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很充分,但他认为齐楚两国根本就不是秦军的对手,只要秦军主力进入中原,绝对可以击败合纵军,可以摧枯拉朽一般横扫敌寇。
李信就是这帮少壮派的代表,他信誓旦旦地告诉秦王政,中原决战有绝对胜算,不要说投入这场决战的总兵力达到了四十五万,即便只有二十万,也足以摧毁齐楚,一统中土。
秦王政和中枢大臣们自然不会幼稚到相信军中少壮派的豪言壮语,但这帮少壮派是大秦的未来,是军中的绝对主力,只要这帮人有信心,有决心,那此仗至少增加了三分胜算。
秦王政把王翦所提的两个建议拿了出来,征询蒙武等三位统率的意见。
王翦明确拒绝去中原战场,但他推荐了武烈侯,可见他并不看好蒙武。这就是秦王政的激将法了。你们看看,王翦瞧不起你们,认为你们打不赢这一仗,你们是否要为自己争口气?
是人都要争口气,秦王政的激将法果然起到了作用。
不过蒙氏曾两次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被敌人翻盘,打了败仗,第一次蒙骜甚至把性命都丢了,而第二次蒙武的战败直接导致秦王政控制军队的布局彻底失败,让老秦人“以退为进”的策略得以实现,乘机东山再起全面控制了军队,以致于秦王政和咸阳宫直到如今还是在政治上屡遭掣肘。这一次又是秦王政的布局,秦王政不但要利用这场决战控制军队,遏制武烈侯,还要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所以这一仗只能赢,不能败。
蒙武的压力太大了,过大的压力导致他异常谨慎。王翦的第二个建议引起了他的关注。
王翦的意思是齐国实力强,楚国实力弱,集中优势兵力打楚国的把握比较大。把楚国打败了,齐楚合纵随即失败,决战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此次决战秦国的财赋非常紧张,能够支撑的时间不长,所以王翦认为要速战速决,而速战速决当然要挑一个实力较弱的对手。打败了楚国,齐国独自抗衡秦国就非常难了,只待时机合适,秦军就可以发动灭齐的大战。
王翦的策略说白了还是不同意决战,还是力求先行创造吞楚灭齐的条件,先把整个中原牢牢控制住。
秦王政和中枢的目标根本不是中原,而是统一大业,他们要利用这场决战摧毁齐国的武力,先把齐国打得伤痕累累奄奄一息,然后横扫江淮,把楚国赶到江东苟延残喘,这样一来,中土除了江东吴越之地,其他地方尽数落入大秦的手中,统一大业就此完成。
蒙武觉得王翦的建议有道理,请秦王政和中枢慎重考虑。
秦王政沉吟不语。右丞相隗状则一口拒绝。中枢已经做出了决策,不可更改。
第一卷 崛起 第370章 熊氏外戚
第370章 熊氏外戚
隗状不容置疑的口气让蒙武略感惊讶。
秦王政召他们回京就是商量攻击策略,如果中枢认定所拟策略不可更改,那召他们回来商量什么?
蒙武踌躇稍许,缓缓说道,“当初武烈侯曾就中原决战一事提出过建议,他和武成侯的看法一样,也是认为如果要摧毁齐楚合纵,必须先摧毁楚国。”蒙武说到这里看了秦王政一眼,继续说道,“为此武烈侯还数次进言于大王。”
这事大家都知道,当时咸阳打算在灭赵之后马上开始中原决战,至于决战怎么打,武烈侯和咸阳的分歧非常大,不过北方局势迅速恶化,此议旋即搁置。现在咸阳要发动中原决战了,攻击策略还是坚持过去那一套。
攻击策略的分歧实际上是源于各自政治目的不同。
秦王政和中枢要一战决胜负,所以集结主力攻杀齐国。齐国的实力比楚国强,但齐国的疆土比楚国小,而且齐国疆土的位置处在中原的东方,拿下齐国,大秦就占据了整个大河流域,基本上完成了中土的统一。
在这个时代,大江以东包括吴越之地,在中原人的眼里等同于蛮荒,就像秦国的关中之地一样,至今在中原人的眼里也还是落后的边陲,秦人也是一群半开化的野蛮人,而楚人在过去甚至自称为蛮夷。
中土人的地域观念非常强,尤其随着文化学术在中原的蓬勃发展,诸子百家自视高人一等,在传授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把这种浓厚的地域观念传承了下去。几百年来,关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土,而关东实际上包括中原韩魏、河北赵国和山东齐国,上溯春秋时期还有晋郑宋卫鲁等国。中土的文化学术中心也就是从中原的西河、鬼谷到河北的邯郸,再到齐国的临淄。所以秦国也罢,楚国也罢,他们本身的文化学术虽然在后世得到推崇,但在这个时代,因为他们处在中土的边陲,在所谓的中土人的眼里,在赵齐韩魏人的眼里,他们就是野蛮王国,就是野蛮人。
秦国的统一大业,在秦国君臣的心里,实际上就是拿下中原的韩魏、河北的赵国和山东的齐国,也就是大河流域的诸侯国,如今韩魏赵已灭(重建后的韩魏是秦国的附庸藩属,已经不是实际意义上的诸侯国了。)大河流域就剩下一个齐国。只要拿下齐国,统一大业就算完成。
想象一下,当秦国拥有了整个大河流域,把北方疆土尽数收入囊中,楚国还有抵抗之力吗?就算楚国想与大秦划江而治,那也不过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妄想而已,毕竟这个时代的大江南部区域的确很落后,就算不是蛮荒也无法支撑楚国与秦国抗衡。
拿下齐国就算完成了统一大业,试想秦王政和中枢会在中原决战中做出何种决策?答案不言自明。
历史上秦国统一进程的最后阶段是先灭楚,后灭齐,也就是说秦王政一直把齐国这个最强大的对手放在了最后。宝鼎是按照这个思路去考虑中原决战的攻击策略,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随着他对历史的一点点改变,齐国并没有像历史上一样在大秦统一中土的过程中冷眼旁观任由秦国把其他诸侯国一一诛杀,相反,他们为了自身的生存和争霸中土的理想,早早就杀了出来,对秦国的统一大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由此大秦统一进程中最后阶段的攻击策略也就不得不做出改变。
湮灭在历史中的秘密太多了,尤其是齐国自始至终没有阻扰大秦统一中土的秘密已经不可考。就目前的形势而言,秦王政和中枢的决战策略没有错误,从政治的角度来说它甚至是非常正确的,而宝鼎和王翦的决战策略事实上是从军事角度出发,先打弱小的楚国,占据江淮,然后对齐国形成包围,一口口地吃掉齐国,步子迈得很稳,也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
战争是为政治服务的,从秦王政和中枢的立场来考虑,宝鼎和王翦的策略也是要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而他们的政治目的就是控制朝政。从这一目的出发,如果按照宝鼎和王翦的策略,先集中兵力打楚国,那么这一仗的胜负就不是由咸阳所控制,而是被宝鼎所在的利益集团所控制。
中土正在统一,国策正在变革,各种矛盾正在聚集,尤其是权力和财富再分配的矛盾异常突出,王国各阶层、中央和地方,大家为了争夺统一后的权力和财富,正在角逐厮杀,此时此刻,各方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会施展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而中原决战正是各方施展大神通进行大厮杀的最好机会。
打楚国肯定是实施两路夹击之策,两路夹击就有主次之分,主攻方向就是东南战场,就是荆宛和江南两地的军队联手打九江。
荆宛军队控制在东南熊氏手中,大秦水师也控制在熊氏手中,江南军队名义上是控制在公子高和公子腾的手中,但实际上是控制在武烈侯的手中,控制在盖聂和十八方镇的赵人手中,控制在以庄翼、南山子为首的江南楚人手中。所以说,如果东南战场的胜负决定了中原决战的胜负,那么决战的胜负事实上就控制在宝鼎所在的利益集团手中。
武烈侯和东南熊氏的联盟在公子扶苏没有问鼎储君之前肯定是牢不可破。秦王政肯定要打击熊氏外戚,特别是在确立了公子扶苏的储君地位后,这个打击力度还要增大。隗状等巴蜀人和部分楚系力量果断支持秦王政,原因就在如此。
秦王政要分裂楚系,要利用巴蜀人控制楚系力量,这个布局很早就开始了,之所以迟迟没有完成,就是因为秦王政彻底打倒熊氏外戚的谋划被武烈侯和老秦人所阻扰,巴蜀人始终没有完全控制楚系力量,公子扶苏也因此迟迟未能问鼎储君。现在这个僵局被武烈侯的一系列谋划所打破,不出意外的话,公子扶苏基本上就是大秦储君的唯一人选了,所以巴蜀人和投奔巴蜀人的楚系力量也做出了选择,果断支持秦王政,与熊氏外戚彻底决裂。
他们只有与熊氏外戚彻底决裂,才能确保公子扶苏问鼎储君,由此才能确保楚系的利益。谁能保证公子扶苏问鼎储君?当然是秦王政。公子扶苏如何才能保证自己成为储君?当然是追随秦王政的脚步,也就是在治国理念上要继承秦王政中央集权的理想。所以,巴蜀人及其背后的楚系力量毫无疑问要选择支持秦王政,支持秦王政的中央集权的治国策略。
熊氏外戚已经从中枢退到了地方,实力和影响力都降到了最低,他们东山再起的唯一希望就是公子扶苏继承大统。为此,他们结盟武烈侯对抗咸阳,让巴蜀人代替他们掌控除荆宛以外的所有楚系力量,包括他们留在朝堂上的楚系势力,不遗余力地帮助公子扶苏问鼎储君。
目前熊氏的这一目的基本实现,但随着形势的变化,随着秦王政积极推行中央集权,秦王政打击熊氏外戚的决心不减反增。假如秦王政彻底打倒了熊氏,武烈侯就失去了一大助力,再加上巴蜀人及其所控制的楚系力量倒向秦王政,双方实力对比发生变化,秦王政有绝对的把握遏制武烈侯,控制朝政,主导国策变革的方向。
熊氏当然不会束手就缚,昌平君、昌文君至此才真正认识到老太后当年布局的高明,所以他们放低了姿态,紧紧跟随武烈侯。
前年在公子高的振臂一呼下,荆宛和江南两地军队联手开辟东南战场,迅速缓解了中原危机,熊氏就此挽救了自己的颓败之势。正因为他们及时挽救了自己,这一次他们才有机会参加中原决战,而正因为他们参加中原决战,要联合江南军队再一次开辟东南战场,他们才有机会反击咸阳。东南战场的攻击直接决定了秦军能否拖住楚军,如果拖不住,那齐楚两军就可以夹击中原战场上的秦军,秦军的胜算微乎其微。
蒙武这句话就是在提醒秦王政和中枢,如果不按照武烈侯和王翦的策略打,那么东南战场就充满变数,无论是荆宛的熊氏,还是江南的楚人和十八方镇的赵人,都有可能在关键时刻下黑手,在中原战场的背后狠狠插上一刀,让中原决战以失败而告终。
中原决战如果打败了,可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失败,而是秦王政和中枢在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其后果不堪设想。
众皆沉默。
大家都想到了西南策略。如果没有武烈侯的西南策略,就没有百万人口转徙江南的奇迹。正是因为这个奇迹,秦国渡过大江,拿下了整个江南地区,对楚国的大后方造成了威胁,让楚国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但这仅仅是表面,现在再回头看看这个策略,不难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东西。此策让武烈侯和熊氏的联盟更为牢固,这个牢固的联盟在关键时刻推动了封国制的实施,现在,它又直接控制了中原决战的胜负。
当然,武烈侯没有未卜先知的本事,他的谋划不会考虑得如此长远,但现在此策的威力充分发挥了,它让咸阳十分被动。
当初武烈侯为什么要执意先打楚国?现在王翦为什么要建议以主力先打楚国?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让熊氏外戚趁此机会获取功勋。
试想一下,假如熊氏外戚在统一进程的最后阶段立下大功,咸阳还有什么理由继续遏制和打击熊氏?退一步说,就算秦王政继续遏制熊氏,那么公子扶苏继承大统之后呢?以熊氏的功勋,公子扶苏可以帮助熊氏外戚迅速东山再起。
其次,熊氏外戚建功了,就算暂时没有机会卷土重来,但它与武烈侯的联盟更牢固了,加上公子扶苏做了储君,其对咸阳的抗衡能力大大增强。抗衡能力增强了,前景预期更好了,他们就能重新控制楚系力量,到那时巴蜀人就会失去对楚系力量的掌控,秦王政分裂楚系的谋划也就失败了。
如此一来,秦王政即便取得了中原决战的胜利,遏制了武烈侯实力的膨胀,但熊氏外戚的再度崛起,导致楚系力量再一次被熊氏所控制,那么武烈侯和熊氏外戚依靠联手力量,完全可以继续抗衡咸阳,继续控制朝政,继续主导国策的变革方向,继续阻扰秦王政推行高度中央集权的治国策略,秦王政和中枢还是无法在政治上赢得大胜。
武烈侯谋划之高明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我给你二十万大军又如何?我拿不到灭齐吞楚的功勋又如何?我只要帮助熊氏外戚再度崛起,那么依旧可以维持现在的抗衡局面。
郎中令蒙嘉打破了沉默。
“荆轲返回江南了。”蒙嘉说道。因为东南战场的开辟直接关系到中原决战的胜负,所以武烈侯上奏咸阳,让荆轲重返江南做盖聂的副手。咸阳一口答应。
“荆轲曾在宛城与昌文君熊炽和甘罗密谈,在江陵与昌平君熊启和魏起密谈。”
众人的眼神略有变化。这时候蒙嘉突然说到荆轲,说到他在荆宛与熊氏密谈,显然是有目的。
“可知密谈内容?”隗状问道。
蒙嘉没有说话,其意思很明显,我蒙氏兄弟既然说出来了,当然有证据证明熊氏可能不利于咸阳。
“消息来源可靠?”隗状追问道。
蒙嘉微微皱眉,看了秦王政一眼,然后低声说道,“消息来自黑冰。”
隗状不再追问了。虽然武烈侯至今还是紫府黑冰的秘军统率,在前线战场上也一直依靠黑冰提供的外国消息做出诸多决策,但秦王政既然敢把紫府交给武烈侯,当然有办法控制秘军。秘军是个特殊的存在,直接听命于大王,武烈侯即便一直留在京城,也无法实际意义上控制秘军。现在秦王政不但利用秘军探查外国的机密,还利用秘军监控武烈侯,这就是他一直让武烈侯担任秘军统率的真正目的。这在中枢也不算什么机密,大家都知道,但谁也不敢说出来。
武烈侯肯定也知道。武烈侯是什么人?秦王政始终让他担任秘军统率,名义上是方便其及时做出决策,但实际上秦王政就是明明白白地告诉他,我要用黑冰监控你。武烈侯知道身边有几个黑冰吗?谁是黑冰?他根本不知道,所以他只能小心翼翼。好在武烈侯根本没有谋反篡国的心思,他堂堂正正,用的都是阳谋,目的就是统一中土,就是让帝国长治久安世代传承,这也是兄弟两人虽然矛盾重重但始终没有反目成仇的原因之一。
“这是个机会。”隗状不动声色地说道。
“的确是个好机会。”秦王政的目光转向冯劫,问道,“你说呢?”
冯劫当然明白秦王政的意思。在武烈侯的布局中,帮助熊氏外戚崛起显然是重要的一环。如果咸阳改变攻击策略,以主力攻打楚国,那么打赢了熊氏外戚也就建下显赫功勋,咸阳根本动不了他们。反之,如果咸阳坚持既定的攻击策略,熊氏外戚极有可能在背后插一刀,那么中原决战败了,一切也就落入武烈侯的掌控之中。如此看来,若要确保中原决战的胜利,必须彻底打倒熊氏。
说白了,秦王政把蒙武等人召回京城的目的不是商讨攻击策略,而是商讨如何打倒熊氏外戚。上次中原陷入危机的时候,秦王政和咸阳宫就试图把战败的责任推给熊氏外戚,借机把他们彻底打倒,谁知武烈侯早有布局,竟然说服了公子腾和熊启,让他们联手开辟了东南战场,此策不但让咸阳宫的谋划落空,还让熊外戚建功。现在秦王政和咸阳宫故计重施,又要对付熊氏外戚了。
武烈侯难道没有未雨绸缪之策?熊氏外戚难道就会束手待缚?荆轲在返回江南的过程中与熊氏外戚密谈,这其中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冯劫暗自冷笑,蒙氏被逼得没有退路了,不敢败,也败不起,于是就想拿熊氏外戚开刀,以此来胁迫武烈侯,岂不知武烈侯是你们可以胁迫的对象?
“是个好机会。”冯劫说道,“但既然上次熊氏外戚逃出了陷阱,这一次他们岂能没有防备?此事还需慎重,以免自取其祸。”
蒙氏兄弟互相看看,眼里都掠过一丝忧色。
隗状蓦然想到了一种可能,这是不是武烈侯的借刀杀人计?假如武烈侯借秦王政之手诛杀熊氏外戚,由此导致决战失败,那秦王政和中枢就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己打自己的脸了,威信将遭到致命打击。
隗状的心脏骤然猛跳,让他感觉窒息。就在这时,秦王政说话了。
“东南战场需要一个最高统率,谁去最合适?”
秦王政决心已下,谁也不能阻止他去赢得中原大战。
东南战场上有公子腾,有杨端和,都是德高望重之辈,谁有资格指挥他们?
第一卷 崛起 第371章 绝杀
第371章 绝杀
秦王政不得不下决心,倒不是他一定要置熊氏外戚于死地,而是武烈侯公子宝鼎逼得他不得不诛杀熊氏外戚。
现在的形势明摆着,中原决战的胜负取决于东南战场的攻击,而东南战场的攻击取决于荆宛军队的努力,荆宛军队是否浴血拼杀则取决于熊氏外戚。
熊氏外戚属于被打击被遏制的对象,目前的影响力主要局限在荆宛,东南战场的胜负对熊氏本身的处境并没有直接的改善作用。设想一下,如果熊氏努力把这一仗打赢了,帮助秦王政和中枢赢得了中原决战,秦王政和中枢是否就不再遏制他们,不再打击他们,甚至让他们重回京都?显然绝对不可能。
外戚把持朝政,削弱了君王的权柄,阻碍了中央集权制度,所以前有昭襄王,后有秦王政,都是不遗余力地压制外戚。未来,当公子扶苏做了君王,或者任何一个身体里流淌着楚人血液的王子做了大秦的王,他们都有可能在激烈的权力博弈中,把熊氏外戚重新召回以为援手。
大秦的楚系力量过于庞大。秦楚王室之间有二十一代联姻,所以自宣太后联合其兄弟子侄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楚系势力之后,楚系力量就无处不在,即便是昭襄王实施“固干削枝”之策,也不过就是驱赶熊氏外戚而已。举刀杀戮就是兄弟相残,就是血肉相残,昭襄王还没有残忍到如此地步。
秦王政也是一样,也是在华阳太后薨亡后驱赶熊氏外戚。不过历史发展到今天,大秦的中央集权制正在走向成熟,秦王政比昭襄王更加忠诚于“法治”,为此他绝不容忍现在或者是将来发生外戚干政、外戚窃取权柄、外戚破坏中央集权制度的事情,所以他要把熊氏外戚连根拔除,把这个隐患彻底铲除。
熊氏外戚就是扎在秦王政心里的一根刺,就是插在大秦中央集权制度上的一把剑,让秦王政寝食不安。秦王政迟迟不愿立储,原因就在这里,虽然后宫的华阳太后不在了,楚国的阳文君熊岳及其所属势力也不复存在了,大秦熊氏外戚也被赶出了京都,怀德夫人和公子扶苏这对母子基本上失去了内应外援,但秦王政在立储一事上还是犹豫不决,就是担心熊氏外戚东山再起,然后依靠庞大的楚系力量卷土重来,破坏甚至摧毁秦王政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大好形势。
熊氏外戚当然知道秦王政的心思,他们总不能束手待缚、任由宰割,他们要生存,要反击,而这一次就是绝好的机会。假如他们故意战败于东南战场,或者与楚人暗中秘谋,在东南战场上“演一场戏”,让楚人集结主力于中原,与齐军联手夹击秦军,秦军必定大败于中原,由此必定可以给秦王政和中枢以重创,如此秦王政和中枢自顾不暇,根本没办法去对付他们。等到武烈侯、王翦齐赴中原,大家齐心协力打赢中原大战,完成统一,那么可以预见,朝政必定被武烈侯及其所属势力所控制,臣强君弱,立储也就变得轻松容易了,熊氏外戚即便不能马上返回京都,也为重返京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么一分析,一推测,秦王政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武烈侯是老嬴家的子孙,他的治国理念也是中央集权制,只不过他步子非常稳,坚持在统一前后要“过渡”,实际上与秦王政的治国理念殊途同归,这是秦王政可以容忍并向武烈侯妥协的重要原因,而熊氏外戚的身体里流淌着楚人的血液,熊氏外戚掌控朝政的结果只有两个,一个是颠覆国祚,比如田氏代齐,篡取国祚,一个是颠覆国策,大秦不是集权于中央,而是集权于熊氏外戚,最终导致王国的崩溃。
秦王政作何选择?当然是彻底摧毁熊氏外戚,断绝亡国的隐患,牢固君王和中央的最高权威。
现在就是一个最好的铲除熊氏外戚的机会。
假如这一仗打败了,可以归罪于熊氏外戚,借熊氏的人头挽回君王和中央的威信;反之,假如这一仗打赢了,中土一统,天下尽在掌控之中,完全可以找个借口把熊氏外戚连根拔除,摧毁武烈侯和熊氏的联盟,斩断武烈侯的“臂膀”,就此把武烈侯牢牢压制,让他从此失去抗衡咸阳的实力。
熊氏外戚成了秦王政和武烈侯激烈博弈的工具。
武烈侯试图借助熊氏外戚在东南战场上的作用取得政治上的优势,而秦王政则一剑砍倒熊氏外戚,让武烈侯的所有谋划灰飞烟灭。
那么,现在派谁去东南战场完成这一使命?谁是秦王政手里的“剑”?
东南战场规模不大,但军政官长们的资历、级别太高了。东南战场上有长沙侯公子高,有武安侯公子腾,有昌平君熊启、昌文君熊炽兄弟,有大庶长杨端和。放眼朝堂,就找不到一个有资格指挥他们的人,甚至就连与他们平起平坐的人都寥寥无几。
众人面面相觑,无不目露难色。
现在看看东南局势,总是让他们不由自主地想起武烈侯。
武烈侯为了实施西南策略,在东南倾注了大量心血,结果大江两岸君侯一堆,将率林立,而且势力构成还极其复杂。仔细想一想,不难发现前年公子高在公子腾和昌平君的辅佐下,毅然开辟东南战场的难度有多大,如果这背后没有武烈侯的影子,没有武烈侯的全力推动,可以说根本就没有东南战场的开辟,大秦也就无法在短短时间内缓解那场可怕的中原危机。
既然武烈侯在前年就想到了咸阳要对付熊氏外戚,并拿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对策,那么今年他肯定也有办法从容应对。这从武烈侯任由秦王政改革兵制,任由咸阳从北方战场抽调二十万大军南下就可以看出来,虽然这一切可以解释为武烈侯对秦王政和中枢的支持,但往深处想,谁敢保证这不是武烈侯设下的一个陷阱?谁又敢去跳这个陷阱?
“长平侯。”客卿司马空说话了,“必须调用长平侯。”
秦王政沉默不语。众人也是低头沉思。
武烈侯为了把公子扶苏推上储君之位,这几年可以说是殚精竭虑,甚至可以说武烈侯的大部分谋划都是以此为目标。公子扶苏的功勋飞速积累,爵位飞速上升,如今基本上可以说只要不出什么大的意外,大秦的储君肯定是公子扶苏。
然而,这一次中原决战,公子扶苏没有主动请缨,武烈侯也罕见地没有把公子扶苏推上中原战场,这其实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
说明什么问题呢?是说明武烈侯不看好中原决战,还是武烈侯利用此仗设下了一个重创秦王政和中枢的陷阱?抑或,武烈侯已经肯定此仗赢不了,所以才顺势设下一个陷阱?
越想越是复杂,之所以复杂,都是建立在秦王政和武烈侯之间的矛盾之上。正是因为彼此没有足够的信任,所以秦王政和中枢才担心打了败仗。正是因为担心打了败仗,所以才决定摧毁熊氏外戚,这样败了就可以归罪于熊氏外戚,而赢了就可以斩断武烈侯的“臂膀”,总而言之,秦王政和中枢要在政治上立于不败之地。
怎样才能确保胜利?前提是东南战场要全力以赴,熊氏外戚要全力以赴,于是公子扶苏的作用就至关重要了。把公子扶苏拉到中原战场上,以公子扶苏为质,胁迫熊氏外戚,胁迫武烈侯及其所属势力。
公子扶苏到了中原,如何安置?是大军统率,还是监军?大军统率不能给他,因为公子扶苏有可能凭借临机处置大权,改变攻击策略,所以只能授予扶苏“监军”一职。监军权力有限,仗打输了,所承担的责任也有限,威胁不到武烈侯和熊氏。
那就只能放到东南战场。公子扶苏到东南战场可以出任统率,而且他毫无选择,只有倾尽全力率军猛攻楚国。他不能输,打输了中原战败的责任就是他的。如此一来,不管是武烈侯还是熊氏,都不敢在东南战场上玩花样了,这样就能让中原的决战策略得以顺利实施。东南战场的作用发挥了,中原决战的胜算也就很大了。
但公子扶苏到了东南战场,熊氏外戚就等于获得了庇护,咸阳用什么办法摧毁熊氏?
蒙嘉思索良久,抬头望向司马空,问道,“中原?还是东南?”
“东南。”司马空说道。
蒙嘉摇摇头,“武烈侯没有把长平侯推到中原战场,很可能就是想利用我们……”蒙嘉指指众人,把后半句话咽了回去。
假如武烈侯成心要利用秦王政和中枢对他的不信任,利用咸阳要乘机诛杀熊氏的想法,将计就计,把公子扶苏放到东南战场,那整个局势就被武烈侯所控制。
武烈侯直接建议或者公子扶苏直接请缨去东南战场,咸阳都不会答应,因为东南战场的攻击直接关系到这一仗的胜负,咸阳不会把主动权拱手相让,所以武烈侯就故意把公子扶苏留在北方战场,让咸阳自己跳进陷阱。
公子扶苏到了东南战场,为了确保自己的功绩,一定会不折不扣地执行咸阳的命令,也就是说,武烈侯为了最大程度地支持咸阳,为了最大程度地帮助咸阳赢得这一仗,不得不玩了这么一个小伎俩,而目的则是保护熊氏外戚。保住了熊氏外戚,也就保住了秦王政和武烈侯持续抗衡的局面。这一仗是打赢了,中土是统一了,但政治格局并没有变化,武烈侯还是取得了政治上的胜利。
蒙嘉的话之所以没有说完,就是因为感觉说出来之后实在没有面子。左右都落入武烈侯的算计,咸阳如此被动,哪来的脸面?尤其让人憋屈的是,武烈侯堂堂正正,就算是算计咸阳也是为了打赢这一仗,相反,咸阳就显得龌龊了,不但不相信武烈侯,还要诛杀熊氏外戚,断人臂膀,忒不地道,也太无耻了。
“武烈侯肯定是在利用我们。”司马空的语气里透出一股无奈,“但如果不把长平侯调到东南战场,我们拿什么保证中原决战的胜利?”
这倒是实话,但关键问题是,假如东南战场打赢了,而中原战场却打输了,怎么办?找谁做替罪羊?公子扶苏到了东南战场,咸阳若要凭空制造出一个熊氏叛乱的冤案,难度实在是太大了。
“然后呢?”蒙嘉问道,“然后怎么办?”
司马空看了秦王政一眼,踌躇不语,眼里露出一丝惶恐之色。秦王政冲着他做了个手势,示意他大胆地说。
司马空犹豫了片刻,说道,“给武烈侯一个选择,长平侯和熊氏,只能选择一个。”
秦王政的神色顿时冷了下来。
蒙嘉等人则是暗自吃惊,纷纷举目望向秦王政。
司马空此计厉害,反客为主,直接刺中了武烈侯的要害。你不是要保熊氏吗?那好,我连扶苏都舍弃不要,我看你还怎么保熊氏。
“计将何出?”隗状问道。
司马空略显紧张地看看秦王政,见他脸色恢复平常,于是小心翼翼地说道,“召回长沙侯公子高。”
众皆恍然。
公子高的母亲是老秦人。当初武烈侯奏请咸阳,要公子高出镇江南,当时咸阳就有人揣测武烈侯要把公子高推到储君之位。现在王子中的扶苏、高、将闾都已封君,各领封国,各建功勋,都有资格做储君,继承大统。
此刻秦王政召回公子高,却让公子扶苏去东南,其意图太明显了。假如中原战败,秦王政就要把所有责任推给公子扶苏和熊氏,而储君之位自然落到了公子高的头上。公子高的母亲是老秦人,公子高做储君,首先就会赢得老秦人的支持,到那时,武烈侯一筹莫展,只能低头认输。
所以,武烈侯只有做出选择,要么保公子扶苏,要么诛杀熊氏,要么两者俱失。
此计也有它的弊端,而弊端就是秦王政自己挑起了王统之争,以王统之争来反制武烈侯。
老秦人当然不会轻易中计,以为秦王政要立公子高为储君,因此就逼着武烈侯舍弃公子扶苏。老秦人还没有幼稚到这种地步,他们不会贸然介入王统之争。武烈侯是老嬴家的子孙,王统也是老嬴家的家事,武烈侯可以和秦王政在王统上进行争夺,但异姓贵族不到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绝不会介入老嬴家的家事。
秦王政在王统一事上已经向武烈侯妥协,现在却出尔反尔,以王统来要挟武烈侯,可以想像武烈侯的愤怒。有些事可以拿出来做博弈的工具,但有些事是禁区,轻易不要涉足,否则后果严重。
司马空的这个计策事实上触及到了老嬴家的底线,即便秦王政不会责怪他,但武烈侯和一些宗室大臣会怒不可遏,这也是司马空惶恐不安的原因。
然而,现在除了此计,还有更好的办法保证中原决战的胜利吗?还有更好的办法保证秦王政和中枢在大战后彻底压制武烈侯吗?
长沙侯公子高接到咸阳书信,其母病重。
公子高急奏,恳请秦王政允许他回京探望母亲。秦王政令准,封国事务托付于武安侯公子腾。
与此同时,长平侯公子扶苏接到秦王政的命令,因为公子高返京探母,东南战场急需一位最高统率,所以秦王政命令公子扶苏,日夜兼程赶赴长沙,全权负责东南军政事务,其封国事务则尽数托付于章邯。
公子扶苏一边急告叔父武烈侯,一边急召章邯。
章邯此刻正在古北口要隘巡视,接到公子扶苏的书信,急速返回蓟城。
公子扶苏很兴奋,看到章邯后激动地说道,“叔父料事如神,父王果然要我去东南战场。”
章邯却没有任何兴奋之色。武烈侯已经考虑到熊氏要再一次面临危机,所以早在去年底就派荆轲南下,暗做部署。看完令书,章邯骤然窒息,脸色当即就变了。咸阳好狠的手段。
“长平侯,马上去逐鹿。”章邯急切说道,“我们一起去见武烈侯。”
公子扶苏看到章邯神色凝重,眼里更是露出愤懑之色,这才意识到事情似乎和自己想像的不一样。
“事情很严重吗?”扶苏紧张地问道。
“非常严重。”章邯苦笑道,“此番南下,恐怕有性命之忧。”
扶苏骇然,这怎么可能?父王会杀我?
武烈侯愤怒了,他万万没想到,咸阳竟然以王统来要挟自己,忍无可忍了。
赵高、朱英也是一脸惊骇。这一仗输定了,秦王政和中枢竟然行此下策,这不是逼着熊氏造反吗?这是绝杀啊,即便一定要绝杀熊氏,也没有必要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吧?
“可有挽救之策?”宝鼎问道
赵高摇头,“除非你亲自赶赴中原。”
“武烈侯难道有必胜的把握?”朱英叹道,“这本来就是一场没有把握的决战,但咸阳非常自信,如今奈何。”
第一卷 崛起 第372章 必须拯救
第372章 必须拯救
必须拯救熊氏,这是武烈侯的底线,也是维持当前政治格局的唯一出路。
当前咸阳的政治格局就是围绕着“统一大业”和“国策变革”所形成的政治理念上完全对立的“保守派”和“激进派”,在权力和财富再分配中激烈的利益争夺。
“保守派”就是以武烈侯公子宝鼎为首的豪门贵族利益集团,而“激进派”就是以秦王政为首的坚持高度“法治”和高度集权的以寒门贵族为主的?br />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