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40部分阅读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40部分阅读

    感。面对这位年轻的宗室封君的直接威胁,熊氏除了低头根本没有其他出路。

    熊启黯然叹息。失去了咸阳宫的支持,在这对如虎狼一般的嬴氏兄弟的联手打击下,熊氏当真是走向了末路。

    “希望武烈侯信守诺言。”熊炽咬牙说道。

    “前提是熊氏必须在朝野内外鼎力相助。”宝鼎毫不退让。

    楚系的核心是熊氏外戚,虽然现在熊氏外戚遭到了打击,昌平君和昌文君都被赶出了咸阳,但无论是中枢还是地方,楚系的势力依旧非常庞大。楚系从宣太后到华阳太后,苦心经营了八十余年,早已是一棵参天大树,即便其核心层迅速败落,但想连根拔除,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再说,现在楚系还有王统这个救命稻草,咸阳宫内还有楚国公主,而朝堂上还有隗氏,所以不管是熊氏还是楚系其他成员,都在顽强支撑。

    “武烈侯希望得到何种助力?”熊启问道。

    “隗氏在庙堂之上,熊氏在山野之间。”宝鼎也不客气,断然提出要求。

    这是楚系了。楚系一分为二,一部分集中于隗氏门下,一部分则随熊氏蛰伏于东南。秦王政一直在拉拢隗氏,意图楚系。宝鼎的意思是将计就计,满足秦王政的欲望,让楚系公开。这既可以保存楚系的力量,又可以让熊氏暂时摆脱咸阳宫的打击,赢得喘息的机会。如果秦王政不顾一切地追着熊氏不放,痛打“落水狗”,那以武烈侯目前的处境来说,也是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秦王政逼反熊氏,最终将熊氏连根拔除。

    其实让隗氏代替熊氏做为楚系的核心,以此来保存楚系力量,最早也是华阳太后的谋划之一。隗氏能成为丞相公,也是得益于华阳太后的支持。但隗氏毕竟是咸阳朝堂上的一股大势力,所以当初秦王政极力拉拢,其目的就是想利用隗氏来掌控熊氏没落后的楚系,而宝鼎积极与隗氏联盟,虽然最初是出自对历史的认知,但现在他的的确确需要帮助隗氏拓展实力,掌控楚系,以便坐稳第一丞相的位置。然而,熊氏有自己的利益诉求,熊氏必须考虑到隗氏假如在实力增加后倒戈一击,那熊氏就完了,所以到目前为止,熊氏还不想把楚系的大部分力量交给隗氏。

    “我们不能完全相信隗氏。”熊炽当即否决。

    “事实是,你们现在不相信也得相信。”宝鼎冷声说道,“昌平君罢黜江陵,这是熊氏迅速走向没落的开始,楚系成员此刻都在做出选择。可以想像,继续追随熊氏的人会越来越少。现在你们主动一点,隗氏或许还心存感激,但假如等到楚系成员大都投到隗氏门下,你们就被动了,而且与隗氏的矛盾可能会因此激化。”停了一下,宝鼎又说道,“尤其重要的是,现在只有隗氏才能在王统一事上影响大王的决策,而王统直接关系到熊氏的兴衰存亡。这种利害关系,你们不会视而不见吧?”

    这句话戳到了熊氏的要害。当初华阳太后之所以选择在她死后由隗氏代替熊氏掌控楚系,正是看中了隗氏与咸阳宫内楚国公主的亲密关系,这种由姻亲做为基础的亲密关系可以保证隗氏始终如一地支持公子扶苏问鼎储君。

    双方的商谈完全被宝鼎所控制,熊氏最终不得不屈服于宝鼎的胁迫。

    =

    这天下午,公子高和武安侯也到了蓼园。

    公子高对这位传奇般的叔父非常崇拜,一直缠着宝鼎问东问西。他长这么大还没有离开过咸阳,这一次出镇江南,算是脱离了樊笼,像小鸟一般飞翔了。宝鼎给他描绘了一个诱人的未来,同时嘱咐他要听武安侯的话,要尊重江南官员,要善待十八方镇,他的未来如何直接决定于这三股势力的支持。

    公子高很懂事,牢牢记下了叔父的嘱托。他在离开咸阳前,不管是他的父王还是母亲,包括他母系家里的舅舅们,都无一例外地告诉他,到了江南必须遵从武烈侯公子宝鼎的所有嘱托,不折不扣地去完成,将来必定有一个美好的前程。谁敢说,未来的大秦君王就不是公子高?

    宝鼎向公子腾详细介绍了江南的所有情况,尤其重点介绍了未来将帮助他完成西南策略的几个重要的军政官长。

    宝鼎已经在江南夯实西南策略的基础,公子高和公子腾只要按照既定步骤走下去,三四年内必定可以完成开拓西南的大业。这份功劳之大,足以让公子高和公子腾爵至封君。

    “叔父是不是怨怪我把一个烂摊子交给了你?”宝鼎把自己写得一份有关实施西南策略的详细方案递给了公子腾,脸上露出歉疚之意,“如果我不把你拉到江南,这次你就是大秦的丞相了。”

    公子腾郑重接过这份饱含了宝鼎心血的文卷,翻开大致看了一下,然后感慨地说道,“相比起来,我更愿意到江南,毕竟西南策略关系到我大秦的未来,这份功业可以让我青史留名。不说什么感谢的话了,等我拿下西南,再与你举杯共庆。”

    接着两人谈到了咸阳政局和中土局势。宝鼎对自己这位叔父没有任何隐瞒,把自己的想法和未来的谋划做了一番细致的说明。

    “如此说来,河北大战结束之后,你和咸阳宫将面临一场激烈的对决。”公子腾叹了口气,“你有把握吗?隗氏和冯氏是否会坚持站在你这一边?”

    宝鼎对此却是信心十足。隗氏不用说了,隗氏只有把公子扶苏扶上储君之位,才能获取最大利益。冯氏当初在韩国就是豪门贵族,上党基本上就是冯氏的封地,所以在历史上,大秦统一后坚持分封的除了老秦人丞相王绾就是御史大夫冯劫了,至于隗氏,不用说,肯定也是坚持分封的一员。

    分封之策若等到统一之后再去争取,难度非常大,毕竟秦王政有统一中土之功业,权威达到了巅峰,那时候再与其对抗,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必须提前布局,在灭赵之后就迫使咸阳宫修改国策。虽然这一次国策的修改非常有限,但这一步一旦迈开,就相当于在坚固的堤坝上凿开了一道口子,再想阻挡洪水的冲击就难如登天了。

    “我们必须联合所有可以争取到的力量。”宝鼎笑道,“昌平君和昌文君就在蓼园,武安侯是否有兴趣和他们谈一谈?”

    第一卷 崛起 第305章 抛出去的诱饵

    第305章 抛出去的诱饵

    武烈侯公子宝鼎、武安侯公子腾、昌平君熊启、昌文君熊炽,外加南阳守相甘罗,长史赵高,六个人在蓼园就未来中原和东南局势进行了长时间的商讨。

    宝鼎最担心的就是熊氏在咸阳宫的逼迫下,最后不得不铤而走险,举兵叛乱。

    历史上秦王政在伐楚之前罢黜了丞相昌平君,贬谪于江陵。随后李信、蒙武兵分两路,率军南下伐楚。其后昌平君举兵叛乱,李信被迫西进平叛,结果遭到项燕的围追堵截,大败而归。昌平君是否参加了这场大战,历史上没有记载,但从史籍所载的惨烈战况来推测,昌平君十有参加了这场战斗,从而让楚军占据了绝对优势。

    昌平君为什么会叛乱?从当时中土大势来看,赵燕韩魏四国皆亡,齐楚两国苟延残喘,大秦统一中土已经是不可阻挡,以昌平君的才智,当然知道叛乱的后果,当他依旧选择了谋反,可见他的确走投无路了。

    昌平君叛乱,熊氏受到连累,必定惨遭血洗,楚系更是因此遭遇重创。虽然楚系很多人可能会因此转投隗氏门下以求生存,但那时楚系和当年如日中天的楚系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实力上没有任何可比性,对秦王政根本形成不了威胁。

    秦王政为什么一定要逼杀熊氏?当然是想全面控制朝政,独揽大秦权柄,最终一言九鼎,实现中央高度集权。

    这场激烈的权力博弈早已湮灭于历史之中,如今只能从史籍的只言片语中去寻找当年的真相。宝鼎有历史做依据,通过对这个时代咸阳政局的深刻认识,当然知道秦王政逼反熊氏的原因和目的,现在他要做的就是阻止这一切。

    假如如历史一样,让秦王政逼反了熊氏,损失惨重的不仅是熊氏自身和楚系力量,武烈侯及其背后势力也将遭到沉重打击。失去了熊氏外戚这个强大的盟友,仅靠武烈侯一方势力根本无法与咸阳宫抗衡。

    以此来推测,今日的秦王政肯定要摧毁熊氏。熊氏和武烈侯联手,不但可以控咸阳政局,还可以阻碍秦王政集权中央。现在熊氏因为华阳太后的薨亡导致其实力急剧下降,正是摧毁它的最佳时机。摧毁了熊氏,摧毁了熊氏和武烈侯的联盟,武烈侯还能支撑多久?

    宝鼎苦叹。他的出现,事实上加剧了咸阳政局的动荡,从而迫使秦王政以更快速度、更凌厉的手段去摧毁熊氏。

    宝鼎的分析让熊氏惶恐,让武安侯、甘罗和赵高暗自惊骇。

    东南对大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东南是大秦三个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而巴蜀的粮食又经东南转运京畿,假如东南出事,大秦国力必遭重挫。在今日咸阳政局动荡的背景下,让熊氏控制东南,等于让熊氏卡住了咸阳的咽喉,这当然令咸阳宫寝食不安,无法容忍。

    好在宝鼎知道历史,有先见之明,把自己的势力部署于东南的南北两端,看上去是对熊氏形成了包围,但实际上是对熊氏形成了保护。

    这时候合作当然是双赢的局面,然而,中原和河北局势与东南局势紧密相连,一旦河北战败,中原大乱,武烈侯遭受重创,则东南熊氏必定独木难支,倾覆在即。

    “河北大战是一场消耗战,打得时间越长,对我们越有利。”宝鼎说道,“我担心的不是河北战局,而是正在大河南北爆发和蔓延的大饥荒。这场大饥荒让数百万人面临死亡的威胁,假如我们不能拯救这些灾民,不能以最快速度扭转因大饥荒而造成的危局,那么我们虽然在名义上消灭了赵国,但实际上却背上了一个可怕的大包袱。这个大包袱将严重损耗大秦国力,给齐楚燕三国赢得喘息的时间,未来中土极有可能形成三足鼎立之局,继而导致我们的统一大业就此止步。”

    =

    历史上,这场大饥荒让赵国失去国祚,让齐魏两国失去了救援赵国的机会,最终导致中土就此走向统一。

    秦国攻克邯郸,占据河北之后,随即停下了攻伐脚步,既没有去打中原的魏国,也没有去打山东的齐国,而是陈兵中山,以重兵威胁燕国,这是为什么?其后燕太子丹以荆轲刺秦,直接引发了秦燕大战,导致燕国灭亡。

    从战略上来说,秦国在灭赵之后,当然是两路夹击中原,攻灭魏国,然后再打齐国,彻底占据大河流域。至于位于中土南北两端的燕国和楚国,当然是最后攻击的对象,这是毋庸置疑的事。

    那么,秦王政为什么放着中原的魏国和山东的齐国不打,反而劳师远征,冒着被对手攻击后方的危险,北上讨伐燕国?这是出于何种战略考虑?

    把这种不正常的战略放到大饥荒的背景下去考虑,则秦王政的目的呼之而出。

    秦国拿下邯郸的时候,大饥荒正在河北、中原和山东蔓延。赵国亡国,贵族们和灾民们必定大量逃亡,逃亡的路线只有两条,一是北上入燕,二是南下进入中原的魏国和山东的齐国。赵国的公子嘉就是北上入代,占据代地,把赵国的国祚继续维持了数年。当然,从路程远近考虑,南下是首选。

    既然南下逃亡是首选,那么很显然,齐国和魏国在自身受灾的基础上,不得不接收大量的赵国灾民,这进一步加剧了齐魏两国的灾情,让他们的国力损耗更加严重。

    秦国需要时间稳定河北。一年后,秦军北上攻打燕国,这时候的齐魏两国是什么情况?当然是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秦国假如在此刻攻打魏国和齐国,胜利虽然唾手可得,但它在道义上必将受到谴责,相比起来倒不如暂时放一放,反正齐魏两国深陷困局,危机四伏,根本不可能威胁到秦国。

    又过了一年,燕国灭,而齐魏尚未从大饥荒的打击中缓过劲来,秦军就呼啸而至,王贲打魏国,李信和蒙武打楚国。这时候秦国为什么打楚国,而不是同时攻打齐魏两国?这显然是考虑到楚国对齐魏两国的援助。打楚国,把楚军赶到大江以南,断绝楚国对齐魏两国的支援,切断齐楚两国之间的联系,如此则三面包围了齐国,齐国犹如笼中困兽,必死无疑。

    现在因为秦国提前吞并了魏国,导致统一的历史轨迹发生了偏差。

    秦国提前拿下魏国,等于在这场大饥荒中,把本应该由魏国承担的损失转嫁到了自己头上。魏国在大饥荒中饿殍遍野,秦国可以视而不见,甚至可以善加利用,但现在不行了,现在等于秦国的中原郡县在大饥荒中饿殍遍野,中原本身的灾民加上南下逃亡的赵国灾民,数百万饥肠辘辘的灾民必定席卷整个中原,甚至冲击到东南郡县,如此一来,秦国既要稳定河北,又要救灾中原,那么没有个两三年的缓冲时间,秦军根本无力北上征伐,更不要说攻打齐楚两国了。

    这种局面对武烈侯显然不利,对武烈侯与咸阳宫的博弈更不利。

    在战后救灾中原和河北,其困难之大可想而知,一旦中原、河北崩溃,不但让大秦国力遭到沉重打击,武烈侯及其背后势力也要为此付出惨重代价。

    历史上,秦王政在灭赵之后,权威大增,一两年之内便掌控了朝政,先是罢黜了丞相昌平君,驱赶了熊氏,接着便解除了大将军王翦的职务,控制了军队,继而让李信、蒙武率军伐楚。假如没有王贲灭魏,老秦人建功,而李信蒙武大败于项燕,秦王政的亲信势力遭遇重挫,王翦这位老将军也就不会再出现在战场上了。

    现在宝鼎有绝对的把握取得河北大战的胜利,那么秦王政的功勋是跑不掉了。秦王政的权威大了,占据的优势就更明显,这时候,武烈侯能否稳住河北和中原,则成为双方博弈的关键。武烈侯输不起,输了则万劫不复。

    所以,在武烈侯看来,当务之急是如何救灾,用什么办法才能把大饥荒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又用何策去拯救灾民们的生命。

    “旱情持续到何时,我们不知道。”昌平君熊启叹道,“明年的夏收肯定一无所获。没有夏收的粮食做支撑,秋收又从何而来?不出意外的话,这场大饥荒要延续到后年,生灵涂炭乃是必然之局,无数庶民将被这场大饥荒夺去生命。”

    众人面面相觑,皆是一脸沉重。

    “河北不像中原,冬天来得更快,所以河北的农作物基本上是两年三熟。”昌平君继续说道,“可以想像,河北的灾情将比中原更加严重。”

    “邯郸一旦攻克,大河解除,河北人必定渡河南下,受灾最严重的还是我们中原。”宝鼎摇手说道,“如果我们有办法保证明年的秋收,那么就可以在明年冬天彻底扼杀中原的大饥荒,继而有力缓解河北的灾情。”

    话是这么说,道理也是这么个道理,但实施起来难度太大,成功的可能微乎其微。

    “在关中、河东、太原等地的粮食皆可自保的情况下,我们靠巴蜀、东南和部分中原地区的粮食是否可以保证中原灾民的生存?”宝鼎问道。

    “这取决于四个条件。”熊启想了一下,说道,“一是河北大战尽快结束,二是咸阳坚决救灾,三是旱情在明年初春之后就得以缓解,四是持续大河,坚决不让河北灾民涌入中原。这四个条件只要一个不能满足,中原救灾必定难以为继。”

    宝鼎想了一下,问道,“中原各地的粮仓还有粮食吗?”

    昌平君摇头,“现在所有粮食首先供应河北战场。中原局势之所以陷入混乱,就是因为咸阳无意救灾,任由灾民自生自灭。灾民没有活路,当然烧杀掳掠,要叛乱了。”

    “如果咸阳没有发动河北大战,中原局势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混乱,咸阳也不会像现在这样陷入两难困境。”武安侯公子腾叹道,“武烈侯虽然在大战之前上奏劝止,预言大河南北今年还要爆发大灾,但大王和中枢大臣们都认为武烈侯是故意延缓攻赵时间,根本不予理睬,结果自食恶果。”公子腾望向宝鼎,苦笑道,“以我看,如果形势恶化,咸阳肯定要下令停止实施西南策略,逼迫楚国把救援粮食运向中原。”

    “楚国不会答应。”宝鼎说道,“相反,楚国会不遗余力地南岭大渠的开凿,以便让我大秦雪上加霜。楚国的强硬态度会让咸阳不敢下令停止实施西南策略,因为南岭大渠一旦停止开凿,楚国可能把这部分粮食转运齐国,支援河北战场上的合纵军。”

    停了一下,宝鼎继续说道,“昌平君说了四个条件,我们就按这四个条件来拟制救灾之策。”

    “我到了中原后,会设法尽快结束河北大战。其次,我会持续大河,并在大战的后期,把赵国灾民向齐国驱赶。至于旱情何时缓解,以我的估计,明年春天肯定会下雨,所以,咸阳在我大军占据河北后,必须下定决心救灾,必须把巴蜀、东南和中原部分地区的粮食全部用于救灾。这一点至关重要,这关系到中原是否能在明年的秋收后彻底扼杀大饥荒。”

    然而,正是这个条件是最难实现的,因为咸阳一旦决定救灾,全力拯救河北和中原灾民,那么可以想像,在未来两三年内,秦军将止步于统一战场。

    秦王政要想获得更大的权威,集中更多的权力于中央,那他就必须乘着这个难得的机遇横扫其他诸侯国,他需要继续打下去。相反,武烈侯要拯救灾民,要获取大河南北的人心,一旦他救灾成功,他在中土的威望可想而知,这对咸阳宫的威胁太大了。

    秦王政是顺应天时,以横扫中土来赢得统一大业,支持他的人肯定很多。武烈侯是逆天而行,要用人力去拼杀天道,这纯粹是出力不讨好,生死仅有一线之隔,支持他的人肯定很少。

    两者在决策上的利益轻重一目了然,不难估猜到咸阳各方势力将做出何种选择。

    “武烈侯已经决断?”熊炽眉头紧锁,忧心忡忡地问道。

    宝鼎郑重点头,“我知道你们担心什么,所以你们看不到我的胜算。”

    “武烈侯的胜算在哪?”甘罗问道。

    “现在咸阳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宝鼎问道。

    众人互相看看,若有所悟。现在咸阳争论的焦点正是分封之议。咸阳争论的“分封”是分封诸侯,是在现有“封君制”的基础上进行颠覆性的修改,而这种修改,对贵族们有百利而无一害。目前中土的“封君制”只拥有封地上的经济特权,一旦封君拥有封地上的“军政”大权,那事实上就是分封诸侯了,而这正是贵族们趋之若鹜的第一目标。

    “武烈侯,分封诸侯违背了大秦基本国策。咸阳目前的这种争论实际上没有太大意义,咸阳宫绝不会让步。”昌平君摇头说道。

    “分封诸侯不过是个诱饵。在目前这种形势下,谁敢吞食这个诱饵,谁就是咸阳宫的敌人,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宝鼎笑道,“但诱饵既然洒下去了,总会有不知死活的鱼儿会上钩,咸阳宫难道因此大开杀戒?当然不会,咸阳宫为了平息这场危及到大秦基本国策的争论,必然在利益上做出重大让步。”

    “大量的分封君侯?”昌平君马上知道了武烈侯的目的所在,这之前武烈侯曾和他们讨论过这个问题。

    宝鼎点头,“对,迫使咸阳宫大量分封君侯。名义上看,咸阳宫暂时用财富保住了中央的权力,但一旦君侯的财富超过了国库,那么咸阳宫还能牢牢控制中央的权力吗?”

    众人目露恍然之色,总算明白了武烈侯的“险恶”用心。

    吞并了赵国,咸阳面临封赏功臣的问题,咸阳宫只有大量分封君侯才能赢得贵族们的支持,但大量分封君侯的后果非常严重,咸阳宫不得不慎重,如此一来,在武烈侯已经抛出去的“诱饵”的巨大诱惑下,朝堂上的矛盾会骤然激烈,这时候,咸阳宫怎么办?是大量分封君侯以赢得贵族们的支持接着去征伐其他诸侯国,尽快完成统一大业,还是暂时停止征伐,先用雷霆手段断绝贵族们的痴心妄想,然后再去完成统一?

    不出意外的话,咸阳宫会选择暂停征伐,先拿出一个可行的不会动摇大秦基本国策的封赏办法,这关系到统一前后一系列国策的修改,牵涉面很广,牵扯的利益更复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这就给了武烈侯救灾的时间。

    “还有什么疑问?”宝鼎问道,“如果没有疑问,我们是不是马上据此拟制拯救之策?”

    “武烈侯,咸阳政局一旦紧张,咸阳宫可能会做出激烈反应,而熊氏必定首当其冲。”昌平君心怀忐忑,不得不提醒宝鼎,“熊氏被毁,你独木难支,咸阳宫必定取得完胜。”

    “完胜?”宝鼎冷笑,“只要你熊氏咬牙支撑,坚决不做叛乱之举,我必定可以扭转局面,给咸阳宫以沉重一击。”

    熊启和熊炽骤感窒息。这对兄弟自相残杀,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祸及熊氏,熊氏的未来可谓一片惨淡。

    第一卷 崛起 第306章 中原变局

    第306章 中原变局

    武烈侯仅仅在宛城停留了两天,当他和武安侯、昌平君、昌文君三人商定了未来一段时间的对策之后,随即北上大梁。

    武安侯公子腾携王子公子高赶赴江南,而昌平君则南下坐镇江陵,昌文君则继续留在南阳,兼顾中原和东南两地。

    武烈侯公子宝鼎的北上速度相当慢,一天不过走六十里而已。到了舞阳,宝鼎滞留两天,专门巡视铁山和冶铁大作坊,并与先期赶来迎接的张氏、白氏和孔氏等中原巨贾商讨中原局势。

    中原局势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随时都有可能崩溃。随同武烈侯北上的琴氏、乌氏、卓氏和墨家也纷纷向武烈侯进言,请求武烈侯奏请咸阳,马上把主力大军撤出河北战场,把粮食用于中原救灾。中原局势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这些巨贾们的切身利益,好不容易盼到武烈侯重返中原,当然要不顾一切达成目的。

    琴氏如今实力庞大,朝中有丞相隗状做为后盾,朝外有武烈侯做支撑,而琴氏的财富无论对隗状还是对宝鼎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助力,所以琴氏现在牛气冲天,大匠琴唐甚至直接威胁宝鼎,如果河北大战再不停止,中原危机必定更趋严重,而巨贾们在财富锐减的情况下,不得不断绝对西南策略的支持。

    这些年宝鼎虽然给投靠蓼园的巨贾们赢得了惊人的财富,但同时也把这些财富“搜刮一净”,甚至把未来的财富收入都给透支使用了。目前这些巨贾们说起来都是富可敌国,但实际上都是“一穷二白”,包括琴氏亦是如此。按照咸阳给他们的优惠政策和武烈侯给予他们的承诺,这些巨额赊贷都将随着秦军吞并赵国而得到补偿,然而,天不遂人愿,这一场大饥荒给了巨贾们沉重一击。以目前的局势发展下去,巨贾们必定损失惨重,血本无归。

    宝鼎对于琴氏的威胁也没有生气,一笑置之。琴氏对他的支持可谓不遗余力,假如赔得一干二净,琴氏当真是欲哭无泪,所以他能理解此刻琴氏的惶恐。

    “给我两个月的时间。”宝鼎淡然说道,“两个月后,我或许可以打破河北战场上的僵持之局。一旦我南北两路大军攻克邯郸,咸阳给予你们的承诺必定全部兑现。”

    这句话让巨贾们高悬的心总算稍稍放下了一些。虽然如今局势对大秦非常不利,但武烈侯历来都是在绝境中创造奇迹,武烈侯的到来好歹给他们带来了一线希望,这总比昌平君熊启带给他们的绝望要好得多。

    离开舞阳后,武烈侯的赶路速度不但没有加快,反而更慢了。

    武烈侯重返中原的消息早已传遍中原各地,中原上上下下都翘首以待,但武烈侯就是迟迟不至。不过武烈侯在中原威名远扬,这个消息传开之后,中原灾民的绝望情绪稍稍有所缓解,而乘乱攻打中原的韩魏叛军们也停止了攻击步伐,不敢向中原腹地深入,有些叛军甚至撤回到了边境地带。

    与此同时,这个消息也传到了赵齐楚燕四国。

    楚国本来还有些想法,想乘着秦国处境艰难自顾不暇之际,暗中支援河北战场的合纵军。一些军中统率甚至还谋划着在中原大乱之后出兵收复失地。突然听说武烈侯重返中原,从寿春到淮南前线骤然紧张,先前的那些想法也统统放弃了,老老实实地全力戍守淮南,免得在中原局势逆转之后,又遭到武烈侯的打击。

    齐国也是忐忑不安,尤其当初在合纵抗秦一事上持反对意见的国相后胜等保守派大臣,乘机请奏齐王建,趁早断绝对赵国的援助,集中力量戍守长城,以免遭到武烈侯的攻击。武烈侯和昌平君完全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对手。昌平君对中原乱局或许束手无策,但武烈侯肯定有办法。武烈侯就是一个“疯子”,如果以常理去揣测他,必定会遭到难以想象的打击。

    赵国和燕国则闻到了一股死亡气息。武烈侯重返中原,秦王政在迫于无奈的情况下把武烈侯从江南调回中原,其目的可想而知。武烈侯到了中原,对河北战场上的秦军来说是一个好消息,秦军的士气必定因此高涨,接下来的仗更难打了,赵国距离败亡的日子似乎越来越近。

    =

    公子扶苏和中原的军政官长们按捺不住焦急的心情,纷纷赶到颍川相迎。

    双方在颍川首府新郑相遇。公子扶苏、公子婴、砀郡太守公子庄等宗室,老将军桓齮、司马锌,颍川太守隗藏、东郡太守王昕等中原军政官长们出迎十里之外。

    武烈侯也不进城,下令就地扎营。

    中原军政官长们禀报了中原最新局势和河北战场上的最新军情,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岌岌可危。

    “新郑这里的灾民非常多,这是怎么回事?”宝鼎问道。

    “中原受灾地区主要集中在大河南北区域,其中又以东郡和砀郡最为严重。”隗藏当即解释道,“颍川基本上没有受灾,也没有遭受到战火的袭击,所以灾民纷纷逃亡到颍川一带,而新郑及其周边地区因此就成了灾民们的避难之地。”

    “这很危险,很危险。”宝鼎马上想到了历史上的新郑叛乱。

    历史上的新郑叛乱距离现在还有两年多的时间,与大饥荒之后的中原局势有直接关系。这场叛乱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其中就包括昌平君。昌平君是不是因为新郑叛乱而罢黜,历史没有记载,但那一年发生了三件大事,一是新郑叛乱,二是昌平君贬谪,三是王翦被解除兵权。结合咸阳政局来分析,不难估猜到,新郑爆发叛乱肯定是秦王政打击熊氏的借口之一。熊氏被赶出咸阳,王翦被解除兵权,外戚和老秦人先后受到重创,秦王政完全可以集权于中央,独揽权柄。

    宝鼎心里没来由地涌出一丝寒意。不管是现在还是两年后,假如新郑还是爆发叛乱,那此事必定可以成为秦王政打击自己的借口,所以,新郑这座中原重镇,无论如何不能出事,否则后果严重。

    “陶城叛乱是前车之鉴,我们不能不防。”宝鼎看看众人,叹道,“陶城叛乱导致昌平君丢掉了丞相一职,假如新郑也爆发叛乱,那估计我就要去西北牧羊了。”

    众人脸色微变,都没有说话。咸阳政局的变化让众人都意识到武烈侯处境艰难,不管是河北战败还是中原大乱,责任的最终承担者都是武烈侯。

    秦王政现在要集权,他已经借助河北困局和中原危机打倒了昌平君,此刻他把武烈侯调到中原,摆明了就是要借此机会再把武烈侯打倒。秦王政先是打倒昌平君,再打倒武烈侯,连续击败两个强大的对手,他才是真正的胜利者,到了那时河北战败又如何?中原大乱又如何?对于秦王政来说,这点挫折不算什么,相比大权独揽所获得的利益,这点损失不值一提。

    “颍川目前有能力保证灾民的生存吗?”宝鼎问道。

    “暂时还能维持。”隗藏苦笑道,“但河北大战如果继续下去,再加上隆冬的来临,我们肯定无能为力,所以……”他抬头望着宝鼎,躬身恳求道,“如果武烈侯能想办法从东南弄一些粮食过来,或许可以帮助灾民熬过这个冬天。”

    宝鼎摇摇手,“你把事情想得简单了。大河一旦封冻,我们拿什么去大河?那时河北灾民必定呼啸而下,中原受到严重冲击,旦夕不保。”

    桓齮和司马锌互相看看,两人均是浓眉紧皱,神色异常冷峻。中原主力都在河北战场,仅靠十万地方军大河一线,事实上绝无可能。

    “武烈侯有何对策?”桓齮问道。

    “马上增兵河北战场,把中原所有军队全部调到漳水河一线,猛攻漳水长城,以最快速度包围邯郸。”宝鼎用力一挥手,断然说道,“不要再想确保中原了,如果我们战败于河北,中原必定难存。在中原和河北之间,我们只能选择河北。拿下河北,则中原不失,反之,拿不下河北,则中原必失。”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我不知道你们为什么至今拿不出决策,你们到底都在想什么?”宝鼎的目光从公子扶苏的脸上转到一帮军政官长们的身上,语气突然严厉,“你们既想保住中原,又想拿下河北,患得患失,结果两者必定皆失。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哪来的河北大捷?”

    众人暗自惊骇,俱是沉默不语。这个道理谁都懂,但这个决心太难下了。不管中原存亡去打河北,一旦无功而返,同样是两者皆失。相反,把中原力量一分为二,一部分打河北,一部分守中原,这样即便在河北战场上一无所获,但最起码可以守住大半个中原,这等于保住了大家的既得利益。君子要顾其本,守住了本钱才能生存,如果把本钱都赔进去了,那岂不连身家性命都保不住?

    武烈侯的“疯狂”在这一刻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样的决策公子扶苏不敢下,昌平君熊启更不敢下,至于中原的军政官长们,哪敢冒这样的风险?其实咸阳也是一样,咸阳在攻击之初首先想到的就是确保中原,结果导致秦军现在在河北战场上进退两难,咸阳更是被严峻的局势搞得焦头烂额,一筹莫展。说到底一句话,咸阳也罢,中原也罢,大家都不想丢掉中原,但中原灾情严重,大饥荒愈演愈烈,如果任由形势恶化下去,只有放弃攻打河北了。

    咸阳宫不愿意承担战败河北的责任,于是就想把责任推给昌平君和武烈侯,乘机把这两个对手打倒。对咸阳宫来说,虽然没有拿到河北,但打倒了两个对手,控制了朝政,这也算是一个显赫战果。

    武烈侯一路上苦思无策,直到到了新郑,看到漫山遍野的灾民,他才突然有了对策。

    宝鼎看到众人沉默不语,于是继续说道,“目前的局面是一个死局,我们只有抱着放弃中原的决心,才能迅速逆转局面。”

    “此次攻打河北,咸阳的策略是南北夹击邯郸。上将军王翦的北路军是主力,宜安一线是主攻方向。杨端和和王贲的南路军在漳水长城一线实施佯攻,以策应宜安战场。按照这个策略,关中、巴蜀和东南的粮食都必须送到太原,南路军的粮食则主要由中原供应,东南只供应一小部分以作补充。”

    “正是这个策略,导致中原受灾后无法及时救灾,在灾情严重后更无法实施赈济,结果现在爆发了大饥荒,中原上百万人面临死亡的威胁。”

    “你们向我要粮食,我没有。我不是神,我没有点石成金的本事,我变不出粮食,我更不能去‘打劫’东南的粮食,所以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攻打河北的策略,以南路军为攻击主力,以漳水长城为主攻方向,如此一来,巴蜀和东南的粮食就必须转送中原,这样我们就有了足够的粮食。”

    “但这些粮食是用来打仗的,不是用来救济灾民的,假如我们把粮食用来救济灾民,导致河北战败,那我们的罪责更严重。”

    “我们怎么办?很简单,招募灾民中的所有青壮,十五岁到六十岁的男丁,全部上河北战场。”宝鼎冷笑道,“赵国招募灾民以扩建军队,我们难道就不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们也招募灾民扩建军队,不出意外的话,我们至少可以招募三十万左右的士卒,再加上中原的十万常备军,十万地方军,

    好看的电子书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