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49部分阅读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49部分阅读

    斗得两败俱伤?但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双方都没有了退却的余地,谁退却,谁就要惨遭另外一方的疯狂打击。

    这时候,就需要宝鼎出面斡旋了。

    斡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太难。斡旋成功的基础是必须让斗争双方都能获得各自满意的结果,但就目前咸阳政局来说,根本找不到一个让双方都能满意的妥协方案,这就是宝鼎迟迟不愿出面的重要原因。

    现在,宝鼎终于开口说话了,而之所以说话,是因为楚国政局即将发生第二次巨变,一旦阳文君及其势力遭到血洗,楚系熊氏失去外援,对咸阳宫的重要性大大降低,那么咸阳风暴中僵持双方的心理都将产生重大变化,此消彼长之下,秦王政的态度会由妥协转向强硬,最终就算宝鼎出面支持老秦人和楚系,秦王政的屈服也是极其有限,宝鼎及其利益集团从这场风暴中所获得的利益也是微乎其微。

    宝鼎不能保持沉默,必须开口说话了。

    秦王政已经表达了妥协的意思,那么宝鼎一旦开口,他就要给老秦人和楚系施压,迫使他们也主动寻求妥协,从而让宝鼎能够尽快争取时间化解这场风暴,以期从中获得最大利益。

    宝鼎等到帐内众人把自己这句话“消化”之后,这才冷冷地扫视了众人一眼,“中原虽然摆脱了大饥荒的,但若想让中原人彻底解决饥饿问题,还要等到秋收之后,所以中原当前的重任就是确保秋收,为此,中原各军要尽快把主力集结于陶城和昌邑一线,全力防御齐国的攻击。”

    停了一下,宝鼎又说道,“秋收之后,中原各郡马上调集地方军赶赴陶城和昌邑,代替中原主力镇戍中原,而中原主力则急速渡河北上赶赴呼沱水一线,参加中山大战。”接着他用力挥动手臂,大声说道,“大家以此策略商议具体方案,奏报咸阳。”

    =

    武烈侯对咸阳政局的态度第一时间传送到咸阳、河北和东南三地。

    上将军王翦和昌平君熊启马上给宝鼎写信,请他出面斡旋,以免与咸阳斗得两败俱伤,最终一无所获。

    如此一来,咸阳博弈双方都积极寻求妥协之策,宝鼎总算等到了出面斡旋的机会。

    宝鼎考虑良久,拟定了一个斡旋方案。

    秦王政当前最为急迫的事是挽救自己的威信,而挽救自己威信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统一战场上建功立业。只要他吞并了六国,统一了四海,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他的威信将达到一个从未有过的巅峰高度。

    为此,他需要赢得军队的支持,赢得将士们的信任,他需要与老秦人重建信任,而最好的最有效的最简捷的办法就是给武安君白起翻案,为武安君昭雪沉冤。

    当前宗室大量进入朝堂和军队,尤其武烈侯公子宝鼎更是功勋显赫,公子扶苏和公子高两位王子也是以弱冠之龄出镇地方,在前线冲锋陷阵。宗室的崛起不但在速度上惊人,在数量和质量上也是有目共睹,这时候秦王政为武安君翻案,承认昭襄王所犯下的错误,不但无损于君王的颜面,无损于宗室的威望,反而有助于秦王政和老嬴家在大秦子民的心目中烙刻下公正无私的印记,这事实上可以让大秦王室赢得子民的信任和拥戴。

    秦王政一旦下令给武安君白起昭雪沉冤,他首先便在这场争斗中的最后阶段赢得了主动权。

    老秦人必然会做出回应,主动妥协。老秦人主动妥协了,楚系当然紧随其后,那么接下来的斡旋就有了很大的腾挪余地,双方都会选择更好更灵活的妥协方案。

    宝鼎在此基础上,首先提议立储。如果能迫使秦王政在立储一事上做出承诺或者积极回应,那么本利益集团就算在这场斗争中获得了最大的收益。

    秦王政不可能马上立储,这等于是“投降”,他不会答应,所以宝鼎拿出了一个“三步走”的方案。第一步是公子扶苏封君。第二步则在消灭赵国之后,公子扶苏出任秦军“监军”一职,拥有一定的军权。第三步则在统一中土之后,以功勋赢得储君之位。

    其次就是国策的变革。在这一点上,宝鼎绝不让步,秦王政必须答应国策变革,而且在未来五年内,大秦国策必须适应形势的发展,必须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拿出一个治理庞大帝国的一揽子新政策。

    国策变革的核心其实就是权力和财富的分配。过去大秦的疆域有限,权力和财富也有限,现在大秦正在走向统一,权力和财富都在急剧膨胀之中,继续按照原有的分配方案必将导致各阶层的矛盾激烈化,所以宝鼎提出的国策变革的重点就是拟制一个能让各方都能接受的新的权力和财富分配方案。

    在这个新的分配方案中,宝鼎一如既往,强调“以民为本”,这个民是指庶民,包括社会地位很低的商贾。统一后,要“与民休养”,这是安抚子民,赢得民心的唯一办法。以“与民休养”为原则,大秦的赋税、律法、土地、工商、农耕等等与子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制度都要做出修改,比如减免赋税,废除“连坐”原则和残酷的肉刑,土地有限度的私有化,农商并重等等。

    庶民在新的分配方案中受益之后,接下来就轮到“士”了,也就是贵族的利益分配,这是最难的一部分,也是宝鼎最没有把握的一部分。

    之所以没有把握,关键就在于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如何调整,这不仅仅关系到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利益瓜分,更关系到君王和贵族之间的利益分配。

    如果以高度中央集权为基础,那么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就是垂直控制,归结到制度上就是中央领导下的郡县制。但考虑到实际情况,统一之初六国之民对大秦的抵制和反抗,再加上疆域辽阔,中央和遥远郡县之间交通不便,讯息传递困难,中央若想牢牢控制这些郡县难度太大。中央如果不能牢牢控制这些郡县,那如何保障这些郡县始终如一的遵从中央的命令,维护中央的统治?

    宝鼎拿出的对策就是分封和郡县并行制度。在咸阳可控地区实施郡县制,在咸阳难以控制之地实施封国制。

    封国就是分封诸侯,但自战国以来,各国变革的重点就是遏制和断绝诸侯分封,于是就有了封君制度。封君制度的关键就是封君对自己的封地仅仅拥有“经济特权”,其他诸如军政财制度都要绝对遵从中央,也就是说,封地的权力归中央,封地的财富归封君。

    封君制对诸侯国来说非常合适,毕竟诸侯国疆域有限,中央对这些地区可以实际控制,但中土统一后,未来的帝国疆域辽阔,封君的封地距离京城有几千里甚至万里之遥,中央实际上失去了对这些地区的控制,所以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割据称霸等一系列可能危及到帝国安危的事情发生,中央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这些地区实施封国制,以封国代替郡县。

    之所以以封国代替郡县,其原因很多。诸侯争霸六百余年,今朝一统,中土人肯定需要一个适应和接受的过程。新帝国疆域辽阔,中土人从来没有统治过这么一个庞大的帝国,从君主、中央到地方,同样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有就是战国时代各诸侯国实行的大都是分封和郡县并行制,这里面牵扯到观念思想、文化学术、历史渊源、制度建设等等一系列复杂问题,所以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也要有个平稳过度和稳步发展的过程。

    但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封君的权力有多大?封国的地位又如何?封国和郡县之间又是什么关系?

    如果“师古”,从周朝的制度,那封国就是诸侯国,诸侯国是中央的藩属,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拥有所有的权力,由此必将重演春秋战国诸侯称霸之祸,这是历史的倒退,秦王政不会答应,大秦法家大臣们也绝不会接受。

    宝鼎借鉴后世历史经验,把封君制和藩镇制相结合,提出封国地位与郡县相等,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封君在封国内是名义上的统治者。封君府的事务由“相”主掌,封国的行政权则由“太守”主掌,守、相不可以兼任,以便互相牵制。边陲封国有戍守疆土之责,所以边陲封国的防务由镇戍军主掌。

    这个修改后的封君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封君、守、相和镇戍将军的职责,把封君之权、行政权和军权划分得更为清晰,由此彻底断绝了地方势力割据称霸之祸。当然,制度归制度,制度要靠人去执行,假如执行的人野心勃勃,公然对抗律法,那这个制度也就形同虚设。

    所以,宝鼎在新的封君制度里增加了至关重要的一条,非嬴姓宗室,不得封君。这个嬴姓宗室,在宝鼎的方案里就是秦王政的子嗣,帝国统一之初,儿子翅膀没有长硬,总不会造老子的反。退一步说,即便封君造反,那也是老嬴家内部之争,不管最后哪一方赢了,帝国还是老嬴家的江山,不至于引发改朝换代的大浩劫。

    宝鼎最后提到了削藩。从历史经验来看,未雨绸缪有好处,尤其在律法上把削藩一事确定下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醒君王和中枢,告诫封君和功臣,分封和郡县并行制是暂时的,是为了稳定这个新兴的庞大帝国,一旦帝国稳定了,国力强大了,民众安居乐业了,那么帝国的制度必然要过度到中央集权下的郡县制,分封制必将退出历史。

    此策一出,宝鼎算是彻底断绝了宗室功臣们分封诸侯的念头。

    既然分封诸侯这块大肥肉吃不到了,那等于君王首先在权力和财富分配中拿到了最大的利益,接下来,用什么分配方案才能满足贵族们的利益?

    宝鼎只能妥协,他必然要走上维护贵族利益之路,从爵位的继承到财富的保护,以权力的继承和财富的增加来换取贵族们对帝国的忠诚。也就是说,无论是传承至今的老贵族,还是新兴的军功贵族,他们都将一代代延续下去,最终形成庞大的豪门世家,形成实力强悍的门阀。

    宝鼎痛恨门阀,门阀的兴起不但削弱了中央集权,也给中土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就目前的条件来说,宝鼎为了帝国的强盛只能加快中央集权的速度,但为了中央集权不至于走向极端,他又不得不竭尽全力维护贵族们对权力和财富的占有,所以,他明知这种制度会在未来造成世家,门阀,最终会严重削弱中央集权,但也只能这样走下去。

    然后就是确保寒门军功贵族的利益。

    后世从隋唐开始,以科举制度来大力拓展寒门士人的权力和财富,继而打击世家,扼杀门阀,确保君权至上的中央集权制度。可惜的是,科举制度的推行需要太多的条件,而这个时代根本不具备这些条件,所以即使实施官学和私学并行发展的制度,寒门士人受制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尤其在中土和平的大背景下,他们想在帝国的权力和财富分配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可以说是绝无可能。

    宝鼎所能做的,也就是在当前条件下,最大程度地保证寒门士人的利益,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中的优秀者能够进入贵族行列,也能在权利和财富分配中获得一份收益。

    宝鼎把这份斡旋方案以私人书信的方式,同时写给了秦王政、两位丞相,上将军王翦和昌平君,以及驷车庶长,太尉和御史,还有就是公子扶苏,征询他们的意见。

    第一卷 崛起 第325章 退一步

    第325章 退一步

    为武安君白起昭雪沉冤,确立公子扶苏的储君地位,这都是秦王政可以做出的妥协,可以缓和他与老秦人、楚系之间的激烈矛盾,但无论是老秦人还是楚系,他们最终目的不是为武安君翻案,也不是把公子扶苏推上储君之位,而是要最大程度地攫取统一后的权力和财富,这才是这场风暴愈演愈烈的真正缘由,而这是秦王政所不能认同和接受的,也是宝鼎在斡旋方案中最难解决的问题。

    宝鼎的方案给了那些抱着分封功臣想法的人以迎头一击。不要说功臣了,就连普通宗室都没有分封的资格,唯独有分封资格的就是君王之子,但君王之子的分封也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分封诸侯,其在封国的统治权不过是象征意义,而且还有“削藩”这把高悬的律法宝剑,这把宝剑一旦落下,封国取消,分封的王子们就连那点象征意义的统治权都将烟消云散。

    或许有人抱有幻想,认为“削藩”并没有想像的容易,但封国的权力被瓜分,守、相和镇戍将军互为牵制,尤其镇戍军被中央牢牢控制,一旦时机合适,只要君王一声令下,镇戍军就能把试图割据称霸的封君彻底消灭。镇戍将军独揽封权才是这一制度最为强悍的地方,而镇戍将军的频繁调动又确保了中央对封权的掌控,由此遏制了封君对权力的侵占和保证了“削藩”对封君的威胁。

    统一后的帝国实行中央领导下的封国和郡县并行制,而王子们分封诸国,确保了一定程度的中央集权,确保了中央对庞大疆土的实际控制,所以此策实际受益者是秦王政,是中央,是未来的帝国。

    正因为帝国的未来获得了坚实的保障,那么贵族们的利益也因此得到了保障,虽然从短期利益来看,贵族们尤其那些功臣们并没有从统一中获得最大收益,但从长远来看,他们的家族可以获得世世代代的荣华富贵,可以世世代代分享帝国的权力和财富,相比“暴富”之后带来的各种风险,贵族们应该更愿意接受这种“细水长流”式的没有任何风险的分享权力和财富的方式。

    唯一在这场对未来帝国权力和财富分配中没有获得任何好处的就是寒门士人阶层,虽然通向权力和财富的大门依旧是打开的,甚至比过去更大了,但因为中土的统一,大争之世的结束,依靠军功而获得权力和财富的路基本上被断绝,寒门士人若想跻身权力的高层甚至巅峰,就必须另谋他路,而依附权贵成为其门下的门生故旧显然是最好的途径。

    当年商鞅变法,二十等军功爵重新分配了大秦的权力和财富,造就了一批批军功贵族,增强了大秦的国力,帮助大秦统一了中土,但随着中土的统一,时代变了,形势变了,二十等军功爵的历史使命也基本结束了,昔日曾经造就了一批批军功贵族和帮助大秦统一中土的强大动力之源就此走向枯竭。

    代表新兴力量的寒门军功贵族在大秦统一中土的过程中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最后摘“桃子”的却是豪门世家贵族,这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无奈。

    历史总是在前进,事物总是在发展,适应新时代的新国策终究要代替旧国策,否则帝国何以发展,何以生存?

    始皇帝和追随他的一批寒门军功贵族没有在帝国统一后及时调整国策,更没有让同样在统一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的豪门世家贵族分享权力和财富,结果当一惊涛骇浪凶猛地冲击着新兴帝国脆弱身躯的时候,帝国支撑不住,最终轰然崩裂。

    当然,假如宝鼎的变革策略得以实现,那么帝国诞生之后,寒门士人还是会想方设法攫取权力和财富,而君王和中央也会利用这股新兴力量对抗豪门世家对权力和财富的掠夺,所以斗争会一直持续下去,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帝国权力和财富的分配方案是难以改变了,因为这套方案符合君王的利益,有利于中央集权。

    历史上始皇帝毕其功于一役,在不具备中央集权的条件下强行集权,就像以筑坝来抵御洪水一样,结果帝国各方面的矛盾全部爆发,导致坝毁国亡。

    现在宝鼎以“疏”代“堵”,虽然走得也是中央集权之路,但他先创造集权的条件,先让君王、贵族和庶民,让中央和地方都能从统一中获利,以便最大程度地缓和各方面的矛盾,以“疏”带“堵”,等到条件具备了,再一步步集权于中央。

    然而,其中的难度远远超过了宝鼎的想像。人性贪婪,无论是君王还是贵族,包括庶民,大家对权力和财富的占有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现实远比理想要千万倍的残酷。

    =

    秦王政对这份斡旋方案充满了愤怒。

    给武安君昭雪沉冤,正是宝鼎和老秦人一直为之努力的事。在宝鼎看来,此策可以让秦王政和老秦人重建信任,但在秦王政的眼里,当初正是因为武安君和老秦人对王权的挑战,才导致昭襄王失去了退路,不得不以大秦国力的损失来对抗老秦人对王权的凌辱。

    这是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武安君就是该死,老秦人就是该禁。这些年,他已经对老秦人做了让步,甚至让老秦人重新崛起,但老秦人太贪婪了,不但控制军队,制约他的权力,还在他今日陷入危机之刻,落井下石,背后下刀子。这就是忘恩负义,这就是背叛,这就是对他的凌辱,他岂能忍耐?岂能退让?如果退让了,他这个大王的权威何在?他这个大王还能控制军队吗?

    关于立储,他可以接受,但关于国策变革,尤其是宝鼎拿出来的中央领导下的封国和郡县并行制,他认为这就是宝鼎设下的陷阱,一个为大肆分封诸侯而设下的陷阱,假如自己上当了,接下来面临的必将是功臣们如同排山倒海一般的胁迫。

    分封王子,不分封功臣,这可能吗?想想当年的武安君,以邯郸战败胁迫昭襄王。武安君一死,老秦人更是兵败如山倒,丢失大片大片的疆域,试图以此来继续胁迫昭襄王。昭襄王决不屈服,虽然最后被迫罢黜了范睢,但前期战果却因此付诸东流,统一大业更是就此中止。

    这就是血淋淋的例子。秦王政不敢想像,假如自己屈服了,结果是什么?可以肯定要大量分封功臣,否则根本无法满足这些人的贪婪。

    秦王政不假思索地否决了国策变革中最核心的部分,事实上也就否决了宝鼎全部的变革思路。

    秦王政不相信自己的臣僚,老秦人和楚系同样不相信自己的大王。

    秦王政亲政以来,风暴不断,各方势力都在不同的风暴中遭受到了不同的打击,所以君臣之间,各势力之间,几乎没有信任可言。

    在老秦人和楚系看来,即使秦王政同意为武安君正名,确立公子扶苏的储君地位,但在国策的变革上,秦王政不会采纳宝鼎的建议,相反,他会最大程度地掠夺豪门贵族的权力和财富,只有这样,秦王政才能迅速集权于一身,才能把财富置于国库之中,才能实现他的“法治”之下的“大一统”理想。

    如果按照宝鼎的国策变革来实施,豪门贵族在中土统一之后,肯定会被大量地赶出朝堂,代替他们的正是寒门军功贵族,这些关东人矢志追随秦王政,忠实执行着中央集权之策,他们将举起屠刀,在秦王政的默许下,肆意杀戮豪门贵族,把这些阻碍中央集权,阻碍帝国“强大”的势力统统赶尽杀绝。

    所以,在他们的心目中,国策变革的核心不是封国郡县并行制,而是在权力和财富的分配中彻底取消寒门贵族的分享资格,废除二十等军功爵,彻底断绝寒门军功贵族崛起之路,从而砍断秦王政的左膀右臂,改变他的治国思路,让他幡然醒悟,让他认识到谁才是王国真正的敌人。

    =

    秦王政等人纷纷回信,从各自的立场就宝鼎的斡旋方案逐一进行驳斥和提出不同的见解。

    宝鼎虽然预料到斡旋的难度,但各方的激烈反应,尤其是秦王政的全盘否决还是出乎他的预料,让他一时间茫然无措。

    他想到了历史。历史上秦王政主政期间风暴一个接一个,每一个风暴都打倒了一批人,最终朝堂上除了他所亲信的蒙氏、冯氏等部分关东人以外,就连丞相隗状十有都是摆设。秦王政既然集权于内廷,隗状所在的外廷权力当然有限。

    由此可以推测,秦王政集权之下的咸阳朝堂上埋藏了多少矛盾,从“焚书坑儒”这两个事件中可以看到,大秦还是有一帮人在反抗秦王政的过度集权,而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有可能是丞相隗状,但反抗的力量过于薄弱了,新兴的军功贵族利益集团牢牢把持了朝政,君臣齐心协力,不顾一切地驱赶着这驾高度中央集权的马车义无反顾地冲进了死亡的深渊。

    宝鼎沉思良久,拿起朱笔在案几上的黄纸上写下了两行字,一行是豪门贵族,一行是军功贵族。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不可协调,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历史上秦王政是军功贵族的后盾,他们一起创造了辉煌,然后又一起葬送了帝国。

    宝鼎黯然长叹。他将如何选择?在这个由六百年的战乱转向和平统一的关键时刻,历史的洪流猛烈地冲击着摇摇欲坠的堤坝,一方面是在高度中央集权的制度下实现中土的统一,让历史的洪流顺利进入崭新的河道,从此不再涂炭生灵,一方面却是对权力和财富的疯狂攫取,要破开拦洪的堤坝,让历史的洪流再一次冲击大地,让中土再一次陷入战乱的深渊。

    始皇帝坚持大一统,为此他虽然付出了亡国的代价,但最终还是把历史的洪流引进了崭新的河道,缔造了一个恢弘的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大一统时代。

    假如始皇帝当初没有坚持,而是向豪门贵族做出了妥协,历史的洪流将如何前进?

    有一点可以肯定,咸阳朝政不能让豪门贵族完全把持,如果由豪门贵族独揽权柄,如果把历史的洪流引向“师古”之路,那统一必然是短暂的,接下来还是和战乱。从这一点出发,逐客之策绝对不能实施,二十等军功爵必须存在,由它诞生的军功贵族必须在朝堂上占据一席之地,他们必须在权力和财富的分配中获得相应的地位。

    =

    秦王政表达了妥协的意思,但他不能接受妥协方案,这违背了他的意愿和理想。

    老秦人和楚系也愿意妥协,但他们同样不能接受这份方案。在这份方案里,他们在中土统一后的权力和财富分配中无法获得相应的利益,而未来世世代代的利益预期对于他们来说充满了不确定性,他们更希望在统一之初就能分享到丰厚的权力和财富。

    双方都不愿意退让,宝鼎无奈之下,只有“破釜沉舟”了。

    宝鼎上奏,以行冠礼和大婚为理由,离开中原,返回南阳。

    秦王政很快下令,由蒙武暂代宝鼎坐镇中原。

    宝鼎在离开梁囿行辕之前,再次上奏,以身心俱疲为理由,辞去护军中尉一职。

    宝鼎的做法在中原引来一片激烈反对之声,所有人都意识到宝鼎要向咸阳施压,向秦王政施压,向老秦人和楚系施压,但此刻向各方政施压,无益于缓解咸阳的激烈矛盾,只能让局势变得更加糟糕。

    秦王政为之大怒,责斥宝鼎的意气之举,当即撤了他的护军中尉一职,并威胁他,如果继续恣意妄为,将罢黜其封君,将其贬为庶民。

    宝鼎行至舞阳,接到秦王政的令书后,毫不犹豫,再次上奏,放弃封君,愿为庶民,重返北疆,为大秦戍守长城。

    咸阳震动。

    谁也没想到,武烈侯竟然如此疯狂,以放弃封君,放弃权力和财富,放弃所有的一切,来逼迫咸阳各方势力做出让步。

    武烈侯一旦放弃了一切,形势对老秦人和楚系非常不利,基本上可以宣告他们在这场博弈中失败了,但秦王政害怕的是,老秦人和楚系在明知失败的情况下,势必要绝地反击,临死也要拉个垫背的,那么咸阳政局必定重蹈当年昭襄王之覆辙,统一战场上可能因此兵败如山倒。

    宝鼎此举表面上是在胁迫秦王政,但实际上矛头直指老秦人和楚系,如果你们再不让步,那前期所有努力都将化作乌有。

    秦王政当然明白宝鼎的心思,虽然觉得宝鼎的做法让他十分难堪,但舍此以外,宝鼎也的确没有办法逼迫老秦人和楚系让步,假如他公开跳出来支持秦王政,只能让他自己众叛亲离。

    秦王政下令,公子宝鼎的爵位由一等封君降为列侯,食邑宛城,南阳郡封就此剥夺。

    宝鼎不为所动,继续上奏,坚决要求放弃封君,重返北疆。老子不干了,回北疆放羊去。

    秦王政怒不可遏,下令将公子宝鼎的爵位由列侯再降为伦侯。秦王政在朝堂上咆哮,如果公子宝鼎继续胁迫他,他不惜兄弟相残,砍了公子宝鼎的头颅。

    =

    楚系率先让步,丞相隗状和部分楚系官员上奏,考虑到一百多年来关东士卿对大秦强盛所做的贡献,他们愿意放弃“逐客”一策,愿意与关东士卿继续携手合作,共创统一大业。

    老秦人随后也做出了让步的姿态。

    上将军王翦奏报咸阳,拟定在冬十一月向中山发动攻击,为此他恳求秦王政下令,马上集结北部军、北疆军、河北军和中原军主力于东阳前线,并请咸阳在秋收之后调集各地粮草辎重运往河北。

    秦王政令准,命令中枢即刻部署中山大战。

    至此,秦王政总算松了一口气。首先公子宝鼎放弃了封君,离开了中原,秦王政不用担心公子宝鼎会在咸阳宫和老秦人、楚系彻底决裂后,带着大军割据大河南北,与咸阳形成正面对抗;其次,老秦人和楚系先行退让,主动妥协,也算是保全了咸阳宫的脸面,没有逾越君臣之道的最后底线。

    宝鼎终于以自身的惨重代价,以自己的全面隐退,打破了这场风暴的僵局,赢得了解决咸阳危局的契机。

    宝鼎挑起了这场风暴,把大秦推向了生死存亡之刻,他必然要为此付出代价,这是他先前已经预料到的结局,只是这个结局比他预料的来得要早,而且还是在他没有完成布局的情况下仓促到来,这导致他趁此机会改变历史轨迹的谋划变得愈发艰难。

    宝鼎回到宛城蓼园。

    御史大夫冯劫、驷车庶长公子豹奉秦王令,日夜兼程赶到宛城,为公子宝鼎行冠礼。

    第一卷 崛起 第326章 教训我家小子

    第326章 教训我家小子

    两者抵达宛城的时间仅差一天,可见秦王政把公子宝鼎的行程计算得很精准,可见他在接到公子宝鼎离开中原的奏章后就已经预测到结果,可见他对公子宝鼎在此刻以自身损失来挽救咸阳危局充满了感激之情,为表达对公子宝鼎的歉疚,他特意派遣两位重臣赶赴宛城为其行冠礼,这等恩宠在大秦历史上非常罕见。

    秦王政以此恩宠来告诉朝堂各方势力,他和公子宝鼎始终是血脉相连的好兄弟,在事关大秦生死存亡之刻,老嬴家的人肯定会放弃所有恩怨,齐心协力一致对外。当初昭襄王和武安君斗得你死我活之际,公子弘宁愿背上不白之冤流配边疆,也不愿意背叛老嬴家,如今公子宝鼎也是一样,在咸阳政局即将重蹈当年覆辙之际,断然放弃了一切,断绝了老秦人和楚系的最后幻想,最终迫使他们不得不向秦王政低头,不得不向咸阳宫妥协。

    但宝鼎对秦王政的这一恩宠没有任何感激,倒不是说他的心境已经到了荣辱不惊的地步,而是他鄙视秦王政以这种不入流的手段榨取他的价值。这就是你所谓的“歉疚”?如果你觉得歉疚,觉得让我做出的牺牲太大,那你就做出一定的妥协,不要用这种洋洋得意的嘴脸向我个人表示什么恩宠,甚至打算以此来激化我和老秦人、楚系之间的矛盾,破坏我们之间的联盟。

    宝鼎对所在利益集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老秦人和楚系不会因此与宝鼎决裂。在本利益集团的最终目标没有实现之前,利益集团之中的各方势力虽然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但绝不会。这一次就是因为利益集团内部矛盾未能有效缓和,大家不能求同存异,导致矛盾最终爆发。

    宝鼎以断然隐退迫使本利益集团向咸阳宫暂时妥协,同时也向本利益集团宣告,以他为首的蓼园势力已经足够强大,他不需要再像过去一样借他们的“势”而为,更不需要看他们的脸色在兼顾各方利益的情况下做出决策。我们的利益休戚相关,我们在很多时候为了赢得更大的利益,必需牺牲自己的或者本势力的利益,如果你们做不到,那最终损失的是所有人的利益。

    宝鼎对本利益集团的“重重一击”打破了咸阳政局的僵持之态。从他的立场来说是顾全大局,但从老秦人和楚系的立场来说,他的这种做法无疑是一种强硬“镇制”,以自身的强大力量迫使其他势力屈服,这导致彼此间的矛盾更为深重,虽然这种矛盾在宝鼎的压制下暂时不会爆发,老秦人和楚系也只有忍气吞声,但一旦时间长了,宝鼎未能让他们从“大局”中获利,这种矛盾就再也压制不住,就会爆发,那时候,这个利益集团将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

    一切还是以实力说话。宝鼎主动隐退,这是一种策略,但假如就此被秦王政禁锢,实力持续消减甚至烟消云散,这个策略就是失败的策略,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老秦人和楚系对宝鼎这种疯狂的完全失去理智的豪赌极度不满。王翦和王绾,昌平君和隗状,这四位老秦人和楚系的魁首人物中断了与宝鼎的联系,连续十几天都没有书信,甚至当宝鼎抵达宛城的时候,昌文君熊炽都没有出城迎接,刻意回避,这足以表明他们对宝鼎的不满态度。

    秦王政的态度却是截然不同,在他的安排下,御史大夫冯劫和驷车庶长公子豹带着咸阳宫的礼物匆忙而来。

    公子豹见到宝鼎后,也不避讳冯劫,怒气冲天地问道,“你这是何意?你为什么要退?你知道这对宗室来说意味着什么?”

    宝鼎微笑不语。

    公子豹怒气更盛,指着宝鼎骂道,“老夫一直以为你比你父亲要强,但现在看来我错了,你和你父亲一样懦弱。”

    公子豹显然憋了一肚子火,这一旦骂开了头,怒火骤然爆发,再也控制不住,顿时须眉皆张,劈头盖脸的就是一顿臭骂。

    冯劫看不下去了,出言阻止。公子豹冲着他吼道,“老夫在教训我家小子,你一个外人哪有资格指手划脚?看不下去就不要看,给我滚!”

    冯劫脸色铁青,狠狠地啐了他一口,拂袖而去。

    冯劫刚一离开,公子豹的怒气马上消减了几分,口气也不像刚才那么狂暴了,“咸阳宫一直想压制你,那帮关东人更是把你当成了眼中刺肉中钉,恨不得连皮带骨头一把吃了你。你倒好,不但不趁此良机宰了他们,反而洗洗干净,直接送到他们的嘴里。你到底什么意思?虽然这场风暴最终要把你卷进来,你逃无可逃,但你也不至于用这种办法化解危机吧?如今咸阳宫不过损失了一点脸面,关东人也不过死了一个尉僚,老秦人和楚人根本没有损失,而损失最大的竟然是我们老嬴家,这是什么道理?哪有这样的道理?你说说,你告诉我理由。今天你必须给我说清楚。”

    宝鼎笑着点点头,请公子豹坐下,然后问道,“伯父知道这场风暴的根源在哪?”

    公子豹郑重颔首,“大军拿下河北之后,统一大势已经明朗,咸阳有关统一之后的国策变革之议甚嚣尘上,其中的焦点就是分封诸侯。两位王子出镇地方,分封诸侯已经初露端倪,咸阳宫即便坚持既定国策,坚持二十等军功爵,也难以阻挡宗室和功臣们对分封诸侯的强烈愿望。”

    宝鼎又问道,“伯父对此有何看法?”

    公子豹沉吟良久,说道,“早在长平大战之前,咸阳就传出统一中土后分封功臣的说法,当时宣太后和穰侯、武安君等大臣都有这个意向。宣太后薨亡,昭襄王先是借助武安君和老秦人的力量,将穰侯、华阳君等人驱逐出京。范睢出任国相后,依靠昭襄王的支持,转而全力打击老秦人,最终引爆了那场灾难。范睢死后,关东人蔡泽出任国相,这个人临危受命,一心一意恢复大秦国力,期间通过他的一系列国策调整,我们才渐渐知道当年引发那场风暴的根源就是分封诸侯。”

    公子豹看了宝鼎一眼,摇摇头,“你是不是担心咸阳重蹈覆辙,所以才以自己的主动隐退暂时缓解这场风暴?”

    “伯父,我是问你的看法,你对分封诸侯的看法?”宝鼎追问道,“你是支持还是反对?”

    “这场风暴根本没有化解的可能。”公子豹没有直接回答,“你今天可以暂时缓解矛盾,但你拿什么去解决矛盾的根源?只要根源存在,这场风暴就一定会爆发,咸阳必定会重蹈覆辙,最终还是靠杀戮来解决所有的问题。”

    宝鼎叹了口气,“这么说,伯父是支持分封诸侯了?”

    “中土统一了?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