本已初步显示出其侵略传统来了。大和王朝基本统一日本后,实力有所增强,才长出几颗还算锋利的牙齿,便迫不及待地打起了朝鲜的主意。

    4世纪中叶,朝鲜半岛由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形成鼎立的局面。百济因受强大的北部高句丽和东部新罗的威胁,想借日本的势力对抗两国。日本则企图利用这种形势,在朝鲜建立自己的统治势力。两国的这种想法终于导致日本的侵略行动。大和王朝最后出兵朝鲜,侵攻新罗,征服弁韩之地(庆尚南道),建立任那地方,设“日本府”统治。百济由此成了日本的朝贡国。 4世纪末,日本又进行了多次侵略战争,但均被高句丽击败,掉了好几颗门牙,于是侵略势头受到遏制。说到这里,大体应该算是破解了大和王朝开国的真相。毕竟关于古坟时代的可信资料实在是太少了。

    什么?还想再了解详细点,那么不高兴大人就只有请你做穿越众,亲自前往古坟时代的日本实地考察了,回来的时候顺道再向不高兴大人做个详细的汇报。

    好了,本章完结,收工。

    第五章徐福=神武天皇?(一)

    徐福是日本的开国天皇神武天皇吗?

    对于这个问题,不高兴大人本着科学探索的精神,高举人文主义的伟大旗帜,可以很负责任的说——我也不知道。(于是读者愤怒了。哎,那个谁,不要乱扔西红柿和臭鸡蛋啊,就算实在要扔,也扔些新鲜的啊。话音未落,不高兴大人在漫天飞舞的西红柿和臭鸡蛋中抱头鼠窜。)

    徐福是不是日本的神武天皇?这个问题争论了几百年,至今仍未有定论。

    上个世纪50年代,香港学者卫挺生的著作《徐福入日本建国考》提出了徐福与神武天皇的十大相似之处,认为徐福就是日本的神武天皇,引起了较大的轰动。至今,很多中国人,甚至很多日本人都受这种说法影响。日本裕仁天皇的弟弟就曾经据此公开承认徐福是日本的神武天皇。

    在不高兴大人看来,认为徐福就是日本神武天皇的观点还缺乏有力的证据作为支撑,这些观点都是建立在推测的基础上,包括卫挺生的观点也是如此。卫挺生的观点中存在论据不充分的问题,很多说法显得牵强,其论据本身的真实性都值得怀疑,更不用说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论点了。

    在考古学上取得重大突破,取得强有力的文物证据前,不高兴大人认为不可能形成定论。

    但是,根据合理的推测,不高兴大人认为徐福就是神武天皇还是很有可能的,即使徐福不是神武天皇,徐福东渡也极有可能应该是到达的日本。所以,关于徐福是否是日本的神武天皇的问题,不高兴大人擅自给出自认的标准答案:很有可能,但无有力证据证实(喂,那位同学,又扔西红柿,不满意也不要这样嘛。要淡定,知道什么是淡定不?)。

    还有就是咱们中的许多人认为徐福就是神武天皇,并据此引申出日本人就是中国人的后裔,咱是日本人爷爷的想法,自豪感油然而生。对此,不高兴大人不得不泼上一瓢冷水,这种想法没什么意义,而且有些想当然了。在不高兴大人看来,民族的划分应该是以文化认同感做标准,而不是以其最初的族群来划分。

    我们假定徐福就是神武天皇,实际上到了日本后,徐福就已经不是咱中国人了。徐福在日本没有使用中国的文字和语言,没有传承中国的文化,而是人为地割裂了与中国大陆文化的联系。他实际上代表的是大陆文化与日本本土的绳纹文化融合后的一种新的文化,也就是日本文化。

    古代的日本本身就是一个移民国家,来自中国、朝鲜,还有南方的印尼等岛国的移民与原住民相融合,逐步形成了真正意义的日本民族。而且这个过程,早在徐福东渡之前便已开始进行了,徐福及其部下不过也就是这移民大军中的一员而已。对于这些移民,日本还有个专有词汇——归化人,意思就是日本以外的都是蛮夷地方,不开化,这些人来都是来接受教化的,接受教化过后呢,就成了文明人了,不蛮夷了。(这实际反映了小日本的自卑情结,咱中国人的祖先唱吟风雅颂的时候,日本人的祖先还光着屁股钻山洞呢,究竟谁是蛮夷,我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雪亮的)。

    所以,就算徐福是神武天皇,我们也大可不必生出虚妄的自豪感。我们讨论徐福是否是神武天皇,应该是就这个事实进行客观的可能性研究。

    好了,我们现在分析下徐福是神武天皇在逻辑上的可能性,分析结果仅供参考,本大人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徐福这个人,是秦始皇时候的一个方士。方士是什么东西呢?方士实际上是以追求长生不老为终极目的专业技术工种。说好听点呢,就是神仙家,说难听点呢,就是江湖骗子。

    历史上的方士,让人成仙的没有一个,但吃了方士的丹药就立马下地狱免费旅游参观的倒是有一长串。

    我们的徐福同志,就是这类特种技术人才中的佼佼者,卓越的江湖骗子,方士中的战斗机。

    徐福同志在被秦始皇招为大秦帝国政府雇员之前,已具有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他在全国各地流窜多年,主要工作是做化学试验——炼丹,并寻找从天上下凡考察的滞留神仙以便进行学术讨论,闲暇时间就给人看看病、驱驱鬼(一般来说,那时的方士大都懂得一些原始的医学、化学知识。方士的方,本意也含有技术的意思在里面)赚点生活费,长期持之以恒地忽悠大秦帝国人民群众。一来二去,名声大了,就被秦始皇招募当了政府雇员——专职寻访神仙以求取长生不老药。

    秦始皇大笔一挥,给徐福划拨了大量的工作经费。徐福领了工作经费,很高兴,不怕风高浪急,到海上去找长生不老药去了,这一去就是好几年。

    第五章 徐福=神武天皇?(二)

    秦始皇同志信奉的是分散投资的理念,他从不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像徐福那样的求药专项工作组,同时间组建了十几个。但是,工作组虽多,却都不管用,好几年过去了,花费了大量的钱财,却没有一个能找到仙药(找得到才见了鬼了)。

    秦始皇生气了,后果很严重。那是要掉脑袋的,甚至掉脑袋都是轻的,严重一点,直接活埋、车裂。于是,很多工作组组长被直接送到地府去跟阎王喝茶去了;有的工作组长害怕了,干脆贪污了工作经费,跑路了。

    于是,秦始皇更生气了。

    这个时候,徐福回来汇报工作了,主要原因估计是工作经费用完了,希望追加预算。

    应该说,徐福这个时候回来是有一定风险的。老秦心情很不好,一不高兴了,直接把徐福拿去解剖——车裂,为医学事业做贡献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但是徐福义无反顾地回来,应该说还是有准备的,因为据说他见到了神仙,同时他还有一个梦想,一个伟大的梦想。

    徐福说,老大啊,在您的正确领导和殷切关怀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寻访仙药工作组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求药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我已经到了蓬莱仙山,见到了神仙。不过神仙说,长生不老药属于处方药。现在处方药管制非常严格,长生不老药不太好弄到,价格很高的,你们送的礼太轻,不能给你。下次来的时候,带点贵重的东西来,我就把长生不老药给你。

    那神仙要什么呢?老秦龙颜大悦。

    要童男童女、各工种专业技术人才(百工),还有农作物的种子(这神仙要的也怪)。

    好,给,统统给。秦始皇果断决策,当即拍板,追加工作经费。

    于是,徐福再次获得了巨额工作经费,征召了三千童男童女和百工,还有千余精锐配备强弓劲弩的甲士随行,携带各种作物种子以及其他物资,共计六千余人,组成了庞大的蓬莱仙山考察团,出海考察求药去了。

    徐福很贪婪,也很聪明,很有胆识,深谙富贵险中求的道理。在谋取巨大利益的同时,为自己的后路是做了精心的部署的,不愧为方士中的战斗机,江湖骗子中的极品。

    他可能早就明白了,寻访仙药的事儿基本上都是扯淡,忽悠秦始皇的工作不可能一直做下去,秦始皇也不会愿意永远做方士的自动提款机,一个不留神,说不定把命丢了。之前那些掉脑袋的同行就是例子,这事儿要适可而止。

    来见秦始皇之前,徐福应该已经有了周密的计划,利用秦始皇急于求药的心理,大胆地编造了见到了神仙的鬼话,再次骗到了巨额的工作经费后,就可以准备实施跑路计划了。

    事实上,他假托神仙之名要的东西,非常值得玩味。

    童男童女、百工、五谷种子,这完全是在做殖民海外的准备嘛。徐福的胆识和野心实在是超过了一般的方士。除了钱财,还要当王,即使是在海外蛮荒的小王。这样,不仅可以保住性命,还可以拥有富贵。

    他打算跑到哪里去呢?距离近了,不行,大秦国内,不行,都容易被追杀。

    那么,只有海外,秦始皇的怒火会被茫茫大海阻隔,山高皇帝远,逍遥过一生。日本无疑是个好的去处。

    实际上,不高兴大人怀疑徐福同志在第一次出海的时候,工作应该是很认真的,也抱有很大希望的,是真心想找到仙药的,于是大胆地一路远航,到了日本。了解了日本的风土人情后,看到了土著社会的落后,估计也认识到了这绝对不会是什么仙山,寻找到仙药的可能性那是微乎其微。

    徐福深深地失望了,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中。

    找不到长生不老药,这可不是闹着玩的。秦始皇,那可是有名的暴君,杀个人跟玩儿似的。

    第五章 徐福=神武天皇?(三)

    他不得不为自己的后路考虑。

    于是,他有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既可保住性命,说不定还会成为一方之王,即使是蛮夷小王,也好过去和阎王喝茶下棋。

    这不是没有可能。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就已经记载了倭国的大体地理位置,而且中日民间的的交流实际上一直存在,尤其是沿海地区渔民,很有可能有渔民到过或者听说过倭国的。徐福是山东琅琊人,距离大海不远,很可能早就听说倭国的传说并认为那可能就是蓬莱仙山。出海的时候,也极有可能在沿海渔民的帮助下,找到日本列岛的具体位置。

    徐福回到中国后,就去见秦始皇。结果,他成功了,一个伟大的计划得以实施,他的名字也将因此永载史册。

    准备工作完成后,徐福船队出海了。目标——日本。

    徐福站在船头,在劲吹的海风中,白须飞舞,回望逐渐消失在视野里的大陆,心中不免惆怅。

    别了,故土,我将远行,不再回来,世间再无秦人徐福,空留几许传说供后人追想。

    大浪滚滚,长帆济海,徐福又有几许激动。我,从此将翻开历史新的一页,我将成为忽悠日本的第一人,我将是世界级的方士,方士战斗机中的战斗机,我就是传奇。

    啊,日本,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听见了,我征服了。

    一般来说,徐福应该首先在北九州登陆,因为这是距离中国大陆最近的地方,也是中日、中韩交流的传统登陆点。徐福及其率领的队伍,在这个时期的日本,无疑是一股极其强大的、无人匹敌力量。先进的生产技术,跨时代的先进武器,训练有素的军队使得这个时候的徐福对于土著日本人来说,无疑是神一般的存在。阻挡在他面前的一切敌对势力,都将被碾碎、压扁,化为灰烬。

    徐福首先以北九州为基地开始殖民。这个时候,他最大的敌人不是土著,而是他的老领导——秦始皇。所以,他为了隐藏行踪,避免被秦始皇追杀,于是有意识地阻断自己队伍与中国大陆的文化联系,不使用汉语,不使用汉字,尽量地融合原有土著部落实现己方人员的日本本土化,一个新的民族逐渐产生了。与此同时,他所带来的先进文化也极大加快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

    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养生息后,进一步积蓄力量后,徐福开始了其统一日本的征战。日本原始的土著部落有的被完全消灭,有的被融合。最后,徐福在大和地区建都——秋津州。他用过的铜剑、铜镜和玉玦被尊为日本开国三神器,永久供奉。徐福升天后,他的后继者继续徐福未竟的事业,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统一了整个日本列岛,于是大和王朝兴起。后来,大和王朝皇室写史书的时候,在徐福事迹的基础上渲染润色,增加诸多神秘色彩后,徐福便成了日本的神武天皇。

    不过,以上是不高兴大人的个人推测。无有力依据支撑,只是据情理进行的可行性推断,仅供一笑,当不得真的。

    实际上,不高兴大人个人觉得徐福倒不一定就是神武天皇。说是,确实证据不足,诸多推断也仅限于情理上的推测,同时有些理由也还显得牵强,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是徐福到了日本,应该是具有相当大的可能,也具备实际的可操作性。

    下面列举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例子,也是最早记载徐福去向的史料,很有意思,也很可信,各位自行揣摩。看完后,每人交一份5万字的论文到我办公室,不交的,嘿嘿,——车裂。

    我国著名的史书《三国志》中白纸黑字地记载:黄龙二年,(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 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 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此洲不还。世相承有数万家,其上人民。时有至 。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

    简单解释下,夷洲就是台湾,卫温到过台湾的事,想必大家在中学历史课本中都学过吧。而亶洲从地理位置分析,非日本列岛莫属,这点已基本形成定论。

    有意思吧,自己仔细看,再开动脑筋,想想徐福到达日本的可能性。仔细思考哦,不高兴大人休息去了。

    休息,休息一下……

    第六章 说说日本人的姓名(一)

    鉴于接下来的时间,出场人物众多,姓名繁复,一个人物往往又有多个名字,因此,有必要简单介绍下日本人的姓名情况,以便于理解今后将陆续遇到的各种稀奇古怪的日本名字。

    日本人的姓名,那是相当的奇诡,不仅构成复杂,还什么都敢取,什么都敢叫,而且又有动不动就改名的习惯,让人往往有些摸不着头脑。

    举个例子,比如那个叫山本五十六的同志,为什么叫五十六呢?我们知道,日本人取名有个习惯,生了第一个男孩叫太郎,生了第二个男孩叫或者次郎或者次男。那么,据此类推,难道山本五十六排行第五十六?

    天啦,山本五十六的老爹生殖能力也太强了,居然生了半个连。如果是这样,是不是应该授予他的老爹一个“种人”的光荣称号呢?

    当然不是,山本五十六名字的含义说,他是在他老爹五十六岁时出生的,而不是排行五十六。

    日本的姓名很有学问吧?下面让我慢慢地说给你听。

    古代日本人没有姓,只有名,也就是随便叫个小猫小狗什么的以示区分。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特别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有了可以吃两碗以上大米饭的贵族出现了,这样叫就不太合适了。

    于是,在部民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氏姓制度。中国古代以姓代表血缘,以氏代表身份,日本的氏姓制度则恰好相反。氏原本是指由血缘为中心组成的氏族公社,两级分化后,其首领即被称为氏上,对内主持对氏神的祭祀,裁决氏族内部纷争,对外则代表氏族与其它氏族或朝廷接触。每个氏都有自己的名称,叫做“氏名”。氏名是根据该氏族在朝廷中担任的职务或该氏族居注管辖的地方命名的。例如,在朝廷中主管祭把的部门叫忌部,管理忌部的氏族便称为忌部氏,而出云氏、近江氏则是统治出云、近江地方的氏族。

    姓原本是对氏上的尊称,后来大和王朝经常给自己看得比较顺眼的氏上赐姓,被赐姓的氏上觉得非常的有面子。于是姓就成为氏上区别区别排名顺序的一种称号。这就好比现在,常务副市长同副市长的区别,有了常务这两个字,排名顺序一定会比没有常务这两个字的副市长靠前是一个道理。

    大和王朝赐姓还是很有讲究的,各姓之间等级非常分明,而且这个姓是世袭的,可以传给子孙。天皇的后裔往往赐姓臣、君,很多传统氏上赐姓连,中国或朝鲜移民的氏上赐姓主、史,其它的还有别、公、直、造、村主、稻置等等。最尊贵的姓是臣和连,其中在朝廷中身居高官者称大臣和大连。

    后来,大概在公元九、十世纪时还出现了一种新的称号叫苗字。苗是苗裔、分支的意思。苗字即一个家族从氏族本家分离出去后的新姓。

    头晕了吧,不过先不能晕,听我讲完才准晕。

    总之一句话,记住古代日本人的姓可能会出现有氏、姓、苗字三部分分别表示一定的意义,要仔细分析。下面举几个具体例子进行讲解,如“藤原朝臣九条兼实”。其中:藤原是氏名,朝臣是姓,九条是苗字,兼实是名。

    再后来,新的苗字太多,千奇百怪,搞得日本人的姓氏越来越复杂,日本人自己也觉得太麻烦。于是,氏、姓、苗字逐渐合为一体,统称为苗字。日本人也逐渐开始以苗字为姓。

    值得一提的是,服部、秦则是古时从中国经由朝鲜到日本定居的归化人的姓。姓服部的有一个名人,著名的特工、卓越的间谍、夜幕中的幽灵,人称鬼半藏的服部半藏。

    姓氏谈完,再说名字。日本的贵族一般有两个名字:小名和大名。部分人出仕而有官位,部分人出家而有法名、院号,这些都要随名字带出来,导致很多日本贵族的正式称谓往往是很长一串,念出全名都需要好一阵子。一般是有官位以官位代替小名;有法名、院号的,在家修行称法名,前加“入道”二字,在寺修行或死后称院号。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武田信玄,实际上比较正式的叫法应该是“武田大膳大夫晴信入道信玄”,武田信玄这种称呼反而是是不那么恭敬的简称。武田,是姓;大膳大夫,是官位;晴信,是大名;信玄则是法号,因为是在家修行,信玄前加“入道”二字。死后,则多以院号称呼,称为为“武田德荣轩”。

    第六章 说说日本人的姓名(二)

    又如著名的武田家的死敌——上杉谦信,也是如此。“上杉谦信”也是简称,正式的称呼应是“上杉近卫少将辉虎入道谦信”。 上杉是姓,近卫少将是官位,辉虎是名,谦信是法号,同样是在家修行(准确地说应该是先出家,再还俗在家修行。详细的情况后面会提到)。

    再看看咱们最熟悉的丰臣秀吉吧。他是原来是贫下中农出身,只有个小名叫日吉丸。认了织田信长这个老大后,混上了武士,改了个高雅点的小名,叫藤吉郎,冒充木下姓,还起了个大名秀吉,称为“木下藤吉郎秀吉”。立了大功后,织田信长赐以羽柴姓,以显示威仪,则称为“羽柴藤吉郎秀吉”。后来,有了“筑前守”的官位后,则称“羽柴筑前守秀吉”。再后来,秀吉统一了日本,权倾天下。可惜不是源、平二姓出身,血统不够高贵,无法开幕当征夷大将军。这里解释下,征夷大将军是日本武家(武官)的最高官位,均由源、平二姓担任。关白为公家(文官)的最高官位,一般是由藤原氏担任。为此,他冒充过源氏,又散布谣言说自己是天皇的私生子,结果反造成很坏影响,只好收手,还是当不成征夷大将军。于是,伤心之余,只有改变策略,去打关白的主意。正好藤原家穷得叮当响,他就凑上去叫声干爹,封上个大大的红包,弄成“藤原右大臣秀吉”,想往关白位子上爬,然而还是满地的嘘声。这下秀吉下不了台了,天皇无奈,为了安慰秀吉受伤的心灵,于是赐姓“丰臣”(这是源、平、藤原、橘以后,第五个天皇赐姓),使得秀吉能够顺利当上关白。这就是“丰臣关白秀吉”的由来,简称&ot;丰关白&ot;,退位后简称“丰太阁”。

    说了贵族,那么一般的人民群众呢?

    很不幸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直到明治维新后才拥有姓的权利。在这之前,姓和苗字是权势的象征,是特权,不是想姓就姓的。广大的人民群众一直没有姓,只有名。

    直到明治三年(1870年),日本政府决定;所有的平民百姓都可以给自己取姓。但是由于长期形成的习惯,许多人还不敢给自己取姓。为此,日本政府于明治八年(1875年)再次规定:所有的国民都必须有姓。

    从这时起,日本家家户户才都有了姓,取姓的时候,很多人不知道取什么好,就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来取,住在山脚下的,就姓山下;住在山上的,就姓山上;屋子旁边有口井的,就姓井上,其他的什么田中、松本、田边等等都是这个样子取出来的,还有极具创意的姓我儿子、我孙子的,总之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而其数量也极为庞大。据统计,日本人是世界上姓最多的民族。目前日本的姓约有十一万左右,其中最常见的有四百多个。

    在姓的问题上,有一个特例,那就是天皇。天皇之所以是一个例外,因为他不是人。历史上的日本天皇都没有姓,只有名。天皇被是天照大婶的后代,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是神,不是人,因而也就没必要有姓。不仅是天皇,就连其子女也都没有姓,但是天皇的女儿长大出嫁以后,可以去姓老公的姓。天皇的名也叫御名,一般是由两个佳字组成。所谓佳字.就是精心挑选出来的吉祥字。例如堀河天皇的御名是“善仁”,仁明天皇的御名是“正良”。许多天皇御名的后一个字都是“仁”字,后来明治天皇把这一习惯作为一项制度规定下来,要求所有皇太子名的后一个字都必须用“仁”字,同时规定所有公主名的后一个字必须用“子”字。比如现在日本在职天皇的御名是裕仁。不过,名字里面虽然是有仁字,但究竟仁不仁那就另说了。

    第七章 释迦摩尼与八百万诸神的对决(一)

    三神器的保管员换了一个又一个,但他们的历史却总是语焉不详,云遮雾绕,神话与鬼话共存,仿佛不如此就不足以显示天皇的神秘。而这中间,更是令人咂舌地出现了所谓的“欠扁八代”,不,是“欠史八代”,从绥靖天皇到开化天皇共八代,只有生日、即位时间、以及建宫殿、领结婚证时间等简单的记载,没有工作业绩、绩效考核什么的丝毫记录,故在日本历史上称作欠史八代。不高兴大人估计是日本的御用玄幻小说作家创作遇到了瓶颈,创作力枯竭,没法再编了,就只能随便编一串数据来混事。

    日本有正史一直要等到第四十代日本天皇——天武天皇上台才行。天武天皇最大的历史功绩是在于对文化出版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位期间,感到日本一直没有正史,以往的史实记载错误太多,实在是辜负了党和人民群众的期望,于是拨了一批工作经费,组织了一批写手,编著了一系列的史书,其中?br />电子书下载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