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国色江山 > 国色江山第112部分阅读

国色江山第112部分阅读

    为上国所俘,恐怕有罪的倒是陛下而不是微臣了。”

    赵烁大怒道:“败军之将,尤敢在寡人面前饶舌!是可忍也,孰不可忍?”遂令左右乱棍打之。

    不消片刻,卫融被打得头破血流,大呼道:“忠臣不怕死,怕死非忠臣。尔等大宋的官儿要做忠臣的,就看看俺今天这个样儿,可知这忠臣是不好做的……”

    苗训看了,连忙走到赵烁耳边,悄悄说了几句。

    赵烁听罢,随即大笑道:“好一个忠臣不怕死,久闻卫融忠梗,果然名不虚传,真忠臣也。”随即令左右停手,更命御医替他敷药疗伤,又命修书一封,令卫融带回晋阳交与刘钧,叫刘钧速速纳款归顺,以免干戈再起。

    刘钧得信,虽然吃了败仗,无力抗争,但料赵烁一时之间也无力入寇晋阳,岂愿拱手归降,只是置之不理便了。因得知卫融被俘不屈,临危不惧,故亦不究他丧师之罪,仍加封赏,并授以太府卿之职。

    这里宋军次日,于潞州行宫大宴群臣,张全义,马兴隆,李勇,彭寿等人俱有封赏,不在话下。

    且说这赵烁喜的是初登大位,铲除叛臣便大获全胜,随即下旨前往东京巡幸,也好趁势宣示国威。路经偃师时,忽有赵烁的汗血宝马四蹄撑地,引颈长嘶,不肯前行。此时赵烁坐的是四骏宝车,汗血宝马由御马监专人看管的。皇上乘车出行时,宝马紧随车右,是寸步不离的。如今这宝马撑地长嘶,不肯前进,自然就惊动皇上了。

    赵烁见了,下车来到宝马跟前,轻拍马脖道:“宝马宝马,怎的不走啦?是嫌寡人冷落了你么?”

    宝马见了皇上,泥首相亲,擦拭着皇上身上的龙袍。赵烁笑道:“是了,是了。你是嫌寡人丢冷你了……”说着,便撩起龙袍,腾身跨鞍,双膝轻轻一夹,说道:“宝马宝马!你就驮上寡人走一程吧。”岂料那马儿只是昂首轻嘶,依然是不肯走动。

    正文 【416】 梦牵白虎

    赵烁道:“这就怪了?”

    立即宣了军师苗训来到马前,问道:“有劳军师占算占算,看是主何凶吉?”

    苗训听了,就在马前起课,得了个“地水师之地火明夷”卦象,回禀皇上道:“此卦大吉,并无凶象,况今天含瑞蔼,地合和风,看来下卦三爻皆动,水火易位,乃是当地神祗参谒圣驾之故”

    赵烁道:“既是如此,该是如何处置方妥?”

    苗训又奏道:“如今时近黄昏,不若圣驾就在此地驻跸,待明日启程,今夜就在此处设坛祭祀,以酬呵护之情,未知皇上意下如何?”

    赵烁准奏:下旨将士就地安营,又命苗训安排人员设坛祭祀,这里的偃师的州官闻知皇上在此驻跸,忙不迭的把圣驾恭迎到州衙去安歇。苗训指挥士兵就地设坛,宰杀乌牛白马,香烛冥镪,当天祭奠一番,一直忙到半夜。

    且说赵烁皇帝当夜就在偃师州衙里安歇,睡至半夜,忽见两位白发夫妻,径至御前叩拜说;“陛下当年曾说过,龙飞之后,定给老朽两口子建庙塑像的。如今皇上身登大宝,贵人事忙,想必是忘了这事儿了……”

    赵烁一见这对白发公婆,猛然忆起旧事,次日醒来,回忆当年,确曾向白虎冈下黄土坡前土地庙的土地公公,土地婆婆许过这样的愿,如今倒是忘了。忙吩咐苗训领人前去白虎冈下,在旧庙址处重建新庙,再塑金像,并敕赐御匾。此后灵应如响,名声大振,方圆百里善信都前来膜拜,人称“皇家土地”。直到元,明时代,仍然香火不绝。不过,这些都是后话,说到这里也就暂且打住。

    宋太祖赵烁只因偃师州衙里的一个梦,引起了回顾当年流ng江湖的旧事,只因哪天夜里离开贼窝时,来到土地庙里,又饥又渴,吃了土地公公的水果,许愿将来发迹之后,一定给他建庙塑像的话,不想今日路过偃师,这土地公公就找上门来追讨了。古人说:“人间私语,天闻若雷。”可见这说出口的话都是要负责的。不过,这件事也引起了赵烁更多的满怀旧事……

    西京留守向训此时陪伴在皇上身边,正不知皇上甚么缘故要在此大兴土木,建这间土地庙。哪些跟随皇上多年的小将们也都不知其中究竟,于是都私下窃窃私语,互相打听,议论纷纷。赵烁见了,便把他们召了前来,把当年在土地庙里吃了水果的事儿说了一遍。

    众人听了,齐呼万岁。都说:“这土地也确是蛮灵验的,当年皇上还未发迹,他就知道皇上有今天当皇帝的日子了。”说罢,都纷纷跑到土地庙里焚香叩拜,答谢土地公公当年对皇上的关照之情,其他将士见了,也都跟着叩拜,热闹得不得了。

    夜里,赵烁满怀心事,难以入寐,只在灯下百~万\小!说,已晋封丽贵妃的金坠儿在一旁侍候,悄声对皇上说:“……皇上说过的一句话,就是一个路旁的土地公儿也老记在心上,趁着今儿皇上在这儿路过,就向前来讨赏了。皇上还得好好寻思寻思,当年曾经许诺过谁的话,可千万别忘了呵。”

    赵烁听了,掩卷回身向丽贵妃道:“当年这里许诺土地的话,朕确实是忘了。但朕当年向京娘的许诺,即使今天不是爱妃这里旁敲侧击,含沙射影,朕都是无论如何也忘不了的。”

    丽贵妃道:“臣妾才看了几本书?识得几个字?哪里就懂得旁敲侧击跟陛下说话?再说呢,陛下说臣妾‘含沙射影’,哪倒是骂人的话呢,书上说了:那是水里面的鬼魅,是害人的,陛下怎么就拿这个来喻臣妾?臣妾再有包天大胆也不敢加害皇上啊。”

    赵烁听罢,忍不住哈哈大笑道:“士别三日,自当刮目相看,坠儿真个已经不是吴下阿蒙了。”笑罢,又说:“才刚朕说的哪句典故‘含沙射影’并没用错。也不是把你喻作鬼蜮害人的意思。因为成语源自古人,后人使用时会触义旁伸,产生了另外的新义。‘含沙射影’这一句,你说的‘喻作鬼蜮害人的意思’没错,但今人使用时多比喻为‘以这一事物影射另一事物’。所以,朕也没用错。但已经不是说‘鬼蜮害人’的意思了。”

    坠儿听了嘻嘻便笑,向皇上拱手一揖到地道:“多谢皇上教诲,臣妾又多添了一知了。”

    原来赵烁赵烁虽然出自武将门第,但其父赵弘殷却十分重视子女教育,对于赵烁来说,除了延请武功高强的武师教习武艺之外,还聘请了知名学究为傅,教习经史文章。因而赵烁虽是身为武职,但极爱习文,书卷不离左右。自随柴荣进京任职后,家小也一齐在京,更令妻子贺氏与妾王氏等每日读书。如今赵烁身登大宝,贺氏也晋封皇后,王氏也列位贵妃,但包括坠儿在内的后宫妃嫔,更不但是每天必须读书,而且还派遣有翰林院老学究为师傅,学得更有规范,坠儿本是年轻,又且天赋聪明过人,因此学的知识还挺多的,因此日常与皇上对话,虽然不能称得上是对答如流,但也都显得文质彬彬得多,因此也得到皇上越来宠爱,不但宠冠后宫,若是御驾出外巡幸,坠儿更负有护驾之责,更是昼夜不离,常侍左右的。

    赵烁接着说:“京娘的事,朕躬片刻也不曾忘怀。朕此次西行巡幸,虽然是对关中视察,其实也为了完成当年对她的许诺的。”

    坠儿点头道:“这就是了。她对皇上情深似海,我也相信皇上是绝不会忘记的。但是……另外还有一位神仙姐姐,皇上不但和她十分要好,而且她还在危难之中不但救了皇上,而且还救了我们大伙……”

    赵烁道:“甭说了!你别又来‘旁敲侧击’了。你要说的这个人她告诉朕了,她不在京城,不在大同,不在朕管辖的地面……”

    坠儿忙问:“皇上啥时候见过她了?”

    “梦里。”赵烁说:“待咱们把那块地方夺回来再去找她好了。”

    见皇上不愿说下去,坠儿也不好再问,一宿无话。

    次日,向训依旧领着六军,浩浩荡荡,迤逦向西进发。

    不一日,来到洛阳,附近的河内,河阳等地的保义节度使,河中节度使等早已得到向训知照,知道新主前来巡幸,都不敢怠慢,纷纷前来晋诣。赵烁见各州县果然顺服,自是满心欢喜,除一一训勉嘉奖外,更在承德殿大排御宴款待,君臣同乐,以示“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新气象。

    洛阳乃赵烁出生之处,又是少年时代成长之地,自是故土难忘。更见宫殿盘郁,楼观飞惊,比诸汴梁宫室,真是不可同日而语。赵烁酒酣耳热之际,不禁喟然叹道:“观此西京宫阙,倍觉壮观于汴梁,朕意欲迁都来此,未知诸位有何高见?”

    向训和那些洛阳附近州县的官员,听得皇上要迁都到这里,正是“皇帝身边好做官”,莫不交口称好。尤其是向训,现在是西京留守,若是迁都来此,立即就兼任为皇城兵司了,如何不赞成?惟是从汴京随驾前来的官员,俱各反对。

    赵烁向赵普道:“汴京诸位都是世居大梁,资产房舍尽在当地,一但迁洛,损失不少,他们必然是反对迁洛的了。先生入汴不久,且又未置产业,朕且先听听先生意见。”

    赵普从容答道:“近代以汴梁为都,取的是淮上运河粮槽之便利于养兵。如今强敌近在北方,我国精兵强将尽屯于澶、汴,若迁都洛阳,只恐辽人晋阳乘虚来袭大梁,我将难以兼顾。”

    赵烁又向范质,王溥二位宰相道:“卿等对此,有何高见?”

    范质道:“长安、洛阳,自古称东西二京,但自唐末黄巢之乱以来,百姓颠连迁播,村落皆空,田园荒芜,就是如今的州府驻军,仍需靠朝廷从淮上调配槽粮给养。倘若朝廷西迁,一但辽人入寇汴梁,无异断我粮道,必自致乱,望陛下三思。”

    王溥道:“东西二京,背邙面洛,浮渭踞泾,雄踞关中,本乃充盈王者气象之地。但自汉唐以来,屡遭兵燹,气脉残破,王气荡然无存。前代庄宗李存勖即已舍二京而建都汴梁,皆因此故而已。”

    赵烁听王溥言之凿凿,甚有理据,回头又问苗训。

    苗训答道:“王相言之有理。贫道曾听师尊说过,自李唐板荡之后,二京已不复当年,王气经已东移。故而陛下龙兴之日,贫道与诸位将军亲见二日相凌,汴梁城上祥云缭绕,彩雾漫漫,此实乃‘王者兴’之气象。今已定鼎大梁,若是无故迁都,恐于社稷不利。”

    赵烁见王溥与苗训所论相同,都合着了应天顺人之意,况且赵普关于淮上槽粮之议,也是万万忽视不得的,因而迁都一事,也就不再提及了。

    这正是:本想弄巧反成诎,一人失误万骨枯!

    正文 【417】 永兴旧叙

    过了两日,依赵烁之意,依旧西行但却令两位宰相及赵普等文官等领一部将士先返汴京署理朝政,只留六万御林军将士随驾。不一日,来到长安,自有永兴军节度使白长海及泾州,凤翔,歧州等州、府将领,得知新主驾到,尽皆前来晋谒。赵烁见长安一带亦皆惟命是从,因而也都一一嘉勉。当夜,只召了高怀德,郭进二将来至御前议事。

    赵烁道:“二位贤弟可还记得我等兄弟三人是何时在此处相聚的?”

    郭进笑答道:“陛下是贵人事多,记错了。不是这里。是永寿。”

    赵烁道:朕没记错。平三叛,讨赵思绾的时候朕也曾来过,都是在长安这一带地方,永寿离此是不远的。”

    高怀德叹了一口气道:“转眼之见,不觉十年了。”

    赵烁没有再说下去,二人也不知要说甚么,因此不好插话。停了一会,还是赵烁继续说:“……在永寿,有一家酒楼,在哪儿咱们仨添了一个四妹……第二天,你们俩带着伤兵去找家人,愚兄送四妹上米脂回家去……都只怨愚兄无能,维护不力,致令四妹中道夭折,每每想起此事,不禁肝胆俱裂……”

    京娘投崖自尽的时事,高怀德,郭进与赵烁后来相遇时已听他说过了,如今他旧事重提,也不知他要说些甚么,因此不敢插话,只好等他说下去。

    “愚兄此次西行,目的就是要亲至米脂,为四妹立墓建庙,使她永享人间香火,方得完此心愿……”

    郭进是个急性子,不待赵烁说完,便抢着说道:“这有何难?只交咱兄弟前去办就是了,何须皇上亲自驾到?再说,这陕北地面是边陲地带,是不太安全的,皇上不宜前往。”

    “三弟说的极是。”高怀德忙接话说:“为四妹立墓建庙之事,只要皇上嘱咐,微臣等定必尽心竭力营办,陛下尽可放心,无须亲临的。”

    赵烁道:“汝等有所不知:当日四妹堕崖于村郊荒野,村中无人知晓,朕当时也只是匆匆营葬,更无立碑树碣,若非朕躬亲临,如何寻觅得到?再者:四妹之死,令朕肝肠寸断,梦寐难安,此行若不亲临祭奠则心境永难平伏也。”

    郭进见赵烁去意如此坚决,料想劝也无益,便说:“看来皇上是非去不可的了,但陕北长城之外便是沙碛大漠之地,常有辽人出没,必须小心提防。”

    赵烁道:“这倒无妨。想当年朕孤身一人独行千里也能把四妹送到哪里,如今有六万大军,战将如云,难道还怕他几个契丹散兵游勇不成?”

    二人见赵烁说得如此情深义切,料是劝也无用,高怀德说道:“长城外面契丹散兵虽说不多,但也不宜滞留太久,只恐引起辽人惊觉,前来干扰,惊动圣驾那就反为不妙了。”

    赵烁道:“尔等尽可放心,朕都已计算好了。替四妹树碑立墓,所花不过一天半天功夫。至于建庙,关键在乎工匠材料。朕也都看好了,长安故宫废殿正在修葺,正好就地取材……”说罢,随即又把苗训宣了进来,把刚才臣所议之事告诉了他,就命他们三人连夜拟好前往米脂修建京娘庙的规划。

    次日,赵烁召来白长海等官员,宣谕圣驾前往陕北巡边,并须在长安携带泥木工匠,基建材料等前往。

    皇上开口要的东西,哪有办不到之理?于是,苗训、高怀德、郭进等三人就在修葺故宫殿堂的工地上要了几十个工匠,又在工地上选好了一批砖瓦木材,还在太庙后室选了一套棺椁衣冠等,分作车装马驮,随队伍一起前往。当然,要这些东西干甚么用?哪是谁也不敢过问。

    六万大军浩浩荡荡直奔陕北,不一日,抵达米脂,皇师来到了赵家庄附近驻扎下来,赵烁首先是领着众人来至崖下,找到了当年的京娘埋香冢,赵烁已是肝肠寸断,伤心不已。当下就由丽妃娘娘代主祭奠,苗训道长指点众人轻轻扒开冢上黄土,只见黄土之下,厚厚的、层层叠叠的山丹丹花儿、枝干虽乾,但叶色仍翠,花瓣仍艳,众人正惊奇不已,刚又再轻轻扒开花儿时,忽地一缕轻烟袅袅升起,夹着一阵香风扑面而来。待到众人挪开花儿时,都不禁惊得目瞪口呆,只见下面钗、钏、衣、履整整齐齐的排置着,就如蝉儿委蜕般的,单单不见京娘的香躯。

    郭进见了,嚷道:“皇上!莫不是找错地方了?怎的不见四妹的……”

    赵烁也正自吃惊不小,忙说:“错不了的!当时我正是折了这些花儿掩盖她的。她手上的黄绢帕也在这儿,焉有错得之理!”

    苗训仔细看了一遍,说道:“启禀皇上:这地方没有错,贫道一看便悟了。这位娘娘并不是凡俗女子,乃是仙姬转世下凡的。她离开尘世之后,她的躯体也不会留在凡间的。”

    高怀德忙问道:“此话怎讲?”

    苗训道:“在道家来说,这就叫‘仙蜕’。上古时代的黄帝升遐以后,也是仙蜕了,所以现在的黄陵是衣冠冢。”

    郭进道:“如此说来,咱们的四妹也是仙蜕了?哪该咋办?”

    高怀德想了一想,转向皇上问道:“按军师所说,四妹的遗体分明也就是仙蜕了。仙凡相隔,何处寻觅?不若就照上古时代的黄帝升遐以后的办法,也给四妹立起个衣冠冢来,岂不更好?”

    赵烁原来身临此地,心中本已十分伤感,后来发现京娘连遗体都不见了,更又平添了十分恼闷,如今听了苗训的一番说话,心中始得释然,高怀德的建议也是十分合理得体的,于是,便下旨照办。

    于是,就把京娘遗下的衣履殓入棺椁,就在崖下重建陵立墓,赵家庄村民闻讯,纷纷前来祭奠,看见当年送她回来的大哥哥原来就是当今皇上,莫不欣喜若狂,齐呼万岁。

    赵烁即令三大伯为陵园看守,又令地方守吏划给良田百亩,作为守陵费用。次日,移驾米脂县城,即令苗训选址,即时兴建庙宇。

    良工砖料是带备了的,图形规画苗训早已心中有数,加上米脂县令动员了全县的良工巧匠参与,不消数日,便建成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庙堂。赵烁见了,龙心大悦,御书亲题“赵鹂仙姬庙”匾,有从赵家庄召来老仆赵福,在此守庙,此后数百年间,香烟不绝。米脂美女,代代如花,这都是托仙姬之福泽也。

    且说那“赵鹂仙姬庙”竣工挂匾之日,不但是米脂城里万人空巷,都前来看热闹,更加上四乡八面的村民,听说是当今皇帝亲临米脂,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遇,都牵儿带女的前来一睹皇帝的龙颜,赵烁见边民如此拥戴,更是喜不自胜,更令军中健儿打起英雄鼓,奏起得胜令,陕北边民,近百年来遭受战乱之难,颠沛之苦,今日得睹中国皇帝御驾巡边,与民同乐,都道是千秋不遇的盛事,也都载歌载舞,乐个忘乎所以。

    正在这时,忽有成百上千只黄鹂飞临上空,盘旋飞翔于赵烁头上,莺歌宛啭,就如与众人合唱般的。众人看了都啧啧称奇,有一只黄鹂更是飞得贴近赵烁身前,高歌不已。

    坠儿更又是激动,又是高兴,高喊道:“皇上,你的四妹看你来啦!”这时,高怀德,郭进都围拢到赵烁身边,大家都激动的热泪盈眶,各各合什默默祝祷,赵烁见了这番情景,积压十年的抑郁,始得消散。

    次日,下旨班师回朝,正是:有话即长,无话则短。一路平安,无需细述。

    且说宋赵烁赵烁立国之初,担心的就是前朝的武将不服,前朝留下最令赵烁放心不下的三个将领就是张永德,李重进,李筠。既是皇亲,又是位高权重,又都是一州节度。就在此前不久,李筠就因公然对抗,被灭掉了,其他两个又怎样呢?回到汴京后,赵烁又开始思量着这个问题了。

    李重进是周赵烁郭威的外甥,一直跟随郭威左右,屡立战功,备受重用。郭威把帝位传与柴荣,他本来已是一肚子的不高兴。无奈这事郭威生前已作定议,弥留之际又是亲口遗嘱,只得遵从。自从柴荣继位以后,十分宠信赵烁,心中更是妒恨不已,如今见赵烁夺了少帝皇位,自己哪里甘心伏低做小?因而决意谋反。

    李筠反宋之初,李重进立即就派了他的心腹将佐翟守?前往与他联系,计议两处联手,南北合围,共同对付赵烁。翟守行素知李筠志大才疏,李重进有勇无谋,且又都是兵微将寡,难与赵烁匹敌,举事必败的。因而在前往潞州途中,悄悄潜入御营,把李重进写给李筠的书信呈与宋赵烁,赵烁看后,重赏守行,并对守行道:“天下久乱,人心向治,难得卿深明大义,不从逆乱,效忠朝廷,可谓明智之士。如今潞州不日可克,卿若能说使重进稍缓其谋,莫令二逆并作,以便朝廷一一处置,功莫大焉。”仍把李重进写给李筠的信交还守?,并嘱咐他勿动声色,依旧把信交给李筠,看他二人如何行事,速来回报。

    这正是:相思债惹相思劫,留下相思说到今!

    正文 【418】 暗交战信

    翟守遵命,依旧从间道进入泽州,把书信呈交给李筠李筠看罢大喜,修书一封,更派参军李良随翟守同返扬州,劝说李重进立即起兵进袭汴梁,以牵制赵烁,使之两面受敌。

    不料翟守就在回来路上杀了李良,然后报知宋赵烁,又按赵烁之意改写了复函,回到扬州对李重进说:“那李筠看过书信,就催末将回来请主公火速发兵。但末将已打探得知:哪刘钧虽然派了人马来援李筠,但在潞,泽,连败两仗,如今畏缩不前。辽兵闻知汉军失利,也不敢贸然南下,仍在代北游疑不发。反倒是赵烁领着宋军已屯兵泽州城下,把哪泽州重重围困,大战一触即发。依末将看来,那赵烁兵多将广,人材济济,李筠兵微将寡,远远不是对手,且如今又是孤军被困,将军即使发兵进攻汴京,也未必解得了泽州之围……”

    李重进听了,犹豫不决,便又问守?道:“依汝之见,目下如何处置为好?”

    守回道:“依末将之见,暂且按兵不动,看他双方成败如何,再作定夺。倘是李筠得胜,主公立即发兵入汴。倘若宋军得胜,咱们暂且不动声色,反正将军目前也未与赵烁闹翻,留待日后再待时机进取,仍未为晚。”

    李重进听罢,点头不语,也就暂缓起兵之举。结果,半月后,消息传来,李筠兵败幽州,于是,也就暂且放下这事不提,反倒觉得守?办事稳当,更是倍加信任了。

    赵烁既平息了潞州的叛乱,自然就想起了忠武节度使张永德和扬州的李重进。张,李二人都是前朝皇亲,也都是与李筠相若的位高权重,手握重兵,屯驻重镇的将领。李筠首叛,已经平伏。李重进暗下里已有阴谋,但未公开。张永德有没有这个打算呢?还是个未知数。于是,下旨调李重进改任平卢节度使,张永德改任武胜节度使,并宣二人立即进京朝觐,并趁中元节日,与文武百官同游玉津园,共庆佳节。

    李重进心里有鬼,恐怕“筵无好筵,会无好会。”这次宣召进京可能是鸿门宴。于是便托词有病,不去进京。那张永德并无反叛之意,自是坦然进京,与朝臣百官陪着皇上共度中秋。

    赵烁见张永德坦然来京,足见他是诚心臣服,并无叛逆之意,立便加封太保荣衔,于玉津园游园之时,议及李筠之事。赵烁道:“自前朝以来,晋阳刘氏一直与我大梁为敌。此次李筠之乱,刘钧又勾连辽人助之,朕欲趁此发兵荡平河东,以平后患,卿意如何?”

    永德对曰:“太原自当年李克用踞守时始,历代守将不断修葺加固城垣,墙高濠阔,较之泽州更甚,加上又有辽人与之呼应,当年世宗皇帝曾亲率大军围城逾月而未克,以臣愚见,莫若多遣边兵游击以扰其农耕,使其国力疲惫,另又多派间谍入辽散布谣言,使其不和,待其农耕失收,粮储空虚,汉辽不和,然后击之,当收事半功倍之效。”

    赵烁听了,亦以为然,遂暂缓征伐河东之议。因见李重进托词不来汴京,分明是做贼心虚,但他反迹未彰,如果把翟守告密之事公开,那便反倒害了翟守?。于是便派了陈思诲为专使赍旨前往扬州,一是以安抚重进,二是对重进加封太傅职衔并赠以铁券金书,保他永享爵禄。并催促他立即赴任平卢节度使。

    李重进见朝廷来了专使,一看便知这加官进爵铁券金书分明是胡萝卜,调任平卢便是大棒,看来也许是日前连结李筠的事儿可能已被赵烁察觉了,这下子是来跟自己算账来的。于是便把陈思诲拘禁起来,一面大发民?修葺城池以备宋军来攻,一面又派使前往南唐求援。

    南唐主李景连年遭周师征伐淮南,不但屡屡损兵折将,弄得国力疲惫,更是畏之如虎,如今继居大位的宋帝赵烁又是当年周世宗手下的一员虎将,哪里还敢前去招惹?这次宋帝平息潞州之叛,李景才刚刚派了使臣前往汴京送礼道贺,如今哪里还敢出兵援助李重进?

    但他也知李重进是前朝皇室懿亲,在朝中也许还有一股势力,如今起兵相抗,很难说是鹿死谁手,因此也不便得罪,只把扬州来的差使安置驿舍之中,使人告之不便出兵之意。

    宋赵烁见专使被囚,知李重进反意已决,便下诏公告,削夺李重进官爵,命石守信为扬州行营都部署,王审琦为副,各率三万禁军前往扬州,讨伐李重进。

    赵烁见朝中范质,王溥,慕容华等人当年都是前朝二帝的心腹,前次那李筠已没召同前去,如今讨伐李重进也恐怕难以同心协力,于是,便只召赵普、苗训商议。

    赵普道:“皇上新朝初立,二李相继兴乱。如今李筠已灭,李重进手下兵将不足万人,扬州自经前朝兵燹,城垣颓败,根本无坚可凭,南唐自顾不下,谅其必不敢来援。李重进仅凭淮河为崭,岂足与我军抗衡?陛下若帅师急攻,必然旦夕可下。”

    这时是大宋建隆元年十月下旬,严寒骤至,大雪纷飞,宰相范质,王溥同谏道:“国朝新立,皇上不宜过劳,不如且待明春再行发兵。”

    赵烁见二人与自己意见不合,分明是不同道不相为谋,遂召问苗训。

    苗训道:“今年岁次庚申,太岁在西,不利东南,且那李重进兵微将寡,扬州又残破不堪,陛下若御驾亲征,必如摧枯拉朽。”

    赵烁道:“两位宰相意见与朕相左,朕亦见时近隆冬,只恐顿兵城下,迁延日久,徒费钱粮,暴将士于风雪之中耳。就请道长为朕仔细一占,且看有何良方,尽快速胜。”

    苗训听了,就于袖中掐指推算了一会,拱手向赵烁道贺道:“天时地利人和,尽为皇上所占,若是御驾亲临,无须十二时辰,定取扬州。”

    赵烁道:“按军师之意,不但南征必胜,且是朕躬更应亲临锋阵方可速决吗?”

    田训道:“正是这样。按卦象而论,若遣大将率师讨伐,约需一月,若是皇上亲临,不需一日。”

    赵烁奋然道:“为求天下早安,为免将士过劳,朕又何惜亲冒矢石!”

    于是,赵烁乃从赵普,苗训之议,决意亲征。又疑范质王溥两位宰相有庇护李重进之嫌,就令二相留守京师,即委御弟赵光义为大内都点检兼部署汴京城防,又委赵普任兵部侍郎兼枢密副使之职,协办朝廷政务。

    随即又命大将军王环汇同郭德平,郭德安,各领战舰二百艘,水军六千,先期从汴河南下入淮。王审琦,高怀德各领御林军三万,汇同张琼,彭寿,李勇诸将等各部人马乘舟东下,浩浩荡荡,随御驾出征。走了半个月,来至泗州,即命各部将士舍舟登陆,列队前进。一路上金鼓喧天,旌旗蔽日,兵马未到扬州,声威早把维扬军民震慑了,百姓扶老携幼,纷纷逃离。重进无法禁制,只好下令紧闭四门,控制百姓进出。

    且说宋军大队在陆路走了三天,当夜来到距扬州十里的张集,下令安营扎寨,解甲卸鞍,埋锅做饭,就地休息,明天黎明攻城。

    李重进确实是个胸无城府,有勇无谋之人,他之所以能够位列朝堂完全是因为与郭威的亲缘关系。他之反抗赵烁,与其是说忠于周室倒不如说是出于嫉妒,他只记着他是周赵烁郭威的亲信,拥立周世宗郭荣有功:但是他却忘记了,世宗袭位之后与他越来越疏远,越来越得不到重用,从统领数万禁军的首领调任节度使,最后还带着八千人马前来驻守这个破破烂烂的扬州。

    他以为满朝文武都和他一样,是反对赵烁篡权夺位的,赵烁在这王位上坐不了几天的。后来,李筠首倡反赵,他高兴极了,认为他看对了,所以立即响应。后来,李筠兵败身亡,赵烁领大军往西去了,他以为是关中那边又有将领反叛了,赵烁前去了。据他估计:这段时间里赵烁必定会顾此失彼,手忙脚乱,无暇前来对付自己的。不料过不了多久赵烁不但又回汴京,而且很快又率兵南下前来对付自己,派往南唐求援的人还未回来,只差人送信回来告知南唐不敢来援。

    李重进见外援无望,大军将至,思量无策,唯有指挥将士昼夜修葺城池,准备死守。重进之兄李重兴,弟李重赞,一齐谏道:“赵烁多年盘踞京师,羽翼已丰,如今篡夺大位后,更又坐拥十万禁军,足以天下无敌。前者李筠起义,虽有刘钧相援,但不过一旬,即已土崩瓦解。今我扬州城垣残破,不过数千人马,如何能与之抗衡?不若拱手归顺,以保家口为上。”

    重进愤然道:“吾家起自蓬门白屋,赖赵烁始得富贵。赵贼篡周,乃不共戴天之仇也,岂可向之屈求富贵?城破之日,有死而已!”

    众兄弟见重进一意孤行,知道破城之日必无完卵,遂各各回家自尽。

    左右将士见宋兵临城下,皆劝重进杀陈思诲,重进叹道:“各为其主而已,杀之何益?”左右却不由分说,私下里把陈思诲押出刑场,一刀砍了。翟守?见形势险恶,恐祸及己身,忙找了个隐秘的处所躲藏了起来,以冀避难。

    正文 【419】 兵临城下

    次日黎明,赵烁策马临阵,指挥大军攻城守城的士兵看见城外漫无边际的宋军,早已吓的心惊胆战,如今见他们排山倒海般的涌向前来攻城,只得勉强抵挡,无奈哪些宋军松一阵,紧一阵的轮番攻击,毫不松懈,若不是后面有重进的亲兵督战,早就垮下来了。挺到午后,守城将士都已饥渴难耐,可宋营却突地换上一批吃饱喝足的后备队伍抢上攻城,张琼,彭寿,李勇诸将各领敢死将士从城垣崩塌之处杀入,守军一时抵挡不住,纷纷溃退,一时间,四处城门俱被攻陷,宋军潮水般的涌进城内,展开了一场巷战。

    重进闻报宋军入城,知大势已去,遂把家小齐集后堂,放起一把火,来个同归于尽。守军见府衙起火,料想战也无益,于是纷纷弃械投降。

    赵烁见已得扬州,松了一口气。叹道:“春风十里的扬州路,能经得起多番杀戮么?”随即下旨停止杀戮,出榜安民,立即命人查究,得知朝庭派到扬州的监军陈思诲已被杀。更又派人多方寻探,找到了翟守行,后来带返汴京,授以值殿供奉之职,以赏其举报李重进与李筠联叛之功。并又下旨赈济城中百姓,每人给米一斛,小儿半斛。凡胁迫守城者,一律发给衣履盘资,听令还家。李重进亲属、部曲,一律不于追究。处置毕,便派员负责修葺城池民居以善其后,旋即班师回京。

    且说赵烁虽然平息了李筠,李重进两处叛乱之后,天下略已安定,放下了心头一块大石,继续又对一些领兵在外的节度使陆续进行了调动,把安国节度使李继勋调任昭义节度使,保义节度使袁彦调任彰信军节度使,雄武节度使王景调任凤翔节度使,忠正节度使杨承信任护国军节度使,建雄节度使杨廷璋任静难节度使,他们都是遵命而行,并无抗逆。

    又撤去殿前都检点一职,把原任殿前都检点的慕容彦钊调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原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的韩令坤调任成德节度使,这样一来,前朝留下的带兵将领也都调离了京师。

    接着,更对禁军进行了一次整顿,命殿前侍卫二司的石守信,王审琦二人各检阅所掌之兵,重新简选士卒,骁勇者升为上军,更在骁勇中选其高手作为教习,而命天下诸州把部下精壮士兵选送入京,补入禁军,经过一番筛选,于是,各州镇精兵尽都集中到禁军中来了。

    又鉴于自唐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的弊病,接着又立了“更戍法”,派遣禁军参与到边关节度的部队中,轮换戍守边城,令他们常常来往于道路,经受磨练,不致疲塌懒怠。

    这样一来,朝廷集中了天下的精兵,各地方守将的士兵经常轮换,朝廷的禁军经常插入地方军队里值勤,这无异是朝廷派来的耳目,监视着地方部队和官员的行动,这样,赵烁就放心得多了。

    可是,五代以来政权频繁的更迭,缘由都起自将领拥军,怎样能够根治这一弊端?赵烁正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

    赵普看出了赵烁的心思,正好赵普也对这些皇帝身边的将领们十分反感,他们虽然对皇上毕恭毕敬,可对这位身居兵部侍郎兼副相的赵普却从不卖账,因而十分恼火,趁着这个机会,常劝赵烁把仍旧统领禁军的石守信,王审琦等人也一并调离京师。

    赵烁笑道:“卿可休矣,二人与朕乃聪角之交,现正委以心腹,拱卫京畿,岂可使之离去?”

    过了些时候,赵普看到一些宋帝昔日旧将,多已位列朝堂,往往时有争功傲上,桀傲不羁,轻视文臣的行为,心中常怀耿介,屡屡向皇上进言,但赵烁却殊不以为意。

    正在这时,朝廷却出了一件不愉快的事。这事发生在张琼的身上。

    张琼是谁?他是当年砸樊楼?br />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