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会不会有问题,会不会上当。另一方面,中国人讲究无功不受禄,要等价交换,得到大
便宜必须要付出大的代价才行。
相比之下,平原君就没有孟尝君那么聪明了。当时,秦国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韩国的一块土
地野王。在野王邻近有另一块土地上党,其官员看到野王轻易地就被秦军攻下,怕上党也守不住,就写信
给赵国,表示愿意归顺,希望得到赵国的庇护。结果平原君认为,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上党这块“肥
肉”,为什么不要呢?虽然有人反对说:“就是因为不花力气得到好处,轻易要了,恐怕会招来大祸。”
但是,赵王和平原君却不听,把上党划为自己的领地。秦国知道后,认为赵国存心和自己作对,就命令白
起率大军去攻打赵国。结果赵国的四十万大军全部被秦军歼灭,国都邯郸也被围困,险些被灭国。
这就是前车之鉴。所以,和中国人打交道,首先要明白,在合理的范围内,中国人比较喜欢占小便宜,
但是也明白“礼下于人,必有所求”的道理,因此想要中国人帮忙,只要施以小恩小惠即可。如果施以“大
恩大惠”的话,会让中国人心生警惕。 辣文下载
自私又爱面子
怕吃亏和喜欢占小便宜是出于自爱的心理,很多人据此说中国人自私。确实中国文化强调自爱,很少
讲爱人,不像西方人一开口就是爱人,而不讲自爱。不自爱的人,心中没有爱,拿什么去爱别人?一个人
要先爱自己,让自己的心中充满爱,然后才能去爱别人。西方人讲“爱人”只是嘴上说说而已,中国人才
是发自内心的。但中国人不会爱所有的人,我们首先要判断这个人值不值得爱,值得,才去爱。合理的自
私就是自爱。
老实讲,中国人比较重视面子。凡是说“面子不重要”的人,是因为他不了解人性。一个人活得连面
子都没有,那活着是为了什么?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就是人有面子,动物没面子。有人认为,中国人爱
面子是缺点。我从不认为爱面子是缺点,一个人连面子都不爱,那他还会爱什么?面子就是羞耻之心,一
个人连羞耻之心都没有,那就无药可救了。
爱面子,往好的方面发展,乃是重视荣誉的表现,没有什么不好。若往坏的方面发展,则是爱慕虚荣;
更严重的,就是爱面子爱到不要脸的地步,那就是本末倒置。“面子”是“情”,“脸”则是“理”。中
国人讲情理,以理为本,视情为末。换句话说,爱面子要爱到不丢脸的程度,不丢脸就是合理;爱面子爱
到合理的地步,才是合情合理。
有些人为了自己的面子常常说一些谎话,比如家里穷的人,只能吃得起青菜豆腐,就会宣称吃素食有
益健康,所以自己只好常吃青菜豆腐。钱锺书先生在其所著的小说《围城》中,就形象地描写了中国人这
种好面子的本性:“汪先生得意地长叹道:‘这算得什么呢!我有点东西,这一次全丢了。两位没看见我
南京的房子——房子总算没给日本人烧掉,里面的收藏陈设都不知下落了。幸亏我是个达观的人,否则真
要伤心死呢。’这类的话,他们近来不但听熟,并且自己也说惯了。这次兵灾当然使许多有钱、有房子的
人流落做穷光蛋,同时也让不知多少穷光蛋有机会追溯自己为过去的富翁。日本人烧了许多空中楼阁的房
子,占领了许多乌托邦的产业,破坏了许多单相思的姻缘。譬如陆子潇就常常流露出来,战前有两三个女
人抢着嫁他,‘现在当然谈不到了’。李梅亭在上海闸北,忽然补筑一所洋房,如今呢?可惜得很!该死
的日本人放火烧了,损失简直没法估计。方鸿渐也把沦陷的故乡里那所老宅放大了好几倍,妙在房子扩充
而并不会侵略邻舍的地。赵辛楣住在租界里,不能变房子的戏法,自信一表人才,不必惆怅从前有多少女
人看中他,只说假如战争不发生,交涉使公署不撤退,他的官还可以做下去——不,做上去。”
类似的话,相信每个中国人都听过,但只要无伤大雅,完全可以听之任之。只要不存心害人,或者对别人
构成不便,用谎话来维护自己的面子,大家很容易谅解。见到有人适当地往自己的脸上贴金,你大可一笑
置之,不必拆穿他的谎言,否则他丢了面子,会恨你一辈子。但是如此的“大话”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否
则就成了夜郎自大,惹人嘲笑,那就真成了“不要脸”了。中国人常说任何事情都不可以过与不及,可见
合理的爱面子才属正当;一旦过分,害处之多,为害之大,便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尽的。
保留别人的颜面,对自己有百利而无一害,因为对方会心存感激,因而会想方设法报答你。有些时候,
给别人留面子,比给他金银珠宝更有用。
战国时,有一次,楚庄王战胜邻国后大宴群臣,席间叫妃子们代他向大臣们敬酒。其中有一将军酒后
失态,趁年轻貌美的宠妃敬酒之机调戏她,恰巧一阵大风吹熄了所有的灯,黑暗中宠妃机智地摘下了那人
头盔上的红缨以为凭证,哭着请求大王处理非礼者,并交上红缨为据。但是楚庄王并没有追究,而是让所
有的将军都摘下帽上的红缨,并让太监收起来。灯再次亮起的时候,就分辨不出调戏者是谁了。而那位将
军明白,楚庄王之所以这么做,是免得他当众出丑。后来,在一次战斗中,
楚军被许多的敌兵围困,陷于欲进不能、欲退无路的境地,楚庄王大急,就在此时,旁边有一员大将
杀出,威猛无比,奋不顾身,杀得周围的敌兵四处溃散,最终挽救了这场战斗。而这员猛将正是那天那位
被宽容的将军!
上司问下属:“交代你写的计划书写好没有?”下属心里可能想:“糟糕,晚上忘了写了。”但是碍
于面子问题,嘴上却说:“写好了,只是早上急着要准时上班,忘带了。”上司明白,这是下属在找借口,
如果说破的话,下属面子上过不去,以后可能处处都要与自己唱反调,所以只是淡淡地说:“哦,那明天
别忘了带过来。”
下属因说谎暂时保住了自己的颜面,下班后自然会赶快把它写好,放在公文包里,第二天一上班,就
把它交上去。下属不但完成了工作,而且吸取了教训:这一次差点惹麻烦,幸亏平时信用还不错,勉强抵
挡过去,下一次不可以再犯,以免被拆穿了,不但难堪还可能受罚。
这样,既可以保证计划书尽早完成,又不会伤了彼此的和气,何乐而不为?
说谎话,找借口,有时候是为了保留对方的面子,促使其好好表现反省改进。有时则是为了保留自己
的颜面,促使自己好好检讨,加倍努力,以求表现得更好。
说谎话骗人又保全自己的面子,一般来说,无可厚非。因为骗骗别人,只要不伤害到对方,对中国人
而言,原本是平常事。最要紧的,便是暂时保留颜面之后,千万不要忘记赶快检讨反省,以便及时改善,
寻求合理的补救。不能骗别人之后,自己也愈听愈相信,那就会使自己不知反省,不求上进,反而害苦自
己。比如,有人问:“你们是同学,而且上学的时候他还不如你,怎么现在他升了经理,你却只是个普通
职员啊?”“他呀,擅长阿谀奉承,又会钻营,当然升得快。”用这种话抵挡一番,先保住自己的面子,
然后再好好搞清楚原因,以便切实改进,迎头赶上,才算合理。你骗别人,信不信,是他的事,理应由他
自己承担所有的后果。骗自己,岂不自作自受?根本没有人会同情,反而惹人笑话,当然要极力避免。
和爱面子的人打交道,只要注意不让他丢面子就行了,当然,如果想办法让对方有面子,那就更好了。
适当地恭维一下别人,多说一些对方爱听的话,让对方觉得面子十足,他就会变得很好说话。切记,使一
个中国人觉得没有面子,吃亏的并不是他,而是我们自己。
合理地怕吃亏、合理地占小便宜、合理地自私、合理地爱面子没有什么不好,如果不承认这些的话,
就是假道学。
建立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自己想做什么样的人,就会建立什么样的人际关系。现代的价值观是,尊重个人的价值取向,把每一
个人依自己的特长、志趣而从事的活动,都视为正当。做正当的事,就是正人君子。一切从自己做起,才
有成功的希望。偏偏现代人“多要求别人却很少要求自己”,大家所注意的,是别人如何如何,很少反省
检讨自己有没有做得不好的地方? 〖小说下载:wen2〗
正视自己
自己想做什么样的人,就会建立什么样的人际关系。现代的价值观是,尊重个人的价值取向,把每一
个人依自己的特长、志趣而从事的活动,都视为正当。做正当的事,就是正人君子。
一切从自己做起,才有成功的希望。偏偏现代人“多要求别人却很少要求自己”,大家所注意的,是
别人如何如何,很少反省检讨自己有没有做得不好的地方?
中国人最讨厌彼此骗来骗去,也不承认自己会欺骗别人,但是实际情况却显示中国人常常骗来骗去。
相信你一定知道这种情况:
电话响了,小王拿起电话,电话那边传来一个男人的声音:“您好!我姓张,要找李先生,请问他在
吗?”小王用手捂住话筒,对李先生说:“李先生,有你的电话,是一位张先生打来的。”
李先生一听,连忙告诉小王:“你告诉他,就说我不在。”
这种话不是欺骗,而是中国人惯用的一种“设计”,如果此事发生在你身上,你就要自己检讨,为什
么做人做到这种地步,明明人在这里,却不愿意和你见面?
人的一生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应该一步一步按照自己的希望,认真地做好自
己。这是儒家“反求诸己”的主张,也是“自己负起完全责任”的具体表现。
一表人才能成为十大要领之首,就说明第一印象的重要性。人与人之间,只要彼此来往过几次,就会
互相产生某种评价。人们大多习惯于利用过去的经验来判断其他的人,同时,也习惯于和熟悉的人打交道。
第一、二次信用良好,就可能被对方视为有信用的人。所以中国人常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中国
古代的商帮将信用视为生命也是这个道理。开过一两次玩笑,以后所说的话,常常被当做笑话。我们从小
就是听“狼来了”的故事长大的,对这种情况再熟悉不过。
每一个人迟早都会被人贴上一张看不见的标签,清清楚楚地写着他的性格和人品。许多人更是一见面,
就喜欢论断对方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所以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确定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
我们要替自己负起责任来,因为我们有权力决定以后的路要怎么走,我们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
因此人际关系要从自己做起。在开展人际关系前,首先要想想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
人大致上分成三种:第一种是忠义之士,为正义而牺牲在所不惜,这种人又叫做硬汉。别人不敢说的
他说,别人不敢做的他做,这就是硬汉。我很佩服这样的人,但我不希望人们都做这样的人,除非他自愿。
做硬汉,要承受一些痛苦。比如,你要受很多的苦难,否则怎么知道你是硬汉?此外,你不能变节,做硬
汉最可怕的就是变节,即做到一半不做了。做人应该有正义感,但是小心被利用。如果你所知有限,又充
满正义感,就很容易被别人拿来当工具。每一个时代都有硬汉,如果说他们真的拿捏合理,就会流芳百世,
否则就是无谓的牺牲。人各有志,不能勉强,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对自己的选择,不鼓励也不反对,因为
社会需要这样的人。
第二种人是顺民,即唯唯诺诺、听话、保平安、少惹事。老实说,不是硬汉,非要他当硬汉,他很辛
苦;不是顺民,非要强制他当顺民,他也很痛苦。在一个组织里面,一定要有顺民,也一定要有硬汉。
如果这两种人你都不想做,那你还可以走第三条路,做隐士,即不闻不问免得生气,反正都是别人的
事。这种人既不会有什么贡献,也不会惹什么麻烦。
在这三种人中,做硬汉很辛苦,做顺民划不来,做隐士也不容易。一个人要做到完全不闻不问是很难
的。因为我们是社会的一分子,总希望参与社会事务,总需要有点作为,所以隐士其实不容易当。
那怎么办?好在中国人从来没有走投无路的时候,既然三种人哪个都不好当,那我就三合一。在中国
文化中,除了“孝”以外,还有个重要的观念,就是“合”。中国人之所以聪明,就是把所有的东西都合
在一起考虑。我们尽量当顺民,但是偶尔也会当硬汉,必要的时候又可以做隐士,这种人就是随遇而安。
领导看得起我,那我就当硬汉;领导看不起我,我就当隐士,反正我讲的领导也不听;领导对我一般,那
我就当顺民。中国人常常是看你对我怎么样,才决定我如何对你。同样一个人,有时候他什么都不管,有
时候他很认真、很积极,而有时候他又好像很听话的样子。
该当硬汉的时候,就当硬汉。当年史可法
史可法(1602—1645),字宪之,崇祯元年(1628)进士,官至兵部尚书。1645年,史可法率扬州军
民与围城清兵展开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被俘,不屈被杀。
不可以逃走吗?当然不是,带兵打仗的人想逃太容易了,但是他一跑,这辈子就白活了,如果不跑,
就可以万古流芳。人迟早是要死的,要死得其所,要死得其时,这是你可以选择的,所以史可法选择战死
沙场。岳飞也是一样,如果他不想回去,别说十二道金牌,就算二十四道金牌也没用。结果他回来了,身
遭不测却流芳百世。
人生不过是四个字而已——心想事成。我们不要把“心想事成”当做祝语,它本来就是事实。但心想
事成不意味着你一直说想成功就能成功,老天听不懂人的话,整个宇宙都是信息场,老天只接受你的信息,
但听不懂你的话。当你发出“我要成功”的口头信息时,老天所接收的信息是“这个人没有成功”,然后
就如愿以偿让你不能成功。
什么时候你能掌握宇宙信息场的变化,你就可以心想事成。现在有一种说法是心灵管理,即学会怎样
去控制对方的心灵。我相信有一种力量,是到目前为止科学所不能解释的,叫做念力。宇宙非常大,我们
已知的部分很小,如果已知的部分是科学的话,未知的部分就是神,如此而已。
每个人要建立自己的价值观,把自己的价值观发散出去造成一种磁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频率相
同的人就是志同道合的人,这个就是所谓的缘分。缘是机会,分就是关系,有缘无分就是说,两个人有机
会,但始终无法建立关系。
人与人之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否则物极必反,过分亲密就容易吵架。“君子之交淡如水”是有道理
的,因为两个人就算是唇亡齿寒的关系,牙齿迟早也会咬到嘴唇的。
处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要想和别人搞好关系,首先要同自己搞好关系,要能够接受自己。只有接受自己的人,才能使自己的
身心得到充分的发展,因而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你跟自己相处不好,就不会有人跟你处得好;你跟自己
处得好,别人才会跟你处得好。所以人要首先了解自己,跟自己相处好,而不是只看到别人。每当面对着
镜子的时候,问问自己对镜中人究竟是爱是恨?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大概很少有人会喜欢你。可事实上
就是有大部分人不喜欢自己,总觉得自己这儿长得不好看,那儿也长得不好看。要改变别人只有一个办法,
就是改变你自己,而改变自己不是说去整容,而是接受你自己。当你哪一天接受了自己,就跟自己相处好
了,那时你会发现,所有人慢慢地都跟你处得很好,都开始接受你了。
憎恶自己的人,必然也憎恶别人。不能接纳自己的人,在情绪上常常显得很不稳定,不是有意表现优
越,便是相当自卑。这种内心的摩擦,使得不能接受自己的人,同样也会憎恶他人。
如果发现自己的人际关系并不好,不妨反省一下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如何。先调整自我关系,然后改善人
际关系,才是有效的途径。人具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性,这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主要的差异。
既然能够自主,一切由自己决定,当然要由自己承担所有的责任。换句话说,一切的言行,事实上都
要先通过“自己”这一关。自己认可的,才说得出来;自己认同的,才做得出来。所有接触的对象,也由
自己来决定。人,最先也最多接触的,应该就是自己。
接受自己必须在合理的范围内,过分地爱自己,有时会成为可怕的自恋狂。自恋狂最大的特征是,完
全以自我为中心。这种人不但不能欣赏别人的优点,而且从来不怀疑自己很可能具有某些缺点,以致自认
为十分可爱。我们最好冷静下来,客观地反省自己究竟有哪些优点,又有哪些缺点。发现自己有缺点,只
要实实在在努力去改善就可以了,不必过分憎恶甚至嫌恶自己,造成自我否定,反而容易成为坏人。
善于发现自己的缺点,就能够把它变成优点。接受自己有某些缺点的事实,尽量不要让它发展,进而
将它转变为自己的优点,才是最好的办法。贝多芬后来变成聋子,照样谱写传世名曲。人都不是完人,有
缺点是十分自然的现象。人没必要变成完人,“完人”表示把人做完了。对于自己的缺点,固然不可忽视,
却也不必紧张。因为紧张无济于事,并不能解决问题。
把缺点变成优点,听起来有一些奇怪,怎么会这样?其实任何言行,配合时空的变迁,调整到合理的
地步,便是优点。离开了具体的时空,本来就没有什么优劣可言。
尽量减少缺点增加优点,并不意味着让所有人都说你好,想得到所有人的赞美本身就是贪心的想法。
大家都说好,未必真的好;大家都说坏,也未必真的坏。特别是多元化社会,同样一件事,有一个人说好,
就可能有五个人说坏。我们不能够单凭人家的论断来判定这件事情的好坏,却应该看看赞成的是哪些人,
反对的又是哪些人,然后再谨慎地进一步判断。
不要太过在乎别人的批评,听到有人说自己的坏话,要看看说的人是谁。希望每一个人都说自己好的
人,往往过分害怕得罪人而成了乡愿,并不是大家所喜欢的对象。
因此,听到不同的声音,要先明辨是非,因为不同的人立场常常不一致。凭良心,不讨好,也不刻意
为了凸显自己的好而得罪小人,这才是上策。
以实实在在为做人的准则
中国人从小就被教育“做人要实实在在,做事要规规矩矩”,这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基本原则。中国
人虽然处世追求圆通,但始终以务实为修身之本。中华文化一直强调“君子务实”,务实的具体表现为,
做人重诚信,不伤害其他人,并且以诚恳的态度对待别人。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一个人能认识自己的过错,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正是务实、务本的实践,也
是对待自己的最佳途径。
从古至今,获得成功的人不外乎两个途径:一是正道,一是偏锋。以务实的方式来建立人际关系,属
于正道;用欺诈的方式来建立人际关系,即为偏锋。循正道成功,才是实至名归,值得敬重。因偏锋而成
功,不过是欺世盗名,并无多大价值,徒然惹人背后耻笑。中国人厌恶权术而欣赏艺术,便是由于艺术才
是务实、务本的方式与技巧。
成功离不开实实在在做人、规规矩矩做事,但只是实实在在做人、规规矩矩做事并不一定能成功,这
只是基础工程。就像打地基一样,地基稳,才能在上面建造高楼大厦,但地基并不等于高楼大厦。所以务
实只是本分,守本分之外,需要进一步持经达变,培养自己的随机应变能力。
如何培养自己的随机应变能力?最好是多看、多听,先了解环境,再适应环境,然后才动脑筋改造环
境,最后才有能力合理地创造环境。多看、多听、多问,并不一定只限于正面的、好的东西,对于那些负
面的、不好的东西也要了解一下,这样有助于防患于未然。记住,此处只是教你多看、多听、多问,但要
少说,正所谓言多必失。贸然说出一些话来,固然痛快,却也很快就要承受某些痛苦。但少说并不意味着
不说,否则就是矫枉过正。当你看准了、想明白了再说话,才会言必有中,每一句话都合理,这样比较妥
当,也会受欢迎。胡言乱语,不但让别人看不起,而且降低了自己的信用。
在不忘本的情况下权宜应变,才不致乱变。人际关系是不进则退的,就好像一株幼苗,需要时时浇灌
才会茁壮成长,否则的话就会枯死。如果不能随时注意调整,久而久之,人际关系只会转坏而不可能转好。
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因时、因地而制宜,才会增进与别人的良好人际关系。
务实的同时必须适当地调整,使根本稳固。因为所有的事物都是时时刻刻在变化的,必须富于改善意
识,运用精锐的眼光,发挥自己的智慧,不断寻求改善。我们常说随机应变,就是说,任何事情都需要因
人、因地、因事、因时而制宜,不可以一成不变,但是“不可乱变”,不可以为了求新求变而忘本。有所
变还要有所不变,变来变去都能够务实,才是以不变应万变。
人际关系的建立还有赖于自己长期地培养声望。同样一句话,声望不够的人说出来,便是人微言轻,
很少有人加以理会;换一位有声望的人说出来,马上显得有分量。
养望相当困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成的。培养自己的沟通力,是比较可行的途径。人际关系有许多
地方离不开沟通,良好的沟通力,正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主要方法。沟通能力强,就是说话说得让对方
听得进去,让对方乐于接受,能够引起对方的共鸣,进而引发共同的行为。
沟通力良好,才能在和谐的气氛中彼此协调。这时候更需要重视人伦的道理,使大家觉得这种尊重他
人的态度,值得敬重,也能够给予相当的信任,久而久之,声望就建立起来了。这是急不得的,必须经过
时间的考验。在中国社会,遇到争执的时候,经常会请几位德高望重之人出面调停。难道德高望重之人就
一定公平吗?未必,但是大家对他们有信心,知道他们一定会公正,所以将其视为沟通的桥梁。不管他们
的评判有没有道理,对立双方都比较方便下台阶。
善待他人
人是群居的动物,从一出生起,就避免不了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尤其是中国社会,人与人的关系
很复杂,没有人能逃得过这张巨大而无形的关系网。那我们应该如何维系这张网,即我们如何对待他人呢?
待人需要诚心
朋友相交,贵乎交心,也就是说,知己朋友要心意相通、坦诚相待。诚信是自古以来人们推崇的美德,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没有诚信,就会变成尔虞我诈、钩心斗角,那还有什么意思?
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了解才能产生信任,知己知彼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但是,要
求不败,除了自己知己之外,还要让好人知己,不让坏人知己。然而,好人坏人很难分得清楚,所以不得
不制造若干假象,来掩盖自己的实情。中国人通常会让自己的眼光收敛一些,不流露出真正的感情。
戴上面具会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完全没有面具等于赤裸裸地站在众人的面前,反而容易引诱别人
欺诈或利用你。所以我们必须小心,有时把弱点装成优点,有时又要把优点装成弱点,因为防人之心不可
无,在没有弄清楚对方之前,以及弄清楚对方根本不怀好意之后,必须谨慎地保全自己。否则一直诚恳待
人,反而为人所害,势必使自己从此对诚恳失去信心,结果变成一个j诈阴险的人,岂非害了自己?
中国人的自保心理很重,做起事来难免“遮遮掩掩”。明明是个中高手,却装成一窍不通;喜欢的东
西,假装不喜欢;想要的东西,先让给别人;不想来说“要来”,说“不来”却来了。中国人在虚虚实实
之间,有很多变化。有些人说中国人骗来骗去,实际上中国人多数重视诚信,不过是因为亏吃多了,自然
懂得遮遮掩掩的好处。有时候中国人并不骗人,只是暂时蒙一下,瞒一时,一方面明哲保身,一方面静观
其变。出发点是保护自己,而不是欺骗别人,所以也不算是什么善意的欺骗,因而丝毫没有欺骗的意思。
人与人相处,用诚恳的态度来感动对方,固然是不易的原则,但是实际应用起来,这种单一方式很难
奏效。有时候需要“设计”一点小花样。这些花样是建立人际关系必不可少的润滑油,可以使彼此之间减
轻摩擦,促进互动。
耍花样的人,很容易惹人厌恶,引起反感。但是,完全没有花样,一切直来直往也不容易受人欢迎。
举个例子,有人过生日,你直接送他礼物,他会感谢,但未必感动。如果你设计一些花样,让他体验到从
未体验过的事,他可能会很感动。为什么大多数女人都喜欢浪漫,浪漫不过是在适当时间、适当的地点制
造一些花样而已。
心正的人,就算花样一大堆,也称为艺术。心不正的人,如果花样一大堆,便是玩弄权术。艺术和权
术只一字之差,但性质不同,艺术的基础是诚恳,否则便成为权术,成为破坏人际关系的杀手。前者以心
正为出发点,后者则因心不正而表现出损人利己的行为。
对待一些人,可能正常的方法行不通,那就要想点小花样,但千万不可以耍花样害对方。比如,我们
常说,请将不成,何不激将。激将法早已有之,即用恩威并施、刚柔相并的方法达到目的。运用得当,可
以收到奇佳的效果。
对于自负的人,我们越是诚意请求,他就越发得意,不是托故拒绝,便是推三阻四,此时运用反激的
方法,会屡试不爽。激将的要领,在于一切为他着想,例如担心他受害,恐怕他不能胜任,唯恐他受人摆
布,激起他的自尊心,使他非要表现一下不可。
对于老于世故的人,反激若是没有把握,可以先把他捧得高高的,再暗示他此事非同小可,而且非他
莫属,让他自告奋勇。这种正激的方法,使他很难推诿。这对于有能力而退缩一旁的人,具有奇效。
这些小花样,我们不应该排斥,否则很难彼此和谐。这些花样是人际技巧而非伎俩,与以诚相待并不
矛盾,因为你的出发点是好的。
不过,权术和艺术,从形式上、表面上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以致很多人分不清楚,也看不明白。
有人把权术当做艺术,惹来很多反感。有人则把艺术看成权术,极力加以排斥,使得自己寸步难行,还被
人视为不近人情。
我们既不可以盲目排斥花样,认为凡是有花样的都属权术,也不能够心术不正玩弄权术,把别人当做
傻瓜,自以为聪明地耍手段、玩花样。因为这两种极端的态度,都不得其法,对自己都没有好处。
待人需要友善
对待别人只有诚心还不够,还要有善意。
子路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不善之。”子贡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
我则引之进退而已耳。”颜回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三子所持各异,问于夫
子。夫子曰:“由之所持,蛮貊之言也;赐之所言,朋友之言也;回之所言,亲属之言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
子路、子贡、颜回在一起谈论待人之道。子路说:“别人以善意待我,我也用善意待他;别人用不善
待我,我也用不善待他。”
孔子评价道:“这是没有道德礼义的夷狄之间的做法。”
子贡说:“别人用善意待我,我也用善意待他;别人用不善待我,我就引导他向善。”
孔子评价道:“这是朋友之间应该有的做法。”
颜回说:“别人以善意待我,我也用善意待他;别人用不善待我,我也以善意待他。”
孔子评价道:“这是亲属之间应该有的做法。”
人性原本有善有恶,事实上也可善可恶。一般人偏向性善,“人之初,性本善”,自己抱持善意,期
待对方善意的响应,多半能够心想事成。因为中国人是交互的,你对他好,他没有理由不对你好。同样的
道理,一开始就认定对方缺乏诚意,对方十分敏感,一下子就看出来,当然不会诚恳地响应我们,这是十
分自然的事情。表现自己的善意,使大家对我们产生比较良好而深刻的印象,才能进一步建立关系。别人
注意我们,却产生不良的印象,不如不让他注意,反而更好。所以,我们不但需要引起他人的注意,还需
要造成良好的观感。
不仅自己向善,还要导人向善。朋友的美德,应该替他宣扬;朋友有缺点,要帮助他改正。闻过则喜
是一种美德,可惜做得到的人委实太少,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
焉。”意思说,当朋友有过错的时候,要忠诚地劝告他,要好好地开导他,如果他不接受的话,那就要停
止,不要去自取其辱啊!
指出朋友的缺点或错误时,要先赞美他,然后批评他,最后再赞美他,这样他才乐于接受。也可以借
用别人的话来批评对方,譬如,“有人说你相当不近人情,但是我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或者“我看你整
天忙于工作,偏偏有人还在批评你偷懒……”,这样就可以弱化批评的语气。
想改掉朋友的坏毛病,最好以身作则,让其耳濡目染,慢慢自己调整。因为朋友之间是互相影响的,
我们常常告诫别人,谨防交友不慎,就是因为不好的朋友会给我们带来不好的影响。我们把这种朋友斥之
为狐朋狗友,而把那些能带给我们好的影响的朋友称为益友。我们要影响对方,必须先了解他的背景和立
场,主动给予配合,才能让他乐意接受。尽可能发现彼此相似的地方,最好能找出他的优点,逐渐喜欢他、
关心他。当这些反应传给他以后,他也会有所回馈。彼此都伸出友谊之手,产生交互作用。先承认他言之
有理,让他了解我们并不是存心要改变他。然后晓以道理,使他觉得如果换一个角度看也有另外一番道理。
当他身心放松的时候,趁机让他自己改变,通常比较容易收效。
表达善意要多替他人着想,站在他人的立场,别人才可能依据交互精神,同样站在我们的立场来合理
地回应。大家都将心比心,交集的范围加大,彼此有共识,当然容易沟通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任何人
凡事只想到自己而不考虑他人,必然被视为自私自利而得不到他人的支持和欢迎。
想想自己,也想想别人,才能合理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合乎将心比心的原则。有一句话很通俗,“前半夜
想自己,后半夜想别人”。不过有些人前半夜想自己,想着想着就睡着了,从来没有想过别人。
待人需要礼貌
中华文化非常重视“礼”。《论语》上说:“不学礼,无以应。”民间也有“礼多人不怪”的说法,
可见,在人际关系中,礼貌是不可或缺的。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
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司马牛忧伤地说:“人人都有好兄弟,就单单我没有!”子夏说:“我(商)曾经
听人说过,人的生死,冥冥中自有天定,人的富贵也完全是由上天安排。君子只要恭敬地修养自己而不犯
过错,对待他人谦恭有礼,那么在四海之内的所有人,都是我的好兄弟了。君子又何必忧愁没有好的兄弟
呢?”
礼貌的作用,一使大家相处愉快;二使大家在一起时,秩序井然;三为表现合乎自己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