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几个是南山子的对手?除非你有办法解决南山子,否则我们必死无疑。”
“盖聂可以吗?”
张耳霎时动容,“你请来了盖聂?”
第一卷 崛起 第225章 盖聂
第225章 盖聂
张良当然请不动盖聂,但赵国大将军李牧可以。
李牧先在塞外击败匈奴,接着又在河北两败秦军,秦国两位上将军桓齮和蒙武先后败于李牧之手,李牧因此名震中土,声威显赫。现在不但赵人把李牧当作救世主,就连关东诸国都把李牧当作阻御秦国的强悍武器,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在北方战场上能够有更大做为,继而牢牢牵制住秦军主力,帮助合纵军在中原战场上取得胜利。
李牧众望所归,由他出面邀请盖聂,这位赵国的大剑师没有理由拒绝。时值国家存亡之刻,盖聂理所当然要为国效力,所以他接到李牧的邀请后,赶赴魏国大梁,随魏国巨贾孔氏抵达南阳宛城。
历史上的盖聂因为荆轲而留名,他应该属于奇人异士,可以归为追求剑道的隐士,与荆轲、田光这样的节侠有本质区别。
中土大权贵无不养“士”,府中奇人异士越多,代表权贵的威望越高,实力越大,在中土的名气也越大。李牧现在是大将军,属于新崛起的军功权贵,为了维持目前的权势,他必然要养“士”,靠这些具备各种技能的“士”人来增加自己的实力,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盖聂以剑道而闻名,个人武技已至巅峰,当然是李牧折节相交的对象,可惜盖聂无意攀附权贵,他追求的是剑道,是宇宙真理,是天下人的福祉,他有着远超寻常人的崇高理想。
盖聂带着“救世”的理想到了南阳。魏国孔氏通过楚国猗顿氏,向南山子报讯,赵国大剑师盖聂来了。猗顿氏当然见不到南山子,但猗顿氏知道少师残月与南山子关系密切。
这天盖聂独自一人步行出城,在白水河堤上徜徉良久,忽然看到一叶扁舟顺水而来,船头坐着一位竹笠老叟,正是南山子。残月一袭布衣,长发素面,轻轻划动双桨,小舟缓缓靠向河堤。
盖聂遥遥拱手,“老友别来无恙。”
南山子笑容满面,“一别九年,聂卿风采依旧。”说着独臂挥动,伸手相请,“来来,老夫特意备了兰陵老酒,今日一醉方休。”
盖聂上了小舟,与南山子相对而坐。残月久闻其名,一双美眸好奇地打量着盖聂。这位剑道大师大约四十左右,竹冠布衣,削瘦的脸庞上有一双深邃的眼睛,朴实无华,和蔼可亲,尤其让残月惊讶的是,他腰间竟然无剑。
盖聂望向残月,微微躬身,“有劳少师了。”
“先生客气。”残月急忙深施一礼,恭敬拜见。
“我与尊祖春申君曾有一面之缘。”盖聂叹道,“一眨眼十几年过去了,物是人非。”
残月执弟子礼再拜,然后拨动双桨,小舟离开堤岸,顺水而下。
盖聂剔开酒坛泥封,倒了两碗酒,一碗递给南山子,一碗仰头喝下,没有半丝拘束。
“这次出山,是想会会老友,还是受人之托?”南山子放下空碗,笑着问道。
“大将军亲顾草庐,以国家兴亡相托。”盖聂抹了一把长须上的酒渍,脸上露出一丝苦涩,“我也该出山了。”
“邯郸难以支撑?”南山子暗自吃惊。
“代北形势危急。”盖聂说道,“大将军率军南下,匈奴人乘机越过阴山,直杀长城。不出意外的话,云中要失陷,雁门岌岌可危,大将军说,以目前代北的兵力,最多只能守住代郡。”
南山子微微皱眉。从去年大漠形势来判断,匈奴人乘机攻打赵国,显然是想乘着秦赵两军对峙河北无暇北顾之际,拿下代北,继而从河南和代北两个方向威胁太原和上郡,拖住秦军主力,以便集中兵力攻打河西的大月氏。匈奴人的计策可谓高明。如此一来,赵国北有匈奴,西有大秦,两路受敌,不要说守住代北了,就连河北都难以为继。
“大将军有何对策?”南山子问道。
“大将军要不惜代价守住长城一线,确保代北三郡的安全。”盖聂说道,“秦军两次战败于河北,损失严重,再加上合纵已成,中原即将爆发大战,所以大将军认为,今年秦军的主战场在中原,河北可保无虞,但韩魏势弱,赵军受制于匈奴,合纵军能否在中原战场有所作为,全靠楚军,这导致中原战场危如累卵,一旦合纵军战败,形势将不堪设想。”
南山子的心情愈发沉重。他想到了武烈侯的预言,难道赵国的气数当真已尽?
“唯一可以扭转中原危局的就是齐国。”盖聂继续说道,“我到南阳来,就是想请你随我一起赶赴齐国。”
“你怎么知道我在南阳?”南山子问道。
“你要杀李园。”盖聂抱起酒坛一边倒酒一边说道,“我要阻止你,在赵国的危机没有化解之前,李园至关重要,你不能杀他。个人的恩怨和王国的存亡比起来不值一提。”
“我在南阳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想杀李园。”
“我不管你有什么目的,赵国的存亡才是头等大事。”盖聂说道,“大将军为了顾全大局,主动和相国握手言和,为此他甚至抛弃了公子嘉。试想一下,此刻大将军假如和相国大打出手,邯郸血雨腥风,最终便宜了谁?赵国内忧外患,还能抵御外敌吗?邯郸要稳定,任何人都不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置王国的存亡于不顾。王国没有了,赵国上上下下还有谁能保住自己的利益?”
南山子迟疑良久,问道:“齐国参加合纵的可能有多大?”
“我们要全力以赴。”盖聂说道,“现在赵韩魏楚四国的使者,甚至包括燕国太子丹都在临淄,大家都在想方设法说服齐国出兵。即使是不可能的事,我们也要把它变为现实。”
南山子从盖聂的这句话里听出了一些东西。赵韩魏楚燕五国靠嘴皮子说服不了齐国,当今形势对齐国来说还是有利。从齐国的立场来说需要时间坐观其变,但合纵军形势严峻,急切需要齐国的合纵,这时候齐王建的态度非常重要,而更重要的是齐国朝堂上的派系之争要分出胜负,只要让坚持合纵的齐国大臣控制朝政,那形势就对合纵军非常有利了。
李牧需要齐国参加合纵,李园也需要,关东五国都需要,在这种大势所趋的情况下,各国都会不遗余力。可以想像,值此生死关头,李牧请出来的人不仅仅只有一个剑道大师盖聂,肯定还有其它隐士奇人,而其它几国也是一样,中土的隐士奇人会蜂拥赶往齐国。齐国“热闹”了,而“热闹”的背后是各个势力的殊死博弈。
南山子心动了。他一辈子都在为赵国而奋战,虽然他现在势单力孤,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使命。现在盖聂来了,一些老朋友大概都出来了,都在为赵国的生存而战,他没有理由拒绝。
“你到南阳来,不仅仅是为了寻找我这个老友吧?”
盖聂笑着点点头,端起酒碗一饮而尽,“张良长大了,但还是没有长进,让人失望。”
南山子笑着摇摇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还算有血性。张氏有此子弟,我觉得很不错。”
“他只看到韩国一块巴掌大的地方,却不能站在中土俯瞰这个世界,所以他只能做出刺杀武烈侯这种愚蠢的事情。”盖聂叹道,“他应该顺势而为,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这样还有挽救韩国的希望。”
南山子忽然想到了什么,脸色微变,“谁要置韩国于死地?”
盖聂摇摇头,再度叹息,“齐国参加合纵的难度很大,我们不但需要在内部发力,更需要借助外力进行推动。中原局势如果没有足以影响到齐国安危的变化,外力推动如果不能让齐国感受到足够的威胁,那么齐国何时才能出兵抗秦?时间紧迫,时不我待啊。”
“所以要牺牲韩国,任由秦军攻陷韩国,是吗?”南山子质问道,“这是大将军的主意,还是李园的策略?”
“秦国这头恶狼在河北两战两败之后,鲜血淋漓,但其凶残成性,依旧张开血盆大嘴要择人而噬,而武烈侯公子宝鼎就是其中最凶残的一条狼,他要在中原掀起血雨腥风,他甚至狂妄地叫嚣三年内灭亡我赵国。这是一个好机会,一个难得的机会。武烈侯要主动出击,试图以凶猛的攻击击败我合纵大军。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示敌以弱,把秦军诱出来打,力争在中原战场上给其以致命一击。”
“我合纵大军数次攻秦,屡屡受阻于函谷关下,导致合纵战果有限,无法给秦国以沉重打击。这次大将军和李园决定改变策略,不再以攻城掠地为主要目标,而是以围歼秦军为第一要务。只要合纵军能在中原战场上围杀二十万甚至更多的秦军,那么必定可以给秦国以沉重打击,如此各国不但可以收复失地,还能杀进函谷关,直扑咸阳,彻底打死西秦这头恶狼。”
“若要完成这个策略,就必须把齐国拉进合纵军,以便在兵力上形成绝对优势。”盖聂说道,“齐国就是一头蛰伏四十年的猛虎,如果没有鲜美的诱饵,这头猛虎绝不会下山。”
“此刻赵国两路受敌,韩魏孱弱,燕国观望,楚国独木难支,中土形势十分恶劣,但这还不足以威胁到齐国的安危。这时候武烈侯的攻击就显得尤其重要。武烈侯攻击韩国,合纵军蓄势待发,中原局势紧张,秦军主力必定从太原南下。韩国灭亡,秦军直杀魏国。魏国若亡,齐国就危险了,所以只要秦军灭韩,齐国必定参加合纵。只待齐国出兵,燕国就不会再犹豫,必定出兵救援赵国,如此赵国就能抽调部分主力进入中原作战。”
盖聂举起双手,做了个围歼的姿势,“中原决战,是赵韩魏楚齐五国复仇之战,这一仗的胜负直接决定了中土未来百年之大势。”
南山子沉吟良久,微微笑道,“秦国和齐国不一样,秦国有山河之险,凭借大河和重重关隘,足以将合纵军阻御于国门之外。齐国无险可守,四十多年前才在六国联军的攻击下差点亡国。这个策略一旦成功,可以重创秦国,但合纵军想攻克函谷关还是异常困难。”
停了片刻,他又说道,“大将军既然把这等机密策略告诉你,显然是想借我之口,把这个策略转告武烈侯,逼迫武烈侯不惜一切代价攻打韩魏两国,以便把太原的秦军主力调到中原战场,从而给赵国赢得足够的喘息时间。”
“这是大将军的借刀杀人之计,借助合纵军的力量重创秦国和齐国。秦国知道了合纵军的策略,必定全力备战,双方势必在中原打得两败俱伤。秦国固然受创,而齐国也必定伤痕累累,如此秦国短期内无法威胁赵国,而齐国也失去了攻打赵国的最好机会,赵国则乘机迅速恢复实力,不过韩魏两国肯定就此灭亡,中土将走向四国鼎立之局,未来的中原将成为四国逐鹿天下的战场。”
说到这里,南山子思路大开,霍然顿悟。
“我明白了,大将军高明,实在是太高明了。楚国以一己之力独自支撑合纵大军,当然有所图谋,而齐国参加合纵的目的当然是拓展疆土,所以齐楚两国都急切需要借助中原大战来消耗其它各国的实力。不出意外的话,齐楚两国肯定把未来的中土设想为三国鼎立,他们既要借助秦国的力量击杀赵国,又希望秦军能帮助他们击杀韩魏,这样秦军在两个战场作战,一旦中原大战爆发,秦军战败,那么齐楚两国就可以平分中原。”
“现在齐楚韩魏四国都希望赵国把秦军主力拖在太原,而目前匈奴人入侵代北,正好给了太原秦军再攻河北的机会,赵国因此岌岌可危,合纵军势必要在中原战场拖延时间。大将军则想方设法尽快挑起中原大战,以便把秦军主力引向中原战场,从而引导中土局势向四国鼎立的方向发展。”
盖聂沉默不语。过去南山子一直追随平原君,见识不凡,从这个策略里估猜到更多的秘密不以为奇,但两人毕竟不是主宰王国命运的大权贵,他们只能从天下大势来推断,而天下大势变化无常,各国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各国权贵都有自己的小利益,形势最终如何发展,谁也不知道。
南山子冷笑,“关东六国各怀心思,这一仗还没有开始就在算计自己的盟友。看得出来,齐楚是一伙,奔着三国鼎立而去;赵燕则是另外一伙,固守四国鼎立之策;至于韩魏两国则进退失据,只能以命搏命,以死相争了。怪不得你说张良没有长进,以我看,张良不是没有长进,而是很有长进,他已经看到了中土的未来,所以他非常绝望,只能以死报国了。”
“我到南阳来的另一个使命就是阻止张良刺杀武烈侯。”盖聂面无表情地说道,“这件事做完了,你我就赶赴齐国。临淄有很多老朋友,大家可以聚一聚。中原论剑,看看鹿死谁手。”
盖聂的出现让武烈侯和张良的谋划全部落空。
月黑风高之夜,盖聂带着三名弟子,南山子和残月带着十名南墨剑士,突然向潜伏在宛城的韩魏秘兵发动了袭击。
张良和张耳拼杀突围,其属下遭到血腥屠杀。
黑冰秘兵措手不及,急报南阳府和封君府。章邯和甘罗闻讯,火速封锁全城,但除了一堆死尸和韩魏秘兵谋刺武烈侯的证据外,一个活人没抓到。
天亮之后,宗越回报武烈侯,此事极有可能是楚人干的,目前宛城有实力将韩魏秘兵一扫而尽的只有楚人。
宝鼎大为恼怒,“去把南山子请来,他到底想干什么?”
宗越还没有出府,南山子就驱车而至。
“先生为何突然出手?”宗越十分疑惑,“难道张良那边出了什么变故?”
南山子笑着摇摇手,“武烈侯不过需要一个出兵的借口而已,何必非要以身犯险?如今借口有了,武烈侯随时可以出兵攻打韩国。”
“武烈侯顾忌的是咸阳。”宗越苦笑道,“一旦战场上受挫,此事会成为咸阳攻击武烈侯的借口。凡事都要预留后路,否则武烈侯何必大费周折?”
“盖聂来了。”南山子忽然说道。
宗越脸色顿变,马上把嘴巴闭上了。赵国竟然请出了盖聂,这个消息太令人震惊了。
宝鼎听到这个消息,怒气立时消散,“消息准确?”他现在必须防备盖聂的刺杀了。
“我昨天和他泛舟白水。”南山子悠然说道,“张良的刺杀已经失败,但我欠盖聂一个人情,明天必须陪他去齐国。”
宝鼎马上意识到这里有名堂,“先生可否说得更明白一些?“
南山子也不避讳,直接说了去齐国的目的,并且有选择地透漏了合纵军的策略,“齐国随时可能参加合纵,武烈侯攻韩的速度必须要快。”
“明天我就率军北上。”宝鼎断然说道。
第一卷 崛起 第226章 出发
第226章 出发
宝鼎急召三府官员部署攻击一事。
听说明天军队就要开拔,文武官员们神态各异,兴奋者有之,忐忑者有之,犹豫不决者大有人在。
宝鼎知道这件事关系到众人的未来,必须把中土大势说清楚,让大家齐心协力。
目前赵韩魏楚四国的合纵还没有摆到明面上,只要合纵军没有出现在战场上,都不能说合纵真正成功了。燕国在合纵一事上态度含糊,而齐国政局发生变化,临淄局势已经直接影响到了中土大势的发展。
南山子的一番话让宝鼎对中土形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南山子的使命是守护赵国,不管他藏匿于何地,又做出怎样的举动,他始终是为了赵国。这次他要到齐国去,联合关东各国的力量把齐国拖进中原战场,同样是为了赵国。他把大将军李牧的借刀杀人计透漏给宝鼎,让宝鼎对中土形势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正是因为这种了解,让宝鼎意识到历史在他的巧妙推动下发生了改变,未来中土形势的发展已经和原有的历史事实不一样了,他若想实现自己的理想,首先就要在中原大战中赢得胜利,而为了赢得胜利,他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拿下韩国。南山子的目的达到了,赵国的策略一步步展开。
宝鼎肯定没有退路了。不仅仅是因为他和秦王政的生死约定,而是历史因为他的出现终于在这一刻发生了改变,这正是他所梦寐以求的,他不能退,也不可能退,他只有一往无前才有机会实现拯救帝国的理想。
拿下韩国,中土大势是不是如南山子所推测的一样变化,齐国是迅速进入中原战场参加合纵抗秦,还是继续与秦国连横在中原战场上趁火打劫,取决于秦军在中原战场上的攻击速度和攻击战果。
韩国是中土七国中实力最弱的一个,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韩国正好处在秦国进入中原的必经之路上,秦国要进入中原,必须拿下韩国,所以年复一年的战争终于把韩国打垮了。现在韩国的国土还没有南阳大,颍川一地满打满算只有二三十个城池。
以韩国现在的实力,秦国几十万大军一拥而入,韩国就没了,但秦国却没有一鼓作气拿下韩国,原因是秦国还需要韩国这个屏障做为中原战场的缓冲。
秦国最早极力向西拓边,是因为东扩的路上有强大的晋国。赵韩魏三家分晋,三家互相争斗,这给了秦国东扩的机会,但打赵国,韩魏掣肘;打韩魏,赵国掣肘,局面总是打不开。到了昭襄王时代,楚人和老秦人携手合作,宣太后、魏冉和白起齐心协力,终于在伊阙一战重创韩魏,在鄢郢一战重创楚国,在长平一战重创赵国,就此势如破竹,在东征战争上取得了骄人的战绩。但宣太后一死,咸阳权力失衡,政治风暴不断,东征脚步就此停下,东征战场上的局面再次陷入僵持,秦国又打不开局面了。
咸阳目前在东征策略上有争执。一种意见是求稳,把主力投入河北战场,先把赵国拿下。事实证明这条路走不通。一种意见是拿下韩魏两国,先取中原,但此策风险太大,打中原势必直接危害到齐楚两国的利益,齐楚两国一旦合纵抗秦,出现六国合纵之事,秦国可能兵败中原,假如兵败如山倒,把祖宗辛辛苦苦打下的疆土尽数丢失,那就得不偿失了。
历史上秦国在河北战场两次失利后,转而在中原战场上寻求突破,大军直扑韩国,结果出人意料,齐楚都没有出手求援,眼睁睁地看着韩国灭亡,魏国遭到攻击,最终魏国不得不割让土地苟延残喘。秦国不费吹灰之力拿下了中原腹地。其后南北夹击邯郸,赵国亡,于是统一之势再也不可阻挡。
宝鼎正是借助于历史,大胆向秦王政进言,自告奋勇到中原战场上打开局面。
秦王政同意了。咸阳拿不定主意,这时候让宝鼎到中原战场上拳打脚踢,一旦打开局面,那么咸阳东征的策略随即可以定下来,主力可以直杀中原。
宝鼎信心十足地到了南阳,一门心思打韩国,但南阳三府官员却和咸阳一样对中原战场信心不足,尤其在得知当关东诸国的合纵逐渐变为事实之后,大部分人更是胆怯,不敢打。
宝鼎处在权力金字塔的高端,很多谋划不能说出来,所以在下属的质疑面前,只能连哄带骗。他从韩国开始把关东六国挨个地分析了一遍,然后做出推断,最终的结论就是,合纵还是停留在商议阶段,齐楚两国的目标是中原,假如赵韩魏三国不能给予齐楚足够的好处,那么齐楚两国从未来的中土大势出发,倒不如寻求三国鼎立之局,趁此难得的机会抢占中原,这是最为符合齐楚两国利益的做法。
“赵韩魏三国在秦国的攻击下,损失惨重,国力更是濒临崩溃,这时候六国合纵,真正出人出力的是齐楚燕三国。”宝鼎说道,“中原大战一旦爆发,胜负姑且不说,仅以齐楚两国来说,他们获得的战果未必可以补偿他们付出的巨大代价。”
“假如诸位掌控齐楚两国,请问此刻该做出何种选择?”宝鼎问道。
众人凝神沉思。
“很简单,两种选择。一种是消极对待,拖延合纵的时间,静观局势的变化,假如局势对赵韩魏三国不利,中土大势向三国鼎立方向发展,他们必然展开行动,乘着赵韩魏三国和秦国打得火热之际,趁火打劫,最大程度地谋夺中原利益。其次,主动掌控中原局势的发展,也就是参加合纵,当局势对秦国有利时则遏制秦国,当局势对赵韩魏三国有利时则予以掣肘,目的是让秦国和赵韩魏三国打个两败俱伤,从而方便他们在大战之后迅速夺取中原,发展自身的实力,确保在未来三国或者四国鼎立的局面中取得更大的优势。”
宝鼎说到这里忽然想到一件事,历史上当秦军横扫中原的时侯,齐楚两国是不是正因为抱着这样的心思而错过了阻止秦国统一的机会?当时魏国还在支撑,赵国也在苟延残喘,突然间李牧死了,秦军摧枯拉朽攻克了邯郸,齐楚两国可以说是措手不及,眼睁睁地看着秦国壮大了。
齐楚两国的大王和公卿大臣们没有理由看着秦国强大起来吞噬他们,他们肯定也有遏制秦国的策略,假如这个策略太过保守,以秦国和赵韩魏三国的两败俱伤做为基础,那么赵国的突然死亡当然会导致他们错失良机。这或许可以解释大秦为什么在十年内便统一了中土,迅速结束了长达六百余年的漫长的战乱岁月。
齐楚皆为大国,一个在中土东方休养生息四十年,一个在中土南方养精蓄锐四十年,无论是国力还是武力,即使不足以抗衡西秦,但两者联手绝对可以与秦国一战,然而历史就是那样的匪夷所思,自春申君死后,关东诸国便各自为战,再也没有合纵抗秦之举,从而逐一亡国。
历史正在改变,假如这一次齐楚两国联手了,在大秦开始统一的时侯联手了,那么历史将如何变化?大秦统一的步伐是不是因此而停下?
“无论齐楚两国采取何种对策,对我们攻打韩国都是有利。”宝鼎说道,“韩国就是东西两大对手互相试探对方的棋子,这颗棋子本身就是弃子,无足轻重。”
宝鼎对形势的推断不管是否正确,此刻他都给三府官员打开了中土大势的画卷,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这种思路让三府官员们在考虑南阳利益的时侯,不知不觉地就把它放在了中土大势的背景之下,于是攻打韩国就成了一件必须要做的而且还是对南阳非常有利的事情。
“能否在最短时间内拿下韩国,直接决定了中原局势的变化,也直接决定了齐楚两国在中原战场上的策略。”宝鼎继续说道,“中原战局的变化还将直接影响到咸阳的决策。我们都希望大秦军队在中原战场与合纵军进行决战,但咸阳是否愿意,齐楚两国是否愿意,如今不得而知。我的目标是,拿下韩国,猛攻魏国,迫使齐楚联手救援,迫使咸阳把主力大军调到中原战场,继而在中原决战,以这场决战奠定大秦统一中土的基石。”
宝鼎这个封君在南阳说一不二,他既然决心要打韩国,而且理由也非常充分,对中土大势看得也很清楚,其他人根本找不到反驳的理由,也只有跟着他一条道走到黑了。
“奏报咸阳,韩魏联手在南阳刺杀大秦封君,手段极其卑劣。”宝鼎说道,“这段时间以来,关东秘兵非常猖獗,在咸阳救走了燕国太子丹,又大肆谋杀我大秦贵胄和士卿臣僚,不遗余力地混乱我大秦局势,其中尤以韩魏为甚。大秦不能再忍耐下去,一而再再而三的忍耐就是懦弱,会助长关东诸国的嚣张气焰,所以我决定攻打韩国,向敌人展开疯狂的报复,给关东诸国以严厉警告。胆敢犯我大秦者,杀无赦!。”
甘罗伏案疾书,当即草拟奏章。
“以护军府名义急书蒙武、王贲两位将军,我已向韩国发动攻击,请两位将军按照约定,火速向韩魏边境推进,做出攻击态势,以掩护我军深入颍、汝一线,直杀韩国都城。”
护军府中护军曝布当即拟写书信。
“再以护军府名义急告南郡魏太守,请他在接到书信后,火速率领军队南上宛城,会合南阳章太守,伺机攻打叶城、舞阳一线。”
宝鼎说到这里手指唐仰,“再以我个人名义给蓝田大营的桓齮将军、司马锌将军写一封信。我已开始攻打韩国,南阳及南郡军队都将在近期杀进韩国,南阳空虚,请两位将军想方设法把军队部署到武关一带,以便在危急时刻给我以援助。”
宝鼎转目望向甘罗,“稍迟几天,章太守将率军赶赴边境,南阳军政就全权委托于相国了。”
甘罗急忙站起来,躬身致礼,“下臣将竭尽全力确保前线所需。”
“此仗粮草辎重多要倚仗巨商富贾。琴氏家主就在宛城,另外南阳张氏和南郡猗顿氏的家主都在此地,必要时多加联系,共同商讨解决之策。”宝鼎嘱咐道,“颍川是富庶之地,只要我们拿下韩国,即便是战利品的价值也难以估量,所以不要在小节上讨价还价,能满足他们的就尽量满足。”
甘罗点头应承,对宝鼎给予他的信任十分感激。他本以为宝鼎要带他一起上战场,谁知宝鼎竟然把南阳军政交给了他,让他在战时主掌三府,这是信任也是考验,甘罗只要做好了,未来就是宝鼎的左膀右臂。
宝鼎告别母亲。
白氏出自武将世家,又曾遭遇坎坷经历,她的心态和一般母亲完全不一样。宝鼎既然成了大秦封君,就要勇敢地肩负起自己的使命,这个使命不仅是振兴家族,更要为国效命。此刻宝鼎能身先士卒,亲自率军赶赴战场,让白氏大感欣慰。
“你外祖父在战场上从无败绩,你父亲也是一员战无不胜的猛将。”白氏说道,“我不求你百战百胜,只求你平安归来,带着你的麾下将士们活着回来。”
宝鼎恭敬答应。
他没有向赵仪辞别。赵仪到了宛城后,深居简出,刻意逃避。宛城距离中原战场近在咫尺,宝鼎未来的目标就是攻略中原,三年灭赵。赵仪在心理上无法接受,她不排斥宝鼎的大一统理论,但这个理想的实现是建立在关东六国的灭亡上。宝鼎要攻灭赵国,两人不可避免地成为仇敌,事实上两人从见面的那一刻开始就是敌人,不论感情如何发展,现实都是越来越残酷,两人终究难以面对。
宝鼎出了蓼园,飞马上了白水大堤。夜风吹来,带着丝丝寒气。宝鼎勒马停下,回头望向灯火阑珊的庄园,心头蓦然颤栗。
他不是天生的贵族,也不是在贵族的庭院里长大,无论前世还是今生,他都是起自贫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平凡人,但造化弄人,一个平凡人却做了大权贵,而这个大权贵竟然要拯救未来的帝国。他的心理不是贵族,他的理想超越现实,他是一个匪夷所思的混合体,一个用贫贱者的思想去实现超越现实梦想的贵族,他只能全身心投入,因此他忘却了一切,贵族的享受和现实的荣华都与他毫无关系。
他无怨无悔,但他恐惧。当初来到这个世界的时侯,他有一腔热血,要雄心勃勃地改变历史,他敢于挑战一切,但如今再回头,却发现一切都很荒谬,自己正在做一件毫无希望的事。不是说改变不了历史,而是拯救不了帝国,因为帝国的败亡源自旧贵族对帝国的吞噬,他自己却正好是旧贵族的一员,他现在正在吞噬未来的帝国。
宝鼎抬头望天,夜空繁星点点,清冷中透出浓浓的深邃,就如他现在的身心。
他忽然想到了前世的学姐。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时空的转化,他对学姐的爱不但没有淡忘,反而更加的刻骨铭心。说到底,他骨子里就是一个来自乡间的小民,他的血液里流淌着最朴素也是最珍贵的爱。他爱自己的家人,这份爱如今找到了寄托,这个世界里有爱他的母亲,也有喜欢他的妹妹,但却没有爱他的女人,他也找不到一个可以寄托这份爱的女人。
赵仪终究是个麻烦,而那位琴氏家主更是行同陌路,小说中的情感就像少男少女的旖旎美梦,现实永远不是梦,它总是那样的残酷,残酷得让人绝望。
宝鼎无声叹息,马鞭轻挥,战马长嘶,如飞一般没入黑暗。
三十名黑鹰锐士,二十名墨者剑士紧随其后,四骑一列,风驰电掣一般卷进黑夜。
天亮时分,宝鼎在三百黑鹰锐士、五百虎烈卫的护卫下,在距离宛城八十里处与曝布、熊庸、蒙毅、王离等人会合。
急驰一夜,人困马乏,将士们就地扎营。
军帐里,曝布铺开地图,向宝鼎禀报军情。从宛城方向进入韩国只要一条路,那就是取道叶城、舞阳一线,但韩国重兵驻守,关隘险要,此路不通。现在大军是北上鲁阳,然后翻越鲁山,从汝水上游方向杀进韩国境内。
“过了鲁山就是汝水,汝水北岸就是郏城。”曝布说道,“郏城距离阳翟一百多里,阳翟距离新郑也只有一百多里。两百多里路,转眼就能杀到。”
这份地图就是张鹿提供的,正是因为他的帮助,宝鼎才知道鲁阳这里还有一条小路可通韩国。曝布派人探查后,当即决定取道鲁山,悄无声息地杀进韩国,以最快速度杀到韩国都城,给韩国以致命一击。
第一卷 崛起 第227章 三个贵胄
第227章 三个贵胄
“武烈侯,韩国在汝水一线筑有烽燧。”曝布手指地图说道,“据斥候探查,在鲁山东南麓不但有烽燧,还有堡寨方城。在我们攻击的这条线路上,就有两座堡寨。堡寨之后就是汝水。汝水上有浮桥,直通郏城。”
宝鼎的眉头顿时皱了起来,“这么说,我们还没有渡过汝水,韩人就会通过烽燧知道我们开始了攻击?”
曝布无奈点头,“韩人实力太弱,军队数量有限。如果重兵驻守关隘,那都城就过于空虚,所以这些年他们在境内修了烽燧,一旦受到攻击,则以最快速度通知四方戍军急速回援。”
“对于今日的韩国来说,他们在受到攻击的时侯,唯一的办法就是据城坚守,固守待援。”蒙毅在一旁说道,“魏国的大梁和楚国的陈距离韩国非常近,魏楚两国都需要韩国这道屏障,一旦韩国遭到攻击,魏楚必定联手救援。我大秦之所以迟迟没有决心拿下韩国,就是担心再一次遭打合纵军的攻击。”
事实上自西秦崛起之后,韩国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只能在东西方的夹击下艰难生存。韩国就像墙头草,西秦占据优势的时侯,与西秦连横;东方诸国形势有利的时侯,则与东方诸国合纵。它处在东西方对垒的战场上,其结果可想而知,好大一片国土就这样被西秦一口一口地蚕食了。
秦国为了杀进中原,与韩国屡屡连横攻打魏国,但魏国对东方诸国来说太重要了,所以秦国每一次攻魏都会引发东方诸国的合纵,早期以赵燕合纵救魏为主,即便是白起也曾在赵魏燕三国联军的攻击下兵困大梁城下。后期则以赵楚两国的合纵为主,蒙骜就曾被信陵君的合纵大军杀得狼狈不堪。韩国则屡屡倒戈,它必须倒戈,否则合纵军就把它灭了,而合纵军则屡屡容忍韩国的“无耻”,没办法,他们需要韩国做东西方的缓冲。
如今韩国太弱了,已经不足以承担东西方的“缓冲”了,这时候西秦攻韩,事实上就是为攻打魏国扫清障碍。关东诸国看得一清二楚,于是合纵蓄势待发。
蒙毅的祖父蒙骜在中原战场上吃过合纵军的亏,又战死在河北战场,蒙氏一门为了大秦的统一大业也算是鞠躬尽瘁了。蒙骜战败于中原后,大秦便把东征的攻击方向放到了河北,结果一败再败,让咸阳痛不欲生。中原方向有合纵军,河北方向又打不开局面,咸阳一筹莫展,不知道从何处才能打开东进的缺口,这时候武烈侯跳了出来,试图以一己之力打开中原的局面。
咸阳之所以默许,说到底还是想在中原战场上进行一下试探。蒙氏对此积极响应。蒙骜蒙武父子双双战败于河北,蒙氏遭到重创,报仇雪耻之心非常强烈,当然想借此机会逆转蒙氏的艰难处境。但是关东合纵军是大秦的梦魇,是蒙氏心中永远的痛,蒙氏不得不考虑攻打韩国的后果,一旦把关东合纵军打出来了,那形势就是一边倒,为此蒙毅小心翼翼地提醒武烈侯,韩国如果固守待援,时间一长,赵魏楚三国的合纵军必然出现,接下来就麻烦了。
“你以为武烈侯要用骑军攻城拔寨?”王离曾?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