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56部分阅读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56部分阅读

    ,大秦国如今需要一批青壮将领征战沙场。她恳请老太后赦免白氏和司马氏的罪责,准许两姓子孙戴罪立功,为国杀敌。

    河北一战,楚系在军方遭遇重挫,但老秦武人却因此受到牵连,一帮功勋卓著的老将全部退出了军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现在最高兴的就是秦王政了,蒙氏、冯氏和一帮关东外系将领就此控制了大秦军方。秦王政的腰杆硬了,底气足了,手段也越发凌厉,这时候楚系如果再和宝鼎血腥厮杀下去,肯定保不住相国这个重要位置。

    老太后不赞成把相国一分为二,那意味着芈姓熊氏的权势进一步受到削弱,但现实情况是,秦王政的心愿正在逐渐达成,而宝鼎却一无所获,宝鼎还在拼命攻击,这给了秦王政获得更大利益的机会。若想扭转眼前的困局,仅给宝鼎一个武烈侯,显然不够。对宝鼎来说,一个武烈侯和一个小夫门监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他需要实力,而唯一能让他的实力快速增长的就是白氏和司马氏。这三家是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要把白氏和司马氏这两只关在笼子里的老虎放出来,宝鼎这条被困在浅滩上的龙很快就能一飞冲天。

    秦王政希望宝鼎一飞冲天吗?楚系外戚希望宝鼎一飞冲天吗?他们都不希望看到这一幕,但宝鼎局中设局,把秦王政和楚系外戚都套进了局里。秦王政若要达成目标,就要帮助宝鼎步步进逼,而楚系外戚若要阻止宝鼎的步步进逼,就必须满足宝鼎的条件。

    侥幸的是,老秦武人的中坚人物都退了下去,而羌瘣(hui)、王贲、马兴这些人在楚系外戚的有意压制下,至今没有凭借军功成为老秦武人的新一代领军人物,老秦武人因此再一次遭受重挫,所以,宝鼎怒不可遏了,他气红了眼,不顾一切赤膊上阵,不要命了。这时候,楚系外戚没有必要与这个不要命的疯子打到底,相反,应该给他点好处,哄哄他了,而解禁白氏和司马氏就是最好的哄骗手段。

    此刻解禁白氏和司马氏,对宝鼎有好处,但对老秦人来说,好处并不明显。老秦人的实力主要体现在军方,而偏偏此刻老秦武人在军方遭受重挫,所以此次解禁白氏和司马氏,最多算是安慰一下老秦人受伤的心灵。

    关西大雪纷飞,新年来临了。

    秦王下令,赦免白氏和司马氏。这是新年里最好的消息了,老秦人欣喜不已,举杯共贺。

    武烈侯携母白氏进宫向老太后恭贺新年。老太后非常高兴,特意留他们在宫里住了一夜,还赏了溥溥许多衣饰。溥溥乖巧,把老太后哄得心花怒放。

    第二天,武烈侯赶赴相国府,向昌平君贺春。

    熊启非常高兴,大摆筵席。期间昌文君熊炽,宗正卿熊布,廷尉卿李斯陆续而来,几位公卿相谈甚欢,直到深夜方散。

    不久,昌平君上奏,建议谋反大案由廷尉府审理。此案拖得时间太长了,早点结束为好。

    武烈侯公子宝鼎上奏,赞同昌平君的建议,恳请大王尽快下令。此案拖延太久,上下惶恐,不利于国事。

    王绾、西知士、王戊等大臣也纷纷上奏,附议相国所请。

    秦王政当即就答应了,然后他说了一件事,打算今年再度攻打赵国,请公卿们具体议议,看看战事何时开始为好。

    宝鼎闻言,大喜过望。果然如此,历史轨迹没有变,历史还在按照固有的方向前进。秦王政要打赵国了,而这一仗打完之后,老秦人就可以卷土重来了。

    第一卷 崛起 第129章 武烈侯的雄心

    第129章 武烈侯的雄心

    宝鼎最近的心情非常好,今天竟然有空在家陪着溥溥玩爆竹。

    一节节竹子丢进火盆,不时发出沉闷的爆炸声。溥溥捂着耳朵,躲在宝鼎的身后,又是胆怯又是兴奋,一惊一乍地叫个不停。

    堂屋内,白氏偎着火炉,正与赵仪聊着闲话,话题无非就是一些人情往来。

    赵仪一直待在蓼园,深居简出,期间只有两三次因为无法推脱的应酬去了兰房,而琴氏最近就跑得勤了,紫红色的香檀车三天两头驶进刁斗巷。咸阳坊间盛传武烈侯和夜郎公主一见钟情,英雄配美人,也是一段佳话,只是没人知道,这段佳话背后所隐藏的秘密。

    白氏在年关前后与巴蜀人频繁走动。她的辈份高,隗氏和琴氏对其非常恭敬,迎来送往,渐渐为咸阳权贵所熟知,于是各种猜测不胫而走,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武烈侯有意与蜀人联姻。假如这是真的,咸阳的政治格局必然发生变化。

    新年里,从咸阳宫里传出的消息比较多,从这些消息里,可以明显看到关东人的崛起,而楚系外戚经过一连串的打击后,相对沉寂,楚系权贵也不像过去那样飞扬跋扈了。

    老秦人在与楚系的搏杀中,虽然一度占据上风,但他们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个代价之大,让咸阳上上下下都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毕竟在这个王国里,老秦人才是真正的根基,而根基的急骤衰落当然会让人产生无言的伤痛。没有人为此而喝彩,不管是关东人还是楚人,他们在咀嚼着老秦人衰落的同时,一股浓浓的苦涩也悄然占据了他们的身心。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唯一兴高采烈的大概就是武烈侯公子宝鼎了。他在咸阳拳打脚踢,连续掀起风暴,总算有了一个聊可自蔚的收获,那就是白氏和司马氏的解禁。这两个大姓的解禁本来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但放到老秦人整体衰落的大背景里,这件喜讯实在让人高兴不起来,它来得太晚了,已经无法挽救老秦人败落的颓势了。

    王离匆匆走了进来。溥溥与他投缘,不待他走近就飞快地跑了过去,一边跑一边亲热地叫喊。王离俯身把她抱了起来,将她高高抛到空中再接住。两人笑嘻嘻地戏耍了一阵,这才走进堂屋。王离拜见了白氏,又冲着赵仪亲热地喊了声“大嫂”。赵仪玉脸一红,悄悄瞥了母亲一眼,担心她不高兴。王离总是这样没个正经,家里人聚在一起的时候,口没遮拦,大嫂大嫂的叫个不停,常常让赵仪十分尴尬。

    “两位长辈都来了?”白氏笑着问道。

    “白家的大父一早就到了,夏阳家的大父今天日中才到。”王离恭敬地大道,“我家大父请武烈侯马上过府拜见两位长辈。”

    白氏笑着点点头,冲着宝鼎说道,“赶快去沐浴更衣,不要让两位长辈久等。”

    宝鼎答应一声,与赵仪匆匆去了。

    “你父亲在晋阳还好吗?”白氏随口问道。

    “父亲来信说,晋阳正在整军备战,他估计武烈侯很快就要去晋阳,叫我随武烈侯一起北上。”

    白氏眉头微蹙,眼里露出一丝担忧之色,“真的要打仗?”

    “打仗好啊。”王离没心没肺地笑道,“打仗了,我们老秦人才能拿军功。这次武烈侯如果第一个冲进邯郸,那他回来的时候,至少可以做个列侯了。”

    白氏幽幽一叹,没有说话。

    宝鼎匆忙赶到王翦的大府,拜见白氏家主白览,司马氏家主司马锌。先期赶到咸阳的公孙豹霍然在坐,麃(biao)公正陪着他闲聊。麃公以身体不适为由,已经辞去了内史右丞一职。老秦人说一不二,雷厉风行,说退出就全部退出,干净彻底。

    白览和司马锌狠狠夸了宝鼎一番。目前形势正如宝鼎在晋阳所预料的那样,老秦人由此实现了预定的目标,唯一遗憾的就是宝鼎没有一步登顶,也没有进入中枢,这导致老秦人的崛起之期似乎变得遥遥无期了。几位长者乘着新年聚集于咸阳,就是想谋划一下,乘着这次秦军攻打河北的机会,让老秦人的青壮派将领立下军功,为老秦人再度崛起打下基础。

    酒筵摆齐,五位长者和一位少年公子围坐一起,饮酒畅谈。

    今年的河北形势有些不一样了。李牧因为河北大捷,已经被赵国大王赐封为武安君,统领赵国所有军队。赵军的士气也在河北大捷后骤然高涨,邯郸甚至谋算着要从南线发动反攻。秦燕联盟随着燕国国相公子隆的被刺而名存实亡,如果不是太子丹在咸阳为质,两国早就反目成仇了。今年秦军如果再攻河北,燕国十有八九要暗中支援。赵国取得河北大捷后,关东诸国欢欣鼓舞,合纵再次成为可能。

    “如果秦军再次战败于咸阳,关东诸国肯定再建合纵,联手反攻。”白览抚须笑道,“我倒想看看,蒙武和昌平君这对将相能否抵挡住关东诸国的合纵大军。”

    “嗤……”公孙豹嗤之以鼻,“当年蒙骜和吕不韦连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了,也未能挡住庞煖的合纵大军,但他们运气太好,合纵内部出了问题,否则蒙骜焉能击败庞煖?”

    “当年将相齐心,力能移山,现在吗……”麃公冷笑,嘲讽道,“函谷关怕是挡不住关东人的脚步。”

    宝鼎佯装惊讶地看着他们,“你们凭什么断定蒙武一定会败?”

    司马锌与白览互相看看,同时笑了起来。

    “桓齮都败在河北,更不要说蒙武了。”麃公哂笑道,“蒙武的战绩无法与桓齮相提并论,至于用兵之道,他更是拍马追不上。去年桓齮打河北,咸阳倾尽全力相助,而这次蒙武呢?靠大王给他撑腰就行了?打仗其实就是打钱粮,现在咸阳钱粮明显不足,蒙武要打就要速战速决,但李牧会与他速战速决?李牧拒绝决战,战局就会拖下去,那时候楚系不拖他的后腿就算奇迹了。”

    “既然你们都认为我大军此次攻打河北胜算不大,那大王难道想不到?”宝鼎故意问道。

    “大王?”司马锌微微一笑,“如果大王都能像我们这么想,他还会迫不及待的再次攻打河北?”

    “有时候,不是大王想不想打的问题,而是形势使然。”王翦叹道,“战场上的胜负如果人人都能预测,那还需要打仗吗?对于今年这一仗,我们有我们的看法,我们之所以不看好蒙武,其实就和去年一样,去年桓齮身不由己,今年蒙武更是如此。一个大军统帅如果受制于君王,受制于朝堂,那这仗还怎么打?”

    “北疆军今年会不会进入河北战场?”宝鼎又问道。

    “当然不会。”公孙豹冷笑道,“你小子什么意思?明知故问啦?”

    “那你们打算让北疆军干什么?像去年一样在晋阳押运粮草辎重?”

    王翦、麃公等人齐齐望向宝鼎。

    “武烈侯对河北战局有什么看法?”司马锌笑呵呵地问道。

    “河北战场管我们什么事?蒙武打赢了,对我们没好处;他打输了,我们也未必能卷土重来。”宝鼎笑道,“但是,假如蒙武打输了,我们打赢了,我们就一定能东山再起。”

    王翦等人面面相觑,不知道宝鼎这话是啥意思。

    “你小子到底想说什么?”公孙豹冷叱道,“我们打赢了?我们在哪打?谁会让我们去河北?”

    “谁说我要去河北打仗?”宝鼎笑得更诡秘了,“北疆军的职责是戍守北疆,是抵御匈奴人,是把匈奴人阻挡在长城之外。”

    匈奴人?王翦和几位老将交换了一下眼色,若有所悟。

    “李牧南下了,他的代北军主力也南下了,他在河北战场又把秦军给击败了。”宝鼎举起一只手,在食案上重重地划了一条线,“这个时候,整个北疆,不管是秦国的北疆还是赵国的代北,兵力都非常空虚。如果你们是匈奴人,你们会错过这样的好机会?”

    “嗤……”公孙豹翻了个白眼,“鸟,你小子瞎扯淡。你凭什么认定匈奴人会南下掳掠?再说了,你知道他们攻击哪?是打我们,还是打代北?”

    “这重要吗?”宝鼎笑了起来,“如果我们成心想和匈奴人打一仗,那只要派个人跑到大漠上吆喝一声就行了,然后匈奴人就会迫不及待地南下杀来。你要他打哪,他就会打哪。”

    王翦微微皱眉,他已经明白了宝鼎的意思,“我们并没有把握击败匈奴人。”

    “我有。”宝鼎用力拍拍自己的胸脯,“给我三千骑,我就能横扫大漠。”

    “扑哧……”公孙豹忍俊不禁,一口酒全喷了出来,指着宝鼎哈哈大笑,“竖子猖狂!”

    王翦、白览和司马锌笑而不语。宝鼎这个主意倒是不错。几万北疆军如其在晋阳给人押运粮草,倒不如北上长城,伺机与匈奴人打一仗,只要打赢了,命运就控制在自己手中,只是,这件事并没有想像的简单,必须拿出一个万全之策来。

    麃公没有笑,他很严肃,他相信宝鼎是个创造奇迹的人。

    “武烈侯此言当真?”麃公问道。

    “当然。”宝鼎笑道,“守住长城有多大功劳?我们若要建功,就必须深入大漠,出奇兵,打一场大胜仗。”

    第一卷 崛起 第130章 匈奴人

    第130章 匈奴人

    宝鼎借着酒兴,大谈奇袭之术。

    一百年后,仅仅在一百年后,大汉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就横扫大漠,重创匈奴人,汉匈南北战争因此攻守易行。这是何等辉煌而伟大的功绩?

    这个时代的匈奴人正在崛起于大漠,它的东北面尚有东胡人,西北面还有月氏,整个北方大漠还在维持着三足鼎立之势,但很快,随着匈奴人的天之骄子冒顿横空出世,匈奴人将征服东胡,驱逐月氏,独霸大漠,然后冒顿带着浩浩荡荡的匈奴大军越过长城,南下攻击中土,旷日持久的南北战争就此拉开序幕。

    如果大秦帝国没有灭亡,大秦人将要面对大漠上的一代雄主冒顿和他那支强大的匈奴大军,到了那个时候,帝国能否击败他们?年复一年的战争会不会拖垮这个新生的帝国?战争的巨大消耗必然会激化帝国内部的矛盾,这个矛盾会不会爆发?一旦爆发了,这个新生的帝国会不会轰然倒塌?

    换句话说,就算宝鼎改变了历史轨迹,挽救了大秦帝国的生命,让大秦人在统一天下十五年后没有灰飞烟灭而是延续了国祚,那么,他是否有效缓解了帝国内部激烈的矛盾?这个矛盾不解决,帝国终究是外强中干、不堪一击,它就像一棵腐朽的大树,一阵狂风就能将其连根拔起,而从北方大漠呼啸而下的匈奴大军就如同咆哮的狂飙,会将帝国席卷一净。

    或许在未来,宝鼎努力了一辈子,花费了无数的心血,最终力挽狂澜,将帝国从起义大军的怒潮里救了出来,但帝国逃得过天之骄子冒顿和他统率的几十万匈奴骑军的攻击吗?宝鼎不知道,他只知道自己的对手太多太多,任何一个都足以致命,他只能竭尽全力,一个一个地铲除,去消灭,而匈奴人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

    这时候主动北上攻击,只要时机选择得好,战术运用得当,必能给匈奴人以重创,必能阻止或者延缓匈奴人统一大漠的步伐,这对未来的大秦帝国显然有难以估量的好处。

    当然,就目前的南北形势来说,这种攻击即便取胜了,能否取得预期的可能影响到甚至改变南北历史的作用,宝鼎无从预测,但他抱着一种良好的愿望,一种试图改变历史的雄心壮志,在本能的驱使下去做一些在他自己看来都是无法完成的或者说是极度幼稚的事。

    宝鼎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一副未来天下局势发展图。在他看来,南北局势正在齐头并进,匈奴人在未来几十年内势必统一大漠,他们将在万里疆域建立一个拥有几十万骑军的强大王庭,而中土统一的步伐会更快,大秦人将最终吞并六国一统四海,然后就必然会发生南北战争,匈奴人和中土人将在长城一线浴血厮杀,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对于中土来说,南北战争给中土人留下了一段屈辱的血淋淋的教训。大约在六百年前,北方犬戎攻克了大周王国的都城镐京,杀死了周幽王,迫使周王室西迁洛阳。历史上把以镐京为都城的周王国称之为西周,犬戎攻克镐京,事实上就是灭亡了传承二百七十五年的西周王朝。(东周如今也灭亡了,东周传承五百一十五年,最后在秦庄襄王登基称王的那一年,被吕不韦灭了。)

    犬戎灭西周,遥远的历史了,但这是个耻辱,中土人的耻辱,它牢牢铭刻在史册上,时刻提醒中土人,北虏是中土的敌人,会让中土亡国灭种的敌人。

    宝鼎这番话终于引起了老将军们的重视。

    中土自始至终就没有停止过与北虏的战争,尤其是秦国,更是在与北虏的战争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犬戎攻克镐京,占据了关西。秦襄公勤王有功,周平王就对他说,只要你击败了犬戎,赶走了他们,关西就是你的。结果二十年后,秦襄公和儿子秦文公就夺回了关西。秦建国于西陲,西北两个方向都有北虏,南方则是古蜀国,向东则是周王室和强大的晋楚两国,生存环境极度恶劣。老秦人没办法,只能与北虏连番恶战,从西北两个方向拓展领土。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力渐渐增强。到了昭襄王,迎来了它的辉煌,北征义渠,西吞诸羌,南并巴蜀,东击中土诸国,疆土空前增加,人口暴涨,军队武力更是称雄于中土。

    秦国的疆土不断北扩,终于迎来了两个最强的北虏对手,一个是河西的月氏,一个是匈奴人。秦国雄心勃勃,志在吞并六国一统四海,于是便对北虏采取了被动防御之策,长城就是这种策略下的产物。

    同在中土北疆的赵国和燕国也采用了这一被动防御策略,原因无他,王国实力实在不足以支撑两线作战,只能筑长城御外虏,从而集中力量逐鹿中土,争霸天下。

    中土北疆三国修筑长城的时候,北虏诸种也在大漠混战,各自为政,实力有限,一道长城足矣,但如今形势变了,大漠上的匈奴人雄起了,他们就像大秦人志在统一中土一样,他们也是雄心万丈要统一大漠。

    可以想像,一旦大漠北虏诸种都被匈奴人征服了,都聚集到匈奴人的单于王庭,都在匈奴人的大旗下作战,一道长城挡得住他们吗?四分五裂的中土诸国挡得住他们吗?肯定挡不住,肯定会被匈奴人各个击破,所以,中土人要未雨绸缪,大秦人要尽快吞并六国完成统一,继而集结中土所有的力量,准备应对即将开始的南北大战。

    宝鼎极尽夸张之能事,把南北形势说得很严峻,极力鼓动老将军们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大漠,怂恿他们利用这次机会主动出击,一来可以给老秦将领们建立功勋,二则可以重创匈奴人,以期阻缓匈奴人统一大漠的步伐。

    但老将军们岂是这样好糊弄的?公孙豹久在北疆,对北虏之事了若指掌;王翦、麃公长期戍守长城要隘,对匈奴人的动静更是倍为关注。虽然宝鼎把匈奴人说得很厉害,把匈奴人统一大漠的后果说得严重,但匈奴人毕竟还没有统一大漠,对中土还没有形成实质性的威胁,尤其李牧在阴山以北重创匈奴人之后,匈奴人就改变了策略,转而向东西两个方向发展,与月氏、东胡人反复厮杀,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也就是匈奴人没有征服月氏和东胡之前,南北战争全面爆发的可能性并不大。

    宝鼎冷笑,一句话就把几位老将军驳斥得哑口无言。

    “当年犬戎南下,镐京被攻破,周幽王被杀,这事大家想必很清楚,那么我问问你们,当初是是谁鼓动和怂恿犬戎南下攻打镐京的?”

    王翦等人哑口无言。

    当年周幽王宠幸褒姒(si),废了王后和太子。王后是申侯之女,所以太子宜臼逃到申国求救。申侯大怒,当即联合缯国和西方犬戎攻打镐京,结果引发了一场空前浩劫。

    这一幕会不会在中土重演?假如赵国在秦军的攻击下即将亡国了,假如燕国在秦军的攻击下危在旦夕了,这时候,赵国、燕国会不会不顾一切,向匈奴人求救?假如匈奴人与赵燕两国联手,秦国腹背受敌,两线作战,能否成功击败敌人?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并没有错误,就怕目空一切、自以为是,明明看到危机却视若无睹,任由形势向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那才是最可怕的灾难。

    “当年如果不是李牧主动出击,围杀匈奴主力,却匈奴七百余里,今日邯郸必将腹背受敌,国祚早已毁于一旦。”宝鼎正色说道,“今日再看看我大秦,西有诸羌,北有月氏和匈奴,陇西、北地两郡时刻处在北虏人的威胁之下,一旦北虏蜂拥而下,陇西、北地丢失,则关西岌岌可危。到了那个时候,我大秦腹背受敌,不得不两线作战,请问大秦还有实力问鼎中土,一统天下吗?”

    纵观天下大势,宝鼎的说法当然值得重视,但眼前的事实是,大漠北虏诸种正在逐鹿厮杀,月氏和匈奴人自顾不暇,哪有时间南下征战?历史事实也正是如此,在大秦统一天下直到灭亡的二十多年里,正是头曼、冒顿两代大单于带着匈奴人统一大漠的最后时刻,但大秦灭亡的那一刻,冒顿也恰恰完成了大漠的统一,然后他带着四十万控弦北虏呼啸而下,与刘邦在白登大战,差点把刘邦和刚刚诞生的大汉帝国彻底扼杀。

    白登大战发生在公元前200年,距离现在还有三十二年的时间。三十二年,弹指一瞬间的事,未雨绸缪不但有必要,而且还一定要马上拿出实际行动,最好是能将崛起中的匈奴人打得伤痕累累,让它根本就没有崛起的可能,让大漠诸族长久维持混战局面,这对大秦的统一大业和帝国的茁壮成长显然有巨大好处。

    历史上,始皇帝在统一不久便发动了北伐,蒙恬率三十万将士攻克了河南(贺兰山以东的河套南部地区)和云中(河套地区)。云中本来就是赵国的领土,赵国在阴山南麓筑有长城。蒙恬在攻克河南之后再打云中,说明当时匈奴人已经南下了,帝国北疆的安全受到了匈奴人的威胁,北伐势在必行。

    后世史书把秦军北伐和修筑长城列为秦始皇的两大罪状,简直是可笑至致,无耻至致。

    秦始皇北伐距离冒顿南下入侵不过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可以想像,秦始皇的北伐是不是势在必行。假如没有秦始皇的这次北伐,匈奴人南下的时间可能要提前。假如冒顿提前四五年南下,中国的历史势必要改写,因为当时帝国崩塌,中土一片混乱,随后又有楚汉相争,中土生灵涂炭,烽烟四起,这时候匈奴人南下,谁能抵挡?谁去抵挡?

    所谓万里长城不过是把秦、赵、燕三国长城相连而已,工程量不值一提,蒙恬一两年就完成了。正是这道长城,在大汉国刚刚诞生成长之际,在匈奴人鼎盛时期,成为中土抵御匈奴的一道坚固屏障,她凭借着自己雄壮的身躯,守护着中土,守护着大汉子民,给他们赢得了几十年休养生息的宝贵时间。

    这当然不能算是秦始皇个人的功劳,但后世写史的人也不能颠倒黑白,硬把一件好事说成了十恶不赦的坏事,并且让秦始皇背上了千古骂名。刀笔吏之狠毒无耻实在让人瞠目,但没办法,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生存法则就是如此,谁让以刘邦为代表的平民在烽火之中,把传承了八百余年的旧贵族永远的彻底的埋进了地狱?任谁坐在秦始皇这个位置上,都将被这帮平民,这帮“革命者”踩在脚底下肆意践踏。古今莫不如是。

    宝鼎自从秦王政提出再攻河北之后,便萌发了北上袭击匈奴的想法。他身处于这个大争之世,把未来的历史放到这个时代的大背景下,再仔细想一想,很多历史真相便露出了真容。

    大秦帝国这段历史本身就语焉不详,云山雾罩的难窥其貌,至于匈奴人的崛起和崛起之后对中土的威胁,更是一笔带过,提都不提。如果不是有著名的白登之围,恐怕后世人只能从汉武帝的辉煌功业中去估猜匈奴人崛起的过程了。

    好在有“白登之围”。由此倒推,不难发现大秦帝国自诞生之初,便受到了匈奴人的严重威胁,于是秦始皇下令北伐,修长城,修直道,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抵御匈奴人,而无论是北伐、修长城和直道,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这再一次加重了帝国对中土庶民的盘剥,再一次激化了帝国内部的矛盾。

    如果能抢在匈奴人统一大漠之前予其以重创,如果能阻止或延缓匈奴人统一大漠的步伐,那无疑会减少帝国对中土庶民的盘剥,缓解帝国内部矛盾的激化,这无疑也会给宝鼎拯救帝国赢得更多的机会和时间。

    所以,宝鼎考虑再三,决定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鼓动和怂恿老秦人主动出击攻打匈奴,但想法是好的,做起来的难度就太大了。姑且不说秦王政是否同意,公卿大臣是否认可,单以秦国的财力来说,就无法支撑这样一场小规模的北伐作战。

    公孙豹质问宝鼎,“几万大军深入大漠,粮草辎重怎么办?”

    麃公也提醒宝鼎,“当年李牧重创匈奴人,他采取的办法是诱敌深入,先把匈奴人诱到长城脚下,然后设计围杀,杀完了再追,一口气追出七百里。李牧的计策只能用一次,再用就不灵了。匈奴人不是傻子,他们也知道吃一堑长一智,不会重蹈覆辙的。再说,你知道李牧为了诱杀匈奴人忍了多久吗?他忍了好几年,忍得连邯郸把受不了了,把他撤职了。复出后他还是忍,忍得匈奴人把他当作了无胆鼠辈,这才中计,而李牧则一击致命,一战解决边患。而我们有多少时间?大王又会给我们多少时间?”

    宝鼎微微一笑,“我的想法是,以精锐骑军主动出击,深入大漠袭击匈奴人,以战养战。”

    王翦不禁动容,“武烈侯,这与送死何异?我大秦骑士在武力上没有绝对优势,更没有战无不克的实力。”

    “我可以在短短时间内让大秦骑士的武力超过匈奴人,把他们打造成一支战无不胜的无敌骑军。”宝鼎信誓旦旦地说道,“如果你们相信我,我就给你们创造一个奇迹。”

    王翦等人相顾无语,一时间无法接受宝鼎的计策,更不敢相信他的承诺。

    宝鼎也没有再说下去,该说的他都说了,他不过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年,一个伦侯爵位的宗室公子,他至今没有拿得出手的实力,更没有骄人的战绩,他在兵事上根本没有决策的资格,最多也就是提几个建议,让几位老将军看看有没有采纳的可能,如此而已。他尽力了,如果几位老将军最终否决了他的建议,他也只能仰天长叹,徐图他策了。

    王离在一旁伺侯着,他听到宝鼎的建议后,倒是非常赞同。他的想法很简单,有仗打就行,深入大漠和匈奴人打仗就更好了,既刺激又惊险,拎着一串人头回来,那功劳可就大了,远比在河北战场上杀几个赵国甲士的功劳大。

    “大兄,如果去大漠打仗,一定要带上我。”王离把宝鼎送出府门的时候,郑重其事地说道,“我们击掌为誓。”

    宝鼎勉强笑笑,伸手与王离相击。他不抱希望,因为他太弱小了,老秦人不会相信他,更不会拿上万骑军将士的性命做赌注。

    宝鼎在卫士们的簇拥下走出巷道,转上大街,这时他看到了一辆熟悉的辒车,郎中令隗状的辒车。这辆辒车停在路边,似乎正在等人。宝鼎犹豫了一下,策马走近,刚想开口询问,就看到帷幔掀开,露出隗状那张俊朗的面孔。

    “武烈侯,大王有请。”

    第一卷 崛起 第131章 泡温泉

    第131章 泡温泉

    宝鼎以为大王又是微服出行,匆忙上车,谁知虚惊一场,车里就隗状一个人。

    “去哪?”宝鼎好奇地问道。

    “去了就知道。”隗状笑笑,“你以为大王又在车上?”

    宝鼎点点头。

    “绝无仅有的一次。”隗状笑道,“那天老太后向大王建议,尽快立后。大王非常生气,这才找到你,把你大骂了一顿。这种微服出行的事,大王或许颇有兴趣,但我们不敢,谁也担当不起这个责任。”

    宝鼎一想也是,给事中署的内侍们片刻不离大王左右,如果大王三天两头甩开他们搞什么微服出行,恐怕早就告到老太后哪里了。大王的安危关系到王国安危,内侍们即使丢掉身家性命也要阻止大王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两人随即聊到一些家事。最近白氏与巴蜀人走得近,双方的关系越来越亲密,说话就比较随便了。

    “老秦人对再攻河北一事有何看法?”隗状忽然问道。

    宝鼎撇撇嘴,无奈苦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几位老将军绝口不谈朝政,正在商量着去郿城的事。他们打算邀请桓齮老将军一道去拜祭武安君。”

    隗状迟疑了一下,又问道:“你的看法呢?”

    “我已经公开说过,把北军调到上郡,防止匈奴人乘机寇边。”宝鼎说道,“今年北疆的形势和去年不一样了,今年李牧的代北军主力在河北,假如匈奴人知道了,他们可能会乘机南下。如果匈奴人南下攻打代北,李牧就会腹背受敌,首尾难以兼顾,极有可能顾此失彼。这也是咸阳要再攻河北的理由之一。”

    “我们想得到的事,李牧也会想到,邯郸也会想到,他们自然要拿出对策,所以我一再说了,要防止赵人买通匈奴人,让匈奴人从河南方向攻击上郡,威胁太原侧翼。”宝鼎摇摇头,想到自己在朝议上有意提醒秦王政和公卿大臣必须注意匈奴人,但结果大失所望,他们只顾攻打赵国,根本不在乎匈奴人在大漠上的崛起,以为有长城为屏障就万事大吉了。

    位卑言轻,果然不假,主爵中尉算个鸟啊,能列席朝议就算不错了。楚系也罢,关东人也罢,到了朝堂上马上一个鼻孔出气,联手压制自己,唯恐自己权势增大。尤其让人愤怒的是,自己这个主爵中尉竟然被架空了,赐爵大权全部被大王和相国拿去了,自己就成了个盖大印的摆设,岂有此理,当我是白痴啊?

    “武烈侯为什么坚持把北军调到上郡?”隗状不急不慢地问道。

    宝鼎正一肚子邪火,闻言马上翻了个白眼,不屑地说道,“蒙武在太原,杨端和在河内,关东人打中山,楚系打邯郸,一南一北,打得好热闹,有北军鸟事啊?”

    隗状听到宝鼎出言粗鄙,微微一笑,哂然不语。

    “北军留在晋阳,即使蒙武放心,大王恐怕也不会放心。”宝鼎嘲讽道,“闲暇有空我去晋阳看看,或许再给大王一个惊喜。”

    隗状忍俊不禁,“扑哧”笑了出来,“你在朝议上一再提到匈奴人,可见你把北军调到上郡肯定有图谋,你以为大王和公卿大臣不知道你在想什么?河北大战不让你去,是因为你太嚣张了,上次在鸿山一口气斩杀了十七名辎重营军吏,后果太严重,虽然事后没有追究你的罪责,但这种事绝对不允许再次发生,蒙武也绝不会傻到让你去杀他的手下。”

    宝鼎冷笑,“难道我杀错了?”

    “你当然没有杀错,但问题是,你如此血腥嗜杀,谁敢用你?”隗状笑道,“再说了,现在整个咸阳都在……”隗状伸开右手,做了个下压的姿势,“这种情况下,你说左,必有人说右,你说右,必有人说左。你说应该把北军调到上郡防备匈奴人的袭击,那么很显然,北军绝对去不了上郡。”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宝鼎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状,“大兄何以教我?”

    “武烈侯,你为什么调北军去上郡?”隗状反问道。

    “你这不是明知故问吗?”宝鼎笑道。

    “你真的要去打匈奴人?”隗状真的吃惊了,“你拿什么打?”

    宝鼎向他伸出双手,“靠这双手。”

    隗状迟疑了片刻,没有说话,他必须好好想想宝鼎这句话的意思。

    公子宝鼎给咸阳最深刻的印象不是他的血腥残暴,而是他的心机城府,这一点,就连秦王政都在隗状面前说过一次。咸阳私下流传着一个对公子宝鼎的形象比喻,千万不要相信武烈侯的话,如果他说对面跑来一只鹿,你最好把它想像成马,但假如跑过来的真是一只鹿,那肯定是一匹披着鹿皮的马。

    玩权谋的人总是想得多,想得深,一旦到了痴迷的程度,他总是把对手无限制复杂化,于是权谋也就变得越来越复杂。

    宝鼎是个痴儿,乌氏人所皆知,这事传到咸阳,也是人人皆知。宝鼎是痴儿吗?除非你自己是痴儿,否则没人相信,但就是这个痴儿欺骗了所有的人,一骗就是十年,这是什么人?天才,心机城府皆臻绝境的天才。有了这种先入为主的态度,再看宝鼎所做的事,那就不可能把它当作运气巧合甚至是机缘了,而是一种可怕?br />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