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61部分阅读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61部分阅读

    就是咸阳宫对武烈侯的反击,就是把武烈侯逼到风口浪尖上,就是逼着他到中原承担所有责任。这局面是你蓄意制造出来的,责任当然由你来负。你如果有办法化解,足以说明你现在的实力已经可以影响大秦的命运,那么咸阳宫理所当然要妥协,否则两虎相争,手足相残,后果不堪设想。

    “我必须维护大王和咸阳宫的权威。”

    宝鼎言辞恳切地说道,“大王和咸阳宫的绝对权威是大秦强大的基础,也是大秦统一中土的必备条件,更是将来帝国长治久安、国富民强的重大保障。”

    “六百余年来,诸侯争霸兼并,生灵涂炭,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大周王权的严重衰落。”宝鼎叹了口气,“假如历代周王及其中枢都拥有绝对权威,中土怎么会有六百余年的战乱?难道你希望大秦统一中土后,中土再次陷入年复一年的战争吗?”

    王翦脸色阴郁,低头沉思。

    他可不会像宝鼎这样想。几十年来正是因为大秦君王拥有的权威越来越大,功高盖世的武安君才会含冤而死,而寸功未立仅靠动动嘴皮子的范睢就能封君为相,这对浴血疆场的武将们来说太不公平了。不错,君王是拥有予取予夺的大权,但过去君王不会滥用这样的权利,更不会因为自己的喜怒好恶就诛杀一员功勋显赫的大将,相反,那时候的君王对自己的功臣非常的信任和慷慨,比如周武王就曾分封功臣于天下。

    今天的秦王给了功臣什么?薄情寡义也就算了,可怕的是兔死狗烹啊。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种的不公?天地公正又在哪?就是因为君权的无限扩大,君王已经把自己当作“天”,当作“神”了,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天地间的“公平公正”已经蜕变为君王个人的“公平公正”了。

    这样的君权还维护它干什么?就算你武烈侯是宗室,是秦王的兄弟又如何?看看中土那些声名显赫的贵公子,最后又有几个人落得了好下场?

    王翦紧紧闭上了嘴巴,目光望向了车外,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失望之色。他原以为宝鼎会利用这个机会给咸阳宫以重创,从此牢牢控制朝政,但他错了,宝鼎以这样一个自以为“高尚”的理由牺牲了贵族们的利益,这是一个错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将来的某一天,贵族们肯定要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宝鼎知道王翦对自己这句话非常不满,但他不能不说,不能不给像王翦这样位高权重势力庞大的豪门贵族以告诫。

    楚国政局的剧烈动荡对宝鼎来说也是一个警示。君权是要维护的,贵族们的权势是要遏制的,这两者之间需要互相制约,否则政局必定不稳,而政局的不稳将带来一系列可怕的后果,这种后果足以导致王国的衰败和崩溃。

    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一种平衡最终取决于权利和财富的再分配,大秦国策的变革如果能和今日社会发展相适应,那国策变革就会成功,未来帝国也就能稳定而健康的发展下去。这个道理很简单,但人性太复杂,对权利和财富的攫取永远没有止境,过度的贪婪必然导致国策前后摇摆,而理想和现实的距离永远是那样的遥远。

    宝鼎暗自叹息,不再在这个问题上纠缠。

    “河北能否在秋天获得收成?”宝鼎问道。

    王翦迟疑了一下,“中原局势的变化对河北的恢复和稳定有相当大的影响,一旦中原崩溃,河北必受波及,秋收肯定极其有限。”

    中原崩溃,河北战火再起,所有的投入都会打水漂,谁敢在这个时候把财富投到河北的土地上?

    宝鼎想了片刻,问道,“假如我在两个月内稳定了中原局势,上将军可以保证河北的秋收吗?”

    王翦点头,“你也看到了,咸阳豪门和巨商富贾云集邯郸,而河北的包袱又甩给了代北,河北农耕恢复的条件完全成熟,现在欠缺的就是有利形势。”

    宝鼎稍加沉吟,又问道,“如果秋收不错的话,上将军是否愿意攻打燕国?”

    王翦脸色微变,眼里掠过一丝诧异,旋即对宝鼎的意图了然于胸。

    代北不稳,北疆就不稳,北疆不稳,秦军主力就无法南下,秦军主力不能南下,中原战局就无法打开局面。

    今日大秦受挫于中原,若想迅速解决危机,唯一的办法就是以土地换和平,但咸阳不会答应,这将给咸阳宫的权威以重击,如果咸阳能够接受割地赔城,能够忍受自身权威的损失,秦王政也就不会让宝鼎到中原处置危机了。

    宝鼎若要迅速解决中原危机,就要以土地换和平,若要让咸阳宫接受这个屈辱的议和条件,就要给咸阳宫一个理由以维护其权威,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宝鼎如何用土地换和平,王翦不知道,但王翦估猜到,宝鼎为了维护咸阳宫的权威,必然要在中原做出策略性的退让。所谓策略性的退让就是以中原战场上的损失来换取其他战场上的胜利,以损失小利益来换取大利益,只有如此,中原议和方案才能被咸阳宫所接受。

    代北战场没有取胜的可能,东南战场和中原战场是一体的,中原停战,东南自然也就停战。无疑,最后就剩下一个目标,那就是燕国。

    杀进燕国,灭亡燕国,吞并一个诸侯国,此战绩可谓显赫。

    中原割地赔城的目的是为了大秦集中力量吞并燕国。燕国一灭,代北局势大变,秦军主力不再有被敌人东西夹击之危,随即可以全力攻击匈奴。匈奴一旦退到阴山以北,则北疆稳定。北疆稳固了,秦军主力随即可以转入中原作战,以血洗前耻,重夺中原。

    这样一个策略显然能被咸阳所接受,但前提是,宝鼎必须能在两个月内稳定中原,否则河北的秋收就得不到保障。没有足够的粮食,王翦拿什么去打燕国?

    “河北连遭大灾,即便秋收不错,产量也一时难以恢复,粮食依旧还是无法保证大军的需要。”

    王翦没有直接否决。

    “若要打燕国,上将军需要多少军队?”宝鼎问道。

    “如果两路夹击,十万足矣。”王翦说道,“但以我的估计,深秋之后匈奴人肯定要发动更为猛烈的攻击,代北未必能抽出军队与我夹击燕国。”

    宝鼎摇头,“如果我在两个月内稳定了中原,然后把这个消息传给匈奴人,匈奴人是否还敢与我决战?”

    “我攻打燕国,这个消息传到中原,中原局势是否还能保持稳定?”王翦反问道。

    宝鼎笑笑,“人算不如天算,先不要考虑太多。只待中原稳定,就请上将军准备攻打燕国。”

    宝鼎仅仅在邯郸停留了一夜,第二天清晨便飞速南下中原。

    公子扶苏、蒙武、隗藏、王昕、公子庄等人赶到白马津相迎。

    宝鼎与他们一一寒暄之后,笑着问道,“你们都跑来接我,前线怎么办?就不怕将士们以为你们跑了,开城投降?”

    众皆大笑。

    中原人都在盼望武烈侯的到来,这倒不是把武烈侯奉若神明,而是武烈侯手上掌控着秦军主力,假如他看到中原岌岌可危,实在守不住了,毅然改变策略,愿意弃代北而守中原,这样咸阳就能把秦军主力全部调到中原,如此中原可保,大家的利益也就保住了。退一步说,就算武烈侯坚持放弃中原,那他的到来等于承担了丢失中原的主要责任,也能替大家“分忧解难”。

    总之,武烈侯就是中原人的“救命稻草”,只要他来了,大家肩上的千斤重担卸下一半了,当然心情大好。

    这其中最高兴的就是蒙武。假如蒙氏丢掉了中原,其权势必定一落千丈。蒙氏正是看到了其中的危机,所以才主动向武烈侯妥协。武烈侯接受了蒙氏的妥协,关键时刻火速赶到中原就是证明。

    其实武烈侯完全可以拖一拖,让中原形势更为恶劣,以此来逼迫咸阳责罚蒙氏,然后以老秦人代之,这样武烈侯就可以重创蒙氏了。

    “武烈侯请宽心,十天前,中原将士就知道武烈侯正在飞赴中原,士气顿时高涨。”王昕笑着说道,“现在就算我们真的跑了,将士们也会浴血奋战,等待武烈侯的到来。”

    “前线战事已经停了下来。”蒙武接着说道,“敌军听说武烈侯飞赴中原,纷纷后撤。齐人和魏人已经撤到大梁城六十里外。楚人和韩人也撤离了新郑。”

    中原人很聪明,早早把武烈侯重返中原的消息传了出去。现在武烈侯的威慑力太大,他手上有几十万秦军主力,他的到来是否意味着秦军放弃了代北,转而全力逐鹿中原?齐楚两国在形势不明的情况下,当然暂停攻击,蓄势以待。

    咸阳为什么一定要武烈侯重返中原?中原人为什么盼着武烈侯来?就是因为唯有武烈侯才有这样的威慑力。他是大秦第一权贵,实力强大,他不需要带军队,一人一剑就足以抵十万大军,就能让齐楚两国不得不调整策略、权衡得失。

    宝鼎听到这个消息,高悬的心马上松弛下来。

    这是好消息,这是齐楚两军送来的一个讯息,他们愿意谈判,愿意议和,关键是议和的条件是什么。

    齐楚两国其实不愿意与秦军决战。很简单,楚国现在是两线作战,国内政局又不稳,前期遭受的重创还没有恢复,假如秦军主力蜂拥而至,楚军马上就会撤。楚军一撤,齐国独自面对几十万秦军主力,肯定没有胜算,两败俱伤还能勉强支撑,但假如打败了,齐国可就轰然倾覆。

    本来齐国主动攻击中原就是抱着捡便宜的想法,打算乘着秦军主力在代北战场的时候,杀到中原抢占一些土地城池,同时把秦军拖进两线作战的窘境以消耗秦国国力。临淄并没有与秦军决战的勇气和信心。假如秦军主力到了,而楚军后撤了,齐军怎么办?肯定是撤退。

    所以对于齐楚两国来说,如其逼得秦军放弃代北,以主力征战中原,大家打得头破血流,倒不如在关键时刻与秦国议和,一边给自己争取最大利益,一边让秦军在代北和匈奴人打得天翻地覆,以此来损耗大秦的国力,同时也给自己赢得了恢复元气的时间。

    第一卷 崛起 第351章 死而复生

    第351章 死而复生

    宝鼎详细了解了中原局势,又询问了东南战场的最新战况。

    中原局势极度糟糕。陈郡就剩下首府陈城,余者皆被楚国占据。砀郡几乎全境丢失,就剩下大梁一座坚城。东郡丢掉了一半,秦军目前死守于濮阳和济阳一线。颍川郡也丢掉一半,秦军现在死守在郑和颍阳一线。

    中原五郡,除了三川郡完好无缺,陈郡和砀郡就剩下各自的首府,而东郡和颍川郡却丢掉了一半。秦军前几年所攻占的韩魏楚三国之地,基本上尽数沦陷,其局面之严峻可想而知。

    东南战场上,东南军队受阻于夏,遭到楚国水师的顽强阻击,但江南军队攻击顺利,一路上攻城拔寨,战无不克,已经拿下了九江重镇彭泽,对楚国水师形成了夹击之势,就此控制了东南战场的主动权。

    “叔父,何策可解中原之危?”公子扶苏急切问道。

    这句话说到了中原军政官长们的心坎上。他们早就想询问武烈侯的中原对策了,但他们不好意思开口。中原五个郡,有四个郡是武烈侯打下来的,但他们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全部丢失了,虽然丢失的原因很复杂,不过以今日败局来面对武烈侯,实在是愧疚难安。

    宝鼎正在翻看文卷,听到公子扶苏的询问,不禁微微一笑,目光从众人的脸上一一扫过,最后停在了蒙武身上,“大庶长可有良策?”

    蒙武尴尬苦笑。他就一棋子,名义上是中原军统率,但中原主力根本不在他手上,而中原各郡官长不是来自老秦人就是出自宗室,对他的命令阳奉阴违。虽然咸阳曾想把这些人全部换掉,但还没来得及动手,齐国就开始攻击中原了,导致咸阳不得不放弃这一想法。地方军被这些官长们牢牢控制,蒙武所能调用的军队实在有限。中原陷入危局,不是他蒙武无能,而是他蒙武被人捆住了手脚,空有一身本事无法施展啊。

    宝鼎询问他的意见,看上去是尊重他,但实际上是想通过他来了解咸阳宫的态度。蒙武不能不答,这是双方之间的默契,既然宝鼎在公开场合开口问了,他就必须把自己所知道的一些咸阳宫的机密透漏出来。

    “从目前形势来看,即便杨端和、章邯率中原主力返回中原战场也难以扭转危局。”蒙武叹道,“咸阳无力支撑三个战场,所以解决中原危局的最好办法就是马上议和,但因为我们丢掉了大片土地和城池,如果主动议和必将陷入极度被动,最终不得不割地赔城,这实际上等同于失败投降,这是咸阳绝对不能接受的事。”

    言下之意,议和是肯定的,但议和就要割让失去的土地,这就是战败,需要人出来承担责任。蒙氏首当其冲,其次就是隗藏、王昕和公子庄这些中原军政官长,也就是说老秦人和宗室也要因此受到打击,但损失最大的无疑是咸阳宫。所以,中原局势发展到今天,在议和成为唯一的解决之策的情况下,在咸阳宫不得不接受中原郡县丢失大半的情况下,公子扶苏和公子宝鼎先后来到中原,其作用就是做中原战败的“替罪羊”。

    当然了,如果武烈侯有办法力挽狂澜之策,顺利化解这场危机,他和扶苏不但不用做“替罪羊”,还能建下赫赫功勋。

    这就是咸阳宫在上做出妥协的条件。

    宝鼎笑着点点头,问道,“可曾与齐楚暗中接触?”

    蒙武坚决摇头。蒙氏岌岌可危了,他可不想在这个时候让人抓住把柄,遭人诬陷。

    “齐楚可曾派人与我们接触?”宝鼎又问道。

    众皆摇头。

    宝鼎迟疑了一下,再问道,“魏人、韩人可曾与我们接触?”

    “魏国的宁陵君公子咎,韩国的横阳君公子越曾写信来讹诈我们。”蒙武冷笑道,“他们妄图复国,说可以出面斡旋,让齐楚联军停止攻击,但条件是要归还他们的国土和大王。”蒙武嗤之以鼻,发出一声鄙夷的冷哼,“痴人说梦。”

    宝鼎笑了起来,与坐在身边的赵高和荆轲低声说了两句。赵高和荆轲连连颔首,面露轻松笑容,眼里更是露出几分拜服之色。

    扶苏、蒙武和隗藏等人不免疑惑。自从见到武烈侯开始,就没有看到他有心情沉重愁眉不展的时候,似乎成竹在胸。长史赵高也是一样。赵高在蓼园位高权重,如果说武烈侯为了稳定人心故意装出一副自信满满的样子,那赵高的轻松写意就完全不同了。从赵高的言行中可以看出,武烈侯的确有力挽狂澜之策。

    赵高看到众人的目光都盯着他,不禁抚须而笑,“你们忽略了韩人和魏人,也忽略了中土大势和中原局势之间的利害关系,所以你们始终没有找到解决中原危机的办法。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武烈侯远在代北,遥看中原,反而一眼看穿了中原局势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被你们忽略的地方。”

    众人更是疑惑不解。

    “武烈侯的计策正是要重建韩魏两国,就此破开死局。”

    赵高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震惊四座。重建韩魏两国?这怎么可能?

    “齐楚两国接纳和帮助韩魏两国的逃亡贵族,其冠冕堂皇的理由是什么?”赵高问道。

    “帮助他们重建王国。”扶苏迫不及待地说道。他有些激动,他预感到叔父又要在中原翻云覆雨了。叔父果然是天纵之才,这世上就没有他解决不了的事。

    =

    当初齐楚两国为了利用韩魏残军不断地侵扰中原,阻碍秦国控制和稳定中原的速度,不遗余力地予以帮助,而为了激励韩人和魏人的士气,齐楚两国拿出了最为冠冕堂皇的借口,那就是帮助他们复国。

    这个站在“大义”之上的借口一旦说出来了,再想改口就难了,所以这次齐楚两国攻打中原,不管他们真实想法是什么,高举的始终是这杆“大义”之旗,而这杆大旗的确给他们带来了很多便利。韩魏故土上的士人和庶民看到齐楚两国的军队杀进来了,纷纷夹道欢迎,鼎力相助。

    复国当然是韩人和魏人的梦想。虽然秦人在吞并韩魏两国之后,并没有血腥,也没有肆意盘剥,甚至与他们一起对抗天灾,但秦人和他们之间的仇恨太深了,他们对自己的故国还是有相当的感情,如果复国有望,他们当然会选择复国。

    然而,韩魏两国的逃亡贵族都知道,“大义”不过是强者掩盖“贪婪”的遮羞布,在利益面前“大义”这块遮羞布随时随地都会被强者扯下,露出他们凶恶狞狰的嘴脸。

    假如齐楚两国占据了中原,秦军撤回到函谷关以西,齐楚两国还会重建韩魏诸侯吗?当然不会,他们当然会置“大义”于不顾,瓜分中原土地,平分中原利益,至于他们的承诺,早就选择性地遗忘了。

    命运要靠自己主宰,指望齐楚两国帮他们“复国”根本不切实际。

    韩魏两国逃亡贵族不得不为生存而努力。就今日中原形势来说,是他们复国的最佳机会,但前提是,秦国不能败走中原,否则他们连生存空间都没了。

    秦齐楚三国对峙于中原,必须要缓冲,否则随时都会爆发大战,但三国目前都没有决战的条件,谁都不敢打,谁也打不起,所以必须重新构建屏障,最好的屏障无疑就是重建韩魏两国。

    这就是复国的机会,不过这个机会要靠他们自己去把握,靠他们自己去努力争取,利用当前中土大势的发展趋势和秦齐楚三国的困境,把秦齐楚三国拉到谈判桌上,从而给自己争取到最大的利益。

    魏国宁陵君和韩国横阳君暗中与秦国接触,就是在主动争取,试图把握住这个机会。

    韩魏两国逃亡贵族的想法在秦人眼里就是“痴心妄想”,根本不予理睬,在齐楚两国的眼里也是一样。

    齐国攻打中原,楚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与其合纵攻击,说白了就是想瓜分中原。武烈侯重返中原的消息一传开,齐楚两国就知道这一仗基本结束了,不能打了,再打就会把秦人逼急了,武烈侯很疯狂,假如他一怒之下鱼死网破,那齐楚两国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他们等待秦人坐到谈判桌上,三家共议瓜分中原。至于“大义”,帮助韩魏复国的事,根本不在他们的谋划之中。

    秦国不愿意承认失败,咸阳更不能接受割地赔城的耻辱。中原一旦因此被齐楚两国各自抢去一块,对咸阳来说不仅仅是耻辱,还关系到秦王政和咸阳宫的权威,关系到咸阳的政局发展,关系到朝堂博弈双方的胜负。

    现在秦国在中原战场上只有三个选择,一是放弃代北力保中原,二是重建韩魏两国,断绝齐楚两国瓜分中原的心思,三是承认失败,以割地来换取暂时的和平。

    显然,只有第二个选择符合秦国的利益,符合秦王政和咸阳宫的需要。

    秦国退一步,齐楚两国也退一步。秦国被迫重建韩魏两国,重建中原屏障,这是策略性上的后撤,虽然利益损失了,但可以保全颜面,可以为自己赢得恢复元气的时间,可以为北方战场确定胜局创造机会,可以为下一步吞并齐楚两国打下基础。齐楚两国重建韩魏,重建屏障,赢得了“大义”,也赢得了蓄积实力的时间,短时间内算是确立了三足鼎立之局。

    至于韩魏两国,回光返照而已,不堪一击,他们的复国不过是中土诸侯强国的战略需要,是秦齐楚三大诸侯国的战略缓冲,其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秦齐楚三国谁也不会天真地以为这道屏障可以永保鼎立之势。

    策略好定,实施难度却非常大,谈判过程中的利益争夺太过激烈,最终能否实现此策,还是要看实力,也就是在谈判过程中,秦军能否在北方战场连战连捷。假如秦军在最短时间内吞灭了燕国,镇慑了齐楚,此策肯定可以成功,而这将给中原至少带来两三年的和平,让河北顺利地恢复元气愈合伤口,同时还可以给秦国带来击败匈奴稳定北疆的充足时间,甚至可以让秦国完成西南策略。

    =

    赵高滔滔不绝,详细分析和推衍了中原战场上各方的利益需求,完整阐述了中原策略。

    “我们在中原战场上以土地换和平,把秦军从三线作战的困境中摆脱出来,继而一心一意经略北方战场,并想方设法完成南岭大渠的开凿,为实现西南策略打下坚实基础。”

    赵高说到最后,非常兴奋,挥舞着手臂,意气风发,“代北策略一旦完成,整个北部疆域稳固之后,我大军即可进入中原决战。中原决战结束后,我大军南下攻楚,同时深入西南作战,最终完成中土的统一。”

    帐内气氛高涨,将率官长们热烈讨论,对中原策略、代北策略、西南策略和统一大业之间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赵高当即拟写奏章,以统一大业为基础,以三大策略为核心,把吞灭赵国之后的统一进程做了全面阐述,这实际上就是一份统一进程图,而中原策略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它的重要性在于让秦军始终在一个战场作战,由此让秦国牢牢控制了整个中土大势的发展。

    站在统一的高度,再回头看今日中原危机,它就不是危机了,而是大秦大踏步迈向统一的转折点,是大秦就此走向强盛的天赐机缘。为了抓住这个机遇,大秦什么代价不能付出?

    公子扶苏和蒙武、隗藏等中原军政官长喜笑颜开,心里的阴霾一扫而空,几个月来的重压烟消云散。

    天近黎明之刻,这份奏章在众人的努力下终于完成。所有人都相信,咸阳在读完这份奏章后,肯定会不遗余力地支持实施中原策略。

    “我在中原的时间很短暂,最多只有一个月。”宝鼎对众人说道,“我到中原来,主要是威慑齐楚两国,逼迫他们坐下来谈判,至于怎么谈,用什么办法才能达到最终目的,那是你们的事。”

    接着他冲着公子扶苏、蒙武等人躬身致礼,“扭转代北战局的关键是屯田,屯田需要咸阳的财赋支持,更需要时间,而这一切都需要中原策略的成功实施。在此我恳请诸位以大秦为重,以统一大业为重,精诚团结,齐心协力。”

    扶苏等人齐齐还礼,轰然应诺。

    武烈侯的心在代北,中原策略说到底还是为了扭转代北局面。众人在感谢武烈侯拯救中原危难的同时,也看到到了他和咸阳之间越来越激烈的博弈,但武烈侯太厉害了,他志在天下,胸怀六合,始终把握着局势发展的脉络,料敌于先机,运筹于帷幄,致使咸阳屡屡处于下风,由此可以预见到咸阳政局的动荡会越来越剧烈。

    “在未来一个月时间里,我们一起打下中原策略的基础,然后我就会离开,接下来就要靠你们自己的努力了。”

    众人再度躬身致礼。武烈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虽然拿出了一个策略,但策略的实施却都交给了中原人,算是把功劳全部送给了他们,不过,若想把功劳拿到手可不容易,这其中不仅要大智慧,更要阴谋诡计,各种手段一起上,无所不用其极。

    “我去颍川和项燕谈判。大庶长去和齐人交锋。”宝鼎手指公子扶苏,“你是王子,身份地位不一样,所以你去和魏人、韩人商谈复国的事。此计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能否说服他们,让他们利用我秦国的支持从齐楚两国的威逼下争取到自己的最大利益,如果他们没有虎口夺食的勇气和决心,这场谈判将比我们想像的要艰难。”

    =

    宝鼎飞驰新郑,书约项燕。

    项燕没有直接回复,而是派范增以私人身份连夜赶到秦军大营拜会武烈侯。

    宝鼎出帐相迎,把臂言欢。闲聊了一会儿中山大战和代北的战事后,范增首先忍不住了,恭敬问道,“武烈侯打算弃守代北?”

    “我当然不会弃守代北。”宝鼎笑道,“所以我才日夜兼程赶到中原,我希望秦楚两国能够继续维持盟约。”

    范增连连摇头,“武烈侯,这种话就不要说了。直说吧,我们的条件是,东南战场上,秦军撤回江南,而中原战场上,我们收回陈。”

    宝鼎皱皱眉,问道,“齐国那边呢?”

    “吃到嘴的东西,临淄不会吐出来。”范增说道,“秦楚议和,齐国独木难支,这样武烈侯才有机会虎口夺食。”

    宝鼎淡淡一笑,又问道,“魏人和韩人呢?”

    范增不屑挥手,根本不予考虑。

    宝鼎笑了起来,“我在中原不能久待,所以我想把大家请到一起,开诚布公地谈一谈。”

    范增略感惊讶,急忙问道,“武烈侯何时离开中原?”

    “一个月。”宝鼎停了片刻,摇摇手,“还有二十六天。”

    范增脸色不变,眼里却掠过一丝惊慌。这是什么意思?秦军主力正在飞赴中原?武烈侯就给我们二十六天的谈判时间?

    第一卷 崛起 第352章 齐人的憋屈

    第352章 齐人的憋屈

    “请问武烈侯的条件是什么?”范增小心翼翼地问道。

    “从哪来,回哪去。”宝鼎神态从容,语气却是不容置疑,“楚国内有寿春政局动荡之忧,外有两线作战之患,你以为楚军还能坚持多久?或许在你们看来齐楚合纵有实力与秦军一战,但这是建立在齐楚两国互相信任的基础上,请问临淄和寿春之间有多少信任?你们楚国先有公子负刍篡位自立,接着权臣之间又爆发血腥厮杀,内讧不断,这种情况下临淄会相信你们多少?我和你们停战谈判的消息马上就会传到齐国,假如你是齐人,你还敢信任楚人?还敢继续发动攻击吗?齐人为什么撤离大梁?还不是因为对合纵没有太大信心,担心你们背信弃义倒戈一击?”

    范增抚须而笑,“武烈侯,你没有诚意啊。再说,这种拙劣的离间计,你认为有作用?你从代北千里迢迢而来,是要解决危机,而不是扩大危机。难道在你看来,拱手把代北送给匈奴人,比我们在中原打得头破血流更有利于秦国?”

    “我当然有诚意。”宝鼎笑道,“我可以不要陈,但陈不能给你。”

    范增诧异地看了宝鼎一眼,旋即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好高明的计策。

    大秦不愿意割地赔城,楚国也不愿意放弃陈,双方僵持的结果就是战场上分高下,但大秦显然不想放弃代北,所以武烈侯飞速赶到中原,试图谈判议和,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此他拿出了这么一个出人意料的策略,让韩魏复国。

    复国是韩人和魏人梦寐以求的事,只要秦国愿意把土地还给他们,支持他们复国,齐楚两国在“道义”上不得不支持,因为他们攻打中原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帮助韩魏复国。

    韩魏复国,这一仗暂时就不能再打了,于是中原停战。秦国摆脱了三线作战的危机,可以集中精力对付匈奴人。

    秦国集中力量于代北战场,不仅需要耗费国力,也需要耗费时间,齐楚两国因此达到了长期损耗大秦国力的目的,并为齐楚两国赢得了恢复和发展的时间。

    仔细想一想,此策显然符合各方利益。

    秦国主动让韩魏复国,避免了战败割地的耻辱,化解了中原危机;齐楚让韩魏复国,兑现了自己的诺言;韩魏复国成功,收益最大。

    但这是表明现象,实际上无论是秦国还是齐楚两国,都会想方设法遏制韩魏两国实力的增长。韩魏两国实力弱小,对秦国来说,有助于它下一步攻打齐楚,而对齐楚两国来说,只要时机合适,随时可以吞并两国。

    此刻秦齐楚三国都有各自的困难,都不想决战,但都想争夺中原利益,此策正好满足了三国的愿望,可谓绝妙好计。

    宝鼎说,我可以不要陈,但陈不能给你,那么陈给谁?无疑是韩国。韩国在陈重建,弹丸之地,可以暂为屏障,但因为没有实力,秦楚两国只要时机合适,一张嘴就可以将其吞噬。说白了,宝鼎就是利用此策,把秦楚两国之间的战争从今日转移到未来。韩国再灭之日,应该就是两国决战之时。

    同理,此策也适用于秦齐两国,以重建魏国来延缓双方决战的时间。

    但齐国不同于楚国,楚国内忧外患,自身实力又屡遭打击,而齐国除了大饥荒给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外,其四十年的积累足以支撑它继续打下去,所以齐国不会同意这一议和条件。

    宝鼎第一个找到楚国谈判,其目的正是要离间齐楚合纵。楚国一旦接受了此策,齐国拒绝魏国复国就在道义上失去了支撑,转眼间它就成了众矢之的,甚至可能出现秦楚韩魏四国打它一个的惊天逆转。所以只要秦楚达成妥协,中原局势立即逆转,齐国马上会陷入被动,最终不得不接受这一计策。

    楚国的妥协在武烈侯的整个中原谋划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范增准确把握到了这一点,当即决定提高楚国的价码。

    范增佯装疑惑,问道,“请武烈侯明言。”

    宝鼎笑着摇摇头,“奉劝你不要设置障碍,我在中原停留的时间很短。”

    范增无视宝鼎的威胁,追问道,“武烈侯打算把陈给谁?”

    宝鼎笑而不语。

    “韩国可以复国,但韩王人选必须由楚国决定。”范增无奈,毅然说出了自己的价码。

    韩王人选的决定权实际上就是韩国到底是谁的附庸国。

    楚国至今没有攻占陈,但陈及其周边地区过去都是楚国的国土,楚国此次攻打中原的目的就是夺回陈,然而秦军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竟然开辟了东南战场,攻占了九江重镇彭泽,导致楚国在谈判中失去了先机,如今不得不接受武烈侯的计策,让韩人在陈及其周边地区重建韩国。这时候,楚国若想实际控制陈及其周边地区,就必须牢牢控制韩国,使之成为楚国的附庸国,拥有对韩国杀生予夺之大权,如此,楚国等于夺回了陈,实现了此次攻击目的。

    宝鼎沉吟不语。

    范增躬身为礼,“武烈侯,楚军已经杀进颍川,就在新郑五十里之外,这是事实。此刻你我议和,你总要拿出一点诚意,你总不至于让我空手而回吧?”

    宝鼎脸色陡然冷肃,“是你入侵了我的国?”

    范增毫不示弱,“是你夺走了我的陈。”

    两人怒目相对,谁也不肯退让。

    赵高轻轻咳嗽了一下,笑着说道,“我刚刚接到东南战场的消息,武安侯已经在彭泽搜集到了足够的船只,马上开始大江,彻底切断楚国水师的退路。”

    范增不为所动,但面对武烈侯强大的威慑力,他不得不主动让一步。

    “楚国可以继续向江南提供钱粮援助。”

    秦国有西南策略,要开拓西南疆土,为此开凿南岭大渠,在江南垦荒屯田,整训军队。江南军队的实力这次充分暴露,让楚国腹背受敌,成为楚国的又一心腹大患,假如楚国再次给江南提供支援,让秦人凿通南岭,让这支大军去远征西南,对楚国的好处不言而喻。

    范增虽然对中原的利益拒不相让,但对把秦国拖进蛮荒西南,以加大秦国国力损耗,同时减少秦军对楚国江东方面的威胁,他还是异常的“热心”。

    宝鼎考虑良久,微微点头,“明天,我希望见到项君。”

    “如你所愿。”范增躬身说道。

    =

    宝鼎和项燕的谈判比较顺利,双方确立了议和原则之后,随即各自奏报京都。

    项燕非常果断,命令楚军火速撤出颍川,先在这一轮的议和谈判中占据优势地位。

    楚军撤退的消息迅速传到齐军。齐人正在与蒙武谈判,齐军统率太子安根本不愿接受这一议和条件,但因为不知道楚人的态度,所以也没有一口拒绝,以各种理由百般拖延,谁知楚人也不与他们通气,迅速撤出了颍川,让齐人立即陷入了被动。

    与此同时,公子扶苏与魏国宁陵君、韩国横阳君的谈判非常顺利。这两位都知道韩魏是砧板上的鱼肉,只能任由秦齐楚三国宰割,为了生存,他们只有使出浑身解数,奋力挣扎,力图在与各方的周旋中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宁陵君公子咎和横阳君公子越一个赶赴齐军大营,一个去拜见项燕,哀求齐楚两国帮助他们复国。

    项燕很快得到了寿春的答复。寿春害怕秦军主力返回中原,对东南战场的困局更是忧心如焚,所以迫不及待地答应了议和条件,要求项燕马上帮助横阳君公子越重建韩国,以最快速度与秦国重建盟约。

    不管齐国怎么想,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