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63部分阅读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63部分阅读

    的核心就是如此,这也是他积极国策变革的理由和原因,但现在他似乎正在走上一条歧途,他过于重视北疆,过份夸张了匈奴人对中土的威胁,把未来南北战争的重要性提高了一个甚至超过统一大业的高度,这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最近一段时间,无论是王翦等本利益集团成员,还是咸阳中枢,对宝鼎的“代北策略”都不看好,认为他过于自信,急功近利,失败的可能性比较大。宝鼎估计代北策略五年将有小成,十年就有显著效果,但十年的巨大投入将对统一大业造成何种影响?统一大业会不会因此而延误甚至停滞不前?

    宝鼎急于攻打燕国,显然是想用事实告诉咸阳,“代北策略”的实施实际上有利于统一大业的完成。

    “上将军,距离冬天还有几个月,在这几个月里,你一边竭尽全力恢复河北农耕,一边大张旗鼓准备攻打燕国,把燕国的主力吸引到长城一线,至于今年冬天是否攻打燕国,我们暂时不做决定,好不好?”

    宝鼎主动退让。他能理解王翦,老秦人走到这一步不容易,王翦不想看到老秦人一夜间再被打回原形,所以他求稳,这也无可厚非。指望说服王翦,陪着他一起“疯狂”,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事。

    王翦同意了,“秋收之后,河北应该可以给代北以有限的支援了。”

    “河北暂时不要考虑支援代北的事。”宝鼎说道,“上将军还是集中河北的力量做好攻打燕国的准备,支援代北的事我已经向中原、东南两地的军政官长们做出了求助请求,另外晋中三郡也会全力支持。只要代北人齐心协力共度难关,我们有信心熬过最艰难的一年。”

    两人在攻燕一事上取得一致意见后,随即商讨建封国的事。

    “我改变想法了。”宝鼎说道,“这一次我们转徙百万人口于代北,导致代北对咸阳的依赖大大增加,代北因此变得愈发被动,所以我仔细权衡后,第一个封国还是在燕建立吧。代北在没有拿出战绩之前,公子将闾封君的难度比较大,假如我强行威逼咸阳,必然会给代北带来不利影响。”

    王翦微微点头,意识到宝鼎突然改变谋划,要在燕建立第一个封国,十有是公子扶苏的立储一事又出波折。楚国阳文君熊岳被杀,东南熊氏再露锋芒,这肯定对公子扶苏问鼎储君不利。

    “长平侯领封国?”王翦问道。

    “目前我没有更好的办法。”宝鼎说道,“扶苏身边的人要换一换,请上将军多加注意。离开中原前,我已经警告了扶苏,并嘱咐他几个月后再回河北。”

    “欲速则不达。”王翦叹道,“既然武烈侯如此谋划,那不战则已,一战则必胜,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把攻击时间往后推一推岂不更好?”

    “我要防备咸阳宫,而咸阳宫也肯定有所动作。”宝鼎说道,“这次咸阳宫不但未能重创熊氏,反而让熊氏乘势露出锋芒,你以为咸阳宫会善罢甘休?还有,公子高这次可以说是锋芒毕露,公子将闾也在代北建功,诸子争储的危机正在一点点显露,你以为咸阳宫没有警觉?所以,我们不能让扶苏回咸阳,相反,我们要把扶苏送到更远的地方,推到更高的位置,一次次胁迫咸阳宫在立储上做出让步,以便以最快的速度实现我们的谋划。”

    王翦望着宝鼎冷峻的面孔,不禁暗自苦叹。你们兄弟俩大打出手,必然要殃及池鱼,不知道这一次是大王再占上风,还是你的行险一搏再给咸阳宫以打击。

    “武烈侯,你可曾想过,这样一来长平侯可能就此失去问鼎储君的机会,从此偏居东北,再也无法回到咸阳。”

    王翦不得不提醒宝鼎。

    宝鼎冷笑,“事情越来越复杂了,但越复杂,对我们来说机会越多,而对咸阳宫来说,却无处不是陷阱,我倒要看看,他到底会跳进哪一个陷阱。”

    王翦脸色微变,眼里掠过一丝紧张,“武烈侯,事情越复杂,失控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宝鼎闭上眼睛,脸上露出深深的疲惫。

    “有时候,失控并不是坏事。”宝鼎低声说道,“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好失控的方向。”

    宝鼎回到代北。

    武烈侯信守诺言,两个月内果然返回代北,这让代北人惶恐不安的心总算定了下来。

    宝鼎飞速赶到平城行辕,向代北军政官长们详细阐述了中原局势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北方战局的变化。

    “我们必须马上打燕国。”宝鼎对众人说道,“我打算在冬天发动进攻,但上将军考虑到诸多难题,在攻击时间上犹豫不决。”宝鼎说到这里,目光从众人的脸上一一扫过,“你们给我一个答案,何时打燕国?”

    第一卷 崛起 第355章 出塞作战

    第355章 出塞作战

    代北现在太困难了,三十万秦军和一百多万代北人因为粮草武器的严重短缺,不得不被动防御,陷入匈奴人和燕人的夹击之中。

    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武烈侯强行实施代北策略,代北军民一边与敌人奋勇作战,一边修整要塞,垦荒屯田,同时还要接纳和安置从河北转徙而来的近百万人口。代北本来就难以为继了,而垦荒屯田和人口转徙更是让代北雪上加霜,战争、死亡、饥饿和灾难叠加在一起,让代北濒临崩溃的边缘。

    现在必须让代北人看到希望,必须让代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这样才能让代北人顽强坚持下去。所以,代北的军政官长们都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把匈奴人赶出雁门,扩大代北人的生存空间,让窒息中的代北人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所以,他们对攻打燕国没有兴趣,也没有攻打燕国的任何想法,他们的敌人是匈奴人,他们要击败匈奴人,把匈奴人赶到阴山脚下,这样无论是现在还是今年冬天,代北都能赢得战场上的主动权,凭借着有利地形和三十万将士牢牢守住代北。

    为此,他们对武烈侯抱有很大的信心,他们期待这位屡创奇迹的天才在代北再创奇迹,力挽狂澜,然而,武烈侯让他们失望了。武烈侯首先是大秦第一权贵,其次才是主掌代北、河北两地军政大权的官长,武烈侯始终把博弈放在第一位,北方战局始终是其进行权力斗争的工具。

    代北的当务之急是击败匈奴人,而不是去攻打燕国,但武烈侯为了影响咸阳政局,主导国策变革的方向,竟然置代北危机于不顾,在这个艰难时刻耗费代北的力量去实现其上的意图,这令代北的军政官长们非常失望。

    如果说迁徙人口是为了加快垦荒屯田的速度,代北人还可以接受,毕竟这是为了代北,现在苦一苦可以换来将来的巨大利益,但攻打燕国能给代北的现在和将来带来什么利益?

    司马锌、桓炀、羌廆、杨端和、王贲、蒙恬、章邯、司马断等人理解武烈侯目前的处境,虽然心里不赞成,但也没有公开反对。他们要维护武烈侯的权威,也要始终如一的支持武烈侯,这关系到代北的镇戍。但司马尚、野狐、青狼等代北人不能不说话,不能不反对,他们首先要维护代北人的利益。

    司马尚出言劝谏,“武烈侯,匈奴人就在苍头河,就在金河山,就在雁门山,距离我们最远不过两百余里,最近的只有几十里,这种形势下,我们固守山川要隘都困难重重,哪有实力去打燕国?”

    司马尚不好指责宝鼎的计策是胡扯八道,只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各个方面做出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代北在未来一年来根本不存在攻打燕国的可能。

    宝鼎很有耐心的听完了,然后再一次问道,“请你告诉我,我们何时可以打燕国?”

    “把匈奴人赶到阴山脚下。”司马尚也不客气,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这是代北可以攻打燕国的最低条件。”

    “那我们何时才能把匈奴人赶到阴山脚下?”宝鼎追问道。

    司马尚叹了口气,无奈说道,“最起码要等到明年夏天,也就是代北可以收获夏粮,垦荒屯田有了初期效果之后。”其实这个条件很难达到,垦荒屯田是一个长期工程,没有个年看不到成绩,指望辛苦一年就能收获“果实”无疑异想天开。

    “你希望我们何时击败匈奴人,把匈奴人赶到阴山脚下?”宝鼎继续问道。

    “当然是现在。”司马尚苦笑道,“如果咸阳能给我们提供足够的粮食和武器,我们现在就可以发动攻击,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匈奴人赶到阴山脚下。”

    宝鼎笑了起来,目光再度扫视众人,“既然大家都想现在就击败匈奴人,那在我离开的两个月里,你们可曾群策群议?可曾商讨过攻击之策?”

    “我们一直在商讨攻攻击之策。”羌廆说道,“但代北太困难,而咸阳的财赋支持也随时可能中断,这导致我们没有足够的实力发动攻击。另外据斥候这段时间的探查,匈奴人正从苍头河、金河山、岱海到修水河一线开始部署,尤其在修水河一带集结了大量军队,显然匈奴人打算以雁门山、野狐岭为突破口杀进上谷,继而对我们形成东西夹击之势。”

    =

    赵燕联军中山大败,燕军退守易水长城,而秦国陈兵中山,对燕国虎视眈眈。燕国为了防御秦军的攻击,从辽东、辽西调回来大量军队。中土诸侯国中,燕国实力较弱,燕国不得不调集全国的力量戍守京畿,对辽东辽西和代北方向的上谷郡的防御自然有所松弛,某种程度上也是抱着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得不毅然放弃的意思。匈奴人获悉这一情况后,马上就把目光投到了上谷郡。

    当前局面下,匈奴人虽然和燕国依旧是盟友,但燕国岌岌可危、自顾不暇,指望燕国在代北战场上与其配合作战,夹击代北秦军,显然是一厢情愿,燕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把有限的兵力和钱粮花费在代北战场上,对于他们来说,保住国都才是头等大事。

    燕人无力顾及代北战场,而匈奴人又需要占据代北,那么很自然,匈奴人就会改变攻击策略,先占据上谷郡,从上谷郡方向攻击代郡,把代北秦军的大后方给占领了。假如此计成功,代北秦军在匈奴人的东西夹击下,守住代北的难度就更大了。

    匈奴人在大草原上的排兵布阵暴露了他们的攻击策略,代北秦军的几位统率马上就预感到了更严重的危机正争扑面而来,但没办法,目前代北秦军就像一只饿得两眼发花的老虎,除了有气无力地吼两声,根本没有攻击之力。

    羌廆把代北形势的变化做了一番分析和预测之后,无奈摇头,“我们数次奏报咸阳,希望咸阳在未来几个月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钱粮,以便我们抢在匈奴人的前面攻打上谷郡,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就此扭转代北困局,但咸阳以各种理由婉言拒绝了,叫我们据险而守,顽强坚持,并且警告我们,不要无视大局,更不要逞匹夫之勇贸然攻击燕国,以免让代北局势陷入不可收拾的地步。”

    宝鼎微笑点头,“这么说,你们打算马上攻打燕国了?”

    “我们的确有这个打算。”王贲说道,“上谷有纲成、屠何和独鹿三胡,其诸种部落的兵力加在一起大概有三万到五万人左右,,如果我们出动十万到十五万的兵力展开攻击,完全可以击败他们,但现在的问题是,纲成|人就在野狐岭长城要隘,一旦我们攻击上谷,纲成|人投降匈奴,打开要隘,让匈奴人乘势杀进来,那我们未必就能如愿以偿地拿下上谷。”

    “我们根本拿下不上谷。”司马尚毫不客气地说道,“以现在代北的情况,没有粮食支撑十万到十五万人进入上谷作战。退一步说,就算我们杀进了上谷,但上谷人绝不会和我们决战,他们会利用地形想方设法拖延战事,固守待援。时间一长,不管是匈奴人杀进上谷,还是燕国援军北上居庸塞,我们都只能败回代郡。所以如其损耗有限的钱粮在上谷郡无功而返,倒不如固守要隘,等待反击时机。”

    宝鼎沉默不语。

    其实他在返回代北后,已经了解到代北战局的变化,但受制于代北的困境,军队统率们仔细权衡得失后,一致求稳,宁愿死守,也不愿意冒险出击。

    以代北目前的情况,军队也只有被动防御。三十万秦军坚持被动防御之策,北方战局就会陷入僵持。匈奴人一筹莫展,而燕人看到秦军迟迟没有在其长城一线发动攻击,必定会死守上谷,燕人不到迫不得已也不会放弃上谷。秦军既不攻击其易水长城一线,又不攻击其上谷,那么匈奴人也就没有机会攻打上谷。

    目前局面下匈奴人还不会公开和燕人撕破脸。匈奴人和秦赵燕三国都是敌人,现在燕国为了自己的生存被迫和匈奴人结盟,但一旦匈奴人危及到了燕人的生存,谁敢保证秦燕两国不会握手言和,联手对付匈奴人?所以对匈奴人来说,若想杀进上谷,其前提就是秦燕两国开战。燕国自顾不暇了,哪里还顾及到上谷?

    现在北方战场上的秦燕两国和匈奴人就处在僵持状态,这一状态如果保持下去,比如像王翦和代北将率们所期望的那样保持到明年夏天,代北和河北的粮食危机得到极大的缓解,战局必然向有利于秦国的方向发展。然而,不管是齐楚两国,还是燕国和匈奴人,都不会等到这一刻,不会让秦国如愿以偿。

    代北人有代北人的利益,代北战场上的秦军统率也有他们的利益需求,大家各守自己的一亩三分田,哪管人家的瓦上霜?大道理人人都懂,但到了事关自己利益的时候,谁愿意吃亏?宝鼎已经把大道理讲过了,已经把统一大局讲过了,已经明确表达了攻打燕国的意思,但代北军政官长们,尤其代北人,直接反对。

    宝鼎考虑良久,说道,“中原危机之所以能暂时压制下去,是因为我们在中山打赢了,我们在代北也小胜匈奴人,我们在未来可能会取得更大的胜利,但假如我们在未来几个月毫无进展,北方战局始终处在僵持之态,中原危机还能压制吗?中原再度爆发大战,咸阳还会给我们持续供应钱粮吗?我们没有可以维持基本需要的钱粮,代北人就会大量饿死,代北的军队就会乱,代北形势就会一天比一天糟糕,如此一来,北方战局必然发生剧烈变化,匈奴人和燕人肯定要联手攻击。”

    宝鼎笑笑,“我也想自扫门前雪,我也想只顾北方利益,但事实上做不到啊。过去大秦只是一个诸侯国,战场局限在某一个区域,利益容易兼顾,但现在大秦正在走向统一,战场从南到北跨越数千里,咸阳再想统筹兼顾各战场的利益已经非常困难了,一旦形势到了危急时刻,必有所取舍,所以,我们考虑问题的思路要改,我们要站在更高的地方考虑更为全面的问题。有时候,照顾他人的利益,其实就是给自己谋取利益,我想这一点你们应该能理解吧。”

    众人沉默不语。司马尚本想说话,但野狐轻轻拉了他一下,向他使了个眼色,示意他不要在这种场合与武烈侯唱反调了,这对代北人没有好处。司马尚是个武人,又常年戍守边陲,再加上又有与其性情相投的李牧做上司,养成了他耿直骄横的脾气,但今日代北已经不是李牧时代的代北了,司马尚的行事风格也要改改了。武烈侯和李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代北人必须主动去适应武烈侯,而不是继续延续往日的骄横作风。

    “从我的立场出发,我必须以大局为重,在此基础上兼顾代北利益。”宝鼎的声音渐渐严肃,“我不管你们能否理解,我都要坚持自己的策略,你们必须遵从我的命令。”

    “从大局出发,代北战场不能继续被动防御,必须改被动为主动,必须在防守的同时展开攻击。当然,我也同意你们的观点。从代北的立场出发,代北必须坚持防御之策。”

    宝鼎停了片刻,继续说道,“现在,我对代北战场的要求是,必须攻守兼备,必须采取主动防御之策,所以,接下来我们所要商讨的就是用什么办法在近期内,最好是在草原雨季结束之后,发动主动攻击,以改变代北战局的被动局面,并推到北方战局的发展,继而确保中原的稳定局面能够维持更长时间。”

    大帐内的气氛骤然紧张。

    武烈侯再次拿出了“铁腕”,强行下令攻击燕国。军政官长们虽然还是非常不情愿,但没人敢提出反对意见了。

    宝鼎看看案几上的地图,然后望向羌廆,“我们在代北战场上有两个敌人,一个人匈奴人,一个是燕国的上谷三胡,我们打哪一个更有把握?”

    “当然是打燕国的上谷三胡。”羌廆答道。

    宝鼎转目望向朱英,“代北能拿出多少钱粮攻打上谷?”

    朱英苦笑,“武烈侯,如果三个月后发动攻击,代北能拿出的钱粮只够一万大军连续作战十天到半个月。”

    宝鼎又望向野狐,“如果我们以战养战,在上谷的掳掠所得能否维持大军连续作战?”

    “很困难。”野狐答道,“上谷诸族缺乏草场,畜牧有限,这些年主要靠督亢供粮,所以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独鹿诸族不会背叛燕国。可以预想,我们将在上谷遭到他们的顽强阻击。”

    “哪里有更多的牛羊?”宝鼎问道。

    “长城以外,澹林一族。”野狐说道,“武烈侯若想靠掳掠所得保证军需,只能出塞作战。”

    “那我们就出塞作战。”宝鼎不假思索地说道。

    众人脸色皆变,帐内气氛更是紧张。

    “出塞作战,兵在精而不在多。”宝鼎继续问道,“你认为出塞作战,多少兵力最为合适?”

    野狐不知道武烈侯是什么意思,难道他真要派军队出塞作战?他要借此机会诛杀我们代北人?野狐和司马尚、青狼等人面面相觑,谁也不知道武烈侯目的何在,一个个暗自惶恐。

    “两万人左右最为合适。”野狐硬着头皮说道,“澹林人的部落分布在鸿雁海一带,那里水草肥美,牛羊成群,可以给军队提供足够食物。另外鸿雁海距离大黑河、金河山比较远,匈奴人驰援需要时间,这有利于我们摆脱敌人的追杀。”

    宝鼎再次看看地图,稍稍思索了片刻,断然说道,“集结两万骑军展开攻击。曝布将军带一万虎烈军,蒙将军带一万北疆精骑。两万骑军马上赶赴雁门水一带待命。一个月时间准备,然后出塞作战。”

    众人无不吃惊,谁能想到武烈侯“疯狂”到如此地步,竟然真的要以两万精骑出塞作战。武烈侯出塞作战的目的太明显了,就是烧杀掳掠,就是要抢劫澹林人的牛羊,然后以这些牛羊为食物,攻打上谷三胡。

    虎烈军的战斗力有目共睹,但虎烈军是武烈侯的卫军,实际上就是他的私军。武烈侯以虎烈军出塞作战,可见其行险一搏的决心。

    羌廆当即阻止,“武烈侯,金河山一带有数十万匈奴人,一旦陷入包围不堪设想。”

    “我亲自出塞作战。”宝鼎的语气斩钉截铁,不容商量,“主力大军给我策应,在我出塞作战的时候,向匈奴人做出反击态势,牵制匈奴人。”宝鼎手指杨端和,“中原主力在逐鹿一线佯装渡河,以牵制燕队。”

    “武烈侯,此策断不可行。”司马尚也是极力反对。

    “没有人可以阻止我。”宝鼎不为所动,“马上拟制攻击之策,一个月后展开攻击。”

    第一卷 崛起 第356章 扭转

    第356章 扭转

    王贲突然站了起来,躬身一礼,“武烈侯,末将愿出塞作战。”

    羌廆、杨端和、章邯等各军统率“呼啦”一下全部站了起来,“武烈侯,末将愿出塞作战!”

    司马尚、野狐等代北人哪敢落后,毅然请战。

    让武烈侯率军出塞作战,那可不是打代北诸军统率的脸,而是直接把他们打入了身死族灭的险境。武烈侯如果战死塞外,其后果什么,不用想都知道,无论是老秦人还是代北人,都会在秦王政的雷霆震怒下灰飞烟灭。君王要惩罚他们,大秦律法也要惩罚他们,就连老天都要惩罚他们,因为武烈侯一死,陪葬的生灵恐怕是个恐怖数字,仅代北一地就将血流成河。

    转眼间,大帐里的人全部跪下了,就连公子将闾都惊恐不安地跪下了。

    武烈侯的愤怒让众人不得不屈服,武烈侯拔剑,这一仗就不得不打。

    宝鼎面如寒霜,杀气腾腾地望着众人,良久,他才冷声说道,“命运要掌控在自己手上,代北若要生存,就必须靠我们手里的剑,要以命搏命,不死不休。”

    众将轰然应诺。

    两天后,攻击之策拟制完成。

    司马尚率军在苍头河一线展开攻击态势,并择机攻打杀虎口,牵制匈奴人的主力。

    杨端和率军在逐鹿一线做出渡河之势,择机攻打鸡鸣山要隘,牵制上谷三胡,吸引燕国的注意力。

    羌廆率军北上,向金河山、岱海一线,以策应骑军出塞作战。

    章邯率军强渡修水河,向纲成|人发动猛攻,不惜代价夺取野狐岭,攻占无穷之门,为出塞作战骑军打开出塞通道。

    王贲率军出塞作战,目标就是澹林之胡的栖息地鸿雁海。

    在野狐、青狼等代北将领的强烈要求下,武烈侯同意代北军一万精骑出塞作战,出塞骑军达到三万人。王贲为统率,曝布、蒙恬和野狐各率一军。

    军议上,此策一致通过,武烈侯下令,攻击开始。

    =

    代郡。

    杨端和、辛胜指挥中原军主力陈兵于治水两岸,并在修水河和治水河上搭建浮桥,其攻击态势一目了然。

    上谷形势骤然紧张,燕军统率一边集结纲成、屠何和独鹿三胡做好迎战准备,一边急报蓟城,请求支援。

    与此同时,秦军向苍头河、金河山方向徐徐。匈奴人吹响了号角,一支支大军越过白道坂和杀虎口,进入苍头河战场,而金河山一线的匈奴人则缓缓后退,试图把秦军诱进大草原。

    秦军三路齐发,摆出一副大杀四方的气势,但无论是匈奴人还是燕人,都知道这三路大军各有虚实,其中一路必定是其主攻方向。匈奴人认定是苍头河,所以大单于头曼亲自赶赴杀虎口督战,而燕国在仔细分析局势后,也认为秦军的目标是匈奴人,所以并没有向上谷调派援兵,只是告诫上谷三胡全力防守,务必把秦军阻挡在治水以西。

    突然有一天,一支秦军出现在雁门水。

    雁门水源自青陂山峦,流进修水河。在两河交汇之处有一道要隘,过了这道要隘北上百余里就是燕国长城最西端的野狐岭,其隘口叫无穷之门。过了无穷之门就是澹林之胡,三百里外就是澹林之胡诸部的栖息地鸿雁海。

    燕军不以为意,很明显,这是一支偏军,目的是策应涿鹿方向的秦军主力渡河作战。

    燕军判断上的错误给章邯攻击无穷之门赢得了足够的时间。章邯指挥五万大军渡过修水河,向敌军要隘发动了狂风暴雨一般的猛烈攻击。纲成|人招架不住,一次次求援,但燕军统率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判断,始终没有调派援军。

    武烈侯只给了章邯三天时间,这是代北目前的极限了,五万大军只有三天的粮草武器的储备,三天内章邯必须拿下无穷之门,为出塞作战的骑军打开出塞的通道。

    章邯亲自在要隘下督战,一天内拿下了要隘,接着大军飞速,百余里四次摧毁纲成|人的阻击,直杀无穷之门。秦军不顾疲惫,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无穷之门发动了疯狂攻击。

    燕军对战局的发展迷惑不解。秦军的主攻方向竟然在雁门水,竟然是野狐岭的无穷之门,其目的何在?是两路夹击上谷燕军,还是另有图谋?在燕军统率看来,攻打无穷之门的秦军肯定是偏师,目的是把燕军主力吸引到长城一线,从而给涿鹿方向的秦军赢得攻击机会。一旦秦军主力占据了鸡鸣山,拿下了上谷腹地,那燕军主力必定陷入秦军包围,上谷郡随即失守,居庸塞将处在秦军主力的直接攻击之下,京都将岌岌可危。

    燕军统率马上做出决策,他的任务是守住上谷,守住居庸塞,阻止秦军从军都陉方向攻打燕国都城,所以他毫不犹豫,下令纲成|人火速撤退,撤到鸡鸣山要隘与主力会合。

    燕军统率再一次判断错误。纲成|人本来就无力抵挡秦军的攻击,接到撤退命令后,再也不管无穷之门了,掉头就跑。

    章邯以雷霆之势攻占了无穷之门。

    王贲接到消息,率三万骑军渡过修水河,穿过无穷之门,杀向了塞外。

    王贲出塞之日,羌廆率军向岱海五十里。

    岱海水草肥美,牛羊成群,匈奴人一边在前方打仗,一边在此放牧。此次秦军主动出击,目标直指岱海,其目的非常明显,所以匈奴人将计就计,在岱海一带部署重兵,打算把秦军诱到岱海予以围杀。

    秦军到了“口袋”的边缘就停下了,布下庞大车阵,似乎有意逼迫匈奴人主动攻击。

    匈奴人面对这样一只大肥羊,垂涎三尺,当然有足够的耐心。假如匈奴人吃掉了这只“大肥羊”,必将改变代北战局,甚至有可能就此横扫代北。

    双方陷入僵持,各自寻找机会。

    就在这个时候,大单于头曼接到澹林人的急报,燕国背信弃义,与秦军联手了,两国骑军突然杀出长城要隘无穷之门,向澹林人发动了突袭。澹林人措手不及,遭遇重创,大约三千人身首异处。澹林人一边浴血反击,一边向匈奴人求援,恳请大火速调派援军,否则鸿雁海必遭血洗。

    匈奴吃一惊,这才意识到自己对战局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按照澹林人的说法,出塞的骑军至少有五万人以上,这个数字如果是正确的,那足以说明赵燕两国联手了,因为秦军没有这么多骑军。另外假如燕国没有背叛的话,那秦军攻打上谷郡的时候,燕国会在第一时间告知匈奴人,但燕国没有送出任何消息。种种事实都可以证明燕国背弃了盟约,在匈奴人的背后狠狠插了一刀。

    燕国背盟,中土人随时可能联手,这在匈奴人的预料当中,只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中土人竟然从无穷之门杀出来,如此一来,澹林人被击溃,匈奴人的侧翼失去保护,就此失去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从无穷之门杀出来的骑军肯定没有五万人,澹林人为了获得匈奴人的救援,故意夸大了事实,也就是说,中土人此次三路攻击,其东路出塞作战的这支骑军肯定不是主攻方向,而是试图诱使匈奴人救援,从而策应另外两路的攻击。那么另外两路中,哪一路是中土人的主攻方向?

    岱海距离鸿雁海大约六百里,匈奴人如果驰援澹林,肯定要调用岱海方向的军队。岱海战场上的军队少了,就无法围歼攻击岱海的秦军,更无法给苍头河战场以支援。由此可以推测,秦军的主攻方向就是苍头河,就是想把匈奴人赶出雁门。

    大单于头曼和左贤王等左方诸王商量良久,决定不予支援,但为了重创秦军,岱海方向的匈奴军队要故意做出救援的假象,从而诱使秦军攻打岱海,继而围歼这支秦军。

    匈奴人的军队一支支离开岱海,向东北方向飞驰而去。

    第二天,羌廆率秦军十里,还是在“袋口”的边缘。

    但就在这一天,苍头河战场发生了变化,秦军倾巢而出,司马尚指挥十几万大军逼近了苍头河,距离善无城只有三十里了,大战一触即发。

    =

    王贲指挥三万骑军猛攻鸿雁海。

    澹林人实力不济,根本不是秦军的对手,虽然他们想守住鸿雁海,但双方的实力悬殊太大。澹林人在兵力上没有优势,在武器上也没有优势,在战斗力上同样没有优势,结果只有撤退,只有寄希望于匈奴人的救援。

    秦军的目标不是击杀澹林人,而是虏掠驼马牛羊。澹林人为了救助族人,当然以舍弃驼马牛羊来延缓秦军的攻击速度。一个要抢,一个给你抢,皆大欢喜。澹林人掩护族人急速后撤,向闪电河方向飞速狂奔

    秦军一分为三,蒙恬和司马断率军追杀澹林人,而曝布和熊庸率虎烈军向鸿雁海方向迂回,阻击匈奴人的救援,野狐则率代北军大肆掳掠,血洗鸿雁海大草原,然后驱赶着抢来的驼马牛羊急速返回无穷之门。

    鸿雁海这边激战正酣,而岱海战场依旧僵持,苍头河战场上的气氛则是紧张得令人窒息。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澹林人在付出惨重代价后,终于逃到了闪电河,而秦军也彻底洗劫了鸿雁海,掳掠无数,顺利返回无穷之门。

    匈奴人终于发现自己上当了,大单于头曼怒不可遏,下令全线攻击,疯狂报复。

    岱海一线的左方诸率先向秦军发动了铺天盖地的攻击。

    羌廆率军从容后撤,坚守隘口。

    与此同时,司马尚也率军缓缓撤回,继续坚守要隘。大单于头曼亲自率军攻击,双方在武周要塞展开激烈厮杀。

    武周要塞位于武周山,距离平城不过几十里,这导致平城岌岌可危,形势极度危急。

    偏偏在这个时候,武烈侯下令,杨端和、辛胜率军渡过治水河,向鸡鸣山一带的燕军发动攻击,而王贲率军配合,实施两路夹击。

    当匈奴人发动报复性攻击的时候,所有人都认为武烈侯会把掳掠而回的驼马牛羊用于雁门战场,谁知武烈侯非常顽固,坚持预定攻击之策,集结十万步骑大军猛攻上谷郡。

    杨端和和王贲都知道形势危急,秦军只有以最快速度拿下上谷郡,结束上谷战事,才能给雁门战场以支援。武烈侯这是拿代北做赌注,逼着他们不惜一切代价攻击燕国,但燕国早就有万全准备,鸡鸣山要隘更屯有数万军队,秦军急切间无法拿下上谷郡。

    杨端和、王贲、辛胜、蒙恬等人商量之后,决定改变攻击策略,把大军一分为三。王贲率军从正面攻打鸡鸣山要隘,吸引鸡鸣山要隘的燕军主力。杨端和则率军从涿鹿方向强渡治水河,切断鸡鸣山要隘的退路,对鸡鸣山要隘形成包围。蒙恬和辛胜则沿着治水河南下,直杀居庸塞,阻击蓟城方向的援军。

    秦军发动了攻击,鸡鸣山要隘被秦军包围,而蒙恬、辛胜则率军杀到居庸塞,秦燕两军在隘口激烈交战。蓟城震惊,燕王喜急派援军死守居庸塞。上谷郡可以放弃,但居庸塞绝不能放弃,居庸塞一丢,燕国旦夕覆灭。

    杨端和、王贲急报武烈侯,上谷战场大局已定,燕军被包围在鸡鸣要隘,而中原军主力已经杀到居庸塞。考虑到整个代北战局,两人建议武烈侯,上谷战场暂时停战,一边招降被围燕军,一边屯兵居庸塞下,阻击蓟城燕军对上谷的反扑,如此可把部分驼马牛羊转送到雁门战场,确保主力大军可以挡住匈奴人的疯狂攻击。

    武烈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两线作战让秦军难以为继,虏掠而来的数百万头牲畜又能维持多长时间?

    宝鼎考虑再三,命令曝布率虎烈军再次出塞作战,从侧翼威胁岱海方向的匈奴人,以配合平城一线的秦军将士固守要隘。

    =

    代北战事爆发,秦国上下极度关注。

    好在夏粮入库,咸阳竭尽全力予以支持,晋中三郡更是征发徭役,调集几十万庶民向代北运送粮食武器,但相比代北庞大的需求量,这些钱粮物资实在是杯水车薪。河北虽然在钱粮上无力支持,但王翦还是指挥大军向燕国的易水长城一线做出了攻击态势,李信更是指挥本部人马三次攻打汾门要隘,牢牢牵制了燕军主力。

    攻坚战不是匈奴人的特长,大单于头曼看到伤亡越来越大,而秦军的防线始终固若磐石,不得不下令停战。

    雁门战事在历时一个多月后终于结束,代北军民熬过了一段艰难的日子,但他们的付出扭转了代北战局,秦军终于打开了出塞的通道,利用澹林之胡的鸿雁海,对匈奴人的侧翼造成了重大威胁,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秦军在代北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上谷战场上,被团团包围的上谷三胡投降了,两万多人的军队就地整编并入代北军。

    杨端和率军赶到居庸塞下,集结十万军队猛攻居庸北隘。武烈侯下了死命令,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一定要拿下居庸北隘口,以便对燕国的京都形成直接威胁。

    半个月后,秦军攻占居庸北隘。

    燕军为了守住居庸南关,不得不从蓟城调集了两万大军。燕王喜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