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29部分阅读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29部分阅读

    地说道,“或许,这一辈子他都无法兑现诺言了,所以这可能是他唯一的机会,如果你放弃,他会非常遗憾。”

    夫人深吸了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过了一会儿,她苦笑摇头,“我相信太后,所以我相信他一次。”接着她问隗清,“你何时离开咸阳。”

    “今天晚上。”

    “这么匆忙?”

    “武烈侯的口气非常严厉,他对我耽搁咸阳的事已经怒不可遏了。”

    夫人望着隗清脸上的浅笑,心里蓦然掠过一个古怪的念头,难道她和武烈侯之间有那种亲密关系?

    昌平君熊启接受了王夫人的建议。

    秦王政在与武烈侯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中输得惨不忍睹,这时候如果熊启主动退出咸阳,向秦王政示好,秦王政也必然会做出回应。对秦王政来说,在王储一事上适当让步,不是不能接受。

    中枢议事上,驷车庶长公子豹突然提出,让公子扶苏去中原坐镇。

    秦王政和公卿大臣们顿时失语,一时不知如何应对。

    右丞相昌平君熊启站了出来,说公子扶苏年纪小,需要有人辅佐。他主动提出随公子扶苏赶赴中原。

    秦王政和公卿大臣们再度震惊,不过这一次不是手足无措,而是蓦然意识到,中原危机终究还是一个陷阱,咸阳终究还是掉进了陷阱,武烈侯终究还是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第一卷 崛起 第281章 价值几何?

    第281章 价值几何?

    武烈侯大获全胜。

    他利用中原的危局逼迫秦王政在王统一事上做出让步,又利用秦王政在王统上的让步,逼迫楚系熊氏在朝堂上的领军人物昌平君离开咸阳。为了让楚系熊氏能够接受他的条件,他又让公子扶苏坐镇中原,让楚系和他的力量进一步结合,让双方的联盟更加稳固,如此公子扶苏在得到两系力量共同拥戴的同时,楚系实力也得以完整保存,为将来东山再起打下了坚实基础。

    秦王政未能控制中原,也未能遏制武烈侯,但他如果接受武烈侯的“帮助”,他就成功地把熊氏主要力量赶出了中原,从而得以进一步巩固他的王权,进一步掌控朝政,他和武烈侯“对决”失败的损失将因为熊氏外戚的“没落”而得以挽回。

    武烈侯此策把咸阳各方利益全部考虑到了,各方都有损失,但各方都有收获,只不过损失各有大小,收获各有多少而已。

    接下来,就是秦王政的决策了,就是他是否愿意在王统一事上做出让步,是否愿意接受武烈侯的“帮助”,虽然这个“帮助”带有“要挟”的性质,但它无疑是当前解决咸阳和中原危机的最好策略。

    秦王政心不甘情不愿。他失败了,而且败得很惨,基本上没有还手之力,这让他高傲的心无法接受。

    秦王政可以拒绝武烈侯的“帮助”,但如此一来,损失最大的就是他,而熊氏外戚将因为秦王政的“无情”,毅然与武烈侯结下牢固联盟。大秦两个最庞大的政治势力如果内外联手,齐心协力对付秦王政,那秦王政的未来将非常艰难。

    当然,秦王政也不是没有还手之力,他只要把老秦人拉过来,把本土军功贵族变成自己的亲信,他就可以为所欲为,但是,他必须首先为武安君平反,否则老秦人不会相信他。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老秦人被压制打击了几十年,血淋淋的教训,此时还有谁敢忠诚于大秦的王?当年昭襄王用什么理由诛杀武安君?不听话而已,不听话我就杀你,如此荒谬的理由就把功勋盖世的武安君杀了。当大王诛杀功臣就像宰杀牲畜一样随心所欲的时侯,还有谁敢相信自己的大王?

    秦王政认同武烈侯的策略,但心理上却无法接受失败,无法低下自己高傲的头颅向武烈侯认输。

    秦王政的亲信大臣整体失语

    武烈侯这一招可谓致命。现在把公子扶苏送出京城,让他坐镇中原,实际上就是确保公子扶苏拿到灭赵的功绩。

    攻灭赵国的功绩,要远远大于攻占中原。灭韩魏,拿中原,不过是在统一大业上占据了明显优势。中原是四战之地,群敌环伺,利弊各占一半,比如这次的大灾难,与齐国一触即发的战争,就是一个鲜明例证,这说明拿到中原未必就能统一中土。相反,灭了赵国,拿到河北,中原的安全随即得到保障,东方齐楚燕三国陷入被秦国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绝境,大秦统一中土基本成为定局。所以公子扶苏如果拿到灭赵的功绩,再加上宗室和楚系外戚的全力拥戴,不出意外的话,储君之位基本上就是他的囊中之物。

    公子扶苏做了储君,成为大秦未来的大王,成为中土未来的君主,那么必定会牢牢记住当初反对他坐镇中原的大臣。等他登基做了大王,第一个要清洗的对象就是这些大臣,试问此刻秦王政的亲信们谁敢开口反对?

    秦王政询问他们的意见,尉缭、蒙嘉、冯劫、冯去疾、茅焦等人都把嘴巴闭上了,以集体沉默告诉秦王政,此事他们没有反对的资格。

    公子扶苏是秦王长子,不满十岁,没有能力坐镇一方,正是因为他没有能力,所以才要大臣辅佐,而右丞相昌平君熊启做为扶苏的舅舅,是最理想的辅佐人选。秦王政正愁着没办法驱赶昌平君,现在有了这么个好借口,怎肯放弃?至于公子扶苏是不是未来的储君,何时做未来的储君,都是无法确定的事,可以暂时不考虑,先考虑把昌平君赶走,这可以有效遏制和打击熊氏外戚,进一步巩固王权,控制朝政,这才是秦王政最为迫切的事。

    秦王政不好责斥他们,但他此刻又非常需要听到各种不同的意见,于是连夜召见了驷车庶长公子豹和御史大夫公子腾。

    这两位宗室大臣都接到了武烈侯的密信。武烈侯在信中直言不讳,秦王主政十年,至今不立储君,这成为大秦的一个致命隐患。过去宫里还有华阳太后,秦王即使发生了意外,还有华阳太后掌控全局。如今华阳太后不在了,假如秦王出事,大秦因为没有储君,必将陷入混乱。立储不是秦王的事,而是整个王族的是,是老嬴家的事,是关系到国祚存亡的大事,所以做为宗室大臣,现在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劝谏秦王立储。

    武烈侯在信中告诉他们,不论熊氏是否愿意为了立储而主动退出咸阳,宗室大臣都必须在此刻拿出有利于老嬴家的策略。让公子扶苏到中原,符合整个宗室利益,势在必行,务必成功。如果熊氏坚决不愿退出咸阳,那么必要的时侯将动用非常手段。

    公子豹和公子腾完全同意武烈侯在立储一事上的态度,所以当秦王召见他们后,两人竭尽所能,把武烈侯在立储一事上的想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当然,他们不会告诉秦王这是武烈侯的主意,以免让秦王政丢了面子。

    “武烈侯是否欢迎扶苏去中原?”秦王政试探着问了一句。

    公子豹抚须笑道,“武烈侯绝不会为难扶苏,相反,他肯定会在离开中原前,把所有的事情安排好,确保扶苏在最短时间内稳定中原,解决中原的危机。”

    秦王政想了片刻,又问道,“在你们看来,何时攻打赵国最为合适?”

    “扶苏坐镇中原,昌平君辅佐,可以确保秦楚两国维持长久的盟约,这对攻打赵国非常有利。”公子腾说道,“至于何时攻打中原,臣认为咸阳要听取扶苏的意见。扶苏既然坐镇中原,当然对山东的形势最为熟悉,他建议何时打,那就何时展开攻击。”

    秦王脸色微沉。贵公子腾这话太明显了,摆明了就是让公子扶苏率军攻打赵国,一定要让公子扶苏拿到灭赵的功勋。

    公子豹看到秦王政面露不满之色,当即壮着胆子说道,“大王十三岁继承王统,亲政也有十年了,但大王至今不立后,也不立储君,这对王国来说,意味着什么?大秦的臣民为此惶恐不安,因为他们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储君代表的不仅仅是王统的延续,更是一个王国的希望所在啊。”

    公子腾急忙冲着公子豹连使眼色,示意他不要说了。公子豹说的还算婉转,而武烈侯在给他们的信中就说得非常直白。秦王政为了独揽至高无上的权柄,为了最大程度地集中王权,甚至连储君都不要了。储君的存在是为了延续王统,所以储君肯定拥有一定的权力,也拥有一定的实力,而这都对大王的绝对集权形成了阻碍。秦王政不立储,事实上就是为了绝对集权。

    这话当然不能当着秦王政的面说出来,激怒秦王政没有任何好处,只能想方设法让秦王政意识到集权的阻力太大,意识到国祚的稳定和延续远比君主集权更重要,从而让秦王政改变主意,尽快立储。

    “你们是不是想告诉寡人,攻赵之战要放在武烈侯完成西南策略之后?”

    公子豹望着神情冷峻的秦王,叹了口气,“大王,你心里其实很清楚,到底是谁要公子扶苏去中原?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为什么在王统一事上屡次向你进言?他是想告诉你,他忠诚于你,忠诚于老嬴家,他没有二心。”

    “大王,兄弟阋墙的教训太多了。”公子腾也叹道,“该信任的时侯还是要信任,尤其在兄弟向大王一次次证明自己的忠诚后,大王还有什么理由怀疑他?难道一定把他逼得走投无路,逼得铤而走险,从而证明他是个十恶不赦之徒?”

    秦王政冷哼一声,怒目而视。

    公子宝鼎和公子腾也豁出去了,毫无惧色,与秦王政从容对视。

    秦王政没有考虑过多时间,中原形势也不允许他拖延。仅仅一天之后,秦王政下令,任命公子扶苏为特使,急赴中原。右丞相昌平君熊启随行辅佐。

    这是一个震惊咸阳的命令。年少的公子扶苏坐镇中原,这等于告诉天下人,秦王政对公子扶苏青睐有加,有意让他到中原立功,以便名正言顺地登上储君之位。大秦人终于看到了储君的出现,虽然公子扶苏现在还不是储君,但没有人怀疑他就是未来的大秦君王。

    位高权重的昌平君离开了咸阳。当然,他还是右丞相,但所有人都知道,他不过是个挂名的右丞相,熊氏外戚在华阳太后过世之后,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下坡路。秦王政不敢在此刻罢免昌平君,以免背上薄情寡义的骂名。

    左丞相隗状全面主掌大秦政事,事实上他就是大秦的相国。

    秦王政的命令十万火急送抵中原。

    中原正是惶恐之刻。灾民转徙还在继续,韩魏两国的叛逆还在攻击,而秦王政和武烈侯的“对决”随着顿弱的死亡进入了关键时刻,更可怕的是,齐秦两国的盟约在顿弱死后濒临破裂,齐国军队由此进入临战状态,大战一触即发。

    就在这个危急关头,咸阳终于做出了一个英明决策,派大王的长子公子扶苏坐镇中原。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王要确立王统了,公子扶苏到中原来建功立业就是为登上储君之位做准备。中原军政官长们和大大小小的官吏们在震惊和意外之余,欣喜若狂,低落的士气顿时高涨,中原的颓丧之势就此一扫而尽。

    武烈侯走了,未来储君公子扶苏来了,咸阳要不惜一切代价稳定中原,中原的危机很快就会过去,中原将稳如磐石、固若金汤。

    武烈侯接到这个消息的时侯,正在大野泽与齐国国相后胜紧急会晤。

    顿弱和秦国使团在齐国境内被伏击而死的噩耗传到大梁,武烈侯在第一时间急书齐国临淄,要求约见齐国使者,具体商谈此事,而齐国也在第一时间约见武烈侯。双方不谋而合,武烈侯和齐国的国相后胜几乎在同一时间赶赴两国边境。

    武烈侯在大野泽第一个见到的人不是后胜,而是端木泓。

    宝鼎对端木泓非常热情,亲自到帐外迎接。

    “你让我很被动。”宝鼎请端木泓坐下后,笑着说道。

    “我希望武烈侯早日重返中原。”端木泓一语双关地说道。

    宝鼎笑得很开心,连连点头,“我可以给你一个明确的承诺,我会尽快返回。”

    “武烈侯如何处置这次危机?”

    “临淄总要给我一个交待。”宝鼎笑道,“如果临淄非要打一仗,我愿意奉陪,正好借机留在中原。”

    “国相亲自来了,武烈侯总要给国相一个面子。”端木泓笑道,“只要条件不过分,齐秦两国的盟约必定可以继续下去。”

    “我的条件很简单。”宝鼎说道,“以人换人。”

    端木泓楞住了,“以人换人?武烈侯,请明示。”

    “顿子乃大贤,为我大王所倚重。”宝鼎说道,“如今顿子归天,我家大王等若失去了左膀右臂。齐国如想继续盟约,最起码要给我家大王接上失去的臂膀。”

    端木泓还是没有听懂,一脸疑惑,“武烈侯想以太子为质任?”

    宝鼎摇手,“我可不想帮你家国相解决这个大麻烦。我要的是大贤,齐王所倚重的大贤。”

    端木泓吃惊地望着宝鼎,以为自己听错了。在他看来,秦国肯定要借机敲诈一笔,比如城池和钱财。后胜之所以派他先来探口风,就是想知道秦国的底限是什么,但出乎端木泓的意外,宝鼎不要钱财,也不要城池,竟然要大贤。这是什么意思?还有如此便宜的事?

    “武烈侯不是戏言。”端木泓将信将疑地说道。

    宝鼎摇头,笑着把案几上的一份文卷递给端木泓,“我要的人,都在这里。”

    端木泓急忙接到手上打开,越看越是心惊。这份名单囊括了稷下学宫所有的名士,可以说是把稷下学宫一锅端了。还有享誉齐国的能工巧匠,包括著名的乐师名伶。林林总总,至少有两百多人。秦国如果把这两百多人要走了,那么这两百多人的子弟门徒也会随之离开,保守估计至少超过一万人,而这一万多人可以说是齐国最宝贵的财富,齐国如果缺了他们,其国力将遭到重创。

    好厉害的武烈侯,好可怕的武烈侯,杀人不用刀啊。端木泓暗自苦叹。他缓缓合上文卷,沉思良久,艰难说道,“武烈侯,这绝无可能。”

    “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宝鼎手指文卷,斩钉截铁,“如果齐国不同意,我正好可以留在中原,指挥秦军与你们决一死战。”

    端木泓苦笑无语。武烈侯已经把灾民转徙到大江南北,赵齐两国借助灾民混乱中原的阴谋已经失败,现在秦国完全有能力与齐国决战,而齐国打得赢吗?端木泓认为,在赵国受灾,楚国受创,齐国左右两个盟友都无力相助的情况下,齐国没有胜算。

    齐王建和相国后胜在此事上还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齐国不是不敢打,而是不能打。这一仗打输了,东方诸国必陷绝境。这一仗打得两败俱伤,赵国在失去强力支援的情况下,马上就会败亡。赵国一亡,齐楚燕三国不堪设想。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以不变应万变,把秦军主力拖在中原,给赵楚两国赢得足够的喘息时间。只待赵楚养好了伤口,三家联手,足以对抗秦国。

    “这违背了我们当初的约定。”

    “你到梁囿见我,不过是想探查我在中原的布局。”宝鼎笑道,“我告诉你了,据实相告,所以你才有机会实施你们的计策。”

    “你需要齐秦盟约,也需要借刀杀人。”端木泓急切说道,“我们各取其利而已,但你现在的做法明显就是趁火打劫。”

    “你正是因为得到了我的保证,所以才敢动手。”宝鼎不动声色地说道,“但我并没有向你保证,这不是我的将计就计之策。”

    端木泓摇头,“武烈侯,齐国不是不敢与你决战,只是觉得没有必要打得两败俱伤而已。如果打得两败俱伤,对于相国来说,同样可以达到目的。”

    “代价不一样,后果也不一样。”宝鼎笑道,“你我打得两败俱伤了,齐国还能在东方称霸吗。”

    “武烈侯必须考虑到齐国的利益。”

    “秦国的脸面就不要了?”宝鼎质问道。

    “但你的这个条件和击败齐国有什么区别?”

    “当然有区别。”宝鼎说道,“我击败齐国,可能要屠杀十万齐军将士,而现在,我只需要两百七十二人。这两者之间的价值有天壤之别。”

    “在我看来,这两百七十二人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十万将士。”

    “在你看来?”宝鼎笑道,“那么,在齐王看来,在你们相国看来,还有在你们齐国的权贵眼里,这两百七十二人价值几何?”

    端木泓顿时无语。

    第一卷 崛起 第282章 后胜的雄心壮志

    第282章 后胜的雄心壮志

    端木泓匆忙离去。

    武烈侯忙中偷闲,泛舟大野泽,轻松了一天。

    他并不担心齐国。齐王建和齐相后胜面对秦国开出的优厚条件,没有理由不答应。他担心的是咸阳,假如秦王政反对公子扶苏出镇地方,或者昌平君熊启拒绝离开咸阳,那他就不得不动用黑衣力量,在咸阳做些事情以确保扶苏主掌中原。

    此策不仅仅关系到中原的安危,还关系到他本人是否实际控制中原,更关系到未来帝国的命运,但困扰他的最大难题是时间。他现在无术,没有足够时间处理中原危机,而先期南下的魏起、曝布等人已经数次催促他尽快南下。如今百万灾民涌入大江南北,东南局势危如累卵,急需他南下主持大局。

    好在齐国方面已经证实秦人把河北灾民转徙南下了,而中原灾情在中原军民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得到有效控制,考虑到中原并未形成混乱,齐国不具备攻击条件,所以临淄也是急于处置当前危机。国相后胜以最快速度赶到长城边境的大野泽,与武烈侯紧急会晤,可见齐国议和决心之大。

    后胜很快抵达大野泽。这位国相四十多岁,中等身材,虽然不是很胖但肚腩较大,一张圆圆的脸上看不到丝毫笑容,一双精光四射的眼睛更是透出一股冷肃,上位者的傲慢和威严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宝鼎对他并不客气,礼节性的寒暄之后,便直接质问齐国的处理办法。

    后胜说,经过初步调查,可以认定这是韩魏两国的逃亡贵族所为,目的是挑起齐秦两国的战争。齐国在此事上负有重大责任,愿意为此向秦国道歉,并做出相应补偿。

    “如何补偿?”宝鼎追问。

    “其一,缉捕凶手,驱赶潜藏在齐国境内的韩魏逃亡贵族。”后胜说道,“其二,以万金补偿秦国。”

    宝鼎大笑,“相国并无诚意,我大秦不能接受。”

    “何谓诚意?”

    宝鼎当即开出了一系列条件。两国联手,彻底剿杀韩魏叛逆,如果齐国继续收留这些叛逆,等同于违反盟约。齐国割让五座城池做为对秦国的赔偿。齐国以五万金抚恤顿弱和使团其他死难人员。

    后胜冷笑,目射寒光,“齐国不是楚国。”

    “我希望你拒绝。”宝鼎笑道,“这是咸阳的条件,如果不是咸阳逼着我谈判,我早就指挥大军杀向齐国了。”

    “齐国愿意与秦国决一死战。”

    “那你来干什么?”宝鼎嘲讽道,“我被咸阳所逼,相国呢?相国也是被临淄逼迫而来?假如相国也是被逼而来,那我们两人的使命现在就算结束了,相国可以马上返回临淄,而我则马上发动攻击。”

    “武烈侯可曾听说骄兵必败。”

    “我听说过很多次了。”宝鼎笑道,“但幸运的是,我每次都赢了。齐国和楚国相比,不过多了四十年的养精蓄锐,多了一道长城而已。四十年不打仗,国力是强了,军队是多了,但从将军到士卒,人人缺乏战斗经验,这样一支军队碰到我们大秦的虎狼之师,还有有多大的胜算?至于长城,在我眼里根本不堪一击。茹毛饮血的匈奴人都能越过长城杀进我中土,我大秦的虎狼之师还破不了你长城?”

    后胜微微眯起眼睛,手抚长须,忽然问道,“你有粮食吗?”

    “不错,这是我的要害。”宝鼎脸色一冷,阴森森地问道,“你吃过人吗?两条腿的人?”

    后胜脸色微变,眼里霎时掠过一丝惧意。

    “我只要越过长城,杀进你齐国境内,我的粮食问题就能解决。”宝鼎冷笑道,“即便是吃人,我也要吃齐国的人。”

    两人你望着我,我望着你,四目对视。宝鼎杀气凛冽,而后胜逐渐招架不住,强烈的窒息感让他冷汗层生,头晕目眩。四十年不打仗,四十年没有杀人,四十年没有闻过血腥,这就是齐国致命的要害。现在这个要害在后胜的身上表露无遗,他根本抵挡不住武烈侯的杀气。

    跟随他而来的官吏们也是心惊胆战,一个个垂首不语,大气都不敢出。

    秦国的武烈侯果然如传言所说,残忍而血腥,竟然在这个场合下,公开扬言,他要靠吃人来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碰到这么一个疯子,齐国还有招架之力?

    不过后胜很快就冷静下来。端木泓已经把武烈侯的底限拿到了,而武烈侯的底限远远超过了他的预料,不要说他求之不得,就是齐王建和临淄的权贵们也会毫不犹豫地答应。现在的问题是,武烈侯很快就要离开中原,如果不能抢在武烈侯离开之前完成谈判,那齐国的麻烦很大,两国极有可能爆发大战。

    “齐国有四十年的积蓄,有几十万军队,有坚固的千里长城,这就是齐国的优势。”后胜皮笑肉不笑,冷声说道,“我以前没有吃过人,并不代表我以后就不吃人。”

    宝鼎微笑点头,主动退让,“相国好魄力。既然如此,你拿出诚意来。如果你的诚意可以被咸阳接受,那就是齐国之福。”

    后胜沉吟良久,问道,“我想知道,武烈侯的诚意是什么?”

    “如果我拿出诚意了,你有把握说服临淄?”

    “只要我能接受,临淄就能接受。”

    宝鼎不再多话,冲着赵高挥挥手。赵高急步上前,把手里的文卷恭敬递上。

    宝鼎的时间太紧张,而后胜也不想拖下去,以免夜长梦多,毕竟阴谋是他策划的,他心里或多或少有些发虚。

    第二天,两人达成约定。约定内容主要有三点,联合剿杀韩魏叛逆,齐国出三万金以抚恤秦国的死难人员,齐国无偿援助秦国两百七十二名贤才巧匠,以帮助秦国尽快稳定中原。

    两人各自急奏京都,焦急等待回复。

    咸阳令书火速送达大野泽,宝鼎看到秦王政终于在王统上做出让步,而昌平君熊启也毅然离开咸阳,到中原辅佐公子扶苏,当即高兴万分。最关键的一步终于成功了,公子扶苏在通向储君的位置上迈出了第一步,宝鼎也在改变历史、改变帝国命运的道路上第一次看到了曙光。

    虽然这抹曙光并不耀眼夺目,但好歹给了宝鼎希望,知道他选择的这条路即便艰难万分,还是有成功的可能。相比前段时间各种危机扑面而至给宝鼎带来的压力和绝望,这个喜讯已是异常宝贵了。

    这时从南阳传来一个噩耗,韩非病逝了。宝鼎的好心情转眼消散。某种意义上,他改变了韩非的命运,没有让韩非成为的牺牲品,但这并没能延续韩非的生命,也没有给他一个幸福的晚年,韩非最终还是死在痛苦之中。

    如果韩非像历史上一样死在咸阳的斗争中,他在临死前最起码还抱着一丝希望,因为他的故国还在,然而,此刻韩非却是死在对故国败亡的痛苦中,他心如死灰,在绝望中撒手尘寰。

    宝鼎觉得自己做错了,早知韩非死得如此痛苦,倒不如任由他成为斗争的牺牲品,那时的韩非之死与他的故国或多或少都有牵连,他也算死得其所,死得心安理得,不至于像现在一样,死不瞑目。

    临淄十万火急回复后胜,同意议和约定。

    秦国使团在齐国境内遭到伏击,全军覆没,此事让齐国政局发生了剧变,齐王建和太子睿之间的矛盾骤然激化。

    齐王建认为这是太子睿干的,太子睿在朝内激进势力的帮助下,迫不及待地要夺权。太子睿则怒不可遏,他被对手嫁祸了,但他没有证据,只能忍气吞声背黑锅,伺机反扑。父子两人虽然不至于因此反目,齐王建更不至于因此罢黜太子,但齐王建不再信任太子,也不会授予他更大的权力,他要维持当前的政局,确保齐国的稳定,确保齐国的国祚,所以,只要秦国提出的条件不让齐国蒙羞,他都会答应。

    后胜在关键时刻挽救了齐国。他在最短时间内与秦国的武烈侯达成了对齐国有利的约定,算是保全了齐国的脸面,也给紧张的齐国政局赢得了缓和的时间。

    咸阳的回复也非常快,秦王政下令,同意议和约定,与齐国恢复盟约,并请武烈侯在离开中原之前务必缓解当前危机。

    咸阳的情况和临淄基本一样,政局剧变,不宜开战,还是先稳下来再说。从这个目标出发,只要齐国提出的条件不至于让秦国丢了面子,咸阳也会答应。

    宝鼎和后胜连夜签订了约定,重修盟约,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变就因为两国有共同需要,转眼消弥于无形。

    双方握手言和,宝鼎和后胜也从对手变成了朋友,言谈甚欢。

    宝鼎利用这个机会,主动与后胜建立亲密关系。后胜心领神会,自然也不想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

    深夜,两人独处军帐,在谨慎的试探中,开始深入交谈。

    这次危机的缘由是后胜需要维持自己在齐国的权势,为此他要打击以太子睿为首的激进势力。现在他借助武烈侯的“帮助”实现了这一目的。武烈侯之所以帮助他,目的很明显,秦国需要齐秦盟约。

    后胜最初的谋划并不想把秦国使团一锅端了,因为这个后果无法预料,稍一不慎就会满盘皆输,但是,武烈侯帮助他的条件却偏偏是置秦国使团于死地。考虑到武烈侯实际掌控中原,齐秦战争是否爆发实际上由武烈侯说了算,所以后胜没有选择,只能铤而走险。

    后胜在危机爆发后,第一时间赶赴边境会晤武烈侯,其实心里十分忐忑。虽然端木泓告诉他,武烈侯马上就要离开中原,目前中原完全不具备发动攻击的条件,但谁敢说,这不是武烈侯蓄意挑起战争的计谋?

    最终后胜还是如愿以偿,在这场危机中谋取到了最大利益。为了感谢武烈侯遵守诺言,后胜必须对武烈侯有所回报,而回报的内容很简单,那就是帮助武烈侯增长实力,让他尽快重返中原。

    这次危机背后的秘密把两人的利益捆绑到了一起。齐秦必须维持长久盟约,后胜才能确保自己的权势。如何维持长久盟约?除了中土大势和两国政局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外,人还是其中最最关键的因素。对于后胜来说,只有他和武烈侯保持长期的密切合作,才能确保两国的长久盟约,为此武烈侯必须留在中原,这是双方维持长久盟约的基础。

    秦国野心勃勃要统一中土,这是天下皆知的事,所以秦王迟早都要派大军攻打齐国。武烈侯离开中原,秦王派自己的亲信代替他,那么两国的盟约还能维持多久?两国一开战,坚持与秦结盟的保守势力必遭重创,后胜首当其冲,倒台是必然的事。

    “武烈侯何时离开中原?”后胜最关心的就是这件事。

    “齐秦两国的危机已经圆满解决。”宝鼎说道,“我马上就会离开。你回到临淄的时候,估计我也到了南阳。”

    后胜微微皱眉,“武烈侯可知秦王派谁来掌控中原?”

    “大王长子公子扶苏。”宝鼎笑道,“辅佐他的是右丞相昌平君熊启。”

    后胜面色一僵,半晌无语。

    秦王至今未立储君,如今突然派公子扶苏出镇中原,这个意思太明显了。公子扶苏肯定是未来的储君,让未来的储君出镇中原,事实上就是为他积累军功。军功从何而来?当然是打赵国,打齐国了。至于楚国,肯定暂时不会考虑,相反,还要尽力拉拢,因为公子扶苏的外公就是楚国的大权贵阳文君。

    “秦王此刻逼你去西南,其目的昭然若揭。”后胜一语双关地问道,“你去西南干什么?”

    宝鼎笑了起来,“高唐君,难道你想让我撕毁盟约?”

    后胜摇摇手,“武烈侯对未来的中土局势有什么看法?”

    “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三国鼎足而立。”宝鼎正色说道,“楚国地处中土东南,疆域辽阔,有淮水和大江两道天险,易守难攻。楚国为抵御秦国,必定全力结盟于齐,以为犄角之势。但齐国没有山川之险,仅靠长城和大河,难以阻挡我大秦的攻击。好在东北还有燕国,可以给齐国以有力支援。假若齐楚燕三国合纵,联手抗秦,则中土必定三足鼎立。燕国虽然不在鼎足之列,但它偏据东北,对河北、中原形成了重大威胁,直接决定了中土鼎足之势。”

    “在武烈侯的眼里,赵国已是咸阳的囊中之物?”

    “或许也是你齐国的囊中之物。”宝鼎笑道,“你和太子睿对中土大势的看法不一样。你认为齐国应该乘机夺取赵国,进一步壮大齐国的实力,而太子睿过于低估了齐国的实力,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要以保赵抗秦来维持齐国的国祚。很多齐人说你保守,胆小怯战,孰不知,那些表面上看上去非常激进的人,才是真正的保守。”

    后胜的脸上难得露出一丝笑容。显然,宝鼎说中了他的心事。

    位高权重者,哪一个不想在有生之年干一番大事业,功成名就,名垂青史?后胜也是如此。齐国休养生息四十年,不是为了守护国祚,而是为了报仇雪恨,为了开疆拓土,为了争霸中土,这才是齐国休养生息四十年的真正目的。

    齐国最大的仇人是谁?不是秦国,而是赵国和燕国。正是这两个邻国,在四十多年前的合纵攻齐大战中,充当了策划者和急先锋的作用。乐毅带着以这两国大军为主力的合纵联军差点把齐国灭了。此仇不报,何以面对先祖?何以让当年死难的齐人瞑目于九泉之下?

    齐国要发展,就要开疆拓土,而从今日的形势分析,开疆拓土最好的目标就是赵国。秦赵大战,赵国被打惨了,如今又连遭大劫,奄奄一息,此时不打赵国,更待何时?拿下赵国,拓展实力,将来才能与秦国争霸,才能在三足鼎立的大势中确立优势。

    相反,如果按照太子睿等激进势力的策略,齐国保护赵国,与秦国作战,最终必定与秦国打得两败俱伤。秦齐两国打得不能动弹了,赵楚两国乘机恢复元气,然后呢?然后齐国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得到,反而把四十年的积累打得一干二净,将来反而要仰赵楚之鼻息,看别人的脸色过日子。这叫什么策略?这不是亡国之策吗?休养生息了四十年的齐国,竟然失去了争霸天下的勇气,只知道一门心思守住自家的国门,这还叫激进?这是最可悲的保守之策了。

    齐国要打赵国,首要条件是什么?当然是秦齐楚三国结盟,然后与秦国抢夺赵国了。

    攻打赵国,是一场必胜的战斗,是报仇的战斗,是开疆拓土的战斗,是关系到齐国未来的战斗,然而,齐国很多人被赵燕储三国的使者说晕了头,竟然为了他国的安危,放弃必胜的、关系到齐国未来的战斗不打,傻兮兮地跑去与秦国争夺中原,这简直让人啼笑皆非。

    “中原离不开武烈侯。”后胜说道。

    宝鼎微笑点头,“我希望能尽快回来,然后和高唐君一起,开创中土的未来。”

    第一卷 崛起 第283章 浑身解数

    第283章 浑身解数

    武烈侯公子宝鼎和高唐君后胜谈得非常投机,两人从中土未来形势的发展谈到治国策略,又从治国策略谈到军政财等具体政策,东西方两个大国的大权贵通过这次全方位的交流各有收获。

    后胜对秦国这位年轻封君传奇般的故事一直抱着怀疑态度,但经过这次接触,他不得不承认,武烈侯确如传言所说是一位罕见的天才。

    重新认识了武烈侯,切身感受到了武烈侯的才能,后胜更加坚定了与秦国结盟的决心。

    有一点后胜和武烈侯的看法一样,那就是齐队的战斗力乏善可陈。齐队有实力,但缺乏实战经验,而秦军不但有实力,更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这使得双方的战斗力有一定的差距,正是这种差距导致齐国没有战胜秦国的信心。

    后胜之所以要结盟秦国,攻打赵国,其实就是想利用攻打赵国的机会,让齐军获得实战经验。赵国虽然两次击败秦国,但损失巨大,如今更是奄奄一息。此刻齐队打赵国,不但有必胜的把握,还可以在锻炼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