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的身份;四为发
挥以让代争的精神。做一个谦恭有礼的人,别人自然会喜欢你而与你亲近,你又何必做司马牛之叹?
对人有礼貌,不见得马上有实际的效益。有些人急功近利,认为有没有礼貌,人家又不能把我怎样,
何必约束自己,处处讲求礼貌?有些人注重形式化的礼貌,却丝毫不关心人,令人觉得此人很虚伪。就像
美国人那样,他们惯有的礼貌只是一种虚假的表象,并不含有任何情感因素。
待人需有差别
虽然与我们打交道的人众多,但我们却不会一视同仁。中华文化中形容交情的词有很多:点头之交、
泛泛之交、患难之交、刎颈之交、莫逆之交、生死之交……这些词多以交情深浅而划分,这就告诉我们,
对待交情不同的人应该采取亲疏有别、差别对待的形式。
对只是认识但并不熟悉的一般人,我们仅限于礼貌性地打招呼,谈不上什么信任不信任的问题。逐渐
互有交往,增进彼此的了解,成为熟悉的朋友之后,虽然也交换一些意见,但多是闲聊,毕竟交浅不言深,
不可能涉及不足为外人道的题材。熟悉的朋友当中,有一些信得过的,慢慢变成好友,再进一步成为密友,
这才放心商量一些私人的问题。密友经得起再三的考验,切实可以交心的,才会变成知己。
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虽然将关羽、张飞、赵云都视为兄弟,但他对三人的感情并不同:关羽、
张飞是他的结拜兄弟,三人自桃园结义开始,便亲如一家,刘备所说的“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指的
也就是关羽、张飞二人。而赵云的地位则不同,关羽曾说:“翼德吾弟也;……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
位与吾相并,可也。”一句话点明了赵云的地位,不过是因为他战功卓著,加上忠心耿耿,所以从情分上
视为兄弟而已。
其实每个人都如此,都会谨慎区分自己的知己、朋友、熟人,我们如此对待别人,别人也如此对待我
们,这都无可厚非。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还要掂量一下自己在别人心里是何分量。如果你和别人是
知己,完全可以无话不谈,他有什么过错,你都可以委婉指出;如果你和别人只是熟人而已,则交浅不可
言深,以免犯了别人的忌讳,埋下祸根。
要想交到知心的朋友,离不开感情的投入,即从对方的立场去考虑其想法,以了解其感受、要求和苦
恼。这种感情投入是自发的,不应计较产出,你自然会得到许多朋友。如果你是为了获得回报才投入的,
总是想着“我对你好,你一定得对我好”,那你肯定得不到他人的回馈。
人和人打交道不应该点到即止,如果你认识的人都只是泛泛之交,而无一个知心朋友,那又怎会有乐
趣呢?我们认识别人,并不会只是抱着认识的目的,而是想通过交往熟悉起来,成为朋友。
三大禁忌
人际关系有三个破坏因素:锋芒毕露、自负和轻率。如果你有这三个毛病,最好马上改掉。
一个人锋芒毕露,其人际关系不可能好。很多年轻人都有这个毛病,到哪里都要变成焦点,别人讲话
他要插嘴,对什么事情都有意见……这些都是锋芒毕露的表现。锋芒毕露不一定会出人头地,因为所有的
人都会找机会把你的锋芒除掉。很多人年轻时有棱有角,后来却变得很圆滑,就是因为受了很多打击。
自负也是破坏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很多人刚上大学的时候,眼睛长在头顶上,只看到天,没把别人
放在眼里。上了二年级后,挨老师的批评多了,眼睛才慢慢长到下面来。
尤其现在把大学分等级后对年轻人的影响更大。不是一流大学毕业的学生,底气都不足。但是社会风气
就是这样,而且全世界都这样,比如日本,只要一个人上了东京大学,他这辈子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职业
有人给他找,老婆有人给他找,房子有人给他找,他什么都不用操心。这就造成了一些年轻人进入名牌大
学以后,目空一切。结果在工作时,很难与别人合作,管理他也非常困难,除非你都听他的,而他又不成
熟。所以,企业只好让他做可以独立完成的小项目。
西方人一直强调人要对自己有信心,但我认为,人应该对老天有信心。什么叫老天?老天就是自然,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服从自然的规律。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伏羲氏当年就是从自然的景象体会出人应该怎样的。伏羲说,天、地、人,曰
三才。意思是说,只要三个人在一起,其中有一个人像天,有一个人像人,有一个人像地,像天的人就要
领导其余两人。皇帝自称天子,是因为只有他才能够代表天;地是很踏实的,它要承受所有东西,负荷力
最强;人要承上启下、顶天立地。三个人在一起,角色不同,互相配合,才能相处愉快。
这样的话,每一个人都不能有锋芒,一切要顺乎自然,这是中国人一向的主张。花长得美,就会被摘
掉;树长得直,就会被砍掉;人有才能,就会遭打击。所以一个人要修炼,要有内涵,不露锋芒,就会有
前途;一个人很自负,自己认为了不起,那就叫做无法无天。孔子有一个学生,叫颜回,成绩最好,也是
孔子最喜欢的学生,但他英年早逝,什么东西也没有留下,反而其他成绩差一些的学生做出了很多功绩。
轻率,就是做什么事情都不经过大脑。自以为很聪明,实际上就是轻举妄动。遇事不要立即反应,因
为每次发生的事情都很特别,历史虽会重演,但从来都是大同小异,所以谁也没把握处理好。
很多人经常说要按照惯例办事,但每次的事都不同,何谈惯例?所以,同样的事结果往往不一样,有
走运的也有不走运的。有些人开车闯红灯被抓,第一反应是倒霉,从来没有人主动承认“我违规了”。被
抓的人肯定想:“前面的车闯红灯警察没看到,后面的车闯红灯警察没来得及抓,所以只有我倒霉。”
一般人遇到刺激就会乱说话,事后才后悔,而闭上嘴后,这个刺激会迫使大脑飞快地运转,积极思考
问题,这叫做谋定而后动。千万不要急于显示自己很聪明而立即反应,否则你会后悔的。我们都不是神仙,
每一个人都有一些缺点,最要紧的就是告诉自己:“我很有能力,但是我不要随便表现。”
因为我们不是西方人,西方人一生只做两个字而已,一个叫show,show就是作秀的意思,西方人有
什么才能,一定要表现出来。另一个叫做tell,tell就是告诉别人我表现了什么。西方人不断地表现,
而且到处去告诉别人,自己能做什么。这种人在中国是非常吃亏的。中国人遇到事情都先说“我不会”,
然后看看大家都不会,才说“我来试试看”,结果做得非常好。
你问一个美国人最近在干什么,他什么都告诉你;你问一个中国人最近在干什么,他什么都不会告诉
你,因为他的第一反应是“你问这个干什么”。你问一个美国人“你会打乒乓球吗”,他会就说“会”,
不会就说“不会”;你问一个中国人会打乒乓球吗,他一定说“不会”。中国人不敢说“会”,否则对方
会很认真地跟你打,把你打得惨败,然后还笑话你:“你这样就算会啊?那谁不会呢?”这不是自取其辱
吗?
中国人为什么会立于不败之地?就是因为我们很会保护自己。比如,有人问:“对这件事你有什么看
法?”中国人肯定说:“我不懂。”这样,就没有任何责任了。然后他听听大家的看法,听来听去觉得还
没有自己懂得多,于是就站起来说:“我刚刚想到怎么办,让我试试看。”结果不言而喻。中国人没有确
保安全的时候,不会轻易出手。
情势不停地在变,我们要特别机警,有任何风吹草动,先闭上嘴,赶快动脑筋,找到当前的合理点。
全世界最受老天关爱的人有两种:一种是犹太人,一种是中国人,这两种人所受的磨难最多,但是最聪明。
全世界公认犹太人最会做生意,但有一个犹太人跟我说:“全世界最会做生意的是中国人,不是犹太
人。中国人把‘最会做生意’的名号安在犹太人头上,人们看到犹太人就很警惕,结果犹太人根本赚不到
钱,而中国人一直说‘我不会做生意’,结果赚得盆满钵满。”
所以说,一个有能力就表现出来的人,是没有什么前途的。
十大要领是人际关系的催化剂
很多人用其一生来寻觅若干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知己,以期成大功、立大业。如果说中国人一生都在
努力建立靠得住的关系,大概并不为过。伯牙、子期虽然谱写了《高山流水》的千古绝唱,但在现代社会,
像伯牙这样的人却不值得推崇。知己难逢,我们最好扩大交友的范围,然后由疏而亲,由浅及深,在众多
的朋友中寻觅知己。
一表人才
中国人从小就被培养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的意识,中国人的一切都是从人际关系开始的。成功的人际
关系,是中国人共同的愿望。中国人普遍相信一条定律: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靠”的意思,当然
是“依靠关系”。于是靠得住或靠不住,便成为中国人十分重视的变量。靠不靠得住,必须经过比较长时
间的考验。而朋友众多,选择靠得住的朋友的几率也比较大。中国人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便是希
望广泛地结交朋友,然后从中寻找知己。就算不能成为知己,朋友也总比陌生人要好得多。
很多人用其一生来寻觅若干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知己,以期成大功、立大业。如果说中国人一生都在
努力建立靠得住的关系,大概并不为过。伯牙、子期虽然谱写了《高山流水》的千古绝唱,但在现代社会,
像伯牙这样的人却不值得推崇。知己难逢,我们最好扩大交友的范围,然后由疏而亲,由浅及深,在众多
的朋友中寻觅知己。
为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庆幸的是,中国人善于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人
际关系的建立技巧可以简化为十大要领,分别是一表人才、两套西装、三杯酒量、四圈麻将、五方交游、
六出祁山、七术打马、八口吹牛、九分努力、十分忍耐。这十个要领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要诀,缺一不
可,必须合理应用,以确保成效。十大要领通俗易懂,学会以后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要领虽然只有十个,
但内涵丰富,不可局限于字面上的意思。按照这十点去做,基本不会产生太大的冲突。
十个要领可以归纳成五个方面:人际关系的、人际关系的媒介、人际关系的交往、人际关系的技
巧、人际关系的修养。这五个方面,中国人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即一阴一阳之为道。这十个要点就是道,
归纳成的五个方面都是一阴一阳、两两相对的,例如,一表人才是指先天的,两套西装是指后天的。
一表人才有三个重要的含义:第一,一表人才通常叫做第一印象。当你看到一个人的时候,首先会对
他有个初步的印象,这就是第一印象。在现实生活中,千万不要用第一印象来论断一个人,这是很危险的
做法。因为外表看起来很忠厚的人,内心可能非常阴险;外表看起来很聪明的人,实际上很可能是个草包。
外表不能够代表人的全部,有很多人就吃过这个亏,只凭第一印象判断别人,这种做法太武断了。
第二,很多人都会凭第一印象来论断你。这就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你不要犯这个错误,但是你无
法禁止别人犯这个错误。太多的人都是凭第一印象来决定他喜不喜欢你,甚至很多年轻人凭第一印象来找
自己的终身伴侣,即所谓的一见钟情,结婚后才发现彼此根本不适合,结果只能草草结束婚姻。
第三,外表有利也有弊。并不是说人长成什么样,就一定有什么样的成就。人的脸孔是经常改变的,
这是自然的转变,而不是要做整容手术。所谓相随心转,就是说心在改变,相貌就跟着改变。所以你跟别
人见面时,不要再讲这种老话:“好久不见,你一点都没有变。”这是骂人家不长进。从生理的角度讲,
人体一直在进行新陈代谢,经过一个周期,人体的大部分细胞都会更新,所以人时时刻刻都在变。
不要以貌取人
我们都知道,不要以第一印象来论断别人,因为人不可貌相。一眼就要看穿别人,实在非常不可靠。
但是,别人常常以第一印象来论断我们,往往在第一次见面时,就表现出欣赏或不屑的样子。
人际关系与人的长相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不是说人长得漂亮,人际关系就好,人长得丑,人际关系就
差。但不可否认,有人靠长相,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占了很大的便宜,同时也有人因长相吃了很大的亏。举
个例子,在《三国演义》中,最出色、最具传奇色彩的恐怕要属诸葛亮了。但不要忘了,当时还有一个与
诸葛亮齐名的人,就是庞统,“伏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可以说二人的实力差不多。可是二人的
际遇却大不相同: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得诸葛亮出山,并奉诸葛亮为军师,以师礼待之。而庞统虽然巧献
连环计,帮了刘备一个大忙,却需要拿着诸葛亮的荐书去谋个一官半职,最后刘备只派他当个耒阳县令,
要不是张飞误打误撞,使庞统展现出过人的才华,估计他一辈子就是“县太爷”的命了。诸葛亮成为蜀国
的丞相,帮助刘备三分天下,而庞统可以说寸功未立,就惨死于落凤坡。
为什么实力相当的两个人,际遇如此不同?是庞统浪得虚名吗?不是,我们再百~万\小!说中对诸葛亮的相貌
描写:“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再看庞统:“(孙)权
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
这恐怕就是关键所在。就因为庞统长得难看,估计又形成恃才傲物的性格,所以孙权不喜欢他,刘备
也不喜欢他。我想,他初见刘备之时,就算拿出诸葛亮的荐书,恐怕刘备也只是碍于情面,封他一官半职,
而非真正欣赏他的才华。这就是第一印象的重要性,也是以貌取人的代价。
我们不能以貌取人,但是也不能忽视别人的长相。一表人才也提醒我们仔细端详别人的长相,因为相
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内心世界,即“相由心生”。但是,如果完全凭一个人的相貌来判断他的心,
就容易犯致命的错误。
人是很善于伪装的,所以要特别小心,看人的时候要多看几遍,要多来往几次。
看一个人,首先要看他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一个人目露凶光,说明他很凶狠;目光暗淡,说
明他没有什么能力;双目无神,说明这个人的运气不好。当一个人看到你,目光就闪烁不定,根本不敢跟
你对视时,要看他是男人还是女人。一个男人想骗你的时候,他根本不敢看你的眼睛,而是会躲来躲去;
女人则刚好相反,她在盯着你的眼睛的时候才开始骗你。这就是男女有别,不要上当。
其次,看他的鼻子。
……
在人际交往中,几乎每个人都带着一个面具。随着人际关系的加强,你要使他主动拿掉面具,达到真
诚交往的目的。但是你不能要求每个人一见面就很真诚地对你,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真诚是一个人重要的美德,但是原本很真诚的人,会变得非常不真诚。很可能是因为他真诚待人,上
过几次当以后,就对真诚失去了信心,变得比谁都不真诚了。所以,我们培养人际关系的时候应该记住,
要谨慎地保护自己,使自己永远对真诚有信心。只有步步为营的人,才会少吃亏,而少吃亏,才能保持真
诚的态度。
其实中国人的信任感是很低的,一开始都不太相信别人,因为历史往往证明,轻信别人肯定吃亏。所
以中国人的谨慎小心,不是为了耍别人,而是为了保持自己对别人的信赖感。
提升第一印象
既然你无法阻止别人以貌取人,那么,在外貌方面你该讲究的还是要讲究。为了防止别人以第一印象
论断你,避免受到鄙视或排斥,丧失建立人际关系的大好机会,你必须用心调整自己,表现出“一表人才”
的样子,使人一见面就产生比较良好的印象,对建立及开拓人际关系,有相当程度的帮助。
有人认为外在美不重要,内在美才是最重要的,因此理直气壮地忽视外在美。殊不知,如果不先展现
自己的外在美,谁会有耐心慢慢发掘你的内在美?
当然,你无需因别人错误的要求,就扭曲或压抑自己的形象,虚伪做作是不会讨人喜欢的;也无需因为
完美主义作祟,而压迫自己原有的形象,过分追求外在美,把自己打扮得油头粉面的。在与人相处的过程
中,应该尽量表现出真正的自我形象,没有虚饰,也没有伪装。当然,每个人都应该努力使自己的真实形
象变得更美好,美国总统林肯说过,人四十岁以后要对自己的相貌负责。就是说,人的相貌是天生的,但
是成年之后,我们的经历、我们的体验、我们的情感会在自己的脸上留下痕迹。到四十岁以后,人的先天
相貌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在后天所形成的相貌。有的人四十岁时仍然精神焕发,有的人则老态龙钟。至
于变得如何,心态很重要。
要想提升自己的形象,我的建议是:第一,要保持身心健康。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总是容光焕发的,只
要健康,你长成什么样已经变得不重要了。你长得再漂亮,脸色灰灰暗暗,目光无神,也不会引起别人的
好感。
要想做到“一表人才”,最好的办法是靠内心的修炼,即真心诚意,不胡思乱想,慢慢的,你的相貌
就会变得端正。好不好看是另外一回事,最起码要相貌端正,使别人不会对你产生提防心理,不会看到你
就害怕,然后会乐意跟你接近,喜欢跟你沟通。能做到这一点,你的人际关系就会发展得比较快。
所以,人每天早上起来,不是看自己长得怎么样,而是看以下几个方面:
鼻梁正不正。鼻梁不正,代表心不正。你没有办法把鼻梁扭过来,只有调整心态,哪一天心态端正了,
鼻梁就会正了。所以照镜子是看鼻子的两边对不对称,不对称的话,就说明你的心思歪了。
看自己的气色好不好。气色不好,就说明你的身体有问题,而且给人的感觉也不好。
再看自己的心情好不好。一个人际关系良好的人,一定要有好心情,心情不好看到谁都不顺眼。当你
心情不好的时候,要尽量掩饰,但是掩饰不意味着装笑脸,不要给人皮笑肉不笑的感觉,只要不表现出愤
怒、悲伤等情绪就好。
第二,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
一表人才,主要来自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先天相貌由父母的遗传来决定,后天相貌可以经由自己的学
习,透过“相随心转”的运作,来加以改变。学识丰富,内心充实,行为端庄,加上仪容整齐,不就是一
表人才了吗?心一改变,外表也跟着改变,不妨试试看。
正确认识自己
每一个人长得都不一样,即使是双胞胎,也有微小的区别,这叫做个别差异。可是你想过没有,为什
么老天要费那么多心思让我们每一个人都长得不一样?这表明上天不喜欢我们一模一样。而今天的教育要
把每个人都培养成一样的人,是违反天理的。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不拘一格降人才”,“天生我材
必有用”,是“用”在不同的地方。所以,我们即使长得不好看,也不必介怀,生下来是什么样子,就要
接受这个样子。明白这一点,就比较容易了解自己。一个人照镜子不是为了看自己美不美,而是看自己到
底是什么样子,想想自己是来干什么的。有的人永远都不清楚自己这辈子到底要做什么。
随着时间的变化,每个人给别人的印象也会发生变化。人大概可以归纳成四种:第一种,第一眼看上
去会觉得他很了不起,然而越看越觉得他没有什么;第二种,第一眼看上去觉得他很了不起,然后越看越
觉得他了不起;第三种,一开始就觉得他不起眼,事后证明他的确很不起眼;第四种,一开始觉得他没什
么,越看越觉得他了不起。通常是第四种人将来成就最大,因为他不会引人注目,不会遭受别人的打击。
凡是长得很漂亮的人,都会引起别人的戒心。所以很多中国人聪明却不喜欢外露,就是这个道理。
每当我们照镜子的时候,都要反省一下:自己现在做的事正确吗?
我们在安排自己人生的时候,要记住适可而止。不要奢望达到人生的顶点,这是错误的观念,爬过山
的人都知道,一旦爬到了顶点,就开始走下坡路。没有达到人生的顶点,你是很快乐的;一旦达到人生的
顶点,你就会苦恼不堪,高处不胜寒,但这是你自找的。人最怕的就是盲目地要往上爬,真是没有必要,
人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而不是盲目地向上升迁。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也要记住这个观点:你不断地充
实自己,这样很多人都喜欢跟你在一起;一旦你不断地要往上升,你必定要排挤别人,必定要踩在别人头
上,别人看到你就有危机感。
人要有上进心,但并非要不断地升迁。找到你最快乐的位置,找到你最喜欢做的事情,才有意义。如
果你有这样的人生观,你的人际关系自然会改善,你的“一表人才”会自动显现。不管你长得怎么样,很
多人都会喜欢你。很多人是由不了解到慢慢了解,由了解到彼此相交很深;也有很多人是因不了解而彼此
交往很深,因了解而分开的。
两套西装
两套西装与一表人才说的都是外表,但是二者的重点不同。一表人才指的是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比
如,你的头发长成什么样,你的额头高不高,你的鼻子直不直,你的嘴巴大不大……而两套西装是指后天
附加的东西,比如,你戴什么帽子,戴什么眼镜,穿什么衣服,打什么领带……这些都是两套西装的范围。
一表人才与两套西装是人际关系的。你的人际关系好不好,首先看你的本钱。你是不是一表人才,
是不是会打扮自己,这就是本钱。
外在表现与内在表现同样重要
两套西装是指外在的、后天的东西。在这里,两套西装也有三层含义:第一,就是佛要金装,人要衣
装。穿衣服有两个作用,一方面是保暖,另一方面是尊重别人。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不能由你的兴趣决
定,因为人是要合群的,要合群就必须要彼此尊重。比如,你要去游泳池,就要换上泳衣,倘若你穿戴整
齐地走进去,会被当成怪物;一旦你离开游泳池,就不能再穿泳衣,哪怕是短暂的离开也不应该。你没有
换好衣服就是你的不对,就是看不起别人,就是给别人难堪。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观念。
文学家但丁有一回受邀参加国宴,故意穿得破旧邋遢,丝毫不起眼,一进宫门,立刻被安排在宴会厅
的偏僻角落,没有被盛情款待。等他再接受国王邀请时,改以华服美饰装扮出现,结果立刻被邀至国王身
旁的贵宾席位。
宴会进行中,但丁把美酒倒在衣服上,把美食往身上涂,国王以及宾客们都看傻了眼。这时,但丁说,
这次所以被礼遇是因为这套衣服,可见被邀请的是衣服,而不是他本人。
看完这个故事,人们可能有不同的感想,如果你认为国王的仆人势利眼,对华冠丽服的人另眼看待,
也没错。可是按照中国人反求诸己的想法,其实错在但丁。他不修边幅,被安排在偏僻角落,无可厚非。
他故意如此,反过来责备别人,有故意使人难堪之嫌。
第二,什么身份穿什么衣服。有的人经常被别人当做不三不四的人,那也没办法,谁叫他打扮得不三
不四的。不合乎身份的打扮,对你是非常不利的。我曾亲耳听见一个老板说:“某人各方面的才能都很好,
就是他老穿那套衣服,我实在没有办法提升他。”因为衣服丢了前程,太不应该。不要讽刺别人“只认衣
衫不认人”,其实错在自己。
不止是衣服,你的发型,你的眼镜……你身上所有一切外加的东西,都要符合场合。
第三,穿着要合禁忌。就是说,你的打扮不要犯了忌讳。在中国,喜庆穿红,丧事穿素,如果你硬要
反过来,就是存心找别扭。
人的外表应符合社会文化背景
西方人对别人充满了好奇,所以他们经常改变自己,以吸引别人的注意。中国人追求长远,希望慢慢
地互相了解。你该变的部分变化了,别人都能接受;你不该变的部分总是在变的话,别人就会接受不了。
当你变到让人家对你失去信心的时候,你就被视为不定时的炸弹,别人会对你敬而远之。
一个不会给别人难堪的人,人际关系会比较好。如果一个人平常都很支持你,突然间会当面给你难堪,
你以后就会疏远他。西方人可以当面说:“我不赞成你的意见。”中国人一般不会这样做。
文化不同,人们的表现也不同。假如一个老板大声斥责员工:“你去死!”员工该怎么做?如果员工
同样怒不可遏,对老板说:“你去死!”试问,这样的员工谁敢用?当然,员工也不可能真的去死。他应
该说:“好的,我这就去死。”然后,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中国人犯不着当面去反驳别人,但背后可以不
照他的意思去做。西方人说“我去死”是真的要去死,而中国人说“我去死”,不去死又怎样?我们有太
多的自由,干吗学西方人呢?
凡是后天学习的东西,千万要符合文化背景。一个西方人说“我要退休了”,就会真的退休。一个中
国人经常说“我要退休了”,结果十年都没有退休。西方人说了不做,就会失去信用,受到别人的质疑;
中国人说:“我一直都想退休,领导不让我退休,我有什么办法?”照样生活得很好,别人也会见怪不怪。
就单纯拿穿衣服来说,中国人结婚时新娘子喜欢穿红衣服,越红越喜气;西方人结婚时新娘子会穿白色婚
纱,象征圣洁。文化不同,习俗也不同。
人际关系离不开社会的文化背景。有些事情在西方国家可以做,但在中国还是少做为妙。不过有很多
事情,我们都接受了错误的信息。没有去过外国的人,都是通过电影、电视了解外国人的,然而,电影、
电视所传达的信息往往有误差。
比如,在电影上看到的美国人在家里都穿拖鞋,据我所知,美国人从来不穿拖鞋。就算家里铺着雪白
的地毯,客人照样穿着皮鞋走来走去。主人没有权利叫客人换鞋,客人也不需要换。
美国人家里干干净净,如果家庭主妇们需要到外面取信、晾衣服,也都是光着脚出去的,根本不用穿
鞋。美国人的观念是外面和里面一样干净,为什么要穿鞋?所以不要相信道听途说的东西。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基本的标准,不能乱来,规规矩矩的,人际关系才会好。比如,很多人吃自助餐,
在取食物的时候,还聊着天,把口水都喷到食物上了,这是吃自助餐的大忌。还有的人,看见前面的人正
在夹菜,等不及,就用自己用过的筷子去夹。
像这些外在的表现,我都归入两套西装的范畴。也就是说,凡是外加的东西,都要符合你的身份,符
合场所,符合文化背景。每一个人要选择自己合适的东西,不要盲目地跟潮流。
所以,建立人际关系的时候,要特别小心。一个人如果给人不伦不类的感觉,就会降低人们的信任度。
一个人穿惯了休闲装以后,穿正装会觉得不舒服。人一旦习惯了放松的状态后,再想绷紧会痛苦不堪。
所以,不要让自己的身体太舒适,一旦懒散就很难严谨起来,要去磨炼它。在精神方面,人越舒适越自由
越好,但肉体方面要多加磨炼,要让自己吃一点苦,才能走更长远的路。
所以,只要你站得住,就不要坐下;只要你坐得住,就不要躺下。人活着就是要承受磨炼,否则就无
法形成必要的抗压性。现在,人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没有抗压性,很容易走到崩溃的边缘。
一表人才与两套西装,都是告诉你,要随时准备好与别人见面。你必须接受自己的面貌,哪怕天生有
缺陷也要坦然接受。我曾经遇到一个盲人,令我很佩服,他说:“正常人只有两只眼睛,而我全身都是眼
睛。”
天生我材必有用,不管你缺乏什么,都可以想办法补全,这才是自信的表现。不要把信心建立在成功
上面,总想着“我一定要成功”并没有什么用。“我既然活下来就不会饿死”,这才是我们的信心。“只
要我动脑筋我一定有办法”,“只要我喜欢自己,别人一定会喜欢我”,要有这样的信念,然后再去调理
自己,实现有形和无形的变化。这样,你很快就能建立令自己满意的人际关系。
三杯酒量
三杯酒量并非只是指喝酒而已,抽烟、喝茶等能吃(喝)进自己的肚子里的东西,都属于三杯酒量的
范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需要一些社交活动,喝酒、品茶、喝咖啡、吃饭等并非只是吃吃喝喝,填饱肚子,
而是必要的社交方式,能传达很多意思。这些吃吃喝喝的活动,是增进彼此关系的手段,完全不予理会,
并非良策。适时、适地、适质也适量地参与,彼此愉快,而且能确保安全。
爱好并非是坏事
当一个人不断地充实自己,使得自己具备很好的条件时,别人看到你就会喜欢,就会想办法来跟你互
动,你就是一表人才;加上你的衣着打扮恰如其分,你就已经在人际关系方面站到了非常好的上。可
是,你有这样的优势,却舍不得跟别人交往,把自己封闭起来,那就叫做独善其身,或者叫做孤芳自赏,
人际关系还是没有办法开展。所以一个人条件再好,也要有诚心去交朋友。
三杯酒量就是人际关系开展的媒介。为什么要谈酒?中国人最清楚,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
的“朋”字,不是两个月亮,而是两块肉的意思,而且这两块肉还是臭的,如果是香的就变成两条狗了(狗
肉通常被称为香肉)。因此说,朋友就是臭味相投的人。你喜欢打麻将,我也喜欢打麻将,我们就会很自
然地凑在一起;你喜欢钓鱼,我也喜欢钓鱼,我们很快就会志同道合。所以当你要结交一个朋友的时候,
最好的办法就是打听他到底喜欢什么,投其所好。
当一个人没有什么名气的时候,你要认识他很容易,他也很乐意认识你。可是一个人有了名誉、地位
以后,就很怕陌生人去打搅他。你登门拜访,他不见你;打电话,他通常会挂掉;你托人介绍,他把介绍
人也拒之门外。这时,最好的办法是打听到他喜欢什么。比如,你要向一个人推销汽车,打听到他喜欢钓
鱼,那你就赶快去练习钓鱼。然后打听他喜欢在哪个地方钓鱼,你也去钓。你千万不要一开始就坐在他旁
边,就跟他说你喜欢钓鱼,这样他会马上提高警觉,认为你不怀好意。你只管钓你的鱼,并且假装没有看
到他,你越不在乎,他就越不防备。慢慢地,你们就可以很自然地凑在一起,他如果问你是做什么的,千
万不要马上把名片拿给他,这样就前功尽弃了。你只有若无其事地钓鱼,他才会觉得你的动机很纯正,对
他没有什么不良的企图。通常在这种情况下,他会告诉你自己是干什么的,而你什么也不要说,欲速则不
达。
等他非要了解你是干什么的,你才可以告诉他:“我是卖汽车的。”他可能会说:“你怎么不早说?
我前两天刚买了一辆,你早说的话我就向你买了。”你应该说:“没有关系,我来这里主要是钓鱼,生意
可以另找时间去做。”你这样说,他反而会主动为你提供信息:“我的朋友还要买汽车,我打电话叫他买
你的。”
这样一来,你就掌握了主动权,不要总去求别人,要做到让别人来求你。
一个人要懂得布局,也就是说设下圈套,让别人掉进来。不要以为这是j诈、耍阴谋,任何事情,你
往好处想它就是好的,你往坏处想它就是坏的。两个人有共同的乐趣,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