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98部分阅读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98部分阅读

    已经把黄河以北的土地全部丢失,就剩下黄河以南的国土,所以疆域小,人口少,有个十几二十万军队就算不错了,而它的主力都部署在黄河一线防御秦军,所以真正能参加合纵的军队不会超过十万人。

    如此一来,合纵军名义上是各队大集结,其实主力就是楚军。楚国能出多少军队?十万?二十万?三十万?或者更多?春申君当年在楚国权倾一时,说一不二,他在邯郸大战的后期,也就出动了二十万大军救援赵国,。其后两次合纵,每次出兵十万。李园这个令尹能和春申君相比吗?他能说服寿春出动多少军队?

    “赵国能出动多少军队?”李园问道。

    既然由赵韩两国出面合纵抗秦,与秦军激战于中原,那么赵国无论如何也要投入一些兵力。

    “两万到三万左右,最多不会超过五万。”司马尚说道,“这要视河北战场的具体情况再做定夺。”

    “韩国呢?”

    “所有兵力。”张良说道,“韩国五万军队全部出动。”

    “魏国呢?”

    “十万。”公子璋说道,“这是大王的承诺。”

    “楚国呢?”张良小心翼翼地问道。

    “我明天南下寿春,向大王禀奏合纵事宜。”李园说道,“我将竭尽所能。”

    第一卷 崛起 第214章 我要和项燕交手

    第214章 我要和项燕交手

    现今中土各国使者都纷纷赶往齐国临淄,在吊唁君王后的同时,继续稳固与齐国的盟约。

    秦国需要进一步牢固两国的关系以便实施东扩大计,而赵楚韩魏燕五国则心情复杂,既担心齐国这头猛虎下山对他们造成不利,又希望齐国能与他们冰释前嫌加入合纵抗秦的大军。当然了,就眼前中土形势来说,赵楚韩魏燕五国也不期待齐国会加入合纵,他们只祈祷齐国不要趁火打劫,与秦国东西夹击中原就心满意足了。

    对于齐国政局的变化,李园和三位特使的预期都不好,试想一个休养生息了近四十年曾经在中土屡次称霸的东方大国,他们的身体里始终流淌着好战的血液,再加上四十年前那刻骨铭心的血海深仇,齐人怎么可能继续待在老巢里冷漠地关注着这个烽烟四起的大时代?

    四十年前,赵楚韩魏燕实力不俗,他们联合西秦给了这个东方强国毁灭性打击,但他们搬石头砸自己的脚,齐国是毁了,却让西秦乘机崛起,再一次杀进了中原,在短短时间内给了他们沉重一击,导致他们至今没有恢复元气,然而,就在西秦和他们血腥厮杀的时侯,昔日的东方霸主却休养生息了四十年,一个与西秦并肩的强国就此养好了伤口,而君王后的死亡等于打开了猛虎下山的阻碍,赵韩魏楚燕五国就像他们的先祖一样,再一次感受到了来自东方的巨大威胁。

    君王后死亡的时机对齐国来说非常好。在李园和三位特使看来,这或许是天意。

    秦国自武安君死亡,邯郸大败之后,在东方战场上就失去了无坚不摧的锐气,王龁、王陵、蒙骜、桓齮和王翦等人虽然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与关东诸国反复交战,也占据了一些城池和土地,但总体来看,战绩有限,尤其在三次关东合纵军的攻击下,前两次都败于信陵君之手,最后一次虽然侥幸击败春申君,但事实上没有取得任何战果。

    秦国二十多年来,在东方战场上没有取得进展,不过它严重消耗了关东诸国的实力,尤其正面战场上的赵韩魏三国,更是损耗严重,如果没有齐燕楚三国在钱粮等物资方面的援助,恐怕已经无力支撑了,但齐燕楚三国的物资援助是需要金钱购买的,赵韩魏三国的国库基本上已经空竭。

    秦国因为有富庶的巴蜀和荆襄,再加上郑国渠的建成改善了关中耕种的条件,它在持续的征战中顽强坚持了下来,但它同时和几个对手作战,其国力的消耗同样惊人,虽然国库不至于空竭,但它无法支持军队长期作战,而近期在河北战场上的两连败更是给了咸阳沉重一击。

    在齐国休养生息的四十年里,秦国和关东的赵韩魏楚燕五国打得两败俱伤,秦国这位最强悍的勇士鲜血淋漓,赵韩魏楚燕四位悍卒也是伤痕累累,尤其赵韩魏三位难兄难弟更是岌岌可危,这时候养得膘肥体壮的齐国突然在东方站了起来,那么无疑,秦国希望齐国加入搏斗,而齐国呢?它有什么理由继续坐山观虎斗?难道此刻不是它重振雄风的最佳时刻?

    既然对未来的预期非常不好,赵韩魏楚燕五国事实上已经没有选择,只有乘着齐国还没有加入搏斗之前,先把伤痕累累的秦国打倒,然后再联手对抗齐国。当然,这是最坏的估计,形势的发展或许比预期的要好,但谁敢拿王国的生死存亡开玩笑?

    李园合纵态度的坚定,与中土形势的发展有直接关系,但楚国位于中土南方,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它本身的实力很强大,在西北方向可以抵御强秦,在东北方向可以抗衡齐国,在正北方向可以拓展中原,如果楚国不参加合纵,任由西秦和赵韩魏三国打下去,它肯定有机会进入中原腹地,甚至把边境扩张到大河北岸,而这就是寿春大部分贵族反对合纵的主要理由。

    李园合纵的理由严重不足。在楚国大部分贵族看来,他就是牺牲楚国的利益拯救赵国。在这场合纵中,楚国出钱出人,就算打赢了,又能得到什么?当然,李园合纵的理由是收复鄢郢(yan/yg)失地,但问题是,在赵韩魏三国实力不济的情况下,楚国以一己之力能够击败秦国?既然没有把握,那不如养精蓄锐,以便伺机杀进中原腹地,这才符合楚国的利益。

    因此,李园此次回寿春,困难重重,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成功的把握有多大。

    李园的难处,三位特使都知道,而赵韩魏三国因为有上次合纵攻秦失败的教训,对楚国信任有限,尤其现今楚国令尹是赵人李园,一个靠裙带关系和背叛春申君而上台的“小人”,这样的权贵在楚国的处境可想而知,所以对合纵所抱的希望也不大。不过合则互利,分则必败,单打独斗肯定要被西秦各个击破,两害相权取其轻,还是尽量争取合纵吧。

    三位特使于是和李园商议,用什么办法才能以最快速度赢得寿春方面的支持。其次,合纵一旦成功,又用什么计策才能赢得战场上的胜利。

    对于李园来说,他合纵的理由就是夺回鄢郢故土,而收复楚国旧都是几十年来楚人为之奋斗的第一目标。鄢郢大战的失败导致楚国丢了都城,宗庙被毁,这是楚人的奇耻大辱,是刻骨仇恨,所以只要以收复鄢郢故土为理由进行合纵,还是有一定把握,只是因为李园在朝堂上的对手太多,赵人加外戚的身份使得他的合纵之策饱受质疑,他所坚持的就是楚国贵族所坚决反对的,激烈的权力博弈让楚国的国政混乱不堪,任何国策都在博弈中变得面目全非。

    张良提出了以南阳为攻击目标,从武关杀进关中的策略。

    合纵大军屡屡受挫于函谷关下,所以上次合纵军在春申君和庞煖的指挥下,取道大河以北,试图从河东方向杀进关中,但因为楚国战败而走,导致合纵功亏一篑。这次张良同样建议避开函谷关,但取道南阳,如此既符合楚国收复鄢郢故土报仇雪恨的想法,又能打秦军一个出其不意,或许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战果。

    张良的策略当即得到了李园、司马尚和魏璋的赞赏。

    南阳曾是韩魏楚三国之地,如今则是秦国连同关中和西南郡县的要冲之地,还是秦国新贵武烈侯公子宝鼎的封地。打下南阳,不但韩魏楚三国都能收复失地,还能让秦国因为粮草不继而无法在中原持久作战,另外还能乘机重创秦国武烈侯,引起咸阳政局的动荡,可谓一举多得的绝妙好计。

    “不知张卿是否愿意去寿春,助我一臂之力。”李园笑着问道。

    张良稍加沉吟,微微颔首,“令尹所虑,不过是担心合纵的时间因为拖延太长而贻误了战机,我有一策,可迫使寿春不得不尽快同意令尹的奏请,火速集结军队陈兵于边境之地。”

    “何策?”李园问道。

    “刺杀武烈侯,迫使秦国提前出兵攻击中原。”

    李园轻轻皱眉,“张卿,咸阳的政局比我们想像的要复杂。武安君白起死后,老秦人遭到打击,事隔二十多年,白氏和司马氏解禁,老秦人复出重掌军队,此刻武烈侯返回自己的封邑,说明咸阳有压制他的意思,但奇怪的是,秦王又给了他一个护军中尉的武官职,事实上就是任命他为中原战场上的统率。这里面显然隐藏着很多秘密,我们不知道秦王是有意培植他,还是设下了一个陷阱要置他于死地,但后者的可能性无疑更大。假如秦王有意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杀他,那我们现在去刺杀,岂不帮了秦王的忙?”

    “令尹刚才说了,秦军在河北两战两败后,必然吸取教训,把攻击重点放到中原,以攻克大梁,切断齐楚援赵之路。”张良说道,“由此来判断,秦王即使要打击武烈侯,也是用光明正大的手段,所以不论我们是否刺杀武烈侯,秦军都要发动攻击,只不过时间早晚而已。就目前齐国的政局来说,秦国肯定要拖一拖,看看能否连横齐国,东西夹击。此刻时间对于我们太重要了,而杀死武烈侯,必定挑起秦王和老秦人之间的矛盾,秦军攻击时间越迟对他们越不利,所以不出意外的话,武烈侯一死,秦王肯定要下令攻击,以免夜长梦多出现无法控制的意外之事。”

    李园沉思不语。

    司马尚和魏璋异口同声支持张良的刺杀之计。武烈侯的崛起对关东诸国来说不是一件好事,那意味着老秦人再次控制军队,而关东人因为害怕武安君而畏惧老秦人,大家都不想看到自己的对手是野蛮和血腥的老秦人。武安君当年杀死了多少关东人?每战必胜,每战必屠,尤其长平一战,传言坑杀四十万降卒,这太恐怖了,根本不是人干的事。

    “张卿打算去南阳?”李园问道。

    张良拱手为礼,“我的能力有限,即使去了寿春也帮不到令尹,倒不如去南阳刺杀武烈侯。”

    李园考虑良久,点头答应了,“我等你的好消息。”

    第二天,李园与魏璋、司马尚南下赶赴京都。

    当李园渡过淮水,抵达都城的时侯,巴蜀巨贾琴氏的车队正沿着淮水急速飞驰。一路上公子宝鼎以普通卫士的身份混在车队中,二十名墨者剑士同着黄衣黑氅,寸步不离左右。

    这一日琴氏家主弃车登舟,宝鼎、墨者剑士和部分劲督卫随同上船,顺水而下。

    琴氏家主毕竟是年轻貌美的寡妇,出行在外,卫士女婢不离左右,戒备森严,宝鼎当然不敢随意接近以免暴露了身份。登船之后,在唐老爹的安排下,宝鼎和五名剑士护卫主舱,这才与隗清有了见面的机会。

    隗清看到宝鼎脸上的假胡子,忍不住掩嘴而笑。

    “是不是太过英俊了?”宝鼎正襟危坐,一边手抚长须,一边得意洋洋地问道。

    隗清没想到他来了这么一句,当即娇笑出声。唐老爹正在沏茶,闻言也是哈哈大笑,“何止是英俊,可以说是玉树临风、风流倜傥啊。”

    “谬赞谬赞。”宝鼎拱手致谢。

    “哪里英俊了?”隗清勉强止住笑,指着他的脸说道,“你面相稚嫩,却长着一大把胡子,太过怪异,明眼人一看就会怀疑,晓得无?”

    “真的?”宝鼎转头望向唐老爹,“老爹是否有同感?”

    唐老爹给两人上了茶,目光在宝鼎的脸上很注意地看了一下,摇摇头,“难道我老眼昏花了?”

    “老爹……”隗清娇嗔叫道,“你不是老眼昏花,你是怕得罪了武烈侯,不敢说实话。”

    “姐姐,我是个睚眦必报的小人吗?”宝鼎佯作不满地拍拍案几,“老爹,快说实话。”

    唐老爹左右看看,猛地转身就走,“我想起来了,我还有件事没做。”一溜烟消失了。

    宝鼎和隗清互相看看,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宝鼎故意叹了口气,“现在想见姐姐一面太难了。原以为一路上可以与姐姐说说话,聊聊天,谁知几天下来,连姐姐的影子都没有看到。”

    “你想死在楚国?”隗清不满地瞪了他一眼,“我整天提心吊胆,就怕你暴露了。你知道你这颗头颅值多少钱?就算把我琴氏全部赔进去也不够啊,所以姐姐求你了,你若想平平安安回去,就老老实实听姐姐的安排,晓得无?”

    宝鼎笑了起来。他现在心情非常好,可以用心花怒放来形容,他从没有想到自己还有这样的机会与隗清独处。两人之间的关系随着彼此共享的秘密越来越多,尤其在骊山行宫情急之下的一番拉扯之后,突然变得非常亲近,那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愉悦,温馨,恬谧,让人陶醉。宝鼎不知道隗清是不是有同样的感觉,但他从隗清的眼神里可以看到,隗清愿意亲近自己,只不过保持着相当的距离,而这段距离让自己不敢有丝毫的放肆,即便在口头上也不敢表现地过度亲昵。

    “几时可以抵达寿春?”宝鼎主动转移了话题。

    “郢,楚国的都城叫郢,而不是寿春。”隗清笑容渐敛,正色说道,“你到了寿春,千万不要说错,这很重要。”

    宝鼎笑笑,“这是楚人的忌讳?”

    “当然,这代表着楚人的血泪,楚人的耻辱。”隗清说道,“对于楚人来说,最大的心愿就是击败秦人,夺回旧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就是楚人的誓言。”

    宝鼎脸上的笑容顿时消失。楚人最终实现了这个誓言,灭亡大秦的就是楚,但自己既然重生而来,就绝不会让楚人灭亡大秦。今年的中原大战,必定让楚军遭遇重创,继而加快统一的进程。

    “明天上午,我们就可以抵达郢。”隗清看到宝鼎的神色忽然变冷,意识到自己那句话说得不恰当,于是主动告诉了宝鼎需要的答案,“楚国把都城迁到寿春的时间不过数年而已,期间考烈王驾崩,春申君被杀,朝局动荡不安,导致王宫和都城的扩建数次停顿。今日的楚都繁华不再,更谈不上高大雄伟,所以……”隗清停顿了一下,柔声说道,“一言一行都要注意,万万不可刺激楚人。”

    宝鼎郑重点头,“既然明天抵达郢,姐姐是否可以把夫人的帮助告诉我?”

    “夫人的父亲是楚国的阳文君,现为楚国左尹。”隗清说道,“夫人的祖父是顷襄王的嫡次子,考烈王的弟弟,爵封阳文君,年轻时就病故了。当初考烈王还是太子的时侯,在秦国做质子,娶了秦国公主。今日大秦的丞相昌平君就是他的儿子。顷襄王病重之际,楚人考虑到秦国未必放回太子,遂打算立阳文君的儿子继承王位,但春申君却想方设法让太子冒充信使逃回了楚国,继承了王位。”

    “考烈王并没有因此而报复阳文君一脉,相反委以重任。夫人的父亲不但承袭了阳文君的爵位,还一直在朝中为官,官至左尹。”隗清说到这里黛眉轻蹙,声音突然变小,“太后说,春申君被杀一案,其背后的主谋就是左尹阳文君。”

    宝鼎凝神细听,面无表情。

    “在楚国,反对合纵,主张连横的就是这位左尹阳文君和司马彭城君。”隗清继续说道,“楚国大贵族中,除了宗室,就是‘屈、昭、景”三大权贵,其次就是项氏和庄氏了,楚人一般叫他们五大显贵。五大显贵同处朝堂,各成一派,斗争激烈。彭城君就是昭氏的世袭封君爵,主掌楚政,权势非常显赫。”

    “支持合纵的又是谁?”宝鼎问道。

    “令尹李园,上柱国临武君和柱国项君。”隗清说道,“临武君是景氏的世袭封君爵,景氏上一代就是楚国名将景阳,这一代的景缨也是功勋卓著的大将。项君则是项氏的世袭封君爵,这一代项君就是淮水以北的楚军统率项燕。”

    “项燕?”宝鼎听到这个熟悉的名字,脸色顿时为之一变,难道我要和项燕交手?

    第一卷 崛起 第215章 楚都谋划

    第215章 楚都谋划

    武烈侯的安全至关重要,这次如果不是因为老太后和秦王夫人的委托,琴氏无论如何不敢承担如此大的风险,所以隗清把楚国朝堂上的事情简要述说了一下后,便主动催促宝鼎离开卧舱。

    宝鼎听到项燕的名字后,心神有些乱了。他没有想到楚军淮北统率是项燕,更没有想到项燕和李园竟然在合纵一事上立场一致,这样一来,自己在中原战场上的最强对手就是这位历史上为楚国战斗到最后一刻的骠悍老将了,而未来他的儿子项梁和孙子项羽将成为埋葬大秦帝国的掘墓者。宝鼎为自己最初的盲目乐观而羞愧,他意识到自己一厢情愿地改变历史轨迹的做法可能让大秦的统一大业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隗清的迷人魅力突然间消散了,宝鼎本来就忐忑不安的心陷入了厚厚的阴霾之中,对未来的信心也开始动摇。我凭一己之力能够击败项燕,击败合纵军?这未免太过自大了。

    琴氏抵达寿春,楚国巨贾猗顿氏派人迎接。这是一次普通的商贸往来,但琴氏家主不顾车马劳顿,亲自赶赴楚都,显然负有重要使命。

    猗顿氏在寿春城外有庄园。琴氏受邀入住。猗顿氏老家主设宴给隗清接风洗尘。席间隗清说明了来意,买粮买布,大量收购各种物资。理由是根据咸阳宫的消息,秦王政野心勃勃,打算在未来几年连续攻打河北,有心依仗国力上的优势把赵国活活拖垮。另外,匈奴人崛起于大漠,威胁秦国北疆,未来秦军极有可能两线作战,粮食布帛等物资肯定严重短缺,此刻囤积这些物资必将获得丰厚利润。

    猗顿氏有同感。西秦现在是中土疆域最大的诸侯国,年轻的秦王又有雄心壮志,可想而知未来战争的频繁。战争是中土商贾积敛财富的源泉,低价囤积战争物资,高价卖给战争双方,财富可以在短短时间内飞速增长。猗顿氏随即决定抓住这个发财的机遇。

    中土各国的巨贾都囤积有粮食和布帛等物资,相比起来,囤积这些物资远比把金银财宝埋在地底下更为安全,但粮食放久了会变质,布帛放久了会腐烂,所以囤积的物资也要频繁流动才能不断赚取利润。现在琴氏要高价大量购买,猗顿氏当然愿意卖。

    两家随即商量具体细节。琴氏希望能够与猗顿氏长期合作,只要猗顿氏有的卖,琴氏就一定买,价格好商量。这其实就是变相唆使猗顿氏在楚国大量收购囤积粮食和布帛等物资。

    猗顿氏与齐国田氏关系密切。当初猗顿氏以玉起家,后来靠贩盐致富,成为楚国第一巨贾,归究起原因就是得益于与齐国田氏的合作。只要把猗顿氏诱进这个发财大计,猗顿氏肯定会拉上田氏,如此齐国巨贾也就跳进了这个“陷阱”。

    假以时日,秦国把不能当饭吃当衣穿的金银财宝都变成了粮食和布帛,那实力就强悍了,一旦横扫六国统一了中土,不论是金银财宝还是粮食布帛等物资,都将统统变成秦国的财富。

    谁会相信秦国统一中土?没有人相信,尤其这些巨贾,他们的背后都是大权贵,或多或少影响着中土政局的发展。他们要想发财,就得依靠战争,假如中土统一了,他们到哪赚钱去?又如何发家致富,如何生存?在他们眼里,中土永远是列国争霸的局面,没有统一的可能,所以他们毫不犹豫地跳进了这个陷阱。

    双方合作愉快,把盏言欢。

    第二天,琴氏由猗顿氏陪同,进城拜会一些老朋友,而左尹阳文君熊岳就是第一个要拜会的大权贵。左尹到王宫议事去了,不过琴氏家主身份特殊,巴蜀隗氏和楚国宗室是世代姻亲,隗清与阳文君的女儿又是闺中密友,所以阳文君的夫人闻讯之后,非常高兴,急忙叫家老把隗清迎进了内府。

    老夫人见到隗清之后,迫不及待地问到了女儿的情况。隗清--了,并奉上公主的家书。

    “秦王为何至今不立后?”老夫人最为关心的就是这件事,虽然她也知道一些咸阳宫的内幕,但秦王亲政九年了,迟迟不立后,实在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王国后、储的确立直接关系到王国的兴衰存亡,此等大事秦王竟然视如儿戏,任谁都觉得不可思议。

    隗清苦笑无语。她没办法解释,也解释不清,谁也不知道秦王政心里的真正想法。

    “太后身体如何?”老夫人看到隗清尴尬,随即转移了话题。

    隗清详告华阳太后的近况,字里行间透漏出深深的担忧。华阳太后一旦薨亡,立后立储的事基本上就是秦王说了算,那楚国公主在咸阳宫的前景就愈发黯淡了。

    “你离开咸阳的时侯,太后可有嘱托?”老夫人又问。

    隗清等得就是这句话了,“太后说,武烈侯已经做出了承诺。”

    老夫人面色一紧,欲言又止。天下人都知道武烈侯复杂的背景,他的背后其实就是秦国老秦人一系,他有大秦军方的鼎力支持,这样一个显赫宗室权贵做出的承诺,当然需要条件。那么,武烈侯提出了什么条件?这个条件和楚国又有什么关系?不过这个问题老夫人不能问了,事关国事,她该回避的就得回避。

    老夫人把隗清留了下来,盛情款待。

    晚上,阳文君从王宫返回,疲惫不堪。今天朝议的唯一内容就是合纵还是连横。令尹李园极力促成合纵,并拿出了具体计策,而阳文君则极力反对合纵,坚持连横之策,坚持与秦齐结盟,与赵韩魏燕四国虚于委蛇,只待西秦与赵魏韩三国打得两败俱伤之际,果断北上中原,拓展疆土,在未来的中原争霸中抢占先机。

    楚国与秦国开战,坐山观虎斗的就是赵韩魏三国,而楚国得不到任何好处,劳民伤财而已,这从考烈王和春申君三次参加关东合纵一事中就可以清晰地证明这一点。考烈王和春申君好不容易死了,阳文君以为自己可以控制国策的走向,谁知李园这个家伙又蹦了出来,继续走春申君的合纵之路,这令坚持连横的楚国贵族们非常恼火。

    隗清的到来让阳文君的心情更加沉重。假如楚国参加合纵,以合纵军主力的身份攻打秦国,必定与秦国反目成仇,那么这几年来与秦国重修旧好的努力全部白费,这导致楚国的称霸之路更加艰难,强国之梦更是遥遥无期。

    西秦以血腥而野蛮的征伐逐渐走向了强大,东方的齐国则关起门来休养生息了四十年,唯独楚国的国策反复无常,导致楚国日益衰落。

    楚顷襄王时代,先是连横于秦,联手抗衡中原诸国,但鬼差神使,顷襄王被一位擅长以弱弓射雁的纵横家说服了,毅然决定合纵抗秦,血洗前耻,结果秦军呼啸而至,仅仅三年时间,楚人便丢掉了宛、鄢、西陵和都城郢,甚至连夷陵的祖庙都给一把火烧掉了,最后被迫迁都至陈。

    无奈之下,顷襄王再度与秦议和,以连横之策来赢得恢复元气的时间。谁知考烈王上位,春申君做了令尹后,再度改连横为合纵。这时候秦国武安君死了,秦军东征的步伐也停下了,关东诸国的三次合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战绩,但均没有突破函谷关给秦国以致命打击,相反,这种你来我往的拉锯战严重消耗了参战各国的国力。

    楚国本想利用合纵之策收复失地,报仇雪恨,强国争霸,但一次次的无功而返不但让楚国没有实现目标,反而大伤元气,白白浪费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假如考烈王和春申君坚持连横之策,像齐国一样关起门来休养生息,那么到了今天,楚国的国力也足以与秦国抗衡了。

    考烈王和春申君都是长寿的主儿,就是死不掉,好不容易考烈王死了,楚国贵族立即杀了春申君,然后再用连横之策。秦王政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迎娶了楚国公主,双方的关系逐渐改善。这才过了几年,国策又要反复了,不知死活的人又要合纵了,但回头看看历史,合纵给楚国带来了什么?为什么这些人就是不吸取教训,非要把楚国折腾完了才罢休?

    阳文君不顾疲倦,马上召见隗清,询问咸阳政局。

    隗清也不多言,恭敬递上公主的密信。在这份密信里,阳文君的女儿有选择性地透漏了老太后的全盘布局,其意思就是武烈侯已经做出承诺,但老太后恐怕不久于人世,楚系若想继续控制朝政,必须给武烈侯以助力,双方联手才能实现目标。这个目标实现了,秦国与楚国才有可能维持长久的和平。为此,楚国也要积极配合,而首要目标目标就是杀死李园,驱逐坚持合纵的权贵,让坚持连横的贵族牢牢把持朝政。

    阳文君烧毁了密信,凝神沉思。目前的局面和十年前的局面非常相似。当时楚国贵族也是得益于秦国楚系外戚的配合,才在战场上击败了春申君,迫使考烈王罢黜了春申君,然后才把国策扭转了过来。历史又要重演了,而阳文君别无选择,为了楚国的利益,他不得不再一次痛下杀手。

    “你是否全权代表武烈侯?”阳文君问道。

    隗清摇头,“我仅仅是个信使。”

    “那你可以回复武烈侯,我想与他面谈。”

    隗清面露难色,“武烈侯亲赴郢都?没有秦王的命令,他根本不敢离开封邑。”

    “他是个刺客。”阳文君淡然笑道,“我相信他有办法。”

    隗清摇头,“他是武烈侯,不是刺客。”

    阳文君的眉头皱了起来,“形势对他非常不利。合纵军一旦展开攻击,南阳极有可能是第一目标,他拿什么来抵御几十万合纵军的攻击?南阳丢了,封邑陷落,他难辞其咎,不死也要流配边疆。你把我这句话带给他,如果他怕死不敢来,那就算了。”

    隗清面色如常,但眼里掠过一丝恼色。阳文君未必太过自负了,现在到底谁求谁啊?

    “武烈侯是中原战场上的秦军统率,他绝无可能亲自赶赴郢都。”隗清不得不郑重提醒阳文君。

    阳文君笑笑,“有些事我只能和他谈,有些秘密也仅限于我和他知道。”

    隗清迟疑了片刻,问道,“当年……”

    “当年的秘密没人知道。”阳文君笑道,“吕不韦已经死了,我虽然还活着,但我已经忘记了当年的秘密。”

    隗清不敢再说什么,躬身告退。

    楚国朝堂上的争论越来越激烈,但太后明显倾向于连横之策,这让李园、景缨等人一筹莫展。

    这天,左尹阳文君主动宴请赵国使者司马尚和魏国使者公子璋。少师残月奉命到左尹府献舞。宝鼎在她的掩护下,悄然进府,然后由家老带着走进了一间幽静的小院。

    宴会于深夜结束。少师残月被老夫人请到了内府,闲话家常。

    阳文君匆忙赶到小院,与宝鼎稍加寒暄后,直接进入正题。家老端上茶水,然后掩上门,站在小院门口。

    “秦军主力在哪?”阳文君开门见山,直指要害。

    “当然在河北。”宝鼎说道,“在咸阳看来,关东合纵成功的可能并不大。”

    “你们今年还要打河北?”

    “我与咸阳的意见相反。”宝鼎说道,“若要攻克邯郸,再好的办法还是先拿下中原,切断齐楚两国对赵国的援助之路,然后重兵包围邯郸,在粮草可以就地补充的情况下,长期攻打,必能活活拖死邯郸。”

    “中原有多少军队?”

    “足以抵御合纵军的攻击。”

    “那你如何击败合纵军?”

    “先弱后强,各个击破。”

    “假如你败了呢?”

    “所以我来了。”宝鼎笑道,“如果没有你的承诺,我绝不会和楚军决战,更不会和项燕对垒两军阵前。”

    阳文君稍加沉吟,又问道,“拿下韩国之后,你是否继续攻打魏国?”

    “当然。”

    阳文君摇头,“如果你要打魏国,我必然出兵,因为魏国是我楚国的屏障。”

    宝鼎笑了起来,“我不打魏国,就无法阻止楚国支援赵国,除非你给我一个承诺。”

    “李园不死,我这个承诺没有任何意义。”

    宝鼎脸上的笑容更浓了,“你准备好了吗?谁来做楚王?”

    阳文君的神情依旧冷峻,心跳却不由自主地剧烈起来。眼前这个年轻人果然厉害,他怎么会估猜到我的计策?

    宝鼎暗自冷笑。历史轨迹的确是在变,但有些轨迹即使有所变化也十分有限。楚王毕竟年幼,太后最信任的人还是自己的兄长李园,即使合纵军打败了,太后也不会杀了李园,最多降他的官职爵位。当前楚国朝堂矛盾的焦点是国策,不同的国策形成不同的阵营,李园显然得到了楚国军方的支持,所以阳文君这次杀不了他,不过可以乘机打击他的阵营,把令尹的位置和军权抢到手,那接下来阳文君就能控制大局,并伺机换一个大王了。

    “我可以在战场上击败李园,但你必须给我一个承诺,而且你也有能力给我一个承诺。”

    阳文君考虑很久,终于点头,“好,我给你一个承诺。”

    “一个承诺不够。”宝鼎说道,“你想要魏国,但又腾不出手,而魏国的存在可以确保齐国支援邯郸,这对我攻击赵国非常不利,所以你要再给我一个承诺,承诺对齐国形成钳制,迫使它不敢支援赵国。”

    “这根本不可能。”阳文君当即说道,“赵国是齐燕的屏障,一旦秦军打到邯郸城下,齐燕两国必然予以救援,即使不出兵,也会在钱粮上予以援助。”

    “楚军败于中原,李园罢相,出任令尹的必然是你。”宝鼎说道,“那时候你可以出面连横,秦楚齐三国连横,将来中土就是三足鼎立,这对我们都有利。”

    “你以为齐国会答应?”阳文君嗤之以鼻。

    “你凭什么断定齐国不会答应?”宝鼎笑道,“魏国就算是你楚国的地盘了,我再在河北划一块给齐国,如何?仗我来打,土地我们三家分,这个条件能不能满足齐国?”

    阳文君犹豫了一下,“你能做主?”

    “当然。”宝鼎笑道,“如果这点小事我都不能做主,我来干什么?”

    “那么你对华阳太后的承诺呢?”

    “我首先要在中原战场赢得胜利,否则我拿什么威胁咸阳?”宝鼎笑道,“你所需要的,无非是秦王立后立储,以确保未来秦楚联盟的稳定,但这也是我所需要的,我甚至比你更急切。”

    阳文君微笑点头,“那好,我们来说说细节。”

    半个时辰后,家老带着宝鼎走出了小院。与此同时,少师残月告别了老夫人,带着优伶乐工离开了左尹府。

    第二天,琴氏家主带着车队离开寿春,急速返回南阳。

    第一卷 崛起 第216章 要性命也要财富

    第216章 要性命也要财富

    淮水北岸,马车辚辚,战马飞驰,琴氏车队风驰电掣,速度极快。

    琴氏家主下令,乘着皓月当空之际,连夜赶路。宝鼎已经暴露,危险性大大增加,虽然阳文君不会背信弃义,但楚国朝堂争斗激烈,谁敢保证阳文君的身边没有潜伏的敌人?阳文君也有同样的担心,巴蜀隗氏与他家关系密切,隗清的到来必然引起楚人的关注,宝鼎的形迹随时可能暴露,所以他嘱咐隗清火速回国,并暗中派人一路关照,以防不测。

    宝鼎坐在轺车里,望着车外朦胧的月光,眉头紧皱,心事重重。

    唐老爹与其同车,看到宝鼎愁眉不展,以为此行不顺,于是在车队休憩的时侯,悄然与隗清换了车。隗清给宝鼎带了些干粮。宝鼎食不知味,吃了两口就扔下了。

    “你是不是担心残月?”隗清戏谑道,“既然担心她,那你离开寿春的时侯就应该带上她。”

    “她要去陈。”宝鼎没有心情开玩笑,随口回了一句。

    “她还是坚持刺杀李园?”

    宝鼎点点头,“她一门心思要报仇,这次不但有南墨为后盾,还得到黑冰的暗中帮助,她认为成功的机会非常大,不愿放弃。”

    隗清叹了口气,“如果换做是我,我也会不顾一切,这个血海深仇岂能不报?不过我觉得你无须担心,南山子和宗越肯定会掌握分寸。”停了一下,她蹙眉问道,“你为什么不直接下令放弃刺杀?你到寿春的使命已经完成,楚人很快就要在合纵一事上达成一致,这时候还有刺杀李园的必要吗?”

    “当然有必要。”宝鼎说道,“这表明大秦害怕合纵,有心阻止或者拖延合纵,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快合纵的速?br />好看的电子书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