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就是武烈侯和老秦人,而武烈侯和老秦人这个庞大势力实际上就是宗室力量和军队力量的结合,是延续昭襄王时期的公子弘和武安君这个强势团体。
昭襄王创建了秦国最辉煌时期,当时咸阳高层在大策略大利益上保持着惊人的一致,昭襄王、宣太后和宗室、楚人、老秦人中的卓越之士基本上都能携手合作,大家齐心协力,大秦军队因此在东方战场上连战连捷,这给秦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各方都能从这个利益中分到满意的一块,然而,昭襄王对这个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方式越来越不满,而魏人范睢的到来和他所坚持的君权至上、中央集权的法治理念,终于给昭襄王找到了拟制一种新的权力和财富再分配方案的理论基础。
范睢的“固干削枝”之策,其实质就是拟制了一套有利于君王的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方式,而这个策略实施的后果就是所有参加权力和财富再分配的利益团体全部遭到了空前打击,国力因此遭到重创。
君王、宗室、楚系外戚和老秦人是参与权力和财富再分配的四大利益团体,昭襄王要独占权力和财富,要把另外三个全部打倒,这就是“固干削枝”的真正用意。此策成功了,昭襄王把宗室和楚系外戚全部赶走了,把老秦人也杀了一大批,他的权力和财富的确因此而增加了,但政治上的厮杀和战场上的失败导致王国的权力和财富急剧缩减,东扩步伐因此停滞甚至倒退。
“固干削枝”之策事实上是个失败的策略,伤人伤己,更伤了王国,至于因此策而死的无辜者,尤其是死在战场上的将士更是难以估算,最终白白便宜了关东六国,给他们赢得了将近三十年的喘息时间。
昭襄王晚年一事无成,他是不是为此而懊悔?如果范睢不是在武安君死后的第二年就病逝,范睢会不会成为第二个苏秦,成为名震天下的“反间”贼?
从历史上来看,昭襄王应该没有为此而懊悔,相反,他坚持自己的这一治国理念,而这种坚持导致他死后的咸阳政局始终处在混乱状态。孝文王三天而崩,庄襄王三年而崩,华阳太后主政十几年,咸阳各方势力都在为重建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方案殊死搏杀。
楚系外戚从复出到壮大,连续遭到宗室、老秦人和关东人的阻击,就在楚系扳倒了为相十三年的吕不韦后,秦王政绝地反击,从蛮荒召回了公子宝鼎,利用公子宝鼎的特殊地位把老秦人、关东人和巴蜀人联合到一起,重创楚系,最终算是确立了三大势力鼎足而立的政治格局。
然而,秦王政继承了昭襄王的治国理念,而韩非子集“法术势”三家之长的法家学术更是给了秦王政实施“君权至上、中央集权”这一治国策略的理论基础,于是秦王政也是义无反顾,在拉拢和利用关东士卿的同时,向楚人和老秦人发动了无情的打击。
无论是王国自身还是组成王国统治阶层的利益团体,其本性贪婪,而贪婪给了他们攫取权力和财富的动力。秦王政也罢,太后和楚人也罢,公子宝鼎和老秦人也罢,还有以蒙氏和冯氏为主的关东士卿,大加都在为权力和财富而搏斗,贪婪让他们变成了血腥的野兽,而撕咬和吞噬成为他们生存的本能。
武烈侯一门心思统一中土,试图让王国拥有更大的权力和更多的财富。在他看来,随着统一进程的发展,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也就变得简单容易了。参与权力和财富再分配的利益团体在自身利益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必然有合作,而合作之下重制的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方案必然可以维持一段时间。武烈侯认为,有这段时间的缓冲,他可以改变国策和制度,延续未来帝国的命运。
可惜他过于想当然了。上位者未必都是伟人,而伟人未必都拥有高远的眼光、博大的胸怀和对未来利益预期的强烈自信,局部的和短期内的利益损失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无法接受的事情,在他们眼里这些蝇头小利无不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必须坚决而迅速地予以处置。
楚系外戚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选择了“小利”,放弃了“大利”。
老太后亲自写信,叫宝鼎杀了李园,而杀李园所表达的意思就是楚系无法抵来自御楚国方面的压力。阳文君熊岳暗中“帮忙”的初衷是打击李园,而不是卖国,更不愿意为此付出十几万大军和多年战争储备的损失,楚国方面对武烈侯的贪婪和无耻显然是出离愤怒了,楚系为此不得不与秦王政妥协,以免出现不可预知的危机。这个理由看上去不错,但武烈侯认为太过拙劣了。
秦王政在“固干削枝”,而这个“枝”从楚系变成了武烈侯和老秦人,楚系好计策。同样的计策楚系用了一次又一次,长安君成蛟的兵变,嫪毐(o/ai)的叛乱,吕不韦的黯然离京,如今却要对付武烈侯了。
难道把我踩到脚底下,楚系就能实现目的?这也太幼稚了吧,难道不知道秦王政狠辣的手段远远超过了我?
无论武烈侯怎么抱怨,都不会改变既定事实了。
“我回京也不是坏事。”公子腾安慰宝鼎,“你在朝内的力量太过薄弱。我如今爵至驷车庶长,可以参与中枢决策,相比较而言,我回京对你的帮助更大。”
宝鼎苦笑,“如果太后和两位丞相公都站在大王一边,你和公子豹在中枢里的声音又有多大?”
“楚系要得到的利益太大,大王即使妥协,也是要拖,不会马上答应。”公子腾说道,“时间拖得越长,对你越有利。”
宝鼎思索良久,缓缓点头。秦王政肯定妥协了,但妥协是假,阻止自己灭魏是真,这才有了临阵换帅之举。假若后期中原战局对自己有利,秦王还是拖,楚系就要主动“攻击”了。
这个时间差很重要。在秦王施展“拖”字诀而楚系急不可耐之际,楚系就会支持自己攻魏。只要在秦王准备答应楚系的条件而楚系打算支持秦王下令撤军的时侯,自己拿下了大梁,那秦王和楚系就双双失算,局势就完全被自己控制了。
“你回京也好。”宝鼎把自己对未来局势的分析大概说了一下,“你回京后联合公子豹等人,想方设法阻止秦王立后立储,尽量给我争取更多的时间。”
公子腾一口答应了,接着无奈叹息,“可惜,这个大功劳给蒙武和关东人抢去了。”
“我会把这个功劳给蒙武?”宝鼎冷笑,“这个功劳我是给你和王贲准备的,现在你走了,那就只好便宜王贲一个人了。”
公子腾抚须而笑,“你要将计就计?”
“咸阳既然要打击我和老秦人,那我就遂了他们的心愿,这一仗我和老秦人来打,其他人统统滚蛋。”
“恐怕很难。”公子腾笑道,“你是一位福将,跟在你后面,功劳俯地可拾啊。”
宝鼎冷笑,“本来我的确打算送他们一些,但这些人太贪婪了。人不能太贪,太贪必有祸事。”
宝鼎送走了公子腾,接着请来了桓齮、司马锌、王贲和曝布。
“这一仗还有打的必要吗?”王贲兴味索然,“咸阳既然不想打,那就算了,何必自找没趣?”
“武烈侯,现在我们没有任何胜算,此仗不打也罢,免得让将士们白白送死。”曝布也无精打采地说道。
宝鼎面无表情,转目望向桓齮和司马锌。
“打!其他人不打,我们老秦人打。”司马锌用力挥动手臂,大声说道,“区区一座大梁城,何足道哉?”
第一卷 崛起 第241章 围攻大梁
第241章 围攻大梁
司马锌是老当益壮,气势如虎,根本没把魏国放在眼里。
他就是一头老虎,被禁锢了将近三十年,突然“下山”,好不容易碰到一只猎物,还没等张开血盆大口,猎物就被后生小辈一把火烧死了,这心里的憋屈可想而知。好在后生小辈也是疯狂之徒,吃了合纵军吃韩国,吃了韩国又迫不及待要吃魏国,一老一少眼高于顶,视大梁为囊中之物,此刻岂肯因为咸阳的临阵换帅而收起犀利的爪牙?
桓齮却是不赞成。咸阳政局已经发生变化,攻打魏国的难度越来越大,一旦战败,不是功亏一篑,而是前功尽弃。
“没有条件打,我们就创造条件打。”
公子宝鼎是个疯狂的人,年少轻狂,容易,他的决策当然招来一片反对之声。
“你说你有办法攻克大梁。”王贲问道,“你说给我们听听,如果计策可行,即便只有五成胜算,我们也坚决杀进魏国,反之,如果你仅仅是一句用来鼓动士气的欺骗之辞,那此仗我们坚决不打。”
宝鼎犹豫了一下,转身叫东方无畏带着黑鹰锐士紧守军帐四周,严禁任何人接近军帐。
等到东方无畏出了大帐,宝鼎马上铺开案几上的地图,把水淹大梁之策详细告之,“北方雨季即将来临,大河汛期距今不足两个月了,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我估计三个月内肯定能拿下大梁城。”
桓齮、司马锌、王贲和曝布事先都没有想到武烈侯竟然有此等妙策,一个个激动不已,司马锌更是兴奋地连拍案几,“小子,中!好计啊。”
“公子腾此刻回京,其实对我们攻克大梁有百利而无一害。”宝鼎说道,“咸阳政局变了,大王、关东人和楚系又凑到一起,合谋对付我们。攻魏一战时间很长,还有齐国这个变数,这导致我们非常被动,而主动权则给咸阳掌控在手。咸阳说不打了,撤退,那我们势必半途而废。所以公子腾此刻回京,正好可以联合我们的人,想方设法阻扰中枢的决策,竭尽全力延长攻击时间。只待我们拿下大梁城,主动权就被我们所控,局势就彻底变了,咸阳即便有心打击我们,也只能另找机会。”
桓齮等人连连点头,因为咸阳临阵换帅而带来的愤怒和忧虑转眼就烟消云散了。拿下大梁城,一切都将改变。
“老夫不甘心。”司马锌再度拍拍案几,“如此大的功劳,竟然让蒙武抢去了,岂有此理。”说着他手指宝鼎,又指指王贲和曝布,“武烈侯,还有你们两个小子,赶快想想办法。这个功劳绝不能给蒙武抢去了,我们要独占此功,凭借此仗彻底翻身。”停了一下,他又说道,“武安君死不瞑目,我那兄弟司马靳更是在九泉下等着我们给他洗雪冤屈。还有你们,你们也要凭借此功升官加爵。我们几个老家伙还有多少年可活?如果你们的功勋不够,我们死一个,关东人和楚人就会进来补一个,你们会被咸阳一直压制着,所以此仗是你们崛起的关键,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握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此等功勋怎能给蒙武?杨端和也休想沾边。”王贲冷笑道,“此仗就我们老秦人去打,蓝田十万主力,我手上有三万军队,再加上护军府和南阳的军队,十五万人马打一座大梁城绰绰有余。”
“计将何出?”曝布问道。
“决裂,乘着咸阳换帅的机会,马上和蒙武翻脸。这一仗我们不打了。”王贲说道,“咸阳肯定有书信给蒙武,这一仗也肯定要打,但此仗的结果无疑是半途而废,否则咸阳拿什么压制武烈侯?武烈侯力主攻魏,结果一无所获,咸阳凭此一点就可以把武烈侯禁锢于南阳。我们突然不打了,坚决反对,咸阳肯定头痛,这时候武烈侯建议,把中原军队一分为二,蓝田主力自成一军,地方军队由蒙武统率,南部军由杨端和统率,三支军队由武烈侯协调作战。”
王贲尚未说完,桓齮等人都笑了起来。
中原大军一分为二,老秦人的蓝田主力自成一军,当然对咸阳非常有利了。蓝田大军打大梁,杨端和的南部军打魏国东部郡县,而蒙武则率军镇戍颍川,策应前方两军,同时防御楚国,这样蒙武首先立于不败之地,杨端和也可以根据战局发展随时后撤,他也没有战败之忧,唯有老秦人的蓝田大军在强行攻城的情况下必定损失惨重,一旦形势不利于攻击,咸阳下令后撤,那武烈侯决策错误的责任是跑不掉了,而蓝田大军损失惨重,其统率总要承担一点责任,于是咸阳大获全胜。
“楚国方面是不是要施加重压?”桓齮抚须问道。
宝鼎想了一下,点点头,“这件事你我两人来办。蓝田主力自成一军之事由你们三个人去办。”
公子腾返京,蒙武继任中原大军统率,咸阳给出的暗示非常明显,中枢并没有攻打魏国的决心。
武烈侯马上上奏,强烈要求乘胜攻魏,拿下中原。
蒙武出任中原大军统率后,在军议上却说出了与咸阳暗示完全不同的话,蒙武要求各军做好准备,随时攻打魏国。
桓齮、司马锌、王贲、章邯等人将计就计,突然改弦易辙,坚决不同意攻击。
司马锌更是跋扈,在军议上把蒙武骂得狗血淋头,翻脸了。
军议不欢而散。
蒙武马上约请武烈侯,请他出面协调。老秦将领突然翻脸,不愿意攻打魏国,当然是识破了咸阳的意图。蒙武无力说服,只好听听老秦人到底要什么,武烈侯又拿出了什么对策。
“咸阳目的何在,你我心里都清楚。”宝鼎也不避讳,直言相告,“我要打魏国,志在必得,但你有难处,我也不愿让你为难,所以我的意思是,干脆让蓝田主力自成一军,请王贲出任统率,你看如何?”
蒙武明白了。武烈侯担心自己在背后捅刀子。此仗本来就没有胜算,假如自己在背后捅他一刀,那对他而言就是一场灾难,所以武烈侯的疯狂再次体现,他和老秦人独自去打魏国。
攻魏其实就是攻打大梁,是攻坚战。秦军兵力上的优势本来就不明显,现在武烈侯仅仅带着老秦人去打,那兵力更少了,就算武烈侯有通天彻地的本事,也拿不下来大梁城。
蒙武暗自冷笑,年少轻狂啊,打了一场胜仗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好,既然你一心求死,那我也不拦你。
“武烈侯,你何必如此固执?”蒙武叹道,“你可要考虑清楚,你我联合上奏,大王令书一下,这事就没有挽回余地了。”
宝鼎感谢蒙武的提醒,“事已至此,我也只有放手一搏。”
蒙武摇头再叹,“如你所愿。”
武烈侯紧急约请楚国特使,督促楚国方面加快运送粮草武器。他也不隐瞒楚国人,明确告诉这位特使,秦军马上要攻打魏国,如果你们能在短期内送来更多的粮草武器,我可以考虑在赎买价格上更优惠一点,或者归还更多的青壮士伍,即便是李园和项疾等楚国将率,也可以提前送还。
这位特使马上把这一消息火速传回。上柱国临武君景缨就在陈,得到消息后马上与项燕商量,果断决定再一次亲赴新郑谈判。
武烈侯与临武君很快达成了新的约定。楚国提前交付全部的粮草武器,只要完成这一承诺,秦国再归还一万名青壮俘虏,项疾等将率现在就可以回国,而李园则随最后一批俘虏返回楚国。
临武君景缨高兴之余也是大为疑惑,不知道武烈侯怎么突然变得慷慨了。
桓齮奉命与景缨商量具体细节。桓齮是楚人,桓氏家族在楚国还是有些份量,与景氏也有联姻关系。正是因为这层关系的存在,桓齮和景缨私下处得不错。
这天景缨宴请桓齮,酒酣耳热之际,桓齮借着酒兴,透漏了一些咸阳的机密。
景缨知道桓齮在咸阳失势,与咸阳楚人也是反目成仇。这次桓齮能够复出,手下得力将率再一次随其赶赴战场,都是因为他投奔了老秦人,找到了武烈侯这位新贵做靠山。桓齮说咸阳要打击武烈侯,而武烈侯太过疯狂,竟然不顾劝阻,一门心思打魏国,试图拿下大梁,藉此机会稳固权势。桓齮为此忧心忡忡,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了信心。
景缨这才知道武烈侯突然“慷慨”的原因,他马上决定推波助澜,以便“帮助”咸阳把武烈侯打倒在地。这个人的存在,对楚国的威胁太大了。
景缨回到陈,马上奏请寿春,说秦军陈兵边境,蠢蠢欲动,他有足够理由怀疑秦国名为攻魏,实则是乘机攻打楚国,为此他请求太后和大王同意其统军二十万,布防于汾陉塞和安陵一线,以作防备。
寿春同意景缨的奏请,马上下达了命令。
项君项燕率大万大军进驻汾陉塞,而景晦率八万大军进驻安陵,景缨率两万大军在陈,策应项燕和景晦。
咸阳下达命令,把中原大军一分为二,分前后两军。
桓齮、司马锌的蓝田主力,王贲的三万南部军组建为前军。少上造王贲为前将军,出任前军统率。
蒙武的河西军、冯毋择的汉中军、魏起的南郡军队,还有隗藏的颍川军组建为后军。少上造蒙武为后将军,出任后军统率。
咸阳下达了攻打魏国的命令,王贲率前军攻打大梁,杨端和率军渡河攻击魏国东部,蒙武率后军攻打大梁四周城池,然后与前军会合,联手攻打大梁。
中原战场上出现了三支大军,三位统率,如此一来,武烈侯这位护军的职责就得以延伸,事实上他成了三军统率。咸阳虽然没有明确这一点,但再一次重申武烈侯执掌中原军政,允许他根据中原战局的发展便宜行事,特殊情况下可以拿出镇秦王剑镇制各军将率。
就在此刻,楚军开始大规模调整部署,兵锋直指颍川,对秦军形成了巨大威胁。
楚军的动静非常大,蒙武、杨端和因此建议武烈侯暂缓攻魏,但武烈侯认为楚国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楚国现在既没有能力发动攻击,也没有能力救援魏国。
蒙武、杨端和急忙上奏,详细呈述暂时停止攻魏的诸般理由。
武烈侯也上奏,坚决要求按预定计策攻魏,并愿意承担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
不待咸阳回复,王贲已经指挥大军从荥阳方向率先发动了攻击,与魏军在长城激战。与此同时,司马锌指挥三万蓝田主力从华阳方向发动了攻击,与王贲夹击长城魏军。
曝布率领一万骑军离开新郑,从林中方向越山涉水,悄然逼近大梁。
咸阳的回复非常快。中枢警告武烈侯,如果攻魏遭遇重大损失或者遭遇败绩,武烈侯必须承担所有责任。
公子宝鼎毫不犹豫,一口答应,当即回奏咸阳,如果未能攻克大梁,愿意削爵为民,回北疆牧马放羊,从此再不回咸阳,但中枢至少要给他三个月时间,这是他唯一的要求。
武烈侯疯狂到如此地步,蒙武、杨端和与魏起等人也无话可说,只有舍命相陪。
杨端和马上率军向朝歌一线发动猛烈攻击,三日后,其前锋军抵达宿胥口、白马口,开始渡河南下。
蒙武、冯毋择和魏起则率军布防于秦楚边境,与楚军对峙,以防备楚军攻打颍川。
魏国在遭到攻击后,魏王断然下令,全线后撤,屯重兵于大梁四周,确保京都安全。
使者纷纷出国,向赵楚求援,向齐国求援,向秦国求和。
魏王书告齐王,愿意以濮、陶等十座城池做为救援报酬。又书告秦王,愿意献地称臣,献十五座城池以求和。
魏国使者尚在大道上驱车飞驰,秦军已经杀进了魏境。
王贲率先突破长城,直杀中牟。司马锌随后跟进。两军会合,直杀大梁。
曝布、乌重、熊庸和王离率骑军一夜之间杀到大梁城下,在大沟、梁沟外围烧杀掳掠。大梁震动,四周戍军紧急收缩,据城坚守。
三日后,武烈侯、桓齮和章邯率八万大军抵达大梁城下。
此刻杨端和率主力已经渡河,正向平阳、濮阳一线发动攻击。
军议上,王贲详细述说了攻城之策。
将率们本来对攻克大梁毫无信心,现在有了水淹大梁之策,个个激动万分,对谋划此策的武烈侯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距离大河汛期还有四十天左右。”宝鼎挥手示意欢呼的将率们安静下来,“在这四十天里,我们要做的事非常多,诸位要齐心协力,确保在最短时间内拿下大梁城。”
将率们轰然应诺,各回本部准备攻城。
秦军首先了大梁城,控制了所有水陆两路,保证此策不会泄露。接着征调大量的随军工匠和民夫,并投入五万兵力,在大沟和梁沟日夜修筑拦河大坝。然后他们在当地征调所有庶民,一部分用来加固加高沟渠堤坝,一部分则在工匠们的指导下,日夜挖掘地道。
地道只要挖到城墙底下就行,能挖多少挖多少,多多益善。按照宝鼎的想法,一个月的时间挖几百条地道不成问题。等到大水咆哮而来,洪水灌入地道,城墙地基必然松软,城墙倒塌的速度会更快。
将率们集思广益,最后决定把突破地点放在东城。这个地方地势最低,淹没的高度应该最高,城墙倒塌的可能性也最大,为此地道全部集中在这段城墙下面,而攻击地点也就选择在此处。
从围城的第四天开始,秦军发动了攻击。
秦军的攻击方式非常单调,一队队攻击士卒推着简易的木制棚屋跑到城墙下,然后就是做石匠活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把砌在城墙上的石块撬下来。
魏军原以为有一场血战,但事实出乎他们的预料。秦军的确攻城了,号鼓震天,但一箭不发,也没有强行攻城,一队队的士卒顶着木屋跑到城墙下撬墙角,这让他们愈发恐惧,不知道秦军目的何在。
魏王听说之后,亲自带着文武大臣跑到城墙上察看。一番议论,猜测,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秦军日夜挖地道,这个攻城办法很普通,效果不好,那么挖墙角呢?难道秦军想从城墙上掏个大洞杀进来?这个办法未免太可笑了吧?
二十多天后,下雨了,连绵不断。
从各个地方集中来的消息看,整个北方都在下雨,大河水位每天都在上涨。
武烈侯命令将士和民夫们冒雨奋战,尽快完成所有准备工作。
杨端和停止了攻击,他还没有拿下陶,大军屯驻于济水河北岸。武烈侯没有督促他赶往大梁,他也就借口下雨,故意不去大梁了。
蒙武对大梁战场非常关注,但传回的消息都不好,他估计武烈侯和老秦人这次要栽在大梁了,为此他暗自庆幸,假如没有楚国的“配合”,此刻他也在大梁城下苦战,而结果显然对自己不利。
今年的雨水太大了,一下就是十几天,好不容易停下来,还没有看到太阳,又开始下,又是连绵不断。
北方大雨成灾,大河水位暴涨,第一个洪峰呼啸而至。
第一卷 崛起 第242章 雷霆之威
第242章 雷霆之威
大梁战场上,秦军严阵以待,工匠和民夫全部撤离。
鸿沟起始点广武水闸由一名五百主率军镇戍。接到王贲命令之后,这位五百主下令,开闸泄洪。
咆哮的洪水冲过水闸,沿着鸿沟大渠奔腾而下,仅仅数个时辰便抵达大梁。大沟和梁沟已经断绝,鸿沟水位瞬间抬高,强大的冲击力摧毁了早已被秦军破坏的堤坝,大水轰隆隆地冲向了大梁城。
大梁人望着咆哮而来的洪水,骇然惊呼,但来不及了,疯狂的浪头一个接一个地撞在城墙上,大水从水闸等各个地方冲进城池内部,短短时间内,城池内外便陷入汪洋水泽。
秦军加高加固了水沟和梁沟的堤坝,导致水位急剧抬升,大梁城迅速被大水所吞噬,东门的瓮城竟然整个淹没,而城内低矮的房屋全部被淹,无家可归的大梁人纷纷逃亡城池西北方向,但水位依旧暴涨,很快西北方向的房屋也开始进水,大梁人叫号着,向屋顶上和城墙上转移。
王宫未能逃过大劫,虽然卫士们竭尽所能封堵所有的门庭,但奈何措手不及,准备不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水冲进王宫。魏王增无奈之下,只好带着王后嫔妃爬上屋顶。
大梁城变成了汪洋中的孤岛,孤岛上挤满了人,所有露在水面上可以落脚的地方都站满了人。
秦军包围大梁之前,魏国的军队,各地的权贵官僚富豪,还有大梁城四周的居民,都逃进了这座城池,导致这座城池人满为患,再加上临时囤积堆放在各处的大量物资,这座城池可以用水泄不通来形容。
魏国本打算依靠坚固的大梁城长期坚守,就像当年的赵人死守邯郸一样,只待时机成熟,援军自然会从四面八方杀来,所以无论是人口还是物资,都大量囤积,然而,大水一来,水灌大梁,所有的物资都泡在了水里,所有的人口都变成了难民,大梁完了,魏国完了。
天黑了,大梁城这座孤岛陷入无边的黑暗,除了绝望的哭声就剩下死神在风中发出的凄厉嚎叫,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瓢泼大雨从天而降,接着电闪雷鸣,狂风暴雨接踵而至,将大梁城彻底送入了地狱。
公子宝鼎坐在大帐内,凝听着帐外的风雨之声,心里没有丝毫的喜悦。
放水灌城之前,王贲和司马锌等人建议夜间放水,这样可以把睡梦中的大梁人淹死大半。当初武安君在攻打楚国鄢城的时侯,就是夜间放水,然后围城半月,导致楚人死伤大半,彻底失去了抵抗力。
宝鼎坚决拒绝,明确要求白天放水灌城,这样可以减少大梁人的死亡。他不是屠夫,他不想如此灭绝人性地杀人。
桓齮倒是很支持宝鼎。当初在方城隘口,宝鼎如果拒绝纳降,合纵军必定全军覆没,但宝鼎没有这么做,而是以最快的速度收降了所有的俘虏,虽然这给宝鼎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但也让天下人看到了一个与传说截然不同的武烈侯。
帐帘掀起,王贲、司马锌等人喜笑颜开地走了进来。大梁城已是囊中之物,魏国灭亡已成定局,众人心花怒放,一个个激动得难以自持。
“武烈侯,水位已经停止增长。”王贲兴奋地说道,“我们临时加筑的堤坝太不牢固,很多地方摇摇欲坠,估计坚持不了多久。”
“半夜之后要增加泄洪口,否则东南那一段的堤坝肯定要塌。”司马锌的声音格外洪亮,“武烈侯,天亮后我派人乘船过去,叫魏人赶快投降,否则就等着饿死吧。”
众人七嘴八舌地叫嚷着,帐内乱哄哄得热闹非凡。
“魏人坚持不了多久。”宝鼎笑道,“今年雨水多,大河水位连续暴涨,不出意外的话,再过几天可能还要来一次洪峰。魏人如果不投降,我们就再灌一次,彻底断绝他们的生路。”
“我看等不到下次洪峰了。”章邯说道,“下午我乘船绕着大梁城转了一圈,估计就算明天水位降下来了,大梁城至少也还有一丈水位,尤其东城,淹得更厉害。城里人满为患,食物短缺,坚持不了几天。”
“东段城墙的下面几乎被我们掏空了,这么高的水位浸泡几天后,城墙肯定要塌。”曝布洋洋得意地说道,“武烈侯,你的估计有错误,以我看,十天之内我们就能拿下大梁城,根本要不到一个月。”
“这是好事啊。”宝鼎笑道,“时间长了,人畜死伤太多,我们处理起来非常麻烦,而且财物的损失也大。早点进城,对敌我双方都是一件好事。”
“我们这么快拿下大梁城,齐国也就失去了出兵救援的理由。”桓齮坐在案几一端,抚须笑道,“接下来,我们要考虑稳固中原的事了。”
“中原是我们的了。”王离扯着嗓子振臂吼道。
帐内顿时传来震耳欲聋的欢呼之声。
天亮了,小雨连绵,水位也在缓慢下降,但对于大梁城来说,水位降不降都没有意义,大梁人失去了士气,失去了勇气,再也守不住这座城池了。
在一片哀号之中,魏王增把相国庞宠等文武大臣召集到一起,商量出路问题。是投降,还是继续坚守?
在这之前秦国的武安君白起曾水淹楚国鄢城,那一仗鄢城军民几乎死绝,几十万人都被无情的大水吞噬了。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如果继续抵抗下去,唯一的结局就是死亡,大梁城几十万军民全部变成死尸。
大臣们面如死灰,谁也不敢说话。现在还有什么好说的?除了投降还有活路吗?大水一来,秦军挖地道挖墙角的目的也就一清二楚了,城墙在大水的长期浸泡下,肯定倒塌。城墙一倒,拿什么抵挡如狼似虎的秦军?
“投降吧。”魏王增老泪纵横,哽咽说道,“魏国完了,完了……”
一叶扁舟载着庞宠赶到秦军大营,无条件投降。
第二天中午,章邯带着二十艘船抵达大梁城外,把魏王增和所有的文武大臣押回了大营。
第三天,秦军打通了大沟和梁沟,洪水重新回到水道,奔腾而下。
第四天,秦军进入大梁城,魏国灭亡。
秦军报捷,攻克大梁,灭魏。
杨端和第一个接到消息,他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武烈侯拿下了大梁城?仅用四十五天就拿下了大梁城?一场大水就吞灭了魏国?
蒙武接到这个消息后目瞪口呆,一股痛疼从心底蓦然涌起,痛得他几乎窒息。他竟然错过了灭魏的机会,他被武烈侯欺骗了,从此后,还有谁能阻止武烈侯的崛起?
捷报传到咸阳,咸阳欢声雷动。
咸阳宫也是欢声笑语,君臣彻夜庆贺,但在欢声笑语的背后,却掩藏着一颗颗复杂而沉重的心。还有谁能阻止武烈侯一统天下的步伐?短短几个月,一把大火烧毁了合纵军灭亡了韩国,一场大水干净利落地吞噬了魏国,接下来,武烈侯就要攻打赵国了,以他天纵之才,恐怕灭赵也是不费吹灰之力吧?
咸阳上上下下都有一个说不出口的想法,阻止武烈侯攻赵,如果再让武烈侯拿下赵国,那秦国的危机将呼啸而至,一场恐怖的血雨腥风将笼罩咸阳。
欢庆之后,咸阳宫便迎来了第一个棘手的难题。
如何封赏?
公子宝鼎是大秦一等封君,爵位没办法升了,只有给他财富,给他财富就要增加封邑,封邑越大,武烈侯的实力就越大,将来如何遏制他实力的膨胀?
王贲、司马锌、桓齮都是少上造爵,再升就是大上造。大上造爵基本上就是武将的最高爵位,因为再往上就是驷车庶长,驷车庶长的上面就是大庶长,而大庶长等同于三公级别,是丞相和御史大夫的爵位。在秦国的历史上,武将中只有司马错和白起获得过大上造的爵位,白起因为功勋太大,后来又封其为武安君。
灭韩灭魏的功勋大不大?当然大,统率的爵位肯定要升,但几位将军的爵位升到大上造,那秦军最高统率上将军的爵位也要升。王翦现在是大上造爵,再升就是大庶长了。驷车庶长这个爵位是为宗室大臣量身定做的,既是爵位也是官职,主要负责王室事务。王翦要升爵就是大上造爵,但随着韩魏灭魏,秦国占据中原,统一进程随之加快,接下来将军们的功勋越来越大,爵位还要升,再升就是关内侯,彻侯了。将来朝堂上一大片将军都是君侯,那文官怎么办?文官的爵位也只有升,如此一来,矛盾就大了,而这个矛盾还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矛盾是一大片将军都是君侯,文武大臣之间的权力和财富将严重失衡,为此必须遏制武将对权力和财富的侵占,这个矛盾之大势必引起血腥残杀。
秦王下令重赏前线将士,但对武烈侯和统率们的赏赐暂时搁置,在咸阳宫没有拿出对策之前,不能贸然封赏。
秦王下令安抚魏国臣民,要求武烈侯以最快速度稳定中原,并在新郡设置一事上征求武烈侯的意见。
大梁失陷,魏国灭亡的消息迅速传遍中土,赵齐楚燕四国无不震惊。
赵国毫不犹豫放弃了云中,把代北防守兵力从长城一线全部调回河北。李牧也以最快速度返回邯郸,坐镇指挥全局,以应对秦国的攻击。
燕国第一时间派出太子丹赶赴邯郸,即刻与赵国结盟。
齐国使者也飞赴邯郸,主动提出给赵国以钱粮上的援助,帮助赵国度过难关。秦国的下一个目标肯定是赵国,假如赵国灭亡,齐楚燕三国必将陷入各自为战的窘境,他们三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们在失去屏障的情况下,合纵抗秦的难度非常大。
与此同时,齐国五都兵马迅速向秦齐边境集结,以防备秦国的攻击。
楚国以最快的速度从淮南各地紧急征调十万大军,火速赶赴秦楚边境,以三十万的总兵力与秦国对峙。
秦国也迅速做出反应。
武烈侯下令,蒙武在颍川一线防御楚军。曝布在鸿沟一线威胁楚国的淮北重镇陈。杨端和和章邯分别在濮阳和陶一线屯重兵防?br />好看的电子书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