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01部分阅读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01部分阅读

    敢拿骑军直接攻击步车联合战阵?”

    宝鼎更想说服自己这帮手下。他考虑了一下,然后拿起朱笔,铺开案几上的黄纸,画了一个中原地形草图,把两军的兵力部署一一标出。当然,韩魏楚三国的兵力就以粗大的箭头代替了。

    “我南阳全部兵力大约两万五千人。”宝鼎说道,“如果合纵军有二十万,从正面扑来,我拿什么抵挡?”

    “合纵军发动攻击后,蒙武要镇戍函谷关,确保关中安全。杨端和王贲要威胁赵国和魏国,以牵制赵魏军队。这两支主力大军都不会南下相助。”宝鼎以朱笔指向草图上的南郡,“魏起承诺,春耕结束后,集结两万军队北上相助。汉中还有冯毋择的军队,兵力最多也只有两万。最后就剩下蓝田大营了。蓝田大营只有在春耕结束后才能集结十万大军,但是不是全部南下尚未可知。”

    “假如合纵军抢在春耕结束前发动攻击,那么我可以调用的军队只有这一万人。”宝鼎看看众人,问道,“如果你们是李园,那么你们选择的攻击时间是春耕结束前,还是之后?”

    “春耕很快就要结束了。”甘罗提醒宝鼎道。

    “但咸阳至今还在全力筹备攻打河北之事。”宝鼎说道,“除非合纵军即刻发动攻击,否则我没有证据说服咸阳。合纵军发动攻击之后,咸阳仓促应战,等到援军抵达,南阳早就陷落了。”

    众人面面相觑,心如重铅。

    “我为什么要打韩国?就是想逼迫合纵军早点动手。合纵军仓促出击,我们才有反击的机会,才能赢得更多的时间。”

    “韩国重兵戍守边城,叶城和舞阳一带大军云集,我们一万人怎么打?一万人拿得下两座城池吗?”

    “合纵军气势汹汹地杀来,我们一万人如何抵御?一万人可以阻挡合纵军的攻击吗?”

    “所以我们必须改变攻击手段,为此我们必须组建一支具备高度机动性的突击军队。”

    在坐众人除了章邯和甘罗,都曾随宝鼎出塞作战,他们已经明白了宝鼎的作战意图,那就是以骑兵奔袭为主,在敌人的后方烧杀掳掠,机动灵活地捕捉战机。

    “让战马跑起来,把中原的山川当作塞外的大漠,我们可以烧杀掳掠,可以直杀敌人的都城,让敌人闻风丧胆。”宝鼎用力挥动手臂,厉声说道,“不要和敌人争一城一地之得失,我们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这场决战,我们才能获得最大的功勋。”

    宝鼎凌厉的目光从众人脸上一一扫过,“你们愿意把自己的功勋拱手送给别人吗?”

    当然不愿意,谁愿意把击败合纵军的功劳拱手让人?

    章邯和甘罗相视无语。两人对攻打韩国和击败合纵军一直没有信心,都把希望寄托在各地军队的支援上,谁知宝鼎早有了攻击之策,而这个策略对他们来说非常陌生,甚至从来都没有想过。深入敌后作战,在敌人的纵深区域歼灭敌军,机动灵活,来去如飞,这是北虏人的作战方式,对中土军队来说则是匪夷所思的事。

    “武烈侯打算以何策夺取叶城和舞阳?”章邯试探着问道。

    “很简单,直杀韩都新郑,在城外烧杀掳掠。”宝鼎说道,“此刻蒙武陈兵边境做出攻击态势,韩国主力肯定在其北线严阵以待,京都空虚,正好一击而中。京都告急,北线又岌岌可危,唯独可以救援京都的就是叶城和舞阳一线的军队。”

    “武烈侯打算把他们引出去?”

    “对,调虎离山。”宝鼎笑道,“但新郑距离叶城、舞阳比较近,以我们的兵力强行攻城不但损失惨重,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所以,我的想法是围城打援,在途中设伏,打他们一个伏击,如此叶城和舞阳唾手可得,而新郑愈发危急,韩王必定向魏楚求援,如此合纵大军不出也得出了。”

    “合纵军仓促出战。”

    “对,合纵军仓促出战,他们需要时间调整部署,而我则有更多的时间袭击魏国和楚国,拖延他们攻击南阳的时间,以等待各路援军抵达南阳。”

    章邯不再说话,他已经认同了武烈侯的策略。武烈侯既然能在塞外连战连捷,那么他对这套攻击之术必定了然如胸,此刻用在中原战场上肯定也能产生“出敌不意、攻敌不备”的效果。

    “我们有一万匹战马吗?”甘罗惊疑不定,忐忑不安地问道。

    “当然没有。”宝鼎笑道,“我也不可能把一万大军全部带出去。目前我们有八千匹战马,我带五千人出击,加上蒙毅的五百骑,王离的五百骑,正好六千大军,三千匹战马驮载粮草武器,足以横扫中原了。”接着他脸色一整,郑重说道,“但这支军队必须放弃车兵,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我们这支军队的作战方式都是以骑兵为主的步骑联合作战,车兵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任何作用。”

    众人不再反对,即使有不同的看法,也只能放在肚子里,因为目前对南阳来说,这是唯一可以扭转危局的办法。将来的事将来再说吧。其实将来也只有按照武烈侯的这个策略走,因为秦王始终要压制武烈侯,虽然他需要武烈侯在统一战场上冲锋陷阵,但他绝不会授予武烈侯兵权,武烈侯所能拥有的军队也就是这一万多人,再多他就养不起了。如何把这一万多人的战斗力发挥到极致,如何让这一万多人在统一战场上获得辉煌的战绩,那就要靠武烈侯的才智,而此刻的军事变革,似乎就是一条可以走下去的路。

    “敌后作战,粮草武器的补充至关重要。”甘罗说道,“烧杀掳掠可以补充一部分粮草,但武器的补充就非常困难了。另外,战马的损耗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此事我已经和大匠、墨者谈过了,有些事现在就可以解决,但有些事还需要时间。”

    宝鼎在纸上画了一匹马。他的画技实在是差,这马怎么看都是一个四不像。宝鼎在马上画了马鞍、马蹬,全套马甲,又在旁边画了一个马蹄铁。

    “这些东西有助于保护战马。”宝鼎把它们的用途一一介绍,“马蹬可以保证需要,马鞍的配备还需要一些时间,这个马蹄铁大匠和乌氏正在做试验,希望在出发之前能够完成。至于马甲,我的建议是要做就做全套铁制甲,虽然费用昂贵,但如果我拥有三百到五百重装铁骑,我就能主宰战斗的胜负。”

    重装铁骑?众人骇然心惊,脑海里不约而同地掠过一副血腥的场面。武烈侯的确是个天才,但他的天赋运用到武器上,却是太过恐怖了。

    第一卷 崛起 第221章 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第221章 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重装铁骑是宝鼎在骑军作战手段上的一个设想,实际操作有很大难度,它牵涉到战术运用、钱财投入、冶铁技术等诸多方面,用加厚皮甲倒是比较现实,但那就不叫重装铁骑了。

    宝鼎拿出打造骑军的一系列办法,目的还是要说服手下支持自己的军事变革,尤其在作战方式上的变革,这关系到他和蓼园一系在未来统一大战中的功勋,是蓼园发展的头等大事。

    曝布、章邯、甘罗、孟苌等人最终还是接受了宝鼎的建议,虽然宝鼎的作战方式与中土传统的作战方式有天壤之别,但考虑到蓼园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出塞作战的时侯他们曾亲身体验过这种作战方式的优点,他们还是愿意陪着宝鼎继续疯狂下去。

    出塞作战让他们积累了一定的骑军攻防经验,尤其在大河南岸他们用却月大阵击退匈奴人的战斗中,获得了宝贵的破杀步车战阵的经验。匈奴人鏖战多日,没有拿下却月阵,但匈奴人却给他们提供了很多破杀车阵的办法。

    曝布、孟苌、暴龙……这些参加了出塞作战的人随即商讨骑军如何有效破杀步车联合战阵。

    却月大阵就是步车联合,以密集战阵破杀骑军,而中土诸国之间的战争手段主要就是步车联合作战,辅以各种各样的战阵,战阵的灵活运用有时候直接决定了战斗的胜负。此番深入敌后作战,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在敌后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那么必然要攻杀步车联合战阵。

    强攻战阵,需要强悍的士卒,需要小队士伍之间的配合,更需要近身攻击的犀利武器,所以武器装备是关键,需要配备轻便而坚硬的铁制铠甲,还有手盾、手弩、手戟、战斧、等等。另外蹶张弩、唐弩等远程攻击的大弓大弩也要带上,发动火攻的火油等一应物件更是不可或缺,至于渡河工具“浑脱”当然是多多益善了。

    “强攻是下策,不到迫不得已的时侯,绝不能强攻步车战阵。”宝鼎告诫道,“骑军作战要充分发挥骑军的优势,利用这些优势攻杀敌人,要以己之长攻敌之短,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自取败亡。”

    众人经过商讨,拟定了具体的整军方案,随即火速实施,全力备战。

    宝鼎紧急约请大匠琴唐和墨者马骕、姜平,商量兵器制造的事。

    此番出战,军队所用武器大部分来自琴氏,南阳的张氏和邓氏也提供了一部分,魏起也命令南郡从武库紧急调运了一部分,但仅仅是购买盔甲和武器,就让“中府”负债累累了,好在蓼园有水力鼓风技术,还有墨家的很多秘术,攀附蓼园的巨贾们对宝鼎也非常有信心,愿意投资,所以才勉强保证了这一仗的需要。

    打仗就是拼钱,现在宝鼎有了切身感受。

    上次出塞,因为是国事,秦王政从少府调拨了钱粮和武器,不足部分则由宝鼎自己补齐。出塞打了胜仗,战利品以战马居多,所以乌氏赚翻了,而琴氏和墨家一路做生意,也没有亏本。回京后秦王赏赐,蓼园也赚了一笔。

    这次就不一样了。南阳的赋税的确不少,如果封君只养三千私兵,足以过上奢侈的生活,但宝鼎刚刚到了封邑就要打仗,军队规模也扩充到了一万人,如果加上南阳地方军,那人数就更多了,这个耗费太大,封君府支付不起。再说南阳今年的赋税要到年底才结算,先由郡府扣除所有开支,然后再折算给封君,所以现在宝鼎拿不到南阳的赋税,只能吃老本。

    宝鼎的实力其实非常雄厚,乌氏的战马都是白送,琴氏和墨家的武器也是半卖半送,仅这笔钱算起来就是惊人的数字,但养兵要钱,打仗更要钱,宝鼎这个封君又是刚刚崛起,他的实力再怎么雄厚,也经不起这样折腾。假如他在南阳经营个十年,积累了足够的实力,这一仗的消耗对他来说就不值一提了,可惜他才做几个月的封君,基本上就是“一穷二白”,看上去实力很雄厚,其实家底子太薄。

    这一仗打完,合纵军出击了,咸阳把主要力量放在中原战场,那宝鼎就可以松一口气,最起码不要自己掏钱打仗,而前期战斗如果打赢了,战利品和咸阳的赏赐加在一起应该可以抵消这一仗的消耗,中府最起码可以维持收支平衡。

    所以宝鼎并不担心中府负债过多,他现在最为急切的是在中原决战中取得优势,让自己的军队在决战中建立更多的功勋,为此他需要更好更多的盔甲和武器。目前他没办法扩充自己的军队了,只能在增强军队武力方面下功夫。

    “我要更好的盔甲,更犀利的武器。”宝鼎说道,“在决战来临之前,我需要你们把留守宛城的五千军队打造成一支无坚不摧的铁甲雄师。”

    琴唐、马骕和姜平互相看看,神情异常凝重。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盔甲和武器的制造受限于冶铁技术,只有把生铁的产量和质量提高了,这个难题才能顺利解决,但目前蓼园还做不到。

    “武烈侯,你应该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琴唐苦笑道,“水力鼓风、活塞式风箱、巨型高炉对于我们来说都处在边制造边摸索阶段,冶炼技艺的整体提高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保守估计,生铁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最少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

    “是啊,武烈侯,欲速则不达。”马骕也说道,“短期内生铁的产量和质量无法提高,我们所能制造的盔甲和兵器的数量也非常有限。一直以来,咸阳只允许我们做有限的大兵,不允许我们制造盔甲和普通武器。吕不韦出任相国以后,主张以商富国,再加上大秦疆域大了,军队多了,少府的兵器制造能力严重不足,这才给了我们一部分制造盔甲和普通兵器的配额。”

    琴氏是大秦最大的兵器制造商,其次就是墨家,但咸阳有规定,制造出来的兵器都要送归武库,严禁私自储备,但琴氏和墨家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不禁私自储备,还暗中贩卖。这次宝鼎要打仗,琴氏和墨家把储备武器全部拿了出来,家里已经没有存货了。

    “武烈侯,就算我们增加人力,日夜不停地打造兵器,也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满足五千军队的需要。”姜平看到宝鼎脸色不善,急忙小心翼翼地解释。兵器制造不仅受制于生铁的产量和质量,还受制于工匠的人数、锻炼技艺。另外,大秦各级官府对私营作坊有监控权,尤其冶铁和兵器作坊更是直接派驻监控官员。兵器作坊打造的武器不送武库,却直接供给封君的卫军,这就等同于谋反。谁敢在这种事上触犯大秦律法的底线?

    姜平的解释总算让宝鼎发热的头脑冷静了下来。封君必须遵从大秦律法,这是咸阳的底线,即便封君的所作所为是为了王国的利益也不行,大秦律法的威严不容侵犯。

    宝鼎转目望向甘罗和章邯,想听听他们的意见。

    “这个问题不难解决。”甘罗说道,“中原大战一旦开始,咸阳就要给我们的军队提供盔甲和武器。南阳武库的武器当然优先提供给南阳的军队,但南阳武库所属的兵器作坊产量有限,锻炼技艺也比不上琴氏和墨家,所以当务之急是增加他们制造武器的配额。这件事我们蓼园不好出面,武烈侯可以请老太后和丞相公帮忙。”停了一下,他又说道,“其实增加私营兵器作坊的打造配额难度很大,尤其现在大王有意集中官营,兵器作坊和牧马苑正是首要目标,所以大王同意的可能性不大。以我看,还是用其它办法比较好。”

    “计将何出?”

    “少府控制着大秦各级官营作坊,而现在的少府卿就是楚系的熊琨。”甘罗说道,“熊琨有权决定官营作坊和私营作坊的配额比,只要说服他,短期内南阳的私营兵器作坊可以增加产量。”

    “短期?多长时间?”宝鼎追问道。

    “最多一年。”甘罗说道,“超过一年就要报奏中枢,要由中枢大臣们合议,是否在具体政策上进行调整。”

    宝鼎听明白了,甘罗的意思就是利用政策上的漏洞,但这种漏洞牵扯的利益太大,即使是琴氏也一直未能从中获利,如今由宝鼎出面操作,由老太后从上往下施压,那不可能的事也变成可能了。

    这件事风险很大,短期可以帮助自己的军队获得充足的武器,长期可以给蓼园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尤其重要的是,它可以让秦军在统一战场上获得更大的优势,但此事一旦暴露,那罪责可就大了,毕竟此事直接触犯了大秦律法。

    兵器制造不像冶铁,冶铁是产出生铁,生铁属于原材料,而兵器制造却直接关系到了王国的安危,这其中的厉害关系完全不一样。楚系外戚敢于在盐铁上大做文章,却不敢碰兵器制造,原因就在这里。

    琴唐当然知道其中的厉害关系,急忙劝阻。宝鼎却另有想法。甘罗既然敢拿出这个计策,肯定有把握。他要如实上奏秦王政,也就是说,秦王政知道这个主意是甘罗出的,而宝鼎的目的也不是要造反,这就够了。

    “这件事我来办。”宝鼎说道,“你们马上加派人手,一边扩建兵器作坊,一边日夜打造武器。即便这次打造的武器满足不了需要,但接下来的仗还有得打,武器是越多越好,越锋利越好。”接着他问道,“还有什么困难?都说出来,我帮你们解决。”

    “我们遇到了大麻烦。”琴唐的脸色有些难看,“我从塞外回来后就一直在想办法,但至今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什么麻烦?”宝鼎问道。

    “冶铁也罢,锻炼也罢,首先需要温度。武烈侯拿出了活塞式风箱,提高了鼓风量,温度上去了,但上升有限,距离我们理想的要求差得太远。”

    “问题出在哪?”宝鼎急切问道。

    “木炭。”琴唐说道,“风量大了,木炭燃烧得更快,但木炭的供有量却严重不足。烧炭需要伐木,需要烧制,需要大量人力,但耕种要人,打仗要人,运输有人,修路筑城要人,我们根本找不到更多的人去烧制木炭。”

    宝鼎的眉头顿时皱了起来。他倒是忽略了这个问题。木炭的过量使用导致滥砍滥伐,严重破坏了西北的生态环境,导致几百年后黄河上游的生存状况越来越恶劣。可以想像一下,年复一年的战争需要大量的铁,而冶铁需要大量的木炭,于是一片片的森林化为乌有。

    “这是我的疏忽。”宝鼎说道,“这个问题好解决,马上就能解决。”

    琴唐惊讶地望着宝鼎,甘罗等人也是一样。怎么解决?到哪找人?去中原“抢”人吗?

    “《山海经》里记载了一种叫石涅的可以燃烧的石头,你们知道吗?”宝鼎望着马骕和姜平问道。

    两位墨者急忙点头。

    “太原一带就有这种石头。”姜平说道,“当地人叫石炭,也有人叫它石墨,可以燃烧,但味道难闻,燃烧后形成的气体可以致人于死地,所以人们避之如虎。”

    “没有那么可怕,用烟道就能排除毒气。”宝鼎笑道,“我记得太原和河东的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石炭。你们派人去挖,这东西完全可以代替木炭,而且比木炭燃烧的温度更高。你们要想在冶铁上有所发展,必须用石炭,否则不要说产量,就是质量也无法达到要求。”

    “石炭有毒。”琴唐也听说过这种可以燃烧的石头,这东西虽然不值钱,用起来可以降低成本,但有毒啊,不管怎么说,命肯定比钱重要。

    “我说没事就没事。”宝鼎拿起朱笔画了一个简易烟道,“用烟道就能排除毒气,当然了,必要的保护措施还是需要的,防不胜防嘛。”

    琴唐等人将信将疑。石炭有毒,武烈侯却要用这种东西做燃料,太危险了。

    “先试试嘛,实践出真知。”宝鼎知道靠一张嘴说服不了他们,必须逼着他们去尝试。只要尝试成功了,接下来的事就好办了。宝鼎暗自决定,在有生之年推广石炭,让整个中土人都了解石炭,尽可能使用石炭,这样最起码可以延缓生态环境的破坏速度。

    接着宝鼎又提笔画了一把环首刀,“你们看看,这是我专门为骑兵设计的环首刀。

    琴唐等人围到案几边上。宝鼎给他们解说。环首刀有别于现在使用的刀,这种刀直背直刃,刀背较厚,刀柄呈扁圆环状,长度大约在三尺左右,方便骑兵在战斗中抽杀劈砍,其实用性要远远大于长剑。

    刀为单面长刃的短兵器,其最初形态与钺非常接近,形状为短柄翘首,刀脊无饰,刃部较长。商朝有青铜刀,不过当时的刀主要用来砍削器物,宰杀牲畜或防身自卫,还未正式用于战争。周代重剑,不喜欢佩刀,但刀已经变成了武器之一,其中就有青铜大刀,不过柄很短。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尤其随着冶铁技艺发展之后,锻炼技艺也发展了,武器的质量随之提高,刀的制作工艺得到极大改善,但依旧没能代替长剑。

    在今日的战场上,尤其北方战场上,战车的作用渐渐变小,骑军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塞外作战,骑军已经成为绝对主力。上次出塞作战,宝鼎就发现像宝剑和长矛这类单纯的刺杀兵器已经不足以发挥骑军的威力,需要可以肆意劈砍挥杀的战刀了。

    马刀在后世人所皆知,但这个时代刀还没有成为战场上的主要兵器,另外冶铁和锻炼技术也无法保证大批量生产“钢刀”,所以宝鼎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也只能把在几百年后扬威中土的环首刀画出来,让琴唐等人按照他的要求去试验打造。

    “长剑双面开刃,不利于马上作战,也不利于劈砍,还容易折断,这导致骑兵在近身作战中非常不利。”宝鼎说道,“环首刀的特点是单面开刃,背脊厚实,有利于砍杀,再加上马蹬的使用,强弩和铁戟的有效配合,可以大大增加骑军的攻击力。”

    宝鼎意犹未尽,又画了一个造型奇特的手盾。其核心部分是一面小型铁盾,中间突出一根铁刺用来推杀,盾的上下两端各延伸出用来勾阻对方兵器的铁钩子。

    “这叫钩镶,是攻防两用的铁质小盾牌。”宝鼎继续说道,“骑士下马作战的时侯,用钩镶和环首刀配合,可以无往而不利。”

    “钩镶易做,环首刀的难度却比较大,这可是一把钢刀。”琴唐面有难色。

    “百炼成钢。”宝鼎笑道,“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若想建功立业,当然需要犀利的武器。拜托大匠了。”

    百炼成钢?琴唐望着宝鼎,心想武烈侯是不是知道什么锻炼的秘方。

    第一卷 崛起 第222章 百炼成钢

    第222章 百炼成钢

    琴唐主动询问,“武烈侯,何谓百炼成钢?”

    “所谓百炼成钢,就是反复锻打。”宝鼎说道,“你们现在的锻炼方法是渗碳制钢,也是多层折叠锻打,但因为受限于原材料,效果并不理想,距离金铁乃濡还有很大差距。”

    这种专业性的知识宝鼎略知一二。

    前世他学的是建筑机械专业,学机械的必然要了解机械材质,而要想更好地了解材质必然要涉猎冶炼锻造技术,所以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他曾读过一些书。正好他喜欢历史,经常在论坛上参与讨论一些古代科技对王朝命运影响的话题,很多人认为大秦锋利的武器是它能够统一中土的原因之一,因此他也翻阅了一些秦汉时期科技发展方面的书,对其中的冶铁技术大概也知道一些。穿越过来后因为与琴氏、墨家走得很近,让他对这一时代的冶铁技术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早在春秋末期中土的工匠们就打造出了钢。当时楚、韩两国的铁兵器最为锋利,中土著名,而锻炼方法就是渗碳制钢。这种锻炼方式到了战国末期各国都已使用。当时的吴越两国冶炼大师还创造了固体渗碳制钢技术,传说中的太阿、干将、莫邪等名剑就是用这种方法制造。后世人经考古研究发现,所谓固体渗碳制钢技术除了在熟铁中加入渗碳剂外,还使用含有磷质的骨粉做为催化剂。

    熟铁在古代叫“铁精”,渗碳剂叫“金英”,而磷质骨粉就叫“断发剪爪”。太阿剑的锻造方法,古代人称之为“金铁乃濡”,“濡”的意思就是相互渗透,金铁乃濡就是指“金英”中的碳分不断渗入到“铁精”里。

    古代工匠的传承以家族为主,绝不外传,所以渗碳制钢技术一直是不传之秘,具备这种锻炼技艺的工匠在各国都是宝贝,但这些“宝贝”一般都在以冶铁而致富的巨贾家族,比如秦国的琴氏,魏国的白氏和孔氏,韩国的张氏,赵国的卓氏和郭氏,楚国的猗顿氏,齐国的端木氏和田氏,燕国的秦氏,所以各国最好最锋利的兵器一般都出自冶铁世家。至于固体渗碳制钢技术,自吴国被越国灭亡后就失传了,不过吴越一带的冶炼大师层出不穷,谁敢说这种技术真的消失了?

    渗碳制钢和固体渗碳制钢技术虽然都掌握在冶铁世家手里,是不传之秘,但中土工匠的智慧永远不会穷竭,各国冶炼大师在整个战国时期陆续创造了生铁的柔化技术,比如可锻化热处理,加热氧化脱碳处理,还有一种是控制退火的办法,使铁制工具基本上达到坚硬锋利而又具有柔韧性的要求。

    以上几种冶铁技艺都受限于原材料和锻造方式,一直无法提高钢的生产量和武器的锋利程度。

    铸造兵器一般都用生铁。生铁、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在于含碳量。含碳量高的就是生铁,硬而脆;含碳量低的叫熟铁,比较软,强度和硬度小;介于两者之间的就是钢,具备生铁和熟铁的所有优点。铸造兵器首先要把生铁锻造成钢。

    这个时代的炼钢技艺其核心技术还是渗碳制钢。冶炼这种钢的时侯,碳渗入的数量、分布是否均匀和杂质除掉的程度都非常难掌握,不但生产效率极低,而且钢的质量普遍不好,虽然打造出来的武器比较锋利,但根本达不到“斩金断玉,削铁如泥”的程度。像传说中的太阿、干将、莫邪等宝剑,像宝鼎手上的烈日秋霜,那就是冶炼大师创造出来的奇迹,可遇而不可求。

    试想一下,如果一万将士人手一把太阿宝剑,那战斗力将达到何种恐怖的程度?

    宝鼎现在就在梦想这种奇迹。对于他来说,这种奇迹不是梦想,因为后世的考古发现,秦汉时期“削铁如泥”的刀剑还是很多,尤其汉代的环首刀,在军队里已经是主要武器。只要冶铁技术发展了,提前造出环首刀装备军队完全是一件可以实现的事。

    环首刀就是把钢经过反复折叠锻打和淬火后制作出来的直刃长刀,而其锻造方法正是“百炼钢”技术。

    所谓百炼钢技术,就是将炒钢经反复折叠锻打变形而制成的钢,其特点是反复加热锻打,多次的反复锻打可排除钢中夹杂物,减少残留夹杂物的尺寸,从而使其成分趋于均匀,组织趋于致密,细化晶粒,改善钢的性能。古代的工匠把“精铁”加热锻打一百多次,一锻一称一轻,直到斤两不减,即成百炼之钢。

    宝鼎把百炼钢的锻造方法大致解释一下后,琴唐、马骕和姜平三人不禁有些失望。

    中土人既然在春秋末期就打造出了“太阿”这等不可思议的宝剑,其锻造方法当然也有其先进之处。其实在这个时代已经有了“九炼、三十炼、五十炼、七十二炼”等锻造方法,“淬火”和“冷锻”技术也在使用和提高之中,宝鼎的“百炼成钢”之术谈不上高明。

    “武烈侯,能否锻造出高品质的钢,说到底还是原材料。”琴唐苦笑道,“虽然活塞式鼓风箱和水力鼓风技术提高了鼓风量和炉温,有效改善了生铁的产量和质量,但它终究还是生铁。我们商讨了很长时间,如果生铁的品质没有得到根本性提高,那钢的品质也就无法提高。”

    “武烈侯,能否打造出削铁如泥的宝刀,关键不在锻造方法,而在冶铁技艺。”马骕也是一脸苦恼,“生铁的品质至关重要啊。”

    “武烈侯,活塞式鼓风箱、水力鼓风和巨型高炉的确提高了冶铁技艺,用石炭代替木炭做为燃料也许可以进一步提高炉温,但直到目前为止,我们还在使用两百多年前的冶炼方法。”姜平直截了当地问道,“武烈侯,现在我们最需要的是改善冶炼方法以提高生铁的品质,不知道你可有更好的冶炼方法?”

    琴唐和马骕随声附和,并且向宝鼎详细解说他们正在使用的冶炼方法,期待宝鼎的天赋能在这一刻发出光芒。

    甘罗、章邯等人对这种专业性的东西两眼一抹黑,不知所谓,但宝鼎创造了太多的奇迹,他们也非常期待,期待他再创奇迹,给蓼园带来更多的财富。冶铁技艺的提高就是财富,而这种财富的背后却是实力的体现,一旦武烈侯的军队人手一把削铁如泥的宝刀,那带来的不仅仅是财富,还有让人梦寐以求的功勋。

    宝鼎却是胸有成竹。“百炼钢”这种锻造技术和“炒钢”这种冶炼技术是相辅相成的,他知道“百炼钢”,当然知道“炒钢”了。

    从琴唐和两位墨者的述说中可知,这个时代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炼钢。

    在宝鼎的前世,科技发达,铁矿石可以直接炼钢,这叫一步冶炼,而这个时代是先把铁矿石冶炼成生铁,然后再用锻造的方法把生铁变成钢。用锻造的方法把生铁变成钢,其工艺之落后,人力耗费之大,品质之差,生产效率之低可想而知了。

    “你们应该改变一下思路。”宝鼎笑道,“现在水力鼓风有了,石炭这种燃料可以有效增加温度,困扰冶铁的两个难题都解决了,那么为什么不在炼铁之后再炼钢呢?”

    “炼钢?”

    琴唐、马骕和姜平三人面面相觑,思路一时跟不上。几百年以来,钢都是从生铁中锻炼而来,产量非常少。难道钢也能像生铁一样用高炉大批量冶炼而来?

    “拿什么炼?”姜平吃惊地问道,“生铁吗?”

    “当然。”宝鼎笑道,“炼钢嘛,原料当然是生铁。在鼓风量和温度大幅增加的基础上,完全可以把生铁加热到液态或半液态,然后把金英、断发剪爪等精矿粉利用鼓风的办法撒入其中,经搅拌融合之后,就能把生铁变成钢了。”

    琴唐等人眼前一亮,思路顿开。用这种办法制钢,可以大批量生产,生产率的提高不言而喻。此法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渗碳,但因为生铁是液态,渗碳大为方便,如果控制得好,肯定可以得到中碳钢和高碳钢,当然,如果控制不好,那大多是低碳钢和熟铁了,所以配料的比例至关重要,不过这个难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试验进行解决。

    先炼铁,再炼钢,这就是两步炼钢,是真正意义上的炼钢了。

    “这种炼钢方法需要在冶炼过程中不断地搅拌,就像炒菜一样,所以我给它取个名,叫炒钢。”

    “炒钢?”琴唐再也控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大声叫道,“武烈侯,我明白了,炒钢,对,它就应该叫炒钢。”琴唐一跃而起,在众人惊愣的眼光中,飞一般跑了出去。

    马骕也跳了起来,跟在琴唐后面就跑了。

    姜平本来也想跟着他们一起去作坊做试验,但想到武烈侯这里还有一大堆重要的事需要商量,只好强自忍耐,“武烈侯,还要什么需要交待的吗?”

    “他们两个去作坊了,你就不要去了。”宝鼎笑道,“炒钢的研制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有他们两个负责就可以了,你还是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兵器的研制上,这样炒钢一旦研制成功,不但环首刀可以马上大批量生产,其它武器的品质也能迅速提高。另外还有一件事,那就是攻城用的大兵要加快制造速度,工匠不够就向南阳和南郡两地商贾租借,越多越好。以我的估计,用不了几个月,我们就要打新郑、大梁和楚国的陈,大兵的多寡直接决定了攻城的胜负。”

    姜平恭敬地答应了。突然之间,他对宝鼎充满了信心。合纵军算什么?这位天之骄子谈笑之间,就能摧枯拉朽,把合纵军杀得血流成河。

    “当前,南阳、南郡两地集中所有力量备战,囤积物资和武器,春耕后更要大量征调徭役,为接下来的中原大战做好充分准备。”宝鼎继续说道,“三川郡和河内郡则集中力量帮助蒙武和王贲两位将军牵制赵韩魏三国。护军府马上派人去两地协调,叫两郡郡守务必全力以赴。”

    正当宝鼎全力备战之际,昌平君熊启之女熊闵抵达宛城。

    章邯忙得团团转,于是拜托郡尉熊庸出城迎接。兄妹相见,自是高兴,但熊闵却从熊庸的眼睛里看到了一丝强自压抑的愤怒。

    “大兄是不是怨恨太守?”熊闵小心翼翼地问道。这次章邯没有征询熊庸的意见就把他调到了南阳,虽然爵位官职升了,但熊庸的身份也暴露了。老太后和昌平君对其非常赞赏,他在熊氏异军突起,就连魏起到了南阳后都亲自跑去看望他,足见熊氏对他的重视。

    熊庸摇摇头,“兄弟就是兄弟,他既然需要我,我万死不辞。”

    熊闵看着他,欲言又止。这位年轻的兄长是熊氏的叛逆,十三岁离家出走,靠自己的本事打出一片天下。只要有时间,他就回京看望自己的母亲,在母亲的坟前述说自己的故事。熊闵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与其相遇,同样的叛逆性格让两人走到一起,但熊闵不会想到,自己的人生会因为这位叛逆的大兄而发生改变。

    “南阳如何?”

    “很好。”熊庸勉强挤出一丝笑容,“除了该死的熊氏。”

    熊闵脸上的笑容顿时僵硬,良久,她苦笑道,“你终归是熊氏子弟。这些年,你当真以为伯父抛弃了你?”

    熊庸猛地站了起来,一把推开车门,抬腿就要跳下去。熊闵大惊,冲上去就抱住了熊庸,“大兄,我错了,我不说了。”

    “我叫庸夫,我不是熊氏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