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206部分阅读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206部分阅读

    更不允许与武烈王公开抗衡;咸阳原则上不同意征发边郡或者关东地区的兵役,除非北疆局势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这一态度基本上否决了王贲的奏议,并导致北疆局势急转直下。

    蒙恬思考良久,不得不谨慎提醒始皇帝,“匈奴人正在攻击我长城防线,北军内部的矛盾又爆发了,这时候咸阳的决策直接决定了北疆局势的发展,假如武烈王在代北战场反击受阻,迟迟不能击败匈奴人缓解北疆危局,那形势对咸阳就十分不利了。”

    “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武烈王会征发边郡兵役。”始皇帝不为所动,“现在武烈王已经没有退路,他必须承担起击败匈奴人缓解北疆危局的重任。朕相信他可以一战而定。”

    蒙恬踌躇不安,欲言又止,但考虑到自己的立场,他又不能公开与始皇帝唱反调,只好闭上了嘴巴。

    公子腾说话了,“臣等此去必定竭力安抚通武侯和西北疆诸军统率,让他们竭尽全力镇戍长城。不过,在臣看来,苍头河战事有惊无险,武烈王必能一战而定。北疆危局缓解之后,北军内部的矛盾又如何解决?”

    蒙恬的脸色顿时僵硬,心跳骤然加剧。

    始皇帝微微一笑,揶揄道,“武安公莫非年事已高,耳力不堪?”

    公子腾呆了一下,旋即躬身恳请,“通武侯有功于大秦,更忠诚于大秦,不管他和武烈王之间发生何种矛盾,他始终是为了大秦。”公子腾再拜,“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请陛下三思。”

    蒙恬暗自苦叹。前有武安君白起,今有通武侯王贲,都是与咸阳宫直接对抗,假如始皇帝像昭襄王一样痛下杀手,其后果不堪设想。冯氏毕竟是关东人,虽然权势很大,但其在大秦的地位终究无法与频阳王氏相提并论,尤其在军队里的影响力,更是没有可比性。

    蒙恬也是躬身恳请,“北军是大秦人的北军,武烈王只有靠大秦人才能控制北军,假如武烈王和老秦人变成了生死仇敌,北疆局势恐怕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必将影响到整个中土安危。”

    始皇帝轻轻摆手,“朕请你们去北疆调解,当然托之以国祚安危,允许你们便宜行事。一切以大局为重,切莫重蹈覆辙。”

    蒙恬和公子腾不约而同地松了口气,躬身领命。

    武烈王公子宝鼎抵达苍头河前线。

    北行辕各路主力大军以最快速度赶到苍头河集结。

    武烈王的战旗在要隘升起。

    匈奴人大吃一惊,急忙派遣斥候探查。不待斥候探查到结果,秦军已经派出信使,武烈王约请匈奴人阵前相谈。

    匈奴左贤王将信将疑,难道大秦人的武烈王重返北疆?中土的局势发生了变化?匈奴人的攻击不但没有激化中土内部的矛盾,反而让大秦的君臣冰释前嫌握手言和了?左贤王和部属们商量了一下,也派出一名信使到秦军打探虚实。

    匈奴人的信使过了关隘,首先看到的就是十里连营。穿过座座连营,匈奴使者震惊不已。秦军并不隐瞒实力,从步军到骑军,从战车到堆积如山的粮草,统统展现在匈奴使者的眼前。如此强大的实力,匈奴人根本抵御不了。

    终于见到了声名显赫的武烈王,这位匈奴使者战战兢兢地表述了来意。

    宝鼎并没有为难他,请他坐下,和颜悦色地说道,“约见你们左贤王,不过是想约定一下决战日期。”

    匈奴使者低着头,不敢说话。

    “前段时间我回京都了。我们的皇帝打算出塞北伐,彻底击败你们,从而确保我北部疆域的安全,为此,我们准备了半年时间,并从各地调来军队。如今万事俱备,只求一战。”宝鼎笑道,“请你回去告诉左贤王,三天后,请他后退三十里,给我大军出塞列阵腾出一块地方,然后你我各出精锐,决一死战。”

    匈奴使者惶恐不安,急速返回。

    左贤王听说秦军在苍头河集结,连营十里,毫不犹豫,当即下令,连夜后撤三十里,以防不测。同时派人飞马赶赴大黑河,向坐镇后方的大单于头曼禀报军情,建议全军后撤大黑河一线,全力阻御秦军的攻击。

    三天后,秦军出塞,摆下决战态势。

    宝鼎射书匈奴,再请左贤王阵前相谈,约定决战日期。

    匈奴人再退三十里,避而不战。

    秦军推进三十里,步步进逼。

    又过三天,秦军出塞九十里。

    匈奴人做出判断,秦军未必有攻打大黑河的决心,但武烈王既然重返北疆,必然要展开反击,以迫使匈奴人撤兵,所以才以主力出塞,选择匈奴人兵力薄弱的大黑河一线做为突破口,而步步紧逼的决战态势和数次约定决战日期的做法其实都是一种心理攻击,试图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匈奴人能否决战?当然不能,决战对匈奴人来说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自取死路而已。匈奴人入侵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掳掠,而另外一个目的就是不断打击秦人,把秦人压制在长城以内,继而给匈奴人集中力量攻打河西创造机会。

    匈奴人有自知之明。自中土的大秦统一了整个中土后,匈奴人已经丧失了入侵的最佳机会,目前情况下,匈奴人若想杀进长城,首先要增强自身实力,其次是要赢取战略上的优势,而无论是增强自身实力还是赢取战略上的优势,都必须拿下河西。

    拿下河西的前提条件是破坏大秦和大月氏的联盟,而破坏大秦和大月氏联盟的最好办法,当然是建立匈奴人和大秦人之间的联盟。

    大单于头曼和身边的亲信部属商量之后,断然下令全军后撤,于大黑河一线列阵阻敌,并派人十万火急赶赴贺兰山,要求攻击北地长城的匈奴军队急速后撤。同时派出使者赶赴秦军大营求见武烈王,打探双方是否有议和结盟的可能。

    匈奴人一如既往,你主力出战,而且是光明正大地要倾力决战,我理所当然避你锋芒,这颇符合“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游击战术。在塞外广袤草原上与匈奴人游击,秦军当然无力应对,一般情况下只有退回长城防线,尤其在粮草不足的情况下,但长此以往,边患越来越严重,大秦北疆镇戍将不堪重负。

    然而,无论是统一前的秦赵燕三国,还是统一后的大秦,因为决策层是高高在上的豪门贵族,因为豪门贵族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他们从未真正重视北虏,即便北虏颇繁入侵,即便中土不得不修长城,但他们始终把北虏等同于野兽。正是这种深入骨髓的傲慢和自负,中土的统治阶层从未平等对待他们,只是一门心思想着征服或者驱赶。

    这种思想由上至下,广泛植根于中土文化,以至于在武烈王一力促成的河西大月氏与大秦的盟约也同样得不到咸阳的重视,仅仅作为北疆镇戍的一种辅助手段而已。中土人从未真正意义上尝试与北虏人缔结平等盟约,原因无他,中土人认为自己是强者,即便不强,中土人也顽固地认为自己是强者,而蛮夷只能跪在自己的脚下俯首称臣。

    北虏人向来是弱者,不仅仅因为贫穷,还因为他们人口少,诸种部落零散且互相杀伐,无法形成合力。很多时候他们也尝试向中土人臣服,试图获得中土的帮助以改善生存环境,然而,中土人的自大傲慢和北虏人强烈的生存欲望产生了激烈冲突,最终演变成杀戮和征服,南北之间出现了一条将两者隔绝的万里长城。

    历史发展到今天,匈奴人基本上统一大漠,建立了诸种部落的松散的大联盟。北虏诸种有了自己的王——大单于,有了自己的最高统治机构——单于庭。当然,在历经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诸种自由游牧和杀伐的大漠,突然出现了一个征服并驾驭所有诸种部落的最强种族,其必然有个适应和发展的过程,在这段时间里,大漠内部也是叛乱不止、内战不休。为减少内战,缓和诸种部落间的矛盾,大单于和单于庭的诸王、二十四官长带领匈奴大军四处征伐、掠夺,然后分配战利品。

    在大漠上强者为尊,而能带领大家不断获得财富的首领才能为众人所拥戴,所以大单于头曼和单于庭需要战争,更需要财富,以此来维持大漠上的松散而脆弱的代表统一的大联盟。

    匈奴人的战争目标是财富,哪里的财富越多,匈奴人就会把战争延伸到哪,于是富裕的中土成为目标。

    大漠和中土之间有一道长城,这道长城阻碍了匈奴人征伐的脚步,自此长城南北的战火愈演愈烈,双方互有胜负。匈奴人一定要攻进长城,而中土人一定要守住长城。到目前为止中土人尚没有杀进大漠腹地的先例,所以匈奴人心理上有优势,他们只要攻,不要守。

    为了杀进长城,他们一次次进攻,也一次次总结经验。随着中土统一,六国覆灭,一批中土流亡贵族进入大漠,到了单于庭为匈奴人出谋划策,于是匈奴人的攻击方式越来越丰富。

    既然强攻不行,那就采用迂回之术,而攻占河西占据战略优势就成为首选,由此衍申出一系列战术,比如议和结盟,如结盟成功,一则可孤立大月氏,二则可与中土互通有无,推动匈奴人的发展,其三便是可麻痹和欺骗中土大秦人,为匈奴人实现其战略创造条件。

    匈奴人想结盟想议和,但中土大秦人是否愿意低下高傲的头颅?是否愿意承认自身武力的不足?是否有决心有勇气敢于打破延续至今的传统与狼共舞?

    大单于头曼曾犹豫,担心反受其辱,但中土的流亡贵族们给他分析目前中土的困难形势,认为此次大秦人出塞反击是色厉荏苒之举,否则大秦的武烈王绝不会破天荒地三番两次邀约匈奴人阵前相谈。决战就决战,还用得着谈吗?此举分明就是大秦人发出的议和信号,现在就看匈奴人是否也有这个意思了。

    头曼在这些人的极力说服下派出了使者。这位使者是为单于庭服务的胡商,过去曾往返于长城南北,会说一口中土话,作为试探,这个身份比较合适。胡商带着十匹俊马,一些上等皮毛,直接赶赴秦军大营,自称三里海,是代北巨贾卓氏的朋友,有关于匈奴人的消息报于武烈王。

    宝鼎接到消息,马上派人将其送到中军大帐。三里海见到宝鼎后,直接说明来意,大单于有议和结盟的意向。

    派个胡商来试探秦人的反应,很显然有两重意思,即便结盟不成,还可以保持互不攻击的默契,在边境长期稳定的情况下,双方是否可以在边境重开市榷以互通有无?

    宝鼎当即作出回应,匈奴人先撤军,秦军返回长城,先结束战事以表诚意,然后双方继续接触。宝鼎明确告诉三里海,欢迎其本人在合适时间到代北拜访老朋友卓氏。

    三里海非常高兴,即刻回转大黑河报讯。

    宝鼎下令,大军撤回长城,各军急速返回原驻地。

    司马尚等人大为惊讶,匈奴人再次杀来怎么办?

    “再杀来我也是无计可施,只能死守。”宝鼎叹道,“匈奴人不会和我们决战,而我们也没有足够粮草长途跋涉追杀匈奴人。”

    众将无语,虽恨不得生吞活剥了匈奴人,但面对窘迫的军资用度,他们也是一筹莫展。这次武烈王吓退了匈奴人,但下次怎么办?

    “不过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匈奴人不会再攻,北疆的紧张局势就此缓解。”宝鼎非常自信地说道。

    没有人相信,但事已至此,只能指望发生奇迹了。

    宝鼎率军返回苍头河一线,然后拟写奏章详细阐述与匈奴人议和结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唐仰草拟完奏章,实在忍不住心中的愤懑,对宝鼎说道,“武烈王,此议送到咸阳,必会引来一片指责。我甚至可以断言,朝堂上肯定有大臣诬陷你暗中勾结外寇,图谋自立。另外,代北人也会怒不可遏,尤其那些楼烦、林胡等北虏诸族,因为家园被匈奴侵占,他们对匈奴人恨之入骨。你曾发誓帮助他们击杀匈奴,夺回云中,可如今你竟然背信弃义与匈奴人议和结盟,这会引起多么可怕的后果,你考虑过吗?”

    宝鼎看了他一眼,想了片刻,说道,“我当然考虑过。以目前中央财政的状况和北疆的困窘,如果匈奴人年年入侵,必将给镇戍带来难以想像的困难,必将给中土的休养生息蒙上一层阴影,所以从大局考虑,议和匈奴是必要的。”

    “北疆稳定几年不但可以推进中土的稳定和中央财政的好转,也可以让北疆赢得恢复和发展的时间,而这个时间对我们未来的北伐至关重要。我相信皇帝和中枢能理解我的意图,代北人也能接受这一迂回策略。再说是议和结盟还是停战开市,我们说了不算,还要看匈奴人能否接受我们的条件。”

    “在我看来,匈奴人内部意见也是不统一,单于庭的争论肯定很激烈,这从头曼小心翼翼地派一个胡商来试探我们的意思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唐仰看到宝鼎一意孤行,而且还不以为然,不由地痛心疾首,“武烈王,咸阳绝不会与匈奴人议和,即便是互市也不可能,这是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是不容侵犯的底线。”

    宝鼎诧异地看了他一眼,觉得唐仰未免危言耸听、小题大作了。不就是和匈奴人虚与委蛇,骗他们一阵子,利大于弊的事,为什么不干?历史上十几年后刘邦在无奈之下还以和亲之策来议和匈奴,相比起来今日大秦在南北战争中占据着很大优势,还不至于忍气吞声到以屈辱的和亲来阻止匈奴人的入侵。

    难道中土人的脸面比中土的安危、比中土人的生死存亡还重要?

    “咸阳不是与河西大月氏结盟了吗?”宝鼎说道,“过去义渠为患,昭襄王不也是与之结盟?宣太后还曾……”

    唐仰的脸色当即就变了。宝鼎也意识到自己失言,马上把嘴巴闭紧了。

    “此一时彼一时,不可同日而语。”唐仰愤然反驳道,“昔年秦赵燕三国饱受北虏之患,又有诸侯争霸之战,迫不得己只好委曲求全,但齐楚魏韩四国何曾受此困苦?诸子大贤又何曾历此苦难?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辱骂我大秦为蛮夷之国。今关东博士云集朝堂,参政议政干涉国事,今日之大秦已非昔日之大秦了,武烈王请三思啊!”

    第一卷 崛起 第449章 养虎为患

    第449章 养虎为患

    宝鼎三思了,思前想后他承认这个时代的局限性,但这个时代最不缺乏的就是“变通”之术。

    与匈奴人暂时休战以赢得休养生息的时间正深谙变通之道,深合权谋之术,为何不能实施?仅仅因为不了解匈奴人,或者因为仇恨野蛮人,就连最基本的变通权谋都不要了这?也未免过于迂腐、过于执着了吧?

    “上奏咸阳。”宝鼎说道,“一切后果我来承担。”

    唐仰无奈,小心提醒道,“给皇帝写封信,把利弊得失说清楚,务必求得皇帝的支持。”

    宝鼎迟疑不语。

    到目前为止,咸阳对北军内部危机没有做出任何表态。没有态度事实上就是一种态度,表明始皇帝和咸阳宫对宝鼎这位北军统率在不适当的时机采用一种不恰当的办法激化了北军内部矛盾一事极其不满。

    宝鼎因此对始皇帝产生了一种抵制情绪,或者可以说是愤懑。我为了把十万大军调回京师,不惜与王贲反目成仇,不惜与老秦人对决,这时候你应该坚决站在我这一边,假如你为了遏制我而向王贲及西北疆势力妥协,那北疆局势会急转直下,而这种变化不论对北疆镇戍还是对国内稳定包括对中央权威都是一个沉重打击,宝鼎甚至认为自己前段时间的努力都可能尽数付之东流。

    唐仰看到宝鼎不说话,知道他在想什么,心情也是异常郁闷。

    宝鼎近期的所做所为,他也不是十分理解。为了能保证中央全力实施休养生息之策,宝鼎不惜自损实力,不惜与以老秦人为首的西北疆势力大打出手,而与此同时始皇帝和咸阳宫却没有给予宝鼎充分的信任,更没有给他及时而坚决的支持,反倒怀疑宝鼎居心叵测,别有所图,于是宝鼎陷入了加大政治势力的夹击之中。

    这是何苦?唐仰不禁要问,这对你本人有何好处?这种做法是否当真能拯救危机四伏的大秦?假如始皇帝选择支持王贲及西北疆势力,那你岂不陷入重大危机?大秦内部的危机岂不更加严重?然而宝鼎坚持一条道走到黑,任何劝谏也不起作用,唐仰只能祈祷上天的眷顾了。

    谁知上一个危机尚未解决,宝鼎又给自己带来了新的危机,这不是等于拱手送给对手一个攻击借口吗?

    “不写。”宝鼎一句话让唐仰心里冰凉,“我在奏章中写得很清楚了,无须赘述。”

    “武烈王,这是两回事。”唐仰苦谏,“这是一种态度,一种赢取皇帝信任的态度啊。”

    “不写。”宝鼎用力一挥手,口气不容置疑,“这就是我的态度。假如咸阳宫在这个关键时刻背弃我,置北军、北疆乃至中土于危难之中,那足以说明他们没有能力,也不可能带领大秦走出今日危机,那我还犹豫什么?还顾忌什么?”

    唐仰心头顿窒,再不敢劝。或许宝鼎在此刻选择与匈奴人议和,正是逼迫咸阳宫不要做出错误选择的一种手段吧。

    三里海很快来到代北平城,同来的还有大单于秘使。

    琴珪奉命与匈奴秘使谈判。双方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停战开市,小心翼翼地避开了议和结盟。议和结盟直接牵扯到双方国政的修改,其中涉及到诸多难题,所以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之前,还是先避开为好,没有必要因此而陷入长时间的谈判和争吵。

    匈奴人此次议和,重在开市,希望双方能重开回易,而秦人则重在停战,以取得边疆的稳定。

    双方各取所需,很快达成议和的基本原则。

    边关是否开市本在宝鼎的权限范围内,但因为匈奴人需要盐铁帛等物资,而秦人需要战马,这些都关系到了国之存亡,假如擅自进行此类物资的交易等同于谋逆,所以宝鼎必须奏请咸阳,首先得到咸阳的许可才好展开后续谈判。

    这时候宝鼎得到咸阳传来的消息,太子东巡,而太尉蒙武与驷车庶长公子腾正飞赴北疆调解。始皇帝依旧没有明确其态度。

    宝鼎必须加快停战开市步伐,以便在接下来的博弈中占据主动。他马上召集司马尚等北行辕统率和代北边郡军政官长,传达了停战开市的新策略,并详细解释了实施这一筑略的原因和其目的。他希望能赢得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此刻代北人即便有不同看法也不得不支持宝鼎了,北军内部危机爆发至今咸阳没有明确表态,这导致未来迷雾重重扑朔迷离。虽然咸阳即便支持王贲也无法击倒武烈王,但这无疑会严重损害代北人的利益,给北疆镇戍带来无法预料的危机,所以代北人只有齐心协力了,力求迅速扭转北疆紧张局势以便在这场博弈中确立先机。

    代北人统一了认识,宝鼎随即加快了停战开市的步伐,与匈奴人的谈判规格随之升级,双方进入具体磋商阶段。

    匈奴人撤军了,这一消息让王贲有了不详之感。紧接着又传来武烈王与匈奴人正在进行停战开市谈判的消息,王贲这才知道匈奴人突然撤军的原因。

    王贲虽然不知道始皇帝和咸阳宫在处置北军内部危机上的态度,但咸阳既然派两位上公大臣来调解,那显然是打算先压制矛盾以便集中力量击败匈奴人,然后再视北疆局势的发展制定相应对策。现如今武烈王以奇制胜,以开市来赢得匈奴人的撤军,迅速缓解了北疆危机,一举扭转了被动局面,接下来被动的就是王贲了,而王贲若想在这场博弈中赢得胜利,就必须把北军内部这场危机持续下去并愈演愈烈。

    王贲上奏咸阳,认为武烈王以“开市”来换取匈奴人的停战,实际上就是向匈奴人示弱,拿大秦的钱粮来贿买匈奴人,拿中土的财富来讨好匈奴人,这不但出卖了大秦的利益,侮辱了咸阳的尊严,盗窃了中土的财富,还养虎为患,可以想像,一旦匈奴人以自己的不断攻击迫使大秦低头认输,让匈奴人意识到凭借武力可以从中土敲诈掳掠到大量财富,他们必定“乐此不疲”,贪婪成性的匈奴人会利用敲诈得到的财富迅速发展,然后再以武力持续敲诈中土以获取更多的财富。

    王贲历数了以“开市”来换取“停战”的所有弊端,指责武烈王有卖国之嫌疑。今日武烈王以“开市”乞讨到边疆的和平,接下来武烈王必定会以更加屈辱的条件来乞求匈奴人与大秦结盟,最终这一策略会损害到大秦的利益,危及到中土的安全,而武烈王却因此得到了匈奴人的支持,这将对咸阳政局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王贲在奏章中虽然没有公开指出武烈王有篡位谋国之野心,但字里行间已经把这种意思表露得非常清晰。

    蒙武和公子腾抵达离石要塞,在北军大行辕见到王贲,还没有等他们开口,王贲先行禀报了北疆局势的最新发展,严厉责斥了武烈王在不经咸阳授权的情况下,擅自与匈奴人进行议和谈判,并试图以开市来换取北疆的和平。

    “匈奴人是一头喂不饱的恶狼,今天你给它一块肉,明天它就会要一只羊,后天它就索要一头牛了。”王贲愤怒地说道,“武烈王养虎为患,是何居心?目的何在?”

    蒙武和公子腾面面相觑,两人都没有想到,武烈王公子宝鼎竟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用这种与虎谋皮的议和方式驱赶了入侵的匈奴人,一举扭转了北疆的紧张局势。

    匈奴人入侵所造成的紧张局势和北军内部矛盾爆发所造成的危机给咸阳带来了重压,咸阳政局因此动荡不安。如今匈奴人撤兵了,北疆局势不再紧张,那么北军内部危机的解决就不再困难,而始皇帝和咸阳宫解决北军内部危机的方式也就有了实施的基础。

    但是,武烈王所采取的“停战开市”之策引发了一系列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无疑会让咸阳陷入新一轮的争论,这些争论是否会影响始皇帝处理北军危机的决策就不得而知了。

    蒙武本来就不同意始皇帝镇制和打击以王贲为首的西北疆势力,所以他当即闭上了嘴巴,不再按照预定计策代表始皇帝向王贲施压,以迫使王贲主动请辞,以压制西北疆势力来保证北军内部的团结。

    公子腾当然明白蒙恬的意思,考虑到北疆局势出现了新变化,他也没有继续坚持,而是选择了等待,等待始皇帝和咸阳宫拿出新对策。

    “从休养生息的国策来说,目前大秦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外局势。”公子腾有意提醒怒不可遏的王贲和别有用心的蒙恬,“武烈王在北疆镇戍得不到中央财政全力支持情况下,以开市来换取匈奴人的停战,以南北两方的停战来赢得大秦休养生息的时间,这个策略还是符合当前大秦发展和新政实施的需要。”

    王贲冷笑不语。

    蒙恬抚须叹道,“大秦需要发展,新政需要实施,北疆也需要稳定,但为了稳定北疆而养虎为患,武烈王为了眼前利益而置长远利益于不顾,这显然不符合大秦的根本利益。”

    公子腾微微皱眉,眼里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鄙夷。

    武烈王的这个新策略肯定不是“突发奇想”,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或者说在武烈王离京赶赴北疆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谋划。这个新策略本身没有错误,错就错在它可以帮助北疆局势稳下来。

    北疆局势一旦稳下来,未来数年甚至十几年内,南北虽然对峙却难以爆发战争,那么北伐将无限期延迟,南北战争的延缓首先就给大秦实施休养生息之策赢得了时间,不出意外的话,中央财政将很快“触底反弹”迅速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喷发期。中央有了充足的财政,随即可以加快中央建设的步伐,包括修筑直道和北军建设,如此一来中央实力强悍了,而随之发展壮大的地方势力就始终被牢牢压制,“分封”和“割据”对分封贵族集团而言也始终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幻想。

    说白了,武烈王稳定北疆的新策略其实就是“分封”和“集权”这对尖锐矛盾的延伸。这对矛盾无处不在,北军内部危机的本质也是如此,虽然这场危机名义上是争夺北军控制权,但实际上就是“分封”和“集权”两大贵族集团在北疆的博弈。

    武烈王或许对始皇帝和“集权”贵族集团信心不够,担心他们迫于压力在北军控制权这件事上进行妥协,如此他将极度被动,所以他毅然拿出了这个新策略,让咸阳陷入新的争斗,以此来转移矛盾,给始皇帝和咸阳宫有更多的时间来正确处置北军危机。

    “先不要急着下结论。”公子腾摇手道,“开市是不是意味着养虎为患,还要看武烈王和匈奴人的具体谈判结果。在结果没有出来之前,还是谨慎一些好,不要妄下结论,以免陷入被动。”

    这是严重的警告了。蒙武谨小慎微,听到公子腾的话,心知肚明,不再发表意见,而王贲却隐约感觉到事情正在向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当夜,王贲悄悄拜访蒙武。

    蒙武也不做隐瞒,把始皇帝的决策如实相告。在北军这一块,两者利益一致,都寻求最大的控制权,但现在形势对他们非常不利。

    王贲虽然有所预感,但听到始皇帝的决策,他还是浑身冰冷,巨大的危机感扑面而至,让他不堪承受。

    “皇帝选择支持武烈王,这是毋庸置疑的一件事。”蒙武神色凝重地说道,“虽然皇帝一度犹豫,认为北军内部的互相钳制有利于咸阳控制北军,但李斯、赵亥、周青臣等大臣考虑到十万北军回镇京师最终还要落实在武烈王的支持上,中央财政危机的缓解也要落实在武烈王完全掌控北疆的基础上,尤其重要的是,中央集权更需要利用北疆武力来威慑和镇慑地方,所以李斯等大臣最终还是一致劝谏皇帝坚决支持武烈王。”

    “相比较而言,中央更着重于对关东地区的控制,对六个封国的控制。李斯等大臣宁愿让武烈王控制北疆,利用中央财政来钳制武烈王,也不愿意看到中央失去对封国和关东郡县的控制。这两者利益的轻重,咸阳宫还是有清晰的判断。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始皇帝最终还是决定把北疆和北军交给武烈王,而不是让北疆和北军陷入长久的危机当中,以致影响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影响到中央缓解财政危机。”

    王贲神色冷峻,坐在火盆边上久久不语。

    他失算了,无论对武烈王本人还是对咸阳政局的分析都出现了错误,这个错误让他掉进了武烈王设下的陷阱,陷入生存危机。侥幸的是,始皇帝因为前车之鉴,不想再掀起一场屠戮风暴,更不想失去老秦人对大秦的忠诚,所以他让蒙武和公子腾联袂赶赴北疆,名义上是调解,实际上就是逼迫王贲主动请辞,离开北军。

    北军内部矛盾的公开化,北军内部的分裂危机,肯定需要一个人来承担责任,而这个人就是王贲。

    王贲请辞,西北疆的镇戍主力回镇京师,北军内部的西北疆势力遭到致命打击,“分封”贵族对北军控制力进一步减弱,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血淋淋的杀戮,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然而,“分封”贵族集团面对始皇帝和武烈王一次次的联手攻击,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危机感。

    统一完成,始皇帝和武烈王拿出来进行南北战争的策略,把王翦、麃公、蒙武等征伐楚国的军队主力调到了北疆;接着以同样的借口建设新北军,撤消了四大镇戍区;然后就是挑起了老秦人和关东系的“战争”,把王翦、麃公、王绾等老秦权贵一起赶出了咸阳;如今风暴再至,又要把王贲赶出北军,给西北疆势力以致命一击。如果始皇帝和武烈王顺利达到目的,那么在咸阳依靠武烈王控制北军之后,恐怕就要对关东地方势力展开狂风暴雨般的打击了。

    中央集权的步伐越来越快,“分封”贵族集团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利益,当然要展开反击。

    “武烈王以开市来换取匈奴人的停战仅仅是稳定北疆的开始。”蒙武继续说道,“如果我的预料不错,武烈王最终的目的可能是与匈奴人议和结盟。”

    王贲抬头望着蒙武,凝神细听。

    “武烈王在稳定北疆的策略上,一向看重河西大月氏的作用,而与河西大月氏的结盟,在过去几年里,尤其在统一大战的关键时刻,屡屡发挥作用,有效遏制了匈奴人对长城防线的攻击。现如今天下大势变了,继续维持与河西大月氏的盟约,并不能给北疆带来稳定,相反,与匈奴人结盟,才能给北疆带来长久的稳定。”

    “中土尚未统一的时候,匈奴人南下攻击就连番受阻,现在中土统一了,匈奴人实际上失去了南下入侵的最佳时机,为此,匈奴人肯定也要改变策略。”

    “今日西北疆的局势是三强鼎立,我大秦实力最强,匈奴人次之,大月氏最弱。无疑,匈奴人要打大月氏,武烈王同样图谋攻占河西。大秦迫于财政危机,无力北伐,只能据长城坚守,此刻假如能坚定匈奴人攻打河西的想法,让匈奴人和大月氏陷入长期战争,那么等到两者打得两败俱伤之际,也就是我大秦北伐之刻。不出意外的话,大秦可轻松拿下河西,横扫河套。”

    “武烈王建下此等功勋,必定会对咸阳产生致命威胁。”蒙武说到这里抚须轻叹,“所以,武烈王此策若想得到皇帝的许可,恐怕很难。”

    王贲明白了,咸阳政局要发生变化,很多事已经变得不确定,始皇帝解决北军内部危机的决策或许要发生转变。

    第一卷 崛起 第450章 独断专行

    第450章 独断专行

    武烈王以最快速度化解了北疆的紧张局势,但他不是靠北军武力,也不是靠秦军强悍的攻击力,而是靠议和。武烈王奏议,先与匈奴人停战开市,然后再与匈奴人结盟,在北部疆域构建大秦、匈奴和大月氏三足鼎立之局,以此来赢得北疆的长期稳定局面,继而给中土赢得长久的休养生息的时间。

    一石激起千层浪,始皇帝和咸阳宫对此措手不及,而廷议上的文武百官们更是对此策“口诛笔伐”,其中尤以大秦本土的豪门权贵和关东博士集团的反对声最为激烈,而反对的核心问题就是代表着先进文明的大秦怎能与茹毛饮血的蛮夷结盟?人怎能与野兽称兄道弟?

    最早提出南北战争这一战略构想的就是武烈王,现在武烈王改弦易辙了,竟然要与野蛮人称兄道弟,竟然异想天开地用钱粮来收买野蛮人,阻止野蛮人对中土的入侵,这怎么可能?野兽就是野兽,恶狼就是恶狼,无论你拿什么豢养,最终都将遭到野兽的吞噬,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否则当初秦赵燕三国在北部边疆修筑长城干什么?

    朝堂上,公开支持武烈王这一奏议的就是少府卿赵高。

    赵高认为朝堂上的反对者歪曲了武烈王的这一计策,故意夸大了此策的弊端而有意忽略了此策的优点。这一计策完全符合大秦的南北战争国策。南北战争是长期的持久的战争,而战争并不仅仅包括战场厮杀,还包括运用各种谋略的其他辅助手段,比如利用短暂议和来赢得恢复元气增长实力的时间,这在过去诸侯国争霸兼并的时候是很平常的计策。这一计策既然能在中土诸侯争霸中使用,为什么就不能在南北战争中使用?

    赵高当即成了关东博士集团“攻击”的对象。把野蛮的匈奴人和中土的关东诸侯国相提并论,是对关东诸侯国的侮辱,也是对关东博士集团的侮辱。赵高为此甚至遭到了某些愤怒的博士们的唾骂。

    抛开中土人的自大和傲慢,剩下的就是“养虎为患”的担忧,说白了还是惧怕野蛮人,只不过谁也不愿意承认而已,而最让反对者害怕的就是武烈王一旦称霸北疆后,再与匈奴人结盟,那对咸阳的威胁太大了,对中土而言更是一个可怕的存在。

    谁也不想看到一个凌驾于咸阳并威胁到整个中土安全的可怕力量。

    这个在后世最为平常的御外之策,在这个时代竟然成了“洪荒猛兽”,竟然遭到朝堂上下的一致反对,这恐怕是武烈王公子宝鼎根本想不到的事。

    不过想想也可以理解,中土人对北虏始终抱着不屑一顾的态度,否则刘邦也不至于在统一之初就御驾亲征了。如果他知道匈奴人的强悍,知道自己要遭遇白登之围的耻辱,以他的?br />免费电子书下载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