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13部分阅读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13部分阅读

    北方向的匈奴人止步于阴山长城一线,以便赵国在代北救灾。

    南部军则撤回河内,中原军队撤过大河。

    秦国摆出的这副仁义面孔虽然没有赢得赵国的感激,但让东方四国松了一口气,今年的战事总算结束了。

    秦齐、秦楚迅速达成友好盟约,齐国、楚国从边境撤军,而秦国的地方军也急速返回各自郡县,回家参加秋收。

    十万蓝田主力留在大梁、新郑和陶三座大城,镇戍中原。宝鼎要留他们在中原做常备军主力。

    第一卷 崛起 第247章 我要救人

    第247章 我要救人

    中原战事暂时结束,各国使者的车驾又在大道上往来飞驰。

    楚国使者赶到大梁,要求武烈侯释放李园。秦王已经同意释放,不过时间由武烈侯掌握,原因无非是逼着楚国尽快把赎买物资运到中原。如今楚国只剩下最后一批物资没有送达,他们这时候提出释放李园也是合情合理。

    武烈侯没有马上答应,他在等太后的答复。太后叫他杀李园,秦王叫他放李园,他本人也想放回李园,毕竟放回李园对秦有利。

    武烈侯没有等到太后的书信,倒是等来了南山子和少师残月。

    武烈侯今非昔比,一个靠累累战功和一个接一个的传奇所炼铸的君侯,其威严足以震摄天下,即便是南山子再见武烈侯,也是恭敬有加,在言辞礼节上不敢有丝毫怠慢。少师残月虽出身显贵,但家道败落,孤身一人流落天涯,见到武烈侯当然更是不堪。

    武烈侯也感觉到了这种变化,自攻克大梁后不要说南山子和少师残月这等奇人异士,就连桓齮、司马锌等老将对他也是毕恭毕敬,再不复过去那种亲热态度了。

    “代北的情况怎么样?”宝鼎与南山子残月稍加寒暄后,便开门见山地问道。

    代北地震,中土震惊,南山子肯定要去赵国,再说韩魏都灭了,他留在齐国游说还有意义吗?

    “我没有去代北,不过听说很惨。”南山子黯然叹道,“邯郸救援不力,代北大量难民南下河北,形势非常严峻。”

    宝鼎望着南山子那张憔悴的脸庞,从他黯淡的眼神里看到了浓浓的悲伤和绝望。这次回邯郸,南山子所见绝不仅仅是困窘的形势,恐怕还看到了更多的东西。

    连续三年的秦赵大战让赵国付出了惊人的损耗,今年好不容易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但北有匈奴人乘虚而入,南有合纵军战败中原,韩魏两个盟国灭亡,让赵国首尾难以兼顾,形势恶劣到了极致,此刻代北大地震等于雪上加霜,而邯郸各方势力在如何处置遭到北虏和天灾两重打击的代北问题上肯定各有主张,激烈的朝政恐怕让赵国焦头烂额,未来在赵人的眼里可能已经是暗无天日了。

    “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宝鼎神情严肃,语气低沉。

    南山子迟疑不决。他是来求援的,但武烈侯是赵国的敌人,向敌人求援,敌人会伸以援手吗?

    “如果条件许可的话,我或许可以出手相助。”宝鼎说道,“无论何时何地,庶民无罪,他们是无辜的,救助无辜是天经地义的事。”

    南山子吃惊地望着宝鼎,目露喜色。武烈侯就是与众不同,一般这个时候做为敌人袖手旁观,不趁火打劫就算难能可贵了,武烈侯竟然愿意出手相助,太不可思议了。

    “邯郸要放弃代北。”南山子急切说道,“这其中牵扯到代北和邯郸的旧日恩怨,牵扯到李牧和邯郸之间的明争暗斗。李牧为此怒不可遏,公开违背邯郸意愿,不惜一切代价救援代北,李牧因此和邯郸的矛盾骤然激化。”

    从邯郸目前的现状来看,继续守住代北需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代北的云中基本上陷入匈奴人之手,而代郡和雁门又在地震中遭到重创,邯郸如果不放弃代北,不但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进行赈济和修复,还要投入一定的兵力抗击匈奴,但秦军在太原和中原两个方向对河北形成了包围,一旦邯郸背上了代北这个大包袱,其后果可想而知。

    在邯郸看来,放弃代北,全力戍守河北,方可维持中土四国鼎立之局,反之,救援代北,等于自缚手脚,自陷困局,赵国国力将因此再度下降,根本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击了。

    另外代北是李牧的根基之地,平原君的旧势力也在代北,邯郸放弃代北等于断绝了李牧的根基,邯郸由此可以有效遏制李牧。

    李牧不愿放弃代北,有他的战略意图。赵国坚守代北,可以从雁门方向威胁太原,迫使秦军分兵戍守,没办法集中所有力量攻打河北。其次匈奴人也是可以利用的盟友。匈奴人在河南之地遭到秦人的打击,如今又被秦军牵制,无法拿下河西的大月氏,为此匈奴人急切想扭转局势,假如赵国借此机会放弃云中,与匈奴人,必定可以稳定代北,而匈奴人则可以对秦国的上郡形成夹击之势,打破秦军对河南之地的钳制。最后代北还有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赵国必须留一条退路,一旦秦军攻克邯郸,拿下河北,赵王和军队还可以退守代北,延续国祚,以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

    另外李牧也有私心,代北是他的根基之地,离开了代北人的支持,他的实力将大打折扣。代北骑军是李牧两次击败秦军的主力,而这支主力的将士都是代北人,一旦代北丢了,这支主要由北虏人组成的骑军必定士气低迷,甚至崩溃。赵国丢弃了代北,置他们的亲人族人于死地,他们还愿意为赵国卖命?

    “现在李牧正在全力救援代北,而邯郸反对之声激烈。”南山子痛苦说道,“李牧严重缺乏粮食和药物,只要李牧能得到足够的粮食和药物,度过眼前的难关,把最困难的一段时间支撑过去,那么邯郸就再也没有理由放弃代北,见死不救了。”

    宝鼎皱眉不语,凝神沉思。

    “武烈侯到了南阳后,为发动中原大战,一直想方设法在各国购买粮食。”南山子目露期待之色,“这次武烈侯拿下了韩魏两国,缴获了两国的所有粮食储备。楚国为了赎买军队,这几个月也一直向中原源源不断地运送粮食布帛。据说赵国使者到了寿春求援,有钱都买不到粮食,就是因为楚国的粮食储备都给武烈侯拿去了。现在中土哪里的粮食最多?中原,就在武烈侯手上,只要武烈侯仗义相助,代北难民必能逃过大劫。”

    宝鼎摇摇头,“你应该多少了解一些我的处境。如果我现在答应你,咸阳很快就会以通敌卖国之罪置我于死地。”

    南山子欣喜若狂,武烈侯这是答应了,这一趟跑对了,“武烈侯,我一无所有,如果我这颗脑袋对你有帮助,我可以双手奉上。”

    宝鼎笑着摇摇手,“我不会见死不救,但如何救,必须从长计议。齐国和燕国答应救援了吗?”

    “齐燕楚三国都答应救援,但楚国刚刚在中原遭遇重创,心有余而力不足,支援有限。燕国今年在辽东一带与东胡交战,消耗较大,好在代北是它的屏障,不救也得救,但以燕国的国力来说,能够拿出来的钱粮相比代北救灾所需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已。齐国国力最为雄厚,但秦军雄踞中原,气势如虎,两国大战迟早都要爆发,这时候齐国首先要保证自己,所以能够拿出来的钱粮也是有限。这些年赵国战事频繁,已经欠下了齐国大量债务,齐国担心赵国还不了,这次趁机提出了以城池抵消债务的苛刻条件。赵国迫于无奈,只好答应割让五座城池。”

    南山子说到这里,仰头长叹,心如重铅。他想起了自己与武烈侯的约定。当日在咸阳武烈侯曾答应,两年内不攻赵国,然而,今年赵国外有匈奴入侵,内有代北地震,不但没有得到喘息的时间,反而损耗更大了。明年呢?假如明年再出什么天灾人祸,赵国必定岌岌可危,那时候赵国拿什么抵御秦军?当日武烈侯说,赵国只有三年国运,如今看起来一语成谶,赵国真的支撑不下去了。

    宝鼎也叹了口气。他肯定要出手相救。好不容易穿越一趟,人生最大的目标就是让中土百姓活下来,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这一趟穿越就太失败了。

    历史上赵国先是代北地震,接着连续两年大饥荒,至于为什么造成大饥荒,历史上没有记载,但这连续三年的大灾是造成赵国灭亡的直接原因。虽然历史上把赵国灭亡的原因归结为李牧的死亡,但这其实经不起推敲。

    李牧死了,赵国的军队还在,赵国的将军们还在,赵国的普罗大众还在。当年长平大战、邯郸大战,赵国危如累卵,但最终赵人靠顽强的意志和舍身赴死的勇气坚持了下来。两年后的赵国形势远没有当年恶劣,最起码军队和平民要比当年多,但这次赵人没能坚持到最后?为什么?李牧死于自相残杀是原因之一,但赵人没有粮食吃,连续的大饥荒耗尽了赵人的体力,摧毁了他们的意志,即便李牧活着,邯郸也守不住。

    宝鼎在许多场合牛气冲天地说三年内一定灭赵,原因就在如此。中土的历史轨迹正在改变,但中土的天灾不会改变,毕竟历史是人创造的,而天灾是神创造的,两者不可同日而语。宝鼎认定天灾不会随着人类的历史而改变,结果他赌对了,今年的代北大地震果然发生了,如此推测,明年和后年的大饥荒也会按时出现。当然宝鼎不知道天灾发生的具体时间,但他知道会爆发天灾给赵国以致命一击就足够了。

    “武烈侯既然愿意仗义相助,那么现在能否给我一个肯定的答复?”南山子躬身致礼,言辞恳切地问道。

    “我已经给你答复了,我一定会出手相助。”宝鼎皱眉说道。

    “武烈侯何时出手?”南山子迫不及待地问道,“救人如救火,耽搁不得。”

    宝鼎若有所思地望着南山子,问道,“到中原向我求助,是先生个人的意思,还是……”

    南山子迟疑不答。

    “如果是先生个人意思,那就相当麻烦。”宝鼎说道,“你要知道,通过秘密渠道向代北运送粮食和药物,不但数量有限,耗费的时间也长,而且对我个人来说风险非常大。”

    “如果不是呢?”南山子急忙问道。

    “如果不是先生个人的意思,那是谁的意思?邯郸?还是李牧?”

    “这有什么区别吗?”

    “如果是邯郸,我可以从中牵线搭桥,我甚至有把握说服我们的大王,公开向赵国提供援助,但我担心这些援助最终到不了代北,而是被邯郸据为己有,因为邯郸必须考虑到现实问题,这批援助只能救急,而不能彻底解决代北问题。代北大地震正值深秋,冬天马上就要到了,大雪一下,代北的难民不仅仅需要粮食和药物,还要保暖衣被,还要大量的帐篷,还要大量的物资进行修复和重建工作。你可以想像,邯郸若想把代北恢复到过去的样子,需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就目前的中土形势而言,如果你是赵王,你是相国郭开,你会把有限的钱粮全部投到代北?”

    南山子一脸悲怆,呆呆地望着宝鼎,眼圈不由自主地就红了,颤抖着声音问道,“难道就眼睁睁地看着成千上万的人死在冰天雪地里?”

    残月一把抓住了南山子的手,一边给这位痛苦的老人以安慰,一边低声问道,“武烈侯,如果这是武安君李牧的意思呢?”

    “我同样会牵线搭桥,说服我们的大王。”宝鼎说道,“李牧出面,邯郸不出面,那么咸阳也不会出面,我会在咸阳的授权下与李牧谈判,但先生和少师应该知道这么做的后果。我有咸阳授权,秦国会因为这次援助而赢得天下人的赞美,但李牧和邯郸的关系会因此而更加紧张,我甚至有理由相信,邯郸会因此怀疑李牧的忠诚。邯郸的大王不相信李牧,邯郸将相失和,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李牧一旦因此而死,代北军整体崩溃,那邯郸还能坚持多久?”

    南山子面色苍白,满目绝望。

    武烈侯把话说尽了,他愿意帮忙,愿意竭尽所能帮忙,但结果是,代北的难民救活了,李牧却可能因此而死,赵国可能因此而灭亡。

    宝鼎再度长叹,“先生,你做何选择?救人如救火,耽搁不得。”

    “先生,赵王不敢杀李牧。”残月看到南山子委决不下,附耳说道,“郭开死了可以换一个人做相国,但李牧死了,代北军就没了,赵国拿什么来戍守王国?王国没了,赵王还有什么?”

    南山子眉头紧锁,缓缓点头,眼里露出一抹杀气。赵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相国郭开和那帮无耻的公卿臣僚,假如这些人胆敢陷害李牧,胆敢阴谋诛杀李牧,那相信李牧绝不会坐以待毙,自己和平原君的旧部也不会袖手旁观。

    “武烈侯,我是受李牧之托,日夜兼程而来。”南山子终于说了实话,“李牧的特使就在残月的车队里。”

    宝鼎想了一下,对残月说道,“我现在就见他。”

    =

    荆轲随着残月走进了大帐。

    宝鼎吃惊地看着他,接着喜笑颜开,一跃而起,“荆卿,原来是你啊。”

    荆轲面带微笑,躬身致礼。

    宝鼎兴奋地冲到荆轲身边,紧紧握住他的双手,连连摇动,“没想到,没想到……没想到竟在这里看到你。”

    宝鼎兴奋的神情,激动的语气,对荆轲亲热的态度,让帐内众人大为吃惊,即便是南山子知道宝鼎曾在代北与荆轲有数面之缘,也万万没想到两人的关系如此亲近。

    当年在代北的时侯,荆轲和宝鼎是敌人,而且宝鼎就是被荆轲抓住的,双方应该仇深似海才对。当时抓住宝鼎的还有一个黑衣长歌,他就死在了咸阳,而据南山子所知,黑衣长歌和那位假的西门老爹就是死在宝鼎的阴谋之下。难道当年武烈侯神奇般地逃出代北是因为得到了荆轲的暗中相助?但这是过去的事了,没有追究的价值,现在武烈侯既然与荆轲有非同寻常的关系,这对接下来的谈判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荆轲也是颇为惊讶。当年在代北给宝鼎治伤,教授宝鼎剑术,都是因为谋划的需要,双方心里一清二楚,并不存在建立私人感情的可能,但现在荆轲可以清晰感受到宝鼎对他的热情和真诚。荆轲不敢确定宝鼎传递给他的热情和真诚是否发自内心,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所以他的回应并不热烈,依旧保持着平静的心态和固有的淡然。

    宝鼎却是发自内心的高兴,没想到南山子和残月竟然给了他一个惊喜。荆轲既然来了,就休想离开,历史上的荆轲刺秦也休想重演,太子丹如果还要刺秦,那就让他另请高明吧,反正我宁愿让荆轲湮灭于历史,也绝不让他死得毫无价值。至于名扬青史,那有的是机会,只要我成功改变了历史,我就能让荆轲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宝鼎穿越而来,第一个看到的历史人物就是荆轲,然后是李牧,虽然荆轲和李牧都把他视作猎物,当作棋子,甚至决心置他于死地,但穿越而来的人毕竟心态与这个时代的常人迥然不同,在他心里荆轲就是英雄,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何况当初他能逃出代北,也多亏了荆轲给他疗伤和教授剑术,否则他根本不可能有今天。

    第一卷 崛起 第248章 公开反间

    第248章 公开反间

    寒暄一番坐下来之后,宝鼎的情绪迅速恢复。

    惊喜归惊喜,但能否留下荆轲并不是他说了算,而是由荆轲的意愿来决定,如果荆轲一定要走,一定要去刺秦,他也毫无办法。至于救援代北的事,更是充满变数,但此事一定要成功,否则如何激化李牧和邯郸之间的矛盾?假若此计最终让邯郸杀了李牧,那对秦国而言就是惊天之喜了。

    由此宝鼎想到一个问题。历史上代北大地震之后,秦国是否予以援手?秦国救代北灾民,等于暗中帮助李牧巩固代北势力,这肯定会引起邯郸强烈的不满和对李牧忠诚的怀疑。赵国灭亡之前,王翦和李牧对峙,当时赵国的形势非常恶劣,赵王对李牧的依赖可想而知。历史上的反间计其实很简单,就是王翦和李牧阵前谈判,然后在邯郸散布谣言说李牧要投降,再经郭开等人在赵王耳边进谗,于是赵王就信以为真,把李牧杀了。仔细推敲,这个反间计太拙劣了,破绽百出,其背后肯定隐藏着赵王不得不杀李牧的秘密,而秘密不外乎权力场上的血腥博弈。

    假如秦国在代北大地震之后马上救助代北,那等于从这一刻开始就实施反间计了。如此深谋远虑的谋划,加上最后时刻的布局,赵王诛杀李牧的理由似乎更为充足一点。

    宝鼎越想越觉得自己的思路十分正确,可能正好与湮灭在历史中的秘密相重合,因此对此计的信心大为增加。

    荆轲详细说明了代北灾后的苦难,然后代表李牧向武烈侯求助。

    李牧纯粹是走投无路,死马当活马医了,对求助并不抱什么希望。秦国一心要灭赵国,岂肯放过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试想做为盟国的齐燕楚三国都不愿救助,更不要说做为敌人的秦国了。

    不过中原的武烈侯是个机会。武烈侯是被咸阳赶出来的,这次秦军攻占中原,武烈侯的谋划至关重要,武烈侯因此建功,那么他和咸阳之间的矛盾肯定增大。此刻不要看咸阳和武烈侯表面上的关系非常融洽,其实暗地里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武烈侯拿到了中原,但中原是四战之地,一旦失去咸阳的支持,他的麻烦就大了,所以武烈侯要稳固中原,要进一步拓展实力,同时,更要养寇自重。这是所有镇戍边疆的统率们牢牢控制军权发展实力的生存法则。李牧就是从代北发家的,他对这种边镇与中枢的权力斗争太熟悉了,所以他认为武烈侯正在走与自己同样的路。武烈侯既然要养寇自重,那么必然不想看到赵国早早灭亡,他需要赵国帮助他钳制咸阳。从这一点出发,李牧觉得通过私密渠道与武烈侯秘密接触,或许可以从中原获得一些粮食。

    果然,李牧判断正确,武烈侯愿意伸以援手,但武烈侯的想法完全出乎李牧的预测,武烈侯竟然要公开援助代北,这可以说是惊天之喜,不过,世上哪有这样的好事?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阴谋?

    武烈侯就是有气魄,当着荆轲的面,把公开援助的好处和由此带来的弊端一一告诉了荆轲。

    “我毫不避讳地告诉你,我不能和大将军私下交易,这直接危害到了我的安全。”宝鼎说道,“我有绝对的把握说服咸阳,公开援助代北,请荆卿通过私密渠道火速与大将军取得联系,请他督促邯郸马上派出使者赶赴咸阳,我保证大将军可以如愿以偿。”

    荆轲迟疑不语。刚才武烈侯分析得很透彻,两国议和,秦国公开援助,这中间牵线搭桥的就是李牧,但邯郸怎么想?邯郸不会相信世上有这样的好事,如狼似虎的西秦什么时侯变成仁义之国了?这中间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而李牧显然就是秘密的制造者,他肯定和西秦达成了某种秘密交易,这个交易有利于李牧和代北,却不利于邯郸。

    邯郸会怎么做?邯郸本意就是要放弃代北,并不在意代北的死活,所以邯郸的对策只有两个。其一是迅速与秦国议和,然后尽可能扣押救援钱粮,并怀疑李牧的忠诚。其二是与秦国议和,但利用各种借口拖延和约的达成,最终置代北于死地,这样最后代北不得不放弃,而秦国也没有获得仁义之名,至于李牧的忠诚同样遭到怀疑。

    还有一种可能是赵国不愿意议和,认为这是秦国灭赵之策。很简单,秦国以很少的钱粮救活了代北难民,那么接下来的烂摊子就是邯郸的事了。邯郸如果重建代北,国力支撑不住。如果任由代北自生自灭,代北人势必痛恨邯郸,他们会更加感激秦国的救命之恩,甚至会举兵叛乱举城投降,如此代北便拱手送给了秦国,而且还给了秦国一个仁义之国的美名,赵国却是既丢人又丢地,得不偿失。

    这样一分析,通过两国议和,让邯郸来主办这件事,李牧和代北都落不到好下场。既然如此,倒不如由李牧来主办这件事,好歹代北可以度过危机。至于代北重建的事,现在也顾不上了,以后再说吧。

    “如果绕开邯郸呢?”荆轲问道,“武烈侯是否愿意继续遵从承诺?”

    宝鼎苦笑,“李牧绝无可能绕开邯郸,没有邯郸的同意,秦国也不可能无偿救助。我的建议是,李牧可以先行征得邯郸的同意,然后我们再谈。谈好后,李牧以武力为后盾,甩开邯郸,独自主办这件事。但后果我说得很清楚了,这会激化李牧和邯郸之间的矛盾,李牧可能会因此而死。”

    荆轲不再说话,站起来恭敬施礼,告辞而去。

    =

    武烈侯马上召集桓齮、司马锌、曝布、章邯商议此事。四个人都同意武烈侯的谋划。武烈侯连夜拟写奏章,急报咸阳。

    武烈侯此刻正在殚精竭虑经略中原,而秦王政和各方势力则在咸阳为争权夺利而激烈厮杀。

    武烈侯所奏之策,在其对手看来是干涉国政,但在其盟友看来是合理献计,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

    秦王政保持沉默。

    华阳太后说话了,她坚决站在武烈侯一方,盛赞武烈侯的战绩和武烈侯忠君报国之心。老太后这话一出,秦王政不能再沉默了,他在朝会上终于开口,命令中枢大臣就武烈侯的献策进行讨论,然后在朝议上公开论辨。

    利用中原厚实的文化学术底蕴和西河、鬼谷、法家、儒家等诸子学派的士子,打造中土文化学术圣地,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朝议上一致通过。大秦官学肯定是法家学术,这也毫无疑义。但在是否兼兴私学,是否倡导百家争鸣一事上争论激烈。大秦官僚阶层以法家子弟为主,当然反对其它学派的子弟和他们抢饭碗,所以反对激烈也在情理之中。

    就在形势一边倒的时侯,老太后又出来说话了,指责法家目光短浅,气量狭隘,自私自利,认为大秦是中土第一大国,将来还要统一中土,所以大秦君臣要具备长远目光,博大胸怀,要有海纳百川的气量,否则拿什么来统治中土万里疆域?

    奉常卿、太仆卿都是楚系官员,也是这次反对“百家争鸣”的主要人物。老太后点名批评,严厉责斥。秦王政没想到还有这种收获,马上调换了两位上卿的官职,以自己的亲信代之。

    秦王政拿到了两个重要的上卿位置,老太后又连番施压,很多楚系大臣也改变了最初的立场,转而支持武烈侯的策议,秦王和中枢无奈之下,只好放弃在私学一事上设置障碍,于是“百家争鸣”成为国策,并首先在中原推行。

    接着就是商讨兵事和财赋策略的调整,此事直接关系到各方的眼前利益,难度更大。

    朝堂上随即陷入僵局。

    =

    这时候武烈侯一日之内连续上三奏,三奏都是关于攻赵之策,而策略的核心就是借助这次代北大地震实施反间计,诛杀李牧。

    这个计策非常诱人,咸阳中枢讨论热烈。

    不管是不是与赵国议和,秦国此刻公开援助代北,救助代北难民,不仅仅可以赢得代北人的好感,更能博得仁义之美名,当然,这个美名最终要落在秦王政头上,秦王政哪有不乐意之理?秦王和秦国博得仁义美名,不但有助于稳定中原,也有助于未来的统一大战。

    至于粮食,秦国储备富足。秦国先是拿下韩魏两国,接着又“敲诈”了楚国一笔,无偿援助代北一批粮食可以说是绰绰有余。这批粮食救活了代北灾民,事实上就是给邯郸套上了一个枷锁,邯郸不得不为此向代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救助和恢复建设。秦国这个敌人都伸手相助,邯郸总不至于坐视不理吧?邯郸如果任由代北自生自灭,可以想像,赵王和邯郸必将失去民心,赵国即便有军队,也支撑不了多久。

    最倒霉的就是李牧了。李牧的代北军都是代北人,他的根基也在代北,他必须救助代北,否则他完了,赵国也完了。李牧为此走投无路,向秦国求助。秦国只要一伸手,李牧通敌的嫌疑就坐实了。他本来和邯郸的关系就紧张,这次不但公开与邯郸唱反调,还向敌人求助,而敌人偏偏就答应他了,邯郸有何反应可想而知了,李牧想不死都难啊。

    不过咸阳中枢也有另外一种推测,担心这是李牧的j计。假如此计是李牧和邯郸联手拿出来的,那有可能就是离间咸阳和武烈侯之间的关系,顺便赚一笔钱粮以解燃眉之急。但这种推测随即就被忽视了,因为这即便是李牧的j计,邯郸在今年冬天和明天春天都要为救助代北而付出惨重的代价,这对秦国还是有利。

    还有大臣认为,为稳妥起见,还是不予理会为好,任由代北自生自灭。

    这个意见马上被否决了。邯郸不救代北,李牧无奈之下,会把代北灾民引向河北。灾民无处安置,必然上战场,这支饿得两眼发绿的军队无论打太原,还是打中原,对秦国都没有任何好处,还不如送点粮食,把代北人困在代地,秦国将由此获得难以估量的好处。

    两天后,秦王政下令,全权授予武烈侯与李牧议和并救助代北的重任,尽最大努力赢得最好的战果。

    =

    武烈侯接到了秦王令书,荆轲也接到了李牧的回信。李牧告诉荆轲,他已经说服了赵王,赵王同意他与秦国议和,并向秦国求援。

    荆轲第一时间拜会武烈侯,恳请武烈侯在和约达成之前,先给代北输送一批粮食和药物。

    武烈侯当即答应,马上召集蓼园巨贾,请琴氏、乌氏、卓氏即刻组织商队,日夜向太原运送粮草。

    卓氏本为赵人,进入蓼园后,因为武烈侯的恩赐,卓氏把家族财富逐步迁移到了南阳,谁知这里刚刚安顿好,那边代北就地震了,卓氏的财富因此得以保全,对武烈侯的感激更是难以用言辞来表达。卓氏对代北的感情非常深厚,在地震发生后,他们通过自己的渠道向李牧捐赠了大量钱粮,但无奈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突然听说武烈侯说服了秦王,无偿救助代北,卓氏感激涕零,恨不能肝脑涂地以报答武烈侯的大恩。

    老卓文认为从中原到代北距离太远,虽然南阳在这段时间制造了大量的独轮车,迅速提高了运输能力,但如此大规模的运输需要征调大量民夫,耗费太大,为此他建议进行传递运输。中原各地把粮食运到函谷关。函谷关则利用水陆两道把粮食运到太原。太原再把粮食运到雁门交给代北军。

    如此一来,又要武烈侯出面与咸阳交涉,恳请咸阳下令调集河东、太原两地的民夫。为了尽快把粮食运到代北,最便捷的方法是先请太原和河东两郡先行调拨粮食运往代北。

    武烈侯不假思索地再次应承。

    在别人看来武烈侯这是自找麻烦,而且肯定要和咸阳发生冲突,孰不知咸阳中枢已经给武烈侯说服了,无偿援助代北正是大秦灭亡赵国的前奏,符合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利益的原则。

    蓼园巨贾敬仰武烈侯,荆轲对武烈侯的看法更是有了颠覆性的改变,他做梦也没有想到此趟中原之行竟然如此顺利。武烈侯然诺仗义,光明磊落,大气魄大胸怀,不愧为天子骄子,一代豪雄。

    接下来的议和谈判和无偿救助谈判非常顺利,武烈侯大开方便之门,两天便草拟了和约,这让荆轲对武烈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甚至有一种错觉,感觉武烈侯似乎就是一位圣人。

    然而,武烈侯的道德不论如何高尚,在救助代北一事上不论如何慷慨,都无法改变李牧目前的艰难处境。李牧公开与邯郸对抗,不惜一切代价救助代北,给邯郸背上了一个沉重的甚至足以导致亡国的大包袱。邯郸虽然在道义上无法指责李牧,但邯郸肯定要找个借口惩罚李牧,而这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李牧未来的命运如何,荆轲心里有算,所以他在离开大梁之前,主动与武烈侯谈到了赵国的局势,希望能听到武烈侯对未来局势的预测。

    “我的愿望是在有生之年统一中土。”宝鼎并不隐瞒自己攻打赵国的想法,尤其在荆轲面前,他更是畅所欲言。

    荆轲是卫国人,而卫国几年前被魏国吞并了,魏王把卫国君主幽禁于河内野王城。魏国灭亡后,卫国君主又随魏王一起被押至咸阳。卫国是古老的诸侯国,人才辈出,但卫国实力弱小,留不住人才,最终国破家亡。卫国的命运早在预料之中,所以卫国人并没有因为国破而痛哭流涕,他们默默地接受事实,继续顽强地生存。对他们来说,不管中土的诸侯是争霸兼并还是大一统,他们都能接受。荆轲同样如此。

    “历代先贤,尤其是儒家和法家,都是矢志追求大一统,其目的无非是解救万民于水火之中。”

    宝鼎把大一统的意义和中土数百年的苦难做了一番阐述,试图以此来说服荆轲认同他的观点,为将来留下荆轲做准备。

    “李牧可以挽救代北,但他救不了赵国。”宝鼎终于说出了荆轲最想知道的东西,“在很多赵人的心里,甚至在很多东方权贵的眼里,李牧和赵国的命运休戚相关,李牧决定了赵国的未来,但我不这样认为,邯郸恐怕和我的想法差不多。李牧只是一个人,他不是神,他无法阻挡上天对赵国的惩罚。”

    荆轲脸色微变,再也无法保持一颗平静的心。

    南山子已经不止一次听到宝鼎说出同样的话,但今天对他的刺激尤其深刻。代北大地震就是上天对赵国的惩罚,如果上天犹不罢休,一次次降下天灾,赵国还能坚持下去吗?从武烈侯话中的意思听得出来,赵国即便有李牧和代北军,也无法抗击上天的愤怒。人岂能胜天?难道赵国还有更大的天灾?

    “此次代北获救,两国议和,都是因为有武烈侯的鼎力相助。”荆轲躬身拜谢,言辞间不胜感激。

    宝鼎摇摇手,犹豫了一下,还是直言不讳地说出了心里的愿望,“我希望得到荆卿的回报。”言下之意,此次自己慷慨相助,一部分是看在荆轲的面子上。

    荆轲甚为惶恐,躬身再拜,“武烈侯的恩情,荆轲必以死相报。”

    宝鼎再摇手,郑重说道,“我希望荆卿能慎重考虑一下,到蓼园来帮我一统天下。”

    荆轲吃惊地望着宝鼎,他已经预料到宝鼎所要的回报就是得到他的效忠,但万万没想到宝鼎如此急切,竟然当着南山子的面提出这个要求。这事实上就是通过南山子的嘴告诉李牧,武烈侯要荆轲,这是武烈侯唯一的要求。

    荆轲苦笑无语。

    南山子却是暗自叹息。武烈侯总算提出了一个要求,这个要求李牧无法拒绝,相反,李牧非常愿意,毕竟此刻把荆轲放在武烈侯身边,不但可以保证双方的联系,还能保证代北的救助不会出现太大的变故。武烈侯越来越厉害了,就连要个人都堂堂正正,让对方心甘情愿。

    第一卷 崛起 第249章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第249章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老太后回书武烈侯,她完全接受武烈侯对李园返回寿春后楚国国内局势发展的预测,同意武烈侯即刻释放李园。

    正当武烈侯准备下令释放李园的时侯,南山子和残月再一次找上门来。

    上一次他们是为了赵国的事,这一次却是为了楚国的事。残月要报仇,南山子要杀李园,而武烈侯曾经答应过他们,帮助他们诛杀李园,现在李园就在武烈侯的手上,武烈侯不但不杀,反而要把他放回去,这让两人十分愤怒。

    “什么叫报仇?”宝鼎问道,“杀了李园,砍下他的人头,就算报仇了?那么我请问,春申君宗族皆灭,死了多少人?春申君所背负的冤屈何时才能得以昭雪?杀了李园一个人也叫报仇雪恨?这让春申君九泉之下何以瞑目?”

    南山子老脸一红,无言以对。

    残月黯然垂泪,神情悲戚。

    “我既然做出了承诺,我既然要帮助你们报仇,那就说到做到,但砍下李园一颗人头,并不能帮助你们报仇雪恨。”宝鼎叹道,“如果我答应了你们今天的要求,那才是背信弃义,自毁诺言。”

    “武烈侯有更好的谋划?”南山子问道。

    宝鼎点点头,“春申君的仇一定要报,所有参与这场阴谋的人都要付出死亡的代价。李园不过是马前小卒,其背后的黑手非常多,凭借你们的能力,根本报不了仇。现在杀了李园,等于断?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