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伙,咱们村大壮,狗剩儿他们都有家伙,到时候大家伙在一起,谁敢这么不开眼打咱们的田地的主意,我直接砍死他!”
“那是,草娃你是大人了,都能讨媳妇的人了!还怕什么野人!”
众人哄堂大笑,气氛轻松得好像去郊游一样,数日前所有人心中的那种惶恐,不知道何去何从的恐惧,早已经不知道哪里去了,在他们心里剩下的,就只有对着新生活的憧憬,对着未来的希望。
这样的情形,在流民队伍的许多地方,都在不停的上演,而每当有人提出质疑的时候,总会那么“恰巧”有那么一个人路过,给大家晓以利害,并勾勒出一副世外桃源的盛境。
人是最为从众的动物,当一种思潮,或者说是一种希望,在人群中有了一定的市场之后,受到这种思潮影响的人,转而会自觉不觉间的影响到没有受到影响的人,这些“恰巧”路过,或者是“闲聊”的人,他们散播的只是以一个希望,一个火种,其后的事情,已经不用他们多加操心了,因为几乎没有几天,所有的人都清楚了他们的目的地,甚至在打破沿路的一些豪强的庄园和地主的宅院的时候,有的人还开始有意识的储存起食物了,而不是像以前那种吃了上顿不管下顿的做法了。
他们在做准备,做准备进行长途跋涉到达一个有田种,有饭吃,而没有欺压的新天地去生活。
因为他们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向东,向东!绕过应天府,绕过苏杭,到松江府,那里有船,有了船,就可以出海,离开大明这个人吃人的地方,去世外桃源。
在朝鲜,在新城,虽然天气已经颇为寒冷,但是,总理事衙门后面的一处小庄院的屋子里,却是暖意如春。
“小环,过来!”余风对着面前拈着一颗蜜枣,轻轻放在唇间的佳人微微笑着。
甄环袅袅的走在余风跟前,双手勾住了余风的脖子,吐气如兰:“老爷!”
“我的环儿如今也能帮着我做大事了,这一次我的大舅哥们若不是走通了漕帮的路子,那边的事情,还真的没这么轻松就完成,这一次,你们甄家可是为我立了大功了!”
“那老爷打算怎么赏我们甄家呢?”甄环眉目如画,躺在余风的怀里,如同一支倦怠的海棠。
“居然还找我讨赏!”余风哈哈一乐:“我余风什么时候亏待过给我做事的人,我大舅哥们能把这些人带过来,一个团练使的位置是跑不掉了的,至于你,我赏你一个宝宝,将来母凭子贵,岂不是比什么都强?”
“那妾身还真的等不及了!”甄环媚眼如丝,眼里好像好像快要滴得出水来,余风微微一笑,伸手抄处了她的腿弯,就这样抱着她,朝着床帏走去
第一卷 第二一一章 新城新血 大才少志
[正文]第二一一章 新城新血 大才少志
------------
第二一一章
新城新血
大才少志
随着皇太极的建国,在朝鲜的八旗兵,也逐渐的撤回盛京,这大清虽然和这朝鲜有着盟约,但是,这架势,分明是把朝鲜当做韭菜来栽的,割完了这一茬,稍稍缓一缓,你等长出新的一茬来,再来动手收割不迟。
所以,满蒙的残忍、动不动就屠城的手段,倒是没有多少落在朝鲜人的头上,虽然有些时候,屠灭个把村庄城镇是势不可免的,但是总体来说,手段还是比较温和的。
这也就造就了崔阳浩。如今的崔阳浩,已经是朝鲜政坛上一颗冉冉升起是新星了,民族英雄,定国大将等等一系列的光环套在他的头上,让人不敢逼视---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那些大清的强盗,没有多少想打的心思,大都是主动放弃占领地,让崔阳浩给拣了个大便宜。
朝鲜使臣罗德宪在皇太极面前不拜,被皇太极赶回国来的消息,已经是举国皆知了,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皇太极提出的条件太过于伤害他们的感情了:“姑遣人谕以利害,质其子弟,不从,兴兵未晚也。”
啥意思?就是我大清今时不比昔日,好歹也是一个国家了,咱犯不着和你这番邦小国一般见识,识相的,把你的儿子,儿媳妇,孙子,孙媳妇啥的老老实实给我送过来当人质,我大清就当这是没发生过,要不然,不是我大清吓唬人,老子可是会动刀子的啊!
这话一传回来,那可真正算得上举国哗然了。在大清的铁蹄下生活了几个月的北方三道的民众官员咬牙切齿自不必说,就连在汉城和四周城池的的那些官吏百姓们,也都是群情激奋。
丫的这帮强盗,真的把我朝鲜当做软柿子了吗?好吧,就算我们是软柿子,也不是随便任人来捏的,换做大明天朝来捏,大伙儿还勉强能够接受,你这帮吃生肉的家伙,算是什么东西。
而在这个时候,北方三道又频频传来捷报,新任的三道兵马统制使崔阳浩大人,率着英勇无敌的朝鲜军队,势如破竹,连连收复失陷在这帮强盗手中的国土,在这种环境下,哪怕朝鲜小朝廷中的某些人,不想给崔家的这匹黑马锦上添花,但是看到朝野上下,一片的叫好声,也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了。
如今的崔阳浩,虽然实际掌握的区域,连一道的地域都够呛,但是名义上,却已经是北方宁安道,平安道和黄海道三道的兵马统制使了,打开朝鲜地图看看,就会发现,这三道的地域,较真起来,已经差不多是整个朝鲜的国土面积的一半了,这样的权柄,不可谓不重。
当然,得益的并不仅仅只有崔阳浩一个人,在南浦之战看到了“维拉斯科商团”战力的他,更是和维拉斯科商团加强了合作,虽然云青山云大统领已经回到了新城,但是在这平壤一线,还是留下了一个叫余风的将领主持大局,而这位余风将军,也似乎颇有手段,他就曾经亲眼看到,那个眼睛好像长在了头顶的“维拉斯科爵士”对于余将军,那是不一般的服气,那个样子,简直就好像下属对上司一样。
崔阳浩的朝鲜军队到了什么地方,风字营自然就跟到什么地方,这可不是风字营自己贴上去的,而是崔阳浩强烈要求,并且花了为数不少的军械粮草金银财宝才换来的风字营的出兵。当然,风字营也不会那么傻乎乎的充当他收复国土的急先锋,但是压压后阵还是没有问题的,而实际上,崔阳浩这些付给风字营的代价的确有点冤枉,至始至终,风字营都没有用上几次。
要说问题也不是没有,唯一的问题就是,风字营本来就显得单薄的兵力,随着战线的越来越长,益发显得单薄了,这可不是在大明,就地征募,只要有银子粮食武器,立刻就能拉出一支队伍来。余风现在面对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可以利用的人口资源太少。
感谢卢象升,感谢张献忠,感谢郭嘉嗯,是大明朝廷,一场年前的大战,在江南如此富庶之地,都能制造出这么多的流民。而这些流离失所的人,只要稍加引导,来到朝鲜,来到新城,余风就可以立刻将他们转化成自己的力量,而且,中华民族是同化力最强的民族,只要有了足够的实力,不被这帮高丽棒子同化,那么,这帮高丽棒子,就等着被这些漂扬过海的汉人同化吧!
到时候,以血统纯正的汉人为主体,这些被同化的朝鲜人或者番人,一起抱成团,余风就不会再有眼前的这种烦恼了,而且,也不用担心忠心的问题,他有足够的实力,表现出自己的态度:为我所用,用之,不为我所用,去之!
数万人全部来到朝鲜新城,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自然界的优胜劣汰的定律,在这里同样能起到作用,在经过长途跋涉,甚至和官兵的作战后,能够越过几个州府,上到自己为他们准备的船只上的人,能有一半,余风就要偷着笑了,虽然数量大大减少,但是毫无疑问,这能够上船的这些人,都是去芜存菁了的,老弱病残基本上都在这条逃亡路上,被无情的淘汰了。而这些人,也将成为余风集团的新血,为余风集团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虽然在策动引导这些人的时候,余风留在大明的天机,基本上都已经全部发动
,但是即便如此,这人力还是不敷。余风也没有想到,这个时候,给予了他关键性的帮助,竟然是甄环那个愿意留在南京的大哥,而且,他这位大哥,居然还是漕帮的一位香主。
漕帮的潜实力是何其的强大,有了他们的物资人员的支持,很快流民们被煽动得朝着海边而来。不管是漕帮的高层如何授意甄大,还是甄大如何说动了漕帮高层,这情形是显而易见的,事情是往余风希望的好的方面的发展,这个情,余风还真就得领。
好在余风也算是在朝鲜小小的发了一笔战争财的,得到了天机的报告,他立刻就着手准备海船接应、以后到了之后,新城如何安置这些民众的问题了。以他现在新城港口的优势,联络郑家丝毫不困难,这般规模庞大的海上运输,没有郑家的点头或者是出手帮助,根本就不可能实现。而对于这一点,余风不敢说有十成的把握说动这郑家,七八成的把握是有的。
即使是他好郑芝龙从未谋面,但是他毕竟是穿越而来的人,对于三百年后,后人如何评述这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老爹,他一清二楚,如果非得用最简练的话语来概括这位海上枭雄的性格的话,那就是一句话:“有大才而无大志!”
如今天下的形势,稍微有点眼光的都看得出来,大明已经是岌岌可危了,乱世的景象已现,如果郑芝龙还是如历史上那个郑芝龙那样,他不想再大明的这一棵树上吊死的话,他怕是就要自己考虑下自己的退路了,知己知彼到了这个地步,这事情再出差错,那就叫见鬼了呢!以郑芝龙的眼光,不会看不出自己的格局,再不济,也是一个在朝鲜割据一方的局面,这个这个骨子里还是生意人的海防参将,既得了实惠,又有了面子,那是绝对不会放过这个卖大人情给自己的机会的。
事情果然如同预料的一模一样,郑家的人,在和他接触以后,没几天就得到了郑芝龙明确的回复:在不和大明水师直接接触的情况下,这个事情,可以做。只不过,他们除了余风提出的钱财数目之外,还加了一个小小的要求,余风的那种新式火枪,他们要一千只,而且,余风还得派给他们一队教头,手把手的教会他们使用这种武器的技巧,战术。
看来,对于余风在朝鲜的发展,郑家也不是一无所知的,至少,这种新式火枪的战绩,他们知道的一清二楚。余风对于这个条件,他毫不犹疑答应了。这不是什么难事,新式火枪,无论是从制作到使用,如果没有形成规模,在一场战斗中,根本不会发挥太大的作用,而郑家的火枪火炮,大都是澳门的那几个兵工制作所流出来的,郑家本身并没有制作和完善这种火枪的工匠和机构,对于这样类似于买家的要求,余风这个无良军火商很乐意为他们提供他们要的东西,他甚至还打主意,是不是双方利用这次机会,展开军事交流,顺便,借郑家之手,弄点佛朗机大炮或者是大炮的制作工匠来。
当然,这就是后话了,总之,流民们穿州过府,朝着自己的目的而来,沿途的城池一个个绷紧了神经戒备这这些蝗虫一样席卷而来的人们,但是却很是意料的发现,这些流民们根本没有攻打州县的打算,而是一个个如同扑火飞蛾,义无反顾的朝着海边而去,然后,上了一艘艘没有任何标识的海船,消失在天水交接之处。
这一下,就皆大欢喜了。大明朝廷少了这个祸乱腹地的祸根,自然是一身的轻松,至少他们可以将眼光从南直隶抽了出来,瞄向北方了,而在大海彼岸的余风,也是眉花眼笑的看着一船一船的百姓,来到自己的领地,为新城注入一股股新鲜血液。充当运输队的郑家,更是坐在如山的银锭上,玩弄着一只只他们从未用过的火枪,爱不释手。
崇祯九年,真是一个好年景!
第一卷 第二一二章 甄家兄弟的选择
[正文]第二一二章 甄家兄弟的选择
------------
第二一二章
甄家兄弟的选择
“来来,不要拘束,为这数万百姓,我余风今日也要敬两位一杯!”端着一杯酒,余风一饮而尽,然后倒过杯子,给坐在对面的甄大甄三过目。
这是余府的家宴,宴请的正是这次鼓动数万百姓从大明来到新城的两位大功臣甄大,甄三,而席上除了余风这个主人,就只有甄环一个作陪,这是真真正正的家宴。
甄大和甄三对望了一眼,端起酒杯,毫不含糊的一饮而尽。
先前对于自己这个小妹的处境还有些疑虑的甄大,看见一脸幸福的甄环,坐在余风的身边,顿时觉得这一路上爬山涉水飘洋过海吃的所有的苦,都值得了。而自己妹妹的身份,能使得余风亲自设宴招待,不仅仅是妹妹脸上有光,就是他们兄弟两个也是觉得与有容焉。
甄大于余风如此近距离的接触,这还是第一次,但是从在松江府踏上出海的大船的那一刻起,他就无时不刻不感觉到余风的威严所在。那些随船的兵丁,操舵的船老大,哪一个说起余风来,不是毕恭毕敬。而到了新城,他更是眼前豁然开朗,井然有序的街道,川流不息的人群,这和他在大明哪一个城市里看到的都是截然不同。
街道上行走的不仅仅是穿着大明服饰的百姓,还有长得怪模怪样的番人,脑门上剃个精光,仅仅留着两边头发的扶桑人,更有袒露着,脚步急匆匆而过的高丽女人,虽然看起来给人有些光怪陆离的感觉,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活力四射的城市,正如他和那些流民们所言的,这是一方全新的天地。
而这一切的缔造者,眼前就坐在了他的面前,笑语盈盈的和他话着家常,让他不禁感叹,人生的机遇竟然是如此之奇。当然他也免不了在心里嘀咕一下:“这样位高权重的人物,当初就怎么看上自己的妹妹了的呢?”
“怎么样,两位大舅哥,接下来,有什么打算?”余风的说话,打断了他的出神,看到自己兄弟和妹妹略微奇怪的眼神,甄大脸色微微一红,干咳了一声:“这次娃儿他娘和两个娃儿都跟了过来,三儿和环儿又在这边,我想,总会妥善安置了他们的!”
余风微微点了头:“小环的嫂子和侄儿,也是自家的亲戚,我自然是不会亏待了他们,一应各处的衣食住行,各种用度,直接从府里拨就是了,这一点,甄兄不用担心!”
“我这兄弟,自打从南直隶过来,一直在大人的麾下效力,玉不琢不成器,若是这小子,有犯浑的时候,大人尽管责罚,切莫不可手软?”
“我哪里有犯浑的时候,去年的评定考察,咱们营都已经报到军务衙门去了,若是没有意外,今年我就是总旗了!”甄三微微嘟囔了一声,却是不敢反驳。
“你总旗绝对是没有问题了,你这次的功劳,就算独领一个百户,也不会没有人服气,不过凡事都得按照规矩来,功劳我先记下了,若是有了缺,补你一个百户!”余风耳尖,却是听到了甄三的说话。
“还不谢谢大人!”甄环白了自己这个愣头愣脑的哥哥一眼,“大人都许了你百户了,难道你还不满意?”
甄三怔了一下,霍然起身,竟然给余风敬了一个军礼,只是起身的动作太大,带得桌子上的杯盏碟盘,一阵东倒西歪。
“不要这样,不要这样,我说了随意点的,都是自家人说话,这么拘谨就没意思了?”余风摆摆手,一点都没有在意,甄三这才喜滋滋的坐下。
风字营中的百户的含金量是多高,他这个在风字营里混了大半年的小旗,那是知道得一清二楚的,就是他这个小旗,在一群朝鲜兵面前,都是指手画脚,拽的跟二五八万似的,要是升了百户,那还不威风得没边了。而且风字营的军饷可是和官职大小挂着钩的,升了百户,估计以后他也再不用悄悄的花妹妹塞给他的私房钱了。
“适才的话,甄兄还没有回答我呢?莫不是不打算留下来?”余风隐隐猜到他几分心思,笑吟吟的问道。
“大哥”甄环也有些急了,昨日在闺房中,老爷可是答应给自己大哥留下一个团练使的位置,那可是管着几万百姓中挑出来的团勇庄丁的好差事啊,大哥没读什么书,做文职自然是憋屈了他,做武职带兵打仗的话,自己和嫂嫂又放心不下,这在新城练兵,既能做出功绩,又是安全无比的差事,在甄环看来,最是适合大哥不过了。
“我想回漕帮!”甄大摇摇头,将脸摆过来,对着余风一字一句,非常肯定的说道。
“回漕帮?甄兄,你这是打定主意了?难道我这里池子浅,留不住你这条大鱼吗?”虽然余风猜到了一些端倪,但是还是有点泄气,人家都是英雄好汉,蜂拥而至,自己居然连自己的大舅哥都留不住,简直是太失败了。
“这次流民南下,大人也派出了不少人手,我注意了一下,可不是全是山东人啊!”甄三微微有点紧张,如果刚刚说的是亲情私情的话,眼下的话,就有些触犯余风的忌讳了,余风只交代他会派出人手和他合作,可没有说允许自己查这些人的底细。这种大人物手里有一些不想在外人面前露出行迹的黑暗力量,那是特忌讳别人知道的。
“嗯?”余风没有说话,继续等待他说下去。
“大人既然连三山五岳的好汉都能用,不知道漕帮的好汉,大人愿不愿意收留!”见到余风脸色如常,甄大这才心里踏实些,一口气将自己想法说出来。
“像甄兄这样的人杰,我自然是欢迎之至,哪里有不收的道理!”
到了现在,余风才算是彻底明白甄大的心思,原来甄大市井出身,文不成武不就,在这新城,他实在是感觉不出有什么可以让他发挥的地方,倒不如回到他熟悉的城市里,做出一番事业来。余风既然在大明还留有人手,自然是在大明活动,那么,他也可以成为其中的一员。相信在忠诚可靠方面,余风是不会有半点疑虑的。
“这事情先搁下,你休息几天,过几天,我会派人专门找你谈这事情!”余风想请清楚甄大留在南京的好处以后,立刻就觉得甄大的这个想法相当的不错,让甄大成为天机在南京甚至南直隶的负责人,也许是一个很不错的主意。
“好了好了,好不容易一家人聚一聚,净说些男人的事情,就没有写轻松有趣的事情吗?”见到这两个自己都关心的男人,谈笑间决定了事情,甄环有些娇嗔的说道:“大哥,这次你们在南直隶,那那么多的流民们混在一起,难道不害怕吗?我听说,他们饿急了,可是吃人的?”
余风也面带微笑的看着甄大,他也想听听,在江南的那些流民是怎么样一路走过来的。
“你听谁说的,那是咱么南直隶呢,又不是在陕西河南,哪里有那么邪乎?”甄大嘴巴微微一撇,“吃狗吃猪我倒是见过,吃人,倒是没有听闻过!”
他呷了一口酒,朝着甄环笑了一笑:“真要是没有吃食,饿的急了,大家伙随便破几个庄子,就够吃好一阵子了,我好像记得,在苏州府附近的时候,大伙儿破了个庄子,好家伙,足足有几十个粮仓,三四万石粮食,连吃带拿都没有弄干净,最后还是一把火给烧了了事。”
“这样啊,我还以为他们说吃人是真的呢,净编瞎话骗我!”
“是真的!”甄大脸色一肃,“这等吃不完的粮食,也只有在我们南直隶的富户家中才有可能出现,在河南,在陕西,在陕西甚至湖广,吃人的事情,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情了,千里凋敝,城如鬼蜮,真真切切是有的。”
甄环侧着脸,情不自禁的朝着余风的脸上看去,这倒不是他不相信自己嫡亲大哥的话,不过,对于自己老爷的说话,她是一向都深信不疑的,在她的潜意识里,自己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问题,想不明白的话语,自家老爷是一定能解决,一定有答案的。
余风看到她长长的睫毛下,有些不可置信的眼光,微微的点点头,他不想骗自己的亲人,虽然自己努力为他们打造一个安逸舒适毫无危险的生活环境,但是,他们也有权利去了解外面的世界的真相,尽管,这真相有时候看起来是那么的残酷。
“原来,是这样啊,我以为我以前和少爷看到的,就已经是人间至惨的情形了,原来,外面的世道,竟然已经坏到了这个地步了!”甄环有些失神,他说的以前看到的,自然是余风在山东遇见她跟着徐元良从蓬莱返回的那一次了。
“那和那些地方比起来,这里可真算得上是一个世外桃源了!”她若有所思的说道。
余风和甄家兄弟相对笑了起来,甄环很是敏感的抬起头:“你们笑什么,我说错了吗?”
“不!”余风摇摇头:“你没有说错,实际上,你两位兄长,在劝说那些百姓们来咱们新城的时候,正是告诉他们,咱们这个是一个世外桃源!”
第一卷 第二一三章 主人翁精神
[正文]第二一三章 主人翁精神
------------
第二一三章
主人翁精神
一切事情的发展,仿佛和去年的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比起去年来,今年的规模更大,人更多。
一艘艘海船靠在新城的港口,而流民们一个个络绎不绝的从海船上下来,按照专人的指引,走向一个个的接待点。然后,从这些接待点里,被人带着去向一个个的安置点。在那里,他们将会被新城民事衙门的官吏,进行简单的甄别,按后按照他们的地域、技能分配到相应的农庄去。
新城的港口,如今几乎以及看不到别的商船,来来往往的都是运送流民的船只,每天至少二三十艘海船停泊在这里,每艘船上,或者是三两百,或者是百余人,每天从船上下来的人有官员暗暗计算过,至少要在四五千人左右,这个数字,实际上已经远远的超过了新城的接待力量,以至于连一直在新城训练的维拉斯科的教习营的新丁们,也被拉了出来,维持秩序。
这样的情况,足足持续了小半个月,到了这半个月之后,这股流民潮算是慢慢的缓和下来,每天的船只,也变得零星一点了。实际上,在第三天还是在第四天上头,新城附近的农庄,已经就是人满为患了,这些地方已经安置了不这么多人。好在吴嫣然得到余风的授意后,做了一些准备,在铜矿附近,又开办了一个个聚集点,又从新城到铜矿之间,每隔那么里,建造了一些简易的房屋,也就是这些房屋,在流民潮过后形成了一个个的村庄。
短短的半个月,整个新城的范围往外膨胀了一二十里地,整个时候,新城,才真正有了一个城市的模样,除了城镇,城镇外面还有大把的农村,可以预见,在这些新农村的已经开垦的和未开垦的土地上,在今年春天来的时候,必定是一片生机盎然。
依然是田庄的管理模式,依然是赊欠种子农具,依然是在各个田庄建立护庄的力量,新城就这样快速有效的将这些新血,纳入了自己的这个体系,在经过短暂的磨合之后,于这些新来的百姓,迅速的合为一体。
对于新踏上这块土地的流民们来说,目前的情况基本上他们想象中的没有多大的区别,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虽然这屋子很多要靠他们自己的双手去建造,这田地也要他们去开垦,但是,他们也已经很满足了。虽然那些劝说他们到这里来的人,对于这边的官府的情况说的很少,甚至有的人开始,还有一种本能的抵触态度。但是,很快他们就发现,这种抵触完全没有必要,和大明的那些官吏相比,这里的官吏,似乎个个都是那么的清廉,能干,他们所有想到的和没想到的事情,这些官吏们都替他们想到了,而且,他们一直痛恨的欺压他们的情况,一直没有出现。
这里的确是世外桃源!
躺在简陋的木屋里,喝着热腾腾的稀饭,吃着一个个比拳头还大的白面馍馍,这些流民很一个个心满意足。只等着春天一到,他们就会拎着锄头,出去在门外的土地上开垦他们的希望,在这片土地上,开始他们新的生活。
每个聚居点上,总有那么三两个新面孔,这是新城派来来指导百姓并将新城的各种政策措施宣讲给百姓的人员,等到这些村庄稍加规模后,这些人也许就是新的庄头,新的护庄队队长。他们代表的新城,同时,也将代表着他们聚居点的百姓,协调者自己的村庄和临近的村庄以及新城的关系。
陶真就是这些人里的一个。
他是河间府人,去年的这个时候,他随着一群无处可去的人,上了海边的一艘大船,来到了这里。很短的时间,他就喜欢上了这里,对于家乡河间府,他没有任何的留恋,他的亲人都已经不在,房屋也在兵灾中变成了一片白地,而眼下在新城,他不仅仅重新讨了媳妇,在他的名下,还有了五亩上好的水田,而他,也因为一直表现出色,也成为了护庄队的小队长,小日子可以说是过的红红火火的。
他已经彻底的将新城当做自己的家了,可以说,如果现在有人敢来破坏他这种生活,他绝对是第一批操着刀子保卫自己家园中的一个。他以为自己会在这护庄队就这么一直干下去,然后,说不定可以进风字营,虽然听说大人的风字营操练得非常厉害,但是,再厉害,也不会比日夜开荒种地厉害吧,他又不是身娇皮嫩的少爷,这点苦难道还吃不得,等到了时候,他一身风字营的戎装回到庄子里,看不把自己的那些伙伴羡慕死。
可惜的是,好不容易大人带着风字营出去征战,新城空虚,风字营开始补充人手,他却是是无缘得进,这让他很是沮丧。风字营的兵源,没有别的途径,只可能从各个田庄的护庄队中挑选,这些经过风字营训练方式的基本操练过的庄丁,无论是从素质还是身世清白甚至是忠诚度来说,都是这百姓中最为出色的,这样的招收方式,彻底的保证了风字营的官兵队伍的素质和纯洁性,这一点是经过军务衙门研究并颁发了布告的,没人可以例外。
同样,在各个护庄队里,进风字营当差吃粮,也是那些精力旺盛的小伙子的夙愿。待遇高福利好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穿着风字营的军服,就代表着一种荣誉,一种身份,只要穿着这身军服,无论你实是在新城,还是在各个田庄,只要是在新城所属的范围内,你收获的绝对是真心实意的尊敬和热情洋溢的招待,每一个新城人都知道,他们现在之所以有这样的日子,都是这群可爱的小伙子,在保卫着他们,在为他们战斗。
第一次扩招,陶真落选了,为了这事情,他媳妇好几天都没有给他好眼色,近百人的护庄队,风字营挑挑拣拣,只要了十来个人,他真的觉得很憋屈,在过后的两个月呢,他更是憋着一口闷气,发疯了似的操练,他相信,只要第二次风字营来招人,他第一会选上去的。
可惜,没等到风字营的那几位官长来招兵,他却等来了民事衙门的征召文书。他将成为一个新的庄园的护庄队队长,也就是说,他现在当官了。
接下里,大船一艘又一艘的靠在了港口,数不清的人从船上下来,他知道,这其中,有那么一部分人,将会成为自己的子民,而自己只要将自己的工作做得出色的话,进风字营的夙愿,将不再是梦想!他清楚的知道,他原来的庄子里的护庄队长,就是货真价实的风字营里出来的,而他觉得,这位队长,教给他的东西,他基本上都学会了,而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将队长教给他的东西,再教给自己即将组建的护庄队的那些小伙子们。
“陶兄弟,想什么呢?”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乐呵呵的走了过来,将插着两个馍馍的筷子递给他。
这是陶真这片聚居地里大家推举出来的庄头,威望很高,陶真不知道他做了什么事情,让他得到大家的认同,但是在陶真的感觉中,这位叫做蒋仁的庄头,就是一个有着满手老茧的憨厚农家人。
“我在想,明个儿是不是去城里为大伙要两头耕牛过来,没有大牛,小牛也成啊,稍稍养一养,今年用不上,明年就能用了!”陶真接过筷子,将自己想的事情说了出来。
“呵呵,怕是不容易吧!”蒋仁依然笑呵呵的:“这一次,人可是不少啊,城里不可能每个庄子都准备耕牛的,没事情的,陶兄弟,咱们别的没有,这把子力气还是有的,到时候大家多累点,也就成了!”
“总得试试才行!”陶真其实也没把握,不过,他倒是真的想进城一趟,除了该领的粮食,那些农具什么的,也要领回来,总不成这一开春,大伙光着手干活吧。
“对了陶兄弟,我来的路上,听人说,这里还有野人,大伙一直都琢磨这个事情,可是也一直没有见过,不知道有没有这么回事?”蒋仁问道。
“野人?”陶真一愣,随即笑着说道:“野人倒是没有,蛮人倒是不少,不过,你要是看见拿着家伙的蛮人,可不能大惊小怪啊,那是大人招募的蛮兵,为咱们打仗的!”
“那他们就不祸害咱们百姓?”蒋仁小心翼翼的问道。
“他们敢?”陶真乐了:“有军法在呢?他们不要脑袋了,偷东西的最轻都是二十军棍,那么大的棍子,二十军棍下来,这月你就不要想下床了,至于抢东西的,轻一点的是利箭穿颊五十军棍,没死的话,还得拉出去游街示众,重一点的,直接就斩手断肩了。再重的事情,好像没人犯过,估计不用报到民事衙门,直接就被他们的官长枭首了,他们丢不起那人!”
“这么苛刻?”蒋仁吓了一跳:“就不怕军法太严厉了,他们作乱吗?”
“那得借他们几个胆子才行,咱们风字营可不是纸扎的!”陶真不屑的撇撇嘴:“你当你还在南直隶呢,那些没用的兵丁见惯了吧,蛮兵们要做乱,都不用风字营出手,就咱们各个庄子里的人,随便拉出几百就能弹压了他们,更别说比咱们厉害十倍不止的风字营的兵了!”
“那要是你说的那个风字营的兵,欺负咱们百姓呢,咱们有没有讲理的地方?”
陶真放下手中的馍馍,两只眼睛凝视着蒋仁:“蒋大哥,你的顾虑我知道,我和你们一样,来的时候,也是光棍一条,而眼下,我娶了媳妇,有了田地,而进风字营,是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了,你觉得,像我这样的人,会祸害咱们乡亲吗?”
“或许或者总有那么坏了一仓谷子的老鼠!”蒋仁呐呐的说道有些赧然。
“如果真有这样的害群之马犯了事,无论你去城里哪一个衙门,我想,没有人敢置之不理的,新城,是大伙的新城,不管什么人想为非作歹,大伙都不会放过他的!”陶真斩钉截铁的说道。
“啪啪!”不知道什么地方,传来一阵击节声,陶真抬起头来,只见在自己身边,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围拢了一圈的乡民,一个个脸上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如此,蒋某就放心了,来,蒋某以水代酒,敬陶兄弟一杯,愿大伙的日子,从今天起,越过越好!”
第一卷 第二一四章 新城保留区
[正文]第二一四章 新城保留区
------------
第二一四章
新城保留区
“这是今天的第几起了?”民务理事衙门里,理事董千秋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岤,对着他身边的一个书吏说道。[搜索最新更新尽在bsp;大量涌入新城的流民们,给新城带来了生机,同时也带来了足够多的麻烦。这这些麻烦,除了内部消化的,那些凡是涉及到朝鲜人,甚至是教习营的家属的争执纠纷,却是没有人能够做主,只得一层层报上民事衙门来。
如今的新城,原来改制的管理机构,如云青山的军务理事衙门,主要由天机营的官兵担任,眼前的只能却是有点蜕变为后世的警察机构,专司管理治安,盗捕,刑名一事了,而真正的作战,以及后来来到的风字营一手包办了,严格来说,他们已经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作战机构了,虽然他们的装备配置,和作战部队的没有多大的区别。
而孙大海的内务理事衙门,则是更像是担任的宪兵、纠察一样的职能,至于情?br />好看的电子书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