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娘不肯失了仪态,就让东珠来替娘娘说吧——娘娘是后宫之首,所以肩膀上就必须承担的是整个赫舍里氏的家族和整个爱新觉罗氏的后宫,所以素来只能以端庄大气示人,只能克制压抑着自己的情绪,哪怕是小阿哥夭折的时候,也必须如此,只因为您是皇后。”
听闻她提到承祜,我心中更是凄然,眼泪越发外溢。钮祜禄氏目光诚挚,继续说道:“所有的人都只看见您的光鲜亮丽,看见您的恭孝贤淑,可是有谁想过呢?您肩上扛的再多,再重,那也只是一个女人的肩膀,生命尚不能承受之重,何况是一个女人柔弱的肩膀呢?卸下沉沉的身份,您不过是一个二十岁女人而已,也与常人一样,会伤心,会哀怨,会寂寞,会脆弱……允许您卸下身份的机会……太少了……”东珠的声音轻颤,可是身边的人都听得很清楚,也都潸然泪下——包括她自己。
许久自后,我平复了自己的心情,用帕子拭掉了眼泪。
钮祜禄氏含笑止泪,起身道:“东珠冒犯了……请娘娘恕罪。”
我定定地摇头,嘴角噙着淡淡忧伤的笑容:“从来不会有人敢这样同我说话,可是东珠,你一句也没说错,全都说到了我心里。”
钮祜禄氏浅笑道:“娘娘请将心比心,皇上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和您一样,他再雄才伟略,也只是普通人,也会说说气话。皇上那日不过是气头上的话,未必是真的恼了索大人,更不会因此恼了娘娘。娘娘不是自己也说吗?谁顺着皇上的意了,皇上就对谁好。依东珠拙见,对外赏赐明珠,对内连着翻了几天纳喇茗惠的牌子,都是做给外人看的,皇上不过是想借此告诉外界,自己在三藩问题上站在明珠的主张上罢了。”
是啊!我从来都明白,玄烨肩膀上要承担的重量和他的身不由己,只有比自己更多。我深深叹了口气,没有说话。
“娘娘,东珠认为,皇上对您的好,与赫舍里家无关,也许只因在他的内心深处,娘娘早已是他这边的人,他没有把你当赫舍里家的人,而是当作自己最贴心最放心的人。”
我胸口轰然,恍然大悟地望着她,却听她悠悠道,“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芳儿姐姐,东珠说得对么?”
我细细回味着十六个字,看着钮祜禄氏诚善清澈的眼睛,由衷地道:“好妹妹,谢谢你。”
钮祜禄氏静静浅笑,却立即换回称谓:“娘娘折杀东珠了。”
为什么我以前没有发现钮祜禄氏如此深明大义,如若有一天我不在了,有她在玄烨身边,我就放心了。
正文 第86章 暗涌
清冷的月光,婉若薄纱,静静地笼罩在坤宁宫的院落里。
我踩着凳子,站在海棠树旁,够着了顶上的几条枯枝,用力一拽。枝条应力而落,洒落在我的手上。美景从侧旁递上来一把剪刀。我抬起袖子擦了擦额头的热汗,细细地端详了一番,然后将那些枯枝散叶纷纷剪掉。
蝶衣蹲在我的脚下,拿着瓢,舀水浇树。
树枝修剪完毕,我跳下了凳子,仰着脑袋望了好半天。因为这棵树一半已经枯死掉了,我虽然极力想要救活它,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
晚上就寝以后,我躺在帷帐内,借着烛光看了会儿书,又望着帐子顶发了发呆,然后才昏昏沉沉地假寐过去。
李嬷嬷掀开帐子,帮我盖好被子,熄了灯,然后领着几个侍女、内监到偏屋里歇息去了。她们走后,我又睁开了眼睛,然后就再也睡不着了。我已经连续失眠好几天了。
今夜,在御花园湖畔,钮祜禄氏的一番良言劝慰,让我痛彻心扉,感触颇深。我的玄烨,我挚爱的玄烨,挚爱我的玄烨,他一向对我恩宠有佳,我怎就轻易地因为他的一两句无心之言就起了怨念呢!我深切的愧疚自责,深切的检讨自己。
夜已深,就在我辗转反侧,胡思乱想的时候,一盏灯从帷帐外朦朦胧胧地移了过来。
我先是很平静,然后瞪大了眼睛,最后又恢复了平静。我心想着可能是自己的哼哼唧唧惊动了李嬷嬷,她特意进来看我。我一把抓起被子,裹上自己的脑袋,翻过身睡去,再无丝毫声响。
果然,那脚步声在几丈开外停了下来。我在黑暗中嘘着气,暗暗庆幸。可是两秒钟后,烛光越来越亮,那人还是肆无忌惮的又走了过来。
我心里气恼,动作幅度很大的正过身来,正准备发火。
的纱帐被一只干净的手轻轻撩起,一张矜贵俊朗的熟悉面孔映入了我的眼帘。
我眨了眨眼睛,惊得无法呼吸。就在我压不住激动,要脱口大叫的时候,那人俯下身,猛地捂住了我的嘴,“别喊!!”
我大口喘着气,愣了愣,然后一本正经地连连点头。
玄烨明亮的眼底泛起深切的笑容。我呆呆地看着他,心脏砰然剧跳,然后一股脑地猛斜起身。
“砰——”的一下,两人额头狼狈地相撞。
下一刻,我们几乎是不约而同的抬起手揉搓着自己的额头,相视一笑,又探过手指,替对方揉了揉吃痛的额角,动作像两个天真的小孩子。
“你怎么来了,梁九功不是说,你今晚已经翻了茗惠的牌子吗?”帷帐内,我不解地问,看着玄烨脱靴子上床。
康熙的表情有些无辜,又有些郝然,他盯了我一眼,也不说话,只是苦笑。
我好奇之下想追问,又觉得应该适可而止。玄烨的眉眼间挂着沉重的憔悴,似乎已经好几天没休息好了。我服侍他脱了外褂,两个人并肩躺下。
我依偎在他的怀里,他紧紧地搂住我,下颌贴在我的发顶,说:“芳儿,朕一时没了主意,你说,这三藩该不该撤?”康熙的语气很是焦厉。
“吴三桂迟早会反,撤藩是势在必行的!”我想了想,回答得很肯定。
“可是朝中大臣多数反对,就连你叔叔索额图也不站在朕这边。”
“皇上难道忘了,当初剪除鳌拜之际,皇上身边也没有几个权贵大臣鼎力支持,朝中大臣多数附庸与鳌拜的羽翼之下,可最后,小玄子还是打赢了,他赢在了运筹帷幄,赢在了不畏艰难!赢在了知能善任!”
听了我这番话,康熙定定地喝出一口气,紧皱的眉宇微微松开。他斜下眼睛,凝视着我,笑道:“你相信我,我一定能赢给你看。”
我娇俏地抿嘴一笑,手指轻戳着他的胸口,反驳道:“不是赢给我看,而是赢给天下所有的人看。大清朝的康熙皇帝功勋卓著,是要名流史册,千古流芳的。”
玄烨的目光若有所思,他用力拥紧了我,笑了笑,斩钉截铁地道:“芳儿,有了你,朕于儿女情一无所憾。后宫有你在,朕不挂牵内事,正可专意综理天下,大展朕的抱负!不论前方有多少崎岖坎坷,不论撤藩的道路有多少艰难险阻,只要有你和老祖宗在后面支持朕,朕就一定不会倒下!”
“一旦三藩平定,内忧外患攘除,且看我大展雄图,除旧布新!愿朕在有生之年,治得国泰民丰、四海归心,成就汉武、唐宗一般的大业,让万民重见尧舜之天地!……”他的设想,他的计划,他的决心,如激流涌出,滔滔不绝,兴奋、慷慨,神采飞扬。
我被他深深感染了,脸儿红扑扑,眼睛亮闪闪,目不转睛地,着迷似地凝望着他。康熙完全沉醉在自己的雄心壮志之中,他用力握紧了我的手,说:“你看,朕能办得到吗?”
“皇上英明神武,旷古少有,自四龄以来,苦读诗书,习尧舜文武之道,不就是为了成就一番大业吗?芳儿愿为皇上马前卒!”心中鼓荡着热腾腾的激浪,我微微喘着气,仰慕万分。
“啊!朕真是三生有幸,能和你共结连理、白头到老!”玄烨盯着我的眼睛,非常感慨地轻轻叹了一声。
我心头一酸,一下子克制不住,猛然搂住他,在他脸颊边用力亲了一下。康熙被我这突如其来的亲密动作弄得微微一愣,他眼神儿飘忽,随即大声笑着,搂住我的腰,翻起身覆盖了我。
——
八月初六日,议政王大臣等会同户、兵二部复议吴三桂撤藩一事,意见仍不一致。
康熙认为“三藩俱握兵权,日久滋蔓,驯致不测”;况且“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世孙吴世霖,耿精忠的诸弟皆宿卫京师,谅其也无能为变”。这才断然下了撤藩令。年青的皇帝对王大臣会议作了如下批复:“吴三桂请撤安插,所奏情词恳切。着该王率领所属官兵家口,俱行搬移在山海关外,酌量安插,又因云南地方有土司苗夷杂处,不得稍蹟防御,着暂遣满洲官兵戍守,俟戍守官兵到日,该藩方可启程。”
撤藩令一下,康熙开始着手布置迁藩事宜,他连续向兵部、吏部、户部发出指令,命令他们做好迁藩的善后工作。
谕兵部:凡有关三藩搬移的地方应行事务及兵马机宜,“必筹划周详”。另外,“应各遣大臣一员前往,会同该藩及总督、巡抚、提督商榷,究竟作何布置官兵防守地方,如何照管该藩等起行,以及应差官员职名等,均应一一开列具奏。”
谕吏部:云南地属远疆,撤藩后,应专设云南总督一员,添设提督一名,责成专管料理。吏部应“速议具奏”。
谕户部:凡三藩及各家官兵,安插地方,“所需房屋田地等项,应预为料理,务令到日,即有宁居,以副朕体恤迁移之意”。
八月十六日,康熙派遣礼部侍郎折尔肯、翰林院学士傅达礼往云南;户部尚书梁清标往广东,吏部右侍郎陈一炳往福建,经办各藩撤兵起行事宜。随后,康熙又特差侍卫传谕福建总督范承谟:“福建边疆重地,海氛未靖,尔其益加勉励,副朕委任”。并于常例赏赐外,加赐衣帽及厩鞍马一匹,以表示对范承谟的信赖和对福建的重视。另外特遣侍卫将自己的佩刀一柄与良马一匹送给前往云南料理事务的折尔肯和傅达礼,表示对他们寄以厚望,让他俩带着皇帝的亲笔手诏,去向吴三桂传谕。
康熙在给吴三桂的亲笔手诏中称:王夙笃忠贞,宣劳戮力,镇守岩疆,释朕南顾之忧,其功卓著。自古帝王平定天下,无不依靠军队和武臣的效力,一旦海内安定,“必振旅班师,休息士卒”,使封疆重臣,得以“优游颐养,赏延奕世,宠固山河”,这是历代王朝的“盛典”。而今平西王“年齿已高,师徒,久驻遐荒,眷怀良切”,加以云贵业已安定,王又上疏恳请“搬移安插”,故特开皇恩,允王所请。王其所率官兵,趣装北来,慰朕眷顾,庶几旦夕觐止,君臣偕乐,永保无疆之休。至于一应安插事宜,已都令地方政府周详安排,务必使王到日,即有宁宇,无以为念。
九月初八日,康熙遣户部郎中席兰泰,兵部郎中党务礼,户部员外郎萨穆哈、兵部主事辛珠前往贵州,料理吴三桂部迁移所需夫船粮草,谕以沿途“慎勿马蚤扰”。不久,准兵部议,三藩官兵于起行之前,预支六个月俸饷。
——
转眼间,已到了康熙十二年,十月深秋之际。
正当清廷积极进行迁藩之时,一直风平浪静的北京城里,突然传出来一股天下即将大乱的流言,街头上,小孩们唱着一支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的歌谣:
“四张口儿反,天下由此散;日月双照五星联,时候到了一齐完——劝君早从善。”
康熙召了熊赐履、索额图等满汉大臣,像猜谜语一样地把这个童谣猜了半天,才算明白了。四张口是两个回字,日月双照是个明字。合起来,是回回要造反,推翻满清恢复明朝。明珠又报告了这样一件怪事:说连日以来,京城回民急剧增多,一到傍晚,便集合在各个清真寺里,不知干些什么事。尤其是牛街清真寺里,去的人最多。把这个情况和街上的流言连在一起,说明回民的叛乱正在加紧准备,指不定哪一天就会突然爆发了。于是,按照康熙的旨意,为防患于未然,一个镇压回民叛乱的计划形成了。这天下午,新任九门提督——原内阁大学士图海递牌子求见。
康熙在养心殿接见了他。
图海叩拜之后,低声奏道:
“禀万岁,奴才按主子的方略,布置好了兵力。京城十二处清真寺,共派了五千四百名兵丁,由奴才亲自带人,先攻下牛街清真寺,放火烧掉它。其余地方,命以火光为号,一齐动手。今夜就可一鼓荡平造反的回回们。”
侍奉在康熙身后的梁九功,见图海说话时,满脸杀气,吓得心里“嘭嘭”直跳。
康熙却十分平静:“只是朕心里到底不踏实。说回回们要造反不过只是听了些谣言,证据不足啊!他们夜聚明散已经十几日,难道不怕朝廷会发觉么?”
“回万岁!朝廷屡颁明旨,民间不许聚会议事,回民们应该知道。就凭这一点,剿杀他们也不过份。何况他们夜夜如此呢?”
就在这时,梁九功一惊之下,忘了规矩,大声说道:“主子爷,图大人,这事办错了!”
康熙冷不防被这太监吓了一跳,脸色一沉喝道:“大胆奴才,这是你说话的地方吗?滚出去!”
梁九功脸色苍白,连忙跪下磕头:“奴才该死,奴才这就滚。”他委屈地看了康熙一眼,退了出去,刚到殿门口,康熙又厉声把他叫住了:“回来!”
梁九功浑身打了个寒战,连忙转身跪下,磕着响头求道:“主子开恩,奴才知罪了。”
“起来吧,以后小心当差。”
“喳!谢万岁恩典,奴才记下了。”
“嗯,你说说看,这件事朕怎么办错了。”
“不…不不,不是万岁办错了。是…是…是是,是听错了。”梁九功结结巴巴,吐字不清。
“梁九功,你别怕,你好好说。”
“喳!主子爷,回回们夜夜到清真寺里,不是要造反,他们是做礼拜呢。奴才的家就在清真寺附近!奴才小时候常到清真寺去玩,主子爷方才说‘夜聚明散’那是他们教里的规矩,连着十几天了,那必定是过斋戒月!”
“什么叫斋戒月?”
“主子,那里头的规矩多得记不清。说白了,就跟咱们过年差不多。”
原来回历十二月叫做斋戒月。一入斋戒月,回民们以启明星力准,白日不吃饭,一直到晚间日头没了才吃饭做礼拜。回族不像汉人见神就拜。他们只虔信穆罕默德。逢到斋月,必须每晚都到清真寺听经布道做礼拜,直到深夜才回家吃饭。外头人不明就里,见他们做事如此神秘,哪有不疑心的?梁九功连说带比划,好半天才算说了个大概:“万岁爷如今要捉拿这些人,那不是天大的冤枉?到了回历腊月二十八夜,是穆斯林上天的日子,回民们一个不落地全都要到清真寺去呢?”他语无伦次地讲了一通,用手抹了抹嘴边的白沫,瞪着眼瞧着瞠目结舌的康熙。
图海此刻心慌了。兵马早已出动,只要火起就一齐动手,如要变更便须要立即逐一通知。不然,如果哪里不小心失了火,就会千万人头落地!连忙说:“请主子定夺。”
康熙深感事关重大,拍拍脑门又问道,“朕在北京这么多年,怎么就没听说过这事?斋戒月也罢,过年也罢,偏偏到康熙十二年听说,这不是有点奇了!再说了,以往北京城也没有这么多回民啊?”
“这,这,奴才的话句句属实。只是为啥这些年都不过斋月,偏今年就过,奴才也不知道。”
康熙掏出怀表看看,已是申牌时分,他立起身来对图海道:“真是半道上杀出程咬金来!叫曹子清派人传旨:各路进剿清真寺的兵马一律听候号令再动,原定火起为号作废!吃过晚饭后,朕要亲访牛街清真寺。”
一听万岁爷要亲临险境,图海惊得面如土色,但见皇上眼神坚决,他低下头,劝阻的话语吐到唇边,又咽了回去。
夜色向晚,牛街上的人熙熙攘攘,一派太平景象,谁也想不到今晚有什么凶险。
康熙换了一身朴素的回民装束,悠闲在走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紧跟在他旁边的曹子清四下警惕,心里直犯嘀咕,虽然后边有图海,孙殿臣他们等几十个侍卫扮了百姓跟着,谁能想象几千回民暴动起来是什么样子?又如何确保这个任性的青年皇帝安全脱身呢?
“老伯,到寺里做礼拜么?”曹子清正想心事,忽听问话,抬头一看,只见一个精神矍烁的老人,银须白发,头上戴顶回族老人常戴的白布帽,只散穿一件半截白衫,倒背着双手走了过来。
听到康熙问话:“是啊!”老人点头笑道,“娃子们性急等不得,天刚擦黑就先走了。我上岁数了,和他们比不得。”
“老伯家里几口人?”
“我?”老人呵呵笑着伸出五个手指头,又向康熙问道:
“你,这小郎君,过节的东西都齐备了吧?”
“唔唔,差不多了……”康熙迟疑了一下,含含糊糊地答应道。
“不容易啊!今年总算过个节。……唉,打从顺治爷坐北京,算来快三十年了。前头几年闹兵荒,后来几年年成不好,又夹着鳌中堂一个劲地圈地,真邪门了,一天安生日子也没有!要是再折腾几年呀,像你这么大的娃怕连开斋节咋过都不知道了!这真托了安拉和康熙爷的福了!”
康熙一下子愣住了:原来如此!曹子清也明白过来,两人有些惭愧地互望了一眼。
又往前走了两步,街上的回民越来越多,曹子清正待劝康熙不必再进清真寺,不防康熙猛地返身一把攥住他的手臂,低沉地惊呼道:“子清,你瞧瞧那边过来的一行人!”
曹子清顺康熙目视的方向注目一看,顿时大吃一惊一——对面七八个人一边闲谈一边走,令人震惊的是他们清一色的都没有剃发,没有留辫子,手里拿着剑,保持着汉人高冠束发的习俗。
大清建国这么久,天子脚下的北京城,竟然还有人公开蓄发行走,这不明摆着反清复明么!
康熙的脸色这才叫变了,眼看着那一行人大摇大摆的踏进了清真寺的大门,他略略斟酌一番,淡定地跟了过去。曹子清一愣,随即两三步追上万岁爷,两人一先一后进了寺门。
穿过了院子,步上台阶这是个高大宽广的礼拜大殿。十八根立柱中间铺满了大红毡垫,白色布帏遮了内廊两厢,专供穆斯林教徒在里边做礼拜用。
殿内殿外足足跪有两千人。康熙来到殿后左右张望,哪里还找得到那些人的人影儿,便也跟着大家跪下。曹子清也挤了过来,跪在康熙的身旁。
正文 第87章 夜袭
这时,只见一位面目慈详的老阿訇站在雕满了汉文、波斯文的经坛前,手里捧着一本《古兰经》,开始布道了。
他高声念一段经文,接着又做一番讲解。众回民匍伏在地,虔诚地听着。那长老正讲到精彩之处,突然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一阵冷笑:“哼哼哼,收起你的古兰经吧,真主救不了你们,当朝天子昏庸无道,正要派兵围剿你们这些乱党呢!”
这一声虽然不大,但是在寂无人声的大殿里却显得阴森森的,顿时惊得教徒们一怔,接着又是一阵轻微的马蚤动。
康熙转过头来看时,说话人果然是一个手持佩剑,汉人装束的中年男子。曹子清也跟着跪直了身子,打眼一瞧,只见那男子长发遮覆后的一张脸清瘦坚毅,长眉紧锁,双目幽暗,唇上微留的短髭在烛光映照下闪闪发亮。
祭坛上的阿訇先是一惊,定下神来将《古兰经》轻轻合上,用冷冰冰的目光盯着陌生人说道:
“这里是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神圣的殿堂!请你自重!”
“没有什么不自重的,”来人鄙夷地看了一眼愤怒的人群,森然一笑说道:“你们这些回民与其在这儿布说邪道,坐以待毙,还不如加入我钟香堂会,共谋反清大业?”
康熙一惊一怒之下,牙箍紧闭,鼻翼急剧翕动。曹子清脸色惨白,呆了一般,难以置信的望着这个妖言惑众的汉人。
“噢,原来你们不是穆罕默德的信徒,而是专门到这里来捣乱的!”祭坛上的阿訇说着脸色突然一变,对跪在前排的年轻人厉声喝道:“执行真主的意志,把这个邪恶的人撵出去!”
几个精壮汉子听到阿訇发了话,“唿”地立起身来就要过去动手。
中年男子从容一笑,将泥金扇子“哗”地一声打开,悠闲地扇了两下。他的身后“唿”地站起一片人来,足有二三十个,披肩散发,腰掖刀剑,一个个脸上带着杀气。而跪在地上诵经的穆斯林信徒中,也有一大半人倏地站起身响应,高呼铲除满清,重振汉室江山。
看得出他们今夜都是有备而来,趁回民过斋戒月,策划武装叛乱。康熙的双手握拳触地,脸色阴沉,烛光下的瞳孔骤然。
站在最前头的几个随护,见几个回民扑过来要抓他们的领袖,便挺身而出,朝年轻回民劈脸便是一巴掌,打得那个年轻回民嘴角流血,倒退了几步。
“不许打人!”京城的回民们在大殿中齐声大吼。做礼拜的妇女们己沉不住气,纷纷向外逃走,阿訇大喝一声:“都不要动!”混杂的人们立刻又安静地跪下来。阿訇问那闹事的陌生人道:“你们是什么人?竟敢在真主祭坛前行凶打人?”
那中年男子身子一挺,摇着扇子,骄傲地昂着头说道:“我乃是前明崇祯皇帝的儿子定王朱慈炯。”
“朱三太子?”康熙心中猛惊,恨得咬了咬牙。
听说他们是明朝皇室余党,阿訇缓和了一下口气冷冷地解释道:“我们穆斯林正在过斋戒月,背诵经文,赞颂太平盛世,祈祷真主保佑。这里是清真寺,请你们汉人出去,不要妨碍我们做礼拜!”
大殿之上,一阵哗然的马蚤动,回民们纷纷立起身,要将那些滥竽充数的假穆斯林轰出去,你推我挤之间,大打出手者比比皆是,场面很是厮乱。
就在这一吵一闹之间,康熙气定神闲,慢步来到了朱三太子的面前,毫无惧色的道:“你说你是崇祯皇帝的儿子朱慈炯,那你的身上总该带有明朝的玉玺吧?”
“传国玉玺乃和氏璧,是历代帝王必夺的宝贝,我自然会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何劳你这个王八羔子来问?”冷眼一瞧,跟自己说话的是一个布衣青巾,那朱三太子表情烦躁,怒气冲冲的朝旁边几个随护喊道:“此人一看就是满清的杂种,还不快与我拿下!”
几个汉人听到朱三太子的命令,便拔出刀剑,朝康熙猛扑过来。
康熙皇帝自幼在深宫里长大,何等娇宠,何等显尊。当年鳌拜虽然曾在御座前对他挥臂扬拳,但也不敢如此放肆地对他怒斥喝骂。朱三太子的话刚一出口,康熙就觉得一股怒火,直窜顶门。他下意识地摸了一下腰间,这才发现自己根本就没带什么天子宝剑。他竖目瞪一眼立在一旁的曹子清,扬起巴掌“啪”的就是一记狠辣的耳光:“主辱臣死,你懂吗?难道要朕亲自动手?”
曹子清也是一阵不可遏制的怒火。但康熙不下令,他又不敢冒然行动。却不妨康熙在激怒之下打了他一个耳光,这一掌把他打醒了。只见他一个虎步窜上,劈手拔出宝剑,当空挥斩。朱慈炯的两个随护脸上早着了一剑,“妈哎”一声,捂着眼滚到了一旁。又扑过来的一个被曹子清迎面一脚踢在心口上,“哇”地喷出一口鲜血……
那‘朱三太子’见势不妙,掉头便向乱哄哄的人堆里钻,早被曹子清一把揪了回来,当胸提起,抡起胳膊左右开弓“啪啪啪”就是几巴掌,打得他眼冒金星天旋地转。
可是,康熙仍不解恨,跺着脚叫道:“曹子清,你除了打嘴巴,就再没有别的本事了吗?”
这对曹子清倒是最省事的。他顺手将‘朱三太子’向前一送,跟着又来了一个连环脚,正踢在他的当胸。‘朱三太子’连哼也没有哼一声就倒了下去,口中淌出殷红的血来。
眼见得这两个来历不明的人,一出手就当场打死了人,大殿上突兀地安静下来,回回们惊呆了。他们木雕似地站在那里,望着祭坛前被气得脸色发白的康熙。
大殿之上的其余汉人先是一阵马蚤动,接着便发狂般乱嚷起来:“杀人的主儿,你们可不要走啊!”旁边几个回民妇女更尖着嗓子嚎叫着:“你们闯了大祸了,怎么能在真主面前杀人呢!罪孽罪孽!!”乱嚷声中,义愤填膺的回民百姓蜂拥而至,早已将康熙前后去路截住。
人墙愈围愈近,逼了上来。曹子清见群情激愤,难以遏止,后跃一步挡在康熙身前,横剑在手,大喝一声:“有话讲话,谁敢上来就宰了他!”
可是,几百个人吼的、喊的、骂的、吵的、说的、闹的,乱成了一锅粥,哪能听得清楚啊!康熙杀掉了朱三太子的快感被这潮涌一样的吼声扫得干干净净。他心里明白,今夜的事儿是闹得不可收拾了。
无论曹子清怎样挥手、怎样喊叫,“安静”,回民们却谁也不肯听。涌动的人流声讨罪责、前推后拥,把他和康熙围困在核心。
康熙在这时真有点害怕了。
千钧一发之际,图海率领着一干子御前侍卫悬刀挺戈,飞奔而来。
“皇上在此,何人胆敢作乱?”图海神色冷肃,高高举起手中金晃晃的令牌。
事态发展完全出乎回民们的意料。片刻间,大殿之上呼声雷动,百姓们黑鸦鸦地跪了一大片。
朱三太子的几个随护孤立无援,惊得脸色煞白,气急败坏地大声叫道:“放火,快放火!”一行几人箭步冲到祭坛前,拔掉几根蜡烛,点燃了帐幔。
霎时间,礼拜寺殿堂内浓烟滚滚,烈火熊熊。康熙心中暗暗吃惊:啊,前几天因不明真相,只听说回民要造反,就定下了以“在牛街清真寺放火为号,京城里十二座清真寺上齐动手”的计策。可是,这计策朱三太子怎么会知道,还拿来借机生事?看来,皇宫之内必有j细!幸亏梁九功提醒,也幸亏事先做了安排,取消了放火为号、剿杀回民的计划,不然的话,这场乱干可就闹大了!”
大火突然烧起,使得殿堂内一片混乱。回民们惊慌不定。手足失措。妇女和儿童们哭声震天,纷纷夺路逃走。老阿訇上前一步大声喊道:“在真主庄严的祭坛前,不许歹徒杀人放火。回民兄弟们,快,快捉拿放火人,救下清真寺。”
天下回民最能团结对敌,一听阿訇发了话,便同心协力,一致向前。有的救人,有的与歹徒搏斗、有的围过来保护康熙。
图海的一条柔钢软鞭,舞得气势恢宏,远打近缠,威力无比,把朱三太子带来的喽罗们打得鬼哭狼嚎。众回民见了大声称赞:“好厉害的鞭子将军!”
曹子清等御前侍卫见殿堂里的火越烧越旺,一时间很难扑灭,便趁着图海得手之际,架看康熙来到寺外大街上。临出门时,一个受伤倒地的匪徒突然从地上跃起,举着手中匕首向康熙猛刺过去。康熙反应灵敏,侧身一闪,直起一脚,将那匪徒踢翻在地。曹子清怒火中烧,跨前一步,一剑正要斩下那人的头颅,康熙手臂一抬,制止了他,“留个活口!”
曹子清会晤过来,一脚踩在那人胸口,指剑问道:“说,朱三太子的贼窝子在哪里?”
那人咬着牙冷笑,一脸从容无畏:“凭你们那点本事,真以为杀得了朱三太子吗?”
“还不快从实招来,说!朱三太子是谁?!”曹子清厉色威胁,剑尖划破那人的喉咙。
“天下汉人数千万,势如汪洋,岂容得下你们这些满蒙鞑虏子做主,等着瞧吧!爱新觉罗家的江山迟早会回归到我们汉人手上!”匪徒忿恨地瞪了一眼康熙,唇角紧抿,猛地一歪头,咬舌自尽了。
曹子清握剑的手一抖,愣在了原地。
康熙静默良久,叹息一声,蓦地闭下了眼睛。
就在这时,只听“轰”地一声巨响,火焰已窜上房顶,整个清真寺都被大火笼罩了。十多条黑影护着朱三太子的‘遗体’一齐窜上高墙,隐没在黑夜之中。
逃到街上的阿訇和回民们觉得有些蹬跷,便转脸注目康熙。康熙平静地说:“穷寇莫追,图海,去调兵救人要紧!曹子清明日传旨,着户部拨银五万交给这位长老,重修牛街清真寺!”
阿訇伏地叩头,“万岁爷圣明!有万岁爷这句话,穆斯林们便受用不尽了,愿安拉保佑圣主万寿无疆!”
康熙点了点头,从图海手上接过辔绳,翻身上马,双腿用力一夹马腹,骏马疾驰而去。
跑了数米远后,年青的皇帝猛地一勒马缰,转头笑了笑,大喊道:“老阿訇,请转告回民弟兄,满、汉、回民都是一家人,你们不要上了坏人的当。安心过节吧。”
——
夜幕漫漫。
一身明黄|色的衮服在月光下闪着细微的光芒。
康熙眉眼寂寥,冷冷清清地回到了养心殿。我当时正站在月台上驻足眺望,看到他平安归来,一颗悬着的心砰然落地。他抬起头来看到了我,淡淡地一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两个人没有说话,玄烨拉着我的手进了殿。
殿内烛火闪亮。
落座后,我忙命人端了一碗参汤给玄烨。他喝了一口,便将方才牛街清真寺的那场闹剧绘声绘色地讲了一遍。我静静地听他说完,沉吟了一会儿才笑道:“皇上,‘知命者爱身’,小户人家尚且讲究这个,何况皇上乃是万乘之君,今后还是少履险地才好。”
玄烨笑了笑,右手从桌上探过来,轻轻抓住我的手,低低道:“说真的,朕当时还真有点怕呢?朕可不想就这样白白送命,那你和孩子怎么办?”他笑眯眯的盯着我的肚子。
“呸呸呸——!快别说这么不吉利的话!”我嘴巴很快,花容失色的瞪着他。
康熙眼底的笑意更浓,少顷,他唇角微翘,目光变得悠远而坚韧:“更奇怪的是,那朱三太子既然知道朕亲临牛街,照常理应该是拔腿就走的,为什么还要放火?真是好大的胆子?”
“嗯?‘举火为号’,是在养心殿议定的,为何他们会知道得如此之快!”我惊愕地问。
康熙腾地立起身来,目光炯炯地盯着殿外,咬着牙说道:“芳儿,你的怀疑是对的——宫中确有j细。”
我见他又惊又怒,龙颜大变,忙起身笑道:“皇上何必动这么大的肝火,好在贼人j计并没得逞,倒叫咱们知觉了。”
“来人,传旨,叫梁九功和小毛子过来!”康熙正色命令。
门外太监答应一声,便匆匆去了。
没过多久,梁九功和小毛子跑得气喘吁吁地进来了,一前一后给皇帝、皇后叩了头,才问道:“万岁爷传奴才们来,不知有何旨意?”
康熙端着茶杯对我说:“你是六宫之主,你给他们讲讲,朕想歇息一会儿。”
“是!”我答应一声,坐在玄烨斜对面问道;“梁九功,今日皇上在养心殿议事,你们俩谁在当值?”
梁九功忙跪下回道:“回主子娘娘的话,是奴才当值”。
“除了万岁爷召见的那些大臣外,宫里的人还有谁在场?”
“还有李小山,张六德,小柱子,小原子,嗯,共是二十四个,啊,对了,慈宁宫的小翎子也曾经来过。”
康熙听梁九功说话不得要领,从旁插嘴问道:“朕说举火为号,十二处清真寺一齐动手,你们听见这话了吗?”
梁九功这才明白皇上的用意,忙叩头答道,“旁的人,奴才不敢说都听见了,不过听见的肯定不少。这事当时主子爷还和大臣们议了一阵子,才发落给图海大人去办的——万岁爷并没有叫奴才们口避。”
梁九功正在说着,不防康熙却忽然发怒了:“朕这边说话,你们那边就走了风,这像话吗?你是养心殿的太监总管,这差是怎么当的?”
话音虽不高,却声色俱厉。连旁边的小毛子也吓白了脸,忙跪了下去伏着头,大气儿也不敢出。梁九功听见万岁责备,连连叩头称“是”,却说不出话来。
我见这奴才吓得噤若寒蝉,缓了口气说道:
“梁九功,皇上也知道你素来小心,今日这漏子捅得很大,你知道么?”
“奴才该死!求主子责罚!”
“不是责罚就可了事的,依你看是谁把这事传出去的?”
“这……”梁九功额头上汗珠滚滚流下,一会儿才道,“奴才一时实在估摸不透,不敢妄言欺主。”
小毛子?br />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