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去镇戍边疆?拿什么去开拓边疆?
秦王政和中枢需要统一的功业,更需要财富去缓解大秦所面临的一系列危机,他们迫切需要进行中原决战,而宝鼎和北疆统率们在此事上的目光未免过于“长远”了,他们没有站在秦王政和中枢的角度考虑他们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只是一味地从国防战略角度,从军事角度去考虑,结果适得其反,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秦王政和中枢不是穿越者,他们只看到大秦国民目前已经难以承受战争所到来的巨大伤害,他们必须马上解决当前的危机,至于中土统一后的事情,他们目前无暇考虑,即便做长远打算,他们也有信心在获得整个中土的财富之后,大秦军队有实力在南北边疆同时陷入更大规模的战争的情况下获得胜利,他们对外虏不屑一顾,他们认为南北边疆的战争规模绝对没有统一战争的规模大。
正是因为这种认识上的错误,导致统一后的战争让国民们不堪重负,最终让帝国一夜间轰然倾覆。这能归罪于秦王政和大秦的文武大臣们吗?他们在这个时代,这个时刻,怎么可能会想到匈奴人也在这一刻崛起强大并成为中土最大的敌人?
宝鼎坚持自己的观点,他反复思考,权衡,还是认为自己的策略是正确的,虽然咸阳方面在兵制改革的大原则上、在统一的进程上正取得一致,自己所承受的压力将越来越大,但他不想退却,更不想妥协,他要坚持到底。
四月,宝鼎在代北战场发动了主动攻击,司马尚带着骑军出无穷之门,与匈奴人争夺鸿雁海的控制权,从战场的侧翼威胁大黑河和金河山一线。
匈奴人的大军一部分进入闪电河一带,向东胡人发动攻击,其主力依旧在代北战场上虎视眈眈。秦军的主动攻击让匈奴人非常恼火,于是雁门的苍头河、平城一带战火再起。
宝鼎的意图很明确,在战场的侧翼以骑军马蚤扰匈奴人,迫使匈奴人在正面战场上发动强攻,以自己的长处打击敌人的短处,消耗敌人。
与此同时,燕南战场也开始了攻击。
公子扶苏遵照宝鼎的命令,派遣李信率精锐主力向辽西方向攻击。秦军一路攻城拔寨,燕军则一路后撤,试图诱敌深入,但燕军士气低迷,有将领暗中投降秦军,泄漏了军事机密。李信随即率军长途奔袭,给了燕军以重创。
盛夏来临。
河北粮食丰收。变相的土地私有化终于初见成效,让河北迅速从大饥荒的重创中恢复了过来。
督亢粮食丰收。去年底,宝鼎逼迫王翦发动攻燕大战,这一刻其好处终于体现了出来。督亢的粮食不但可以帮助代北,还可以帮助更多的军队远征辽西。夏粮收割后,章邯随即率五万大军赶赴辽西战场支援李信。
代北的垦荒屯田有了成果。去年的垦荒是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播种的土地有限,但这些播种的土地都收获了粮食,这足以说明在代北实施垦荒屯田是可行的,只要播种的土地足够多,耕种技术和灌溉设施都能跟得上,那么代北不但可以养活自己,还可以给军队提供一定数量的粮食。有了这些自产的粮食,再加上咸阳方面的支援,代北大军完全有能力长途远征。
垦荒屯田结出了果实,代北人的信心有了。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宝鼎对垦荒常抓不懈,开垦的土地非常多,造成夏种的土地面积大为增加,但因为受制于诸种部落的抵制情绪以及转徙人口对生存空间的争夺,另外各方面的支援不足,代北又战事频繁,导致屯田的速度相当慢,距离沃野数百里的目标还差得太远。
宝鼎这一系列的举措让咸阳也加快了控制军队的步伐。
河北土地私有化已经既成事实,咸阳权贵,豪门巨贾都从中受利,王国和地方也从中受益,民众也从中受益,但它违背了大秦的土地制度,需要有人出面承担责任。
也在盛夏时分,王翦以年老体衰身体不适为由,请辞上将军一职,告老还乡。
谁来出任大秦的上将军?
兵制改革就此启动。秦王政一口气封了五个上将军。蒙武以上将军职统领中原大军。杨端和以上将军职统领东南军队,包括东南水师。羌廆以上将军职统领陇西、北地两地镇戍军。司马尚以上将军职统领代北军队,蒙恬副之。冯毋择以上将军职统领燕南军队,李信副之。
秦王政手段犀利,先从北方战场召回王翦,接着又把杨端和和羌廆从宝鼎的身边调走,然后把北方战场上的大军一分为二,让冯毋择、蒙恬在两支大军里各领一半军队,这样一来就大大削弱了宝鼎对军队的控制力。
宝鼎不为所动,向秦王政和中枢奏请,在代北和江南建封国。
不久秦王政下令,封公子高为长沙侯,领江南之地为封国。公子将闾为代侯,领雁门、代郡为封国。
草原雨季到了,代北停战。
李信、章邯在燕南战场上取得胜利,他们攻占了辽西重镇令支城。太子丹战死,燕王喜率残兵逃亡辽东。
秦军没有能力远征辽东,攻占距离蓟城八百里之外的令支城已经是极限,再想往前攻击,粮草辎重就无法供应了。
燕南大捷,李信、章邯受到封赏。
又是深秋。
河北再获丰收。督亢也是谷物满仓。代北屯田再结硕果,平城的军屯和代城的民屯基本成功,但距离自给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宝鼎向咸阳、河北和东南等地求援,希望得到种子、农具等各方面的支援,加大垦荒的速度和面积,以便在明年的夏收中赢得更大的丰收。
第一卷 崛起 第368章 咸阳的妥协
第368章 咸阳的妥协
秦王政来信,征询宝鼎对中土大势和统一进程的看法,其意思很明显,咸阳打算发动中原决战了。
中原决战需要从北方战场调兵,从北方战场调兵的前提是北方形势要稳定,代北战场要能阻御匈奴人,燕南战场要能压制燕国残余。今李信率军攻占辽西重镇令支,斩杀太子丹,迫使燕王喜和燕国残余军队不得不逃奔辽东,基本上可以确保燕南战场的暂时稳定,咸阳已经具备从北方战场抽调主力南下作战的条件。
从财赋上来说,自从去年重建韩魏形成中原的对峙局面后,大秦除了代北外,其他地区都已经有了一年半的修整时间,各地粮食喜获丰收,而新农具的推广和普及也使得关中、东南和巴蜀三个重要粮食产区的粮食产量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因为各诸侯国都在竭尽全力进行备战,商贸也形成了一个高嘲,各国之间的回易量猛增。各国巨贾看好大秦的实力,纷纷把资产转移到咸阳、宛城和洛阳等地,使得大秦的工商业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按照秦王政和中枢的设想,如果明年夏天发动中原大战,那大秦就得到了整整两年的休养时间,大秦完全有实力与齐楚两国进行一场决定中土命运的大战。
秦王政在信中反复讲述了年复一年的战争对大秦国力和国人所造成的巨大损伤,朝野上下的矛盾已经非常激烈,中枢承受着重压,所以中原决战必须马上进行,中土必须马上统一,一旦中土战争结束,王国和国人所承受的苦难也就到头了,当前所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和矛盾都将迅速得到解决。
宝鼎回书秦王政,恳请延缓中原决战的时间。再等待两年时间,等到代北屯田有成,等到南岭大渠开凿完成,等到秦军在北方战场彻底赢得主动权,等到北部边陲两个封国能够彻底稳住局面,等到北方战场上可以抽调三十万左右的主力南下作战的时候,大秦的实力就更强大了,在中原决战中的胜算也将超过六到七成以上,有极大的把握一战决胜负。
宝鼎在巨大的压力下,也不得不做出了一定的让步。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从秦王政到中枢大臣,从蓼园巨贾到身边属吏,大家都纷纷劝谏,希望宝鼎能正视现实困难,能充分考虑到统一之后的利益分配事实上是有利于所有阶层的,尤其有利于那些正饱受战争煎熬的普通国人。
北方战局的发展控制在宝鼎手中,只要宝鼎发挥其才能,稳定北方局面应该没有太大难度。
此刻大家都在统一所带来的巨大利益面前迷失了,他们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有意忽视了长远利益。
宝鼎也没有绝对把握说自己的观点就一定正确。代北策略和西南策略的完成需要时间,少则年,多则七八年,而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大秦在发展,其他诸侯国也在发展,假如大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遭受挫折,那将来鹿死谁手就不得而知了。
宝鼎的让步让咸阳松了口气。
目前的大形势虽然对宝鼎及其支持者不利,但宝鼎本人的才能已经被诸多事实所证明,目前国策变革的大方向其实就在他所拟制的变革框架里,秦王政和中枢还是非常重视宝鼎的意见。
从宝鼎返回咸阳的那一刻开始,宝鼎就在大一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变革原则,对中土统一进程也做出了很多预测。现在回头看看,很多事情都给他说中了,也预测到了,这就是才能,不佩服不行。虽然秦王政和中枢一直认为宝鼎在干涉国政,但正因为宝鼎的干涉,统一进程才大大加快,统一大业也近在咫尺,而潜藏其中的诸多矛盾和危机也因为提前拿出了对策而得以有效缓解。
假如宝鼎一定要和咸阳对抗到底,凭借宝鼎的才能,有无数的办法阻扰中原决战,到那时,谁敢保证中原决战一定会取得胜利?
另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宝鼎本人的实力已经非常强悍。紧紧追随他的老秦人遍布朝堂和军队,追随他的蓼园系的巨商富贾现在也已成长为一股足以影响到大秦国政的势力。假如宝鼎走到咸阳的对立面,老秦人和巨商富贾即使不同意宝鼎的策略,也不得不鼎力支持。大家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办法的事。
秦王政和咸阳宫看到宝鼎松了口,马上再接再励,决定在土地制度上进行改革。
王翦承担了河北土地私有化的罪责,告老还乡了,但河北农耕的迅速恢复,河北迅速从大饥荒的打击中恢复过来,土地私有化还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计口授田”制度是源于土地和人口之间的矛盾,土地少,人口多,计口授田就可以确保人人有田耕,确保王国能收到田租。田租是按人头收的,如果不能耕者有其田,王国如何收取田租?
现在形势变了。大秦疆土大了,田地多了,而可授田的人口少了。之所以可授田的人口少了,一则是因为战争和灾祸的持续消耗,死亡的人太多;二则是战争导致战败国的贵族富豪失去土地,大量的战败国普通国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也失去了土地,最终不得不沦为闾左贫贱,成为雇农或者佃农,还有就是大量的战俘尤其是老弱病残直接转化为了奴隶,这些人都没有资格“授田”。
土地多了,可授田人口少了,那么战胜国自然会把多出来的土地封赏功臣勇士,如此一来,即便是普通士卒,假如机遇好,遇到像灭亡诸侯国这样的大功劳,也能从中分一杯羹,也能获得授田的封赏。
实际执行中,这种封赏会变成战胜国功臣对战败国财富的疯狂掠夺,于是土地自然要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这个少数人可以理解为大秦的权贵士卿,也可以理解为大秦国人。中土的统一实际上就是大秦瓜分六国诸侯财富的一场盛宴,只要是大秦国人(这个国人不是闾左贫贱和奴隶),必能从中获利,只不过获利有大小而已。
河北是大秦土地私有化的开始。其实早在占据中原的时候,宝鼎就已经变相地买卖土地了,不过那时候僧多粥少,宝鼎主要照顾自己人,土地私有化的表现尚不明显。现在燕国富饶的督亢粮区的土地也已经被大秦人瓜分一尽。将来齐楚两国大片大片的土地都将成为大秦人的囊中之物。所以咸阳面对这一新形势,根本无法继续执行原有的土地制度。土地制度必须马上改,否则肯定要影响到大秦的赋税。
大秦赋税是按人头收取,不是以田亩收取,因此人口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大秦每占领一地,先统计人口,登记造册,这是收取赋税的依据和基础,而大秦权贵富豪每占领一地,先行掠夺土地,接着便掠夺奴隶,收拢贫贱者为雇农、佃农。
大秦律法按照贵族的等级制度,严格规定了所享有的奴隶人数,这是为了确保王国有足够的可以征收赋税的人口,但到了这一非常时期,律法的执行力度大打折扣,违规占据土地和拥有奴隶数量的权贵士卿比比皆是。咸阳没有精力管,也没有足够的人手管,再说这是一场掠夺财富的盛宴,大家你抢我也抢,事实上都违背了律法,既然都违背了律法,那就是法不责众了,于是更多的人加入了掠夺的大军,更多的人占有更多的土地和奴隶。
当然,这也促使更多的人不遗余力地支持咸阳发动中原大战。至于代北策略和西南策略,因为没有任何利益可以满足他们的贪婪,早被他们直接无视了。
这时候变革土地制度,就是把大家的违法行为变为合法行为,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让更多到人支持咸阳发动中原大战。
土地制度一改,赋税制度就要改,否则土地产生的财富大部分就落入了土地占有者的手里,最终导致民富而国贫,所以田租的征缴对象必须延伸到雇农和佃农,奴隶人数必须严格限制。
改革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化,实际上就是把一部分本属于王国的财富转移给国民,这事朝野上下都支持,但改革赋税制度,把本属于国民的财富转移到国库,这事就难了。此议一经提出便遭到了朝中大臣们的强烈反对。
秦王政和中枢马上中止了赋税改革的讨论,此时此刻,赢得朝野上下的全力支持直接关系到中原决战,关系到中土统一大业,不容有丝毫闪失。再说改革也要一步步来,先改土地制度,先确保农耕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这样粮食产量就有了保障,统一大战也就有了胜利的基础。
土地制度的变革方案很快拿了出来,咸阳以最快速度送到代北,征询武烈侯公子宝鼎,两位封国封君和诸军统率们的意见。
宝鼎看完这份变革方案之后,暗自苦叹。
秦王政和中枢一再让步,先是实施封国制,接着实施土地私有化,虽然兵制改革与武烈侯的意愿背道而驰,但咸阳在基础国策上进行妥协,其意义非常深远,已经远远超过了武烈侯的先期预料,如果武烈侯继续阻扰中原决战,最终失去的不仅仅是权力,还有人心。
现在中土统一、中原决战是大势所趋,是人心所向,武烈侯绝无阻挡之可能。
“既然不能阻挡,那就全力支持,先打赢这一仗,争取以最快速度统一中土,然后再竭尽全力谋取代北策略和西南策略的胜利。”
赵高看到宝鼎迟迟不说话,断然进言。
“武烈侯,不能再坚持了。”朱英也劝道,“江南那边来信,长沙侯、武安侯、昌平君、昌文君,还有魏起、盖聂、庄翼等人,都支持中原决战,江南和东南两地的军队甚至已经做好了攻打九江和江东的准备,以配合中原决战。这种情况下,他们能完成南岭大渠的开凿就已经难能可贵了,指望他们远征西南,事实上是绝无可能啊。武烈侯,打下楚国,他们要什么有什么,而远征西南,他们能得到什么?”
宝鼎苦笑摇头。事实的确如此,打下楚国的功劳显然比开拓西南的功劳大,而从楚国掳掠的财富更是难以想像,所以即便是十八方镇的盖聂,也难以抵挡这份诱惑。
“武烈侯,如果我们继续坚持,大王和咸阳宫肯定要拉拢东南熊氏,宗室大臣们也会怀疑武烈侯的动机,矛盾一旦激烈,长平侯和代侯恐怕迫于压力不得不屈服于咸阳,到了那个时候……”
赵高这句话没有说话。到了那个时候,武烈侯众叛亲离,其后果可想而知。
宝鼎点点头,再度叹了口气。但愿历史轨迹就此发生重大改变,但愿国策变革会帮助大秦渡过未来的危机。
赵高和朱英暗自心喜,静待武烈侯的指示。
“回书大王。”宝鼎说道,“代北战局还处在僵持状态,无法在短时间内抽调主力南下,但燕南战场已经赢得优势,可以抽调部分兵力进入中原作战。”
赵高和朱英躬身答应。
宝鼎说完之后,俯身望着地图,神色忧郁,不再说话。
赵高伏案疾书,而朱英则坐到宝鼎的对面,恭敬地问道,“武烈侯担心中原决战胜算不大吗?”
宝鼎看了他一眼,“你认为我们有几分胜算?”
朱英犹豫了片刻,说道,“关键在楚国。”
这一仗咸阳之所以自信满满,主要是因为有两路夹攻之优势。中原是主战场,东南是策应战场。楚国两线作战,形势对其十分不利。从楚国的立场考虑,楚军必有主次,如果是力保疆土不失,那么其主力极有可能部署在大江两岸,御敌于国门之外,而淮南方向完全以防御为主,以策应齐国。
秦军的主要对手是齐国,只要击败齐国,这一仗基本上就算打赢了。
然而,咸阳被连番胜利冲昏了头脑,根本没有把楚国放在眼里。宝鼎知道项燕的利害,虽然历史已经被他改变,昌平君举兵叛乱的可能已经不大,但一旦项燕把主力部署在淮北一线,以偏军牵制大江一线的秦军,甚至干脆以丢失大江防线为代价,集中力量决战中原,那秦军就危险了。
“实则虚之,虚则实之。”宝鼎手指地图上的淮北地区,皱眉问道,“在你看来,项燕会把主力部署在这里吗?”
朱英沉吟良久,说道,“如果咸阳在中原战场上集结五十万大军,那么不管项燕把主力部署在哪,咸阳都有五成以上的胜算。”
宝鼎笑而不语。历史上的确如此,王翦集结了六十万大军才击败项燕,横扫楚国,更不要说现在和齐楚联军作战了。齐楚两国联手,能够投到中原战场上的兵力至少可以达到五十万,就算楚军以主力防御大江一线,楚国在中原战场上也还可以投入十万大军,两国联军的总兵力也还有三十万到四十万左右。
宝鼎无法想像,当初秦王政为什么会让蒙武和李信带着二十万大军打楚国,要知道当时谁也没有把握确定齐国就不会合纵出击。后来王翦以六十万大军攻楚,显然就是为了防备齐国参战。
从现在的局面来看,历史上蒙武和李信大败于项燕是必然。秦国上上下下都被攻赵灭燕的胜利所蒙蔽,以为秦军无敌于天下了,再加上国内外的矛盾、危机堆积到一起,迫使秦王政不得不尽快发动中原大战,结果却遭到了一场惨败。
“我不可能放弃代北,让四十万大军全部南下作战。”宝鼎给了朱英一个非常肯定的答复。
“那么武烈侯认为,此次中原决战,咸阳能调集多少军队?”朱英问道。
“最多三十万。”宝鼎摇头道,“假如咸阳打算利用东南战场牵制楚军主力,那么最后能投到中原战场上的军队不会超过二十五万。”
“武烈侯认为咸阳有多少胜算?”朱英追问道。
宝鼎摇摇手,“大秦武力强悍,而齐军四十多年来没有打过仗,去年他们打中原其实一直没有碰到强敌,战斗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所以中原决战不能以兵力多寡来衡量双方的胜负,而是要考较双方统率的用兵能力。”
“武烈侯担心蒙武打不过项燕?”
宝鼎淡淡一笑,没有说话。但愿老天保佑,这一次蒙武和李信能够联手击败项燕。
“既然武烈侯担心,为什么不举荐武成侯王翦?”朱英问道。
“咸阳不会答应。”
“既然如此,武烈侯为何不亲自率军赶赴中原作战?”
宝鼎一笑置之。咸阳怎会答应?秦王政怎会让自己去抢蒙武的功劳?
“武烈侯,这一仗如果打输了,损失的不仅仅是咸阳,还有整个北方战局。”朱英叹道。
的确,这一仗假如打输了,秦国假如丢掉了中原,咸阳到了万分危急之刻,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只有放弃代北,命令武烈侯率军南下作战,如此则北方战局陷入空前危机。
我必须在代北再打一场胜仗。宝鼎暗自想到。
第一卷 崛起 第369章 决战之前
第369章 决战之前
秦王政下令,冯毋择、李信率十万大军由燕南战场南下中原。王贲、麃浚率十万大军由代北战场赶赴中原。
北方战场四十万大军转眼南下二十万,剩下十五万大军镇戍代北,五万大军镇戍燕南,整个北方战场就此转入被动防御。
新年之前,宝鼎在上谷逐鹿召集两地封君和军政官长,具体商议北方战场的攻防策略。
与此同时,秦王政和中枢也在商讨中原决战一事。
此仗关系到中土命运,大秦命运,关系到统一大业能否完成,不得不倾尽全力。
首要之务就是这场决战由谁指挥,中原战场上的最高统率是谁。
武烈侯公子宝鼎是最佳人选,当初就是他运筹帷幄指挥大军灭韩吞魏拿下了中原,此后又是他指挥中原军民历尽艰险战胜两场天灾,赢得了中原人心。当中原陷入危机之刻,又是他从代北千里迢迢赶到中原,以重建韩魏之策一举扭转了危局,给大秦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今日武烈侯无论身份、地位、战绩还是威望,都足以统率大军指挥中原决战,但他的功勋不能再加了,威望也不能再升了,假如再给他增加实力的机会,咸阳怎么办?这一次如果不是咸阳一而再再而三的妥协,尤其在基础国策上的妥协,武烈侯会在军队的控制权上予以妥协?会在统一进程上予以妥协?会支持咸阳发动中原决战,并任由咸阳一次性从北方战场抽调二十万大军南下?
今日的北部边疆绵延数千里,北虏诸种陈兵塞外,虎视眈眈,形势非常严峻。北方战场之所以在非常艰难的情况下赢得今日局面,主要就是靠武烈侯的谋划和四十万大军的强悍武力。现在咸阳一口气从北方战场抽调半数主力南下,武烈侯是否还能维持北方战局已经是未知数了。
这时候,唯一能支撑北方战局的也就是武烈侯。秦王政和中枢之所以向武烈侯做出妥协,这也是原因之一。放眼看看朝堂,谁有本事支撑北方战局?谁敢于支撑北方战局?谁主掌北方战场才能让秦王政和中枢感觉放心,以便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一门心思地去进行中原决战?唯有武烈侯而已。
除了武烈侯,还有谁最适合指挥这场决战?武成侯王翦。
军中德高望重者还有桓齮,但桓齮打过败仗,也老了,无论是战绩、威望和年纪,都不适合重新出山了。还有司马锌、白览、公孙豹,他们也老了,而且属于过去式,如果不是为了帮助老秦人重新崛起,他们根本不会重出江湖。
太尉麃公、中尉张唐和王翦、蒙骜都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但他们从未做过最高统率,也从未独自指挥过大战役,而且他们的年纪也大了,已经不合适指挥这样一场关系到大秦命运的生死决战。
最后还剩下一个蒙武。或许是因为蒙骜的光芒太过耀眼,蒙武虽然战绩显赫,但才华不显,而败于李牧之手更是让他声名和威望遭受重挫。今日矮子里面拔高子,能够给王翦做替补的也只有蒙武了。
中枢一致举荐王翦指挥这场决战。
秦王政也倾向于王翦,这场决战不能败,也败不起,所以这时候不能考虑其他因素了,哪个本事大用哪一个。
秦王政派使者赶赴频阳,请王翦进京,请他重新出山。
王翦无论在国防策略上还是统一战略上,与武烈侯的观点基本一致,他根本不同意进行中原决战,他也看不到这场决战有取胜的希望,但秦王政一旦开口,直接下了命令,就像当年昭襄王叫武安君白起去指挥邯郸大战一样,那就不能不去了,不去就是公开抗令,就是挑战秦王政的权威,他就没有回旋余地,所以王翦无奈之下,往榻上一躺,装病。老夫病重,心有余而力不足,你另请高明吧。
秦王政知道王翦的心思,他也不想强行下令引发一场风暴,重蹈当年的覆辙,所以与中枢大臣反复商议后,请太尉麃公、驷车庶长公子豹赶赴频阳,以探病为由劝说王翦重返朝堂,指挥中原大战。
新年之后,麃公和公子豹赶到频阳。两人知道王翦的脾气,开门见山,直接问他,你要什么条件?
几十年的袍泽了,王翦也不隐瞒,直言不讳,“给我六十万大军,一年的粮草武器,这一仗还可以勉强打一打。”
麃公和公子豹面面相觑。六十万大军,一年的粮草武器,有这个条件还用得着请你出山?一个蒙武就绰绰有余了。
“到三月份的时候,中原战场就可以集结三十五万军队。”麃公说道,“另外还有东南和江南的军队,再加上水师,东南战场也有十万大军。这是咸阳目前所能调集的所有军队了。”
王翦摇头,问道,“这一仗打算怎么打?”
“以偏师两路夹击楚国,把楚军拖住,然后以主力攻击齐军。”
王翦笑了起来,冲着麃公和公子豹躬身为礼,“如果以此策进行中原决战,我需要八十万大军。”
公子豹忍不住了,质问道,“我就不明白,武烈侯都同意决战中原,甚至任由咸阳从北方战场抽调二十万大军南下,为什么你却不同意?这一仗为什么不能打?”
王翦抚须而笑,“武烈侯同意了?何时同意的?有何为凭?”
公子豹怒气上撞,张嘴就想嘲讽两句。麃公急忙阻止,抢在他前面说道,“武烈侯虽然没有明确表示同意,但他既然没有公开反对,又任由咸阳调遣二十万大军南下,那足以说明他对中原决战还是有一定的信心。”
“信心?”王翦不屑地撇撇嘴,“他不是对决战有信心,而是不愿意与咸阳闹翻,更不愿意让某些居心叵测的人诬陷他拥兵自重罢了。他早在年初就一次次上奏,劝谏咸阳暂时不要进行中原决战,其理由阐述得非常清楚。我回到咸阳也反复说过不能仓促决战,但你们听进去了吗?你们根本不予理睬,一门心思要实现统一大业。”王翦说到这里用力摇摇手,“算了,我不说了。我老了,身体不行了,的的确确没有能力指挥这场决战。”
公子豹冷笑,“你老了?我看你身体很结实,再活个十几二十年不成问题。”
王翦摇摇头,“不是我矫情,也不是我故意推托,我的确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麃公和公子豹看到王翦态度很坚决,知道再劝也没用,随即也就不劝了,征询他对决战的一些看法。
“如果一定要进行决战,我有两个建议。”王翦说道,“一是请武烈侯到中原指挥,二是以主力攻打楚国,以偏师阻击齐军。”
王翦的这两个建议都没有得到咸阳的采纳。秦王政和中枢仔细考虑后,放弃了王翦,任命蒙武出任中原战场的最高统率,冯毋择副之;任命公子腾为东南战场的最高统率,杨端和副之,并命令两地马上进行中原决战的准备。
年初,蒙武、冯毋择、李信三人赶赴咸阳,与秦王政、中枢共议决战策略。
大秦动用四十五万大军进行中原决战,这在大秦历史上也是罕见,而且其意义非凡,胜了就可以完成中土的统一大业,在政治上也可以赢得绝对优势,但如果输了,那就是一场灾难。倒不是说打输了,大秦的统一大业就此停滞,最多也就是统一进程受到挫折而已,但打输了在政治上就完全被动了。
打输了,中原决战是不是就不打了?还是要打,但蒙武、冯毋择、李信等人就没有机会了,武烈侯公子宝鼎和王翦等老秦人将率必然会取代他们的位置。假如最终由公子宝鼎和王翦等人打赢了中原决战,完成了中土的统一大业,公子宝鼎的功勋就非常卓着了,王翦等老秦将率就不必说了。双方联手,既掌控军队,又掌控国防战略,由此进一步加强了他们对朝政的控制,到那时,公子宝鼎完全可以把握国策变革的主导权,而秦王政和咸阳宫就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对他妥协忍让了。
这就像当年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和魏国的信陵君一样,在他们权势最为鼎盛时期,大王和中枢虽然不至于沦落为摆设,但朝政被他们所把持是不争的事实。不过有一点不得不承认,这三位君侯在掌控各自王国的朝政期间,都帮助各自的王国取得了短暂的辉煌。尤其是平原君,在赵国生死存亡的一刻,带领赵人浴血奋战两年多的时间,最终在魏楚合纵军的帮助下击败了秦军,护卫了国祚。反之,当君王想方设法遏制和打击他们的时候,当君臣之间矛盾最为激烈的时候,都给自己和王国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害,这其中最明显的例子还是平原君,长平大战的时候正是君臣矛盾最为激烈的时候,这种矛盾直接造成了廉颇的罢职,而廉颇的罢职正是长平大战的转折点。
武烈侯公子宝鼎正在成为这样可以主宰王国命运的权臣显贵,而这与秦王政、与法家大臣集权中央的理念完全相背离,是他们无法容忍的事情。
中原决战就此成为大秦的转折点。打赢了,不但统一大业可以完成,秦王政和法家大臣们也能完全控制和主导国策的变革,不至于处处受到权臣的掣肘,这也是咸阳急于发动中原决战的重要原因之一。
秦王政把蒙武、冯毋择和李信召回咸阳共议决战,就是想充分听取前方将率对此仗的看法,确保决战的胜利。
蒙氏和冯氏是秦王政的左膀右臂,信任和恩宠蒙武和冯毋择是理所当然的事。李信受到重用,却是因为右丞相隗状在此次决策中对秦王政的绝对支持。
巴蜀人和陇西李本为一系,虽然陇西李官拜九卿进入权力核心层与武烈侯、老秦人的帮助有直接关系,但这是建立在武烈侯、老秦人和巴蜀人密切合作的基础上,如果没有三者之间的精诚合作,三者都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崛起和复兴。
不过随着武烈侯的权势越来越大,对朝政的影响力越来越明显,尤其其逐渐掌控国策变革的主导权之后,对朝政的干涉程度已经危及到了老秦人和巴蜀人的利益,所以老秦人中的一部分贵族,还有巴蜀人,包括留在朝堂上的部分楚系力量,都在此次决策中选择了支持秦王政。
秦王政也需要他们的支持,尤其需要巴蜀人的支持。现在楚系熊氏已经遭到全面压制,但楚系毕竟枝繁叶茂,其势力深入朝野内外,无法连根拔除,所以秦王政和熊氏彼此妥协,由巴蜀人出面掌控楚系力量。形势发展到今天,武烈侯已成为咸阳一大威胁,王子们也封君封国,立储迫在眉睫,不出意外的话,中原决战之后,公子扶苏肯定要被册封为储君,因此秦王政与楚系之间最为激烈的矛盾已经不复存在,相反,现在两者之间有了共同的利益诉求,都要确保王统,确保公子扶苏的储君之位,确保中央掌控权柄,于是两者自然就重新走到了一起。这是巴蜀人和部分楚系力量坚决支持秦王政发动中原决战的直接原因。
武烈侯在此策上最终选择妥协,也是因为巴蜀人和部分老秦人对秦王政的支持,事实上他现在已经没有能力阻止中原决战了。
蒙武还是一如既往的谨慎,而冯毋择因为这段时间不但主政河北,还征战于北方战场,在军政事务上与武烈侯接触频繁,对武烈侯的治国理念和代北策略理解深刻,所以他现在其实也不赞成仓促进行中原决战,但冯氏是秦王政的股肱,既然秦王政和中枢一定要发动决战,他只有无条件服从。
李信在军中属于少壮派,和王贲、司马断、章邯、蒙恬、蒙毅、熊庸、曝布都是同时代的人,这帮人虽然隶属于不同的派系,但机遇都非常好,在战场上连番建功,迅速崛起于军中,现在都是独当一面的统军大将。少壮派气势如虎,根本不把关东诸侯国放在眼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近几年的征伐中,秦军横扫关东,先后吞并了韩魏赵燕四国,可以说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比如王贲,他就赞成中原决战,虽然武烈侯和王翦反对决战的理由也?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