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到王国的安危,为此君王不得不与他妥协。君王和封君相抗衡的事情在中土屡见不鲜,中土四大公子都是这样的强悍封君。
老太后的谋划就是把宝鼎打造成这样的强悍封君,等到那一天,秦王政就不得不向楚系妥协,以换取楚系的支持,而楚系支持他的条件不仅仅是重新复出,还包括立后立储。于是一场兄弟阋墙的厮杀就开始了。结果如何,老太后无所谓,不管是秦王政败了还是公子宝鼎败了,只要秦国大王的身体里流淌着楚人的鲜血,只要咸阳宫里还有一位熊氏楚人太后,那老太后的目的就达到了,历史使命就完成了。
公子宝鼎的深厚背景决定了他的双重身份,他是宗室贵族,同时也代表着老秦人的利益,代表了军功贵族的利益,这使得他在立后立储上必然要以老秦人的利益为重,所以当初他曾与楚系外戚针锋相对,极力劝谏秦王政立老秦人之女为王后。这个立场公子宝鼎绝不会改变,所以他和楚系始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利益矛盾。
老太后是否相信公子宝鼎的誓言?当然不会。老太后代表的是整个楚系的利益,正如宝鼎代表的是宗室贵族和军功贵族的利益,当形势发展到一定时侯,老太后和公子宝鼎都将失去自我,完全屈从于整个利益集团的利益需要。
公子宝鼎的誓言起到的唯一作用就是让双方暂时搁置了冲突,楚系和老秦人都赢得了重新布局的时间。这就足够了,老太后非常满意,老秦人也没有因此责怪宝鼎,未来的事未来再说,权力场上向来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双方这次合作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就是老太后。老太后一旦薨亡,局势必将再变,而老太后给楚系的建议就是坚持既定策略,先把宝鼎扶起来,让宝鼎与秦王政形成对抗。但秦王政不会视若无睹,他也会凌厉出击,形势如何变化,各方都无从预测。
为此,老太后不得不想方设法抢先完成布局,而完成布局的唯一办法就是让秦王政立后立储,立楚国公主为王后,立长子扶苏为储君。
同样,公子宝鼎也不得不想方设法抢先完成布局,而他完成布局的唯一办法要么是尽快返回咸阳,要么进入河北战场作战,也就是说,他要利用老太后最后的权势,把一件绝无可能的事变成可能,那就是拿到灭亡赵国的功勋。
赵国灭亡了,秦王政的个人威望必将无限制膨胀,而公子宝鼎假如错过了这个谋取功勋的良机,一直被困在南阳,那他不要说返回咸阳了,就连与秦王政抗衡的资格都没了。没有功勋,没有威望,公子宝鼎哪来的实力?没有实力,岂不就是砧板上的肉?
“你一定能活到那一天。”宝鼎信心十足地说道。
老太后高兴地笑了起来,“如果我能活到那一天,我就去南阳,我要亲眼看你加冠礼,亲眼看你把夜郎国的公主娶回家。”
老太后这句话等若拒绝了宝鼎重返咸阳的要求,但老太后肯定地告诉宝鼎,楚系会一直支持宝鼎,扶持宝鼎。
宝鼎开心不已,当即握住老太后的手,“那我们一言为定,击掌为誓。”
“你这孩子……”老太后笑道,“只怕我想去,但身体不允许,再说还有大王,如果大王不同意,我怎么去啊?”
宝鼎急忙哀求,甚至“厚颜无耻”地直接说出了目的,“你不去南阳,我怎么回来啊?”
老太后非要去南阳给公子宝鼎加冠礼,娶孙媳,假如途中薨亡,秦王政势必背上“不孝”的罪名,所以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变相的威胁,逼着秦王政把公子宝鼎召回咸阳。公子宝鼎在南阳待了两年,权力财富都不要,还成功杀出了敌我双方设下的重重包围,功劳有了,声誉有了,羽翼也基本上丰满了,至于才智更是高绝了,回咸阳理所当然就要重用,就要进入中枢,如此则顺利拿到了灭亡赵国的功勋,如此才拥有与秦王政继续抗衡的资本,否则灭赵之后,秦王政一脚就把宝鼎踩下去了。
老太后亲昵地拍拍宝鼎的后背,“如果我去不成的话,就让王后、储君代我去,你看如何?”
宝鼎脸上的笑容顿时有些僵硬。之前他估猜到这场事关双方未来几年布局的谈话非常艰难,也想到了老太后可能以立后立储来要挟,但当他真的听到这话从老太后的嘴里说出来,还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老太后就是老太后,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看透了权力场,她根本不相信誓言,她只相信利益。
秦王政不立后不立储,这是帝国历史中最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秘密之一,而这显然是秦王政最大的禁忌之一,如果自己与楚系联手迫使秦王政立后立储,事实上就是与秦王政为敌,这个后果太严重了。虽然自己已经决心与秦王政抗衡,但前提是自己的实力要足够强大,否则这种抗衡就是找死,然而,老太后把自己的心思摸得很准,她就是要逼着自己现在就与秦王政反目成仇,这样将来秦王政必定与自己兵戈相见,不死不休。兄弟阋墙,两虎相争,渔翁得利的就是楚系,如此楚系的目的达到了,而秦王政和自己都在这场政治博弈中成了输家。
“这需要时机,非常恰当的时机。”宝鼎说道,“否则弄巧成拙,不堪设想。”
老太后叹了口气,“我还能活多久?老天爷当真会可怜我,再给我几年的寿命?”
宝鼎知道老太后时日无久,所以才急于布局,以免错失良机,但老太后的条件开出来了,秦王政不立后不储,她对宝鼎的扶持也就仅限于目前的合作,这符合楚系的利益。宝鼎苦叹。老太后不知道她自己的寿命还有多长,更不知道她死后赵国就灭亡了,所以她根据自己对未来的判断做出了决策,而事实上这个决策是错误的,无论对楚系还是对公子宝鼎,都是有害无利之局。
宝鼎能说什么?就算他告诉老太后,赵国还有三年的国运,老太后会相信?退一步说,就算自己答应了老太后,但这事需要时机,而这两年显然没有合适的时机,这两年的当务之急是阻止秦王政在财经制度上的变革。相比起来,阻止国策变革比逼迫秦王政立后立储要重要的多,因为一个事关未来帝国的命运,事关本利益集团的共同利益,而另一个则仅仅有利于楚系而已。
宝鼎陷入沉思,良久,他说道,“我需要一场胜利。”
战场上的胜利代表着功勋,功勋代表着实力,实力则代表着公子宝鼎在国政上有更多的话语权,可以对咸阳宫形成一定的威胁,从而迫使秦王政做出一定的妥协。
老太后想了很久,目光渐渐变得坚毅,显然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春申君死于何人之手?”老太后问道。
“李园。”
“以李园一己之力,杀得了春申君?”老太后又问道。
的确,李园一个赵人在楚国发展本身就非常困难,他的实力无论如何不能与执掌楚国大权二十多年的春申君相比,但事实是,李园在楚国考烈王刚刚驾崩,新王刚刚继位,国内形势极度不稳的情况下,竟然把春申君杀了,然后又把春申君给灭族了,他哪来如此大的实力?谁给李园以强有力的支援?
宝鼎豁然省悟。春申君不是李园杀的,是楚国的那帮贵族们杀的,李园不过是那些阴谋者手中的棋子而已。春申君执掌楚国大权二十多年,权倾朝野,他要干一番大事业,必然要损害楚国贵族们的利益,这是必然的事。
春申君曾三次参加合纵攻打秦国,他是大秦的敌人,大秦必欲杀之而后快。大秦由楚系外戚掌权,在对外策略上,必然要考虑结盟楚国。秦要灭赵,首先要连横,断绝关东诸国的合纵,所以齐楚燕都是大秦要连横的对象。秦国若要结盟楚国,首先就要杀死春申君。
昌平君熊启是楚国考烈王的庶子,这种特殊关系必然导致大秦楚人和楚国贵族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双方都有诛杀春申君的意愿,当然一拍即合。
春申君第三次合纵攻打秦国,在函谷关下突然听说国内政局不稳,军心顿时大乱,正好吕不韦发动袭击。春申君大败,回国后即被罢免了令尹一职。接着,考烈王驾崩,春申君被杀,春申君在楚国的势力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李园算个什么东西?一个没有根基的外戚而已,一个被楚国贵族玩弄于股掌的小人而已。诛杀春申君的罪名由他背了,但楚国的大权是不是就被他控制了?显然不是。这从几年后楚国的政变就能看得出来,楚国国内的贵族势力非常强悍,熊负刍弑君篡国,把楚王熊悍、太后和令尹李园斩尽杀绝。
老太后一句话提醒了公子宝鼎,让他对楚国的政局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
这次关东诸国能否合纵,关键不在于李园的决策,而在于楚国贵族们的态度,但楚国贵族们现在应该没有心思合纵救赵,而是正在寻找机会诛杀李园,发动一场政变,从而把楚国的大权牢牢控制在他们手中。
这种形势下,楚国参加合纵的可能大不大?即使参加了,又会出动多少军队?会不会发动攻击?
宝鼎将心比心,假如自己是李园,这时候肯定万分谨慎,以免重蹈春申君的覆辙,但楚国的贵族呢?假如他们决定利用这次机会杀了李园,那势必支持合纵。从咸阳来说,如果决心把自己踩到脚底下,当然也会暗中鼓动楚国贵族们支持合纵,如此,合纵必成,合纵大军必定呼啸杀来。
宝鼎最初的谋划是刺杀李园,阻止关东诸国的合纵,现在迫于老太后的逼迫,不得不寻求在南阳打一仗,获得一场胜利,而要获得这场胜利就需要楚系的鼎力支持。老太后考虑良久,同意了,但不是公开支持,而是背后支持,这种支持来自楚国内部,也只有楚系的人才能做到。
“如果关东诸国合纵成功,你有多大的把握击败他们?”老太后又问道。
宝鼎摇摇头,“我只有一个人,一柄剑。”
老太后微微点头,“一个人,一柄剑,也能创造奇迹。当年吕不韦可以在函谷关外击败合纵军,你当然也能在南阳击败合纵军。”
宝鼎笑了起来,“绝不辜负太后的厚望。”
有了老太后这句话,宝鼎心里就有底了,他破开南阳死局的办法就有了。秦王政给他设了个死局,他跳进去了,但破不了,既然破不了,那就将计就计,干脆与合纵军打一仗。本来这一仗不能打,他手上没有军队,必输无疑,但老太后毅然出手,故技重施,决心调用楚人的力量,与楚国贵族内外联手,就像当年击败春申君一样击败李园。
此策对楚国贵族来说,求之不得;对公子宝鼎来说,则是再创奇迹,再建功勋;对楚系来说,则可以让公子宝鼎为他们冲锋陷阵,逼迫秦王政立后立储,完成整个布局,赢得未来权力博弈中的先机,尤其重要的是,即使老太后一个多月后薨亡了,这个计策还是一样执行,不会影响到整个谋划。
老太后笑笑,问道,“知道吕不韦为什么被赶出了咸阳?”
吕不韦背叛了楚系,这是楚系置他于死地的重要原因。老太后显然是以此来告诫公子宝鼎,要然诺仗义,不要背信弃义出尔反尔。
宝鼎刚想回答,老太后摇手阻止了,继续问道,“知道长安君为什么兵变失败?”
长安君的屯留兵变是个彻头彻尾的阴谋,当然要失败,而未来的南阳大战也是个阴谋,而且还是阴谋中套阴谋,其中的风险太大,一旦战败,宝鼎就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所以双方的信任非常重要,而这种信任是建立在共同策划的阴谋上,假如公子宝鼎背弃诺言,楚系肯定要像当初击杀长安君、赵太后、嫪毐和吕不韦一样,毫不留情地击杀宝鼎。当然,秦王政不会拒绝楚系的“礼物”,楚系依旧可以安然无恙。
老太后望着宝鼎的眼睛,慢条斯理地说道,“你应该知道,当年你外祖父武安君深得宣太后的信任,他和穰侯,和我祖父的关系都非常好。老秦人和楚人齐心协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假如宣太后再活十年,大秦或许就能吞并了关东六国,一统四海。”
“我是没有机会看到那一天了,但你有机会,你如果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肯定会成为第二个武安君,替大秦打下一片大大的疆土,完成大秦人一统中土的宏图大志。”
“南阳就是你的崛起之地。”老太后说道,“你要站在高处,把眼光放得更远一点,放到十年二十年之后,放到大秦一统四海之后。”
宝鼎没有听懂。我的眼光还不够长远?我殚精竭虑,日夜思考的不就是帝国的未来吗?
“周武王灭商,分封七十一诸侯,其中姬姓五十三国。”老太后似乎有些疲倦了,慢慢闭上眼睛,细声慢语地低声说道,“周传世八百年,至今为止,七十一国仅存七国。等到大王和你们一统四海,中土万里疆域尽归我大秦,到那时,秦王是不是应该效仿周武王,分封诸侯?”
宝鼎骇然心惊,心跳骤然激烈,强烈的窒息感让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当年宣太后就是这样说的,一统四海后,因为疆域太大,不易治理,要分封诸侯,最起码要分封同宗诸侯王。穰侯和我祖父,还有你外祖父,还有朝堂上的很多君侯,公卿大臣们,都同意宣太后的说法。宣太后不在了,一切都变了,当初附议宣太后分封诸侯的君侯们放逐的放逐,诛杀的诛杀,咸阳一片血雨腥风。”
“大王亲政,长安君、长信侯瞬即倾覆,其后就是文信侯吕不韦。吕不韦主政的时侯,也曾建议统一之后,分封同姓诸侯王,然后,他就被赶出了咸阳。”
“武烈侯,站得高,看得才远。”老太后的声音越来越小,“大秦的君侯站得都很高,但目光短浅者太多,所以一个接一个地灰飞烟灭了。你要好好想想,想通了,想明白了,想出主意了,才能好好活着。”
宝鼎冷汗淋漓,呆坐无语。这就是所有秘密的根源?
第一卷 崛起 第200章 历史把我吞噬了
第200章 历史把我吞噬了
宝鼎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一个足以加速帝国灭亡的错误,现实和他的理想突然分道扬镳了。
分封制代表着什么?代表着贵族的特权,代表着贵族的利益。贵族的特权和中央集权是一对生死仇敌,贵族的利益和王国的利益则是天生的对手。
贵族的特权和贵族利益至上直接造成了春秋战国六百余年的战火,而中央集权和王国利益至上虽然同样无法保证王朝世世代代的延续,但最起码可以保证一段时间的和平,可以让普罗大众获得一块相对安宁的“乐土”,即使“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不争的事实,但两者毕竟没有可比性,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这同样是不争的事实啊。
怎么会这样?我怎么会走上一条不归路?就因为我是贵族,所以不可避免地代表了贵族的特权和利益,所以不可避免地成了君王的对手,所以成了埋葬帝国的掘墓人?
宝鼎如遭重创,思绪在恍惚之中飞到了历史的长河之畔。大河奔腾,浪涛咆哮,一如他此刻汹涌澎湃的心潮。
中土七国为了兼并争霸而纷纷寻求强国之路,于是变法大盛,法家是变法的主要推动者和实施者,法家“法术势”三派在各国变法中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加强君王和中央的统治权。
春秋中后期,井田制度崩溃,公田变私田,随着土地制度改革而来的是士卿贵族的飞速崛起,他们开始夺取政权,比如鲁国的三桓,晋国的六卿,齐国的田氏,于是鲁国被三分,晋国被赵魏韩知范和中行六氏瓜分,齐国则直接被田氏篡国。随着士卿的崛起并夺取政权,历史由春秋进入战国。战国是“兼并”的时代,是变法的时代,而变法的核心就是中央集权,所以战国又是一个逐渐走向集权的时代。
君王需要集权,所以锐意变法,而变法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改分封制为郡县制。
县出现于春秋早期,国君在边疆或者新占区域设立,直接领导。渐渐的,王国里的县越来越普遍,与贵族的封邑构成了王国的地方组织。到了春秋末期,晋国首先出现了郡,同样是在边疆荒芜之地。郡比县的地域大,繁荣之后,在郡下设县,于是就出现了由君王直接领导的郡县两级地方组织。
到了战国,各国变法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剥夺贵族的封邑,推行县制,在此基础上实施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做为贵族特权之一的分封制就此走向末路。
战国时代各国的郡依旧设在边疆地区,目的是巩固边防。在兼并大战中,战胜国占据新领土之后马上设郡,以利攻防。秦国在兼并六国过程中,每占一地必设郡,于是郡县也就遍布中土大地。
秦统一之后,在帝国实施郡县制是“水到渠成”的事。中土的郡县都在中央直接领导之下,中央集权同样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历史的车轮已经不可阻挡,分封制必然覆灭。
帝国灭亡,项羽分封十九王,后战国时代来临,烽烟再起,但仅仅五年之后,刘邦再次统一天下。刘邦立国,大汉初期实施分封和郡县并行制,专制皇权和王国势力矛盾激烈,引发七王之乱,这一次专制皇权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从此中央集权和郡县制一直延续至今。
帝国为什么在短短十五年内覆灭了?
原因很多很多,但中央集权和贵族特权的矛盾,王国利益和贵族利益的矛盾,必然是导致帝国覆灭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秦现行制度就以郡县制为主,辅以分封制。关东六同样是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其中赵国也是以郡县制为主,而楚国则是以分封制为主,楚国的贵族势力在目前七国中最为庞大。齐国则始终没有设置郡,但它设置了五都,除国都临淄外,四边各有一都镇戍边疆。
大秦的君侯虽然不多,但持续存在,这是时代的必然,任何事物的灭亡都需要一个过程,一个契机。始皇帝在帝国诞生之初,毫不犹豫地将大秦贵族的特权和利益连同其它六国君王和贵族一起铲除,将中央集权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物极必反,结果帝国轰然倒塌。
反其道而行之呢?
自己现在正打算反其道而行之,试图在帝国诞生之初,保住贵族集团的利益,让宗室贵族、军功贵族和外戚士卿贵族能够继续享受他们的特权和利益,从而阻止始皇帝把中央集权的威力发挥到极致。
太理想了,这事实上根本就是一个理想,一个从后世穿越而来的年轻人试图拯救帝国的理想而已。
自中土各国变法以来,中土贵族们为了保住自己的特权和利益,向专制王权发动了一次次激烈的反扑。除了秦国,各国的变法基本上失败,而秦国变法的成功,也是君王用血腥的手段一次次镇压而来。历代秦国君主的身体里都流淌着凶残而野蛮的血液,为了攫取更大的权力和利益,他们毫不气馁,一次次地向反扑的贵族们举起了锋利的屠刀。
昭襄王诛杀武安君白起,把君王和贵族之间的战争推向了最高嘲,随后秦王政再接再厉,在轰轰烈烈的完成统一之后,环顾朝堂之上,哪还有宗室贵族的影子?哪还有外戚贵族的影子?即便是军功贵族,也是寥寥无几。到了始皇帝死去的时侯,朝堂上还剩下谁?最后只剩下以李斯为主的士卿官僚了。
不错,从始皇帝中央集权的理想来说,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但帝国太年轻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太年轻了,新兴官僚阶层更是太年轻了,帝国的大厦因此脆弱不堪,始皇帝倒下,大厦的顶梁柱倾覆,一阵风便把大厦化作了废墟。
自己组建利益集团的本意,便是拯救帝国这座大厦,夯实帝国的基础,牢固帝国的架构,这样即便顶梁柱倒了,狂风暴雨呼啸而至,帝国这座大厦也能在风雨中傲然屹立。可惜的是,自己的思想超越了这个时代,自己的灵魂也不是一个天生的贵族,所以这个时代的贵族错误地理解了自己的想法,而自己也错误地理解了这个时代的贵族。
一句话,权力和利益是有限的,君王和贵族们对权力和利益的渴望却是无限的,这个矛盾不可调和,解决的办法只有屠杀。从古至今,莫不如是。
自己的策略已经开始实施,箭已经射了出去,开弓没有回头箭了。宗室、外戚和军功贵族们已经联手,夺取权力和利益的战车已经跑了起来,他们的目的地在哪?分封制。唯有分封制才能让他们在统一后的中土获得最大的权力和利益。
分封制代表着什么?看看春秋战国六百年的战争,看看帝国崩溃后的五年后战国时代,看看汉初的七国之乱,这就是血淋淋的例子。分封制代表着战乱,代表着中土将再一次陷入灾难。
这不是自己的初衷,更不是自己的本意,但战车已经飞驰起来,自己不过是这驾战车上的甲士之一,无力让战车改道,更无力阻止战车冲向目的地,如果自己强行阻止,唯一的下场就是被杀死,然后被抛出战车。这时候战车如果停下来,战车上的所有甲士都将难逃一死,即使没有被秦王政诛杀,也将给始皇帝和帝国一起陪葬。
面对贵族们的进攻,秦王政肯定要反击,内部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而内部的战争首先就会阻碍大秦统一的步伐,大秦统一的进程将被延迟,但这些对自己来说已经无足轻重,自己的当务之急是保住头上的脑袋,保住这驾飞驰的“战车”,因为自己是这驾战车的“御戎”,是率领贵族们向秦王政进攻的“旗手”,秦王政第一个要杀的就是自己。
这就是“无知”的代价。
老太后同样错误地理解了自己。自己的身份过于特殊,老太后理所当然认为自己正在谋划篡国大计,但老太后没有阻止,这一切都在她的谋划之中,她甚至可能以为这都是她的谋划发生了作用。
事实证明,秦王政不是她所需要的大王。这和秦王政诛杀她的亲人没有关系,这不是重点所在,重点是秦王政要集中王权,为此他要打击所有贵族,抢夺所有贵族的特权和利益,这是老太后和所有贵族都不能容忍的事。过去宣太后不能容忍,现在她同样不能容忍,她认为这将把大秦推向败亡的深渊。
选择秦王政是她的错误,但自己篡国更是十恶不赦,然而,她现在只有让这对兄弟自相残杀,否则她的布局就无法实现,而她布局的核心就是立后立储,就是为未来的大秦确立一位君主,一位在她看来可以确保大秦国祚持久延续的君主。
所以,在自己离开咸阳之前,老太后终于说出了心里话。
她在警告自己,局势的发展必定是兄弟相残,这是她的布局,就像当年秦王政和长安君兄弟相残一样,目的都是一个,确保外戚贵族的利益,或者也可以说,是确保整个大秦贵族的利益,因为在楚系这个利益集团里,不仅仅只有外戚贵族,还有宗室贵族、军功贵族和士卿贵族。
楚系本来就非常庞大,但它和自己联手后,其势力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强。它能够扶植自己,同样也可以消灭自己,不过消灭自己不符合楚系的利益需要,从长远利益考虑,从王国的利益考虑,楚系重建与老秦人的信任非常重要,这种信任可以帮助大秦统一中土,从而给贵族们带来惊人的权力和财富。
所以,只要自己答应了老太后,只要自己信守诺言,与楚系联手逼迫秦王政立楚国公主后,立公子扶苏为储,那么在兄弟相残的时侯,楚系将坚定地站在自己一边。将来秦王政不在了,楚国公主为太后,扶苏为大王,自己和老秦人将得到丰厚的回报。
老太后说得很清楚了。大秦统一,肯定要分封,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君王和贵族们会相互妥协,共享权力和财富,自己和老秦人绝不会吃亏。
权衡一下,篡国的风险有多大?首先楚系就不会答应,自己篡国了,楚系还有生存的空间?楚系势必在自己与秦王政斗得两败俱伤的时侯,帮秦王政砍了自己。老太后一再说,把目光放长远一点,其实就是指中土统一后的权力和财富再分配。中土统一需要老秦人的武力,而自己代表着老秦人,所以对于楚系来说,利益最大化的办法是结盟自己,打倒秦王政,控制未来王国的权力和财富的分配权。将来中土统一了,分封诸侯了,自己也可以做个诸侯王。既然将来自己能做个诸侯王,那今日还有必要篡国吗?
老太后的话很实在,算是掏心窝子的话了。合则两利,分则两败,自己根本没有选择。
那么,如果自己没有来到这个时代,历史的真相又如何?昌平君熊启被赶出咸阳后,楚系是不是就此衰败?不会,楚系即使遭受了挫折,但根基深厚,它的生存策略会不断调整,它的生命力非常旺盛。
历史上的隗状做了将近二十年的丞相,他的背后肯定是楚系力量,否则他也不会被历史彻底湮没。在大秦的历史上,凡楚系人物和他们所做的事情不是被刻意淡化就是被彻底抹除,从这一点可以推测隗状应该是楚系在帝国时代的中坚人物。
帝国诞生之初,王绾曾力主实施分封和郡县并行制。当时隗状是右丞相,王绾是左丞相,做为左丞相的老秦人王绾既然提议分封,那么第一丞相隗状是什么意见?历史记载李斯极力反对分封,李斯当时是廷尉卿,是法家大臣的代表,是新兴官僚阶层的代表。那么由此可以推测,当时朝堂上的争论应该非常激烈,旧贵族和新兴官僚阶层肯定有一番“厮杀”。再由此推测,隗状应该和王绾一样,都是坚持分封,由此可以看到,楚系和老秦人那时已经属于同一阵营,都是旧贵族阵营。
始皇帝终其一生,不立后不立储,可见始皇帝和新兴官僚阶层在皇统继承一事上处于劣势,他们的对手不仅仅是一个楚系,而是整个旧贵族阶层,所以他即使以强硬的态度立一位皇后和储君,但皇后和储君的身体里却流淌着旧贵族的血统,只要他死了,新皇继位,旧贵族随即可以卷土重来,一举摧毁始皇帝的基业和理想。这或许才是始皇帝不立储不立后的真正原因。
始皇帝的对手不是一个派系,而是整个旧贵族集团,双方激烈的矛盾在始皇帝死后终于来了一次总爆发。
这样就可以理解李斯的背叛,理解赵高的疯狂了,因为帝国内部最激烈的斗争不是派系的斗争,也不是国策和学术的斗争,而是旧贵族和新兴官僚阶层的斗争,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李斯和赵高的确背叛了帝国,但他们没有背叛始皇帝,他们在始皇帝死后,忠实地坚持着始皇帝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但他们斗不过旧贵族,假如扶苏上位,旧贵族必定卷土重来,帝国这条大船将背离始皇帝生前定下的航线,始皇帝和他们这些追随者一生的理想都将化作烟尘,所以他们只有举着胡亥这把刀拼命地杀,能杀多少杀多少,直到把帝国的旧贵族全部杀光,最终,帝国倾覆。
李斯和赵高当真想倾覆帝国?当然不是,他们想控制帝国,想让帝国这条大船行驶在他们认为正确的轨道上,某种程度上他们其实是死在对法家理念的信仰上,死在始皇帝的理想上,死在旧贵族的厚厚阴霾下,而帝国则是败亡于旧贵族和新兴官僚阶层之间的激烈冲突,被权力和财富这对血腥猛兽活活吞噬。
大秦历史中所有不解之谜的根源就在这里。分封制的没落代表着权力和财富再分配的控制权落在了君王和新兴官僚阶层的手上,他们把旧贵族赶出了中土统一后的权力和财富再分配的盛宴,旧贵族不能接受,于是联手和始皇帝抗衡,最终,两败俱伤,同归于尽了。
从这个源头去寻找湮灭在大秦历史中的秘密,那么所有的猜测就有了依据。历史的真相就和现在自己正在走的路相差无几。
宝鼎暗自长叹。原以为自己改变了历史,孰不知自己正在被历史所吞噬,历史正在把自己一步步地推上绝路。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与历史的洪流相抗衡,自己这个沧海一粟不自量力,妄图螳螂挡车,当真是一场笑话。
未来,当旧贵族集团控制了朝政,历史的确改变了,但变化的方向远远偏离了自己预想的方向,凭自己一人之力根本阻止不了旧贵族对权力和财富的疯狂掠夺,所以帝国的命运会更加不堪。
我是来拯救帝国,还是来摧毁帝国?
宝鼎想到了刘邦和项羽。刘邦代表着新兴官僚阶层,他的决策队伍里的主要成员成分复杂,但寒门出身的士卿占据了大多数,所以他肯定代表着新兴的官僚阶层,而项羽显然代表着旧贵族集团。
后战国时代的血腥厮杀给了中土致命一击,由此证明项羽分封诸侯完全失败,分封制是落后的制度,已经被时代所淘汰。
刘邦立国后实施的是分封和郡县并行制,分封了一批同姓异姓王,但接下来中央和王侯就一直在厮杀。刘邦把韩信、英布等异姓王杀了,刘启则削藩引爆了七国之乱。历史上“文景之治”的政治背景就是中央和地方藩王的角逐和厮杀。
未来旧贵族集团一旦控制了朝政,帝国必定要走分封和郡县并行制,考虑到帝国的时代背景,在六国旧贵族和士卿官僚竭尽全力图谋复国的情况下,战争不可避免,其局面极有可能等同于历史上的后战国时代,一旦匈奴人入侵,帝国内忧外患,必定崩溃。历史上的帝国还有十五年的国运,而未来的帝国很可能连十年的国运都没有。
历史的确被我改变了,但历史也把我吞噬了,未来的历史轨迹无法确定,我失去了参照,我将变成历史洪流中的无根浮萍,尤其让人痛苦的是,我亲手摧毁了帝国。
难道天道主宰了帝国的命运?
始皇帝是正确的,中土若要建立一个全新的帝国,必须摧毁旧贵族,但始皇帝忘记了,老嬴家也是旧贵族,老嬴家也在摧毁之列。天道主宰了中土的命运,天道摧毁了帝国,摧毁了所有的旧贵族,虽然成千上万的无辜生灵为旧贵族的死亡做了殉葬品,但中土从此迈向了一个新时代,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的新时代。
我在和天道作战,我战胜不了天道,我拯救不了帝国。
历史可以改变,但天道不可以改变,除非你是神。
“我就是神。”一个声音仿佛从天外传来,回荡在宝鼎的耳畔,如惊雷轰鸣,“我就是神,我就是神。”
“你不是神。”老太后笑道。
宝鼎霍然惊醒,脸色变得十分难看。
老太后却是误解了,她认定宝鼎图谋篡国,所以才给了一番警告,从宝鼎失态的表情来看,她的猜想是正确的,但她可以肯定,自己刚才那番话起了作用。现在篡国肯定失败,对大家都不利,退一步说,就算成功了,也不过就是个诸侯王,既然如此,那倒不如齐心协力统一中土,将来轻轻松松地就能做个诸侯王,何乐而不为?只要宝鼎放弃篡国的图谋,那么接下来老太后的布局基本上成功了,宝鼎别无选择。
“但你是天之骄子。”老太后说道,“西羌大萨满是神的使者,他说你是天之骄子,那就一定是。”
宝鼎苦笑。天之骄子是自己夸自己的话,西羌大萨满不过借用一下而已,结果以讹传讹,变成大萨满的预言了。
“我听你的。”宝鼎说道。
老太后微笑点头,眼里终于露出欣慰之色。
第一卷 崛起 第201章 我非常需要你
第201章 我非常需要你
宝鼎告别了华阳太后,心事重重地出了王宫。
坐在轺车里,他的情绪十分低沉。几天前他以为自己找到了拯救帝国的办法,谁知竟然是一条死路。
假如自己和秦王政调换一下位置,肯定也要和秦王政走同样的路,因为这条路的确没有错误,帝国之所以败亡,不是因为秦王政的路走错了,而是因为历史的必然。
现在宝鼎所知的一切彻底颠覆了他对大秦这段历史的认识,而他所想出来的计策不但无法拯救帝国,相反,还有可能阻碍大秦的统一进程,把未来的帝国更快地推向败亡的深渊。
我不能气馁,一定要想出拯救之策,要坚持,要锲而不舍。宝鼎给自己打气,不断地鼓励自己,不断地在记忆中翻阅未来的历史,?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