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00部分阅读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00部分阅读

    ,赵国亡了,秦国占据河北,成为中土第一强国,其它王国马上就会步赵国之后尘。所以,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三年内,秦国灭不了赵。”

    “如果韩魏倾覆,楚国遭到重创,秦国能否在三年后灭赵?”宝鼎又问道。

    魏起想了一下,摇摇头,“韩国不堪一击,但魏国尚有实力。魏国一旦灭亡,齐楚两国不但直接面对我大秦,更失去了争夺中原的机会,所以齐楚两国绝不会让我大秦攻占大梁。”

    宝鼎一时无语。魏起分析得很有道理,但历史事实是,当秦国攻克邯郸的时侯,无论齐燕还是魏楚,都没有出兵救援,这是为什么?当真是秦国的姚贾或者顿弱凭一张利嘴和几车黄金就说服了各国的王公权贵?

    宝鼎苦笑,把脑海里纷繁复杂的念头暂时抛弃,集中精力说服魏起。“在你看来,我和老秦人利益一致,关系密切,老秦人会听我的,是不是?”

    “老秦人一直守护你,目的就是为了崛起。”魏起说道,“现在白氏和司马氏解禁了,老秦人复出了,重新控制了军队,你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将来你还能带给他们更大的利益,所以我看不出来你和老秦人之间有什么冲突。”

    “人的欲望永无止境。”宝鼎说道,“白氏和司马氏解禁了,老秦人接下来就是为武安君翻案,而熊氏为了牢牢控制王统,必然在这件事上给老秦人以帮助。说到这里,我们来看看当初武安君一案爆发的原因。你知道昭襄王为什么要利用范睢对付武安君?”

    魏起脸色微变,若有所思地望着宝鼎。

    “我父亲为什么蒙受不白之屈远走北疆?”宝鼎继续问道,“以当时的形势来说,以我父亲和老秦人的关系来说,只要我父亲一往无前,那么武安君一案还会爆发吗?老秦人还会遭到无情的打击吗?”

    魏起已经想明白了,对宝鼎也更加了解了,这位年轻的公子站得高看得远,有大智慧,老嬴家出了一位罕见的天才。

    “我不会重蹈我父亲的覆辙,我更不会像我父亲一样懦弱,我会一往无前,我要让大秦统一中土。”宝鼎说道,“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我必须和熊氏重建信任,就像当年我外祖父武安君和你祖父穰侯一样,彼此信任,如此则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魏起郑重点头,然后轻轻叹息。

    大秦是老秦人的大秦,这是老秦人根深蒂固的观念,他们创造了大秦,他们理所当然要享受大秦的权力和财富,但时代变了,在争霸兼并的过程中,在强国的过程,君王和持有先进理念的士卿们走到了一起,君王需要更大的权力和财富,士卿尤其是那些起自寒门的士卿愿意为君王冲锋陷阵,愿意帮助君王赢得更大的权力和财富,而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削弱和剥夺贵族的利益,宗室贵族和军功贵族就成了首要目标,于是矛盾开始了,激化了,爆发了。

    谁对谁错?君王和士卿有错吗?宗室贵族、军功贵族,包括外戚贵族有错吗?权力和财富是一切矛盾的根源,根源永远存在,矛盾便永远存在。

    宝鼎已经把话说得很明白了,他的崛起导致老秦人东山再起,而老秦人的东山再起必将导致大秦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但君王和士卿绝不会修改律法,给予老秦人更多的权力和财富,于是矛盾必然激化,而那时宝鼎会做出选择,这个选择可以对君王和士卿不利,也可以对熊氏不利,但前提是,他首先要确保自己的权力和财富,于是就有了即将开始的中原大战。

    中原大战打败了,宝鼎凋零,那么一切谋划全部失败,反之,谋划成功,咸阳局势牢牢控制在既得利益集团手中,那么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将对既得利益集团非常有利,对既得利益集团中的熊氏尤其有利。

    这就是老太后和君王夫人愿意与宝鼎冰释前嫌全力相助的唯一原因,而做为主掌地方的魏起,他站得没有那么高,也看不到那么远,他不敢把所有的本钱拿出来孤注一掷。

    “我必须留一条退路。”魏起说道。

    宝鼎失败了,楚系还要生存,还要确保南郡这块根基之地,魏起的要求合情合理。

    宝鼎微微点头,“我可以满足你的所有要求。”

    “我要蓼园的冶铁之术。”魏起毫不犹豫,目标直奔水力鼓风。这个时代的权贵豪门大都经营盐铁,水力鼓风是提高冶铁技艺的关键,有了水力鼓风技术等于拥有了取之不竭的财富。魏起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

    宝鼎一口答应了。

    “这一仗假若打赢了,我想去咸阳。”魏起提了第二个要求。

    宝鼎迟疑了片刻,说道,“我觉得你留在这里更好。如果这一仗打赢了,接下来我们就要打韩魏,打赵国,然后打齐楚,直到统一中土。你可以带着军队攻城拔寨,建下显赫战功。”停了一下,他又说道,“咸阳有昌平君、昌文君,还有熊琨、熊布,朝堂上的熊氏子弟太多了,你即使回咸阳,也不过就是个官秩两千石的大员,很难做到三公九卿的位置。”

    魏起沉吟不语。

    “我和大王有约定,中土不统一,我就绝不回咸阳。”宝鼎笑道,“在你看来,我或许再也没有返回咸阳的机会了,但假如我成功了呢?大秦统一了中土呢?那时候你随我一起回咸阳,身份地位将完全不一样,甚至封君拜侯也不是没有可能。”

    诱惑,这绝对是诱惑。对于魏起来说,他最大的梦想就是重建祖辈的功勋,封君侯,权倾一时。

    “打完这一仗再说吧。”宝鼎不待魏起回答,接着说道,“如果那时你坚持回咸阳,我鼎力相助,这是我的承诺。当然了,如果你愿意与我并肩作战,一统中土,我也给你一个承诺,我保证你封君拜侯。”

    “再说吧。”魏起没办法说服自己,他实在看不到宝鼎取胜的机会,现实一点的做法还是尽快把蓼园的冶铁技艺搞到手,那才是实打实的财富。

    “武烈侯需要什么?军队?粮草?武器?民夫?”魏起问道。

    宝鼎笑了起来,“你就不问问我这一仗怎么打?”

    “你刚才说了,先打韩国,把中原战场的战火点燃,迫使咸阳向中原战场派遣援军和提供物资,然后与合纵军决战。”魏起说道,“我认同这个计策,虽然咸阳给你增兵的可能不大,提供的粮草也非常有限,决战的胜算微乎其微,但我现在也没有退路,只能竭尽所能了。”

    宝鼎拱手感谢,“我们来具体谈谈。这一仗能否打赢,关键就在你南郡能给我提供多少军队和钱粮了。”

    蒙武来得非常快,日夜兼程赶到宛。

    蒙武急需一场胜利来重新赢得秦王的信任。从战绩上来说,蒙武不算差,十几岁就跟随父亲蒙骜征战沙场,立下无数战功,可惜他被父亲的光芒所掩盖,声名不显。蒙骜死后,他出任上将军,统率大军,并且成功击退了合纵军,但可惜的是,这个功绩又被吕不韦拿去了。

    前有蒙骜,后有吕不韦,蒙武的功绩和才能就这样被埋没了,但秦王一清二楚,军中将率对他也是非常敬重,可惜,当他好不容易获得一个机会,独自指挥大军攻打赵国的时侯,又碰上了强悍的李牧,结果大败而归,饮恨沙场。

    秦王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蒙武。蒙氏是秦王的左膀右臂,股肱之臣,一场战斗的失败无足轻重。当年蒙骜为秦军统率的时侯,也打过不少败仗,甚至最终败死于疆场。哪个将军不打败仗?当然,武安君是个例外,他是战神,从无败绩。

    蒙武已经从弟弟蒙嘉的书信里获悉了咸阳政局的变化。秦王和武烈侯在三年之约的基础上又定了个十年之约。不管这个约定多么荒诞,也不管武烈侯能否成功,秦王都已经下定决心支持武烈侯,让武烈侯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用统一大业把武烈侯牢牢牵制在关东战场上。

    由此可以推测,未来关东战场烽烟四起,而蒙氏能否重建辉煌,就在于武烈侯能否吞并六国完成统一,所以,蒙氏要秉承秦王的命令,全心全意帮助武烈侯赢得战场上的胜利。

    宝鼎率相府、郡府官员出迎,给足了蒙武面子。

    宝鼎姿态很高,但手下一帮官员却暗自腹谤。蒙武战败于河北,降职为将军,镇戍三川郡。这明显就是赏罚不公。桓齮战败于河北,贬为庶民,手下将率全部受到连累。反观蒙武,不过降职而已,手下将率没有受到丝毫的连累。原因无他,蒙武是秦王的亲信,亲信的待遇就是与众不同,律法的公正在特权面前根本就是笑话。

    随同蒙武前来的是他的次子蒙毅。蒙毅身材削瘦,相貌英俊,与蒙恬比起来虽然勇猛不足,但更有儒雅之气。蒙恬独自在北疆打天下,而蒙毅则一直跟在父亲身后,就像当年蒙武更在蒙骜后面一样,战功不少却声名不显。

    一番宴请招待之后已经是深夜了,蒙武无意休息,与宝鼎连夜商谈。

    “赵韩魏楚四国的合纵已经成功了?”

    “肯定。”

    “武烈侯是否奏报了大王?”

    “当然。”宝鼎把秦王的书信递给了蒙武。秦王的回书虽然寥寥数言,但意思明确,武烈侯实际主掌中原地区的军政大权。

    “武烈侯打算如何应对?”

    “即刻攻打韩国。”

    “打韩国?”蒙武略感吃惊,“合纵大军尚未出现,武烈侯用什么理由发动攻击?”

    “理由充足。”宝鼎把自己的计策详细述说,“将军回到洛阳后,马上集结军队,陈兵于秦韩边境,做出攻击态势,以吸引韩军主力,掩护我偷袭叶城、舞阳一线。”

    蒙武点头认可,“武烈侯有多少军队?”

    宝鼎尴尬地笑笑,“目前两手空空,尚没有一兵一卒。”

    第一卷 崛起 第219章 谁做统率

    第219章 谁做统率

    宝鼎的官职是护军中尉。这个武官职级别高,宝鼎以一等封君爵出任,在级别上已经超越国尉和上将军,但尴尬的是,它既没有实际统兵权,也没有战场指挥权,只有协调权。

    护军中尉怎样才能实际承担起协调诸军将率的职责?首先护军中尉的爵位要高。大秦律法坚决维护爵秩等级,爵位高于一切,高爵位者有绝对优势。其次要有实力,实力决定一切,谁的实力大,谁说话就有份量。其三要德高望重,尤其在军队里,功勋越大,越受人尊敬。

    宝鼎三点都具备。他的爵位是一等封君。他的背后有宗室和老秦人两股势力。他的功勋虽然不足以比肩老将军,但他以一个宗室贵公子的身份,从刑徒到刺客,从刺客到将率,从将率到出塞使者,然后在塞外诛杀匈奴人三个王,斩杀北虏万级,这是一个传奇。武人尊崇强者,像宝鼎这样的传奇强者正是武人崇拜的偶像,即使他算不上德高望重,却足以赢得大秦将士们的拥戴。

    现在宝鼎正在履行护军中尉的职责,但蒙武在军中是个特殊的存在,他是上将军蒙骜的儿子,他自己也做了九年的上将军,如此一个显赫人物,不是宝鼎这种突然崛起的新贵可以指挥的,即便是协调,那也要看蒙武是否愿意配合,假如蒙武不屑一顾,宝鼎对其毫无办法。

    用什么办法才能赢得蒙武的配合?当然是给蒙武足够的未来利益的预期。

    如果宝鼎是中原诸军的统率,他可以用手中的权力镇制将率,但他不是,他无法“命令”将率们,只能“利诱”将率们去实现自己的意图。对于蒙武这样的人,唯一能“利诱”的办法就是给他建立功勋的机会,让他洗雪战败河北的耻辱。

    蒙武问,武烈侯有多少军队?这分明是明知故问。武烈侯哪来的军队?手里不过三千私兵,三千私兵能干什么?不过三千私兵到了武烈侯手上就能创造奇迹,出塞攻击匈奴就是例子。但中原不是塞外,在中原打仗,打得就是攻城拔寨,打得就是军队和钱粮,以弱胜强不是没有,不过这一仗根本不存在以弱胜强的可能。

    武烈侯没有军队打什么仗?可以打,他是护军中尉,他可以拿出策略,然后说服大王和咸阳,再说服和协调诸军将率,仗就可以打了。但这时候问题来了,战场指挥权交给谁?谁来指挥这一场大战?

    武烈侯肯定拿不到战场指挥权,因为大王绝不会把军队交给他,那么放眼看看中原诸军统率,能够统领诸军的理所当然就是蒙武了。如此一来,仗打赢了,主要功劳是蒙武的,打输了,蒙武可以把主要责任推给武烈侯。

    护军中尉这个武官职纯粹是政治的需要,而不是战争的需要,说白了它就是个出力不讨好的“替罪羊”。

    蒙武明知故问,意在拿到战场指挥权。从咸阳局势来看,中原大战的战场指挥权不可能落在蒙武手上,倒不是大王不相信他,而是宝鼎这个实际主掌中原军政的护军中尉有相当大的决定权。

    大秦在中原一线云集了所有势力,宗室、楚系、关东人和老秦人,形势错综复杂。当年吕不韦在函谷关外击败春申君,却任由合纵联军从容后撤,原因就在于中原一线的军队派系复杂,假如有一系在背后捅刀子,后果不堪设想。

    宝鼎主动向秦王讨要护军一职,而秦王稍加考虑后就答应了,咸阳宫里的一帮近侍大臣也没有出言阻挠,其实真正的原因就在这里。吕不韦倒台后,秦军东征的主要方向从中原转移到河北,原因也在如此。中原一线太复杂了,牵扯的利益太大了,谁也没有把握在中原战场取得决定性的突破。

    秦王转而改变策略,与宝鼎订下十年之约,全力支持他经略中原,很大原因就是想利用他的特殊地位在中原打开局面。

    蒙武对此当然一清二楚,做为关东人的中坚力量,蒙氏当然也不愿意错过这样的机会,所以他接到宝鼎的邀请后,欣然南下,决意拿到中原大战的战场指挥权。

    宝鼎回答,我没有一兵一卒,其意思就是讨价还价了。

    宝鼎要组建军队。一等封君可以拥有万人左右的卫军,前提是要养得起。宝鼎现在养得起。蓼园一系的巨贾越来越多,而蓼园所拥有的各种技艺代表了未来财富,巨贾们愿意掏钱合作以便获取更多的财富。宝鼎和魏起也达成了合作约定,南郡的巨贾也要加入到蓼园财富的创造和分配之中,宝鼎不愁没有钱。

    但宝鼎需要一支随时可以投入战斗的强悍军队,所以他以选拔黑鹰锐士为借口,打算从军队里直接“抢”人。

    前来参加黑鹰锐士选拔的悍卒有七千多人,分别隶属于北部军、南部军和中原诸军,宝鼎想把他们全部留下来,这其中老秦人和楚系将率肯定不会反对,但蒙武和一些关东系的将率们肯定要反对。宝鼎如果把蒙武摆平了,这件事即使捅到咸阳也无足轻重,反之,蒙武一旦闹到秦王政那里,小事就变成了大事,秦王政即使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行,最终宝鼎白辛苦。

    蒙武是什么人?宝鼎那点小伎俩哪里瞒得了他?所以蒙武当即笑道,“各军悍卒云集护军府,武烈侯只要开口,这些人就是武烈侯的手下。”

    宝鼎微笑点头,“我打韩国,合纵军必定即刻反击,那么在将军看来,合纵军的主攻方向在哪?是函谷关还是南阳?”

    “函谷关。”蒙武不假思索地说道,“合纵军只要杀进三川郡,南阳就直接处在合纵军的打击之下,他们只要派一支偏师南下就可以切断南阳和关中之间的联系。”

    宝鼎连连点头,心里却是暗自冷笑。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从中原西进打关中,理所当然取道函谷关。合纵军历次攻击都是如此,唯独几年前春申君和庞煖带着合纵军取道河内,结果打败了,可以想像,这次合纵军会吸取教训,依旧取道函谷关。

    至于取道南阳,从武关方向打关中,肯定是偏师所为。如果合纵军主力打南阳,函谷关方向的秦军势必猛攻韩魏,合纵军首尾难以兼顾,必定后撤,所以攻打关中的正确途径就是以主力攻打函谷关,以偏师牵制南阳,舍此以外,别无他途。

    蒙武说的没有错,可惜的是,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这一次,合纵军的主攻方向偏偏就是南阳,而为了让合纵军攻打南阳,宝鼎甚至不顾危险亲自去了一趟楚国。

    “将军镇戍函谷关,必定与合纵军正面厮杀。”宝鼎说道,“此仗能否取胜,完全倚仗将军了。”

    “我手上的军队数量有限,我需要援军,尤其需要充足的粮草武器。”蒙武也不客气,直接向宝鼎求助。

    这是宝鼎的职责所在,无从推辞,所以他一口答应了,“右更王贲正在赶赴护军府的途中,南郡郡守魏起和南阳郡守章邯都在此地,我们可以共同商量迎战之策,然后奏报咸阳,请大王下发兵指令。”

    发兵之权在大王之手,这一仗要打首先必须征得大王的同意,由他下发兵之令,接下来就是战场统率的事了。这件事宝鼎一个人干不了,他必须拉上蒙武、王贲和魏起、章邯,这四个人是中原战场上举足轻重的军政大员,五个人同时上奏,此事才有成功的可能。

    王贲火速赶到南阳,王离随同而来。

    王贲先去拜见了白氏,接着与宝鼎商谈。宝鼎对他倒是没有隐瞒太多,该说的都说了。

    “你凭什么认定合纵军的主攻方向是南阳?”王贲和蒙武一样,根本不相信合纵军会把南阳做为主攻方向,这完全没有道理,“合纵军打南阳,的确可以切断关中与西南郡县的联系,也可以给你以重创,但我函谷关一线的大军随即可以直杀韩魏两国,当新政和大梁岌岌可危之际,合纵军还敢继续西进攻打武关吗?”

    有些事宝鼎不能说,他犹豫了一下,笑道,“合纵军屡次西进攻击,但屡次止步于函谷关。上次春申君和庞煖就改道河内,这次李园为什么就不能取道南阳?”

    王贲对此嗤之以鼻。

    “齐国是个变数。”宝鼎继续说道,“我们在连横齐国,而关东人在合纵齐国,假如合纵齐国失败,关东人必定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这时候合纵军还会强攻函谷关吗?当然不会。如果我是李园,我会选择南阳,先打一场胜仗,这场胜仗肯定会影响齐国的决策。”

    王贲脸上的不屑之色渐渐散去。

    “赵国已经在河北取得了两战两胜的战果,假如这次合纵军又在南阳取胜,请问齐国是继续与秦国连横,还是参加合纵?”

    王贲无法回答。

    “假如齐国乘机参加合纵,燕国肯定不愿落于人后,那么河北战场上赵齐两国就会联手,中原战场上就有赵韩魏楚齐五国联军。”宝鼎苦笑道,“六国合纵攻打秦国,我们将失去中原,秦国将遭受重挫。反之,假如合纵军受挫于函谷关下,齐国十有八九要趁火打劫。仔细权衡一下其中的利弊得失,不难估猜到,合纵军的目标只有南阳。”

    宝鼎的分析有道理,但宝鼎所表现出来的自信让王贲意识到这里面有秘密。

    “楚人帮忙了?”

    王贲神色冷峻,眼神锐利,仿佛看透了宝鼎的心思。

    “楚人肯定要帮忙。”宝鼎从容笑道,“没有楚人的帮忙,南阳这一仗就没办法打,我即使有军队也打不赢。”

    “条件是什么?”王贲追问道。

    宝鼎本想在中原决战之后与老秦人商量王统的事,但王贲显然不是一位粗莽武夫,他敏锐地察觉到宝鼎和楚系有了新的约定,宝鼎可能做出了重大妥协,而这个妥协可能对老秦人不利。面对王贲的追问,宝鼎考虑良久,决定还是先说出来,毕竟此事关系到老秦人和楚系的合作,而这个合作又直接关系到统一大业。

    “我已经答应了老太后,即使她不在了,我也会和楚人联手确立王统。”

    王贲脸色微变,眼里掠过一丝怒色,但他忍住了,没有说话,等待宝鼎的解释。

    宝鼎详细分析了中央集权对贵族利益的伤害,这种伤害最终将损毁大秦的根基,让大秦分崩离析,所以尽快确立王统是阻止中央集权和保护贵族利益的策略之一。目前可以让王统尽快确立的对象就是公子扶苏,也就是说,老秦人若想在未来长久维护自己的利益,现在就必须楚人合作,而且还是全方位的合作。

    “首先,我们可以为武安君翻案;其次,老秦人可以借机进入朝堂;其三,双方合作不但有助于实现统一大业,更有助于阻止中央集权,维护我们自身的利益。”

    王贲皱眉沉思,一言不发。

    “反之,假若我们在王统继承一事上与楚系针锋相对,最终就是两败俱伤之局,渔翁得利的则是大王和关东人,将来我们必定一无所有,我们现在所做的所有努力都将付之东流。”

    宝鼎已经把理由说得很透彻,能否理解就是王贲的事了。

    王贲则有醍醐灌顶豁然顿悟之感。宝鼎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释武安君一案,诠释法治、中央集权和贵族利益的关系,很多复杂的事情突然变得简单了,而解决的路径也清晰可见。

    “中。”王贲说道,“你打算什么时侯说服那帮老家伙?他们比我顽固,说服起来难度很大。”

    “攻克邯郸,灭亡赵国之后。”宝鼎说道,“赵国败亡,中土统一之势基本明朗,那时候,大王要修改国策,而政局的发展也大致可见,说服一帮老家伙比较容易。”

    “大王亲政九年了,至今拒绝立后立储,可见大王决心之大。”王贲叹道,“你有多大的把握?假如大王赢了,形势将一发不可收拾。”

    “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宝鼎说道,“另外就是我们这个团体要越来越大,我们需要更多的宗室力量,这很关键,尤其在王统继承一事上非常关键。”

    “不错,我们的确需要一位宗室重臣。”王贲望着宝鼎,摇了摇头,“你太年轻了,统一大业没有完成之前你回不了咸阳,对咸阳的影响力有限,而公子豹又太老了,说不定哪天就闭上眼睛死了,所以我们需要公子腾。”

    “我的建议是,尽快让公子腾建立军功,爵至驷车庶长,与公子豹共掌宗室事务。”宝鼎说道,“这样即使公子豹不在了,我们还有公子腾,在宗室事务上依旧有发言权,依旧可以影响王统继承。”

    王贲面露笑意,“这么说,你打算让公子腾出任中原战场的统率?”

    宝鼎微笑点头,“叔父一语中的,但此事需要叔父联合一帮老家伙共同举荐。这一仗大王不会让你出任统率,因为他担心老秦人打赢了;也不会让蒙武出任统率,因为他害怕蒙武再一次战败;当然,大王更不会让楚人出任统率,如此只剩下宗室可派了,所以你们联合举荐,就算为大王分忧吧。”

    王贲笑了起来,手指宝鼎,“你啊,太聪明了。公子腾出任统率,大王不得不全力支持,而军中各派也不敢扯后腿,这样一来,此仗即使不胜,但也不会输,宗室因此建功,你的实力就更大了。”

    宝鼎笑着摇摇手,“好了,闲话说完了。叔父说说,你打算如何助我?”

    宝鼎与蒙武、王贲、魏起、章邯、甘罗、曝布等人商议了两天,拟定了一个详细的中原大战之策,然后联名奏报咸阳。

    接着蒙武、王贲告辞离去,但蒙毅和王离留了下来,以方便宝鼎协调中原诸军。

    魏起则滞留于宛,与宝鼎等人商量粮草武器的筹措事宜。南郡巨贾接到魏起的书信,火速赶来,这其中就包括楚国的猗顿式和卞氏,他们与蓼园巨贾具体商量合作之事。

    宗越和南山子返回宛城,同来的还有残月。他们按照既定之策在陈刺杀了李园,这次刺杀同样没有成功,但侥幸的是他们安然逃离了楚国。

    从陈获悉的机密消息来推断,李园最终赢得了太后的支持,赵韩魏楚四国合纵成功,目前正在商议出兵的事。四国合纵出兵,牵扯到兵力和粮草等诸多繁杂之事,短期内还是看不到合纵大军的出现。

    甘罗建议把这个消息急报咸阳,让大王放弃攻打河北,转而集中力量准备中原大战。

    宝鼎否决了甘罗的建议。中原战场上的主动权要操控在自己手上,而不能旁落于咸阳,这直接关系到大战的胜负。

    “剿贼的事可以告一段落了。”宝鼎对曝布说道,“命令各部,即刻返回白水大营,整军备战。”

    曝布躬身应诺。

    第一卷 崛起 第220章 重装铁骑

    第220章 重装铁骑

    这场突如其来的剿贼结束了,因为事先谋划周全,选择的时机好,又得到了南阳商贾的帮助,再加上参加剿贼的秦军悍卒无不奋勇争先,所以剿贼的战果很大,短短时间内,南阳盗贼几乎被一扫而光,剩下的都逃之夭夭了。

    护军府和南阳郡府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盗贼横行之祸,先后投入了近万精锐,耗费比较大,可以说是杀鸡用牛刀,但此举赢得了庶民和普通商贾的拥护,剿贼成效显著与这些普罗大众的帮助密不可分。

    武烈侯到了南阳就剿贼,而且还是真刀真枪,快如闪电,转眼之间就把困扰南阳民众的心头大患铲除了,一时间声名大振。

    宝鼎还不知道他在自己的封邑里已经博得了一个好名声,他传奇般的经历更是赢得了普罗大众的尊崇和拥戴,他现在正在把所有精力投在即将开始的中原大战上,从军队组建到粮草筹措,从协调诸军到咸阳政局乃至整个中土大势,事无巨细,一一过问,忙得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

    历史已经改变了,他的愿望在不懈的努力下终于实现,但接下来历史轨迹将如何运行已经无从预测,所谓的三年灭赵十年一统其实就是不切实际的梦想,现在就连宝鼎自己都不相信大秦十年内可以一统天下,但人在无助的时侯总会本能地寄托于梦想,流连在现实和虚幻之中。

    现实是他改变了历史,而虚幻总是把他拉进原有的历史轨迹,于是宝鼎自己安慰自己,或许眼前的改变只是改变了历史节点之间的轨迹,大秦统一和灭亡的整体轨迹还没有发生变化,自己依旧可以在现实中拿原有的历史做为参考。

    抱着这种矛盾的想法,宝鼎抛弃了所有的杂念,以视死如归的勇气全身心投入到大战的准备之中。

    剿贼军队陆续返回,虎烈卫、南阳地方军,还有参加黑鹰锐士选拔的各军精锐,以最快的速度回到白水大营。

    曝布和护军府的军官们开始正式选拔黑鹰锐士,每一轮淘汰下来的悍卒就地整编。

    大秦军队实行部曲制,五人设一伍长,十人设一什长,五十人设一屯长,一百人设一百将,五百人设一五百主,一千人设一二五百主,五千人为一曲设一军侯,五曲为一部设一校尉或者都尉,若干部设一裨将或将军。

    此外,各级将率有自己的直属卫队,又叫私兵或者苍头军,人数一般是所统兵力的十分之一。比如校尉或者都尉,私军编制就是两千五百人,而将军的私军就没有上限了,多者可以高达一万人以上,但前提是要养得起。事实上各级将率都养不起足额编制的私军,即便是上将军,养个五千人的私军也就难以为继了。

    武烈侯宝鼎很有钱了,但也就养了三千虎烈卫,这三千虎烈卫都是骑军,耗费太多,超过养一支万人步军。这次他要组建一支万人规模的军队,虽然打得是护军府旗号,但咸阳一年能拨给护军府几个钱?还得靠他自己养,事实上就是他的私军。

    宝鼎决心把这支军队打造成中土最厉害的武器,那么投到这支军队上的钱财可想而知,为此他首先就要夯实基础,不能让钱财打了水漂。

    在将士的选拔上他占了一个大便宜,把秦军各部最强悍的基层将士全部“抢”到了手,而他身边原有的那些身经百战的黑鹰锐士也就顺理成章地出任了这支军队的中高级军官,如此一来这支军队从将军到士卒,无一不是骠悍之士,个人武力绝对没有问题。

    整体武力的提高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从个人武力到盔甲武器,从战斗经验到钱粮辎重都要到位,缺一不可,所以若想把这支军队打造成中土第一,还需要一段时间。

    宝鼎缺少的就是时间,为此他和曝布、章邯等人商量后,首先就在军队编制上进行了修改。

    伍长,什长的建制不变,其它建制全部修改,百人为屯,五百人为曲,两千五百人为部,四部设一将。这符合实际情况,一则军队人数少,二则军中将士皆为精锐,都有爵位,依照原有建制组建军队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建制必须改。

    其次就是兵种修改。这支军队以步军、弓弩军和骑军为主,放弃车兵。借鉴匈奴人以马代步加快军队攻击速度的做法,宝鼎建议这支军队的步军和弓弩军也配备战马,这样可以大大增加军队的机动灵活性。

    这个建议遭到了众人一致反对。

    在这个时代,中土各国都有骑兵了。最早建立骑军的就是赵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传为一时佳话。也就是从赵武灵王开始,秦国、燕国紧随其后建立骑军,然后其它各国纷纷仿效,但因为战马严重缺乏、财力不足和地理位置等各种原因,韩魏楚齐四国的骑军规模一直有限。

    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始到现在不足百年,因为战争非常频繁,骑军的发展速度比较快,尤其武安君,更是把骑军的战斗力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但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局限性,像武安君白起这样逆天的人物还是凤毛麟角,所以在中土内部战争中,骑军始终还是作为步军的辅翼力量来使用,一般都是配合车、步兵深入长驱,或者断绝敌人的粮道,或追杀溃败之军,决战时,或袭击敌人之两翼,或掩袭敌人之前后,虽然它已经成为战场上不可或缺的兵种,但依旧无法撼动步军的绝对主力地位。

    宝鼎的这个建议事实上等于改变了军队的作战方式。

    在曝布、章邯等人看来,塞外大草原上是以野战为主,骑兵决定了战斗的胜负,但在中土,主要还是攻城拔寨,即便是野战的时侯,因为受限于各种各样复杂的地形,骑兵还是无法成为战场上的主力,所以他们的战争理念根深蒂固,始终把骑军放在辅助兵种的位置。

    宝鼎有前世丰富的历史知识,他知道骑军在未来的战争中处于绝对地位,也知道一些骑军的作战方式,所以他想付诸实践,另外从现实考虑,他也需要掌控一支强悍的军队来统一战争的进程。

    历史轨迹在他的努力下改变了,但同时他也推动了这个时代科技的进步,假如他再推动这个时代的军事变革,那么即使历史轨迹改变了,他也有很大的希望在十年内完成统一。统一是他的使命,如果统一进程延迟了,那么在即将到来的南北战争中,中土必定败于匈奴人之手,这是宝鼎绝对不愿意看到的事。

    曝布、章邯等人从战争方式和手段等方面反对宝鼎的军事变革,而甘罗和唐仰、司马昌等人则从财力上予以驳斥。

    养一匹战马需要大量的草料,尤其打仗的时侯,饲料的消耗更是惊人,而饲料大部分来自于粮食。这个时代农耕尚不发达,亩产有限,养人都困难,更不要说养马了,所以中土各国除了秦赵两国因为有北疆这个特殊的地理条件可以适当扩展骑军外,其它各国的骑军规模都不大,确确实实养不起。

    另外还有一个就是人的问题。北虏人自小在马上长大,可以想像他们控马的技术到了何种出神入化的地步,而中土人以农耕为主,用于军事训练的时间有限,即使从小就骑马,也无法和北虏人的控马技术相提并论,那根本就不是一个等级,所以,秦赵燕三国的骑兵大部分都是归顺北虏人,而韩魏楚齐就没有这个条件了,即使有骑军,那也是不堪一击。

    总而言之,反对的理由都很充分,宝鼎的建议无法得到众人的认同。

    然而,出乎众人的意外,这一次宝鼎一反常态,非常固执,坚决要求放弃车兵,把这支军队打造成一支以步、骑联合作战并且具有高度机动性的突击军队。

    “武烈侯,你的理由是什么?”章邯不好落宝鼎的面子,直接责斥他不懂兵事,所以用比较委婉的方式说道,“攻城拔寨的时侯,骑兵的作用肯定有限,这一点毋庸置疑了,我们就说说在平原上正面对阵,这时候一般的攻击手段都是步车联合出击,骑军两翼策应。你在河北作战期间,曾参加宜安决战,桓齮和李牧

    免费电子书下载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