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56部分阅读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56部分阅读

    的屠刀下,血流成河。

    赵葱上奏,要渡河作战,向秦军发动主动攻击,而渡河作战之重任将由代北军承担。这明显就是让代北军去送死,但此策一旦成功,代北军与秦军拼个你死我活,代北军固然全军覆没,而秦军也会遭受重大损失,如此一来,中山防守兵力虽然损失过半,但一则赵国去除了内部危机,二则也有利于维持中山战场的对峙之局。

    这是个两全其美之策,赵王迁令准,命令司马尚率代北军即刻出击。

    司马尚书告武烈侯,诸事皆妥,代北军将在明日夜间渡过呼沱水,考虑到彼此信任有限,司马尚提出要求,当代北军三成数量的军队渡河之后,请武烈侯赶赴代北中军,司马尚将把代北军的指挥权交给武烈侯。当然,转交兵权是借口,以武烈侯为人质才是目的。

    公子宝鼎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但公子扶苏、王翦、王贲、杨端和冯毋择、赵高等人却异口同声表示反对。司马尚改变了双方约定,这其中肯定有问题。

    王贲、杨端和坚决要求趁着代北军渡河之际发动攻击,围杀代北军,并趁机突破敌军防线,向中山赵燕联军发起全面进攻。

    宝鼎沉默不语。按照前期约定,代北军在撤出战场的同时把防线交给秦军,但司马尚在信中说机密已泄露,赵王命令他渡河攻击,已经没办法执行前期约定。联想到自己叫宗越设下的离间计,这一变化还是可信的。

    宝鼎抬手示言众人不要争论了。“上将军,你有何看法?”宝鼎询问王翦。

    “代北军渡河已不可改变。”王翦说道,“马上改变计策,以重兵布署于肥下,先包围代北军。不管代北军是投诚还是另有阴谋,我们必须先把代北军解决了。中山失去这五万多人的代北军,虽然还有十万左右的兵力,但真正有战斗力的不过半数。至于燕军那两三万人马不要考虑,在败局已定,大势已去的情况下,燕军绝不会拼死作战,相反,他们会以最快速度撤回易水长城,以阻击我们趁胜杀进燕国。”

    宝鼎连连点头,“若要让代北军全部过河,我必须和司马尚在一起。”

    王翦断然摇头,“你不能去,我去。”

    宝鼎脸色顿时变了。帐内众人更是一哄而起,极力反对。

    “歼灭代北军不过举手之劳,何必如此大费周折?”王贲忿然质问道,“代北军留不得,趁此机会将其全歼,一劳永逸。”

    宝鼎站了起来,冷声说道,“为什么保留代北军,理由我说了很多,也很充足。如果诸位继续在这件事上持否定态度,那就请离开中山战场。我需要绝对遵从命令的将军,而不是阳奉阴奉与我对着干的统率。”

    宝鼎态度坚决,斩钉截铁。众将受其气势威逼,再不敢提出异议。

    宝鼎冲着王翦躬身一礼,“上将军所虑,无非是担心司马尚背信弃义,以我之身来换取赵王的信任,但司马尚向我投降是事实,即便他把我交给了赵王,赵王是不是就因此相信他?还有,赵王敢不敢杀我?我与咸阳的矛盾天下皆知,囚禁我也罢,杀我也罢,只会有利于秦国而不利于赵国,请问赵王要我干什么?相反,上将军若代我而去,身陷樊笼,一则重创了我军士气,二则让咸阳有充足的理由重伤于我,所以此事只有我去,而且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我绝无危险。”

    帐内哑雀无声。王翦抚须沉思,良久,缓缓点头,断然挥手,“善!”

    当夜,宗越接到中山消息,证实赵王迁的确下令叫代北军渡河攻击。宝鼎信心更足,马上与王翦赶赴肥下前线布署一切。

    这日下午,秦军从呼沱水肥水段北岸阵线撤离,给代北军让出渡河通道。当夜两岸篝火如云,两军隔河对峙,气氛非常紧张。

    午夜代北军开始渡河,一列列全副武装的代北将士义无反顾地越过浮桥,在秦军虎视眈眈的目光下从容列阵。当大约两万代北军在南岸摆好一个攻守兼备的庞大战阵后,北岸代北军停止了渡河。如果秦军要半渡而击之,大战马上便会开始。

    就在这个时候,宝鼎在荆轲和遏云的左右护卫下,在东方无畏和三百黑鹰锐士的扈从下,冲出了秦军战阵,向代北军飞驰而去。

    在他们临近代北军百步之时,司马尚在卫士们的保护下打马冲出。两者相距三十步,司马尚驻马停下,飞身下马,恭敬而立。这一刻他的情绪非常复杂,有对故国的愧疚,有对回家的渴望,有对未知命运的忐忑,也有对武烈侯的敬佩。不管此人是否在前方设下了一个绝杀陷阱,单以今日他敢履行诺言,以自身为质赢取代北军的信任,这份胆气已足以傲视天下。

    宝鼎下马急步上前。荆轲紧随其后。司马尚稳定了一下心神,举步上前。隔五步,宝鼎伸出双手,热情相呼,“司马将军别来无恙?”

    两人见过面。当初代北大地震,宝鼎以中原粮食相救,代表李牧到中原谈判的就是司马尚。

    司马尚勉强挤出一丝笑容,躬身致礼,“今日得罪武烈侯,明日愿以性命相偿。”

    宝鼎急忙上前扶住司马尚,微微笑道,“将军言重了。将军以中土苍生为念,愿意重返代北抵御外寇,为我中土戍守北疆,此之大义彪炳青史,万古传名。将军请受我一拜。”宝鼎一躬到地,司马尚急忙阻止。

    两人稍稍寒暄两句后,各自上马并辔而行。

    “计策有变非我故意为之,而是迫不得以。”

    司马尚本想解释两句,但宝鼎一笑置之,“我需要一支完整的代北军,而代北更需要你们安然无恙的重返家园。”宝鼎指指两岸的灯火,颇为感慨地说道,“你能把他们带到这里很不容易,但你的使命还没有完成,你还带他们回家,带他们守护代北,带他们夺回失去的家园。”

    司马尚心情沉重,“代北局势如何?”

    “非常恶劣。你我必须日夜兼程赶赴代北战场。”

    司马尚犹豫良久,问道,“你相信代北人?”

    宝鼎笑了起来,“我以性命相托,这就是信任。”

    司马尚再无话说,对宝鼎愈发敬重,对未来不由自主的有了几分憧憬。

    代北军在高度戒备中全部渡过呼沱水,进入了秦军的包围圈。代北军虽然手中有武烈侯,但面对铺天盖地的秦军,无不暗自惊惧,毕竟当年武安君白起坑杀几十万赵军降卒的事太过骇人,它就像一层厚厚的阴霾,一直笼罩在赵人心里无法散去。

    秦军气势如虎,杀气腾腾,时刻准备围杀代北军。说句实话,秦军里对代北军恨之入骨的将士太多了,如果不是武烈侯在代北军做人质,让他们投鼠忌器,恐怕早有人按捺不住杀上去了。

    王翦意识到将士们的情绪越来越难控制,他担心出事,要知道这时候只要有人一箭射过去,必然会掀起一场血雨腥风。王翦书告宝鼎,改变代北军的安置地,连夜急行军赶到一百多里外的东垣安营扎寨,把两支军队彻底隔离,以防出现意外。

    第一卷 崛起 第340章 代北之地

    第340章 代北之地

    代北军急于脱离战场,他们在呼沱水一线鏖战数年,与秦军结下了生死仇怨,在这个令人窒息的地方每吸一口气,都会让他们闻到死亡的气息。

    司马尚一声令下,代北军犹如脱缰野马,向西北方向一路狂奔。

    东垣位于井陉和宜安之间,这里距离战场中心位置有一百多里,但它西有井陉要塞,北有呼沱水,东南方向则是秦军主力,代北军在此扎营,实际上还是处在秦军包围之中,只不过因为空间大了,可以让代北将士呼吸到新鲜空气,不至于在恐惧和血腥中窒息。

    休息一夜后,代北军的中高级军官在司马尚的带领下,赶到中军大帐拜见公子宝鼎。

    这些代北将率对公子宝鼎最初的认识来自于他在代北的惊天一刺,而对他产生好感则来自于代北大地震之后宝鼎对代北灾民的无私救助,其后宝鼎不惜代价拯救河北灾民更是让他们敬佩宝鼎的“仁义”,这一次宝鼎以自身为质拯救代北军于生死之刻,此种“高义”让这些将率们不得不发自内心地感激他。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代北人如果能顺利返回代北,必当为其效命以报答今日之恩。

    代北将士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家园,所以宝鼎稍加安抚之后,马上把代北局势和中土大势做了一番详细解说。用什么才能打动代北人,赢得代北人的信任?很简单,守住代北,稳定代北,让代北人过上安宁的日子,这就足够了。

    目前匈奴人占据云中,占据雁门郡大部,云中和雁门两地的代北人要么转移到代郡,要么南下避难于太原。秦军一边固守城池要隘,一边坚壁清野,以避敌锋芒,保存实力,等待援军。

    代北原有三万北疆军,由蒙恬和司马断统率,现这三万人马退守于代郡。不久前北疆军统率羌廆(hui)率十二万大军从中山战场秘密撤出,如今已经进入雁门,在治水和句注要塞一带阻击匈奴人。

    这一次匈奴人对代北志在必得,原因无他,匈奴人要统一大漠,目前阻碍匈奴人统一大漠的只有两个敌人,一个是河西的大月氏,一个是漠东的东胡人。大月氏与秦国结盟,在河西与代北之间对河南的匈奴人形成了夹击之势,所以匈奴人若想吞并大月氏,就必须占据代北,以改变这种被动局面。

    匈奴人这次动用了整个左方诸王的军队,还有单于庭的主力大军,估计控弦之虏在二十万到三十万之间,其兵力远远超过了代北守军,所以目前羌廆虽然率十二万援军进入了代北战场,但其主力全部隐藏于句注要塞,一方面被动防御以诱敌深入,一方面耐心寻找歼敌机会。

    现在的难题是,中山大战还没有结束,中山战场上的秦军主力还无法进入代北作战,缺少了这支军队,秦军在代北战场上无法形成兵力上的优势。

    假如中山大战结束,秦军主力全部进入代北作战,又面临一个更大的问题,咸阳根本没有足够的财赋支撑代北大战。

    代北战场太过遥远,粮草辎重运输困难,途中消耗极大,而秦军以步军为主,能否深入云中杀到阴山脚下,完全依赖于粮草辎重的持续供应。假如没有足够的粮草辎重,那么秦军主力就无法杀到阴山脚下,如此代北战场即使有足够的军队,也只能被动防御,据险而守。

    赵国是中土强国,赵武灵王变法图强,“胡服骑射”,开辟云中之地,修建长城于阴山脚下,赵国自此成为中土霸主,但它为何强而不盛,最终惨败于西秦?

    赵武灵王之所以名传千古,就是因为“胡服骑射”,赵武灵王以“胡服骑射”强大赵军武力,其针对的主要目标是谁?赵国最大的敌人又是谁?就是北虏,包括楼烦人、林胡人等等北虏诸种,后来更是出现了大漠霸主匈奴人。

    仔细看看历史,不难发现当秦国一次次东征的时候,赵国不得不面临两线作战的窘境。代北不能放弃,但若想守住代北,就要耗费国力,就要两线作战。赵军因为“胡服骑射”抗击北虏而强大,但同时它又被北虏活活拖垮了。当然,我们不能把赵国的灭亡归结为它在代北年复一年的征战,但代北的战争的确给赵国造成了国力上的严重损耗,而这种损耗肯定是导致赵国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现在,同样的难题摆在了秦国面前。外有日益强大的匈奴人,他们已经越过了长城,时刻威胁着中土的安危;内有关东诸侯国,秦国的统一大战虽然进行的如火如荼,但距离统一之日还是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秦国不得不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境。

    当宝鼎在分析代北战局的时候,他对这段历史的认识也就更为全面,对赵国败亡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刻,对帝国轰然倾覆的原因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代北,这块连接大漠和中土,这块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这块充满着无数传奇故事的土地,在帝国倾覆的过程中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

    代北将率们在宝鼎细致而详尽的解说下,对中土大势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对北方战局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代北的战略地位及其局势有了深刻认识。同时,宝鼎的才智也让他们为之折服。

    在此期间,他们知道在整个北方战局中,秦军的主战场是代北,首要对抗的敌人是匈奴人,而不是他们所认为的中山和赵燕联军,由此也就可以理解秦军为什么在中山大战尚未决出胜负之际,就调出十二万大军转战代北,也可以理解公子宝鼎为什么不惜代价甚至以自身为质招降代北军。

    从秦军这一系列举动中可以看到,代北战局非常紧张,秦军宁愿放弃吞灭赵国的机会也要守住代北,仅此一点,就足以让代北将士愿意与秦军冰释前嫌,并肩作战,因为秦军要保护的是他们的家园,是他们世世代代祖祖辈辈生息繁衍之地。

    咸阳的财赋不足以支撑两个战场的需要,所以秦军面临艰难选择,要么当机立断放弃一个战场,其实也就是代北战场,要么马上结束中山大战,集结所有主力北上作战。宝鼎选择了第二条路,但此策若要实现,关键在于代北军,只要能把代北军从中山战场上拉出来,秦军就能以摧枯拉朽之势结束中山大战,然后再与代北军一起转战代北,这样秦军在代北战场就取得了更多的优势。

    现在宝鼎做到了,他在大帐内的这番长篇大论也让代北将率们心里的顾虑有所消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方之间的矛盾,赢得了代北将率们有限度的信任。

    “我理解你们的心情,你们都想日夜兼程赶回代北,但请你们也要理解我。”

    宝鼎站在代北将率们面前,一边缓缓踱步,一边大声说道,“代北军现在是秦国的军队,但因为我和你们之间有约在先,代北军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将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将来你们既是代北的地方军,又是代北的镇戍边军,同时又是北疆常备军一部。这种特殊的存在,对咸阳来始终是个威胁,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我和咸阳之间的矛盾。未来,如何在保持代北军独立性的同时又赢得咸阳的信任和支持,从而上下齐心,固守边疆,是我,也是你们,我和你们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司马尚和代北将率们神情严峻,心里更是波澜翻涌。

    代北军为何有今天的覆灭之祸?说到底就是因为代北和邯郸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由来已久根深蒂固,谁也解决不了,而原因很简单,代北三郡的人口主要由楼烦、林胡等北虏诸种构成。当年他们是侵扰赵国的敌人,后来被征服,变成了赵国人,但这段历史不足百年,代北北虏诸种对赵国并没有什么归属感,在他们的心里,还是弱肉强食,强者为尊,所以他们对掌握强大武力的历任代北军政官长一般都很忠诚,而对邯郸的大王则不屑一顾、视而不见。

    这一次公子宝鼎拯救代北军于生死边缘,但这仅仅是代北军摆脱死亡威胁的开始,未来他们的路非常艰险,在武力更为强大的秦人和匈奴人的“夹击”中,他们随时都有灭顶之灾。

    生存是他们现在首要考虑的问题,而公子宝鼎正在试图为他们寻找一条合适的生存之路。

    生存的核心问题就是肚子问题,就是要吃饱穿暖。代北北虏诸种为什么至今对赵国没有归属感,原因也很简单,赵国至今没有解决他们的“肚子问题”。诸侯国的国力毕竟有限,即便是拥有河北富裕之地的赵国,其国力可以征服代北北虏,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肚子问题”。“肚子问题”不解决,仅靠武力强行镇制,矛盾必然日积月累,必然有爆发的一天。

    宝鼎由此说到了中土的统一。统一之后的中土不再有诸侯国,不再有争霸兼并,不再有年复一年的战争,如此国民可以休养生息,可以安居乐业,国力会飞速增长。国力增长了,就有余力“开发”代北,发展代北。代北北虏诸种可以从现在的以“畜牧”为生过渡到以“半畜牧半农耕”为生,由此来提高生活水平。像今日的雁门、代郡两地完全有条件大力发展“农耕”,以增加代北自身实力。

    肚子问题解决了,基本矛盾解决了,其他矛盾也就容易解决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代北人当前最为急迫的任务就是守住代北,把匈奴人赶出长城,从而给大秦创造统一中土的良好条件。

    假如代北人在这一次代北大战中奋勇作战,击败了匈奴人,夺回了长城,那么代北人必将赢得咸阳的信任。反之,假如代北人居心叵测,试图保存实力割据自立,甚至勾结匈奴人,为匈奴人占据代北暗中出力,其结果可想而知。

    由此引出一个问题,秦人是否有实力击败匈奴人?

    “大秦有绝对的实力击败匈奴人。”宝鼎给了代北人一个非常肯定的答案。

    从大势上来说,匈奴人在大漠的东西两边都有虎视眈眈的敌人,单于庭的内部更是矛盾重重,被征服部落也是蠢蠢欲动,也就是说,在匈奴人没有统一大漠之前,匈奴人不敢与中土人决战。一旦决战,无论打赢了还是打输了,匈奴人都将付出惊人代价。这是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大漠更是如此,匈奴人的实力一旦因此而衰落,大漠上必定狼烟四起,匈奴人将就此失去统一良机。

    大秦是否有决战之力?大秦也没有,大秦和匈奴人比起来,目前形势更为不堪,大秦也要避免决战。

    “代北大战的最终目标就是把匈奴人赶出长城,将其驱赶到阴山以北。”

    宝鼎说到这里,目光从代北将率们的脸上一一扫过,“李牧大将军曾带领你们击败过匈奴人,给了匈奴人以重创,导致匈奴人十几年不敢逼近长城。我们是不是能用同样的计策再败匈奴?显然不可能,匈奴人也会吸取教训,他们绝不会重蹈覆辙。这次匈奴人集结重兵南下攻击,但匈奴人却迟迟不愿大举侵入代北腹地,已经清楚地证实了这一点。”

    “这一仗到底怎么打?在目前中土形势下,我们又如何以最小代价赢得最大战果,直至最终实现我们的目标,现在都没有答案。”宝鼎用力挥动了一下手臂,“从我走进代北军开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将和你们待在一起,与你们同生共死,并肩作战,直到赢得代北大战的最后胜利。”

    “这就是我的承诺。我信任你们,请你们也信任我。”

    司马尚和代北将率们大为感动,轰然应诺。

    有了宝鼎这句话,代北军就有了生存的保障,更重要的是,宝鼎带给了他们希望。

    =

    “代北军只有十天的修整时间。在这十天内,你们可以得到粮食武器的补充,但更重要的是,你们必须安抚自己的部下,必须让他们知道匈奴人正在入侵代北,他们要马上返回代北作战,去守护自己的家园和亲人。”

    “明天,我的太傅和护军中尉两府官员将与我会合。十天后,我的虎烈军将与我会合。代北军和虎烈军由我统率,转战代北。”

    宝鼎转身走到地图前,手指地图上的太行山,“这是飞狐陉,是连接代北和河北的要隘。我们将从这里翻越太行山,进入代北战场。”

    司马尚面露吃惊之色,代北将率们也是惊疑不定。如果从飞狐陉返回代北,那首先就要占据中山,难道秦军有把握在十天内击败赵燕联军,消灭赵国,拿下中山?

    “王翦……上将军开始攻击了?”司马尚忍不住问道。

    宝鼎微笑点头,抬头看看帐外的天色,“黄昏时分,上将军就会送来好消息。不出意外的话,昨夜秦军已经全面突破呼沱水防线,明天可以攻占灵寿,三天后可以拿下中山首府顾城,第四天可以抵达鸿上塞,打开进入代北的通道。第六天,秦军选锋军必定可以杀到武遂城下,直逼燕国长城。”

    帐内鸦雀无声,气氛凝重。

    司马尚和代北将率知道秦军的实力,也知道王翦的厉害,更知道赵国在失去代北军之后基本上没有抵抗之力。赵国毕竟是他们的国,不论他们对这个国和这个国的君主有多少不满和怨恨,此刻听到这个消息,心情还是非常复杂。曾几何时,他们为这个国酣呼鏖战,为这个国抛头颅洒热血,尔今这个国灭了,就在他们的眼前被秦人屠杀,他们的心怎能不痛?

    =

    秦军绝不会给赵燕联军重新布防的时间。

    当代北军渡河之后,当代北军向东垣方向急速行进的时候,王贲带着主力杀进了赵军防线。

    赵葱判断错误,而这个错误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以为秦军绝不会放过代北军,他以为秦军要在围杀代北军的过程中付出相当代价,谁知秦军转眼就杀了过来,在他的军队刚刚进入防线,在他的军队措手不及之下,秦军以雷霆之势,排山倒海一般杀了过来。

    秦军未能围杀代北军,未能报仇雪恨,他们积压在心里的仇恨无处发泄,他们冲天的怒火熊熊燃烧,在他们即将爆发的时候,王翦的剑指向了呼沱水北岸,于是,一场血腥的杀戮开始了。

    没有人可以阻挡暴怒之下的秦军,赵军在呼沱水一线的堡垒顽强坚持数月之后,突然崩溃了,在秦军疯狂的攻击下瞬间崩溃。

    赵军惨遭杀戮。秦军挡者披靡,摧枯拉朽一般摧毁了赵军的呼沱水防线。

    赵葱誓死不退,血战而死。

    一夜之间,十几万秦军便越过了呼沱水,兵分数路杀进中山。

    王贲攻占灵寿。

    章邯攻占曲阳。

    杨端和攻占顾城。

    曝布带着虎烈军飞速疾驰,抢占曲逆,切断了赵燕联军的退路。

    太子丹率燕军拼死突围,最终带着数千人马逃回燕国。

    赵国君臣和赵军残部被秦军包围在庆都城。当日,赵王迁投降,赵国灭。

    第一卷 崛起 第341章 代北的未来

    第341章 代北的未来

    中山大战五天后结束,秦军完胜,以最小代价赢得了最大战果,实现了战前所定目标,一举扭转了严峻形势。

    消息传到东垣,代北大营的气氛骤然紧张,代北将士惶恐不安,唯恐秦人背信弃义将他们全部围杀。虽然武烈侯公子宝鼎及其两府官员就在营中为质,但谁敢说秦人不敢进攻?谁能担保这其中没有阴谋诡计?谁敢拍着胸脯保证司马尚不会出卖他们?

    假如武烈候招降代北军的目的仅仅是分裂赵军,然后分而击之,以先易后难为攻击顺序,先取中山,再杀代北军,那么接下来就是代北军的覆灭之日了。这种猜测和流言一经传开,其后果是灾难性的,尤其那些中下级军官,更容易在冲动中失去理智。

    宝鼎也没有办法解决这个危机,这是信任问题,要想让昔日的生死仇敌一夜间化敌为友那是绝无可能,所以宝鼎只能警告各军统率,尽可能安抚自己的部下,不要让他们做出祸及整个代北军的蠢事。

    司马尚和几位统率建议马上离开东垣,火速赶赴鸿上塞,以最快速度翻越飞狐陉返回代北。尽快返回代北是稳定代北军心的唯一办法。

    “既然中山大战已经结束,返回代北的路已经打通,大军继续留在东垣当然会让将士们更加恐惧,军心也会越来越乱。”司马尚诚恳说道,“武烈侯,秦军横扫中山,势如破竹,损失极微,只要稍加整顿马上就可以对代北军展开攻击,所以代北将士的担心不是没有。请武烈侯站在代北军的立场上,替代北将士们想一想,军中之所以流言四起,实在是为形势所迫,有相当一部分人显然承受不了这种重压,假如我们不能马上撤离河北,后果不堪设想。”

    宝鼎却有自己的担心,“中山战场大规模的攻击虽然结束了,但局势很乱,也很紧张,此刻代北军突然进入中山战场,并纵穿整个战场急赴鸿上塞,必然会打乱秦军的部署,给秦军的行动造成相当大的影响。这时候双方将士更容易产生冲突,极有可能酿成大祸。另外,代郡的蒙恬和司马断两位将军在接到中山大捷的消息后,还要做出相应安排,然后大军才能穿越飞狐陉。这需要时间,我们即便以最快速度赶到鸿上塞,也不可能马上穿越飞狐陉进入代北。”

    司马尚极力劝说,“正因为中山局势很乱,秦军主力正在一边集中力量攻打燕国,一边打扫战场剿杀残余安置俘虏,根本没有精力对付代北军,这才让代北将士们有一点安全感。”司马尚叹了口气,“将士们心中恐惧,一心一意要回家,路上即使和秦军发生一些小冲突,他们也会忍耐,绝不敢酿成事端以致于失去回家的机会。大军到了鸿上塞,距离代北不过咫尺之遥,将士们看到了希望,军心自然也就稳定了。武烈侯,大军驻扎东垣与驻扎鸿上塞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请武烈侯三思。”

    代北军其他几位统率也纷纷进言。

    宝鼎考虑良久,断然接纳了司马尚等人的建议,急书王翦,陈述了代北军即刻移师鸿上塞的原因,请王翦马上做好部署,确保代北军顺利抵达鸿上塞。

    接着宝鼎下令,代北军火速开赴鸿上塞,回家了。

    这个消息迅速传遍代北军大营,将士们欢呼雀跃,士气骤然高涨,各种流言蜚语统统消散,所有人的心中只剩下一个念头,回家,马上回家。

    =

    代北军进入中山战场的确影响到了秦军的部署。

    代北军与秦军的仇怨毕竟太深,而秦军在中山战场上的胜利又助长了将士们的信心和士气,因此围杀代北军的呼声再度高涨。王翦和公子宝鼎凭借个人威望,强行压制,严厉警告各部将率,要求他们从大局出发,从代北战局出发,不要因小失大,更不要拿将士们的性命当儿戏,坚决遵从统率部的命令,若有违抗军令者,严惩不贷。

    代北军急于脱离秦军的包围,日夜兼程,两天内便赶到中山首府顾城,又经过两天的翻山越岭,代北军终于顺利抵达鸿上塞。至此,代北军总算在中山战场暂时摆脱了秦军的包围,不至于遭到秦军的四面围杀了。

    然而,更严重的问题也就来临了,还是生存问题,但这个生存问题牵扯到方方面面,关系到整个代北的现在和未来,如果此刻不能解决,那么代北军即使顺利返回代北,前途也是一片黑暗,生存更是难上加难。

    代北三郡的人口构成中,主要以北虏诸种为主,而楼烦和林胡是代北的“土著”,是代北最大的两个北虏部落。其次就是白狄人,东胡人,义渠人,空同人,中山人等等大大小小至少数十个不同种族的部落。

    河北、晋中过去都是赵国的土地,这些地方的赵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在不同时期也陆陆续续迁移了一部分到代北,但人口总数和代北的北虏诸种人口总数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代北是贫瘠的蛮荒之地,诸种部落大都以畜牧为生,农耕发展缓慢,生活水平普遍较低,于是代北的北虏诸种自然要频繁入侵赵国大肆掳掠,这成了赵国发展的最大阻碍。赵武灵王发奋图强,积极变革,以“胡服骑射”强大赵军武力,然后远征代北,在开疆拓土的同时试图平息边患。然而,代北的北虏诸种尚未完全征服,阴山以北的北虏诸种又杀了过来,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赵国只好修建长城。

    长城起到了一定的阻御作用,但代北的战乱始终是赵国的“心腹大患”。李牧重创了阴山以北的匈奴人,又征服了代北三郡及其附近的北虏诸种,总算给代北赢得了一段短暂的和平时间。也就在这段时间里,赵国频频出击,庞煖和李牧南北联手,先后击败了燕国和秦国的攻击,斩杀了两国军队的统率辛剧和蒙骜,更合纵魏楚等国西击函谷关,重创大秦。但这段“辉煌”的时间太短。秦王政在结束了国内政局的剧烈动荡之后,马上发动了反击,利用赵军征伐燕国河北空虚之机,给了赵国以重创。

    庞煖死去,李牧和代北军就此成为守护赵国的最后一道“防线”。这道“防线”攻守兼备,先后两次重创秦军,桓齮和蒙武先后战败,而王翦也是寸步难进。

    代北军为何如此强悍?代北军由代北的北虏诸种组成,李牧利用与匈奴人作战的机会,把他们打造成了一支战无不克的精锐,创造了以骑兵为主力的作战方式,颠覆了中土几百年来以步军车军联合作战为主的作战传统。秦军之所以屡屡败于李牧之手,关键就在于攻击理念和战斗方式的落后。

    代北军既然是代北北虏诸种部落的联合大军,那么由此不难推测到代北的地方制度,那就是郡县下的部落自治。代北人口以北虏诸种为多,代北经济又极其落后,再加上年复一年的战争,可以想像代北三郡对诸种部落的约束力有多大,也可以想像邯郸对代北的控制力又有多大。但代北需要邯郸的财赋支持,而邯郸又需要代北的武力以保证其北疆的安全,所以两者又不得不努力维持这种局面。这就是邯郸和代北的矛盾根源所在。

    现在赵国灭亡了,秦国占据了代北,而秦国若想在代北站住脚,就必须得到代北军的支持,必须得到诸种部落的支持,而诸种部落则需要秦国的财赋支持,于是邯郸和代北之间的“故事”就在咸阳和代北之间重演。

    秦军若在中山战场围杀了代北军,把代北诸种部落的军队全部消灭了,那么可以想像秦军在代北的处境。秦军在代北失去了诸种部落的支持,四处都是敌人,秦军还能守住代北,还能在代北站住脚吗?

    宝鼎之所以要招降代北军,之所以能说服王翦,其原因就在这里。

    代北军最早是为了活下去以便顺利回家,所以除了保命其他的都不考虑。现在命保住了,家也可以回去了,他们就要考虑更多的问题了,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切实利益,关系到自己部落的生存,关系到族人的未来。

    宝鼎当然早就想到了这些问题,而这些问题能否顺利解决,正是他在代北布局的关键所在。

    在东垣的时候,宝鼎在军议上就谈到了一些代北未来的事情,以安抚这些代北军将率实际上也就是代北诸种部落的首领们,但当时这些人还没有心思考虑未来的事情,而现在形势变了,处境变了,他们在回家之前,首先就要考虑自己的未来利益了。

    =

    抵达鸿上塞的当天晚上,宝鼎召集代北军的中高级军官们到行辕议事。

    宝鼎是主掌代北和河北两地的军政官长,他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不可能始终待在代北军里,尤其在他进入代北之前,他必须把河北的军政事务处置妥当,还要把有关代北军的地位、权力等等一系列关系到代北军切实利益的复杂问题马上解决。为此他要拿出一个具体的方案,而这个方案若要得到咸阳的同意,还要与咸阳进行艰难的“讨价还价”,所以宝鼎必须离开代北军一段时间以处理这些军政事务。

    宝鼎要离开代北军,这在将率们的意料之中。

    宝鼎的身份和地位决定了他不可能一直做代北军的“人质”,而代北军也不敢一直把他扣作“人质”,除非代北军不想活了。

    “我说过,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将和你们待在一起。这是我的承诺,在我们双方没有赢得彼此的信任之前,我不会离开你们。”宝鼎望着帐内的众将,郑重其事地说道,“现在我离开几天,不过是要处理一些重要的军政事务,而这些军政事务,直接关系到代北军的生存和代北人的未来。我把这些事情处理好之后,我就回来,和你们一起去代北。”

    帐内一片死寂,众人神情凝重,气氛更是非常压抑。

    宝鼎理解他们的心情,“我说过,我信任你们,但请你们也要信任我。”

    帐内依旧沉默。这段时间的相处,宝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代北军的尊重和信任,不知不觉间,代北人对他渐渐产生了一种依赖。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现在他们除了依赖宝鼎,还能依赖谁?

    宝鼎望向司马尚。司马尚勉强露出一丝苦笑,但他没有说话,他也不知道说什么。公子宝鼎是大秦第一权贵,主持代北和河北两地军政,位高权重,指望他亲自统率代北军事实上根本不可能,能够得到他始终如一的“照顾”就已经是天大的恩赐了。

    “今天请你们来,不是告诉你们我要离开一段时间,而是和你们商量代北和代北军的未来。”

    宝鼎看到众人齐齐抬头,目露期待之色,不禁

    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