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62部分阅读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62部分阅读

    ,怎么做,楚国必须利用当前有利形势给自己谋取最大利益,先把陈及其周边地区控制住,先把东南战事结束了,如此楚国这一仗的目的就达到了。假如因为贪婪拖延了时间,让齐国捷足先登,先与秦国签定了盟约,那形势对楚国就非常不利了,稍有不慎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但在中原战场一无所获,搞得不好连东南战场都要崩溃。

    齐国太子安接到项燕书信,得知楚国已经决定帮助韩国复国,以陈及其周边地区为韩国国土,以横阳君公子越为韩国大王。现秦楚韩三国正在就韩国复国一事进行谈判,以项燕的估计,十天之后,就能让公子越称王,重建韩国了。

    太子安勃然大怒。楚国和韩人竟然在秦国的威逼下,迅速背叛了合纵,导致齐国深陷危局。太子安不敢犹豫,马上下令大军撤到陶城。

    太子安火速奏报临淄。从“大义”上来说,既然楚国兑现承诺,与秦国妥协,帮助韩人复国了,那么齐国也只能走这条路,但如此一来,齐军辛辛苦苦打了几个月,都给魏人打了,自己却一无所获。

    =

    咸阳采纳了武烈侯的中原策略。秦王政下令,授权中原,实施中原策略。

    很快,中原急奏,与楚国达成议和约定,韩国马上复国。

    这时候咸阳在韩王的决定权上产生了歧义,有一部分大臣极力要求由咸阳决定韩王的人选,确保大秦对韩国的控制。

    正在争论的时候,武烈侯的奏章又到了。武烈侯建议秦王政马上下令结束东南战事,东南、江南军队即刻撤出九江,只待与楚国的盟约正式签定后,重启西南策略,继续开凿南岭大渠,务必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完成南岭大渠的开凿。

    两三年后,不管北方战场如何,齐楚两国在获得短暂的修整后,肯定要撕毁盟约,再度攻打中原。重建韩魏对秦齐楚三国来说都是权宜之计,都是为了中原决战做准备。这场决战秦国赢了,则秦国统一中土,反之,则天下三分。

    这份奏章把未来中土大势和中原局势的发展做了详尽的分析和预测,就此咸阳再无歧义。咸阳是否控制韩魏两国根本无足轻重,咸阳需要的是时间,是夯实统一基础的时间,只要秦军能在未来两三年内稳固了北方战局,几十万主力大军南下进入中原作战,那中土大势就被咸阳所牢牢控制。

    秦王政书告武烈侯,希望他能在中原多待一段时间。中原策略的实施才刚刚开始,韩魏复国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五国之间的谈判是个艰难而冗长的过程,而最终谈判能否成功,取决于秦国在北方战场上的胜利,假如秦军在北方战场迟迟打不开局面,几十万秦军被拖在北方战场上动弹不得,必然影响到中原局势,齐楚韩魏四国看到有机可乘,必然中止谈判,再攻中原。

    武烈侯的威慑力太大,在中原的威望很高,有他在中原坐镇,主导五国谈判,可以让北方战场赢得更多的时间。当然,这是咸阳冠冕堂皇的说辞,实际上还是担心武烈侯利用中原局势的波澜起伏,不断向咸阳施压,从而迫使咸阳在上不断做出让步。

    =

    宝鼎没有回复秦王政,他肯定要马上返回代北,这是他对代北人的承诺。

    距离宝鼎离开中原的时间越来越近,但齐国的态度始终很强硬,太子安甚至拒绝与蒙武谈判,也拒绝与魏国宁陵君公子咎见面,这让公子扶苏和中原军政官长们焦虑不安,担心宝鼎离开中原后,中原策略的实施陷入停滞,局势再度陷入危机。

    宝鼎全力韩国复国。韩人同样担心武烈侯离开中原后,复国无望,所以也是全力配合。楚国为了让秦军尽快撤出东南战场,也是不遗余力予以配合。武烈侯一走,谁敢保证咸阳不会翻脸,乘势在东南猛攻?

    三方合力,秦军撤出陈,韩人进陈,横阳君称王,韩国复国。

    魏人愤怒了。在复国的诱惑下,魏人再也忍耐不住了。宁陵君公子咎在秦国和楚国的支持下,毅然于睢阳称王,重建魏国。

    临淄终于做出回应,命令太子安与秦国谈判。

    齐人再兴霸业的雄心壮志一次次受挫,决策一次次失误,这让临淄在叹息运气不好的时候,心里也是非常憋屈。这次进占中原的机会可谓千载难逢,齐军也是势如破竹,杀到了大梁城下,几乎把原魏国的国土尽数收入囊中,偏偏在这个关键时刻,武烈侯重返中原,抛出了一个重建韩魏的“诱饵”,结果让合纵瞬间分崩离析,齐国霸占中原的图谋功亏一篑。

    对于楚国来说,以重建韩国来重建秦楚盟约,以控制韩国附庸来代替国土收复,既赢得了道义上的美名,又实际夺回了土地,还不费一兵一卒解了东南之危,这一仗可以说是打赢了,战果辉煌。但对于齐国来说,它要的是中原,是中土霸业,它无意与秦国结盟,更无意帮助魏人复国,他们辛辛苦苦打来的大好局面突然逆转,让他们无法接受,这一仗他们赢得了什么?一无所获,为他人做了嫁衣裳。自己打赢了,却灰溜溜的撤回长城,这心里的憋屈可想而知。

    谈判开始了,武烈侯亲自与太子安谈判。

    齐国议和的条件是:秦军撤出大梁,撤出原魏国国土。魏国在大梁重建,国土就是目前秦军尚能守住的大梁周边几十座城池。齐国攻占的东郡和砀郡大部土地,属齐国所有。

    秦国议和的条件是,齐军撤回自己的国境,其攻占领土全部归还魏国,魏国的新国都是陶,魏国是秦齐两国的共同附庸国。

    双方的条件悬殊太大。太子安拂袖而去,不谈了。

    不谈就打,这很简单。

    宝鼎书告项燕、韩王越、魏王咎,四国合纵,攻打齐国。

    中原局势风云变幻,前一刻是齐楚韩魏合纵攻打秦国,这一刻却变成秦楚韩魏合纵攻打齐国,其变化之快之剧烈,让人瞠目结舌。

    魏国为了复国,肯定要背弃齐国。没办法,虽然齐国在他们亡国之后,给予照顾和援助,但为了生存,魏国不得不与其反目成仇,转而与“仇人”联手打“恩人”。

    韩国虽然复国了,但它若想生存下去,生存得更长久一点,它就必须依靠秦国,所以它同样要背弃齐国,背叛自己的“恩人”。

    楚国当然知道秦人的心思,武烈侯不过是虚张声势,其目的就是逼迫齐国议和,狠狠打击齐国妄图称霸中原的野心。这符合楚国的利益。秦国称霸中原,齐楚就要合纵反击,同样的,如果齐国要称霸中原,秦楚就要连横反击了。谁也不能在中原称霸,那势必影响到其他人的生存,所以韩魏要重建,要做为秦齐楚三个大国的缓冲和屏障,以便让三国在中原维持一个势均力敌的局面。

    项燕亲自赶赴陶城拜会太子安。

    项燕把中土大地图铺开,从中土大局开始分析,然后到今日中原形势,最后分析和预测未来。

    “武烈侯和咸阳宫的矛盾天下皆知,这个矛盾直接影响到代北局势的发展。”项燕最后说道,“秦人在北方战场上有匈奴人和燕人两个强敌,而其内财赋严重不足,粮草武器难以支撑,另外代北的北虏诸种与秦军仇深似海,随时都有可能叛乱。这种局面下,秦人在北方战场上几乎没有胜算,最好的结果也就是勉强维持。秦人在北方战场上坚持得越久,对其国力的损耗就越严重,而咸阳就越是舍不得放弃代北。如此恶性循环,秦国国力必定不堪重负,那时我们的机会就来了,中原唾手可得。”

    项燕望着太子安,笑着问道,“你是愿意与一头杀气腾腾的猛虎作战,还是耐心等待一段时间,等到这头老虎疲惫不堪伤痕累累了,再冲上去给它致命一击?”

    第一卷 崛起 第353章 白马教诲

    第353章 白马教诲

    在项燕的斡旋下,齐国太子安不得不面对现实,接受了秦国的议和条件。

    其实齐国临淄这时候停战议和的呼声也非常高涨。形势很明显,齐国已经失去攻占中原的最佳机会,中原局势已经被秦国武烈侯所逆转,韩魏复国已经成为事实,如其拒不议和成为众矢之的,遭到秦楚韩魏四国的攻击,倒不如顺应形势的发展,仿照楚国的做法,以魏国为附庸来达到间接占据中原土地的目的,以最小代价赢取最大利益。

    秦齐楚三国各占中原一部分,中原三分,形成鼎立之势,这实际上正是齐楚合纵攻打中原的最终目的。齐国独霸中原那是绝无可能的事,秦国武烈侯正是看到了这一主导中原局势发展的关键所在,所以一招“重建韩魏”便轻松逆转危局。

    齐王建和临淄中枢在内外重压之下,只好暂时搁置扩展称霸的想法,撤回军队,耐心等待时机。

    秦齐两国达成议和原则之后,整个中原局势就算基本稳定下来,战事全面停止,接下来就是秦齐楚三国对中原利益的瓜分,至于韩魏两国,不过是中原利益的一部分,他们是鱼肉,而不是刀俎,他们的命运决定于秦齐楚三国艰难而冗长的谈判。

    宝鼎上奏咸阳,中原危机暂时化解,韩魏重建后,秦齐楚三国在中原形成鼎立之势,但这种鼎立之势能维持多长时间,完全取决于秦国在北方战场上所取得的战绩,假如秦国在北方战场迟迟打不开局面,国力因此严重损耗,中原危机必定再度爆发,所以,他奏请咸阳,要求马上返回代北。

    与此同时,河北王翦、冯毋择,代北羌廆、司马尚等军政官长,也纷纷上奏咸阳,催促武烈侯公子宝鼎速返北方战场。

    秦王政考虑到大局,答应了宝鼎的奏请,允许他速返代北。

    宝鼎辞别中原文武大员,北上返代。公子扶苏一直把宝鼎送到了白马津。

    渡河之前,宝鼎与公子扶苏秉烛夜谈。

    公子扶苏坚持要把宝鼎送到白马津,正是得到了其师傅淳于越的指点,目的是想与宝鼎做一番深谈,以便知道自己未来的路该如何走下去。

    宝鼎询问了扶苏的学业,聆听了扶苏在经世济国方面的一些想法。扶苏先是在咸阳“以吏为师”学“法治”,后来在中原接触到了西河学派“经世致用”和“法家政术”的思想,这两年则拜淳于越、伏生等大贤为师,学习儒家“礼治”。扶苏虽然还是弱冠少年,但无论是在治国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远远超越了同龄人,甚至超过了大多数中低级官吏,毕竟他处在权力的最高端,他所接触到的治国理论和亲身经历的博弈远非一般人可以想像。

    宝鼎听出来淳于越的“师古”“礼治”对扶苏的影响较大,于是毫不客气地告诫扶苏,大秦的“法治”永远是治国根本,大秦百余年来的强大和今日走向统一,都是来自于“法治”的威力,大秦“法治”的根本绝对不能动摇。

    韩非子集法家“法、术、势”三派之长,提出了“中央集权制”,而“中央集权制”是“法治”之大成,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中央集权制”都是大秦的基础国策。

    当然,“法治”自有其弊端,“高度的中央集权制”也有其危害,而为了减少“法治”给王国带来的弊端和危害,做为统治者,要从儒、道、黄老、霸王等等诸子学派的治国理论中取长补短。

    宝鼎根据今世所学和前世的历史知识,向扶苏阐述了自己对儒家“礼治”和黄老“无为”之学的理解,然后提出了“外儒内法”治国理论,在国策上则坚持“以法为核,以德为表”,辅以黄老之学、霸王之道。

    “师古”本身没有错误,但要有选择性的“师古”,比如“周礼”的精髓可以学,但周朝的治国策略早已被历史所淘汰,我们就必须抛弃。“从今”也不是绝对正确,中土诸侯国变法,唯大秦坚持“法治”百余年,可见“法治”自有其利弊。

    我们要取“法治”之利,改“法治”之弊,至于如何改,那不仅仅是大智慧的问题,还必须对治国的本质有深刻的理解。治国的本质就是权力和财富的分配,就是王国各阶层合理地占有权力和财富,以此来实现王国的稳定和推动王国的发展。

    理解了治国的本质,知道了要合理分配权力和财富以便满足王国各阶层的需要,那么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应该如何制定和修改治国策略也就一目了然了,但人性贪婪,从君王到奴隶,任何一个人对权力和财富的需求都永无止境,这就是一切战乱的根源。所以治国理论、治国策略的制定和修改,首先需要以武力做为坚强后盾的强权,没有这个强权,一切都是镜中花水中月。大周王朝的兴衰就已经证明了强权的存在和治国策略的关系,再好的治国策略,如果没有强权作后盾,王国必定崩溃。

    从大秦来说,强权就是君权至上的中央集权制,以此制度来保证“以法治国”,在“法治”的基础上融合儒家的“礼治”,黄老的“无为”,以“经世致用”原则来取长补短,最终形成“外儒内法”的治国之道。

    这就是宝鼎所要打造的未来的帝国,但在他所存在的时代,他只能统一中土,只能引导帝国逐渐走向“外儒内法”的治国之路,而在未来帝国皇帝的思想里种下这颗种子,是宝鼎必须要做的事,而且一定要做成功,否则,他拯救帝国的宏图大志就无法实现。

    扶苏自从离开京城,其成长速度非常快,尤其在治国理念上更是数次聆听宝鼎的教诲。宝鼎在学问当然算不上高深,但他的优势在于前世所获得的丰富历史经验,他对治国的理解要超越这个时代的人。扶苏本来就崇拜自己的叔父,这种盲目的崇拜让他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宝鼎的治国思想和观点。

    “我想随叔父一起去代北。”扶苏恭敬地说道,“这样我就可以随时聆听叔父的教诲。”

    宝鼎笑着摇摇头,“你长大了,也有心计了,和叔父说话也转弯抹角了。没有必要这样,你想对叔父说什么就直接说。”

    扶苏有些尴尬,低头不语。

    “我要把你推上储君之位,但你应该知道我和你父王之间的矛盾,假如你始终和我在一起,我也就没办法让你成为大秦的储君。”宝鼎伸手拍拍扶苏的肩膀,一语双关地说道,“你是不是听说我有可能说服大王在代北和江南两地建封国,所以你想去做代北的封国之主?”

    扶苏没有说话,但眼里的不安之色证明了宝鼎的猜测。代北和江南一旦建封国,公子高、公子将闾肯定要封君,如此一来,这对兄弟有地盘,有实力,还可以南征北伐建下显赫功勋,秦王政可以在他们中间选择一个做储君,形势对扶苏非常不利。

    “你自己是怎么想的?”宝鼎问道。

    扶苏犹豫了一下,说道,“我想跟着叔父。”

    宝鼎摇摇头,“这不是你自己的想法。说你自己的想法,你自己是怎么想的,我要知道你真实的想法。”

    扶苏看到宝鼎脸色渐渐冷峻,不禁有些紧张,“我不想去代北。代北有将闾,江南有高,他们都是我的弟弟,我这个做大兄的怎能去抢弟弟的功勋?”停了一下,他不安地看了一眼宝鼎,小声说道,“叔父,我不想回咸阳。”

    宝鼎淡然一笑。

    咸阳最近有传闻,扶苏要回咸阳。既然扶苏可能是未来的大秦储君,那么继续待在前方战场上就不合适了,但假如扶苏返回咸阳,他就失去了建功机会,而这几年北方战场风起云涌,南方战场正在实施西南策略,公子将闾和公子高都将连续建功,谁敢保证大秦的储君就一定是扶苏?扶苏或许相信自己叔父的承诺,但追随扶苏的人就不得不主动“出击”了,而这就是扶苏坚持要把宝鼎送到白马津的原因,他不想回咸阳。

    这种传闻的产生源自于时局的变化,楚国的政变让阳文君熊岳及其庞大势力一夜间灰飞烟灭,怀德夫人和公子扶苏的重要性骤然降低,接着东南熊氏在这次危机中非常果断而迅速地配合公子高开辟了东南战场,熊氏再一次露出了自己的锋芒,这些变化显然不利于公子扶苏问鼎储君。虽然不久前公子扶苏被封为长平侯,但这是秦王政为了解决中原危机而向武烈侯做出的妥协,并不代表秦王政就决心立扶苏为储君。

    “为什么不想回咸阳?”宝鼎问道。

    扶苏心里顿时一窒,脸上立即露出惊慌之色。难道叔父也要自己回咸阳?

    “大秦的储君肯定要待在京都,而不是在前线冲锋陷阵。”宝鼎笑道,“你迟早都要回咸阳,而且很快,最多两三年吧。”

    扶苏听到这话心里顿时又是一松。情绪上的急骤变化让他心神震颤,背心处竟然惊出了冷汗。

    “叔父,我是说,我不想马上回咸阳。”扶苏紧张地说道。

    “谁说你马上就要回咸阳?”宝鼎面露不满之色,“这段时间你的心是不是乱了?你是不是被什么东西蒙蔽了心智?你对局势难道就没有自己的分析和看法?”

    扶苏面红耳赤,低着头不敢说话。

    “你身边的人是不是要换一换?”宝鼎冷笑道,“你长大了,应该知道什么话可以听,什么话不能听。你是大秦未来的君主,最起码要做到明辨是非、知人善任。你最近在读什么书?”

    扶苏惶恐不语。

    “我每次见到你,每次给你写信,都嘱咐你要读书,要读书,要勤奋读书,你做到了吗?读书使人明智,只有读好书,读懂书,你才能做一个明君,你才能承担起开创帝国大业的重任。你现在看到的大秦不过是一个诸侯国,将来你要亲手去开创一个疆域万里的大帝国。”宝鼎的声音逐渐严厉,“你是未来帝国的皇帝,不是诸侯国的王,你知道吗?”

    扶苏又是愧疚又是感动。他从自己的父王身上从来没有感受过这种严厉,这种让人感动得流泪的严厉。皇帝?历史上有三皇五帝,他们都是青史留名的远古君王,而叔父竟然把自己比作三皇五帝,竟然对自己如此期待。

    “叔父,我错了。”扶苏大礼致歉。

    “有些人,追求的不是丰功伟业,眼里也没有芸芸苍生,他们追求的是名利,他们非常贪婪,这种贪婪足以亡国灭种。”宝鼎警告道,“你身边的人要换了。”

    扶苏小声应诺。

    宝鼎平缓了一下情绪,继续说道,“今天晚上我说了很多,我不知道你可听懂了。把你听懂的部分告诉我。”

    扶苏整理了一下思路,说道,“大秦的立国根本是法治,大秦要坚持中央集权制,但国策要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做出与之相适应的调整,分封和封国制属于国策的调整,是暂时的……”

    扶苏把宝鼎的治国理念和国策变革的主要方向做了大概的阐述。

    宝鼎赞赏地点点头,“这是我的治国之道,你父王也有他的治国之道。你是大秦未来的皇帝,你要在读书中不断思考自己的治国之道。我和你父王的矛盾主要来自治国理念的不同,将来,你做了大秦的皇帝,如果我还活着,我还能为你冲锋陷阵开疆拓土,我们之间也会在治国理念上发生冲突。有冲突是正常的,治国理念上的冲突可以让帝国国策在不断的调整中最大程度地满足各阶层的利益,这有利于帝国的稳定和发展。如果没有冲突,朝堂之上只有一种声音,那么国策必然会走向错误的方向,最终会伤害到帝国。”

    扶苏似懂非懂的用心听着。

    “你的目标不是大秦的储君,也不是帝国的皇帝,因为你肯定是大秦的储君,肯定是帝国的皇帝,这是你的命运,不可改变。”宝鼎说道,“所以你的目标是如何做好大秦的储君,如何做好帝国的皇帝,如何开创空前绝后的伟业,如何让中土走向繁荣富强。”

    “但今天你在想什么?你的目标是什么?你在想如何成为储君,你的目标仅仅是一个大秦的储君。”宝鼎的口气再度严厉,“我很失望。”

    扶苏愧疚无语。

    宝鼎伸出手,戳戳扶苏的心口,“你记住,牢牢记住,你是大秦的储君,你是帝国的皇帝,你的目标是如何做好大秦的储君,如何做好帝国的皇帝。从这一刻开始,一直到你离开这个世界为止,你要始终如一、每时每刻的去思考,去努力,不惜一切代价去实现你的目标。”

    扶苏再次致礼,感谢叔父的教诲。

    “我曾对你说过,要经常给你父王和母亲写信,你写了吗?”

    扶苏急忙点头。

    “从今天开始,你在信中要告诉你父王,你在想什么,你正在做什么,你打算怎么做。你要让你父王了解你成长的过程,了解你的心,了解你的思想,了解你的一举一动,而不是让你父王从他人那里了解到你正在为了夺取储君之位而绞尽脑汁。”

    扶苏骤感窒息,一股寒意从心底涌出,情不自禁地连打几个冷战,冷汗更是“唰”地冲了出来。

    宝鼎望着他,给他思考的时间,给他冷静的时间。

    扶苏豁然顿悟。自己差点给身边的人害了。叔父为什么让自己?因为自己已经是大秦的储君,已经是大秦未来的王,所以叔父让自己,让自己证明给父王看,自己正在不断成长,自己正在锤炼思想,自己有能力治理王国。但自己在身边那些贪婪之辈的诱惑下,不知不觉走上了歧途,竟然整天沉迷于争权夺利,这根本就是本末倒置了,最终将害了自己,让自己一无所有。

    扶苏流泪了,懊悔不已,跪拜在地,“叔父,我错了。”

    宝鼎让他哭,让他牢牢记住自己的错误。帝国的皇帝考虑的是帝国的未来,是帝国的长治久安,而不是凌驾于帝国之上,甚至为了一己之私利而置帝国利益于不顾。

    扶苏擦去了眼泪,正襟危坐,继续聆听叔父的教诲。

    “你是谁?”宝鼎问道。

    “大秦储君。”扶苏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帝国未来的皇帝是谁?”

    扶苏挺直腰杆,自信满满地回答道,“是我!”

    宝鼎满意点头,“接下来你打算干什么?”

    “主导五国谈判,维持中原稳定。”

    宝鼎再度点头,“谈判不重要,利益瓜分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北方战场上必须取得连续胜利,否则中原危机必定再度爆发,所以秋收之后,你向咸阳请求,率军攻打燕国。燕国拿下来之后,那个地方将成为大秦第一个封国,你是大秦第一个封国的封君。随后你与公子将闾联手稳定北疆。北疆稳定了,我们将一起南下再战中原。”

    “记住,你是中土之主,现在是,将来也是。”

    第一卷 崛起 第354章 何时打燕国

    第354章 何时打燕国

    宝鼎渡河北上,于邯郸再会王翦。

    “我很难相信,你竟然在一个月内化解了中原危机。”王翦感叹不已。

    “各取所需而已。”宝鼎不以为然地摇摇手,“如今危机依旧,不过暂时压制而已,若想彻底扭转危机,必须赢得北方战局。”

    王翦明白宝鼎的意思,他轻轻叹了口气,“可惜河北一时三刻恢复不了元气,无法给大军提供更多的粮草,而关西、荆宛距离燕地又太过遥远,粮草武器在运送途中的耗费太大。前线粮草不足,导致我们无法在攻燕的战斗中投入更多兵力。”

    宝鼎面露笑容,“上将军先前不是说十万军队足矣嘛,怎么现在又担心兵力不足?”

    “远征作战对粮草的需求量非常大,但目前情况下咸阳显然无法满足大军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速战速决,而若要速战速决,兵力的多寡至关重要。”

    宝鼎明白了老王翦的意思。

    中原危机被强行压制下去之后,咸阳和关东诸国都会把目光转到北方战场。北方战场就两个,一个是代北,一个是燕。无疑,所有人都知道秦国下一个目标是燕国。

    燕国在河北方向有长城和大河两道险阻,其军队数量虽然不够庞大,但因为常年与大漠北虏诸种作战,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其战斗力还是非常强悍,否则也不会总是想着南下河北,甚至数次乘着赵国伤痕累累之际出兵攻击。但燕国的运气比较差,先是遇到廉颇,接着又碰到李牧,再后来又被八十多岁的庞煖打得“满地找牙”,南下扩张一次也没有成功。燕国运气差,总是打败仗,却并不意味着燕国就是羸弱不堪,可以任人宰割。

    燕国在生死存亡时刻,会毅然放弃辽东辽西,从两地调集精兵全力戍守京都。

    攻燕一战假如久拖不决,秦军在北方战场上就是两线作战,这时候被强行压制的中原危机必定再度爆发,齐楚两国必定再度合纵攻打中原。

    宝鼎之前曾向王翦提议,攻燕一战由代北秦军和河北秦军实施两路夹击,但事实上宝鼎的建议有些异想天开。

    代北贫瘠,山高路远,自身财赋严重不足,而长途运输又困难重重,秦军没有充足钱粮,只能被动防御,但匈奴人就像一群穷凶极恶的野狼,虎视眈眈地盯着猎物,逮到机会就一哄而上,拼命撕扯,当你奋勇反击的时候,它又一哄而散,逃之夭夭。这种情况下,代北实际上没有能力两线作战,没办法配合河北方向的秦军攻打燕国。

    一个月前,王翦就对攻打燕国持有异议,但当时他对宝鼎迅速解决中原危机没有太大信心,所以也没有重视,现在宝鼎的中原策略出来了,宝鼎在中原的整个布局与北方战局的发展密切,也就是说,今年冬天必须攻打燕国,而且还要一定取得胜利,他就不得不慎重对待了。

    攻打燕国最理想的策略就是秦军从代北和河北两地实施两路夹击,但现实很残酷,这一策略基本上可以归结为纸上谈兵,根本不现实。

    “速战速决就一定取决于兵力的多寡?”宝鼎笑着问道。

    王翦看了他一眼,把案几上的一幅卷轴打开。这是燕国的地形图,有山川要塞,画得非常简单。

    宝鼎低头细看。

    王翦手指地图说道,“这是燕国的都城蓟。在它的南面就是广阳郡。广阳郡通过长城和大河两道险阻与河北接壤。”

    王翦的手指在地图上的广阳郡中心位置划了一个圈,“这块地方叫督亢,土地肥沃,是燕国的粮仓。假如燕国竭尽全力固守长城,燕王喜发动全民戍卫王国,就像当你赵国的平原君率领邯郸军民死守邯郸一样,那么燕人凭借督亢之粮,完全有能力把我们阻挡在长城之外。”

    督亢?宝鼎知道这个地方。历史上荆轲刺秦,为了接近秦王政,他出任燕国使者,代表燕国向秦国敬献督亢地区的地图,所以督亢这个地方在历史上还是颇有名气。只是宝鼎还是第一次听说督亢是燕国的粮仓。

    宝鼎到这个时代比较短,前期关注西北疆,后来经略中原,开拓西南,现在又全神贯注于代北,还真的没有仔细了解过燕国。不过现在他要了解了,他的目标就是马上杀进燕国,吞并燕国。

    督亢就在燕国长城后方,燕军将士取粮方便,同时,如果长城深陷,督亢必定丢失,燕都蓟城必定被包围,那燕国就完了,所以督亢可以起到提高燕军士气的作用,迫使燕军不得不浴血奋战以保家卫国。这种情况下十万秦军从长城方向攻击燕国,正如王翦所说,正常情况下还真的打不进去,兵力的确不够。

    既然正面攻击难以奏效,那自然就要想其他办法,而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与代北秦军配合,两路夹击。

    宝鼎正在想着两路夹击的事,王翦的手指也指向了地图上的太行山。

    太行山以南是燕国的都城蓟,以北就是上谷郡。上谷郡与代郡相邻,两郡的界限就是修水河和治水河。

    治水河源自代北西南端的句注山和管涔山之间。这条河先是东西流向,经雁门到代郡,然后在涿鹿突然转弯,由北向南穿过太行山,经燕国流进大海。修水河源自阴山东南麓的九十九泉一带,由北向南流进代北,在涿鹿城的东南部与治水会合。

    从地图上看,修水河和治水河就是一条直线,这条直线起自阴山东南麓,终于大海,其在太行山以北的部分正好就是赵国和燕国的边界,现在是秦国和燕国的边界。燕国长城的西北端就终止于修水河的野狐岭。

    王翦的手指顺着这条“直线”移动,停在了野狐岭。

    “这是燕国长城的野狐塞,其北部就是澹林人。”王翦说道,“代北有三胡,楼烦之胡、澹林之胡和林人之胡,几百年来这三胡一直是齐赵燕三国的强敌。从赵武灵王开拓代北开始,这三大胡一部分臣服于赵国,还有一部分不断迁徙,先后被匈奴人所征服。现在我们在雁门山、雁门水一线的主要对手就是澹林人。”

    王翦的手指下移。

    “野狐岭以南、修水河以北这一带是纲成|人。逐鹿以东则是屠何人。在治水和太行山这一带是独鹿人。纲成、屠何、独鹿是上谷郡三大胡,燕国戍守上谷边界要塞的军队主要由这三大胡组成,其人数虽然比不上代北军,但凭借两条大河和诸多要塞,完全可以阻挡我们的攻击。更严重的是,假如这上谷三胡打开野狐要塞,把澹林人放进来,那我们试图由上谷南下攻击燕都的计策也就彻底失败了。”

    这些事情宝鼎比较清楚,王翦所担心的还是代北秦军无法从两线作战的困境中摆脱出来,无法与河北秦军形成夹击之势。

    “从上谷方向翻越太行山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军都陉。军都陉地势险要,燕国在此筑有居庸塞,此要塞有南北两个隘口,易守难攻。”王翦的手指在停在地图上的居庸塞,眉头深皱,“假如代北秦军杀到这里,距离燕国都城蓟只有两百余里,燕国会不惜代价予以阻击,这可以吸引和牵制一部分燕军,可以帮助我突破长城,但现在的问题是,你有多大把握杀到居庸塞?”

    宝鼎考虑了一下,说道,“我至少有五成把握。”

    王翦不相信,但武烈侯屡创奇迹,或许他真的有办法在代北迅速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赢得代北战场的主动权。

    王翦沉思不语。他是秦国的上将军,是秦军的统率,是秦军在北方战场上的最高指挥,攻打燕国的策略由他制定并报奏咸阳,假如他在攻燕一事上和武烈侯产生分歧,对整个局势的影响非常大。

    武烈侯急于攻打燕国,但现在的的确确不是攻打燕国的最好机会,秦军实际上也不具备远征燕国的条件,最起码在粮草的供应上就难以为继。

    “冬天到了,匈奴人肯定要发动攻击。”王翦担心地说道,“代北未必有能力两线作战,还是请武烈侯三思啊。就目前形势来看,把攻打燕国的时间推迟到明年春天或者夏天是最为稳妥的,一举而下的把握也最大。”

    宝鼎摇头,否决了王翦的建议。

    一个月前他试探过王翦,王翦没有明确答复,可见王翦对攻燕有太多顾虑,现在中原危机暂时解决了,但王翦依旧顾虑重重。王翦的顾虑是有道理的,秦军主力一旦攻燕受阻,带来的必定是中原危机的再度爆发。

    宝鼎这次并没有彻底解决中原危机,他不过是利用秦国吞灭赵国的余威镇慑了齐楚两国,暂时把危机压制下去了,暂时赢得了咸阳对代北的财赋支持,而若想让咸阳持续支持代北,宝鼎就必须长时间压制中原危机,如此他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吞灭燕国,再给齐楚两国以镇慑,迫使两国不敢轻易攻击中原。

    宝鼎一门心思经略代北,为此他甚至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积极发动对燕作战。宝鼎的这种做法符合他一贯行险赌博的风格,但在统一大势已经不可阻挡,在咸阳政局的发展已经有利于本利益集团控制朝政的时候,王翦不愿意冒险。他要等一等,看一看,不打没有把握的仗,确保始终控制主动权,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中原决战不能拖延。”宝鼎说道,“齐国有四十年的积累,君臣有称霸之野心,对中原、河北等地一直虎视眈眈,而楚国如今君臣齐心,元气恢复的速度会非常快。三年是极限,三年内,齐楚肯定要联手再打中原,而我们在三年内能否击败匈奴人,稳固代北局势?”

    王翦对此不以为然。当初宝鼎离开咸阳的时候,和秦王政有十年之约,但当时相信大秦可以在十年内统一中土的人根本没有,现在同样也是寥寥无几。统一大业不仅仅是吞并六国诸侯这么简单,还存在一个本身国策调整以便与中土统一相适应的过程,这内外之事必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否则统一大业就难以完成。

    武烈侯的大一统理念的?br />免费电子书下载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