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210部分阅读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210部分阅读

    解决问题的肯定是武力。”

    赵高急忙问道,“近期你不再返回京城?”

    “我离开北疆一年时间了,太长了。”宝鼎叹道,“司马尚年纪大了,这次恐怕凶多吉少,一旦他撒手归西,代北需要人坐镇。我目前还找不到可以坐镇代北的人,所以未来一年我回京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赵高和甘罗等人互相看看,眼里不约而同地掠过一丝忧色。

    “陛下的手段会越来越犀利。”宝鼎说道,“我阻止不了,你们也阻止不了,形势会越来越紧张。你们顺势而为吧,尽量拖延危机爆发的时间。”

    话说到这个份上,不能不让甘罗等人心惊肉跳。

    宝鼎对时局的把握非常准确,这是他的天赋,甘罗等人早已信服,不过在当前形势大好的情况下,宝鼎却做出这番悲观的预测,不禁让甘罗等人既沮丧又惶恐。帝国到何时才能迎来真正的和平和统一?

    宝鼎急赴北疆,不待他抵达平城,安平侯司马尚就病逝了。

    辛胜出任北军右副率,而章邯在宝鼎的极力举荐下,出任北军左副率,坐镇北行辕,镇戍代北。司马断则代替章邯出任东行辕统率,镇戍东北疆。

    李信调回咸阳,出任前将军,有职无权,被彻底架空。

    北疆的人事调整刚刚结束,咸阳就再度掀起了北伐之议。

    右丞相隗状、左丞相李斯、太尉蒙武、护军中尉王贲等中枢大臣一致上奏,恳请始皇帝发动北伐,而起因是关东正在盛传一句谶语:亡秦者胡也。这个胡,理所当然就是北虏,就是匈奴人。

    以李斯为首的一帮“集权”贵族也坚持北伐,不但让“分封”贵族始料不及,就连始皇帝也是大感意外。

    原因其实很简单,李斯等“集权”贵族认为,安内必先攘外,若想彻底击败“分封”贵族集团,必须先把外患铲除,把匈奴人的威胁解决掉,然后以强大的武力为后盾,强行推行“集权”策略。地方势力所拥有的武力根本没办法和中央所拥有的武力相提并论,这样在中央推行“集权”策略的时候,或许可以避免内战,让帝国平稳地迈入中央集权时代。

    目前形势下,北疆大军的主要任务是防御匈奴人,这导致北疆武力无法给中央以有力支持,也无法对国内形成强大威慑力,一旦中央和地方爆发冲突,地方割据自立,北疆大军能够拿来平叛的兵力十分有限,这些都导致了中央在现阶段推行“集权”策略的难度。

    李斯等人拿出这一策略的时候,还提到一个好处,那就是以北伐为借口修改赋税制度,从关东地区获取更多的赋税,以此来遏制关东地方势力的发展,但宝鼎认为这一策略会激化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会让关东人在双重压榨下不堪重负从而引发关东局势的动荡,所以宝鼎坚决反对。

    始皇帝虽然支持宝鼎的意见,但也没有反对李斯的策略。他的这一态度直接导致李斯在隗状等大臣联合上奏发动北伐的时候,给予了坚决支持,试图以中枢的决策来逼迫始皇帝采纳他的策略。

    公子腾、甘罗、赵高、公子庄、陈禄等中枢大臣虽然在廷议上极力反对,但奈何另外两大政治势力联手“出击”,根本阻止不了。

    面对中枢在北伐一事上的决策,始皇帝也动摇了。

    第一卷 崛起 第457章 点了一把小火

    第457章 点了一把小火

    武烈王公子宝鼎对李斯的这一做法极度不满,他在给始皇帝的信中严厉责斥了李斯的“背叛”。

    值此关键时刻,咸阳宫内部的团结至关重要,但李斯为了一己之私利,置帝国安危于不顾,置本政治集团利益于不顾,竟然与政治对手联手逼迫皇帝采纳他的决策,这是背叛,不可饶恕的背叛。

    宝鼎在信中警告始皇帝,昨日李斯曾背叛吕不韦,今日李斯公然背叛始皇帝,那么明日李斯就能背叛大秦帝国,这等私欲熏心、背信弃义的小人不可用。

    始皇帝虽然对李斯的做法略有不满,但李斯与他的政治理念一致,李斯为推行中央集权奋勇冲锋,李斯对他的忠诚毋庸置疑,所以始皇帝尚没有把李斯的行为上升到背叛这一高度,即便宝鼎在信中怒不可遏,始皇帝也是一笑置之。

    他给宝鼎回信,极力维护李斯,并告诫宝鼎不要因为彼此政见的不同而蓄意挑起内部的斗争,这时候要从大局出发,要维护内部的团结,不要给对手以可趁之机。

    始皇帝的态度一览无遗,他动摇了,“焚书”一案的胜利让他自信心膨胀,他要加快中央集权的步伐,但目前帝国并不具备中央集权的条件,帝国当前最急需的是稳定,是恢复国力,是发展强大。

    始皇帝和李斯等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竟然无视帝国当前所面临的一系列危机,更不顾“焚书”一案已经严重激化了秦人和关东人矛盾的事实,明知关东地区的血腥冲突随时会爆发,但依旧置若罔闻,执意要以发动北伐之策来遏制地方势力的壮大,不顾一切地把帝国推行崩裂之路,这令宝鼎忍无可忍。

    此刻帝国亟待解决的是缓解矛盾,而不是让矛盾轰然爆发。

    宝鼎愤怒了,他把手中的书信狠狠砸到案几上,杀气凛冽。

    唐仰、琴珪、公孙贤等官员和代王公子将闾、左副率章邯等人紧张地望着宝鼎那张铁青的脸,暗自惊怖。

    多少年都没有看到宝鼎如此震怒了,咸阳那帮人不知死活,如此激怒武烈王,难道就不考虑后果?

    “北伐的决策就算通过了,也需要不少时间的准备,最起码要先把直道修筑完成。”

    这时候敢于出言劝慰宝鼎的也只有代王公子将闾了。

    宝鼎神色狞狰,右手握拳摆在案几上,因为过于愤怒,拳头微微颤抖着,让人望而生畏。

    “咸阳的财政状况不容乐观,即便修筑直道,恐怕也要两三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公子将闾感觉自己的嗓子干涩难受,忍不住轻轻咳嗽了一下,继续说道,“有这个时间做缓冲,或许形势并没有想像的恶劣。”

    宝鼎不想解释,他已经解释够多了,但没人理解,包括他身边的这些人都无法理解,他们不知道始皇帝和“集权”贵族集团虽然在“焚书”一案中取得了胜利,名义上在统一中土文化之路上迈出了第一步,但实际上它激化了秦人和关东人之间的矛盾,动摇了秦人对关东地区的统治,而中央为此所做的一系列政策调整又给了“分封”贵族集团尤其是关东地方势力进一步掠夺关东财富来壮大自身以对抗咸阳的机会,这势必导致秦人和关东人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

    这时候中央假如决定北伐,加大赋税的征收力度,改变“轻赋薄徭”之策,关东人的生存环境必然急转直下。官逼民反,关东人揭竿而起了,关东各郡国必然以平叛为借口,进一步扩大地方兵力和大肆截留赋税,最终形成割据事实,中央和地方的冲突会轰然爆发。

    到了那个时候,关东就是人间地狱。秦人之间互相厮杀,秦人和关东人之间也在厮杀,生灵涂炭,尸横遍野,帝国会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创。

    帝国的军队既要御外,又要守内,顾此失彼,一旦让匈奴人杀进来,帝国腹背受敌,两线作战,谁敢保证帝国不会分崩离析,轰然倾覆?

    但是,上至始皇帝,下至帝国普通官吏,又有多少人考虑关东庶民的死活?

    关东人不接受秦人的统治,秦人又何曾认同关东人?在他们眼里,关东人就是被征服者,就是奴隶,就是待宰的羔羊,秦人可以为所欲为,予取予夺。这种观念是这个时代的必然产物。其实两千多年后还是如此,不过两千多年后人类文明程度更高了,更讲究征服人心而已,而在这个时代,胜利者只喜欢用武力来强行镇制。

    既然秦人不关心关东人的死活,既然秦人认为理所当然要奴役关东人,那谁能理解宝鼎的想法?又有谁能理解宝鼎的良苦用心?

    “形势远比你想像的恶劣。”

    宝鼎咬牙切齿,一个字一个字地吐出牙关。

    帐内众人相顾无语,再不敢劝解。宝鼎已经动了杀机,他要杀人了。

    深夜,宗越匆匆走进宝鼎的军帐。

    宝鼎拿出一根铜管递了过去。

    “找一个亲信送到咸阳,亲手交给赵信。”

    宗越双手接过放进了怀里,犹豫了一下,问道,“一定要动用黑衣吗?”

    宝鼎看了他一眼,没有说话。黑衣始终是个忌讳,关系到蓼园的机密,更关系到宝鼎自身的生存。始皇帝知道赵仪的真实身份,也曾经怀疑赵仪和黑衣有某种关联,贸然动用黑衣力量,可能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

    “关东人的暗黑力量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像。”宗越低声说道,“‘焚书’之后,关东人通过各种途经秘密潜入咸阳,目标都是咸阳宫。”

    这件事宝鼎知道,他至今还挂着秘军统率的虚衔。黑冰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粉碎了十几起未遂刺杀,其中包括对始皇帝、太子和数位公卿大臣的未遂刺杀,抓捕和诛杀了数十个刺客。在这些刺客中,除了来自六国旧地的任侠剑客外,还有诸如出自东墨、南墨、鬼谷等学派的武技高手,而这些人的刺杀手段非常犀利,远非普通刺客可比。

    自统一以来,针对秦国权贵官僚的刺杀就从未停止过,而自‘焚书’之后,更是掀起了一个刺杀高嘲。黑冰秘军人数有限,难以支撑。宝鼎在京的时候,曾经奏请始皇帝和中枢扩建秘军,但此议遭到了否决。

    “武烈王,还是借刀杀人的好。”宗越小声提醒道。

    “刀在别人手上,容易失控。”宝鼎说道。

    “武烈王已经失去了对咸阳的掌控。”宗越进言道,“北伐之议一旦通过,关东必然要乱,关东一乱,死去的人就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千千万万。”

    宝鼎心中一痛,黯然苦叹。

    “咸阳乱了,武烈王可以重新掌控政局,但关东乱了,武烈王就要力挽狂澜了。这两者的利弊得失,武烈王是否仔细考虑过?”

    宝鼎闭上眼睛,思考良久,终于抬起手,冲着宗越轻轻挥了两下。

    宗越躬身为礼,转身离去。

    武烈王公子宝鼎连续上奏,呈述反对北伐的理由,恳请始皇帝和中枢慎重考虑,仔细权衡利弊,不要轻率决策。

    太子扶苏在廷议上也公开支持武烈王,反对北伐。

    咸阳政局的发展扑朔迷离,很多人看不懂,而看得懂的人却没有退路,只有一条道走到黑。

    始皇帝摇摆不定,迟迟拿不定主意,不过他接受了宝鼎的意见,没有轻率决策。毕竟北伐关系重大,牵扯到方方面面,一旦决策失误,不堪设想。

    帝国统一后,十月为正朔,但坊间因为习惯,还是在十二月三十除旧迎新,正月初一迎新春。

    统一后的咸阳因为迁来六国的王公贵族和大量富豪,人口剧增,虽然扩建咸阳城和兴建新皇宫的呼声一年比一年高涨,但始皇帝迫于中央财政的危机和武烈王公子宝鼎等大臣的强烈反对,至今没有大兴土木。

    咸阳城因此变得拥挤,但也愈发繁华,尤其新年前后,更是热闹非凡。

    这一天始皇帝心中烦闷难当,突然决定去骊山行宫散散心。出了皇宫,看到市井繁华,他突然改了主意,打算微服出行,在咸阳城里走走看看,于是命令车驾返回了皇宫。

    始皇帝说服了郎中令蒙嘉,君臣两人带着几名侍卫,悄然出宫,夜游咸阳城。

    行至尚商坊,刺客突然出现,四面围杀。

    郎中令蒙嘉当然不会只带着几个侍卫保护始皇帝。四周的暗中保护者蜂拥而出,刺客们看到事不可为,掉头就逃。人群纷乱,刺客瞬间被人流淹没,杳无踪影。

    始皇帝大怒,下令彻查。

    皇帝微服出行,知情者寥寥无几,但刺客竟然准确围杀,这其中必有内j。皇帝身边的近侍臣僚竟然暗通刺客,这件事太可怕了,远远超过了刺杀皇帝本身的严重性。

    驷车庶长公子腾和御史大夫赵亥奉旨调查。

    这个时候,始皇帝除了宗室重臣和最亲近的外戚,谁也不敢信任了。

    首先调查的就是内廷官吏、宦者和侍卫。

    一番严刑拷打之后,一名当值内廷尚书招供,他在皇帝出宫后,密报了左丞相李斯。

    李斯倒是爽快,承认确有此事,而且连弹劾郎中令蒙嘉的奏章都写好了。皇帝要微服出行,那是国之大事,郎中令蒙嘉为了阿谀皇帝,竟然公开违律,置皇帝于危险之境,罪在不赦。

    始皇帝非常生气。内外廷官员各司其职,严禁互通消息,这是律法明文规定的事。李斯做为帝国丞相,知法犯法,也是罪无可赦。

    蒙嘉和李斯是始皇帝的股肱之臣,如果因为这么点小事就把两人赶出中枢,始皇帝岂不是自断臂膀?

    始皇帝担心有人借机扩大事态,当即雷厉风行,果断降了蒙嘉和李斯的爵位,试图保住两人。

    然而,事态已经失控了。

    紫府黑冰抓住了一名刺客,这名刺客的藏身地竟然是李斯第三子的府邸。

    李斯第三子在丞相府就职,其妻妾中有一位楚国贵族庄氏的女儿。庄氏为皇帝赏赐,长得漂亮,擅歌舞,甚为得宠。这位刺客来自江东,是庄氏当年的门客,一年前到咸阳投奔庄氏,居留至今。

    黑冰抓住这名刺客后,当即奏报始皇帝。这事太重大了,牵涉到当朝丞相,不是他们可以随意处置的事。

    始皇帝当即察觉到这里面有阴谋。考虑到事关重大,他命令公子腾和赵亥亲自赶到紫府审讯。

    这名刺客禁不住酷刑,透露了一些消息。黑冰通过这些消息,又抓住了两名刺客,其中一名刺客受刑不过,交待了此次刺杀的命令下达者。顺藤摸瓜,越抓越多,最终查明了一个事实,是丞相李斯泄漏了始皇帝微服出行的机密。

    李斯的属官中大多为关东人,其府上门客也基本来自关东,而不少关东人就是借助李斯的显赫身份做掩护,暗中策划刺杀事件,尤其严重的是,他的属官中就有两位关东人参加了这次刺杀的谋划。

    公子腾和赵亥非常吃惊,匆忙进宫禀奏始皇帝。

    始皇帝知道李斯完了,无论用什么办法也保不住李斯了。这的确是个阴谋,是摧毁李斯的阴谋,但问题上,李斯因为失察自己犯下了错误,对手利用他的错误堂堂正正地击倒了他,如何拯救?

    帝国的左丞相府竟然成了刺杀帝国皇帝的谋划之所,帝国的左丞相竟然成了刺客的庇护者,这无论对中央还是对始皇帝来说,都是个莫大的讽刺,这个巴掌打得中央和始皇帝“鼻青脸肿”。

    始皇帝下诏,罢免李斯,交廷尉府审理,如果最终结果证明李斯及其家人并没有参与刺杀,李斯和家人的性命肯定可以保住。

    但是,好不容易抓到一个彻底击杀李斯的机会,他的政治对手们岂肯放过?

    以右丞相隗状为首的大秦本土贵族们当即对关东系展开了疯狂“攻击”。

    第一个遭到打击的就是郎中令蒙嘉。

    蒙嘉为了保住蒙氏,不敢与大秦本土贵族公开对决,引咎请辞,告老归乡,离开了咸阳。

    代替蒙嘉出任郎中令的是中尉卿公子成。

    始皇帝在这个风头上当然不会重用关东人,但也不愿用本土贵族,所以只能用宗室了。做为妥协,始皇帝答应了隗状的举荐,由前将军李信出任中尉卿一职。

    第二个遭到打击的就是内史卿茅桢。始皇帝在咸阳城遇刺,关东刺客云集京畿,做为京畿最高行政官长当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内史卿茅桢是茅焦的儿子。茅桢迫不得已,引咎请辞。

    通武侯王贲出任内史卿。

    第三个遭到打击的就是李斯的子弟门生。凡李斯一系的官员,不论官职高低,也不论在京还是供职地方,一律罢免。此举牵连到了整个关东系官员。

    丞相隗状再一次独揽相权,他在朝议上奏请始皇帝,凡关东系官员的任用必须慎重,以免重蹈覆辙,给大秦带来重大损失。这事实上就是要遏制和削弱关东系势力对朝政的影响。

    始皇帝颜面尽失,愤怒到了极致。

    一场未遂的刺杀,让他失去了蒙嘉和李斯,失去了左膀右臂,失去了最为倚重的股肱之臣,也失去了为中央集权而冲锋陷阵的“斗士”。

    这是谁的阴谋?谁要击杀李斯?谁要阻碍中央集权?

    无疑,敌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分封”贵族集团,就是以隗状为首的大秦本土豪门贵族。

    始皇帝不能不反击,不能任由“分封”贵族集团掌控朝政。

    五月,南海王公子峤上奏,弹劾荆宛和江南两地官员,在调拨给岭南的粮食布帛等物资上以次充好,以劣代优,而且屡屡拖延克扣,实在是忍无可忍了。

    始皇帝当即下令彻查。

    一个月后,御史大夫赵亥上奏,弹劾以南郡太守隗藏为首的数名楚系官员贪赃枉法、徇私舞弊、中饱私囊,证据确凿,罪在不赦。

    统一至今,豪门贵族对地方财富的掠夺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如果追究起来都算违法,一抓一大把。始皇帝迫于局势,只能睁只眼闭只眼,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但如果要打击对手,那这种事情就是最好的武器。

    紧接着,江南镇戍统率桓炀上奏,弹劾隗藏等官员植党营私、图谋自立,而且牵连到了丞相隗状。

    始皇帝毫不犹豫,当即下诏命令丞相隗状回避,由太尉蒙武、驷车庶长公子腾和御史大夫赵亥会同廷尉府联合审理此案。

    关东系官员乘机“反扑”,宗室和老秦人也落井下石,形势顿时一边倒。

    隗氏拼命挣扎,楚系更是全力搏杀,就连太子扶苏和皇后都出面声援,琴氏家主更是飞车赶奔北疆求援,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武烈王公子宝鼎却跑到塞外与匈奴人的大单于谈判去了。缺少了公子宝鼎的支援,隗氏在对手们的四面围攻之下,轰然倒塌。

    十月,始皇帝下诏,罢免丞相隗状,由御史大夫赵亥暂领丞相府。

    一年内罢免两位丞相,咸阳政局之动荡,由此可见一斑。

    第一卷 崛起 第458章 火烧大了

    第458章 火烧大了

    始皇帝三十三年冬,北疆大雪纷飞,武烈王公子宝鼎接到了皇帝的诏书。

    这一年发生了太多的事,不仅仅咸阳政局剧烈动荡,张唐、公子豹、王翦等老臣也先后辞世。始皇帝亲自赶到频阳为王翦送葬,回程途中病倒,车驾随即停于甘泉山林光宫。

    李斯终究还是死了。

    始皇帝的反击激怒了大秦本土贵族,必欲置李斯于死地。李斯最终选择了自杀,否则九族难逃诛灭之祸,受到牵连的子弟门生以及部属也难逃身死族灭之祸。

    李斯是“焚书”之策的谋划者和执行者,为了统一中土文化和坚持法家学术思想,他成了关东士人的死敌;同时他又是坚定的中央“集权”的“急先锋”,成了大秦“分封”贵族集团的死敌;在最为关键的时刻,他又置天下万民的生死于不顾要发动北伐,迫使武烈王公子宝鼎不得不出手相击;李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最终成了孤家寡人,他不死,谁死?

    蒙嘉也死了,在始皇帝和“分封”贵族集团搏杀的最为激烈之刻,蒙嘉忧惧郁愤,突然暴毙。

    李斯和蒙嘉的死亡,给了始皇帝沉重一击,也让他在“惨胜”之后凶性大发,一口气诛杀了隗藏等五位楚系大臣,把已遭罢黜的隗状赶出了咸阳,远禁于成都。

    始皇帝摧毁隗氏外戚,重创楚系,不仅仅要打击“分封”贵族集团,更是迫于形势的严峻,不得不掌控巴蜀和荆宛,以确保中央对本土疆域的绝对控制。

    太子扶苏苦谏无果,在朝议上失声痛哭。

    始皇帝勃然大怒,把太子扶苏赶出了咸阳,让他去东北疆坐领燕国,镇戍边陲。

    这个冬天对咸阳来说格外寒冷,冷得刺骨,连血都冻住了。

    始皇帝病重,太子被逐,朝中连个代理国事的丞相都没有。太尉蒙武、御史大夫赵亥、驷车庶长公子腾、郎中令公子成、治粟内史甘罗和少府卿赵高等公卿大臣们随即联名请奏,恳请始皇帝急召太傅、上将军、武烈王公子宝鼎回京总揆军政主掌大局。

    始皇帝诏准。

    宝鼎没想到自己点起的一把小火竟然“烧毁”了咸阳,咸阳政局在短短时间内就面目全非了,这种惊人的变化即便是他这位始作俑者也是目瞪口呆。

    归究起原因,宝鼎不得不承认,“集权”和“分封”的矛盾在“焚书”之后,已经激烈到了爆发的边缘,即便没有他点起这把小火,咸阳政局也会发生同样的剧变,不过时间早晚而已。

    这个时候他不得不感谢上天的眷顾,正是得益于“以夷制夷”策略的成功实施,得益于匈奴人忙于扑灭自家“后院”的大火,连续两年都没有发动对河西的攻击,终于给宝鼎稳固北疆防御赢得了足够的时间。

    现在他可以离开北疆了,可以把北军放心地托付给章邯了。

    “我曾经说过,当大秦陷入危难之时,能够力挽狂澜的就是你。”宝鼎对章邯说道,“你以前肯定不相信我这句话,现在呢?现在你相信了吗?”

    章邯感激涕零,俯身拜谢。

    “今天,你给我一个承诺。”宝鼎郑重说道,“你必须承担起这个使命,因为从这一刻开始,你是北军最高统率,你拥有帝国最强悍的武力,只有你才能在帝国最为危急时刻挽狂澜于即倒。”

    “终我一生,誓与大秦共存亡。”

    章邯举手发誓,慷慨激昂。

    宝鼎连夜离开代北,飞赴离石要塞。与北军右副率辛胜会合之后,两人联袂赶赴咸阳。辛胜离开北疆后,北军统率之中,再无老将。

    始皇帝三十四年初春,武烈王公子宝鼎抵达咸阳,飞赴林光宫觐见皇帝。

    始皇帝的病情未见好转,情绪也颇为颓丧。

    咸阳政局经过这番剧烈震荡后,始皇帝和中央权威惨遭打击,虽然中央加强了对本土疆域的控制,但对关东地区的控制力却更为削弱,而始皇帝的“集权”之策更是遭到了重创,甚至可以说倒退了,如果不是宝鼎把北军的控制权完整上交中央,后果不堪设想。

    始皇帝和公卿大臣们之所以请回宝鼎,由其总揆军政代理国事,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现在真正能代表中央威慑地方的就是武烈王公子宝鼎了。

    兄弟两人你望着我,我望着你,心情都很沉重。

    局势发展到这一步,中央的“分封”贵族集团固然遭到打击,但“集权”贵族集团更是遭到了致命性的一击,关东系更是继冯氏和关东博士集团的覆灭之后,再一次遭到了重创,其政治势力基本上土崩瓦解,剩下的蒙氏和周青臣、司马空等大臣已经难以支撑,再也无法给始皇帝以强有力的支持了。

    两大对立集团打得两败俱伤之后,“分封”已经压倒了“集权”,中央事实上已经无法阻止关东地方势力的壮大,也就是说,宝鼎这个“渔翁”不但没有从“鹬蚌相争”中得利,反而不得不独自面对更为严峻的局势。

    “你对形势的预测很准确。”始皇帝叹道,“无论朕如何努力,都无法挽救,难道中土真的要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

    宝鼎握住始皇帝的手,面露微笑,信心十足地说道,“这天下是我老嬴家的天下,现在是,将来也是,谁也夺不走。”

    始皇帝下诏,章邯出任北军统率,镇戍北疆。

    舞阳侯杨端和出任护军中尉,临洮侯羌廆出任大监军,北平侯辛胜为中将军领蓝田大营。

    三天后,始皇帝在宝鼎的陪同下,返回咸阳。

    始皇帝下诏,武烈王公子宝鼎出任大秦丞相,同时免去其太傅、上将军官职。

    公子宝鼎入主丞相府,独揽帝国相权。

    宝鼎上任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稳定咸阳政局,稳定地方局势。

    人事调整的幅度非常小,以此来确保中央和地方度过眼前的难关。同时宝鼎亲自给地方大员写信,善加安抚,尤其是太子扶苏和五位封国王,宝鼎更是反复嘱咐,务必相信他们的父皇,务必要守护老嬴家的江山。

    二月,始皇帝下诏,大赦天下。

    不久,始皇帝采纳了宝鼎的奏议,诏告天下万民,大秦从现在开始,集中国力稳定中土,恢复国力,“与民休养、轻赋薄徭”之策在未来十年内绝不改变,在未来三十年内也是大秦的基本国策。

    对于天下万民来说,这是大秦皇帝的承诺,这就是希望,不管能否变成现实,它都是希望。只要有希望,一切皆有可能。

    对于地方郡国来说,这是大秦皇帝发出来的一个友善讯息,“集权”的步伐会暂时停止或者延缓下来,那么,地方郡国将采取何种回应态度?

    现在主掌朝政的大秦丞相是武烈王公子宝鼎,而公子宝鼎一贯坚持“集权”和“分封”共存的过渡策略。很显然,迫于武烈王强悍的实力和崇高的威信,地方势力在自身实力没有壮大到足以与其抗衡的时候,是绝不愿意与其正面对决。如此一来,“集权”和“分封”的矛盾就会缓解,中土和地方的激烈冲突就会缓解,国内的紧张局势也会随之缓解。

    武烈王公子宝鼎出任大秦丞相,主掌朝政,最大的作用就在这里。他只要往这个位置上一坐,“集权”也罢,“分封”也罢,都不得不暂停干戈,虽然不能化干戈为玉帛,但最起码可以做到互不干涉,始皇帝在大秦本土全力集权于中央,而“分封”贵族集团在关东各郡国全力以赴发展壮大,为日后实现“分封”打下基础。

    四月,宝鼎上奏,为肃清六国余孽,彻底铲除动乱隐患,恳请始皇帝扩建紫府,增加秘兵,并派驻到各郡国,专门负责清剿叛逆。

    六国余孽的猖獗活动造成了关东地区叛乱频繁,局势动荡不安,归究起原因,就是关东地方郡国清剿不力,甚至是故意纵容和推波助澜,试图以地方局势的动荡来挟逼中央满足他们的私欲。

    宝鼎这一策略的主旨就是由中央直接负责清剿六国余孽,从而减少地方叛乱,稳定地方局势,遏制地方势力以局势动荡来胁迫中央不断地妥协,但此策的弊端也不小,黑冰权力大增,而特殊群体掌握特殊权力,会造成很多不良后果。

    朝议上有反对的声音,但宝鼎这位丞相太过强势,反对者本来就畏怯,然后在他一连串的质问下,溃不成军,根本招架不住。

    始皇帝也考虑到了黑冰权力大增的弊端,但相比现阶段实施此策带来的好处,这个弊端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于是始皇帝下诏准行。

    苍头正式出任秘军统率,此策由他主持实施。

    紫府扩建,秘兵则直接从蓝田大营招募百战悍卒。短短一个月内,秘军便扩充到五千人,然后分成五十队,急速赶赴山东、两淮和江东等叛逆活动猖獗地区执行清剿重任。

    转眼间就是春耕,春耕之后是夏粮收割,中土各地喜获丰收。

    宝鼎和中枢大臣们经过数月的商讨,拿出了修改刑律的策议。

    大秦严刑峻法,但刑律过重,尤其连坐制,更是严酷无情,所以宝鼎联合廷尉府,结合统一后的具体情况,修改了一些不合时宜的条款,并建议分阶段逐步废除极端的酷刑和连坐制。

    经过数次朝议商讨,这一策议终于获得了通过。始皇帝下诏,命令廷尉府修改刑律。

    始皇帝三十五年正朔,始皇帝诏告天下,颁布新刑律,并大赦天下。

    冬天到了,咸阳忙于接待各郡国上计使,而北疆则局势紧张,匈奴人开始倾尽全力攻打河西。

    上计结束,宝鼎在朝议上宣告,中央财政彻底摆脱危机,帝国国力正步入高速恢复期,乐观估计,三到五年内,如果上天眷顾,帝国风调雨顺,那么帝国国力将恢复,并缓慢转入发展期。

    始皇帝非常高兴,在咸阳宫摆下宴席,犒劳文武百官和各郡国上计使。

    深夜,始皇帝和宝鼎、蒙武、公子腾、赵亥、公子成坐在御书房里闲聊,谈到高兴时,笑声不断。

    “今天要谢谢丞相,否则朕和你们都吃不到这顿美酒。”始皇帝指着宝鼎笑道,“自从武烈王做了丞相,诸事节俭,不要说你们,就连朕都难得吃到这样的美酒佳肴了。”

    众人哄堂大笑。

    始皇帝这话有些夸张,但自从宝鼎入主丞相府,大幅削减中央府署的日常开支后,像这种公款吃喝的确是少之又少。文武百官当然有意见,难免要在始皇帝面前发几句牢马蚤。始皇帝为了支持宝鼎,主动削减皇室开支,以身作则,这才平息了官员们的怨言。

    今天他虽然以戏谑的方式调侃宝鼎,但实际上是在提醒宝鼎,如果财政收入好转了,那么该增加的用度还是要增加,不要让文武百官们牢马蚤满腹。

    宝鼎笑笑,“什么时候国库里的谷子多得装不下了,大秦子民都衣食无忧安居乐业了,我就允许他们大吃大喝。”

    始皇帝大笑,连连摇头,眼里露出欣慰之色。

    这一年来咸阳政局平稳,国内局势平稳,而他的笑声也越来越多,心情也越来越好,这都是因为宝鼎的辅佐,但遗憾的是,他的身体却不堪重负,每况愈下,即便如此,他依旧坚持每天批阅奏章。宝鼎劝阻不了,于是就每日陪侍到深夜,直到看到他睡下才悄然离去。

    日复一日,兄弟间的感情越来越深,彼此也越来越了解,越来越信任。始皇帝庆幸老嬴家出了一位鼎柱,这样就算他死去,他也可以放心地闭上眼睛,而宝鼎却看着始皇帝的生命一点点地减少,心中既黯然又惶恐。

    始皇帝不在了,天下要乱了,自己能否力挽狂澜拯救帝国?宝鼎祈祷上苍,企盼始皇帝的命运发生改变,希望他多活几年,让帝国的身躯更强壮一点,这样当狂风暴雨来临的时候,帝国也就多了几分存活的希望。

    君臣们的话题逐渐转移到国事。

    “章邯已经赶到了陇西。”蒙武说道,“河西局势紧张,匈奴人攻得太猛,大月氏人难以支撑,大月氏王的使者数次赶到陇西求援。章邯的建议是,陇西这边不能出兵支援,必须在东北疆想办法,为此他恳请我们直接给太子下令,请太子说服东胡人,让东胡出兵攻击匈奴人,以迫使匈奴人撤兵回援,从而解河西之危。”

    始皇帝转目望向宝鼎。北疆的事,还是宝鼎的话最值得信赖。

    宝鼎也望着始皇帝,问道,“这个时候,章邯为什么去陇西?难道他不知道此刻去代北,更能给匈奴人以镇慑,更好全盘指挥整个北疆战局吗?”

    蒙武和公子腾等人立即明白了宝鼎的意思,心里顿时有些紧张。

    始皇帝也明白宝鼎的意思,脸上的笑容渐渐消散。

    章邯能指挥太子吗?敢给太子下命令吗?他当然不敢,但太子坐镇东北疆,影响到了他对整个北方战场的指挥,所以他无奈之下,只能用这种不是办法的办法提醒咸阳,是不是该让太子离开北疆了?

    始皇帝看到宝鼎目露哀求之色,不由地想到皇后悲伤的眼泪,想到自己每况愈下的身体,想到宝鼎每日忙碌而疲惫的身影,心里渐渐酸楚。良久,他低声问道,“他可以回来了?”

    “再不回来,恐怕有人觊觎储君之位,引发新的危机。”宝鼎说道,“太子的足迹基本上踏遍了中土,这样的太子如果还没有资格统治中土,那谁有资格?”

    始皇帝想了一会儿,问道,“江东的情况不太好,是不是派个人去看看?”

    宝鼎断然摇头,“江东翻不起什么风浪。如果今夏江东再找理由截留赋税,我会让他们付出代价。对抗中央,江东目前还不具备条件,贸然挑衅,只会自取其辱。”

    始皇帝抚须而笑,“既然如此,那就让他回来吧。”

    四月,太子扶苏返回咸阳。

    返回途中,扶苏两次遇刺,一次在邯郸,一次在白马津,虽然有惊无险,但刺杀者的猖狂还是让始皇帝怒不可遏。

    过去一年里,黑冰对六国叛逆的清剿颇有成效,但依旧出现了刺杀太子一事,这不能不让深思,到底是谁要刺杀太子?

    夏粮收割后,宝鼎凭借自己的威信和强硬的手段,迫使关东各郡国上缴了足额赋税,但黑冰秘兵却报来坏消息,山东、两淮、江东等地的郡国肆无忌惮地盘剥庶民,不但横征暴敛,还过度征发徭役筑城修路,很多地方?br />免费小说下载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