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48部分阅读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48部分阅读

    大局出发,放弃前嫌,继续统领代北军戍守国祚。

    司马尚答应了。他没有选择,他要是拒绝必死无疑,代北军将士也必定是死伤殆尽。李牧已经死了,如果他再死了,代北军肯定崩溃。代北军现在之所以还在维持,就是因为赵王隐瞒了诛杀李牧的消息,隐瞒了割让代郡的消息,这两个消息一旦在军中传开,代北军马上就会成为历史,那些楼烦等北虏将士绝不会为一个出卖自己家园的大王卖命。

    司马尚火速赶到前线,先与赵葱一起释放了被禁的各军统率。司马尚实话实说,摆在大家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不是生就是死,若想活下去,尤其那些北虏将士,若想活着回代北,就必须与赵王合作,必须遵从赵王的命令。这些高级军官心领神会,现在不管是哗变还是崩溃,大家都是死路一条,唯一的办法就是与赵王虚于委蛇,先把军队稳住,把防线稳住,然后再想活路。

    各级统率的情绪稳定了,思路明确了,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

    赵王迁稳住了代北军,随即寻求燕国的支援。此刻巨鹿郡已经被秦国占据,赵燕两国与齐国的陆路往来被切断,只剩下海路可通,所以现在赵燕齐三国合纵已经名存实亡,实际上就剩下赵燕两国这对难兄难弟携手抗秦了。

    赵王迁绝口不提太子丹有意帮助公子嘉谋反一事,而是继续请太子丹从中斡旋。燕王喜虽然人老成精,但此时此刻他也没有选择,他只能竭尽全力支援赵国,否则赵国亡了,燕国的日子也就到头了。

    赵国把代郡割让给秦国后,秦燕两国边境已经接壤,秦国可以从代郡直接杀进燕国,但因为阴山一带的匈奴人时刻觊觎(ji/yu)代北,有力牵制了秦军,再加上有太行山天然险阻,因此秦军在这条路线上的攻击暂时还不会给燕国造成威胁,秦军对燕国的威胁主要还是来自河北一线。

    燕国在易水一线筑有长城,另外还有大河之险(这个时代黄河从今日天津方向入海),但燕国国力有限,军队数量有限,长城和大河挡不住秦军的脚步,只能寄希望于赵国坚守中山,继而形成一道坚固屏障。

    初夏时节,赵王迁和燕王喜相会于易水,两国君王坐在一起,第一次彻底放下了仇怨,也不再算计对方,老老实实地精诚合作,再不合作,难兄难弟一起完蛋。

    然而,秦国攻克邯郸,拿下河北大部,已经强大到一个可怕的地步,偏偏赵燕齐楚四国又被秦军分割,实力孱弱的赵燕两国在中土之东北,实力较强的齐楚在中土之东南,无法形成合纵,赵燕两国可以说是生死悬于一线。

    两国君主和两国中枢大臣经过商议,决定派太子丹沿海路赶赴齐楚两国求援,希望依靠他们两国在东南方向的牵制给自己争取足够多的时间。另外燕国的太傅鞠武献策,北联匈奴,唆使匈奴人攻打代北,从而有效牵制秦军北疆兵力。

    但远水救不了近火,不出意外的话,秦军在秋后十有要发动攻击,所以两国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即将来临的大战上,就在两国为生存而殚精竭虑的时候,从中原传来一个让他们振奋不已的消息,齐人徐福刺秦,赵太后暴毙,秦国政局因此大乱,秦王政更是下令,灭齐,以血屠临淄来报仇雪恨。

    秦国要打齐国了,不管秦军是不是马上攻打齐国,秦齐两国是绝无可能重建盟约了,如此一来,齐国为了防御秦国,必定全力备战,这样假如秦国打赵燕,则中原面临齐国的攻击,而秦国如果马上打齐国,则将给赵燕两国赢得喘息的时间和反击的机会。

    形势扭转了,机会出现了。

    =

    齐国听到这个惊人的消息后,齐王建和朝中大臣们极度震惊。

    冤枉啊!天大的冤枉啊!但到哪喊冤?徐福是齐国的大名人,是齐国稷下学宫神仙家的宗师级人物,是经常出入王宫与齐王建谈论道法的大客卿,再加上齐国自君王后薨亡后屡屡合纵抗秦,就凭这几个证据足以证明徐福刺秦的策划者就是齐国。

    齐国的气氛骤然紧张,齐王建和国相后胜被逼上了绝路,不得不接受临淄主战派的建议,全力备战。

    赵国的灾民正好逃到齐国求生,这下正好,兵源不用愁了,从十五岁到六十岁,统统征募,疯狂扩军。五都大军全部进入战备状态,随时准备赶赴长城作战。

    韩魏两国的残存军队也齐聚薛郡,齐国给予全力支持,指望他们在秦齐大战中发挥作用。

    齐王建又急派使者赶赴赵燕两国,继续保持合纵,一旦秦齐开战,则希望赵燕两国向邯郸方向展开攻击,以牵制秦军兵力。

    齐王建又派使者赶赴楚国寿春商谈合纵事宜。

    这位使者尚未离开临淄,楚国的使者到了。寿春政局发生巨变,公子负刍联合楚国贵族发动了政变,杀了楚王犹,囚了李太后,自立为王了。

    =

    公子负刍本来还在耐心地寻找机会,哪料咸阳政局突变,中原秦军绝无可能在此刻攻打楚国,这真乃天赐良机。

    公子负刍毫不犹豫,果断发动了兵变,篡位成功。

    公子负刍做了楚王,马上派使者赶赴中原,同时以最快速度合纵齐国。

    楚国的使者到了中原,正值武烈侯为中土局势的一连串变化而忧心忡忡之刻。

    咸阳政局的变化源自宝鼎对历史的了解,正是因为他知道赵太后死亡的大概时间,才提前布局,制造了一个“徐福刺秦”的谋,但他始料不及的事,“徐福刺秦”的后果就像历史上“荆轲刺秦”的后果一样,给了秦国攻打齐国的绝佳借口。

    秦王政为了泄愤,下令灭齐,要血屠临淄做为报复,那么很显然,宝鼎再想按照历史上的统一轨迹发展,打完赵国调头就去打楚国已经非常困难了,如此一来,中原战场风云再起,秦国必将迎来与齐楚联军的一场恶战。

    但此事还不足以困扰宝鼎,毕竟赵国还没有灭,中山一战还要打,另外河北还没有从大饥荒中摆脱出来,秦国接下来不管是打齐国还是打楚国,首要之务是稳定河北,这需要时间,有这段时间做缓冲,宝鼎认为还是有办法说服秦王政和中枢先打楚国。

    当前最让宝鼎担心的就是咸阳政局的失控。

    徐福刺秦,赵太后暴毙,秦王政负有一定的责任,即使他杀了尉僚,驱赶了部分关东系官员,也无力阻止自身威信的下降。更为严重的是,老秦人和楚系熊氏势力对咸阳宫的旧怨新仇一起爆发,趁此机会向咸阳宫发动了猛烈“攻击”。此刻各种不利于咸阳宫的谣言满天飞,这对咸阳宫的权威是个打击,对秦王政本人的威信也是个打击,老嬴家更是因此颜面大失,声望暴跌。

    嫪毐(o/ai)之祸源自赵太后后宫,今日徐福刺秦又是源自秦王政崇信神仙术,秦王政这对母子在咸阳宫接二连三地上演了一幕幕丑剧,这令王族蒙羞,让老嬴家成为天下笑柄。

    大王和太后先后爆出丑闻,受到打击的不仅仅是咸阳宫的权威,更可怕的是中央的信任出现了严重危机。在目前这种局面下,地方郡县,各军将士,包括大秦士庶对王族和中央的信任度必然下降,如果不马上予以挽救,将对大秦的统一大业,对大秦的未来造成无法预料的后果。

    宝鼎之所以一直保持沉默,就是因为他远在中原,无法第一时间掌握政局的发展,结果在他意识到局势正在失控后,再想出面挽救已经来不及了。

    在他所在的利益集团里,老秦人是绝对主力,其后熊氏外戚因为华阳太后的辞世不得不与宝鼎结盟,熊氏外戚随即也成了这个利益集团的主导力量。今天这两股力量放弃仇怨,携手合作,其爆发的力量非常恐怖,再加上宗室和楚系巴蜀人在一边推波助澜,咸阳宫根本招架不住。

    秦王政在他们的逼迫下,赐死了尉僚,但老秦人和楚系熊氏要利用这次机会达到自己的目的,于是要求秦王政“逐客”,要求秦王政把关东系全部逐出京城。

    关东系在咸阳朝堂上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大秦长久坚持和实施“以法治国”的保障,这些寒门军功贵族与咸阳宫的王权相结合,牢牢把持着对大秦权力和财富的分配权,继而遏制和打击豪门世家贵族对大秦权力和财富的无止尽的占有和掠夺。正是因为大秦朝堂上有了关东系的力量,大秦的变革之路才延续至今,大秦的强国之梦才得以实现。

    昭襄王后期熊氏外戚的没落和以武安君白起为首的本土老秦人的凋落就是因为关东人范睢的“固干削枝”之策,而“固干削枝”之策说白了就是打击豪门贵族对权力和财富的侵占,以维持符合大秦王国利益的权力和财富的分配原则。

    秦王政时代,咸阳的风暴一个接一个,夏太后和长安君被打倒,赵太后和吕不韦被打倒,接着武烈侯和老秦人崛起,熊氏外戚随着华阳太后的辞世而没落,直到今天的徐福刺秦,所有这些风暴的背后都是寒门军功贵族和豪门世家贵族对大秦权力和财富的争夺,双方都想控制大秦权力和财富的控制权。

    这种对峙虽然让咸阳风暴不断,让咸阳政局动荡不安,但它对大秦维持“法治”这个基本国策还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如果没有这种血腥争斗,不管是哪一方胜出,“法治”必然会走向两条路,一条是走向“法治”的极端,比如大秦统一之后的高度中央集权,秦王政和法家大臣们把“法治”推向了巅峰;还有一条是走向“法治”的毁灭,一旦豪门世家贵族独揽权柄,他们对权力和财富的无止尽掠夺将让大秦“法治”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溃,大秦的强国之梦可能会因此破灭。

    所以这种血腥斗争对大秦“法治”的持续、长期和良性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老秦人和楚系势力对此非常清楚,因此不惜代价逼迫秦王政下令“逐客”,只要把关东系赶离朝堂,那么大秦的这些豪门世家贵族马上就能掌控王国权力和财富的分配权,如此大秦即便还是坚持“法治”这个基本国策,那也是一种有利于豪门世家贵族利益的变革之后的“法治”了。

    宝鼎对此也是非常清楚,但他阻止不了,随着老秦人完全崛起,随着楚系力量在熊氏外戚的没落后顽强坚持下来,宝鼎对本利益集团已经逐渐失去控制。

    其实他早在咸阳组建这个利益集团的时候,他就无力控制这个利益集团的决策,只不过当时几个势力都需要武烈侯的迅速崛起,都需要通过他来缓和与其他势力的矛盾,所以很多时候几个势力都围绕着武烈侯的决策而推动局势发展。等到武烈侯崛起了,局势也完全变了,这个利益集团的松散性也就暴露无疑。如今几个势力虽然还是尊重武烈侯的决策,但很多时候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毕竟这个集团当初之所以能组建,是因为各势力有共同的利益需求,有合作的基础,如今这个基础动摇了,合作也就困难了,武烈侯若想协调一致,更是难上加难。

    宝鼎自知无法说服老秦人和楚系熊氏放弃对咸阳宫的持续“攻击”,那么他只能保持沉默。

    老秦人需要什么?需要掌控朝政。大秦是老秦人的大秦,老秦人当然要控制朝政。当年武安君白起就想做到这一步,所以他不遗余力打击关东系,甚至不惜与昭襄王决裂,结果武安君输了,老秦人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如今终于翻身了,找到摧毁关东系的机会,他们岂肯放弃?

    上将军王翦至今没有说话,一旦他说话了,咸阳宫将面临空前压力。

    楚系熊氏需要什么?需要掌控王统。老秦人和熊氏外戚有过美好的合作期。当年大秦在宣太后的掌控下,熊氏外戚和老秦人通力合作,内外携手,横扫天下。那个时候,关东系被压制到了极致,但随着范睢的到来,随着宣太后的薨亡,咸阳政局突然就变了,熊氏外戚和老秦人先后被昭襄王和关东系血腥镇制,于是大秦战无不克的神话瞬间破裂。

    现在熊氏外戚和老秦人再度合作,双方各取所需。熊氏外戚帮助老秦人进一步扩大在朝堂上的掌控权,老秦人则帮助熊氏外戚取得王统的控制权,试想此刻熊氏外戚怎么会放弃眼前的大好时机?

    然而,秦王政的性格非常倔犟,他不会屈服。从历史角度来审视秦王政的一生,不难发现他和昭襄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两人的身体里都流淌着宁死不屈的血液。秦王政宁死不屈,那么即使君臣之间斗得两败俱伤,即使大秦国力因此受损,即使统一大业因此再遭重挫,他也绝不会退让一步。

    继续这样斗下去,咸阳政局还会再掀血腥,秦王政一怒之下,必然要利用手中至高无上的王权,再度杀人。

    宝鼎是咸阳政局发展的关键,他挑起了这场风暴,并试图置身事外,以免兄弟反目,自相残杀,但形势发展到这一步,他不得不出面力挽狂澜,阻止这场风暴的蔓延了。

    他该怎么做?如果在这个关键时刻帮助老秦人和熊氏外戚,咸阳宫和秦王政的威信会进一步受到打击,而以秦王政的性格,必定是两败俱伤之局,大秦的统一大业必将受阻。

    宝鼎无意和秦王政反目,更不想让咸阳宫和秦王政的威信再受打击,尤其重要的是,他不能让豪门贵族把持朝政,那损失的不仅仅是统一大业,就连未来的帝国命运都无从掌控。

    大秦因为“法治”而强大,因为“法治”而统一中土,未来大秦还要继续走这条路,以便在未来的南北战争中赢得绝对优势。“法治”这个基本国策不能变,宝鼎需要的是“法治”的变革,是阻止“法治”走向极度,以避免高度集权的“法治”摧毁未来的帝国。

    从这一观点出发,宝鼎必须帮助秦王政摆脱当前的危机,以维护老嬴家和大秦王国的利益。

    但如此一来,宝鼎必然会走到老秦人和熊氏外戚的对立面,昔日的盟友变成了朝堂上的政敌,虽然短期内宝鼎可以帮助秦王政结束这场风暴,但未来的路却更加难走了,未来帝国的命运也更加难以把握了。

    宝鼎难以取舍,他一直在思考,一直想找到一条两全其美的路。

    这天,他接到了秦王政的书信,书信上只有短短四个字:速回咸阳。

    第一卷 崛起 第323章 咸阳的挑战

    第323章 咸阳的挑战

    宝鼎无意回咸阳,更不想陷入风暴的漩涡,即使要出面挽救危局,他也要站在漩涡的外面。

    这时候返回咸阳,必将陷入咸阳宫和本利益集团的夹击之中,到时他将十分被动,进退两难,相比起来,倒不如在中原进行远距离斡旋,这样他始终掌握主动,即使秦王政或者老秦人,抑或熊氏外戚打算借机把他拉进漩涡,他也可以从容应对。

    宝鼎回书,我曾与大王相约,中土不能一统,我就绝不回咸阳。他以此为借口拒绝了秦王政,但心里却是惶惶不安,咸阳的紧张局势让他彻夜难眠。

    护军府官员和中原军政官长们也是一样,忧心忡忡地关注着咸阳局势的发展。此刻咸阳的权力博弈已经到了刀剑相击的阶段,博弈双方互不相让,继续斗下去,最终肯定是两败俱伤之局。

    梁囿行辕里,宝鼎深居简出,讳莫如深。赵高、魏起、曝布等文武官员多次出言试探,但宝鼎始终沉默。

    蒙武、杨端和、章邯、隗藏等中原军政官长频繁进出行辕,以各种借口打探宝鼎对咸阳局势的态度,但宝鼎闭紧嘴巴,就是不说话。

    很快,河北的公子扶苏和王贲,东南的昌文君和甘罗,江南的武安侯公子腾也纷纷来信,劝请武烈侯及早出面干涉咸阳政局,以免形势一发不可收拾。宝鼎拒绝回信。

    秦王政再次来信,再次督请宝鼎返回咸阳,但他在信中还是没有提到咸阳局势。宝鼎回书,赵燕齐楚四国的局势正在急剧变化之中,中原形势旦夕有变,此刻他实在是不宜返回咸阳。

    这天,范增第三次抵达大梁。这一次,他的身份变了,是楚王负刍的特使。

    双方就新盟约的缔结做具体磋商。宝鼎受咸阳委托,全权负责新盟约的签定。此事关系到两个诸侯国的利益,按道理应该由咸阳中枢负责,但现在咸阳政局动荡,秦王政和中枢也没心思关注此事,再说新盟约其实也就是在老盟约上做一些改动,而改动部分主要牵扯到中原利益,所以秦王政便干脆把此事委托给了宝鼎。

    咸阳在接到楚国政变的消息后,震动很大,毕竟知道此事内幕的大臣非常少,但即便是知道其中机密的秦王政,在听说公子负刍成功篡位后,心理上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秦王政知道公子负刍密谋篡位的事。宝鼎早在谋划此事的时候,就曾告诉秦王政,这个谋划最终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秦王政将信将疑。像公子负刍这种身份的人若想篡位成功,还是有相当的难度,要知道楚国政局比秦国更复杂,各势力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更激烈。谁知宝鼎一语成谶,公子负刍真的篡位成功了。

    秦王政听到这个消息后,第一反应不是楚国政局的变化将对中土大势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而是公子宝鼎会不会谋反篡位。

    公子负刍谋反篡位的背后有公子宝鼎的影子,而公子宝鼎在此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既然公子宝鼎有这样的本事,谁敢保证他不会谋反篡位?现在秦国没有储君,假如秦王政突遇不测,比如遭遇像徐福这种杀人于无形的刺杀,那必定就是公子宝鼎谋反篡位的机会。

    秦王政第一次意识到王统的危机,意识到立储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一件事。

    虽然公子宝鼎果断离开了江南,虽然他联合熊氏外戚不断地逼迫秦王政立储,还有他和秦王政之间的十年之约,凡此种种,都可以证明公子宝鼎目前根本没有觊觎(ji/yu)王统的心思,但公子宝鼎现在没有觊觎王统的心思,并不代表他将来也没有谋反篡位的想法,所以秦王政现在就要未雨绸缪,而防备王统危机的首要之务就是立储。

    联想到当前咸阳的紧张局面,秦王政却暂时搁置了立储的想法。现在立储,等于向对手“投降”,等于断送了咸阳宫和君王的权威,所以秦王政即便有立储的想法,也不会在此刻付诸实施。

    秦王政考虑再三,于是第二次督请宝鼎返回咸阳。这第二次督请就是一种试探,含有委婉征询公子宝鼎拯救危局之策的意思。结果宝鼎再一次拒绝了他。

    =

    宝鼎与范增的谈判非常顺利。公子负刍急于稳定寿春政局,他现在面临的形势非常复杂,事实上他目前没有掌控局面,楚国的贵族们为了抢夺朝政的控制权,正在激烈“厮杀”,公子负刍也是处在内忧外患之中,只能以最好的条件满足秦国的需要,以此来赢得秦国的盟约,赢得稳定寿春政局的时间。

    范增在谈判的过程中明显感觉到宝鼎急于达成盟约,除了在楚国持续支援江南一事上双方有所讨价还价外,其他方面宝鼎都没有提出异议,更没有提出任何额外的或者过份的要求。

    谈判结束后,范增向武烈侯表达了谢意,毕竟顺利签约对他而言又是一件功劳。

    晚上酒宴结束后,宝鼎邀请范增到军帐聊天。通过最近几次的接触,宝鼎和范增的私人关系发展得很好,闲谈中的言辞上也较为随意。

    谈话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中原和楚国的局势上,忽然,范增问了一句,“武烈侯是不是要回咸阳?”

    宝鼎摇摇头,笑道,“你何必明知故问?楚国发生了这样的事,我巴不得离开咸阳越远越好。我现在不会回咸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估计也不会回咸阳。”

    范增微笑点头,“的确,诸侯国中已经很久没有发生通过兵变直接夺取王统的事了。从咸阳宫的立场来说,对武烈侯有所防备也在情理之中。”

    宝鼎看了范增一眼,脸上的笑容更浓了,“你是不是想提醒我什么?”

    范增犹豫了片刻,问道,“咸阳政局动荡,不知武烈侯可曾想过与齐国重建盟约?”

    宝鼎稍加沉吟,缓缓说道,“东西方的决战即将开始,还有重建盟约的必要吗?”

    范增笑了起来,“那武烈侯对齐楚两国的局势发展有何看法?”

    宝鼎蓦然想到一件事,眼里顿时掠过一丝忧色。

    齐楚合纵,楚国就难以长久保持与秦国的盟约,而楚国若要达成合纵,其朝堂上的连横和合纵两派必然要决出胜负,也就是说,以景氏和项氏为首的楚国贵族必须马上控制朝政,必须迅速铲除以阳文君为首的楚国贵族中的保守力量。

    阳文君死了,齐楚合纵,秦楚盟约破裂,此刻秦国的熊氏外戚则因此而失去了其外部的支援,实力大打折扣,其对大秦和咸阳宫的重要性也迅速降低。

    阳文君及其保守势力的存在对秦国一直很重要,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秦楚两国虽然一次次撕毁盟约,但又一次次重建盟约,而秦楚盟约在秦国征战中原和河北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秦王政一直忌惮熊氏外戚的原因之一,也是秦王政一直担心熊氏外戚借助对王统的控制东山再起,再度控制朝政的原因之一。

    阳文君及其保守势力一旦败亡,熊氏外戚的外部助力丧失殆尽,那么其对咸阳宫的威胁将大大降低,秦王政在立储一事上的态度必然有所松动。但由此带来的不利因素就是秦楚盟约的破裂,而秦楚盟约的破裂必将影响到统一大战,可以预见,秦国在灭亡赵国后,接下来的对手就是齐楚联军了。

    秦国有把握击败齐楚联军吗?

    历史上秦国在统一战争后期,是在秦齐联盟的基础上,先行击败楚国,然后再灭亡了齐国。现在宝鼎改变了历史,他制造了一个“徐福刺秦”事件,使得秦齐两国处于敌对状态,再也没有重建盟约的可能,这时候,假如秦国要先灭齐,那就必需与楚国结盟,以避免与齐楚两国同时开战。

    楚国的景氏、项氏都是远见卓识之辈,他们知道齐国假若亡了,楚国绝对难以独存。以楚国的实力与秦国鼎立抗衡,其结果不难预见。唇亡齿寒,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但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利益,各诸侯国朝堂上的各方势力也有自己的利益追求,所以这个看上去非常简单的道理,到了君王臣僚面前,却显得非常得复杂,以致于很多人睁着眼睛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甚至亡国灭族。

    宝鼎难做取舍,陷入沉思。

    他个人还是坚持历史轨迹的发展方向,在统一战争的后期先打楚国。假如先打楚国,那无疑就没有必要设法保全阳文君及其保守势力,但从目前的局势来估猜,接下来秦国肯定要打齐国,如此一来阳文君就不能死,其背后的保守势力就不能被赶出朝堂,秦国需要楚国的联盟。

    然而,范增已经做出了暗示。齐楚要合纵,景氏和项氏肯定要再一次发动兵变诛杀阳文君及其势力,以便控制朝政,秦国接下来的对手既不是齐国,也不是楚国,而是齐楚联军。

    宝鼎微微皱眉,说道,“楚国的局势如何发展,我不好预测,但我希望这种发展有利于秦楚两国,希望寿春在推动这种发展之前考虑一下秦国的反应?”

    “咸阳宫的反应并不重要,再说你们的大王已经下令,要灭齐,要血屠临淄。”范增说道,“对于我们来说,更在意的是武烈侯的反应。”

    范增在说到“我们”两个字的时候,语气有所加重,进一步给宝鼎以明确暗示。

    宝鼎的脸色渐渐严峻。

    目前咸阳的政局太紧张,稍有不慎就会引发血雨腥风,而中原尚未从大饥荒的重创中恢复元气,另外与齐国关系的恶化,以及楚国政局的突变,让中原不得不在东南两个方向屯驻重兵以为戒备,再加上河北局势艰难,秦赵两军对垒于呼沱水一线,中山一战已经进入倒计时,种种困难叠加到一起,导致中原步履维艰,这时候想对楚国施加重压,暗中帮助阳文君控制楚国的朝政,事实上难如登天。

    如其陷入被动,倒不如当机立断,抛弃阳文君,重新掌控主动,以求得与楚国合纵势力之间的妥协。

    楚国的合纵势力以景氏和项氏为首,他们若想一口吞噬以阳文君为首的连横势力,单靠自己的力量显然不足,必须赢得外部力量的支持,也就是齐国和秦国的支持。齐国肯定支持,齐国的当务之急就是与楚国合纵,所以以阳文君为首的连横势力就是他们必欲杀之而后快的敌人。

    至于秦国,当然不会放弃对阳文君的支持,支持阳文君是维持秦楚盟约的先决条件。秦国为了支持阳文君,在秦楚边境屯有重兵,一旦阳文君求援,秦军必定杀进淮南。为此,景氏和项氏必须利用眼前的形势说服中原的武烈侯,以期得到武烈侯对他们的支持。

    “你们给我什么承诺?”宝鼎问道。

    “秦楚盟约。”

    宝鼎笑了起来,“你们拿什么赢得我的信任?”

    “武烈侯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范增郑重说道,“我听说,武烈侯与秦王有十年之约。以此来推测,武烈侯在未来几年肯定要打楚国。”

    宝鼎沉吟不语。

    项燕这一招高明,他撕下了脸上的面具,豪气冲天地向武烈侯挑战。你敢不敢应战?

    楚国阳文君的实力过于庞大,就算景氏和项氏利用手上的武力杀了阳文君,也无法铲除他的势力。比如当年的春申君,阳文君和李园虽然把他杀了,却一直无法彻底铲除他的势力。原因很简单,楚国贵族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从血缘、姻亲到利益,等等,这些东西把楚国贵族们连到了一起,楚国的贵族势力就像一棵根繁叶茂盘根错节的参天大树,砍断一根旁枝容易,砍断一片旁枝却是千难万难。

    阳文君的势力一旦展开反击,楚国政局就要乱,不要说与齐国合纵抗秦了,就连维持楚国自身的稳定都有问题。楚国一旦大乱,中原秦军乘势杀进,楚国就完了。所以,景氏和项氏不但要在诛杀阳文君的时候稳住中原的武烈侯,更要在其后、收买和分化阳文君所在势力的过程中,继续稳住中原的武烈侯,为此他们需要一段时间,而有了这段时间的缓冲,景氏和项氏就有足够的把握彻底控制朝政,稳定整个楚国局势。

    本来他们无法赢得这个时间,但咸阳政局的变化给了他们机会。

    咸阳政局的变化造成了两个后果,一是齐国成了秦国的死敌,二是老秦人和熊氏外戚与秦王政陷入了僵持。这种情况下,景氏和项氏就敢于“破釜沉舟”了。假如他们诛杀了阳文君之后,武烈侯要带着中原秦军攻打楚国,他们就竭尽全力应战。这仗一打,齐国肯定要乘机攻打中原,中原就此陷入混战。

    中原烽烟四起,河北局势就岌岌可危。中原和河北都陷入了危机,秦军一旦在两个战场上都陷入僵局甚至打了败仗,那必然影响到咸阳政局。到了那个时候,秦王政就可以利用形势,展开凶猛反击,借机狠狠打击老秦人。老秦人不会重蹈覆辙,必定以战场上的全面退却来迫使秦王政屈服,于是当年的“悲剧”极有可能重演,秦王政会像当年的昭襄王一样,毫不犹豫地举起屠刀砍向老秦人。

    咸阳政局一旦发展到那种地步,武烈侯就是有天纵之才也无法力挽狂澜,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局势崩溃,看着秦军兵败如山倒,看着统一的大好形势毁于旦夕之间。

    景氏和项氏就是抓住了武烈侯的这一“软肋”,逼着他妥协。你抛弃阳文君,我们就暂时维持盟约。这个盟约给景氏和项氏赢得了足够的时间,也给武烈侯赢得了解决咸阳危机,稳定河北和中原的时间。

    几年后,秦军实力更强,而齐楚两国的合纵联军也养精蓄锐到了可以决战之刻,双方随即决战于中原,各凭本事,一决胜负。

    范增望着宝鼎,目露挑衅之色。你敢不敢应战?敢不敢与齐楚联军光明正大地打一仗?

    宝鼎其实没有选择,楚人把他的软肋抓得牢牢的,他根本没有挣脱的可能。

    只有抛弃阳文君了。宝鼎暗自叹息,伸出三个指头,“三年,如何?”

    三年后,宝鼎相信咸阳政局会在各方的妥协下求得暂时的稳定,河北和中原也都能从大饥荒的重创中恢复过来,而西南地区的南岭大渠也已经开凿完成,开拓西南的障碍已经彻底扫清,秦国完全具备了与齐楚联军进行生死决战的条件。

    范增当即点头,向宝鼎伸出一只手掌,兴奋地说道,“武烈侯,我们击掌为誓。”

    宝鼎淡然一笑,与范增手掌相击。

    送走了范增,宝鼎急召中原军政官长,商议防御齐国之策。

    “秋收之后,上将军王翦肯定要攻打中山。”宝鼎面对文武官长,郑重说道,“齐国会趁此机会威胁我中原。以中原目前的形势,只有被动防御。今天请大家来,就是商量防御之策。”

    宝鼎说完之后,帐内鸦雀无声,众人疑惑地望着,不知道武烈侯这是何意?难道武烈侯打算冷眼旁观,任由咸阳杀得血流成河?

    第一卷 崛起 第324章 斡旋

    第324章 斡旋

    宝鼎知道大家都在想什么,但这一次他不能主动陷入咸阳的风暴,他只能耐心地等待时机。

    现在秦王政两次来书督促他返回咸阳,根本无视两人之间的十年之约,可见秦王政已经打算寻求妥协之策了,这位君王并不想像当年的昭襄王一样亲手葬送统一中土的大好时机,但老秦人和楚系却难得抓到一次机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当年武安君也是如此,可惜昭襄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最终两败俱伤,祸及王国。

    然而今日的秦王政和昭襄王无法相提并论。当年的昭襄王之所以有非凡的勇气和胆略,是因为他的威望和功勋,但今日的秦王政无论在威望上还是在功勋上,都不能与昭襄王相比肩,所以在老秦人和熊氏外戚看来,只要持续施压,秦王政必定屈服。

    宝鼎已经等到了秦王政的妥协暗示,但老秦人和楚系却至今没有妥协的意思,虽然王贲和熊炽都写来了书信,不过那主要是试探宝鼎的态度,如果老秦人和楚系要妥协,出面的应该是王翦和昌平君熊启。

    “咸阳的事由咸阳人解决。”宝鼎沉默良久,终于第一次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对于我们这些地方官员来说,我们的职责是保一方平安,是攻城略地,是把统一大业继续下去,其他的事,我们不要管,也没有资格参与。”

    帐内的气氛骤然紧张。

    宝鼎这句话的态度看上去不偏不倚,但仔细琢磨,不难品味出宝鼎在这个关键时刻还是选择了支持咸阳宫,支持秦王政。

    咸阳危机发展到今天,风暴肆虐的方向始终是咸阳宫,是秦王政,是老嬴家。打击关东系也罢,逐客也罢,实际上都是老秦人和楚系用来胁迫咸阳宫的工具。此事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咸阳宫、秦王政和嬴姓王族,甚至连中枢的威信都将受到致命打击。

    宝鼎是老嬴家的子孙,是宗室重臣,此时此刻,他理所当然要维护王室的利益。

    宝鼎是这场风暴的关键所在,老秦人和楚系之所以敢不计代价地狂攻“咸阳宫”,就是因为宝鼎持续沉默。这种沉默可以理解为支持。从本利益集团的利益出发,从宝鼎一贯坚持的原则出发,都可以佐证他的沉默就是支持。

    宝鼎的个人实力至今已经足够强大,而且他坐镇中原,又有东南熊氏这个盟友,再加上河北的公子扶苏和王翦,江南的公子高和公子腾都与他利益一致,如果再加上隗氏和琴氏所控制的巴蜀的帮助,宝鼎一旦爆发,足以给咸阳宫以沉重打击,就算秦王政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宝鼎也可以以放弃中原和河北为代价,把秦王政的个人威信彻底摧毁,最终迫使秦王政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

    老秦人和楚系就等着宝鼎的爆发了,但他们心里非常忐忑,倒不是因为前车之鉴,而是因为宝鼎一旦爆发,损失最大的不仅仅是咸阳宫和秦王政,嬴姓宗室和大秦王国都将因此受到重创,而宝鼎所坚持的统一中土的理想会因此停滞甚至耽搁,这是宝鼎绝不能接受和容忍的事。所以老秦人和楚系在咸阳争斗陷入僵持之后,王贲和熊炽以书信试探,但宝鼎一直沉默,这让他们陷入了两难处境。

    秦王政不想斗得两败俱伤,老秦人和楚系又何尝想斗?br />免费电子书下载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