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贺,引得左右文武将官围住史建瑭连连道喜。
却说欧阳晃返回飞仙关,面见高崇便把在后唐大营所闻之事一一描述。尤其是提到这史建瑭时,令高崇是兴奋之极,世人皆知史建瑭枪法盖世,俊美过人,能讨史建瑭为婿,比嫁给郭崇韬那个半大老头强多了。
次日天明,高崇开城献关,后唐兵马入关是大犒三军。飞仙关大将高崇将郭崇韬、李袭、史建瑭请入府堂,众人落座。郭崇韬言道:“高老将军,我把史建瑭将军带来就是为与令女联姻之事,老将军何不唤令爱前来相君。”
高崇一看这史建瑭是威武英俊,喜上眉梢言道:“诸位将军稍等,老朽唤小女来见。”高崇转身走去,这史建瑭对郭崇韬言道:“元帅,这临阵招亲,有悖军法,末将以为这门亲事万万不可。”
郭崇韬笑道:“史将军驰骋疆场多年已是功名成就,但尚未洞房花烛,今日本帅特赦军中招亲。”
史建瑭正欲辩解之时,高崇从门外领进一个女子,这女子长的是柳叶弯眉,杏眼生媚,面如桃花,杨柳细腰,令厅中众人一个个是两眼发直,此人乃是高崇之女高风香,果然是风姿卓越,阿诺多态,看着让人陶醉不已!
这高风香在堂前向众人一一施礼,郭崇韬言道:“令爱美貌绝伦,史将军威武英俊,真是天生一对,地配一双,我看二位新人应尽快匹配良缘。”高风香一见史建瑭英姿,心中顿生绵绵情意,而史建瑭却是面无喜色,极不情愿。
站在一边的太监李袭左手扶着郭崇韬,右手拉住高崇言道:“今日高将军献城归顺大唐,亦是喜事一件,我等何不庆贺一番。”李从袭把二人请出前堂,独留史建瑭与高风香二人。
高风香见众人走开对史建瑭言道:“将军何不坐下说话。”史建瑭不语,只是拱手还礼。
高风香一看史建瑭不愿言语,含羞问道:“我父今日令奴家与将军在此相亲,未知将军意下如何?”
史建瑭答道:“小姐绝伦美貌,知书达礼,建瑭得见,真是三生有幸。”
高风香见其不谈婚事,又问道:“想这飞仙关外游蜿蜒奇景,气候相宜,不知将军可否愿留此关一览美景否?”
史建瑭见着高风香情深意切,自己却难以脱身,慌不择言答道:“这帅府花园红绿亦佳景,览其花草亦是大饱眼福。”
高风香喜道:“既然将军爱关园中花草,就让奴家陪将军一览如何?”
“哦,就依小姐。”史建瑭心中暗骂自己多嘴,提什么花园美景,事到如今也只得往花园中走上一遭。
这正是:敢问情郎心何去,难得女儿意正浓!
正文 【231】 阵前死斗
高风香陪着史建瑭在花园之中转了一圈,虽是频频示爱,史建瑭却情蔻难开
高风香史建瑭难受的如同木头一般,开口问道:“郭元帅将你我二人姻缘匹配,将军莫非有难言之事?”
史建瑭答道:“实不相瞒,我主河山未定,元帅讨蜀未平,史建瑭岂可在此临阵招亲,耽误大事。有负小姐垂青,还望高小姐勿怪。”言罢,史建瑭作了个揖,闷头而去。
到了次日,郭崇韬率领大军准备出征,本想撇下史建瑭独取西蜀。未想史建瑭却执意要随军出征。
后唐大队人马已是列队飞仙关下准备出征,只见高崇父女出关相送。老将高崇置酒与郭崇韬壮行,先锋官史建瑭早已点齐三千精兵正欲先行,忽闻高月娥喊道:“史将军慢行。”
高风香走到史建瑭马前,史建瑭赶忙下马相迎。高风香问道:“将军非去成都不可?”
史建瑭答道:“末将身为正印先锋,当为三军标榜,岂敢半途而废,贪恋儿女情长。”
高风香言道:“红尘一去将不复还,人生几何?将军难道铁石心肠,无有丝毫留意吗?”
史建瑭答道:“史某去意已决,心如磐石,恕我万难从命。”言罢,史建瑭翻身上马,高风香一把握住丝缰,双眼依稀劝道:“蜀道奇险,征程茫茫,万望将军三思呀!”
史建瑭嘴上冒出一丝哽咽,叹道:“大丈夫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还,不负君陛宏恩。建瑭恐与小姐无缘,小姐请勿挂心。”说着史建瑭一把从高风香手中扽过马丝缰,扭头对三千精兵喊道:“传令出兵!”史建瑭双腿一磕马腹随军而去。
高风香紧跑几步喊道:“将军!”史建瑭一勒丝缰转身回望高风香一眼,又催马远去。高风香眼中含泪,哭丧着脸回至关中。
高风香站在高关垛口,远望离去的后唐大军风尘而去。从早上到午时,从午时到夜晚,这一天直到残月高悬,高风香悲心至极,竟然亲自走到关前坠关自尽。
唐军先锋将军如此战斗之心,让唐军势如破竹。
却说前蜀皇帝陈涉,在位十五年,虽有独霸两川野心,到是大治西蜀略有功绩,但是治蜀有方,治家无能。
后主陈衍继承皇位以来,荒y奢逸,暴敛民资大造宣华苑,这宣华苑华丽至极,古今罕有,内设一阁命曰飞鸾阁;东西两边是清和宫、迎仙宫,宫中又有重光殿、太清殿、延昌殿、会真殿,宫苑建有降真亭、蓬莱亭、丹霞亭、怡神亭。陈衍便与宫中的妃嫔、太监日夜在这宣化苑内宣y玩乐,不理国政。
后主陈衍的母亲徐太后是个贪恋钱财的妇人,整日忙着买官卖官,暴敛钱财。纵然两川富足,但让这么一家人搞得蜀国是朝政荒废,民怨迭起。
这一日,陈衍正在飞鸾阁与众妃嫔歌舞宴饮,只见嘉王陈宗寿求见。这陈宗寿乃是陈涉养子,封号嘉王,官拜太子太保兼武信军节度使,为人正直,颇有贤能。
陈宗寿一见后主陈衍,双膝跪倒,叩首奏道:“臣起奏陛下,飞仙关老将高崇献关降敌,大唐先锋官史建瑭半月之内连破葭萌关、白水关,势不可挡。请陛下降旨早拨军粮,散金募兵,以备大敌。”此言一出,两旁的嫔妃乐得是哈哈大笑,陈宗寿抬头再看陈衍,醉得的鼾声大作,醉不能醒。
陈宗寿急得伏地而泣,最后掩泪而退。陈宗寿退出宫来,文武朝臣早已早宫外等候,皆是为后唐兵马杀来之事。陈宗寿与众人一一行礼,陈宗寿无奈言道:“万岁醉而不醒,如之奈何?”
只见有一老者言道:“嘉王勿虑,老夫愿出兵剑门关!众人一看乃是前蜀太师魏弘夫,陈宗寿转悲为喜,与众人力请老太师发兵。
太师魏弘夫率蜀兵一万人进驻剑门关,此时后唐的兵马已经屯兵关下。
这日,后唐先锋官史建瑭率三千兵马列队蜀道,这中原之兵入蜀一见剑门关是个个称奇,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只闻号炮三声,关门大开一队蜀兵分列栈道两侧,只见魏弘夫头戴黄金三叉帅字盔,身着铁叶黄花甲,跨下一匹五靛花斑马,手中一口囚龙大刀。老太师剑眉倒立,虎目圆睁,一捋颔下长髯问道:“吾乃大蜀太师魏弘夫,来将何人?通上名来!”
史建瑭答道:“吾乃讨蜀元帅郭崇韬麾下正印先锋官史建瑭也,今连破西蜀六关,老太师何不早早归降?免动干戈。”
魏弘夫冷笑道:“娃娃休出狂言,先吃老夫一刀。”话音未落,魏弘夫已催马而出,与史建瑭大战十个回合,只见史建瑭强扫天灵,魏弘夫躲闪不及,那黄金三叉帅字盔被银枪打落在地。魏弘夫自知不是史建瑭的对手,只好败回关中。
史建瑭先胜一阵,且得了魏弘夫的金盔。魏弘夫登城之后,心想单打赢不了史建瑭,还不能乱箭射死他吗?魏弘夫即刻令城内一千弓弩手放箭退敌,顿时剑门关上乱箭齐发,史建瑭下令退兵,但在蜀道之上非同平川,三千人马在狭窄蜀道之上乱成一片,前拥后挤多数来不及逃脱,可叹史建瑭空有一身武艺,未能及时退却反被关上乱箭穿身。
史建瑭被射死剑门关,魏弘夫立刻飞章奏捷,请后主陈衍发兵增援。偏偏蜀主陈衍不但不发兵增援,却兴师动众往秦州游玩。一路上歌舞升平,美人侍驾,让陈衍玩的得意忘形。
蜀主大队人马行至梓潼,忽然大风骤起,巨石卷空,树木拔根,左右侍卫皆吓得惊骇万分。陈衍问道众人:“此主何兆?”
身旁有太史答道:“此乃贪狼风也,当有败军杀将者。”
嘉王陈宗寿劝道:“此乃凶兆,忘陛下以前敌战事为重,速回成都。”
陈衍笑道:“王兄多虑,交战在人,风雨在天,无须惊异。”蜀主陈衍传诏驾幸绵谷,却不问战事。
史建瑭战死剑门关下,郭崇韬和太监李袭是暗暗叫好,装作哀悼向京师报丧。前蜀太师魏弘夫在剑门关固守虽可保万无一失,奈何军粮已尽,久盼不得增援。
又过两日,剑门关中已有士卒哗变,且人数甚多。实出无奈,魏弘夫心想陈衍真是昏庸透顶,大敌当前还有心出游,只得献关投降。
魏弘夫献出剑门关,使得西蜀沿途州县尽皆不战而降,归顺后唐。后唐兵马长驱直入攻占绵竹。蜀主陈衍闻得此报,才大惊失色,即刻返回成都。
陈衍回至朝中在文明殿急召百官,陈衍问道:“诸位爱卿,唐兵已攻克绵竹,成都空虚如之奈何?”见文武百官无人敢语,陈衍哭道:“唐兵眼看兵临成都,如之奈何?”
这时有臣子站出来说道:“陛下此时慌乱已经于事无补,老太师为国征战却饱受排挤,如今唐帝大军兵临城下,却也无可奈何。”
陈衍怒道:“想我川属地势凶险,却不能阻挡来犯之地!当年刘备在剑阁道伏击魏国名将张颌,难道今日尔等就无人赶在剑阁道杀敌一番么?”
群臣无人作答,大堂之上噤若寒蝉。
陈衍此时早已忘记了垂怜宫中女子,这才醒悟道前日王爷面圣之时所言!恨不得回到当时,举国出兵抵御强敌。
“罢了,如今我川属王业已至,我陈氏亡了!”蜀国帝王落下了悔恨之累,左右的大臣纷纷跪倒,伏地而哭。
唯有暗自追悔的陈宗寿说道:“战则必败,降可能生,陛下可效仿刘禅归顺唐主。”陈衍无奈,于十一月在成都城外七里亭向后唐大军投降。
提起前蜀,到如今只传了两主,共二十三年,却是十国之中最早灭亡的国家,这事情传遍天下,却是让赵烁闻之震惊,又听着觉得正常。想起那陈涉当年的阴险狡诈,便注定有今日这样的悲惨结局。
后唐灭蜀,前蜀旧臣纷纷献宝求荣,郭崇韬是大敛金银,珠宝满仓。监军李袭一看郭崇韬中饱私囊,却不分自己一杯羹,便怀恨在心,修书告知伶人景进。
自从赵烁被封镇州,郭崇韬出兵西蜀,后唐朝都已迁至洛阳,使得宫中伶人纷纷得宠。伶官景进更是官封银青光禄大夫、侍中兼御史大夫,授勋上柱国。一时间伶官景进权倾朝野,独揽朝纲。
这日,景进在宫中当值,恰巧讨蜀监军李从袭的奏章送到,景进观此奏章,赶忙奏报庄宗李存勖。存勖问道:“爱卿掌管监察,以为郭丞相此举当如何处置?”
景进答道:“丞相既已灭蜀,当把蜀国金银尽皆充公,而身为一国太宰,却不能躬亲示范。如今郭崇韬手握重兵,若是效仿刘邦,据西川向东争霸,则中原危矣。”
庄宗言道:“侍中所言有理,密诏魏王为使,前往成都劳军,伺机处决郭崇韬,以了却朕的后顾之忧。”
景进说道:“陛下此举可以交代给老奴代为办理。”景进笑着,退出了大殿。
这正是:君子不察得且过,小人有心始难防!
正文 【232】 倒行逆施
庄宗李存勖遣长子魏王李继岌以劳军为名,往西川诛杀郭崇韬。
魏王李继岌奉密诏奔赴成都,郭崇韬闻知魏王奉旨犒赏三军,在城外大摆仪仗迎接魏王。郭崇韬将李继岌迎进蜀主旧宫设宴相迎,魏王李继岌言道:“丞相一片盛情,令本王万分感激,只是有万岁圣旨在身,先降旨再饮酒也不迟。”
郭崇韬言道:“既有万岁圣谕,下官当设香案祭拜。”
左右的侍者设案焚香,郭崇韬率众将官接旨。李继岌言道:“本王临行之前,万岁曾有嘱咐,左右人臣不便与闻。”
郭崇韬答道:“即使如此,我当令众人退下。”遂将跟随其后的副将请出。
李继岌见左右无人言道:“郭崇韬接旨。”
郭崇韬双膝跪倒叩首听旨,继岌读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丞相郭崇韬奉旨出征,平定西川本当头功。但郭崇韬侵吞蜀中旧臣贿赂,私占蜀宫财宝无数,中饱私囊,隐瞒不报,欺君罔上,有负圣恩!特旨革去官职,夷灭三族。钦此!郭崇韬接旨。”
闻听圣旨如同五雷轰顶,魏王左右侍卫将郭崇韬双肩摁住,五花大绑。魏王李继岌又令亲兵拿下跟随郭崇韬的两个儿子,在宫中当即正法。魏王诛杀郭崇韬,接管西川兵马之事飞章报奏洛阳,侍中景进又令禁军查找郭府灭门三族。
郭崇韬满门灭族,庄宗命太原尹孟知祥就任西川剑南节度使。
自从赵烁离去,郭崇韬斩首,朝中百官如群龙无首,竟纷纷归附伶官景进门下,百般奉承贿赂以求保官。
庄宗李存勖原来文有郭崇韬、武有赵烁,如今却一再姑息伶官作乱。
李存勖骑马打仗势骁勇果断,而让他坐在宫中治理国政,却是根本坐不住。既然无仗可打,干脆就四处打猎游玩,也比坐在宫里批奏章好。从此宫中奏章就全由景进、史彦琼一群男宠独断专行。
再说朱友谦本属于朱温的养子,因受朱温猜疑归降了后唐。文武群臣皆是奉承伶官,惟有后梁降将朱友谦自归顺后唐以来,刚正不阿,对宫中伶官独霸朝纲陷害朝臣甚为不满。
伶官景进、史彦琼等与宫中阉党便怀恨在心。
伶官景进、史彦琼与宫中阉党经过一番勾结,异口同辞向庄宗请杀朱友谦,景进言道:“河中有人告发,朱友谦任职河中之时曾与崇韬勾结谋叛,对陛下处死崇韬颇有微词,当断不断,日后必乱。”
庄宗闻听此言极为惊骇,问道:“友谦自归顺以来未见其有异心,与郭崇韬相互勾结恐是有人在其中离间?”
景进言道:“陛下不要忘记,朱友谦曾是朱温的干儿子,因反了朱温才归顺陛下。昔日吕布杀丁原而降董卓,杀董卓而自立,以奴才之见朱友谦必是吕布之类的小人。”
庄宗悟道:“听景进之言,也确有道理,不如先将朱友谦革职查办,再论其罪。”
景进赶忙跪倒言道:“陛下万万不可,朱友谦手下党羽众多,皆是从朱梁一同归顺而来,若不一并处死,必会造反。”
庄宗犹豫一番才下狠言:“速令禁军将朱友谦党羽一并缉拿。”又连夜遣禁军统领元行包围朱友谦府第保卫,将朱友谦,长子朱令德、次子朱令锡、副将史武、薛敬容、周唐殷、杨师太、王景、白奉国等十人一并拿下。景进诬陷了一个勾结郭崇韬谋反的罪名,诛杀这十人九族,牵连者达近千人,皆斩于徽安门外。
朱友谦及其副将九族上千口被诛杀,震惊天下,沉冤四海。后唐同光四年二月,魏州太守赵在礼、邢州太守赵太、幽州太守高行周、汉州太守康延孝、博州刺史翟建,五路兵马起兵造反,扬言“杀伶官,诛倡优”。
各州郡飞章急报洛阳,庄宗李存勖召见百官商议对策,太博学士冯道奏道:“臣启陛下,五路兵马造反来势汹汹,臣以为可急招镇州节度使赵烁出兵讨伐反兵。”
侍中景进言道:“赵烁手握重兵一直对京师虎视眈眈,启用赵烁如同放虎归山。”
大将军药彦稠奏道:“侍中之言虽有道理,但是眼下朝廷有累卵之急,万民有倒悬之危,若不启用赵烁,别处调兵又费周折,请陛下三思。”
丞相豆卢革奏曰:“陛下,自柱国李存信病故,朝中兵马久未操训。赵烁乃我大唐擎天得力柱,架海紫金梁,倘若不用,也无人可选。”
朝中群臣多有保奏起用赵烁,庄宗实出无奈只得降旨命镇州节度使赵烁为内外诸军都招讨,出兵讨伐五路叛军,又令魏王李继岌率领入蜀兵马返回京师。
单讲赵烁封疆于镇州已近两年,整日庭院赋闲。庄宗诏书传至镇州,赵烁看过诏书,即可诏来左右副将商议对策。
王越、杨业等众人分作两厢,赵烁言道:“如今五路兵马揭竿而反,声言‘杀伶官,诛倡优’。圣上令我发兵,诸位意下如何?”
王越言道:“大哥不如按兵不动,让万岁也明白明白祸害忠良的报应。”左右众人连声响应。
杨业言道:“大哥若是按兵不动,诸侯必定蜂拥而起挡,中原必定大乱。倘若主公能平定五路乱兵,则中原收复三分天下有其二,霸业可成矣。”
赵烁言道:“众人之言,唯有五弟之言颇具远见。传令摆帐中军,老夫要点将排兵。”
赵烁在镇州点兵三万,以王越为先锋官先讨刑州。
刑州太守赵太闻赵烁出兵城下,在城上打号炮三声,亲自出城迎战。先锋官王越手提双锤不问姓名便催马出战,赵太挥大刀相迎,王越两个回合便将赵太打落马下。
刑州将士见王越勇猛无比,无人敢与之交锋,便献城归降。赵烁率兵进驻刑州,犒赏三军,飞章告捷。
庄宗李存勖温的赵烁首战告捷,传诏重赏三万将士,并急令出兵魏州。赵烁得庄宗急诏,又率大军南下魏州。
博州刺史翟建率五千援兵在魏州城内会合赵在礼,未过一日,赵烁三万大军会集魏州城下。赵在礼、翟建二人来至城垛之上,见赵烁命骑兵在前,步兵在后,射手压阵在左右,排兵有序,列队成阵。
赵在礼心中暗暗佩服,对翟建言道:“当年朝堂左徒威震寰宇,今见其阵,果然名不虚传。”
翟建言道:“观其布兵,只恐你我非是赵烁的对手?”
赵在礼言道:“兄台所言极是,我已有献城谢罪之意。”翟建也自知难以抵挡赵烁,赞成赵在礼谢罪献降之策。
只见魏州城们大开,赵在礼与翟建只率侍卫数人由城中而出。赵在礼喊道:“上柱国可否出阵一叙?”赵烁催马而出,在阵前答道:“汝乃何人?有何话叙谈?”
赵在礼对赵烁抱拳言道:“末将魏州太守赵在礼,请上柱国恕我有硬甲在身不便下拜。”
赵烁言道:“赵将军既知我大军已到,为何只领数骑,而不列阵?”
赵在礼答道:“末将有归降之心,不知将军肯容否?”
赵烁言道:“尔等既然有心造反,为何又不战而降?”
赵在礼答道:“我等造反,皆因宫中伶官倡优当权,残害忠良,滥杀无辜,只恐日后我等皆变为伶官手下的冤死之囚。”
赵烁言道:“伶官当权,倡优乱政,我亦愤慨,当不可亵渎皇纲肆意而反,倘若赵将军愿请罪归降,本帅念事出有因,自当奏明天子,赦免尔等罪名。”
翟建对赵在礼言道:“赵烁在朝中素有威名,言而有信,我看可降。”二人一拍即合,遂下马请降。赵烁大喜,下马将二人扶起,令大军驻扎魏州城外,仅率五百亲兵入城。
话说这一夜,赵在礼在帅府宴请李从荣、王越等众将,忽然从帅府外跑来一人,正是督粮牙将郭威,郭威所以来此,是奉命往洛阳押领庄宗赏赐三军的封赏。王越一见郭无为问道:“郭将军莫非押回了圣上犒劳三军的赏赐。”
郭无为面带无奈,坐到椅子上言道:“诸位将军有所不知,圣上与景进等人往汴州围猎,用了我等的饷银,今夜只是空手而归。”
“啪!”王越拍岸而起,怒道:“昏君!早知今日何不共同犯了这狗皇帝!”
“我等愿反!”郭无为、李从荣、赵在礼纷纷响应,唯有李响劝道:“诸位将军,稍安勿躁,稍安勿躁。我也欲反,只是上柱国不下令,我等纵有铁骨铮铮又能奈何?”
赵在礼问道:“不知李参军有何高见,我等洗耳恭听。”
李响言道:“仅凭我等三寸之舌,上柱国焉能听信。昔日玄宗李隆基出逃马嵬坡,六军哗变,迫其降旨正法杨贵妃。我等何不连夜煽动三万将士哗变,迫使上柱国起兵造反。”众人闻听此言纷纷赞许,商议一番便各自领兵去了。
待到三更天时,赵烁尚在睡梦之中,忽然王越冲进寝帐摇醒赵烁。赵烁问道:“三弟何事惊慌?”
王越惊呼:“大事不好,军中生变!”赵烁赶忙起身穿衣披甲。霎时间窗外灯火通明,赵烁在阁楼之上俯视窗外,只见由城门洞外士卒源源不断涌入城内。片刻之间已将赵烁所居府第围的水泄不通。
这正是:睡梦中惊雷咋响,惊世人朝堂剧变!
正文 【233】 欲加道行
赵烁走入园中,这园里已经拥满哗变的士卒,个个是一首高举火把,一手挥舞刀枪副将郭无为走至赵烁近前抱拳言道:“启禀上柱国,末将由洛阳而回,当今圣上不仅为给封赏,且侵吞将士们的军饷,用于汴州围猎。 末将赤手而归,三军将士震怒,请上柱国定夺。”
赵烁问道:“诸位将士连夜起兵,意欲何为?”
李响在队前言道:“镇州、魏州两部将士请求上柱国起兵造反。”话音未落,只问园子内外的将士振臂高呼“杀伶官,诛倡优!”呼号震天,群情激昂。
又见李响从队伍后面走来言道:“启禀上柱国,两镇五万将士怒不可竭,末将欲止不能。”
李响劝导:“军心所向,天意如此,大哥不可再作犹豫。”赵烁百般无奈,只得应允。
赵烁率兵直逼洛阳,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洛阳快马急报,庄宗李存勖郊猎正酣。景进持洛阳急报呈送庄宗,庄宗问道:“侍中何事惊慌?”
景进言道:“启禀陛下,魏州急报,赵烁反啦!”
庄宗惊问:“报上怎讲?”
景进读道:“同光四年四月初九魏州哗变,乱兵由博州渡河,十万火急,奏请圣断。”
宰相豆卢革言道:“赵烁率兵已渡博州,万岁返回京师,扼守关隘,方为上策。”
“准奏。”庄宗言道:“即刻传旨,起驾回都。”
庄宗李存勖游幸汴州,妃嫔彩娥跟随数千人,随行军卒有两万之众,车马辎重步履维艰。禁军统领元行钦奏道:“行装辎重受累三军,恐叛军追上,请陛下决断。”庄宗闻之有理,命禁军指挥使郭从谦率三千步兵押运辎重在后,庄宗自率精兵与众宫娥先行回宫。
禁军指挥使郭从谦押辎重行军不过十余里,左右士卒接连叫苦。郭从谦心中暗骂庄宗无道,猛然间雷雨大作,车马泥泞难行。郭从谦为难之际,有士卒来报:“启禀指挥使,赵烁已率兵攻陷开封。”郭从谦闻之大惊。
两难之际,郭从谦召集麾下将士,泣血陈情道:“赵烁已破开封,若不能将车马押回京师,万岁必坑埋汝等。”左右将士群情愤慨,从谦进而言道:“我欲与众将士杀回京师,灭族昏君,献降上柱国。”此言一出,士卒皆应。郭从谦摒弃车辆行装,率三千禁兵轻装返回京师。
洛阳城上守兵不知郭从谦等已反,使其三千士卒入城。郭从谦身居禁军指挥使,宫城戍卒皆受其差遣。郭从谦统率禁军焚毁宫门,直杀内宫。庄宗正在绛霄殿用膳,伶官史彦琼慌忙跑至,失声哭道:“万岁危矣,郭从谦率禁军造反杀入内宫。”
庄宗惊道:“内庭可有护卫?”
陪在一侧的景进答道:“尚有元行钦将军统领的三百黄甲军。”
庄宗言道:“令元行钦速挡之!”
禁军统领元行钦率三百黄甲军冲入宫院,拦住去路。元行钦怒喝道:“尔等受唐主皇恩,怎敢生此叛逆?”
郭从谦答道:“上柱国赵烁替天行道,我等欲领立明主,元将军何不与我等共迎上柱国入城?”
元行钦答道:“万岁视我如肱股,元某可死不可降!”遂率兵与三千禁军混杀一处。
须臾,禁军人多势众,黄甲军死伤已尽,几百禁兵将元行钦酣战一处,其余禁军攻入绛霄殿,庄宗李存勖手握精钢剑劈斩禁兵百余人,郭从谦见庄宗威猛尚存,令士卒乱箭射之,庄宗射死于宫殿廊下。大将元行钦虽杀兵无数,奈何无马难逃,力竭而亡。
庄宗被诛,其宫室人等尽死乱兵刀下,伶官阉党多备缉拿。郭从谦召集文武大臣,众人不知宫中有何变故,只闻郭从谦厉声言道:“伶官作乱,皇帝无道,本官承天下大义,已诛杀昏君,欲另立明主!”百官闻听庄宗驾崩,伶党被缉,竟无人悲痛,反而各自窃喜。忽士卒来报:“赵烁五万大军冒雨兼程,已临近洛阳二十里。”
郭从谦言道:“上柱国乃圣上皇兄,贵为帝胄,当承天命。”朝中文武无人敢驳,连声赞许。
未几,赵烁率兵摆阵洛阳城下。众人商议献降之人,太博学士冯道对张全义言道:“张大人在百官之众老成持重,今日赵烁兵马杀道,还请大人代为出使。”
张全义顿时脸色铁青,恐惧道:“老夫虽然有心献城,只恐赵烁忌恨我这前梁旧臣,不肯相容。”
冯道言道:“赵烁此番乃是为诛杀伶党而来,非是忌恨前梁旧臣,赵烁必不会责怪大人。下官与大人同去,定保你我安然无恙。”
张全义言道:“即使如此,可道与老夫同往敌营。”
洛阳城门大开,张全义、冯道二人各乘一马,带随从数人来至军前。冯道一看压阵的李从荣,拱手言道:“劳请少将军通禀一声,张全义、冯道为洛阳百姓来军中求议。”
李从荣言道:“先生稍等,我去禀告。”
片刻功夫,李从荣回马来言:“上柱国有情二位大人中军帐说话。”言罢,李从荣将张全义、冯道领至中军大帐。二人进入帐中行礼,只见赵烁端坐虎皮宝座,横眉立目,两侧将官手扶剑柄,威仪严肃。赵烁问道:“二位大人来此何干?”
张全义言道:“大将军神威将至,下官特为洛阳百姓向将军祈求太平。”
“哼!”赵烁言道:“若不是我举义兵讨伐伶党,今日绝不留汝狗命!”
张全义吓得连连称是,冯道言道:“我等身为人臣,饱受伶官专权之苦,今日上柱国神兵天降,匡扶正义,真乃社稷幸甚。臣等特来恭请大军入城。”
赵烁言道:“既然是二位大人来使,赵烁定不负诸公所望,二位大人回城告知百姓及众臣公,我只问罪伶官男宠,其余人等一概免罪。”张全义、冯道连声称谢,遂引赵烁大军入驻洛阳城。
话说赵烁率兵入洛阳,传令召见群臣于兴圣宫议事。赵烁左右众将皆劝其登基称帝,赵烁独把南宫梦叫至身旁,问道:“梦儿,今日众人欲保我即位,不知梦儿以为可否?”
南宫梦思索再三后答道:“庄宗诸子皆死宫中乱兵刀下,惟有魏王李继岌拥兵尚在西蜀。倘若夫君称帝,则魏王造反有名,则陷夫君于不义之地。”
赵烁问:“众人若是拥戴与我,不知当如何答复,我还想听听梦儿有什么想法。”
南宫梦这才说道:“夫君可以监国之名,代行君主理朝,不知可否?”
赵烁闻言后又是一乐,当皇帝!说不想当那是自欺欺人,可是自己不能带着妻子这样胡乱来,因此才问起南宫梦,如今见南宫梦这么回答,赵烁心中也就有底了。
过了少时,群臣会集兴圣宫,张全义言道:“上柱国救社稷于危难,救万民于水火,功盖千秋。国不可一日无君,为臣斗胆奏请上柱国顺承天命,登基为君。”
赵烁言道:“本帅起兵乃是诛杀伶党,另立明君,魏王尚在西蜀,待其归朝,当立储君。我暂以皇叔之身,代为监国,总理朝事。”文武众臣又二请赵烁登基,赵烁依旧辞而不受,仍自称监国。
赵烁令人寻到庄宗尸骨祭奠于西宫,并存庄宗灵柩,待魏王归朝送柩登基。
王越、李响、郭无为、郭威四人闻知赵烁有拥立魏王李继岌登基之意,连夜往兴圣宫求见赵烁。赵烁见此四人,掌灯秉烛,众将分坐左右。李响说道:“大哥,事已至此,万万不可待魏王归朝登基?”
赵烁言道:“魏王李继岌乃先皇长子,理当即位,何须多问。”
李响言道:“今日朝堂之上,群臣两请监国登基,监国虽两番辞而不受,但魏王若是得知此事,必要加害监国大人。”
赵烁问:“何以见得?”
李响言道:“魏王为人面善而心狠,郭崇韬总揽朝政,魏王杀其满门;如今主公已是监国,只恐魏王更不能容。”
王越也劝道:“大哥可曾记得,昔日您被朱贼放了黄河河水,打下河。河水倒流将大哥冲进上游吞龙沟,那水沟吞龙不吞人,可见大哥确有真命在身,理当称帝。”其余众人也是连声规劝,赵烁起身再三思虑,无奈叹道:“哎,我本是一介武夫,也没啥一世忠烈之名,本欲另立明主,如今却逼到如此地步。”
李响暗笑着,当着百官的面继续劝道:“大哥,如今康延孝将军举兵在汉州起义,可命其阻杀魏王于关西。倘若纵虎归山,则后患无穷。”赵烁又叹道:“这一步之差,要让我背得千古骂名么?”
李响双膝跪倒,劝道:“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得时无失,时不再来,大哥不可再犹豫了啊!”王越、郭无为等也接连跪倒苦劝:“大哥不可犹豫。”
赵烁满怀焦虑,咬牙捶案,对众将言道:“传令康延孝出兵阻魏王入关。”
这正是:半生忠烈成笑谈,人随时势难上难!
正文 【234】 南柯一梦
却说那魏王李继岌自从得庄宗调令,由西蜀率兵而出,哪里能知道郭从谦造反弑君,赵烁监国洛阳。
只是等到魏王李继岌兵临渭水,长安留守张抃毁渭水渡桥,魏王李继岌只得沿河而回。康延孝率三千精骑兵由汉州而发,烧魏王粮队。军粮被烧传至魏王军中,五万将士人心惶惶,魏王退至渭南,大军粮尽,五万大军溃散过半,逃兵难止。
魏王李继岌见情势突变,焦急而病,忽闻监军李从袭有急报来见。太监李袭慌慌忙忙进李继岌寝帐言道:“探马来报,赵烁率兵造反,五日之前已攻陷洛阳,陛下在乱兵之中驾崩。”
这一语如同晴天霹雳,李继岌顿时气得呕血不止,太监李从袭言道:“如今大事已去,天心所致,殿下自图前程吧。”李从袭施礼告退,化作民装而逃。
没过几天,魏王李继岌就忧郁而终,他知道赵烁的威望,也深知赵烁其勇力丝毫不逊于昔日的勇南公李存孝。
军中尚有两万余人,魏王麾下的归德参军名字叫张动,是京城人氏,机敏善断,即刻修书向赵烁求降。
数日后张动率两万人马回至洛阳,赵烁闻之大喜,在兴圣宫大会群臣。李响劝道:“天不可无日,国不可无君。魏王命已归天,如今监国上逢天时,下得地利,中和人心,龙命当兴。臣奏请监国登基。”
冯道又劝:“监国有尧舜之风,周公之德,功勋至极,贵为皇室,今承帝位上合天意,下应民心,如久旱得甘露,四海定神针,叩请吾主登基。”冯道伏地叩拜,殿上文武众臣纷纷跪倒,请赵烁登基。
赵烁面带苦色言道:“先帝尸骨未寒,魏王客死他乡,我当先祭庄宗,从简登基。”众人闻听,齐声高呼万岁。
登基后的第二天,文武百官随监国赵烁身着白素祭奠庄宗灵柩。祭奠礼毕,赵烁加冕受册,百官易朝服称贺。庄宗李存勖则终年四十二岁,在位三年,追封谥号为大唐庄宗光圣皇帝,葬于雍陵。
赵烁登基之年,谥为明宗,改年号为天成元年。赵烁颁诏降旨,废除伶官所但诸职,处死景进、史彦琼等伶党。裁革宫中宦官,遣散后宫嫔妃宫娥千余人。
明宗赵烁从俭治廉,丞相豆卢革身为首相构结伶官,荒废朝政,被贬辰州刺史,户部尚书孔谦贪赃枉法,兼并民田,被斩首洛阳街市,抄没家产。又为郭崇韬、朱友谦二人平反昭雪,大赦天下。吴、越、荆南、楚、闽南方五侯皆遣使入朝称贺,向明宗称臣。
这一次,赵烁从吊丝彻底的崛起!且不知这崛起的背后又有着诸多不可告人的秘密,说起如今登基为皇的赵烁,却显得扭扭捏捏,畏手畏脚了起来。
这样的情况,得益于晚上的一个奇怪的梦!
却说上柱国赵烁在睡梦中,见一团圣洁之光笼罩在眼前,光亮如白昼刺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