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209部分阅读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209部分阅读

    击,结果可想而知。”

    始皇帝听不下去了,断然挥手阻止,“你和他们一样,也要劝阻朕?”

    宝鼎摇头,“危机已经爆发了,现在咸阳做出让步,不会对解决危机有任何帮助,而地方势力也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他们必然要让危机愈演愈烈,以此来逼迫咸阳放权。既然危机化解不了,咸阳早晚都要放权,那咸阳还有什么可以退让的?还有什么可以妥协的?”

    始皇帝微微颔首,对宝鼎这句话非常赞同。

    始皇帝同样没有想到一本书会引发一场席卷关东的风暴,由此可见“分封”贵族集团对“分封”的渴求已经到了急不可耐的地步。

    事实上如果不是始皇帝和“集权”贵族集团加快了“集权”的步伐,事情也不会严重到如此地步,局势也不止于失控,但始皇帝和“集权”贵族集团不会承认自己策略上的失误,他们只会把责任归咎于“分封”贵族集团。

    “分封”贵族集团无奈之下,只好联合关东地区的地方势力逼迫咸阳放权,这进一步激化了双方的矛盾,迫使始皇帝和“集权”贵族集团不得不加大打击关东地方势力的力度。关东地方势力的基础力量就是关东士人。在始皇帝和“集权”贵族集团看来,只要把关东士人彻底击倒,把儒家等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彻底摧毁,那么地方势力必然遭到重创,这样即便中央放权,地方势力也难以发展壮大,只待时机成熟则果断收权,如此就必然能遏制和打击“分封”贵族集团,加快中央集权的步伐。

    然而,宝鼎则对局势的发展非常悲观,他不但不认同始皇帝和“集权”贵族集团的乐观态度,反而认为地方势力会利用这次机会迅速发展壮大,最终演变成中央和地方的冲突,归结其原因,就是中央即便借助这次重创关东士人的机会打击“分封”贵族集团,但“分封”贵族集团从自身利益考虑,必定会保护关东士人。中央的命令到了关东地区,肯定得不到贯彻执行。

    始皇帝和李斯等人过于自信,高估了中央的权威,低估了关东地方势力,最终是自食其果,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但宝鼎已经没有挽救之策,只能顺应形势发展,依靠大秦本土力量和强悍的武力来逆转乾坤,至于能否成功,那只有天知道了。

    “以你所见,咸阳需要几年的准备时间?”

    始皇帝虽然不认同宝鼎的看法,但关东地方势力越来越强大是事实,而咸阳现在不具备威慑地方的实力也是事实,所以中央和地方在这场博弈中都有胜出的可能,假如地方势力抢占了先机,那中央就被动了,中央卫戍军就必须出关远征了。

    宝鼎没有说话。他其实很清楚,不出意外的话,始皇帝驾崩之刻,就是国内大乱之时。始皇帝做了三十余年的大秦君王,建有统一中土的盖世功勋,其个人威信非常高,“分封”贵族集团除非被逼得走投无路了,否则绝不会在始皇帝活着的时候,公开割据地方分裂大秦。

    历史上始皇帝五十岁驾崩,如果他的命运没有改变的话,满打满算也就不足七年的寿命了。七年的时间太短,按照现今的局势发展下去,国内局势只会越来越紧张,宝鼎只能放弃北伐,竭尽全力帮助始皇帝建设中央,建设军队,先确保中央对大秦本土疆域的控制,确保中央对京畿卫戍军和北疆镇戍军的控制,唯有如此,将来他或许还有力挽狂澜的可能。

    “如果不再爆发新的危机,估计咸阳在未来五年左右的时间内可以做好所有准备。”宝鼎说道。

    “五年?”始皇帝想了片刻,问道,“你决定放弃北伐?”

    “我只有放弃北伐。”宝鼎叹道,“几十万大军出塞作战,即便打赢了,还要镇戍,这对大秦国力的损耗难以想像。我详细估算过了,就算中央财政好转,以大秦目前的国力,也无法长期镇戍那等遥远而贫瘠的边塞。乐观估计的话,大秦至少需要一到两代人几十年的稳步发展,才能达到北上拓疆的国力。”

    始皇帝当然不会相信宝鼎这番妄自菲薄的见解,但他从这番话里听出了宝鼎对国内局势的担心和对咸阳的绝对支持。放弃北伐也就意味着延缓北疆的发展步伐,北疆得不到发展,宝鼎的实力就得不到增加,这明显就是宝鼎支持中央的一种态度。

    “朕对太子非常失望。”始皇帝转移了话题。

    宝鼎暗自紧张,他可不想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扶植起来的太子被废了,就算暂时离开咸阳也不行。咸阳缺少太子,将会大大增加政局发展的变数,甚至有可能引发新的危机。大秦假如爆发新的危机,宝鼎就无法保证咸阳还能有五年左右的准备时间了。

    “太子还年轻,对国政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很多时候难免有些冲动,有些理想化。”宝鼎说道,“太子做为大秦未来的皇帝,当然要集权中央,当然要维护帝国的稳定,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所以他在这次危机中所持的某些观点还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实施仁政,修改刑律,废除酷刑和连坐制,这个建议就值得考虑嘛。”

    始皇帝的脸色顿时冷了下来,“你在他这个年纪的时候,已经逼着朕不得不修改国策了,但他呢?他难道不知道仁政背后所隐藏的东西?如果他连这些东西都看不到,他将来如何做大秦的一国之君?”

    宝鼎也把脸放了下来,“太子的本性你难道不知道?这样的太子即便进取不足,但守成绰绰有余,而未来的帝国的确需要这样的皇帝,需要一位让帝国在和平统一的环境下休养生息的皇帝。”

    始皇帝的神色更为难看。

    宝鼎不待他开口,断然说道,“如果你要他离开咸阳,那就让他去北疆,让他去统率北军。我留在咸阳,我来统率蓝田大营,我来镇戍本土。”

    始皇帝略感诧异地望着宝鼎。

    宝鼎为了保住太子,竟然主动放弃北军的控制权,放弃自己所拥有的北疆武力,这可以说是做出了最大的妥协。当然了,始皇帝绝不会同意宝鼎离开北疆。宝鼎和北疆武力是大秦政治格局中的“第三股”势力,是稳定咸阳政局的关键所在,假如他离开了北疆,大秦政治格局中的“第三股”势力也就不再存在,大秦的政治格局将发生剧变,而这种变化对始皇帝和“集权”贵族集团非常不利。

    宝鼎不过是以此来表个态度,但这就足够了。

    第一卷 崛起 第455章 焚书

    第455章 焚书

    宝鼎出宫,在虎烈卫的扈从下,回转刁斗巷。

    坐在轺车里,透过车窗望向夜空,星光璀璨,弦月在云层里徜徉。宝鼎的记忆悄然打开,月光轻轻抚熨着他的心灵,让他疲惫不堪的心灵得到一丝慰籍。

    这个帝国不论走向何方,终究还有希望,希望肯定存在。

    轺车忽然停下,接着东方无畏的声音在车外响起,“武烈王,太子……”

    东方无畏就说了“太子”两个字,然后便闭上嘴巴,目光盯着车内闭目沉思的宝鼎。

    宝鼎微微皱眉,心里掠过一丝恼怒。扶苏太不像话了,竟然急不可耐到如此地步,深更半夜把自己堵在大街上,难道他还没有理解自己的想法,还没有看透今日的时局?

    “武烈王……”东方无畏低声再请。

    宝鼎无奈摇头,冲着东方无畏挥了挥手。他始终没有睁开眼睛,不管是急促的脚步声还是车门打开的声音,都没有惊动他。

    “叔父……”扶苏低声喊道。

    宝鼎暗自叹息,缓缓睁开眼睛,微微躬身,“你父皇如果知道了,会非常生气。”

    “他已经很生气了。”扶苏摆摆手,示意宝鼎不必拘礼。按照礼节,扶苏是君,宝鼎是臣,要大礼参拜,但这种非正式场合下,叔侄两人都没有顾全礼节的心思。

    “叔父,你对局势不了解,你不应该支持父皇,这会让关东局势彻底失控。”扶苏神情焦虑,眼里更是忧色重重,说话的口气十分不客气。

    宝鼎再度闭上眼睛,态度漠然。他不想听扶苏的废话,但扶苏既然把他堵在路上,当然要把心中的愤懑发泄出来。扶苏越说越激动,声音也渐渐大了。

    宝鼎不得不阻止,他睁开眼睛,向扶苏伸出一只手,示意他不要说了。

    “你父皇让你东巡,目的是什么?”

    扶苏没有说话。始皇帝让他东巡的目的是稳定关东局势,是督导关东郡县实施休养生息之策。

    “你为何违背你父皇的意愿?你为何不去关心庶民的生存,查看庶民的困难,倾听庶民的心声?关东士人之所以不满,不是因为自己吃不饱穿不暖,也不是因为关东庶民饥寒交迫,而是因为咸阳没有满足他们的利益需求。他们不仅需要私学,还需要通过‘以古非今’等手段来影响和干涉国策,继而满足他们自己的利益需要。”

    宝鼎停了一下,望着扶苏问道,“在你的心里,是关东庶民的温饱重要还是关东士人的私利重要?是关东庶民的生死存亡还是关东士人的利益得失直接关系到了关东局势的稳定?你能给我一个满意的答复吗?”

    从今日关东局势来看,当然是关东士人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扶苏正想回答,蓦然想到宝鼎一贯坚持的“以民为重”的治国理念,他又把嘴边的话咽了回去。踌躇良久,他说道,“事实胜于雄辩。”

    “是吗?”宝鼎冷笑,“关东士人的真正目的,你是否看得清楚?礼治也罢,师古也罢,说到底就是要从周制,分土地,建诸侯,就是要分裂大秦,就是要把中土重新推进暗无天日的战乱。诸子百家源自中土的分裂和战乱,一旦中土统一,中土的文化统一,诸子百家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不管你是否心痛诸子百家的衰落甚至灭亡,有一点你必须承认,一个统一的大秦必须有一种统一的文化,大秦的国策必须依靠这种统一的文化做为其思想理论的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所以你父皇的决断是正确的。”

    “今日中土,只能允许一种学术文化的存在,就是法家学术。其他诸子百家的学术必须顺应大势的发展,主动变革自己的学术思想,主动把自己的学术融合到法家学术中,或者反过来说,法家学术要取百家之长,在文化统一的过程中不断融合其他诸子学术的精髓。”

    “这就是大秦文化统一的策略,就是以法家学术为基础,融合百家之长,然后形成一个统一的中土文化。”

    “文化统一和疆土统一一样,在其统一初期,只有一个胜利者。大秦先是吞并六国,一统四海,然后实施统一策略,逐步让六国子民接受大秦的统治,认同自己大秦子民的身份,经过一到两代人的努力,最终让中土之民才能全部融合为一体,全部成为大秦的子民。”

    “文化统一走得也是这条路。统一初期的胜利者更是法家学术,然后法家兼采百家之长,最终融合为一体,形成大秦的文化。”

    “疆土统一的初期,诸侯国誓死反抗,而文化统一的初期,诸子百家当然也要坚决反对。”

    “这时候我们怎么办?是采取你父皇的策略坚决镇制,维护法家学术的唯一胜利者的地位,还是采纳你的意见,让诸子百家‘百花齐放’?你父皇的文化统一策略,符合大秦‘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政治理念,而你的策略,显然与他背道而驰,而结果就是分封诸侯,就是分裂和战乱。”

    “你是大秦未来的君王,你希望看到大秦分裂,看到中土陷入战乱,看到大秦重蹈大周王朝的覆辙?”

    扶苏沉默不语,但心里却是掀起阵阵波澜。

    文化统一。宝鼎站在他无法企及的高度,俯视这个时代,目光如炬,明察秋毫,仅用四个字,就把这场风暴的本质简明扼要地说了出来。

    “大秦若想稳定中土,必须实施仁政,但父皇……”

    扶苏一时间无法正视自己在政治上的稚嫩,在策略上的失误,他试图给自己的错误寻找一个理由。

    “当然要以仁政安天下。”宝鼎打断了扶苏苍白的辩解,“比如修改严酷的刑律,比如轻赋薄徭,这都是仁政,都是正确的。在我看来,以礼治国,以德治国,是大秦必须要走的路,将来大秦肯定要实施‘德主刑辅’、‘外儒内法’等基础国策,这是保证‘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必需手段,不过,这需要时间,更需要一个稳定的大环境。”

    宝鼎望着扶苏,神情逐渐冷峻,“但你太着急了,无视当前紧张的局势,恣意妄为,导致我和父皇极度被动。”

    “当前‘大一统’和‘中央集权’都是岌岌可危,根本没有条件去实施你所坚持的‘仁政’,更没有条件去实施所谓的‘礼治’。”

    “你知道我和你父皇为了实施休养生息之策耗费了多少心血?为了保证本土的稳固和中央的权威想了多少办法?为了维持中土统一的局面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又做了多少努力?”

    “分封的大潮太大太猛,即便我和你父皇耗尽了心力,但目前还是难以为继,只能勉强支撑统一的局面。”

    宝鼎说到这里叹了口气,“这是个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变革时代,而变革需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不但包括敌人的生命,也包括我们自己的未来。或许不久,无数的生灵将毁于战火,我们也有可能和这个时代一起成为历史。”

    扶苏暗自吃惊,无法理解宝鼎的这句话。

    “有些事必须做,有些恶名必须承担,我和你父皇为了守护大秦,愿意作恶人。”宝鼎手指扶苏,“你是中土的明君,大秦的一代圣皇,这是你与生俱来的使命,也是我和你父皇对你的期待。”

    宝鼎的意思很清晰,他和始皇帝要不惜一切代价维持中土的和平统一,将来中土稳定了,中央集权了,扶苏可以去实现其政治理想,可以行礼治,施仁政,富强中土。

    宝鼎疲惫地闭上眼睛,不再说话。

    扶苏在沉思。轺车内异常寂静。

    马车辚辚,马蹄轻踏,渐渐走近刁斗巷。

    东方无畏靠近车窗,小声提醒。

    扶苏从沉思中惊醒,冲着宝鼎深施一礼,起身下车。

    “去见你父皇。”宝鼎忽然说道,“现在就去。”

    扶苏转头望着宝鼎,惊诧不已。

    “不管你能否理解我的话,我都恳请你马上离开京城,远离这场风暴。”

    “叔父担心有人利用我?”

    你早已被人利用。宝鼎不好直接刺激扶苏,委婉说道,“为了让你成为大秦储君,多少人为之付出了巨大代价?”

    扶苏心神巨震,难道父皇要废黜我?否则叔父何以说出这种话?

    “大秦的未来在你手上,请你谨慎谨慎再谨慎。”

    这句话宝鼎不知嘱咐了多少遍,但扶苏身居储君之外,心态逐渐改变,已经忘却了。

    “去北疆吗?”扶苏问道。

    “去巴蜀。”宝鼎说道,“先去巡视巴蜀,然后顺江而下,巡视荆宛和江南。这三地都是我大秦的粮仓,关系到中土的稳定,大秦的兴衰,至关重要,不容有失。”

    扶苏想了片刻,问道,“叔父要我承认自己的错误?”

    此刻宝鼎要他巡视西南,当然不仅仅为了远离“风暴”,实际上真正的目的是让他用实际行动改正自己的错误,平息始皇帝对他的愤怒。

    “你没有错误。”宝鼎说道,“错就错在你的理想和现实脱节了,你必须等待,必须给你父皇和我足够的时间来夯实大一统的基础,唯有如此,你才有实现理想的可能。”

    扶苏呆想了片刻,脸上露出一抹苦笑。

    “叔父,我是否必须听你的?”扶苏试探道。一旦估猜到自己的地位动摇后,他的心乱了,心乱如麻。

    宝鼎郑重点头,“如果你拒绝,未来不堪设想。”

    扶苏不再说话,跳下轺车,大步而去。

    始皇帝下诏,太子巡视西南,右丞相隗状、护军中尉王贲左右扈从,即刻起程。

    此诏一出,咸阳的气氛更为紧张,尤其是关东人,惴惴不安。

    太子西巡和东巡,主要陪同大员除了太子属官,主要是关东系大员,诸如郎中令蒙嘉、长史周青臣、客卿司马空等人都曾陪同左右,但这次陪同太子巡视的却是大秦本土贵族,其中所代表的含意不言而喻。

    关东士人借着《韩非子》一书掀起风暴,其背后的怂恿者和支持者就是关东博士集团,而关东博士集团的背后肯定有关东系豪门权贵的影子,这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由此可见始皇帝在赢得武烈王公子宝鼎的坚决支持后,要用强硬手段处置关东危机了。

    廷议上,左丞相李斯的态度非常坚决,要严厉打击关东士人。

    太子扶苏和右丞相隗状离京,反对派的实力大为削弱,除了以淳于越为首的关东博士集团继续坚持反对意见外,不少关东系官员都变得瞻前顾后犹疑不决。太尉蒙武和郎中令蒙嘉在意识到自家的危机正在来临后,非常明智地选择了沉默,不再公开支持关东博士集团。

    大朝议上,文武百官的态度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但关东地方官员还是异口同声地表示坚决反对,奏章纷至沓来,其中齐王公子骧、楚王公子昌、吴王公子高的反对最为强烈,担心局势恶化。山东、两淮、江东和江南四大镇戍统率蒙信、王昕、麃浚和桓炀也在奏章中也对关东局势的发展表示了深重的担忧,恳请咸阳能慎重考虑此策对关东局势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

    夏粮收割,大秦本土各郡喜获丰收,但关东各地却借口局势混乱,纷纷报忧,其中以中原、山东和两淮等地的郡县为甚,三个封国和不少郡县在奏章中直接告诉咸阳,局势乱了,庶民慌了,粮食收不上来了,局势不断恶化,为此他们恳请咸阳下诏,允许他们临时征发兵役以戍守城池,收缴赋税,其意思很明确,你不给我更多的权力,我就以各种借口拒缴赋税。

    始皇帝大为震怒,下诏,蓝田大营统率、临洮侯羌廆率五万大军进驻函谷关,大监军、舞阳侯杨端和率蓝田大营三万军进驻武关,名为加强京畿镇戍,实则威胁关东。

    京畿镇戍军尚未抵达关隘,关东地区的奏章雪片一般飞来,各地的叛乱愈演愈烈,封国和郡县迫于危机,不得不紧急征发兵役以补充地方镇戍力量进行平叛。这其中以吴王公子高最为猖狂,一口气在江东征发了五万兵役。据黑冰密报,江东地方军早在初春就开始了兵役征发,此时已经完成了整编,具备了一定的战斗力。

    关东地方势力利用了当前的危机,明里暗里抗衡中央,不但截留赋税,还擅自征发兵役扩建地方军,形势已经对咸阳极度不利。

    太傅、上将军、武烈王公子宝鼎亲自给关东四大镇戍统率写信,询问关东局势的发展情况,征询处置危机的意见。四大镇戍统率在回复中倒是没有故意隐瞒或者夸大,实事求是的述说了地方郡国所面临的困难。

    关东士人的影响力太大,他们把关东六国逃亡贵族、图谋复国的叛逆和关东庶民拉到了一起,利用关东人对大秦人的仇恨,形成了一股非常强悍的叛乱力量,而各郡国因为镇戍力量太弱,无法及时平叛,只有坚守重要城池等待镇戍军主力,但镇戍军主力因为钱粮不足,又无法四处东征西讨,由此就出现了各地暴乱愈演愈烈的局面。

    始皇帝面临两难选择。

    他若想打击关东士人,就必须赢得关东郡国的支持,而若想赢得关东郡国的支持,就必须下放权力,让关东郡国拿到足够多的军政财大权,而关东郡国一旦拿到更多的权力,关东地方势力必然迅速发展壮大,对抗中央,由此导致中央对关东的控制力更弱。这样发展下去,要不了多久,关东的某些实力强劲的地方势力就会形成割据事实,而这是始皇帝所不愿看到的。

    但问题上,始皇帝统一中土文化的策略已经引发了关东危机,在关东各地的叛乱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关东郡国迫于现实,不经中央同意,已经公开夺权中央权力,正在迅速走上发展壮大之路,假如这时候不与他们妥协,不向地方放权,等于逼迫他们与关东士人联手,这样关东地方势力会发展得更快,割据事实会出现得更早。

    始皇帝和公子宝鼎、李斯、赵亥、甘罗、赵高、周青臣等支持“独尊法学”的大臣们经过反复磋商后,最终不得不决定向关东郡国妥协。

    始皇帝下诏,考虑到关东局势的紧张,各地叛乱此起彼伏,特授权关东各郡国征发兵役扩充镇戍力量。关东各郡国要平叛,当然需要钱粮和武器,所以始皇帝又授予他们一定的财政权限,允许他们自筹钱粮用于平叛,但上缴中央的赋税不能少。

    此诏一下,关东各郡国立即做出反应,纷纷改弦易辙,坚决支持咸阳打击关东士人。

    九月,始皇帝下诏焚书。

    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六经典籍限期交出烧毁。三十日不烧者,黥为城旦。有敢于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则以官吏为师。

    城旦:城旦是秦汉时的一种刑罚名,到边疆服四年兵役。

    第一卷 崛起 第456章 坑儒

    第456章 坑儒

    关东博士集团遭到致命打击。

    淳于越郁愤而死。伏生、羊子等博士惨遭禁锢。还有一些博士既不愿意供职于朝堂,又无法离开关中,无奈之下只好出走咸阳隐居山林,比如崔广、唐秉、吴实、周术等四位博士就带着一些弟子隐居于商山,后被人称为商山四皓。

    短短时间内,大秦七十博士存者寥寥,始皇帝用来融合中土文化的博士参政制度名存实亡。

    大秦本土研习的是法家学术,各级学府遵从的是“以吏为师”的教育制度,所以《焚书》令对大秦本土影响甚小,但在关东郡国却掀起了血雨腥风。

    在激烈对决过程中,做为弱者一方的关东士人在生死存亡之刻也出现了分裂。

    信奉变通之术者或者居心叵测者,马上向秦人“缴械投降”,先保住性命再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性命保住,一切均有可为,而关东郡国的秦人当然不会赶尽杀绝,他们还需要这些关东士人的帮助以稳定地方和发展地方势力。

    还有一部分关东士人则誓死抗争到底,不但不遵令焚书,还继续聚众叛乱。关东郡国的官长们当然不允许这些人与自己作对,损害到自己的利益,所以痛下杀手,坚决镇压。

    中原、河北、山东、两淮和江东等地都出现了坑杀叛逆的血腥事件,尤其两淮的楚王公子昌和江东的吴王公子高,下令坑杀的叛逆都在万人以上,而受到连累的无辜民众多达几十万,其中就包括了不少名士大贤和他们的弟子门生。

    按照始皇帝的要求,这些关东叛逆或被发配到北疆,或被流放至岭南,绝不允许继续留在关东为祸。

    这场风暴一直延续到第二年的春天才逐渐平息,始皇帝和“集权”贵族集团以极其强硬的手段摧毁了传承数百年的儒家、道家等诸子学术,独尊法学,扞卫了“法治”,《韩非子》一书更是做为法家学术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为大秦继续行进在“法治”轨道上夯实了基础。

    这一年的冬天,北部疆域无战事,匈奴人也没有攻击河西大月氏,而是忙于平定内部的叛乱。

    攘外必先安内,匈奴人也不例外,这给了秦人实施“以夷制夷”策略的时间。秦人在西北疆暗中帮助大月氏加强防御实力,在东北疆则议和安抚东胡诸族,怂恿他们反击匈奴,而在代北等地,秦人借助边市回易,借助双方商贸的往来,以重利诱惑依附匈奴的楼烦、林胡、澹林等诸种部落,或暗中策反,或激化其内部矛盾以挑起争斗。

    边塞战事的停息给北疆赢得了宝贵的休养生息时间,各边郡在有限的中央财政支持和蓼园一系的巨贾们的持续投入下,开始从恢复期缓慢转向发展期。

    大秦本土郡县自实施“轻赋薄徭”之策两年多后,因为风调雨顺和局势稳定,再加上中央政策对本土国民的倾斜,导致本土国力的恢复速度大大加快。

    太子扶苏和右丞相隗状在春耕之后返回咸阳,把巴蜀、荆宛和江南等地的粮食连获丰收,国民正在摆脱苦难的消息奏报于始皇帝,始皇帝欣慰万分。

    关东地区的国力恢复速度不尽人意,一方面这和关东地区频繁动荡的局势有关,另一方面则和统一前后秦人对关东地区的疯狂掠夺有关,如今中央为了统一中土文化和稳定关东局势,又给了地方郡国更大的权力,而地方势力为了加快自身发展速度,果断加大了对关东民众的盘剥,这导致关东国力恢复的速度越来越慢。

    同样是“与民休养、轻赋薄徭”的政策,但在不同的地区由不同的官员去执行,其结果却是截然不同。

    始皇帝三十二年夏,天下郡县奏报,大秦本土形势一片大好,关东地区的形势正在好转,帝国似乎已经走上了平稳发展的道路。

    然而,始皇帝和“集权”贵族集团却看到更大的危机正扑面而至。

    关东郡国如愿以偿地扩大了自身的权力,占据了更多的财赋,而这些权力和财赋在帮助他们增加镇戍力量以保证地方稳定的同时,也增加了他们自身的实力。按照这样的局面发展下去,要不了几年,关东郡国的力量就强大了,如果他们联手,足以抗衡中央。

    遏制和打击关东郡国力量发展的办法不是没有,但任何一个损害到他们利益的政策都会遭到强有力的抵制,这种对抗直接危及到了关东地区的稳定,危害到了帝国和平统一的局面,也影响和阻碍到了帝国国力的恢复,所以咸阳现在不能主动出击,只能维持目前的政策,先把大秦本土稳固起来,把中央权威建立起来,等到中央财政危机解决了,咸阳有了充足的财赋,再出手镇制。

    这里面还有个前提,那就是北疆局势要始终保持稳定。

    北疆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大秦本土的安危。如果匈奴人在南北战争中取得了优势,频繁入侵,那么中央必然要投入巨大财力进行南北战争。这个消耗非常庞大,仅仅依靠大秦本土的财力肯定不够,必须倾尽整个中土的财力,但关东郡国力量假如不予配合甚至与中央公开对抗,那咸阳就非常被动。

    始皇帝和宝鼎在这段时间就这一问题反复商讨。

    始皇帝认为,要想方设法拖延匈奴人入侵的步伐,给中央赢得足够的时间来解决“集权”和“分封”的矛盾,争取在南北战争完全爆发之前,完成“集权”和“分封”之间的过渡,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

    宝鼎也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大秦若想赢得南北战争,就必须中央集权,唯有中央集权,才能调动整个帝国的国力。目前形势下,中央和地方始终存在激烈矛盾,根本不可能齐心协力一致对外。

    说句不好听的话,现在地方势力巴不得匈奴人入侵,利用匈奴人来削弱中央,最终迫使中央放弃集权,分封诸侯。指望他们搁置争执,倾尽力量支持中央进行南北战争,那根本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

    始皇帝或许是因为年纪越来越大、精力和体力都越来越差的原因,他很焦虑,很着急,总是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完成中央集权,所以他对中央权威过份乐观了,而对关东地区的地方势力却严重低估。

    李斯、周青臣、甘罗和赵高等“集权”贵族现在都站在始皇帝这一边,他们看到国内形势好转,马上就开始谋划新的策略试图遏制关东地方势力的发展。

    宝鼎一边牵挂着北疆局势,一边又担心国内局势,而咸阳政局更需要他,为此他也是日理万机,殚精竭虑,竟然在京城不知不觉地待了一年时间。

    宝鼎想去北疆看看,但始皇帝和李斯等人一门心思要加快“集权”步伐,如果他离开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必然要发生变化,甚至会产生新的危机,再度引起局势的动荡,这导致宝鼎左右为难,犹豫不决。

    转眼到了秋天,这时候从代北传来一个噩耗,安平侯司马尚病危。

    宝鼎再不犹豫,辞别始皇帝,日夜兼程赶赴北疆。

    临行前,宝鼎把帝国的两位财政大臣和帝国的两位主掌工程建设的大臣请到了太傅府。

    治粟内史卿甘罗、少府卿赵高、将作大匠公子庄和司空陈禄四位中枢大臣同时受邀,理所当然和北疆建设有关,由此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宝鼎此次去北疆,可能要重开北伐之议,国策在未来两年可能要做出重大调整。

    “未来三年如果风调雨顺、局势稳定的话,中央财政能否摆脱危机?”宝鼎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甘罗和赵高给予了肯定的答复。

    “依照我们的预测,未来三年中央财政的增幅会急剧增长,保守估计,明年中央财政就可以恢复到统一前的水平。”甘罗说道,“新农具和一些新的耕作技术在关中、巴蜀、荆宛和江南推广至今,已经对粮食产量的增加产生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关东的农耕发展也非常快,这得益于土地私有化。关东土地私有化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大秦本土,再加上这三年‘轻赋薄徭’,关东人正迅速摆脱饥寒困苦,不出意外的话,两三年后关东人就可以过上好日子。”

    甘罗说到这里望着凝神倾听的宝鼎,欲言又止。

    关东土地私有化的速度快,是因为秦人的掠夺,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地方官僚和大小贵族手中,也就是说,关东地方势力越来越大,而土生土长的关东人却不得不忍受帝国中央和地方势力的双重剥夺,虽然生活不像过去那样困苦,但相比大秦本土国民的安居生活,差距还是非常大,这导致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冲突也越来越激烈。

    这是严重隐患。关东局势持续动荡,与关东地方势力持续掠夺地方财富有直接关系。中央实施“与民休养、轻赋薄徭”之策,目的是让关东人改善生活,摆脱困苦,稳定民心,而不是让地方势力借此机会发展壮大对抗中央,所以始皇帝和李斯等大臣已经在商量对策了。

    最佳对策当然是通过调整赋税政策来重新分配中央和地方对财赋的占有比例。地方郡国能够支配的钱财少了,那么其他权力当然相应削减,但这一策议遭到了宝鼎和隗状等大臣的否决。

    甘罗担心宝鼎不知道关东的实际情况,想趁此机会再做说服。稍作考虑后,他还是放弃了,假如宝鼎要北伐,那么国策自然要做重大调整。

    “对关东局势的发展,你们有何看法?”

    宝鼎主动提到了关东局势,这正中四位中枢大臣的下怀。四个人先后阐述了自己的看法,都担心关东地方势力壮大,担心中央失去对关东地区的控制,担心关东地区的庶民在不堪重负之下矛盾激化,引发新一轮的危机。说白了四个人都担心关东地方势力割据自立,有心遏制和打击关东地方势力。

    “你们在设法遏制和打击他们的时候,他们又怎么想?”宝鼎忽然问道,“他们的对策是什么?”

    四位大臣没有说话。

    宝鼎自己回答了,“当然是想方设法阻止中央财政摆脱危机,遏制中央权威,削弱咸阳对他们的威慑。所以,不出意外的话,我离开咸阳之后,肯定有大臣建议大兴土木,比如修筑直道,兴建新皇宫,扩建骊山陵,兴修水利,等等,甚至也不排除有人要积极发动北伐,进行南北战争。”

    四个人互相看看,已经明白了宝鼎邀请他们的目的。

    “我今天明确告诉你们,北伐搁置的时间远远超过你们的想像。”宝鼎说道,“陛下的设想是,在中央集权没有完成之前,国防策略是守内虚外,军队主要用来稳定国内,保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宝鼎看看四人,非常严肃地说道,“请诸位牢牢记住,务必不要在核心策略上犯下错误。”

    四个人躬身为礼,感谢武烈王在离京之前的提醒和告诫。

    “我再告诉你们一句话,也请你们记住。”宝鼎说道,“陛下的设想能否在他有生之年完成,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陛下若想完成他的设想,就必须动用武力。”

    四个人暗自吃惊。宝鼎既然说出这种话,那未来几年中央财政用来干什么一目了然。

    “不要抱有幻想。”宝鼎说道,“也不论陛下使出何种手段,最终解?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