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圆通的人际关系 > 圆通的人际关系第2部分阅读

圆通的人际关系第2部分阅读

    2〗

    看清楚之后,合理地表达反对或赞成的意见;尚未看清之前,千万不要冒冒失失地说出“我赞成”或

    “我反对”,以免被利用,或被人看不起,令自己骑虎难下。

    行——谨慎小心,反求诸己

    “合理就好”的理念使得中国人的一言一行都要把握好分寸。谨慎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就像林黛玉进

    贾府一样,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先弄清对方是谁

    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首先要弄清楚对方到底是谁。中国人认为“有人才有事”,而且“事在人为”,

    很难“对事不对人”,所以常常把人和事联系在一起。在中国社会,每听到一句话,如果不清楚是谁说的,

    就很难判断它究竟是对的还是错的、是真的还是假的。可见弄清楚对方是谁,乃是开展人际交往的第一步。

    中国人比较倾向于“差别性待遇”,以不同的标准来对待不同身份的人。如果你的职位比我高,那你

    说什么都应该是比较正确的。如果你和我职位平等,那就以“来而不往非礼也”的态度对待你。如果你的

    职位比我低,我不会以大欺小,却绝不容许你以“下”犯“上”。

    这样看来,中国人似乎没有是非观念,但事实绝非如此。在中国社会,职位低的人是不宜反驳职位高

    的人的。举例说明,如果你的上司冤枉了你,你该怎么办?据理力争的话,他会明白是他错而非你错,但

    这又如何呢?他身为上司,竟然失察而冤枉了你,自然觉得相当没面子。

    中国人没有面子的时候,最要紧的,便是设法找回面子。如何挽回他的颜面?很简单,一心一意地找

    你的毛病,只要被他抓着了,他的面子便全回来了。他一心一意找你的差错,你真的插翅难逃,因为“人

    非圣贤,孰能无过”,你迟早会被他逮个正着。

    但是,如果上司冤枉你后,你保持沉默,一句话都不讲,表面上看你是忍辱负重,其实不然。你的上

    司看到你居然一言不发,就会觉得奇怪:“这个人怎么搞的?难道我屈说了他?”于是,他自然想着解开

    谜团,结果发现自己确实冤枉了你,并由于自己内心愧疚而善待你。

    一般来说,上司冤枉你,纯属偶然,很少有上司故意颠倒是非,存心而为之。但是你若不幸碰上这种

    上司,足以证明上司早已容不下你,在这种情况下,你据理力争又有何用?不如另谋高就,“此处不留人,

    自有留人处”。如果你没有别的门路,最好忍气吞声,说不定上司见你一直逆来顺受,网开一面,不再针

    对你。

    如果你不幸遇到的是个迷糊的上司,这种情形倒是常见,因为无能者却身居高位并不是稀罕事。遇到

    这种上司,你说得再对,他都可能斥之为狡辩,于事无补,不如安静下来,好好做事,以免被他抓住把柄。

    迷糊的上司不好,但过于是非分明的上司也很难相处。因为太过分明,以致刚愎自用的人,总是认为

    自己的看法都是对的。说你错,你就错,你再说多少话他都不会更改原有的判断。你据理力争的话,只会

    弄得面红耳赤。

    如果你的上司不是以上三种人,那他就是无心犯错。这种无心的过失,是应该谅解的。没有必要得理

    不饶人,让无心错怪你的上司难堪,所以应当用沉默来暗示他有错误,使上司自己察觉,自行校正。

    如果有人和你职位相当,却指出你的错误,而且到处宣扬,那你就会积极找他的过失。这不是面子问

    题,也不是心胸狭窄的表现。如果他发现你有差错,当面规劝的话,虽然你一时可能无法接受,但是他既

    然说的是事实,出发点又是为你好,你终究会心生感激,又怎么会记恨他呢?但他却没有和你说,反而到

    处宣扬,分明是让你难堪。中国人一向是交互主义,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相反,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

    所以,你也只有全力找他的差错,照样宣扬一番,让他尝尝同样的滋味。

    如果有人职位比你低,却敢在背后指摘你的过失,你通常不会有任何顾虑地去整一下;而且“当年别

    人教诲我,如今我也应该教诲别人”的想法,很容易变成理直气壮的借口,整他,是让他明白做人的道理:

    有话最好当面说,不要背后胡扯。 wen2整理

    所以,对方不同,你采取的措施也应该不同。先问清楚是谁说的,再做定夺,这就是一种“经”,如

    何应变,则是个别的“权”。

    中国人既然以人为主,那一切事都离不开人,也就是离不开人际关系。何况我们一直重视伦理,对于

    人的身份地位十分关心。看见或听说一个人,总要进一步追问是什么样的人,并且依据身份地位做出不一

    样的反应,才算合理。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便进一步达成预期的企图。这不是势利眼,只要保持

    合理的程度,不要前倨后恭,没有什么不好。

    相传,清代大书法家郑板桥去一个寺院游玩,并去拜见方丈。方丈见他衣着俭朴,以为他是一般俗客,

    就冷淡地说了句“坐”,又对小和尚喊“茶”。一经交谈,方丈顿感此人谈吐非凡,就将郑板桥引进厢房,

    一面说“请坐”,一面吩咐小和尚“敬茶”。又经细谈,得知来人是赫赫有名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时,

    方丈急忙将其请到雅洁清静的方丈室,连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最后,这个方丈再

    三恳求郑板桥题词留念,郑板桥思忖了一下,挥笔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坐,请坐,请上坐”;下联是

    “茶,敬茶,敬香茶”。方丈一看,羞愧满面,连连向郑板桥施礼,以示歉意。

    这个故事通常用来讽刺方丈势利眼,其实方丈是根据对方的身份,采取了相应的方式和态度,只不过

    一开始就没弄清楚、看走眼罢了。

    小心才不会上当

    西方人在同别人打交道时,不论干什么,都要通过法律途径约束他人来防止自己上当,而且对于欺骗

    别人的人是相当鄙视的。中国人不会要求别人怎样,只会提醒自己“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很少去笑那

    些骗子,反而多少有些羡慕:“他真高明,居然骗了这么多人!”而对被骗的人,在同情之外,还有几分

    不屑:“你怎么这么笨,这种当也会上?”好像责任不在骗子,而在被骗的人。

    其实,嘲笑被骗的人与鄙视骗子的目的完全相同,都是遏止骗人事件的发生。

    西方人鄙视骗子,使其备受压力,抬不起头来。而中国人认为人人应各自小心,不要上当,使那些骗

    子无从下手。我们用“嘲笑被骗的人”的形式,来提醒大家,千万不要被骗,否则不但损失惨重,还要惹

    人嘲笑。所以在中国社会,那些被骗的人,反而不敢以正面示人。

    西方人的想法很对,只要大家齐心,共同指责骗子,便可以减少骗人的行为。而中国人更实际一些,

    要求自己岂不比要求别人更容易一些?“求人不如求己”,要求别人不要欺骗,远不如自己提高警觉更可

    靠。防人之心其实就是让人小心不要上当,因此“反求诸己”更胜一筹。

    试想,如果你和别人初次见面,就老实地对别人说:“我是个老实人,人家说什么我都信,所以请不

    要骗我。”那对方会怎么想?当然是:“他最容易上当,不骗他骗谁?”如果蛮横地要求对方:“你不要

    骗我,否则我要你好看!”对方就想:“骗你又怎样?你既然被我骗了,说明你不如我,你又有什么能力

    要我好看?”结果照骗不误。

    一般中国人是不会这么做的,如果有人真的这么做,他往往会有拆穿骗局的能力。比如,老板对干部

    说:“我不会亏待你,但你千万不要骗我。你若是骗我的话,我绝不轻饶。”笨的干部就以为老板是个好

    骗的人,一开始虽然没想欺骗他,久而久之,就忍不住做些欺上瞒下的事。结果很快就被老板发现了:“我

    警告过你,千万不要骗我,可是你太让我失望了,我只好开除

    如果认为中国人专门欺负弱者,谁吃亏就笑谁,谁倒霉就笑谁,没有同情心,那就错了。中国人只有对

    自己人,对熟悉的人,或者有利害关系的人,才会“痛心”地嘲笑他,目的在于“加深他的印象”,使他

    深切体会“人家在你面前同情你,实际上背后都在笑你”,因而决心“自己小心不要上当”。对于陌生人,

    我们根本无从笑起,因为彼此没有“关系”,产生不出任何联想。对于认识而交情不够深厚的人,我们只

    会背后嘲笑他,但当面尽量不提,万一对方自己说出来,我们会表示支持,痛骂欺骗他的人。

    但是“小心不要上当”,并不是“不要相信别人”,而是不给坏人可乘之机。

    正因为小心,才会时时用心。可以相信的时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不可以相信的时候,“知

    人知面不知心”,“人心善变,不可不防”。这些话都是中国人常说的,看起来互相矛盾,却是因“时”

    而制宜。

    在人际交往中,你可以选择相信别人,也可以选择不相信别人。你相信别人,万一被骗,大家就会嘲

    笑你,“三两句话,把他骗得团团转”,结论是你“缺乏判断力”。你不相信别人,又怎能与其相处?在

    信与不信之间,需要自己拿捏。

    在正常的情况下,当然应该相信别人,但是只能相信到合理的地步;遇到不合理的地方,就不应该相

    信他。站在不相信的立场来相信,才不至于一相信就上当。对任何人都相信,受骗的几率就会大幅度增加。

    你无法要求别人绝对诚实,因为没人能做得到,所以只能自己小心。社会上骗子并不多,但是喜欢被骗的

    人太多了,才会发生那么多骗人的事件。骗人的人当然不对,而被骗的人也未尝全对,谁叫他不小心?“防

    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时。

    人类是群居的动物,彼此互相合作才能生存。人应该相信别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过分相信

    别人,同样引起别人欺骗的兴趣,以致上当,也是不争的事实。吃亏上当,人人不喜欢,却又经常发生这

    种不愉快的事情,主要是人们喜欢占小便宜,才造成因小失大。提防上当,最有效的办法,便是切记不要

    贪小便宜。

    凡事都追求合理

    中国人的观念是凡事追求合理。换句话说,把事情做到合理的地步,人们才会接受。我们虽然重视典

    章制度,却明白典章制度容易僵化而不合时宜,因此在典章制度的范围内,多半中国人喜欢权宜应变,以

    求合理变通。凡是不会变通的人,都会被人斥之为“死心眼”、“死脑筋”。

    中国人认为,既然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就应该“反求诸己”,即“要求

    他人合理之前,先求自己合理”,以自己的合理来影响他人,使他人亦能合理。

    自己不合理,却希望他人以合理待我,结果经常不如意,这时怨天尤人也是枉然。自己先求合理,再

    来期望他人以合理待我,才是合理的态度,也比较容易实现。但是合理不合理,各人的标准未必一致,有

    时候你认为合理,我就认为不合理,因此这个“合理”也会引起很多争执,产生很多不愉快!

    在中国社会,凡事自己求合理,就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即使你的“合理”和他的“合理”会有些误

    差,但你的出发点是好的,起码会问心无愧。至于是否会引起争执,听天由命吧。虽然这听起来比较消极,

    但总比表现出不合理的行为,使大家心里不高兴,甚至造成误解的好。

    自己合理不合理要通过他人的反应来判断。他人的反应就像一面镜子,会如实地反映你是否合理。当

    对方表现出不合理的行为时,不要指责对方的缺失,而是应该反省自己是不是不合理。如果是的话,赶快

    先把自己的缺失调整过来,对方也可能跟着表现出合理的反应。要改变对方,最有效的方法是先改变我们

    自己。

    举个例子,中国人认为,朋友的朋友是朋友,敌人的敌人也是朋友,所以三个人之间的关系很复杂。

    正因为如此,一个人在不清楚对方的意图的时候,是不会承认自己和另外一个人的关系的。在这种情况下,

    贸然问起别人之间的关系,很难得到正确的答案,这就是自己的行为不合理造成的。

    乙和丙是熟人。一天,甲和乙聊天时,甲突然提到丙,问:“你认识丙吗?”乙的第一反应是“不认

    识”,因为他不知道甲有何意图。

    一句“不认识”,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好几种不同的意思:“真的不认识”、“虽然认识,但是

    并无交情”、“认识是认识,跟不认识差不多”、“你有什么事情,要问我认不认识”以及“你少打我的

    主意,我认识不认识根本与你无关”。

    说“不认识”有很多好处:第一,减少许多风险,省却许多口舌,避免许多麻烦。如果乙在不清楚甲

    的意图时就说认识,甲接下来很可能说:“那真是太好了,我正好有一件事要找丙帮忙,麻烦您帮忙引见

    一下好吗?”这不是自讨苦吃吗?这时候说“好”,会增加不少麻烦;说“不好”,等于驳了甲的颜面,

    令甲不满:“这点小忙都不愿意帮,还说是朋友呢?”

    当丙身居高位时,乙如果先说“认识”,事情来了,再推说“不认识”或者坦白说明自己不愿意帮忙,

    甚至直接指称对方根本没有权利提出要求,都是伤感情的做法。在中国社会,得罪一个人的后果是很严重

    的,尤其不能得罪小人。

    第二,可以探听信息。如果丙对乙心存不满,忍不住对甲抱怨了几句,甲如果不清楚乙和丙的关系,

    多半不敢直截了当地传话过去,必然先问:“你认识丙吗?”假若乙说“认识”,甲就不会再说什么,以

    免有搬弄是非之嫌,而乙也徒然失去获得信息的机会。若乙说“不认识”,甲才会放心地把丙的话告诉乙,

    乙也能了解丙对他的不满,以便采取适当的对策。

    明明认识却装成不认识,这种不合理的行为完全是因为甲不合理在先。打听别人之间的关系,一开始

    就应该把目的说清楚。比如:“你认识丙吧?他托我给你带了点礼物。”乙一定回答“认识”。如果不能

    一开始就做到合理,直接问:“你认识丙吗?”得到“不认识”的回答后,就要调整:“哦,他说和你很

    熟,还想约你吃个饭呢。”那乙也会向合理的方向调整。不要以为从“不认识”调整到“认识”很难,中

    国人很会“颠倒是非”,拥有足够的智慧,可以进退自如,因为凡事早已留有余地。

    乙只需作恍然大悟状:“哦,你说的是他啊,抱歉抱歉,刚才没听清,还以为你在说谁呢。”轻轻松

    松就兜回来了。

    先说明自己的目的,再去问对方,以便给对方斟酌的空间,这才算合理的行为。不要责怪别人不诚实,

    不要认为一切不合理,都是“我”以外的中国人造成的。殊不知种种缺失,实际上都与“我”密切相关。

    可惜,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不反省自己是不是诚实,是不是考虑周到,是不是明白透彻,便大胆地

    指责中国人不诚实,实在不公平。

    心——追求圆通,善于自保

    中国人常将人分成两种——君子和小人。孔子对君子与小人有过许多论述,比如,“君子怀德,小人

    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

    人们历来崇尚君子,但事实上君子斗不过小人的情况比比皆是。因为小人非常重视人际技巧,很容易打动

    别人的心,进而抓住别人的心。君子往往觉得自己凭良心,不做亏心事,不必讲求什么人际技巧,因而时

    常得罪人,引起别人的怨恨和报复。这一点是君子不及小人的地方。那君子为什么不改变一下,同样注重

    人际技巧,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呢?

    圆通而不圆滑

    人们常常认为小人圆滑,因而对他充满鄙视。君子当然不应该圆滑,但是要足够圆通,否则就常常使

    自己在与小人的斗争中处于劣势。中国人最讨厌圆滑,任何人只要给人一种“滑头”的感觉,便成为别人

    心目中“狡猾的人”,注定没有前途可言。

    而圆通是我们十分喜欢的,但可悲的是,现代人脑筋逐渐扁平化,缺乏深度,看事情不能“入木三分”,

    所以“凡是圆通都看成圆滑”。圆通和圆滑虽然长得一模一样,表面上看起来,几乎不分轩轾,都是“推、

    拖、拉”,一副打太极拳的模样,但是二者的本质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差异:第一,过程完全相同而结

    果截然不同。“推、拖、拉”到最后,把问题圆满解决掉,便是圆通;“推、拖、拉”到最后,没有解决

    问题,或者解决得不够圆满,那当然是圆滑。第二,圆通的人善于利用“推、拖、拉”的短暂时间来充分

    思考,寻求此时、此地合理的行动方案,以便减少阻力,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圆滑的人只想利用“推、

    拖、拉”把时间拖延过去,以便逃避当前的问题,根本不想解决问题。第三,圆通的人用“推、拖、拉”

    来降低竞争的压力,使大家觉得经过“推、拖、拉”之后得到的答案,应该可以接受;圆滑的人,则冀望

    于不经由竞争,便能够获得胜算,或者不愿意应付挑战,悄悄地逃之夭夭。

    圆滑与圆通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是很多人盲目排斥“推、拖、拉”,视“推、拖、拉”为落伍、陈旧、

    腐败的手法,把圆通和圆滑都看成可恶的行为,因此失去圆通的本事,真是得不偿失。其实,合理地“推、

    拖、拉”,把“推、拖、拉”的功夫发挥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就是圆通。如果一味地认为“推、拖、拉”

    是坏事,那就会事事看不惯,甚至整天不愉快。

    圆通就是“面对现实”,“负起责任”,另外加上“不伤害面子”。不够圆通,很容易伤害自己的面

    子,也很容易伤害别人的面子。

    譬如介绍别人的时候,经常听见当老师的人说“这是我的学生”。而被介绍的人,却似乎并不认定介

    绍人是老师,反而淡淡地说“我们现在合作一些事情”,这岂不是很尴尬?当老师的人,如果介绍“这是

    我的朋友”,对方紧接着说:“不,我只是教授的学生而已。”是不是就能避开尴尬的场面?让别人承认

    自己,而非自己盲目乱认,这就圆通多了。

    “面对现实”和“负起责任”可以用理智和科学来处理;“不伤害面子”却需要以感性和艺术来协

    调。圆通就是科学加艺术,理智加感性,所以很难做到。

    我们承认“圆通是高难度的素养”,一般人很难精于此道,何况一不小心,就会流于圆滑而遭人唾弃。

    但是,难学,还是要学,因为只有学会圆通,才能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

    圆通和圆滑仅仅一字之差,但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比如,听到别人的夸奖,要针对不同的人回复

    不同的话:对西方人要说“谢谢”,对日本人要说“请多多指教”,对中国人要谦逊地说“哪里,哪里”。

    这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行为,就是圆通。如果对西方人说“哪里,哪里”,相信对方一定莫

    名其妙;如果对中国人说“谢谢”,对方会不以为然:“我不过说说而已,你还当真了。”

    不可否认,圆通有圆滑的成分,但也含有不圆滑的成分。我们先接受圆通的概念,再观察圆通的事实,

    分析圆通的要素,才可以学得圆通的精髓。

    第一,将心比心是圆通的先决条件。多以欣赏的眼光来体会他人的圆通,比较容易吸取他人的经验,

    迅速成长。常以厌恶的心情来批评他人的圆滑,结果便只有生气的份儿,失去学习他人宝贵经验的机会。

    第二,不要完全排斥或放弃“推、拖、拉”,也不能够凡事都“推、拖、拉”,以免一不小心,就变

    成令人厌恶的圆滑。

    不过,中国人自己“推、拖、拉”的时候,往往不认为自己正在做这种令人厌恶的动作,却自满于“事

    缓则圆”的解说。但是,看到别人“推、拖、拉”,却又立即觉察出来而心生反感。

    圆通说起来相当简单,做起来难。因为圆通与圆滑的差距十分细微,稍不留意,就会“失之毫厘,谬

    以千里”。

    遇事先求自保

    “明哲保身”是中国人普遍秉持的人生哲学。朱子说:“明是明理之明,哲乃了然于心,保身则是依

    道理进退而处世,于是罪刑、灾祸不至。”

    中国人凡事先求自保。遇到突发状况,就会遵循明哲保身的哲学分析形势,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形

    势不利时,就要及早抽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何必逞匹夫之勇呢?很多人反对“明哲保身”,

    认为善于明哲保身的人怕死、虚伪、消极,其实不然,一个人连自己都保护不了的话,其他的都没有意义。

    人们常说,“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神仙都要先保全自己,何况凡人呢?中国人明哲保身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深藏不露

    深藏不露实际上是中国人守身哲学的应用,也是我们奠定“立于不败之地”的良好基础。如果有人把

    自己的实力毫不隐瞒地展现无遗,很容易遭人算计,岂不是自讨苦吃?中国人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的道理,宁可韬光养晦,安然度日。

    这也是中国人与众不同的心理。日本人就算没有本领,也要装成很能干的样子;美国人有多少本领,

    都要找机会表现出来;只有中国人深藏不露,静观其变,再衡量情势的变化,以对自己最有利的做法,做

    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有句俗话“树大招风”,因此,中国人有能力并不表现,还喜欢伪装成没有本领的样子。例如,

    会写字的人不轻易宣扬自己擅长书法,会画画的人不愿意让人家晓得自己善于作画。这样做比较省力省事,

    否则请字求画的人络绎不绝,只能疲于应付,稍有不慎,厚此薄彼,就会得罪人。另外,自己深藏不露,

    还可以留下力气嘲笑爱表现的人。中国人不讲能力,却十分重视本事。只有能力而没有本事的人,往往一

    表现就遭殃。有本事的人,能够把能力表现得恰到好处,受人欢迎。

    比如,大家在打球,招呼你也参加,就算你天天练习,也要谦逊地说:“好久没有打了,生疏啦。”

    大家让来让去,你才登场,不费吹灰之力,把对手一一打败。就算如此,也没有人觉得奇怪,因为大家明

    白你刚才不过是深藏不露的一种应用罢了。

    喜欢保留实力、不强求出头并不说明中国人j诈、不实在。相反,谦虚会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

    深藏不露有三个要点:

    第一,人怕出名,猪怕壮。人愈出名,遭遇的麻烦愈多。越有能力,承担的责任越重。中国人比较喜

    欢打击有能力的人,同情没有能力的人;能者必须多劳,没有人会感激,而且容易招人嫉妒。因此,不如

    隐藏实力,凡事量力而为。

    第二,不要夜郎自大。中国人对那些自我膨胀,把自己看得很伟大的人,大多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背后则嘲笑他们夜郎自大,不自量力,十分看不起。

    第三,慎防人上有人。即使自己的本领高强,也要慎防人上有人,强中更有强中手。所以要深藏不露,

    以免泄露自己的实力,招来对手的攻击,对自己不利。

    深藏不露并不是不露,而是站在不露的立场,来求取合理的露,以免露得过分或不及,对自己有害。

    有能力必须合理地表现,凡事量力而为,才能恰到好处。中国人主张“不可以随便表现”,并没有反对合

    理的表现。不能不表现的时候,务必表现到合理的地步,不可任意逾越合理的范围,以免留下后患。

    以让代争

    人类社会,彼此难免要竞争。实际上,了解中国人性格的人,就知道中国人太喜欢争了,而且一争起

    来往往不择手段,所以不鼓励中国人竞争,认为能够不争的,大家都不要争,不能够不争的,便以让代争,

    这才是中国人推崇的君子之争。

    争是必要的,舍也是必要的。什么都要争,最后就会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争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争。

    而且给人一种恶劣的印象,使大家提高警觉,甚至于联合起来,一点机会都不给你。因此太会争、太喜欢

    争的人,经常什么都争不到。只想到舍,同样会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不要的又是什么,而

    且给人一种消极、不愿意负责任的不良印象。

    只有把“争”和“舍”融合在一起,该争的才争,不该争的就舍弃,争到好像没有争一样,才是圆满

    的做法。以让代争便是兼顾“舍”与“争”的权宜措施,站在“不争”的立场来“争”,才不会乱争,才

    可能争得恰到好处。

    但是“让”并非消极的“让”,也不是让给谁都行,而是在冷静思考之后,让最合理的人来做最合理

    的事,才不会令众人失望。千万不要心里不情愿,却打着谦让的幌子,那是虚伪。让来让去,觉得自己最

    合适,这时候就应当仁不让。关键在于把握“当仁”的尺度,要从事情的性质、轻重、缓急、大小来判断。

    当然,当仁不让也要以“半推半就”的形式表现出来。“半推半就”就是指确实“当仁”,而且推辞

    不掉,实在没有办法,才勉强为之。“半推半就”必须诚心诚意,另一方面表示“我虽然勉强接受,仍然

    随时准备交给比我更合适的人”,一方面让没有当选的人也有面子。比如你被选为部门主管,必须要表明

    你不想当,极力推辞,说自己能力不行,经验不足,体力也不好,做事情没有耐心,把各种理由都列出来,

    最后盛情难却,只好“勉强为之”。这样做也是为自己留条后路,但千万不要以此为借口偷懒。一旦你接

    受了,就必须负责到底,才不辜负大家对你的期望。

    秘不外传

    中国人喜欢将自己的绝技保密,就算传授给徒弟也要“留一手”。这一直是受人诟病的一种作风,就

    因为“留一手”,造成很多技艺失传。其实,这原本是中国人的一种自保心态,并非完全没有道理。“留

    一手”本身并没有好坏,关键在于“留得合理不合理”。

    不可否认,从古至今,凡是能够发扬光大的,中国人并不主张“留一手”,反而毫无保留地让全世界

    的人来分享。但是,有些东西,中国人之所以“留一手”,有一些特别的道理。

    技艺失传似乎要归咎于师父的自私,不肯把自己的真实本领倾囊传授,以致一代不如一代。但是却不

    能忽略两种情况,一种是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另一种是教会徒弟,杀死师父。年富力强的师父凭着威势

    和丰富的经验,或许能够制服徒弟;而年迈体衰的师父,如果不幸遇到徒弟翻脸不认人,就会悔之晚矣。

    “年老慎择徒”就是这个道理。在这两种情况下,预先留一手,也是一种自保的方法。如果遇到忠良可靠

    的徒弟,师父自会倾囊相授,哪里会留一手?

    中国人很重视拜师礼,凡欲拜师者必须恭恭敬敬地向师父叩首,以显其诚意,要不然师父怎敢把功夫

    传给他?

    儒家一再希望中国人“反求诸己”,徒弟发现师父秘而不传,实在不应该埋怨师父,而是应该自我检

    讨,为什么自己在师父眼中这么不可靠,弄得师父必须痛心地留一手?而为师者,应尽可能将技艺发扬光

    大,并想办法找到合适的传人,教他、导正他,让他刚正不阿,这才是秘传的真义。

    事实上,“留一手”跟“不留一手”,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异。想学的人,师父留一手照样学得很像;

    不想学的人,师父不留一手照样学不好。“留一手”不过是学得不像、学得不好的人常用的一种借口。依

    据中国人的观点,用“师父留一手”来骗别人,给自己留下面子,尚属可行。若是连自己都骗,真的把责

    任都推给师父,那就实在太不长进了。“留一手”是说给别人听的,不是说给自己听的。

    现在,除个别门类外,磕头拜师的情形越来越少了,但是在工作中,师父带徒弟的形式却很常见。这

    就要求人们在“留一手”和“不留一手”中做好抉择,既要有足够的能力自保,又要将自己的技术发扬光

    大。

    性——爱占便宜,死要面子

    中国人的本性是什么?简单来说有三点:第一怕吃亏,中国人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吃亏上当;第二

    喜欢占小便宜,中国人一般不奢望去占大便宜,专占小便宜;第三,自私又爱面子。

    就怕吃亏上当

    说中国人怕吃亏上当,并不是贬低中国人,凡是有这种想法的人都不太了解中国人。中国人重视合理,

    合理地怕吃亏有什么不对?资源是有限的,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不断地吃亏,岂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其

    实每一个人都有这个特性,凡是宣称钱财乃身外之物的人,多半都很小气。因为一个人如果心里没有某个

    弱点的话,就不会强调它。例如一个人缺乏信用,就会强调自己重信用,通过不断地强调,才能让别人上

    当。

    就因为中国人怕吃亏,所以和中国人打交道时,千万不要有欺骗的意图,以互利互惠为原则,才能皆

    大欢喜。一开始就想欺骗中国人,往往会“偷鸡不着蚀把米”,得不偿失。

    每个人都怕吃亏,但是过分地怕吃亏就变成精打细算了,其实人算总是不如天算,“机关算尽太聪明,

    反误了卿卿性命”。所以中国人发展出一套“差不多主义”,差不多就是刚刚好,就是恰到好处,就是合

    理。

    因为怕吃亏,中国人处处小心谨慎,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防人之心不可无”。但是,如果防不胜防,

    真的吃亏了,中国人也不以为意,反而相信吃亏是福,“吃一堑,长一智”。

    只爱占小便宜

    如果说怕吃亏是被动的,那喜欢占小便宜就是主动的行为。占小便宜,关键词不是“占”而是“小”,

    只占“小”便宜。一个人爱占“小”便宜,就表示这个人不贪,贪心的人只想着占大便宜。中国人爱占

    “小”便宜,不贪心,很守本分,为了过日子,占一点小便宜,没什么可耻的。而且对中国人来说,占小

    便宜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中国人之所以这样做,是在试探对方。和别人做生意也好,交朋友也好,首先

    要了解对方,看对方是不是值得打交道的人。

    中国人比较在乎舍不舍得,换句话说,中国人不会盲目地为一个人去拼命,我们会考虑值不值得。要

    判断值不值得,就要看对方舍不舍得,你舍得我就认为值得,你不舍得我就认为不值得。这就是中国人占

    小便宜的本意。

    在人际交往的时候,首先要看对方的度量大不大,没有人愿意跟一个小肚鸡肠的人做朋友。看对方舍

    不舍得,舍到什么程度,可以判断你在对方心目中是何分量。如果对方连鸡毛蒜皮的事都要和你计较,那

    他也就没把你放在心上。

    《战国策》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

    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鱼

    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

    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

    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闻:“冯公有亲

    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这个故事是说,冯谖投靠到孟尝君门下,整天无所事事,却嚷着要锦衣玉食、宝马香车。不要以为冯

    谖是看孟尝君好说话,想多从他那里捞点好处。其实,冯谖一直在考验孟尝君,看他是不是值得效忠之人。

    所幸孟尝君通过了考验,后来,“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但是,中国人不会轻易去占大便宜,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如果有大便宜可占,

    中国人首先会想?br />好看的电子书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