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列强路 > 列强路第58部分阅读

列强路第58部分阅读

    数万,小镇却只有数千,民兵自然也有多有少,以每镇抽调三十人计,吉安府抽调的民兵总数会在三千人以上。

    在吉安府待了一天后,铁三成、石大牛等人登上火车,让他们威到章运的是,不是所有民兵都能上火车,还有一部分人留在吉安府,就在吉安负责运输物资。

    吉安铁路线是去年年底刚刚完工,铁三威、石大牛等人都是第一次乘坐火车,看到道路两旁的景物在眼前飞快的倒退,两人不由感到十分新奇,趴在火车窗户前,死死的盯着外面。

    南京,汉王府左侧,一座三层,上面写着政事堂内的大楼内,不时有官员进进出出,一片忙碌的景象。

    政事堂是汉王拨给内阁处理政事之处,整个政事堂的面积占地极广,可以同时容纳数百人办公,自任内阁上任以来已经有一个半月了。

    这一个多月以来,汉王已经将大部分政事转移到内阁,地方官员也渐渐习惯于自己的折子先要经过内阁一道手续,然后才会到汉王手,一些不重要的折子上已经没有汉王的批示,准或不准,只需要内阁盖章即可。

    政事堂第三层,梅鸿吉正在用沙哑的声音向一名官员问道:“调拨到京城的粮食有多少?”

    “回辅大人,已经有五百万石。“官员恭敬的回道。

    梅鸿吉点了点头:“做得不错,不过,还是不够,月底前京城存粮需要增加到一千万石才行。”

    要存够一千万石,等于还差五百万石,如果是以前要在短短半个月时间调集五百万石粮食,即使各地存粮充足也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数目,每天数十万石的运粮量,即使抽调百万民夫也不一定办得到。

    此时那名官员却眼睛眨也不眨的应道:“是,大人。“

    三十万石,一万八干吨,差不多三百多个车皮而已,二十场列车就可以拉完,换威轮船,十艘二干吨级的轮船就够了。

    “盐、猪肉、咸鱼、糖、蔬菜干货、还有干粮准备的如何?”

    “辅大人放心,南京目前已经存够二十万大军三个月所需要物资。“

    “不够,还需要考虑民夫所用,月底前将储量提高到四十万人三个月所需。”

    “这命……“那名官员有点迟疑。

    “怎么,有问题吗?”

    “回辅大人,没有问题,只是大人,民夫只要有粮食就好,何必和军队一样供应?“

    官员语气有点不解,他原本是投靠的清廷官员,以前朝廷征调民夫,不要说工钱了,有时甚至还要民夫自带干粮。握手手打奉献。哪象现在的大汉,不但钱,还要让他们吃得和军队差不多,这要增加多少开支?不是朝廷没钱,而是他自认为这样做没有必要,不如替朝廷省下这笔钱来。

    “不要自作主张,这是汉王亲自规定,若走到时不能保证民夫的供应,追查下来,你的脑袋不敢砍。”

    “是,下官鲁莽了,一定催促各地尽快完成任务。”听到是汉王亲自吩咐,官员脸上不由冒出一身冷汗。

    “对了,说到民夫,现在抽调的情况如何?”

    “回辅大人,第一批民夫总共十五万人,其江南十万人,江北五万人,江北的民夫将会在准安汇合,江南地区有五万民夫月底之前会到达南京。”。

    “那就好,你先下去忙吧。

    “是,辅大人,下官告退。”

    那名官员下去后,梅鸿吉顿时感到一阵疲惫袭来,连忙喝了一口浓茶,这才继续召见下一名官员,这名官员给梅鸿吉汇报弹药的准备情况,汉军已经完成了全火器的转换,需要的弹药是海量,一场战事计算下来,消耗的弹药量并不比粮食少。

    汉王所定北伐时间是在三月初一,这个时间虽然现在还是秘密,只是内阁各人却心有数。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能让汉王准时在三月初一这日出兵,刚刚过完年,内阁就全力运转起来,调拨钱粮、弹药、民夫等等,各项事情千头万结,事事都要经过内阁来决定。以前在财政部时,梅鸿吉虽然有时会很忙碌,只是却从没有这么忙碌过,甚至恨不得能分身两人,想起汉王刚开始的告诫,内阁的差事果然不好当。

    只有累归累,封侯拜相,历来就是臣武将的最高夙愿,又有谁能抵挡其的权力诱惑,是苦是乐,也只有梅鸿吉这个当事人才能真正明白。石大牛等人来到南京的第二日就开始忙碌起来,他们不要说见到汉王,就是南京城也没有时间去逛,每天都有数不清的物资需要他们装卸,在内阁推动下,汉军境内一片忙碌,人力,物资飞快的向京师和前线集。南京军事学院,刘铬传正在收拾行李,昨天他已经顺利完成三个月的学习,今天休整一天,明天就要返回自己的部队。

    说实话,在这里学习了三个月,马上就要离开,一时之间还有点不舍,只是想起马上就要与军的同伴相见,而且自己将由班长升为排长,刘铭传心更多的还是兴奋。

    虽然一直在学校,不过他们这些人可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对外面的变化一清二楚,学校订阅了所有主要的报纸,供学员们休息时翻看,及时了解外面的信息。

    最近一个月,备家报纸开始对推翻满清进行宣扬,将满清开国时对汉人的屠杀历数了一遍,还有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字狱也拎了出来,作为满清压制,愚昧汉人的证据,将满清人吹嘘的明君骂得狗血喷头。

    翻开报纸,每家报纸都有鲜明的标题,“北伐!”,“解救北方百姓!”,“驱逐鞑靼、恢复华!”这样的字样比比皆是,哪怕是最迟顿的人也知道,战争就要来了。

    何况学校的老师也开始有意无意的谈论着战争相关的事,让他们对于即将到来的战争更加期望起来,每个人都感到热血,清军的战斗力,各人都心有数,他们根本不是汉军对手。出于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谁也不肯错过这次战斗。

    第二卷 复兴之始 第一百六十五节 誓师

    二零五八年三月初一,汉王府前成色的海洋,一万多近卫师排成整齐的队列,用狂热的目光注视着高台上的汉王。将夜快眼百~万\小!说

    今天是大汉北伐誓师正式的日子,北伐的缴昨日已经布,现在已经有了报纸不再需要告示,不用数日,汉军北伐的消息就会传遍天下。

    经过一年多的准备,有经过一个多月报纸的宣传,加上各地物资,兵力不断运送,汉军境内无论官民,对北伐早有心理准备,只是真正到了北伐的这一刻,不好认还是激动无比。

    “将士们,从满清入关开始到现在已经整整二百年,二百年来满清一直骑在汉人头上作威作福,把汉人当成自己铁杆庄稼,屠杀我们的人名,篡改我们的史书,大兴字狱,扼杀明,使得一直领先于世界的华明停滞二百年不前”

    想起前面满人对汉人的屠杀,历史上马上就要来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此后就是几乎长达百年的半殖民,半封建历史,王韵语气顿时有些哽咽,下面众人的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这二百年来,满人的统治就像是一朵黑压压的乌云,压在数万万人头上一直驱除不散,汉人的每一次斗争都以失败告终,无数的先烈被满人屠杀,到了今日,整个南方被解放,可是北方依然在这朵乌云之下

    今天,孤,作为大汉的汉王,将带领你们继续推翻满人对北方的统治,不论南北,四万万百姓头上不再有乌云笼罩,华明可以继续前进,这不是一场单纯的争夺权力的战争,而是已经觉醒过来的华明对满人愚昧落后的一场战争,大汉必将取得胜利,我们的明也将取得胜利!”

    “万胜!万胜!”

    尽管汉王所讲有不少人听得迷糊,不过,还是感觉热血,他们要把汉王的讲话一字不漏记下,明天全刊印出来。敏体尼、阿礼国等各国大使也站在观礼台上,听到王韵的讲话,两人不由尴尬,汉王对满人的指责好像也适用于他们,如今汉军对满人起了反击,一旦汉军统一这个庞大的国家,还会允许租界存在吗?

    等众人的欢呼稍低一点,王韵才拔出长剑向前一指,大声喝道:“出!”

    一队队的近卫师开始从广场离开,彩旗招展,一个个昂阔步,慢慢形成一条长长的队列。

    “万胜!万胜!万胜!”

    大军出征,所过之处都是欢呼的百姓,见到此情景,王韵心忍不住有一丝自豪,这些百姓的欢呼,无疑是对自己所做一切的认可。

    “梅爱卿、杨爱卿、刘爱卿孤出征之后,整个后方就交给你们了。”出城之后,王韵止住武百官再相送的脚步,与梅鸿吉、刘墉、杨浦清等内阁成员一一打着招呼。这次出征,所有内阁成员都会留守,对汉王亲征之事,朝有过微弱的反对声,认为以汉军眼下的实力,汉王只需坐镇后方即可,这种反对声当然被王韵无视,统一之功,除了他这个汉王,又有哪个将领能够承受。

    “王爷放心,我等必定鞠躬尽瘁,不使王爷有后顾之忧,微臣等先预祝王爷一路顺风,旗开得胜。”梅鸿吉带头道。

    “那就好,孤相信诸位爱卿能够做到。”说完,王韵哈哈大笑,登上为他准备的马车。

    “恭送王爷!”梅鸿吉等人连忙弯下腰相送,知道王韵马车离去很远,众人方起身。

    看到大军远去,梅鸿吉转过身,用威严的目光扫过面前的百官,道:“诸位,大军已经出征,我等要做的就是权力为大军做好一切后勤工作,保证前线无忧,若有人在此期间胆敢恣意妄为,违法乱纪,本铺自会严惩!”

    众人听得一凛,这才现平时看上去和蔼可亲的铺话里包涵的杀气,连忙应道:“是,铺大人!”

    湘潭,城墙上已是破损的不成样子,一面黑色的满清龙旗丢弃在地上,破破烂烂的龙旗上踩着无数脚印,去无人理会,在城头上方,一面红色,绣着长剑与犁的旗帜在随风飘扬。

    城门下,数千名清军眼充满恐惧,他们将手的兵器丢到地上,然后双手抱着头,顺着汉军手指的方向集。

    一队队的汉军迈着整齐的脚步走进城,刚刚经历炮火的百姓躲在门缝后,带着一丝恐惧,又有一点兴奋的神色,偷偷的看着汉军的身影。

    在王韵誓师出征时,前线的战事其实已经打响,汉军分成三路,一路由潘起亮为主帅,从江西初级,一路由王亮攻为主帅,从广西出击,两路人马,各集三个师兵力。

    而后的无疑是即将更随汉王一起进攻山东的汉军已经在江苏与山东交界处集个师兵力,加上更随在汉王身边的近卫师,总兵力达到七万余人。

    以为去年大批太平军投靠,汉军在这批太平军新组成了三个师,其两个6师,加上太平军转化的两个师,大汉6军正规6军部队一共为二十一个师,此次战事,一次就出动十三个个师,虽然没有倾尽全力,只是已经是汉军从未有过的规模

    对于汉军境内的情况,清军并非一无所知,虽然早有准备,只是在汉军起进攻后,还是马上就吃了大亏,湘军也好,广西军也好,面对汉军犀利的进攻,纷纷败退。

    第二卷 复兴之始 第一百六十六节 势如破竹

    郏县历史悠久,秦时已经置县,位于山东最南端,与苏北相邻,自苏北被汉军攻占后,郏县就成为清军与汉军对峙的最前线。

    这天,早上八时左右,正在城墙上巡视的郏县清军现远处一股大队人马正在向县城靠近,数名清军想也没想,马上嚷了起来:“不好了,短毛杀来了。”

    这一嚷,整个城墙都慌乱起来,一齐围了上来,问道:“哪里。在哪里?”

    先前叫嚷的清军连忙向前一指:“看,前面不是吗?”

    众人向前看去,果然,一股大的烟尘正在逼近,这样的烟尘毫无疑问是大队人马行军引起,再看看方向,果然是汉军。

    名士兵丢掉了手兵器,转身就逃。

    看到如此,其余士兵也纷纷丢掉手的武器,转身就逃,几名军官吆喝了几声,只是谁也不理会,他们对望一眼,也有样学样,将兵器丢下逃跑,不一会儿,整个郏县城头就变得空空荡荡。好在城门下的士兵总算做了一点事,就是将开着的大门重新关上。

    郏县虽然是最前线,清廷上下却从没有指望靠郏县可以挡住汉军的进攻,因此郏县兵丁不多,团丁,衙役各种乱七八糟加起来的人数也不过一千余人。

    这个人数若是平日还好,只是谁都明白,一旦汉军进攻,想靠这一千余人守住城绝不可能,最多只能抵抗一点时间,给后面提个醒。

    一年多时间,郏县的清军一直提心吊胆,不知道汉军什么时候进攻,如今一听到汉军来了,大家想的不是抵抗,而是如何保命。

    进攻郏县的是周秀英第七师下面一个团,团长周大海,等到第七师汉军到城下一看,好家伙,只见整个县城大门紧闭,只是城墙上却不见人影,静悄悄一片。

    “有埋伏?”

    这是大多数汉军脑闪过的第一个想法,也难怪,县城太诡异了,不过不管有没有埋伏,汉军显然不会为一个小小的县城停下,周大海马上命令汉军进行试探性的进攻。

    一阵紧张的忙碌后,汉军所携带的四门小口径火炮准备就绪。

    “射!”

    “轰!”

    数声连续的炮响,四炮弹依次飞上城墙,其三在城墙爆炸,一落入城爆炸,三城墙爆炸的炮弹只是激起一阵硝烟,毫无其它反应,倒是落入城的那炮弹,引起城一阵混乱,各种惊呼声连城外都能隐约听见。

    “团长,估计是城的守城都已经逃跑了,直接炸开城门吧。”一名参谋建议道。

    “嗯,好,炸城门。”周大海也看出郏县不象是清军埋伏的样子,真要有埋伏,三炮弹下去不可能没有动静,何况即使有埋伏,只要炸开城门,埋伏也没有什么可怕。

    炸城门这样的事,汉军有专门的工兵去做,在周大海下达命令不到二十分钟,工兵已经在城门埋好了足够的炸药,随着“轰隆。”一声巨响,郏县城门变成无数的碎片飞上了天,等到碎片落下后,一条县城大道已经出现在汉军面前。

    周大海并没有稍作犹豫,命令道:“进城!”

    郏县县城不大,汉军很快控制了全县,才现县里的兵丁果然全部散去,而知县则躲在衙门一间柴房里,被汉军搜了出来。

    郏县县令是一名三十余岁的年人,此时被汉军押着,全身有点抖。

    “郏县的官兵呢?”周大海问道,虽然顺利夺下县城,可是连一名清军也没有见到,犹如一拳打在棉花上,让周大海大感失落。

    “回这位大人,这些兵丁惧怕大军的天威,在贵军来临之后已经化兵为民,还有出城逃走了。”

    “哦,哪你为什么不逃走?”周大海饶有兴致的问道,总算得到城为什么没有清军的原因,这让周大海松了一口气。

    县令吭哧,吭哧半天却没有回答,事实上他不是不想逃,只是不敢逃,县令有守土之罪,逃到后方若是没有过硬的关系,脑袋多半要丢。如果他有过硬关系的话,也不会放在郏县这个危险的地方。只是直接说自己怕死实在太过丢脸,县令才不好意思说出来。

    “逃又不逃,降又不降,害的本座白白浪费炮弹,炸药,以后还要维修城墙,实在可恶之极,来人,拉下去毙了。

    周大海话一说完,县令一下子摊在地上:“大人饶命,小人愿降,小人愿降。”

    郏县县令没有第一时间出降、说起来还是面子作怪,认为自己饱读圣贤书,应该忠于朝廷,只是如今面对死亡时,忠义之心顿时不翼而飞,大声求饶起来。

    “好了,起来吧,你马上以自己的名义,让全城贴出告示,让散去的兵丁限期到衙门报道,大汉朝廷对他们酌情处理,不会重罚,如果限期内不报道的话,大汉将会视其为满清余孽,追究其责。”

    周大海刚才的话不过是吓唬一下郏县县令,郏县县令虽然没有第一时间投降,可是也没有率军抵抗,如果如此简单就杀了,对于汉军下面的军事行动无疑不利,何况散去的这些兵丁必须疏理一遍,不能肯安会留下隐患,这些都需要郊县县令的协助。

    “多谢大人,学生这就去写告示,不知该限定几日?”

    “以三日为期吧。”

    “是。”

    郏县县令下去后,周大海才转身对通信兵道:“向师部报告,我军顺利拿下郏县,未生战斗,只是郏县兵丁散于民间,需要数天时间清理,请师部进入下一步指示。”

    在周大海拿下郏县后的几天,另外几处也6续传来好消息,临沐、苕南、费县等县城也被汉军拿下。

    这些县城,汉军基本上没有径过大的战斗,临沐、苕南都是看到汉军开到后,清军马上投降,而费县虽然作了抵抗,只是面对汉军一个团兵力,还是被一鼓而下,为了对其余清军警告,费县县令被汉军下令处死。

    汉军进展如此顺利,除了战力确实远强于清军外,还在于这些前线清军对汉军早已产生恐惧心里,双方相隔即近,比起其他地方来,这里的清军更清楚汉军实力,去年的演习已经让清军心惊肉跳,好家伙,汉军的炮弹就象不要钱似的随便射,自己可是血肉之躯,如何能挡。

    最主要的还是官员们看清了形势,如果大清还能坚持数十上百年,为了一个忠臣的名义,大家或许还有赴死之心,可眼下大清能挡几年还不一定,自己死了不但没有忠臣之名,说不定还会因为前朝余孽连累了自己家人,既然如此,那又何苦送死。

    官员们都愿意降,士兵自然不会反对,这种情况下,汉军进展自然顺利。

    三月旬,汉军已经攻下沂州、济宁、充州、秦安、胶州等府,比起县城来,府城的占领,汉军多费了一些手脚,因为府州的官员基本上满汉各占一半,汉官虽然有投降的意愿,可是满人却绝不愿意投降。汉军只能强攻。

    除了近卫师没有参与进攻外、大汉师的人马齐头并进,又岂是区区府城能够抵挡,抵抗最激烈的充州府不过费了汉军三天时间,而沂州、济宁、秦安、胶州只守了不过一两天时间就被汉军攻破。

    攻占济宁府后,前线的汉军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对民间的捻军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捻军同样是反对满清的起义者,捻即是一伙的意思,捻军有统一的盟主张乐行,建立五旗军制,用黄、白、红、蓝、黑五色旗区分,实际上又很分散,所谓听调不调宣,五旗之间互不统属,张乐行这个总盟主也只能起协调作用,不能强令别人。

    历史上,原本捻军的活动范围应该抱括整个淮河流役,纵横四省,后期还进入陕西、湖北、击毙过僧格林沁等清廷名将,实力还算强劲,若不是有太平天国在前,捻军展会更大。

    只是还没有等到捻军大展‘汉军已经攻占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两省之地,捻军失去了四省纵横的机会,被迫向北展,压缩在山东与河南二省。

    对于捻军,太平天国采取了拉笼的政策,捻军虽然失去了在安徽、江苏两省活动地盘,却有了太平天国这个坚强后盾,可谓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实力展并不比历史上弱。加上去年的黄河改道,清廷无力救灾,任由灾民自生自灭,捻军吸收了其大量精壮,实力进一步膨胀。

    让前线汉军指挥官头痛的,还是捻军亦军亦民,与捻军有关系之人至少有数百万之多,如果要与捻军作战,很难分清哪些是兵,哪些是民?

    对于这样一支军队,该如何处理,前线将领自然不敢自作主张,报向汉王请示。接到前线将领的请示,王韶很快作出指示:“以招抚为主,若不愿招抚者,军队只需保持警戒,不可轻易交战。”

    对大汉来说,现在的主要敌人还是满清,没有必要在消灭满清之前节外生枝,如果汉军对捻军压迫太甚,只会逼迫捻军投入太平天国,等到消灭满清,如果捻军还看不清形势,那自然该剿就剿。

    第二卷 复兴之始 第一百六十七节 招抚

    济宁府,这里暂时是汉军第二师陈亚林部驻地,陈亚林在众多厂卫出身的将领年龄偏大,比一般人大了五岁,平时不显山不露水,做事其实非常稳重,在上次演习,第二师虽然没有进入前三,却是稳入前。

    济宁是孔孟之乡,二百年下来或许被满人的宣传弄得愚昧顽固,济宁城官兵死抱着满清的正统不放,面对汉军的到来,不但不投降,还拼命抵抗。不过,他们的抵抗无异于螳龘臂当车,守了二天,被汉军的火炮炸得死伤惨重后,剩下的人终于从忠于满清的狂热清醒过来,随即崩溃。

    或许是因为攻城时被汉军大炮轰击死伤太过惨重的原故,汉军攻占济宁已经有五天时间,街头还显得有点冷清,除了巡视的汉军官兵外,行人稀少。

    济宁知府衙门,陈亚林放下汉王过来的电报,向外面喊道:“来人。”

    名年轻汉军应声而入。

    “石头,去,把情报部在济宁府的人员找来。”

    陈石头的亲兵应道,语气有些迟疑。

    “怎么,有困难?”

    “没有,请师座放心,我坚决完成任务。”

    “要快,在明天上午之前必须找到,本座有重要事情,需要情报部人员配合。”

    “是。”

    这些年,汉军情报人员几乎已经展到每个县,象济宁府这样的城池,肯定会有情报部的人员,而且级别不低。不过情报部与军队毕竟是两个系统,虽然济宁府已经被汉军攻下,情报人员人员却不一定愿意露面,故作陈石头才会有所迟疑。

    当然,如果实在找不到,陈亚林也可以直接电报给情报部总部,由总部转达,只是这样时间就久了,济宁府的情报人员可没有电台,需要一级级转才行。

    陈石头并没有让他等多久,晚上时已经带了一个长得有点富态,四十岁左右的年人过

    “情报部山东局第七组组长孟祖辉见过陈师长”

    看到这个年人,陈亚长笑了起来,孟祖辉是济宁府有名的绸缎庄瑞恒祥大掌柜,汉军进城时他还组织了济守城的一些商家进行欢迎,没想到这样一个人物却是汉军情报部下面的组长。

    “原来是孟掌柜,既然是熟人,本座也就不客套了,之所以要急着找孟掌柜过来,是因为本座要与捻军领张乐行取得联系,不知孟掌柜是否有这方面的渠道?”

    “这个……。”孟祖辉犹豫了一下,才道:“不知陈师长找张乐行可有什么要事?”

    看到孟祖辉的神色,陈亚林顿时明白,这个孟祖辉恐怕与张乐行的关系也不会简单,有脚踏两只鞋的嫌疑,只是这是情报部自己的事情,倒不需要陈亚林担心,他爽快的道:“确实是有要事,本座奉汉王之命对捻军招抚,当然,如果捻军不愿招抚,双方也可以暂时刮出界线,互不干扰,这需要与张乐行面谈。”

    “孟某是生意人,需要四处广交朋友,不瞒陈师长,还真可以与张盟主联系,只是不知陈师长是派使者前往张盟主处,还是由张盟主派使看来陈师长处?”

    “这样来来去去太麻烦了,本座没有那么多时间,本座有个提议,由本座与张乐行亲自会面,双方各带十人,地点就在城外十里河,时间越快越好,不过可以由对方定,如何?”

    孟祖辉想了想,才道:“陈师长,话我可以传到,不过张盟主会不会答应,我可不敢保证。”

    “能传到就好,本座先谢过孟掌柜了。”

    “不敢当,不敢当,小人虽然只是情报部人员,不过也隶属于大汉,为朝廷效劳,是小人该做之事。”孟祖辉脸上堆满笑意。

    陈亚林没有再说话,只是轻轻端起茶杯,孟祖辉顿时会意:“陈师长,若没有什么事,小人就告辞了。”

    “孟掌柜请便,石头,代本座送客。”

    “是,师座。”陈石头应了一声,向孟祖辉行了一个军礼,伸手前引:“孟掌柜,请!”

    “小兄弟,请!”

    陈石头把孟祖辉送出衙门后,很快返回,有点愤愤的道:“师座,这个孟掌柜一口一个张盟主,恐怕就是一个捻军,情报部怎么搞的,怎么能随便拉这样的人进来?”

    “或许吧,不过情报部和我们军队不同,军队必须纯粹,只能效忠汉王,效忠朝廷,情报部只要能搞到情报,是否真正效忠一个势力,却不是那么严格。为了取得情报,假装效忠几个势力的人员也是正常,甚至到了后来,就是情报员自己也不清楚自己心真正效忠的是谁。”

    陈石头眼露出崇拜的神色:“师长懂得真多。”

    陈亚林心却想起自己参加厂卫时,汉王对他们的教诲,真正懂得多的是汉王才对,却不知汉王年纪比自己还轻,为何就懂得如此多?

    巨野因古有大野译而闻名,这里交通便利,离济宁府不过一百余里,去年借着黄河改道的时机,捻军将这里攻下,因为捻军的总盟主张乐行就驻扎在这里,这里也就慢慢变成捻军大本营。

    因为捻军在巨野驻扎,巨野显得比以前热闹了许多,捻军是兵民结合,在不打仗时还是务农为主,此时天气已暧,巨野城外的农田已经处处是农夫忙活的身影,官道上,时常有小队骑兵纵马飞驰,田的农夫却毫不在意。

    又一匹快马冲入城,此人即使走到了城里也只是度稍减而已,直接到来盟主府时才翻身下马,对守在门口的几名捻军气喘息息的道:“快,禀报总盟主,小的有济宁城的紧急军情禀报。”

    济宁城在数天前被汉军攻下的消息已经传到巨野,捻军也没少打过济宁城的主意,只是济宁城清军防守严密,捻军最终还是没敢造次,对于汉军区区两天时间就攻下济宁,捻军上下自然心惊,对于汉军的动向也隔外留意。

    听到是济宁城的紧急军情,一名捻军连忙道:“你等着,马上通报。”说完,急步向里面跑去。

    不一会儿,那名捻军就返回来:“总盟主有请。”

    来人连忙跟在捻军后面,向里走去,张府原本是巨野一家大户的宅院,占地颇阔,捻军攻下这里后将宅院征用,这里就成为盟主府。

    穿过二重院落,来人到来一座正厅,只见一名四十岁上下,身材高大,穿着粗布麻衣之人坐在厅,脸上仿佛老农之人,除此人外,左右还分别坐着十余人。

    来人连忙朝丰间那人跪了下来道:“小的瑞恒祥伙计孟三参见募盟主。”

    “起来吧,你说有紧急军情呈报,是汉军要出动了吗?”间老农模样的人问道。

    若不是亲眼所见,绝没有人相信这个老农模样之人会是捻军总盟主张乐行,张乐行的出身说起来还是地主阶级,家不但有上百亩粮田,而且还开糟坊、粮行、赌局,又结党贩运私盐,偏偏这样一个人却在咸丰二年,皖北大灾时,带着众多饥民揭杆而起吃大户,其经历实在奇特。

    听到张乐行的问话,两边的人脸上都紧张起来,若汉军真的出动,他们恐怕不是对手。

    “不是,回总盟主,是汉军的统帅想要招抚总盟主,约总盟主在济宁城外十里的运河上谈判,规定双方各带十人,时间由总盟主确定。

    “什么,招抚?”刹时间,周围十余人脸上同时动容,显然没有想到孟三带回来的是这样一个信息。

    不少人心砰然心动,眼下三方,满清是敌人,太平天国虽然是盟友,只是这个盟友却自相残杀,如今元气大伤,被汉军生生夺走了大片地盘连屁都不敢放,而汉军无疑如日天,如果能得到汉军的招抚,不失为一条最好的出路。

    从捻军的组织来看,无疑没有自己打江山的心思,他们多数是活不下去的农民组成的一种反抗而已。

    “总盟主,我看可以和汉军谈一谈。”

    “我看也行,听说汉军境内只收正税,减免了许多苛捐杂税,百姓都能安居乐业,若能招抚,也算不错。”

    “大家丙才不是还在为粮食不够担心吗,如果汉军招抚了我们,总不能看着大家饿肚子吧。”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绝大部分人都是同意招抚的言论,张乐行刚开始还不在意,只是慢慢的脸色开始变黑,自己这个总盟主还没有表态,这些人就急吼吼的同意算怎么回事?

    “我不同意。”一个声音突然大声喊道,众人连忙看去,却是张喜的声音,张喜是张乐行之子,他一话,各人脸上顿时一片犹疑,以为是张乐行的意思,看到张乐行的黑脸,不少人心暗嘀咕了一声不妙,好象不小心把总盟主得罪了。

    只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对张乐行的黑脸在意,一人问道:“少盟主,你不同意,总要说一个理由吧。”

    “理由,自然有理由,人家一句招抚,还没有谈什么条件呢,你们就一个个迫不及待的扑上去,亏你们还是旗主,统领,不觉得这样太贱了吗,简直是丢人,再说这焉知是不是一个圈套,若盟主就这么轻易前去,汉军对盟主不利怎么办?”

    第二卷 复兴之始 第一百六十八节 谈判

    听张喜这么一说,各人脸上都有一种讪讪的感觉,自己还真是太急了一点,何况总盟主还没有发话,他们就抢先开口确实不应该。

    “我也不同意招抚,咱们就这样过得逍遥自在多好,何必投什么汉军,受其管束。”一名统领发言道,算是对张喜的支持。

    “对,我也不同意,当官都不是好人,汉军的官又会好多少,总盟主还是不要冒险为好。”

    ……

    刚才被压制的声音立马反弹起来,虽然大多数捻军起兵造反时多是迫不得已,只是成为一方旗主,统领之后,尝到了那种掌管成千上万人生死的滋味,一些人自然早忘了当初起事时的初衷,只盼着这样的日子一直过下去。

    “去看看也无妨,如果总盟主不去,也可以派人去吗。”

    “对,汉军是要推翻鞑子,大家同为汉人,总不至于开头就下阴手。”

    ……

    看到有人反对,另一边又开始说话,双方顿时争吵起来,整个厅中一下子仿佛成为闹市。看到实在不象,张乐行猛的拍了一下桌子:“好了,不要吵了,吵吵嚷嚷成何体统。”

    厅中这才安静下来,又看了众人一眼,张乐行才道:“汉军统帅既然要与俺见面,俺不能不给面子,孟三,你去回复孟掌柜,就说二天后上午九点整,我张乐行准时到达。”

    喜急得喊了一声。

    “不用多说,我会带王宛儿等人同行,好了,粮食之事暂时议到这里,一切等到我二天后回来再说。”

    看到张乐行已经作了决定,还要带自己义子前行,众人一起应道,“是,总盟主。”

    接下来,各人相继离去,很快,大厅变得空空荡荡,只剩下张乐行父子。

    “爹,二天之后是否太急了一点,我们起码要多对汉军了解一下,这样才不会太吃亏。”张喜试探着道。

    张乐行摸了摸自己的头,脸上有点无奈的道:“阿喜,你爹活了四十多岁,以为不知道这些,多等一些时间当然好,可是等不及啊,你瞧瞧今天那些旗主,为了粮食之事吵得多凶,若不想办法解决,恐怕自己人就会打起来。”

    想起前面的争吵,张喜顿时理解父亲的无奈,去年借着天灾,捻军得到飞速发展,只是也给捻军带来新的问题,那就是粮食的压力,捻军兵民结合,若是平常年景,粮食压力不大,只是无奈去年遭了灾,接收的灾民都是家无隔夜粮,全靠连续攻下十余座县城才勉强养活大家。一个冬天下来后,先前的存粮已是不多。

    田里的庄稼才刚刚栽种,离收成至少还有数月,即使是最富裕的捻军存粮也维持不到收成的时候,今天各人聚集在张府,正是讨论如何解决这段青黄不接时期的粮食问题。

    要解决粮食问题很简单,攻城,只要拿下数座城池,捻军自然可以吃大户,本来济宁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离捻军近,城中有捻军的探子,济宁城又靠着运河,可以说非常富裕,只是被汉军抢先占下,除非与汉军交战,否则只能放弃。

    虽然没有与汉军真正交过手,可是既使是天国,面对汉军时都要小心翼翼,清妖更是被汉军打得找不到北,与汉军交战,大家都没有这个想法。

    不打济宁,河南是天国的地盘,自然也不能打,那就只有向北,向北过黄河,这可是捻军从没能到过的地盘,还没有决定打哪里,各人心中就先存了一份惧意,议了半?br />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