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承先帝大业。”众臣自领命既往宫中寻赵从益。
少时,有人来报郭无为,寻得一妇人蓬头藏匿于绛霄殿中,甚像太妃花无色。耶律德光、郭无为遂往绛霄殿。这绛霄殿内一连狼藉,但见一妇人蓬头垢面躲一隅。
耶律德光与郭无为一同来至绛霄殿,见一蓬头妇人吓得战战兢兢,郭无为把妇人扶起,拨开乱发,定睛观瞧正是太妃花无色。郭无为言:“太妃娘娘受惊,郭无为救驾来迟,万望恕罪。敢问许王何在?”
“藏于柜中。”花无色言。
左右士卒打开木柜,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从柜中爬出,依偎花无色身侧。耶律德光在一旁观花无色美貌,暗自称奇,j笑道:“皇嫂受惊,先帝乃朕兄长,此番南下当拥许王为君。”
花无色言:“辽主万岁,吾儿从益童心未泯,无功于社稷,万不可为君。晋王郭无为替天伐暴,人心所向,当立为君。”
郭无为正欲推辞,耶律德光言道:“李唐宗室尽早劫难,晋王威名中原大震,顺承天命理所当为,就依太妃之言。”
闻辽主拥戴,郭无为心中大喜,谢道:“儿臣何德何能?得父皇厚爱,儿臣永志不忘,愿为儿皇帝为父皇中原尽孝。”耶律德光闻郭无为谄媚之言,即刻降旨封郭无为为大晋皇帝,改元天福,大赦天下,史称“后晋”。
唐终晋兴,郭无为以幽云十六州割与契丹,又自称儿皇帝尊辽主为父皇帝,诸侯得知震怒不已,皆有讨伐之心。越王杨业、楚王马希范拥吴王杨溥为盟主,趁晋帝中原立足未稳联兵讨伐郭无为,恢复唐室。
吴王杨溥是个平庸之辈,懒惰出奇,无心朝政,再三拖延不愿起兵,吴国大臣皆叹其不争。吴国大臣周宗往相国府求见吴相徐立,对其言道:“群臣联章请吴王起兵,惟独相国一言不发,却为何故?”
徐立面对镜言道:“功业已就,须发皆白,知诰老矣。”
周宗言道:“我知相国原本姓李,唐室亦姓李,诸侯皆有复李唐之心,吴王无能,相国可取而代之,不可负天下人之心。”
徐立乃是吴国大将徐温德养子,本来确是姓李。听了周宗之言,徐立故作惊讶,问道:“大人之意,莫非让我以李姓之后自立为君?”
“正是。”周宗言道。
徐立言道:“徐氏世代吴王心腹之臣,我岂能有负徐氏一门忠良。”
周宗言道:“相国既不愿负徐氏忠良,亦不可负李氏社稷。重兴大唐,天下所望,公不可因徐氏养育之恩,而失李氏重兴之义。”足之高漠然良久,才点头暗许。
同年七月,吴国群臣联章请吴王杨溥禅位,杨溥平日无心朝政,让位于徐立到也乐意,杨氏宗族皆得富贵保全。徐立复姓李,取名为昪,自称唐宪宗皇子建王李恪四世孙,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后晋虽在洛阳定都,但洛阳宫室多毁于火灾,郭无为常迁怒于宫室残破。丞相桑维翰见郭无为心事,献言道:“都城洛阳虽有帝气,但兴唐而不兴晋,并非大晋祥瑞之地。”
郭无为问道:“以爱卿之见,当以何处为都?”
桑维翰言道:“开封府北倚燕赵,东接齐鲁,向南以震群候,水陆交汇,四面相通,乃帝室之都也。陛下以粱宫旧室,复修新殿,再琢帝王之气。”
郭无为大喜:“爱卿之言,正合朕意,传旨天下各州府衙门,征集民夫采挖石料木材,以助新修宫殿之用。”
桑维翰将郭无为旨意传告各州府,举国上下大动土木,劳众伤财,大失人心。天雄节度使名曰刘延光,字子环,临漳人氏,此人是王越的右军师兼都督,王越夺位之后,只因刘延光年老,便封了节度使安居一方。刘延光本想屈身郭无为之下,安安稳稳做个官,但是见百姓为晋主采运木料土石运营艰辛,空乏民力,心中不忍。
这正是:身在曹营心向汉,欲反晋主报唐仇!
正文 【242】 权利更迭(一)
刘延光忧民数日 忽有一夜梦得巨蟒入腹 惊得刘延光多日茶饭不思 只得请魏州城内神算张有术为其解梦
张有术言道:“蛇乃小龙 蛇龙数同根而生 将军定有真龙之命 ”
刘延光问道:“先生之言 有由何预兆 ”
张有术言:“自大晋开国 不过数月连征民力 大兴土木 使得民心背离 主公若能以生灵之怨 借机起兵 何愁大业不成 ”
刘延光听信张有术之言 便拜张有术为军师 起兵三万由魏州造反 誓言匡复李唐 另立明主 魏州兵马一路所过州县尽皆归降 不过数日 大军杀至潞州
镇守潞州的乃是郭无为麾下大将石重信 字守孚 官拜拜河阳节度使 赐封楚王 石重信闻反军杀來 点齐马步军一万人出城列阵 两军阵前 只见石重信二十岁出头 英俊威武 项上虎头蘸金盔 身着虎皮金片甲 跨下一匹踢雪乌骓马 手中一杆盘龙戟 因有吕布的威仪 人送绰号“赛温侯”
刘延光一见石重信心中暗暗叫绝 未想郭无为无耻小人却有如此虎将
石重信高声喝道:“吾乃左骁卫上将军、河阳节度使、楚王石重信 尔等受吾皇恩宠 不思报效却举兵造反 还不快快下马领罪 免得受死 ”
刘延光言道:“郭无为借胡虏之势 篡李唐之位 割地称子 奴颜婢膝 乃我中原天朝之耻 岂能怕胡狗胡孙 ”
石重信闻听大怒:“老匹夫拿命來 ”盘龙戟寒光辉烁 见其催马杀出 刘延光挥舞紫铜大刀应战 二人大战四五回合 石重新一戟刺伤刘延光肩膀 刘延光抱臂而败 只得收兵
石重信首战大胜 回城之后大摆宴席 醉酒之后对众人言道:“刘延光骂我胡狗胡孙 怎料天心归胡 助我大胜 众人当随我祭祀契丹皇爷爷 ”
副将张从宾劝道:“皇上已向契丹称子 殿下岂能再祭拜称孙 只恐有伤人心 ”
石重信大怒:“皇上尚且对契丹称子 汝却不称子 莫非有怀有二心 左右侍卫将这厮乱棍打出 ”只见四五个侍卫挥举大棍 一顿乱打把张从宾打出宴席
张从宾满怀怨恨回至府中 嘴中骂道:“今有儿皇帝 明日必生孙皇帝 中原义士岂可受此大辱 ”张从宾左思右想 遂生倒戈之意 连夜修书一封 绑于雕翎箭上 三更天时 借巡城之际 将箭射入刘延光大营
刘延光首战即伤 心中百般愁闷 包扎了伤口正卧床难眠 这时军师张有术入帐言道:“启禀主公 潞州城中有人发箭送信 ”
刘延光忙问:“军师快快说于我听 ”张有术拆信展读 信上写到:“大晋两载十月秋 受辱契丹臣子羞 承蒙将军不弃 本将率军來头 河阳督指挥使张从宾拜上 ”
刘延光闻听此信问道:“此诗何解 ”
张有术言道:“张从宾欲在重阳节子夜诛杀石重信 暗中响应主公 在下以为主公可在重阳之夜举兵攻城 ”刘延光大喜 遂依张从宾之计
又过几日 重阳佳节已到 石重信在潞州城内大犒三军 晚间大醉 酣睡王府 张从宾点齐两千亲兵 举炬言道:“诸位兄弟 我等皆是汉人 岂能随郭无为父子 向契丹称子称臣 ”众将士皆挥举火把响应 张从宾令两千口衔枚草 轻步急进 将王府包围
众将士破门而入 尽杀外院之人 张从宾自知不是石重信对手 便令士卒四面焚烧内府 烈焰冲天 内府之人 哭喊震天 才使石重信如梦方醒 石重信执戟突围 见四面烈火熊熊 又有弓弩射杀 重新无处可逃 烧死于内府
刘延光率兵子夜攻城 潞州四面喊杀不止 魏州士卒蜂拥而上 潞州城上守将急报石重信 而不见回复 张从宾烧尽楚王府 才传令四面开城献降
刘延光占据潞州 又得大将张从宾 声势大振 大军在潞州休整两日 即刻南下 直奔洛阳 洛阳留守乃是寿王石重义 字弘理 年方一十九岁 石重义年少之辈 在洛阳素无威望 洛阳守军多是后唐旧部 均无心应战 石重义遍观军中 唯有后唐降将杨光远颇有威信 便召光远言道:“杨将军昔日斩杀王越大将张敬达 为父皇登基立下大功 今日乱军來犯 还望将军着战袍 ”
杨光远言道:“殿下今刘延光以反晋复唐之名 召号天下 洛阳兵士多为唐主旧部 皆有厌战之心 末将之见 非殿下亲自出战 才能使军心不乱 ”
石重义言道:“既是如此 请将军为我观阵 本王亲自出战 ”
“殿下放心 大战之时 末将自有破敌之策 ”杨光远言道
次日 两军摆阵洛阳城下 石重义披甲上阵 刘延光催马出战 二人大战四五回合 石重义险被打落下马 只得败退而回 石重义退至城下 只见吊桥高挑 城门自闭 石重义对城上高喊:“我乃寿王石重义 快开城门 ”
杨光远言道:“光远乃唐主旧臣 岂能与j贼为伍 ”
石重义大惊 骂道:“反复小人 无耻之徒 ”话音未落 刘延光已追杀近前 张从宾从一侧将晋兵截断 晋兵大乱 纷纷投降 石重义死于乱军之中
待刘延光大获全胜 杨光远才打开城门 将刘延光等迎入城内
洛阳大捷 刘延光、杨光远等相互称贺 军师张有术劝刘延光道:“杨光远本是唐臣 背唐而降晋 如今叛晋献城 如此反复之人 主公万不可收留 当早除之 ”
刘延光言道:“昔日叛唐 乃大势所趋 也是无奈 今日反晋 乃浪子回头 犹当重用 ”张有术心想杨光远历次背主 皆将主人至于死地 而向敌请功 至恐日后刘延光亦要被杨光远所害 张有术在一漆黑之夜 辞别洛阳远行
刘延光得洛阳,令张从宾为先锋出兵汜水关 镇守汜水关大将乃是郭无为的侍卫史弘肇 如今封为大将镇守汜水关 张从宾关前叫阵 只见关门大开 三千马步军分作雁翅阵列队排开 史弘肇头戴鹰翅盔 身披翎羽甲 手中一口三尖两刃刀 跨下汗血马 好生威风 张从宾高声问道:“來将通名 ”
史弘肇答:“汜水关督将史弘肇是也 ”
“原來是郭无为身边小护卫 也敢在此猖狂 ”说着 张从宾催马來战 史弘肇举刀相迎 二人大战二十回合 张从宾大败而逃 未几 刘延光率大步兵马杀來 张从宾对其言道:“这史弘肇本郭无为亲军护卫 武功了得 主公当多加小心 ”
刘延光问道:“谁可出战 ”
澶州兵马使冯晖言道:“末将愿往 ”冯晖挥舞金背砍山刀出马交战 史弘肇一个回合便把冯晖砍落马下 众人大惊 杨光远喊道:“史弘肇修狂 杨光远來也 ”杨光远策马举枪大战史弘肇 又战十个回合 杨光远且战且退 刘延光见势不妙只得鸣金收兵
刘延光连败三阵 只得扎营汜水关外 史弘肇虽无人能及 奈何汜水关兵少良缺 恐不能维持长久 史弘肇连发信函向开封求兵
郭无为得史弘肇搬兵急信是左右为难 一來开封不过万余名禁军 二來修建开封行宫耗资巨大 使得粮饷亏空
郭无为大忧 召集百官商议对策 丞相桑维翰言道:“吾主万岁 三十六计走为上 今各镇兵马远水难解近渴 汜水关告急 不如先往晋阳 北依契丹而向南据守 方为上策 ”
郭无为以为可行 刘知远即刻谏道:“陛下万不可再依契丹 前番割让幽云十六州 此次若弃开封 再求契丹 耶律德光定会变本加厉 到时鸡飞蛋打 反将中原拱手送于刘延光 ”
郭无为言道:“刘爱卿所言有理 但不知有何良策 ”
刘知远言道:“昔日李响施政激反天下 明宗赵烁外加抚慰 赦免乱军之罪 以赏报怨 大得人心 今反军诛杀两位大将军 其罪不小 若陛下能忍丧将之恨 赦免魏州将士 既是缓兵之计 又可扰乱反兵军心 ”
郭无为大喜:“知远所言正合朕意 即刻降旨赦免魏州、潞州、洛阳三镇叛乱士卒 抚慰刘延光、杨光远等人 ”
冯道奏曰:“陛下 以为臣之见 当重赏杨光远方能平乱 ”
郭无为大惊:“杨光远害死朕的大将 朕已赦免其罪 岂可再行重赏 ”
冯道言道:“杨光远见利忘义 见风使舵 反复无常之小人 陛下若是重赏 杨光远必杀刘延光以取悦陛下 ”郭无为遂按冯道之策加封杨光远
郭无为降旨杨光远为四面行营督招讨 内外诸军兵马元帅 授上将军印 令密使送往光远军中 杨光远在营中得此封赏心中大喜
这正是:卿本佳人奈何反 皇思国恩忘前嫌
正文 【243】 权利更迭(二)
郭无为给杨光远的密信上写到:“杨爱卿见信如临君面 自归顺大晋以來杨将军屡立战功 朕视卿如肱股之臣 朕知爱卿降叛军乃出无奈 朕摒弃前嫌 委卿以重任 勤王之师将至汜水 望卿见机行事 勿负朕心 钦此 ”
杨光远看了郭无为送來密信 对儿子杨承贵言道:“老夫权衡左右 尚在为难之中 石、范两家不知应倾向哪边 ”
杨承贵言道:“父帅 刘延光虽借民愤起兵造反 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郭无为北合契丹 麾下猛将如云 又揽四海志士 即使当前困境 日后必能扭转危机 ”
“嗯 ”杨光远言:“言之有理 不过我即使降晋 至郭无为恨我害死麾下猛将石重义 日后必定加害 ”
承贵道:“父帅何不回信晋主 要挟割青州六郡七十二城为封地 自古齐鲁鱼米富足 父亲借此地割据一方 以成霸业 ”
杨光远大喜:“我儿真是慧眼所见 本帅即刻修书一封回禀晋主 此事非承贵亲往方可能成 ”杨光远遂写下一道本章 交于杨承贵密送开封
话说郭无为正为缓解汜水关之急与爱侄郭重贵、大臣桑维翰、刘知远、景延广商议对策 忽然有侍者來报:“启禀万岁 杨光远遣其子杨承贵來送奏章 ”
刘知远言道:“陛下 此人前來定是为投降之事 ”
“命杨承贵上殿 ”郭无为道
杨承贵一上金殿 双膝跪地 伏地高呼:“杨承贵拜见吾皇万岁 万岁 万万岁 ”
郭无为命其平身 问道:“杨光远遣少将军此时前來可有本章上奏 ”
“却有一本奏上 ”杨承贵从怀中捧出一本奏章
“念 ”郭无为言
杨承贵看了一眼郭无为 展开奏章读道:
“吾主万岁:罪臣杨光远自终唐降晋 无时不忘陛下厚恩 臣战战兢兢为政 悔恨误信刘延光谗言蛊惑 以致做下造反大罪 今陛下皇恩浩荡 赦免罪臣之过 令臣感激涕零 刻骨铭心 今只为剿除刘延光乱党 恳请陛下将青州六郡七十二城借给为臣 以做剿贼后方 字字肺腑之言 罪臣冒死泣血呈上 万望陛下圣裁 恭请吾皇万岁 万岁 万万岁 ”
郭无为听罢此章 猛然起身不由得怒火填胸 刘知远在一旁低声劝道:“陛下 汜水关告急 ”
郭无为压了压心中怒火 言道:“此番叛乱也全怪不得杨爱卿 既然令尊能弃暗投明 也是难能可贵 朕准奏 加封杨光远为青州六郡兵马督诏讨 速解汜水关之围 不得有误 ”
“臣代父帅领旨谢恩 ”杨光远领得圣旨 星夜返回军中
杨承贵回至军中 便把郭无为诏书交于杨光远看 光远言:“如今刘延光已率兵往六明镇准备绕道渡河 令我在此围困汜水关 ”
承贵言道:“父帅既已归顺皇上 此时追击刘延光正是时机 ”杨光远用承贵之计稽核兵马追击刘延光
杨光远父子离开汜水关 率兵追往六明镇 此时刘延光正率兵渡河 有探马见杨光远率兵追來 急忙报与刘延光 刘延光并不知杨光远已投降晋主 欲去迎接杨光远
副将张从宾劝道:“主公命杨光远围困汜水关 他不守关來此何干 待末将前去打探 ”
张从宾代了十几个护卫催马拦住杨光远大队人马 施礼问道:“杨将军奉命围困汜水关 率兵來此做甚 ”
杨光远顺口编了一个瞎话 答道:“郭无为调來大将郭威救汜水关 我敌他不过 特來跟随过河 ”
张从宾道:“流星探马为何不曾说过郭威率兵來救 ”杨光远被其问住 哑口无言 杨承贵在一旁搭弓上箭 暗放雕翎 张从宾夜色中不曾防备 遭暗箭射死
杨光远立即下令击鼓出击 刘延光忽闻战鼓 只见远处杨光远率兵冲杀而來 刘延光惊呼:“杨光远已反 ”命正在登船的将士即刻应战 等众将士下船 杨光远已率兵杀到 河岸边上血战一场 刘延光大败而逃
杨光远在六明镇大胜刘延光沿途收复诸多失地 刘延光只得败退魏州 据守不出 僵持有一月之余 杨光远父子久攻不下 便向长安请旨增兵
郭无为得杨光远奏报 召几名信服大臣商议此事 景延广奏道:“陛下不可再为杨光远增兵 此人反复无常 若兵势过重 只恐再度造反 ”
“朕也想既不为杨光远增兵 可又要诛杀刘延光 哪位爱卿有良策 ”郭无为言
景延广道:“陛下可派使者赠铁卷与刘延光 赦其免死;再将密诏命杨光远半道杀之 ”
“准奏 ”郭无为捋了胡须频频点头 遂按景延广之策
数日后 皇帝命太监朱宪來至魏州城下 刘延光不敢打开城门 便命人用筐子将太监朱宪吊入城中
刘延光拜会朱宪 朱宪当堂宣读皇帝诏 郭无为不仅赦免刘延光造反之罪 且加封刘延光为高平郡王 授天平节度使之职 赐铁卷免死
刘延光领旨谢恩 又将使者朱宪送出城外 刘延光捧着皇帝所赠铁卷 是看了又看 摸了又摸 心中暗想古往今來能有几人被君王授铁卷免死 刘延光遂而决定次日献城归降
太监朱宪出了魏州城 便往杨光远大营 杨光远将朱宪迎入中军 问道:“万岁此次遣公公來此 不知可有旨意 ”
朱宪从怀中掏出一道密旨交与杨光远:“皇上密旨 无论何事发生 刘延光格杀勿论 ”
杨光远j笑道:“刘延光闭门死守 末将兵力不足焉能杀其人 ”
朱宪笑道:“皇上圣明 陛下早已定好巧计赚刘延光出城 将军尽可擒获杀之 ”
“好 ”杨光远道:“末将定不负皇上所望 ”
次日 杨光远早上刚刚醒來 其子杨承贵急忙入帐來报:“启禀父帅 刘延光已出城 ”
“果有此事 带了多少人马 ”杨光远问
承贵答:“家眷随从不过百余人 ”
杨光远言:“速点一千精兵随我前去缉拿刘延光 ”杨承贵立刻点齐一千精兵随杨光远缉拿刘延光
杨光远父子率兵将刘延光一行拦住 刘延光竟面无惧色 杨光远问道:“范大人此行欲往何处呀 ”
刘延光言道:“老夫入朝面见皇君 关你何事 ”
杨光远言道:“本将奉皇帝密诏缉拿反贼 你竟然自寻苦吃 ”
刘延光理直气壮 拿出御赐铁卷言道:“我有皇帝御赐丹书铁卷 逢罪免死 汝能奈我何 ”
杨光远心中一惊 这可如何是好 御赐丹书铁卷免死古今罕有 刘延光今得此物 若是斩杀乃是藐视皇恩
为难之时突想起皇帝密诏“格杀勿论” 杨光远仰天大笑:“我奉皇帝密诏 无论你丹书铁卷何处所得 皆格杀勿论 ”遂命左右将士将刘延光满门南下 在魏州城下抄斩满门 刘延光临死大骂:“反复小人 我有皇帝铁卷可免死罪 ”杨光远置之不理 即令斩首
刘延光叛乱平定 各方息兵 但朝中多有朝臣不满向辽称儿称臣 百姓也难忍朝廷徭役赋税 晋高祖郭无为时常动怒 遂降旨用酷刑以治天下
有道是夜长梦多 郭无为常常夜梦酷刑惨象 这一夜偏巧梦见刘延光 刘延光身着死囚服 四肢血肉模糊 枯面如鬼 阴声对郭无为言:“无为因何用免死牌害我 ”郭无为转身去逃 身后突现一人 竟是辽主耶律德光 德光厉声言道:“朕不要幽云十六州 朕要中原 ”郭无为环顾四周 只见中多酷刑怨鬼喊冤而來 郭无为惨叫一声 噩梦惊醒却一病不起
后晋天福七年秋 开封晋宫之中钩月凄凉 夏夜沉闷 郭无为病卧宫中自感大限将至 便将在宫中护驾的侄儿郭重贵招至榻前 对重贵言道:“朕感不适 皇侄速为朕传刘知远、桑维翰、景延广、冯道四人來见 ” 郭重贵领得的口谕 便去传几位大臣
皇侄郭重贵向來反对郭无为亲近契丹 心中暗想桑维翰主张对契丹奴颜婢膝 若令其辅佐即位之君 岂能让这类国贼主政 顿时心生一计 只对刘知远、景延广、冯道三人传诏 却不诏桑维翰
刘知远、景延广、冯道三人來至宫中拜竭皇帝 郭无为问道:“桑维翰何在 ”
郭重贵言道:“桑丞相今夜酒醉未醒 恐难奉诏 ”
“哎 桑爱卿不可托付政事 ”郭无为摇头叹道 遂令郭重贵宫外守卫 对三位大臣言:“朕常托异梦 难忍酷刑惨象和契丹威逼 朕自知天命 御祚将终 尚有托孤之重未有诏命 连夜召见诸位爱卿正为此事 ”
刘知远问道:“不知万岁欲立何人为储君 ”
敬瑭言道:“朕生有六字 三子夭折 两子战死 惟有幼子重睿童心稚嫩 难以临朝听政 以后朝廷大事全赖三位爱卿 ” 刘知远、景延广、冯道三人赶忙跪倒在地 冯道言道:“臣等定不负陛下所托 ”
郭无为见三人皆跪榻旁 便令宫女把四岁的石重睿抱至近前 交与冯道怀中 郭无为言:“大晋社稷全交三位爱卿 望诸位效仿周公之德 顾命辅政 勿负朕心 ”三人口称遵旨 伏地叩首
这正是:高官厚爵已成梦 免死铁卷反送亡
正文 【244】 权利更迭(三)
忽然,郭无为两眼恍惚,面带惊恐,高声呼道:“契丹来也,契丹来也!”一顿疯话,郭无为两眼翻白,气绝身亡,终年五十一岁,史称晋高祖
郭无为驾崩,三位辅政大臣密议报丧之事,景延广言:“自大晋开国,向契丹称臣称子奴颜婢膝,实乃奇耻大辱。若立年幼之君,必被契丹讹诈,不如选年长宗室继承君位?”
最恨契丹的莫过刘知远,也随声说道:“延广所言有理,晋与契丹终究一战,立年长之君能任国事。本官之见,皇侄郭重贵素不臣服契丹,颇有骨气可立为君。”
刘知远、景延广再看冯道,冯道言:“立嗣之事由二为大人斟酌便可,下官愿代为拟诏。”
“既然如此,就请冯丞相拟诏。”景延广道。
三人拟定诏书连夜报丧,群臣闻郭无为驾崩,纷纷入朝哭丧。大殿之上,百官具穿白素,丞相冯道宣皇帝遗诏,传皇位于皇侄郭重贵。圣旨读毕,有太监喊道:“恭请新君即位!”,景延广、刘知远扶皇侄郭重贵登上大殿,稳坐龙椅,群臣伏地高呼万岁,改元天运,史称晋出帝。
晋出帝郭重贵即位有数月之后,将郭无为葬于显陵。到是无独有偶,郭无为刚刚下葬,南唐皇帝李昪驾崩,追谥烈祖皇帝,史称南唐前主。太子李景即位,史称中主,改元保大。李景,字伯玉,生性英姿,饱读诗书,儒雅多才。
刚登基数日,大臣周宗奏道:“大闽景宗皇帝王曦被杀,闽国大乱,臣以为此时乃灭闽良机,请陛下发兵。”李景闻奏大喜,草诏令查文徽为兵马元帅,边镐、臧循为大将领兵五万讨伐闽国。
闽国之乱皆因皇帝王曦y虐无忌,残暴杀戮,使得j臣朱文进暗下毒手,除掉君主自立为大闽皇帝。
朱文进篡夺闽国江山,使得王曦胞弟富沙王王延政起兵声讨反。朱文进占据福州,王延政率兵久攻不下,已是相持数月。这日,王延政正在军中议事,大将张汉卿入帐来报:“启禀主公,唐主李景以查文徽为帅趁乱入闽。”
“唐主出兵,心怀何意?”王延政问道。
张汉卿言:“末将之见,唐兵意在趁乱夺我京师福州,主公当在唐兵来此之前攻破福州。”
王延政紧缩双眉,一番思虑,顿时计上心头,言道:“唐兵乃是趁火打劫,我何不借唐兵来犯,离间城内j贼。”王延政遂命麾下众将四处传言,南唐兵马来犯,乃是与王延政联合讨伐j贼朱文进,并令射手向福州城上射箭信传播谣言。
镇守福州北门的将领名叫林仁翰,得数枚箭信,信中说南唐兵马来犯乃是相助富沙王王延政,便信以为真。林仁翰召集麾下将士言道:“朱文进杀君自立,富沙王王延政会合唐兵合力讨伐福州,人心所向,天意如此。愿随我者,当杀朱文进j贼,献于富沙王麾下。”
北门守兵皆愿追随。林仁翰遂领亲兵五百人,闯入朱文进行宫。朱文进正与宫中妃嫔y乐,见林仁翰率兵闯入,问道:“林将军率兵闯入,有何急事?”
林仁翰言道:“富沙王已与唐主合兵来讨,我等身不由己。”言罢,众将士挥刀而上,将朱文进与左右妃嫔乱刀砍死。林仁翰率兵杀了朱文进即可命人开城献降。
王延政占据福州,闽国其余各城纷纷归顺,共举王延政为闽主。此时南唐大军已进驻建阳。南唐元帅查文徽,字光慎,歙州休宁人氏。流星探马来报,王延政已破福州。
大将边镐言道:“我等未到,王延政已攻破福州,此时不可贸然轻进。”
查文徽捻了捻须,言道:“边将军所言有理,令大军驻扎建阳。”
南唐大军刚驻建阳,二路探马又报,闽主王延政率兵兵马向邵武发兵。查文徽言:“闽军乘胜前来,势头正劲,邵武重地可抄我军后路,必由大将镇守。”
大将臧循言道:“元帅何愁大将,请赐我精兵五千,末将在邵武屯兵必使闽兵无功而返。”
“好!”查文徽道:“本帅就点五千精兵,臧将军务必依险而守。”
“末将记下!”臧循领得帅令,便点五千精兵据守邵武去了。
数日后,王延政率两万兵马来至邵武,远远望去山丘之中有一大寨,南唐大将臧循便屯兵寨中,此寨三面皆有丘陵环绕,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王延政言:“此寨依山而立,不可强攻。孤王欲翻山而入绕寨之后。”即命大将张汉卿点三千兵马为先锋,进入山林。这最原始森林,山势不高,却密林阴森,闽卒忽见一碑,上刻三字“霾风岭”。
张汉卿率兵来至霾风岭上,环顾四周,草木丰茂,枝藤盘绕,耳畔死气沉沉,唯有依稀的溪流之声。
闽军在往深去,只见有青雾弥漫,瘴气袭人,且闷热难耐,寻找多时却无翻山之路,而多有士卒呕吐头晕,连马匹也停止不前。张汉卿也感山中瘴气太重,便去求见王延政,对其言道:“末将观此山林,虽草木杂生,但树无鸟雀噪鸣,溪无鱼蟹游动,必是邪气罩山,不可贸进。”
“所言极是,走了半日尚不见大路,只恐将士迷途,传令撤兵。”王延政言。
王延政率兵退出山林,众将士败兴而归,队伍刚至山口,忽闻有人唱道:“一滩高一丈,邵武在天上”。王延政远远望去,见有一个老樵夫背柴吟唱。王延政与几个护卫催马赶上老樵夫,喊道:“老人家慢走!”
老樵夫转身问道:“军爷有何事?”
王延政下马施礼,言道:“敢问老人家这霾风岭可有上山之路?”
老樵夫言:“霾风岭林木繁密,瘴气阴潮,野兽尚不能生,何况常人?”
“莫非此岭无路可走?”王延政问道。
“到有过山小路,只是艰辛异常。”樵夫言。
王延政问:“老人家速速讲来,莫说艰辛异常,就是刀山火海又有何惧哉?”
樵夫答:“霾风岭山腰之处有一小路,狭窄崎岖,只可人过,不能马行。一路之上瘴气阻隔,可令众将士用尿布遮面,方可无恙。”
王延政大喜:“如此说来,就劳请老人家为三军引路,事成之后定当厚谢。”
樵夫言:“将军既然有此胆识,就请舍弃马匹,随我入山。”
王延政即刻传令,命骑兵守营,率步兵入林。老樵夫领路来至一条小径,其中藤叶交织,错综复杂。樵夫言:“前面便是小路,请军爷以尿布遮面。”王延政遂令众人用尿浸湿衣襟,遮面而行。
万余名闽国将士一字排开,跟随老樵夫蹒跚而行有半个时辰,忽然眼前顿时开朗,只见碧日当空,瘴气散尽。王延政问道:“此乃何处,雄峻壮观。”
老樵夫言:“请军爷往山下观望。”王延政顺势看去,山坡之下,正是南唐大寨。这南唐兵马依仗邵武天险,靠山连寨使得闽兵徒劳无功,南唐将士在寨中自是悠然自得。王延政谢过樵夫,集合一万将士轻步迫近,南唐兵马却毫无察觉。王延政一声令下,顷刻闽军火弩冲天,杀声漫山,闽兵顺山坡一冲而下。南唐士卒惊骇万分,营寨大乱。
南唐大将臧循正在中军酣睡,忽闻杀声四起便疾呼侍卫,一个校尉来报:“大事不妙,闽兵绕霾风岭劫杀后营。”臧循闻听如同无雷轰顶,赶忙顶盔披甲,出营上马。
臧循往后营来救,闽将张汉卿迎面冲来,顺势一刀便把臧循人头砍下。南唐士卒见主将被斩,皆无战心,或逃或降,痛失邵武。
邵武失守,王延政率领大军直逼建阳,建阳乃闽北重地,南唐大帅查文徽在此屯兵。这一日,建阳城下旌旗蔽日,刀枪林立,号角连鸣,杀气腾腾。闽军两万将士,百员上将排开雁翅阵。
王延政头戴黄铜狮子盔,身着金锁黄铜甲,跨下宝马名曰飞云骓,手提八宝驼龙大刀昂立阵前。身后一面杏黄缎子大旗高挑阵中,上书“王”字,两侧牙旗各有一百面,皆书“闽”字。
建阳守卒赶忙到中军禀报,只见呈上号炮三声,城门大开。查文徽统帅一万兵马浩荡而出,城前摆阵。远远望去南唐主将头戴方翅黄金盔,身著铁锁连环甲,跨骑白玉嘶风马,腰挎一柄青鸿剑,长得高有八尺,面膛红润,二眉扎鬓,长髯捶胸,大耳有伦,此人便是南唐兵马大元帅查文徽。
再看旁边一将,身长九尺,面色苍紫,剑眉圆目,颔下短须,头戴皂缨盔,身着逆鳞银甲,跨下战马名唤一丈雪,掌中一对短柄镔铁戟,此人乃是南唐大将、马步军都虞侯边镐,字霸藩,升州人氏。查文徽、边镐二人居阵之中,其余众将分列两侧。
查文徽问道:“今闽主无道,以致国乱殃民,尔等何不快快归顺大唐。”
“哼!”王延政冷笑道:“汝等也敢妄称大唐,今日献出建阳则罢,否则本王绝不留情!”身侧的大将张汉卿言道:“主公不必与其言论,待末将取贼头献于麾下。”闽军鼓声擂起,张汉卿出马叫阵,南唐大将边镐催马出战。
“来将通名!”张汉卿问道。
“大将边镐”边镐挥舞双戟不容多言,直取张汉卿。二将盘马交锋,只是两个回合张汉卿便被边镐砍落马下。
这正是:高枕天险无忧虑,岂知人生也胜天!
正文 【245】 战争狂想
查文徽看到张汉卿备战,即刻命三军出兵,直捣敌阵闽军折去一员大将,士气大落,被南唐兵马击溃,王延政只得率溃败兵马扎营城南三十里外。王延政收复建阳未果,只得与南唐兵马僵持不下。
一月之后,闽军大将杨思恭、陈望率两万兵马来援建阳,王延政扎营溪水南岸,南唐兵马间闽军援军来到,闭门自守,不敢出战。南唐营中有一副将名叫姚凤,颇有智谋。姚凤对查文徽言道:“两军相持数月,下官愿献诱兵之计破敌。”
查文徽问道:“是何妙计,阁下快快说来。”
姚凤言道:“大帅可散播谣言,就说建阳城中粮草将尽,军心大乱。此事若传至闽营,王延政必然趁火打劫,渡溪水来犯。此时元帅可劫其后路,夹击闽军。”
“就依军师之计!”查文徽大喜,即刻命人四处散播谣言,传说建阳城内粮草将尽,军心已乱。
谣言一出,不过三日便被闽军探马得知,报与闽主王延政,王延政大喜,即刻召集众将官,喜道:“今得密报,建阳城中粮草已尽,唐兵军心大乱。吾等当借此良机,夺取建阳。”左右众将皆请命出战,王延政命大将陈望率前军,杨思恭率后军渡溪水攻取建阳。
闽将陈望率军涉水,所带冲车、云梯、飞车等攻城?br />好看的电子书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