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12部分阅读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12部分阅读

    言不发,显然对儿子当年的决绝耿耿于怀,不过眼神把他此刻激动的心情暴露了。

    武烈侯看到气氛有些紧张,笑着把熊庸拉到了自己的身边。王贲却把熊庸大大地夸奖了一番,言辞中颇为器重。熊炽不好意思再扳着脸,只好勉强挤出一丝笑容,不轻不重地骂了熊庸几句。

    “你先出去。”熊炽指着熊庸说道,“等下和我一起走。”

    熊庸刚想站起来,宝鼎一把拉住了他,“你坐在这里,好好听着。”

    熊炽脸色顿时就变了。王贲和隗藏也面露吃惊之色。

    “武烈侯这是何意?”熊炽惊讶地问道。

    “这次你把他带回去,让他见见太后。”宝鼎笑道,“熊氏的将来就靠他了。”

    熊炽再次动容。王贲和隗藏互相看看,眼里不约而同地露出深思之色。

    “熊氏已经到了这一步?”熊炽忽然苦笑道。

    “去年我们在咸阳城外聚了一次,当时的形势比现在好。”宝鼎不动声色地说道,“现在我拿下了中原,中原形势比较紧张,咸阳形势也更加恶劣。如今事实摆在眼前,老秦人进入朝堂的阻力更大了,我们要想实现预定目标,现在只能靠你们。”

    “目前我的实力是大了,在国策上也可以影响咸阳,而你们在咸阳与我遥相呼应,不出意外的话,这一次我们赢定了。”宝鼎望着熊炽,目露忧色,“我们的意图肯定有所暴露,大王必定警觉,那么太后一旦不在了,大王会毫不犹豫地下手。你们首当其冲,无法逃脱这场灾难。”

    “老秦人帮不了你们,老秦人也无法从这场灾难中受益。”宝鼎冷笑,嘴角处露出一抹杀气,“但我们也绝不能让关东人乘势横扫朝堂,所以,我在攻打中原之前把公子腾拉到了中原战场,预先埋下了一着暗棋。”

    “公子腾的宗室身份和他的功勋足以让他再进一步。公子腾上去了,可以遏制一下关东人,帮你们挡一下风雨,另外机会好的话,还可以顺势拉一下老秦人。如此一来,你们就能在朝堂上支撑更长时间,而这个时间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有了这个时间,我可以拿下赵国,继而对咸阳形成反制,可以有效帮助你们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大帐内陷入沉寂。

    良久,熊炽问道,“王统呢?”

    “从目前的形势分析,我估计统一之前难以完成目标。”宝鼎无奈苦叹,“只能等到熊氏再一次复出了。”

    熊炽长叹,又问道:“你希望公子腾到什么位置?”

    “御史大夫既是副丞相,也是君王的近侍大臣。”宝鼎说道,“你已经失去了秦王的信任,无法成为秦王的近侍大臣,无法参与中枢决策,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巨大的损失。”

    熊炽明白了,“这一次武烈侯成功干涉朝政,需要有人出来承担责任,我应该引咎请辞。”说着他抬头望了一眼熊庸,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笑容,“武烈侯竟然看中了这小子。你不会为了安慰我才做此安排的吧?”

    “我说了,他是熊氏的将来。”宝鼎笑道,“公子腾出任御史大夫,还需要两位丞相公的鼎力相助。”

    “太后还在。”熊炽说道,“只要太后说话,公子腾就是大秦的御史大夫。”

    第一卷 崛起 第245章 操控

    第245章 操控

    熊庸听到这里已经明白了,武烈侯与熊氏、隗氏、王氏组成了一个秘密的利益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由宗室、楚系和老秦人三大势力构成。这是一股多么庞大的力量,熊庸都不敢想像这三大势力如果公开联手,将给咸阳宫以怎样的冲击,但每个势力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势力与势力之间也有激烈的利益冲突,目前这四大家族能够坐在一起,当然是搁置争议求同存异的结果,公开结盟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只有在特殊时期特殊利益的驱动下,四大家族才会合作,他们所代表的三大势力才会联手控政局。

    今日,三大势力就在商议如何控朝政,让政局向有利于三大势力的方向发展。

    熊庸此刻才知道自己在武烈侯心目中的地位。虽然当初在蓼园的时侯,武烈侯说过,希望他承担起重建熊氏的重任,但那时候熊庸对政局了解有限,以年轻人特有的狂热心态看来,他要在熊氏的废墟中干一番事业,现在他总算意识到自己的浅薄和无知。脱离了庞大的熊氏,他什么都不是,他也没有能力重建熊氏的辉煌,他必须继承熊氏,然后利用熊氏的力量再一次崛起。

    这一代的熊氏将随着老太后的去世而凋落,这是大势所趋,谁也无力挽回。现在熊氏要做的就是为未来的复出做准备,他是熊氏下一代的中坚人物,他的使命就是重建熊氏的辉煌。

    熊庸的心情非常复杂,既有对熊氏凋落的悲哀,也有对未来的期待。今天四大家族三大势力坐在一起商谈的内容就是未来,而设计未来的就是武烈侯。望着坐在上席从容淡定侃侃而谈的武烈侯,熊庸难以想像大秦和大秦各方势力的命运竟然控在这样一位年轻君侯的手上,匪夷所思地事情,如非亲眼所见,他根本想像不到武烈侯竟然有如此颠覆乾坤的本事。

    熊庸静静地听着武烈侯与熊炽、王贲和隗藏的密谈,用心分析着每句话背后的意思以及由此产生的权力变化。不久的将来,他将代替熊炽,成为熊氏家族的代表,参加这种控制天下命运的权力博弈中。想到整个天下都控在自己手中,那种感觉实在是令人激动万分。

    当前最为迫切的就是重新制定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方案,而这种方案的制定需要国策和军政财各方面具体政策的全方位配合,国策和具体政策的制定则需要三大势力控制朝政。

    现在控制朝政的就是楚系外戚,但制定国策的却是君王和他的内廷大臣。

    大秦中枢实际上就是内廷,内廷制定国策,外廷则主要负责执行。三公九卿都是中枢大员,参与国策的制定,但在实际运作中,君王和他的近侍大臣们牢牢控制着国策的制定权。

    依照武烈侯的谋划,基本国策要修改,在“法治”的基础上辅以“礼治”,但“礼”、“法”之争延续几百年了,事实证明“以法治国”在争霸兼并中明显占据了上风,大秦的崛起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然而,今日“以法治国”的思想与早年的法家学术思想已经有很大区别了。

    “礼治”不适应时代需要了,而“法治”又严重损害了贵族利益,不被贵族所接受,于是这两种学术思想自然开始了取长补短的过程,子夏和他的西河学派应运而生。子夏是“儒学礼治”思想过渡到“法家政术”思想的一位承上启下的人物。正是因为有了西河学派的理论基础,魏国的变法才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魏人公孙鞅更是在秦国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法家学术思想也在进步,从公孙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到韩非的“法术势”之大成,而韩非的大成则得益于从师荀子,从中汲取了大量的“礼治”思想,从而把“法治”思想推到了巅峰之境。

    子夏的“变法经世”让儒学得以适应时代并发展,而荀子的“礼治”则融合了“法治”,就此把儒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义”,而荀子的核心思想则是“礼”。荀子的“礼治”思想就是以礼义为主体,兼重于法,以“仁义”和“王道”来实现天下的统一。

    宝鼎认为他不可能改变大秦延续了一百多年的“法治”国策,但秦王政在统一之后,把“法治”的“君权至上、中央集权”发挥到了巅峰,导致“法治”严重偏离了正常轨道,最终导致了帝国的崩溃,所以他唯一要做的就是遏制“君权至上、中央集权”,而办法就是在国策中强行加入“礼治”中的某些可以被秦王政和中枢所能接受的思想,另外诸如墨家、道家、黄老之学等有利于大秦稳定和发展的思想也尽可能拿出来,去影响和干涉国策。

    要实现以上目标,首先就要把具有这些不同治国理念的士人送进朝堂,或者让朝堂上三大势力中的官僚接受这些不同的治国理念。

    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学术文化上的百家争鸣,依托中原厚实的文化学术底蕴和西河、鬼谷等学派打造中土文化学术圣地,引导儒法合流,礼法统一,以此思想来影响和改造一批旧官僚,培育一批新官僚,二是官僚的选拔制度,必须坚持“以贤取才”,让更多具备“儒法合流、礼法统一”思想的士人进入官僚阶层,甚至成为新的贵族。

    所以,对宝鼎这个利益集团来说,在中原创建大学府,进一步改革学府制度和完善选拔制度,才是整个谋划中的关键所在,是重中之重。

    这个关键所在指向的目标就是“法治”与“礼治”合流统一,最终实现“外儒内法”,而在具体国策上的体现就是“君权至上”基础上的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郡县制体现了“法治”所追求的“中央集权”,而分封制则延续了“礼治”所追求的宗法等级制度和贵族世袭特权。

    宝鼎知道历史发展的轨迹,“外儒内法”的“礼治”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央集权”是大势所趋,大秦若想避免崩溃的命运,就必须走这条路,但这条路任重而道远,它有阶段性,中央集权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历史经验来看,必须要以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来过度。当然,这个过度过程中避免不了内战,然而,它终究算是一种平稳过度,不至于像原有历史一样一个庞大帝国突然间轰然倾覆。

    宝鼎有远大目标,而他所在的既得利益集团没有这种远见卓识,三大势力追求的是权力和利益,是分封制,是贵族世袭特权。从这一点出发,三大势力毫无例外地绝对支持宝鼎的谋划,并决心将其进行到底。

    整个谋划中最重要的策略定下来了,那么军事上和财赋上的变革就顺理成章了。

    军事上,宝鼎要推动中枢制定国防大策略,要制定以积极防御为核心的“守外虚内”之策,这个策略的关键是“守外”,秦军主力大兵团都在四方戍守边境和拓展疆土,那么兵团统率将拥有相当大的军权。当前老秦人控制着军队,宝鼎与老秦利益一致,命运更是休戚相关。此策一旦成功实施,将帮助本利益集团在未来政局中获得极大优势。

    财赋上的变革牵扯的利益最为直接,也是博弈最激烈的地方。

    吕不韦主政的时侯主张“以商富国”,但吕不韦尤其重视农耕的发展,毕竟粮食才是国之根本。吕不韦下台后,法家大臣推翻了“以商富国”的国策,主张“重农抑商”。吕不韦本来就“重农”,中枢要做的其实就是“抑商”,但现实摆在这里,中土诸侯并列,断绝商贸事实上就是自绝财路,所以“抑商”的目标随即指向了被巨商富贾所控制的一些命脉行业,比如盐铁,牧马苑,大兵作坊等等,中枢试图以“官营”来代替“私营”,把财富尽可能集中于王室金库,以充国资。

    秦军拿下韩魏,占据中原,中枢马上决定打击中原巨商富贾,其目的很简单,就是“抑商”。本土巨商富贾牵扯的利益太大,动不了,那必然要从本土以外的巨商富贾开始动手。

    中枢打击中原巨商富贾的理由其实非常充分,谁敢保证这些人不在暗中帮助韩魏叛逆举兵谋反?但此策危及到了宝鼎这个利益集团的谋划。

    宝鼎要在中原打造文化学术圣地,他必然要赢得中原人的支持,但中原的王族和公卿贵族肯定要给无情下去,能够给宝鼎以支持的只有中低层士人和巨商富贾,而巨商富贾和中原贵族又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留下这些巨商富贾,把他们的利益和蓼园的利益紧紧捆到一起,宝鼎认为自己必然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赢得中原人的支持。

    宝鼎所提出来的这些基本国策和具体政策,与中枢所持的治国理念有直接冲突,双方必然有一场争斗。

    但宝鼎这个利益集团掌握着“终极武器”,那就是老太后。

    老太后还活着,她说话还有作用,她依旧可以干涉朝政,不过她的时间不多了,在她活着的有限时间内,宝鼎和本利益集团必须调整一系列的人事安排,以确保在她死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本利益集团依旧可以影响和控制朝政。

    楚系外戚公开跳出来支持武烈侯,秦王和中枢想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楚系外戚和武烈侯做了交易,楚系外戚以国策上的支持来换取武烈侯对王统的支持。秦王必然愤怒,他目前没有理由对付武烈侯,只好把一肚子怨气暂时放在肚子里,伺机打击楚系。

    楚系外戚这时候要考虑后路了。乘着老太后还在的时侯,主动“后撤”,远比老太后薨亡后被秦王血腥打击要好,可以保存下很多力量,将来还可以动用“隐蔽”力量展开反击,这是显而易见的事。

    昌文君熊炽主动请辞,把御史大夫的位置让出来,以平息秦王政的愤怒。御史大夫名为副丞相,主掌纠察百官,但事实上他就是内外廷的联系人,可以说是君王的首席大秘书,按现在的话说就是秘书长了,是君王的近侍大臣,一般都由君王的亲信担任。

    这个位置宝鼎觊觎以久,他绝对不会给关东人。历史上接替昌文君出任御史大夫的人可能就是冯劫,这其中是不是有其它人短暂代理就不得而知了,但现在宝鼎无论如何也不会把这个位置让给冯劫了,他必须抢到手,而公子腾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宗室这个身份在关键时刻还是大有作用。朝堂上争斗得如此厉害,关东人遭到楚系外戚和老秦人的联手夹击,秦王政也不会把这个位置送给老秦人,那么由宗室出任御史大夫就是皆大欢喜的事了。

    公子腾出任御史大夫,他的内史职位就空了出来,而另一位宗室大臣公子豹是驷车庶长兼领卫尉,卫尉这个职位也可以拿出来,这样宝鼎又可以安排两个人。

    “武烈侯可有合适人选?”熊炽问道。

    这个人选必须得到老太后的许可,否则通过的可能性太小,这样老秦人就被排除在外,除了宗室大臣就是巴蜀人了。

    “宗室中有一个合适人选。”宝鼎说道,“公子豹之子公子成,现为栎阳令。我举荐他出任内史一职。”

    熊炽想了一下,微微点头,“如果你能说服公子豹让出卫尉一职,我想太后和大王也不好拒绝我们的举荐。”

    “公子成出任内史,那么中枢当中就有四位宗室。”隗藏略略皱眉,“关东人一无所获,会不会极力阻止?”

    “我也算中枢的一员?”宝鼎笑道。

    “当然。”隗藏说道,“而且你这位封君的份量极重,你说句话差不多抵得上大半个中枢了。你没有看到咸阳为征询你的意见,特意派出两位位高权重的公卿做特使吗?”

    “关东人要阻止,你们就想想办法嘛。”王贲对熊炽说道,“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先把事情搞乱,然后乱中取胜。”

    熊炽笑着连连点头,“好计。内史虽为上卿之一,参与中枢决策,但终究是京畿之守,连外廷大员都算不上,所以关东人要争也不会争内史,而是争御史大夫和卫尉这两个位置。御史大夫争不到,他们肯定要争卫尉。卫尉出入禁中,肯定是大王的近侍大臣之一,这个位置非常重要啊。”

    “三个位置,宗室拿了两个,剩下一个就是关东人和巴蜀人相争了。”王贲摇头叹道,“老秦人连边都粘不上,岂有此理。”

    “有得必有失,况且老秦人刚刚复出,将来的机会多得是,何必急在这一刻。”宝鼎笑道,“以我看,卫尉一职,巴蜀人恐怕也拿不到。”

    隗藏脸色微变,欲言又止。

    “隗氏还是保持一贯风格,低调到底吧。”宝鼎说道,“我举荐陇西军统率李瑶出任卫尉卿,如何?”

    熊炽等人先是愣了一下,陇西李,事前他们根本就没想到,旋即大家便明白了宝鼎的意图,心中不禁大为赞叹,神来之笔啊。

    陇西李也算本土老秦人,但相比郿城孟西白、夏阳司马氏,那就差远了。正因为彼此间有距离,陇西李躲过了武安君之祸,但陇西李也想进一步,在老秦人日暮西山的情况下,通过与巴蜀隗氏的联姻,陇西李攀附上了楚系这颗大树。隗氏在楚系算是一个分支,实力有限,对陇西李的帮助也不大。

    宝鼎出塞得到了陇西李的鼎力相助,而陇西李也因此重归老秦人阵营,但因为陇西李与楚系有联姻,所以他与老秦显贵之间的关系一时难以改善。去年蒙武败于河北战场,对帐下的裨将李信颇为不满,陇西李与关东人的关系随即变得紧张。

    陇西李因为实力弱小,对各方势力都小心伺侯,哪个都不敢得罪,但结果把所有的势力都得罪了,现在的处境十分尴尬而艰难。

    这时候,宝鼎拉陇西李一把,陇西李自然对他感激不尽,或许就此投向蓼园,而秦王政对陇西李的处境当然了解,这样一个被各方都不待见的人物当然能被他所接受。一个边缘人出现在中枢,对缓解朝堂上的激烈矛盾肯定有帮助。

    宝鼎之所以想到陇西李,是因为李信曾经得到秦王政的信任。秦王政为什么信任一个陇西的少壮将领?最早他以为是楚系的关系,隗氏给了李信很大的帮助,但现在看来这个推测值得商榷。如果我现在拉陇西李一把,把陇西李送进中枢,陇西李会不会因此渐渐赢得秦王政的信任?假如历史上陇西李也曾进了中枢,那么秦王政信任李信的原因是不是就是来源于此?

    宝鼎的神来一笔就这样突然出现了,而他的建议赢得了熊炽、王贲和隗藏的一致赞许。陇西李进中枢,对各方都有利,当然,最终的选择权还在陇西李手上,但以武烈侯如日中天的地位,相信陇西李的选择绝不会偏离众人的估猜。

    第一卷 崛起 第246章 天灾

    第246章 天灾

    此次中枢人事调整,楚系是以退为进,宗室拿到了最大一块好处,而陇西李做为夹在楚系与老秦人之间的边缘部分也意外地获得了一份惊天之喜,但关东人岂肯善罢干休?老秦人也是心有不甘,所以宝鼎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要求楚系继续有策略性地“后撤”,化被动为主动,提前完成“后撤”部署。

    在宝鼎看来,楚系外戚在未来一年内,应该达到这样一种最理想状况:当那一天来临之时,秦王打算举刀宰杀,忽然发现他的猎物都退到了安全地带,他找不到下杀的机会了。

    “到了那个时候,你们就主动了,你们可以避开正面战场,调集力量隐蔽作战。”宝鼎笑道,“你们在暗处可以一方面给巴蜀隗氏以助力,继续影响和干涉朝政;一方面蓄积力量,准备在适当时机东山再起。”

    熊炽眉头紧皱,权衡其中得失。

    “有失必有得,做大事必须有大气魄,千万不要纠结于一时利益之损失,危急时刻要有壮士断臂之决心,方能杀出一条血路,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甚至峰回路转,转败为胜。”宝鼎不适时机的诱惑熊炽。

    熊炽心动。有一点是事实,太后不在了,秦王和关东人肯定要下手打击楚系,以阻止楚人和老秦人联手控制朝政。既然楚系外戚反正最终都要被秦王赶出咸阳,倒不如趁老太后在世,行事方便之际,把巴蜀人和老秦人拉进朝堂,让他们顶在前面冲锋陷阵,楚系外戚则以退为进,由明转暗,这样力量反而保存下来了,反而依旧可以操控朝政,只待时机成熟便可卷土重来。相反,如果贪图眼前这点小利,最终走脱不及,被秦王杀得鲜血淋漓元气大伤,那就是鸡飞蛋打,得不偿失了。

    “武烈侯有何建议?”熊炽问道。

    “逐步从要害位置上退下来,这既可以向大王示好,也可以让我们提前完成部署,保证朝政始终控制在我们手上。”宝鼎说道。

    熊炽缓缓点头,示意宝鼎继续说下去。

    “治粟内史与少府是大秦两大财政府署,我们至少要控制一个。现治粟内史是冯去疾,少府卿是熊琨。我的建议是让熊琨与典客卿王绾对调,由王绾出任少府卿,而熊琨调任典客卿,为他下一步退出中枢预做准备。”

    “其次就是主爵中尉。这个府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的建议是有麃(biao)公出任此职,其对调者可进入军队,在上将军帐下必定进退无忧。”

    “还有就是中大夫令。中大夫令是郎中令府的主要官员之一,郎中令所属皆为近侍臣僚,而中大夫令更是执掌诸大夫。郎中令府大夫众多,都是大秦中高级官员,如外放至少都是实职郡一级大员。我们若能将这部分官员收为己用,陆续外放,将有助于我们控制地方郡县。我建议由西知士出任中大夫令,其对调者可到中原任职。”

    “其他诸如奉常、太仆等重要位置可调换给关东人。此番调整,假若不给关东人一点好处,恐怕他们会在这次国策调整上设置重重障碍。”

    熊炽脸色很难看。武烈侯这是狮子大开口,要以楚系外戚从重要位置上的全面退却来换取国策上的大调整。这事关楚系外戚的直接利益,他做不了主,必须回咸阳与太后、昌平君熊启详细商议。

    “你要知道我们的目标是王统,咸阳政局到了何种情况下,大王才会考虑王统?”宝鼎一眼便看穿了熊炽的心思,笑着问道,“秦王只有在王位受到威胁,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在王统一事上做出让步。”

    何时秦王才会感受到王位的威胁?武烈侯实力强大,屡屡干涉朝政,而老秦人在军政两届更是如日中天,其他势力在他们的压制和打击下溃不成军,于是秦王必然要未雨绸缪,先立王统,然后借助王统让楚系外戚全面复出,利用楚系外戚来对抗武烈侯与老秦人。这其实就是老太后的全部谋划。宝鼎心里清楚,他正好借助楚系的谋划迅速壮大,并提早确立王统,这有助于未来帝国的稳定,而楚系下一代就坐在自己身边,是这个利益集团的一份子,将来无论在朝堂上怎么争斗,但在谋取共同利益的前提下,这种派系间的争斗不过是惑人耳目欺骗天下人而已。

    对于楚系外戚来说,拿到王统就等于拿到了未来的权力和财富,这是他们的最大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奋斗了十年,然而,秦王政的“强硬”态度让他们一筹莫展,当今秦王比昔年的昭襄王更加痛恨楚系外戚对朝政的控制,大有不把楚系外戚扳倒誓不罢休之意,这导致楚系外戚的未来十分黯淡,而这正是武烈侯敢于狮子大开口,利用老太后时日无多的机会,毫不留情地大肆掠夺楚系利益的重要原因。

    你要王统,那就拿利益来换,但问题是,一旦楚系外戚全部退到幕后,宗室和老秦人全面控制朝政,楚系外戚是否还有把握拿到王统?假如武烈侯背信弃义,出尔反尔怎么办?

    所以巴蜀人和隗氏在未来政局中采取何种策略就至关重要了,这也是楚系外戚承认巴蜀人的地位,并在这个利益集团中给予隗氏平等地位的原因之一。

    在这个利益集团中,熊氏和隗氏有共同利益,而宗室和老秦人也有共同利益。从当前形势分析,当熊氏退到幕后之后,隗氏即使在朝堂上牢牢占据一席地位,但无法与宗室、老秦人这个庞大利益集团对抗,未来局势是否按照现在的谋划一步步推进,完全依赖于武烈侯的个人信誉,一旦他违背诺言,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熊氏极有可能被他连皮带骨头一把吞噬了。

    熊炽权衡再三,觉得全面退下去的危险太大。武烈侯就是一头潜伏在密林中的猛兽,他的实力越来越大,对各方势力的威胁也越来越大,秦王和中枢不会无动于衷,必定要拿出对策,而拉拢楚系外戚来对抗武烈侯是最好的办法,也就是说,老太后即使不在了,形势也未必像武烈侯所描述的那样不堪,楚系外戚未必就会被秦王政全面而彻底地赶出朝堂。

    宝鼎看到熊炽沉默不语,隗藏也是眉头紧皱,神色凝重,估计他们无法把握到未来局势的发展,不敢断定提前让出一部分利益是好事还是坏事,正在犹豫不决,随即决定再“加一把火”,乘着这个难得的机会最大程度地为宗室和老秦人攫取利益。

    他正打算说话,王贲却对他使了个眼色,示意他见好就收,不要弄巧成拙。这种利益攸关的事急不来,咸阳政局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翻天覆地,过犹不及,还是稳扎稳打为好。

    “武烈侯有几成把握在两年后攻克邯郸?”熊炽问道。

    灭亡赵国才是中土大势转向统一的转折点,目前还不行,中原是四战之地,赵齐楚燕四国一旦合纵抗秦,中原岌岌可危。大秦只要灭亡赵国,拿下河北,斩断东方四国的“长蛇阵”,统一就不可阻挡了。中土大势变了,咸阳政局随之而变,秦王和武烈侯的矛盾必然激化,这时候秦王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只有确立王统了。

    楚系外戚若要实现目标,首先自己要掌握主动。灭赵之后,秦王感受到武烈侯的威胁,而楚系外戚尚未退出朝堂,正是确立王统的最好机会,错过这个机会,楚系外戚必将被动。王统能否确立,太子是不是扶苏,楚系外戚都无力掌控,到了那个时侯,对楚系外戚来说才是真正的灾难。

    宝鼎不假思索,非常自信地说道,“我有绝对的把握。”

    这话一出口,不要说王贲瞪大眼睛,熊炽和隗藏也是一脸震惊,熊庸更是目瞪口呆,不可思议地望着武烈侯。旋即,众人都恢复了正常。年初,谁敢说大秦能拿下中原?结果武烈侯轻松自如地做到了。人家是天之骄子,天纵之才,有翻云覆雨的本事,你即便不相信也只能拭目以待,谁叫你没有质疑的本钱?

    “武烈侯给我一个承诺。”熊炽说道,“吞并赵国后,武烈侯要逼迫咸阳立储。”

    宝鼎淡然而笑。熊炽好算计啊,灭赵之后我逼迫大王立储,那不等同于威胁大王,与大王决裂?我与大王决裂了,大王迫不得已立储,你熊氏目的达到,一拍屁股回家,然后就等着大王来请你们重出江湖了。你未免太小看了大王,也未免过于看重了外戚的份量。大秦是老嬴家的大家,宗室终归是宗室,灭赵之后咸阳政局如何变化,恐怕不是你我所能左右。大王和各方势力为争夺权力和财富各显神通,王统势必会推动那场风暴,但那场风暴却有可能吞噬王统。

    宝鼎一口答应了,“你也给我一个承诺。”

    “武烈侯请说。”

    “在中土统一之前,我希望我们四家还有机会坐在一起,就像今天这样主宰天下命运。”

    熊炽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武烈侯担心什么?”

    “前有长安君之灾,后有嫪毐(o/ai)之祸。”宝鼎的眼里蓦然射出两道寒光,“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我不得不出言警告。中土统一,利益无穷,但人性贪婪更是没有止尽。凡事都有度,对权力和财富的占有也是一样。大王和我们都有一个底线,越过了这个底线,就是你死我活。”

    熊炽心中陡窒,霎时出了一身冷汗。刚才他的确掠过一个诛杀武烈侯的念头,但武烈侯不是武安君,武烈侯是宗室,这种身份的人拥有武安君那等恐怖的实力,不要说权贵公卿为之胆寒,就是咸阳的大王也是暗自惊惧。

    凌晨过后,熊炽、熊庸父子悄然离去。

    王贲、隗藏和武烈侯又继续谈论了一会儿。隗藏对咸阳政局非常担心,认为武烈侯的“胃口”太大了,如此逼迫熊氏,有可能适得其反。

    “武烈侯拿下中原,接着便干涉国政,这本来就犯了咸阳大忌。”隗藏叹道,“熊氏如果乘机推波助澜,蓄意挑起大王和武烈侯的矛盾,后果难以预料。”

    宝鼎笑着摇摇手,“我抛出了一个诱饵,这个诱饵无论对大王还是对太后,诱惑力都太大,即便他们想对付我,现在也只能忍着。这一忍就是两年,而两年的时间足够我完成布局。”

    攻克邯郸,灭亡赵国就是最大的诱饵,咸阳无法拒绝这个诱惑,但在王贲和隗藏看来,这既是诱饵,也是武烈侯自己挖掘的坟墓,一旦攻赵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诱饵已经抛出,咸阳这条大鱼迟早都要上钩。”宝鼎笑道,“接下来我们全力以赴,经略中原。”

    第二天,熊炽和冯劫离开大梁,日夜兼程返回咸阳。

    武烈侯召集各军将率部署任务。

    王贲、桓齮、司马锌负责收降魏国所有郡县,重编户籍。各级将率官长则临时出任郡县长官,安抚民众,镇压叛乱,并确保秋粮的顺利收割。

    魏起负责安抚韩魏两国境内的士人,召集两国贤者商议官吏选拔和筹建学府事宜。

    隗藏负责安抚韩魏两国的巨商富贾,并召集白氏、孔氏、张氏等巨贾与蓼园巨贾商议一系列合作事宜。

    章邯负责整编魏国降军,利用这些降军拆除魏长城和部分关隘。

    熊庸负责把魏王增、魏国宗室和公卿大臣并大量战利品押送咸阳。

    杨端和奉命与齐军谈判,蒙武则与楚军谈判,争取在最短时间内缓和边境局势,以便秦军全力稳定中原。

    一个月后,咸阳令书达,秦王和中枢终于在爵位封赏上做出重大变革。

    上将军王翦爵封第十八等大庶长,国尉尉僚、桓齮、司马锌、白览、公孙豹、麃(biao)公等一批老将和蒙武、杨端和、王贲、羌瘣(hui)等正当盛年的将军们爵封第十六等大上造,中原战场上的曝布、魏起、章邯、熊庸等各级将率连升二级爵,辛胜、冯毋择等人各升一级爵。

    军中统率升爵了,朝中文官也要赏,爵位跟着往上升。军中统率高兴,公卿大臣们更高兴,宝鼎也是如愿所偿,以他的估计,按这样的升迁速度,统一后大秦应该有一大批君侯,这将大大有利于郡县与分封共存制度的推行。

    不过,苍头的密信却让宝鼎隐约感到了一丝不安。苍头在密信中说,如此赏爵,获利最大的是前线统率,老秦人将因此出现君侯一级的军功显贵,这是秦王、宗外戚室不愿看到的事,士卿贵族们就更不愿看到了。

    过去因军功而爵封君侯的只有武安君白起,而其他爵封君侯的不是宗室就是外戚,剩下就是大贤,诸如商鞅、张仪、范睢、蔡泽和吕不韦等历任的大秦相国、丞相。

    武烈侯攻克中原,灭韩吞魏,功勋的确显赫,但也因此打破了封爵惯例,军功贵族将如雨后春笋一般大量崛起,这势必影响未来的咸阳政治格局,文臣武将对权力和财富的争夺将成为朝堂矛盾的焦点,由此产生的激烈交锋必将改变各方势力原有的利益团体,一旦旧利益团体分裂或崩溃,政局必定随之一变,廖园将如何选择?

    宝鼎陷入沉思。国策改了,政策改了,受利群体变化了,政局也就变了。政治就像奔腾的河水,随地形地貌而改变其流向流速,假如引导失误,疏浚延误,必有灾祸。咸阳中枢肯定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不再从中阻碍,同意了自己的建议,如此获利者赞美自己,而获利较少者甚至没有获利者必定怨恨自己,时间一久,文臣武将对待自己的态度泾渭分明,自己在咸阳的影响力有可能因此而得以削弱。

    “步步危机啊。”宝鼎长叹。他的前世是小的不能再小的蚁蝼小民,对这种身居高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没有任何体验,如今一步登顶,周旋于争权夺利之中殚精竭虑,每每回首,当真是心惊胆战,不胜惶恐。然而,现在没有回头路,中原也是方兴未艾,百废待兴,要做的事太多,千头万绪,也顾不上咸阳了,先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搞定,将来的事将来再说吧。

    就在此刻,从北方传来消息,代北地震了,大地震,房屋城垣倒塌,人畜死亡无数,赵国举国震惊。邯郸无奈之下甚至产生了抛弃代北的念头,李牧毫不犹豫,一边派人向秦军议和,一边全力救援代北灾区。邯郸也行动起来,向齐燕楚三国紧急求援。

    敌国有天灾大难,此刻趁火打劫就是不仁不义,发不仁不义之师不但遭天下唾骂,更可能遭天谴,所以自古以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发不义之师的诸侯国还真是屈指可数。

    秦王政即刻下令,北方大军火速罢兵,退守太原。

    上郡、北地郡的北疆军择机威胁河南之地的匈奴人,迫使代北?br />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