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列强路 > 列强路第57部分阅读

列强路第57部分阅读

    各部门长官都在猜测明年自己部门的经费会增长多少,弄得不少人心痒难忍。

    尤其是军队对明年的军费更是关心,今年大家憋了一年,根据汉王的承诺,明年就是发

    起统一之时,军费是否充足,自然会对作战产生影响,潘启亮、王亮功等人忍不住偷偷向梅鸿吉询问。

    只是梅鸿吉口风紧得很,以没到时候为由,对财政收入的具体数据不肯透漏半句。

    潘启亮等人又偷偷向汉王府打听,只是依然没有得到消息,只能胡乱猜测,普通人哪位今年汉军总收入会超过二亿元。对于大家猜测的这个数据,梅鸿吉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认,大家越发认定自己的猜测与事实差不多。

    在大家猜测朝廷今年的财政收入有多少时,叶幕已经得到了今年和平洋行的利润总额一共七千万六百就是三万五千二百四十元五角。

    看到这个数字,王昭吓了一大跳:“这么多,是不是弄错了?”

    去年和平洋行的总利润才三千多万银元,这个数目已是非常庞大了,没想到今年利润翻了一倍,让王昭觉得不可思议。

    “王爷,妾身已经核对数遍了,就是这个数目。”

    “幕儿,我们抢银行了,哪来这么多钱?”

    叶幕忍不住撇嘴:“王爷,我们汇丰银行就是最大的银行,用得着抢么?”

    “对,你不说,孤到忘了。”

    王昭拍了拍自己的脑袋道,开始翻起了账簿来。

    去年汉军成立了中央银行,归属财政部,不但将铸币的权利从汇丰银行手上收走,而且还挖去了汇丰银行不少人才,中央银行的行长正式由原汇丰银行行长吴伯纯改任,汇丰银行行长则由王愧山接任。

    中央银行成立后,发展迅速,不过毕竟成立时间太短,还没能动摇汇丰银行的霸主地位,眼下汇丰银行还是汉军,也是亚洲第一大银行,哪怕此时在全球排名,以汇丰银行的资产,也绝对可以排成前几位。

    王昭最先看的正是汇丰银行的账目,汇丰银行的存款总额赫然高达四亿五千万银元,而贷款总额也有四亿银元之多,因为不少存款都是活期,利息非常低,平均不到二分,而贷款一年期的利息在八分左右,仅此一项,汇丰银行的存贷利息差就有二千三百万多元的收入。

    除了存贷利息差外,银行还有汇兑,发行铁路股票、直接投资分红,加起来总收入达三千三百多万银元,利润二千三百万。

    难怪听到王昭说抢银行时,叶幕不以为然,毫无疑问,办银行远比抢银行来钱快,一年的利润二千多万,你要是抢银行,哪怕这二千多万银元全部放在一处地方也没有人能一下子搬走。

    汇丰银行盈利的潜力还很大,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赚钱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四亿多元的存款虽然多,可是实际上可能不到民间资金十分之一,中国虽然白银产量极少,可是从唐朝开始就依靠着丝绸、瓷器等物品向全球吸收白银。一千多年积累下来,谁也不清楚民间的白银总额到底有多少。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白银有过短暂的外流,只不过只是一点赔款而已,总计不超过一千万两白银,当赔款完成后,全球白银又开始向中国流入,这几年尽管汉军采购了西方大量工业品,却丝毫没有改变白银的流向。

    王昭虽然无法估算中国民间积累的白银数量,不过显然这个数目远大于汇丰银行四亿五千万银元的存款。

    除了汇丰银行外,今年重工业为和平银行贡献了二千一百多万银元利润,和平洋行生产了汉军境内八成以上的钢铁,六成

    的船舶、九成以上的蒸汽机,八成以上的水泥,总产值过亿元,有二千多万银元的利润也不算高。

    在轻工业方面,今年光是棉花种植方面,和平洋行圈地一百五十万亩,以亩产五十公斤记,三成承包费,和平洋行收取的棉花有三十七万多担,价值以前三百多万元,这还不是最大收入,最大的收入还是在和平洋行收购了一百二十多担棉花,加工成纺织品后,价值至少翻一倍,总产值将近八千万,利润也在二千万左右。

    银行、重工业、纺织业是和平洋行现金利润三辆马车,三项合计利润超过六千五百万元,相比之下,和平洋行以前的生丝、茶叶、运输、码头、百货、报纸等十数项产业,贡献的利润总计只有一千二百万左右,并不算多。若是有人听到王昭这句话,恐怕会立马吐血,一千多万银元利润还不算多?

    看完账目,王昭顿时知道和平洋行今年的利润为何会增长如此恐怖了,首先银行利润增长了近一千万左右,重工业今年已经投资完毕,由去年持平进入收获期,但此一项就增加了二千多万利润,棉花种植的成功,又为洋行增加了一千多万元利润,三项已经超过了四千万,事实上和平洋行在过去的传统业务上,利润非但没有增长还有下降趋势。

    这正式王昭想要的,和平洋行应取到领头羊的作用,逐步推出那些技术,资金占有量低的领域(未完待续。。

    第二卷 复兴之始 第一百六十一节 内阁人选

    就和平洋行两项传统业务来看,生丝、茶叶两项的利润依然可观,达到一丰一百多万银元,其中又以生丝利润为好,在九百万银元左右,而茶叶只有二百万银元。

    和平洋行掌握了生丝的标准,生产出来的生丝质量最好,利润自然高,茶叶方面和平洋行没有什么优势,自从汉军放开了政策,各家洋行可以自己进入茶区与茶农直接交易后,中间商利润大减,和平洋还能有二百万一年的利润,算是做得不错。

    洋行可以自己进入茶区与茶农交易,虽然中间商利润大减,茶农和朝廷却得到了实惠,促进了茶叶、生丝的出口,正因为如此,即使大汉进口了大量机械设备,还是保证了白银年年入超。

    看完前面几项,王韶已经懒得看下去,七千六百多万银元,合白银五千余万两,此时的和平洋行说富可敌国也不为过,

    幸亏王韶自己就是汉王,若是换了一个统治者,对治下出现一个如此庞然大物,不想方设法铲除才怪。

    钱多了,对王韶来其意义不大,这么多钱,不可能留在手里,必须花出去才行,否则钱就是死物,王韶想了想才道:“孤想提取五千万捐给财政部,作为明年军费,不知蔡儿以为如何?”

    这么多钱一下子捐出去,若是换了一个平常女人,必定会不舍,不过这数年叶蔡已经历练出来,神色丝毫未变:“这钱是王爷的,王爷爱怎么用就怎么用,问妾身干什么?”

    “嘿,钱虽然是为夫的,可没有蔡儿的辛苦,也不会有这么高的收盖,如何用?为夫自然要征救蔡儿的意见。”王韶有点腆着脸道。

    “亏你还是王爷,这样的事还要问妾身,王爷要捐就捐吧。”话虽然如此说,叶蔡脸上还是露出一丝笑意,对王韶的尊敬,心中显然很受用。

    “嗯,如此就这么决定了,刹下的钱,五百万作为发给所有职员年终奖金,一百万作为管理人员的奖励,八百万作为王府明年经费,一千二百万留作洋行发展,刺下的九十三万留在蔡儿自己手中,作为平时的零花,如何?”短短时间,王韶就将这么庞大的财产分了一个干净。

    “王爷说的自然是好。”

    五千万的财产都捐出去了,叶蔡自然不会在意剩下的二千多万,这其中,她最关心的一项就是王府经费的安排,今年王府经费只有四百余万,听到王韶给王府明年的预算是八百万,顿时不吭声,这个数目足够明年王府宽松过上一年,保况王韶还给她保留了近百万银元作为小金库。

    王韶心中一阵舒爽,能够大把花钱的感觉无疑非常好,何况马上又会有一笔更大的钱财让他花。

    对于今年各项经济数据,王韶已是心中有数,随着马鞍山钢铁厂全部投成建产,上海三座钢铁厂达到设计最高产量,汉军钢铁产量首次突破五十万吨规模。

    其中生铁产量四十二万吨,钢产量十一万吨,合计一共五十三万吨,单就钢产量而言,这个数据仅次于英国,排在第二,与英国人十三万吨钢产量只相差二万吨。

    不过生铁产量和英国还是相差太远,英国人生铁产量已经超过三百五十万吨,汉军只相当于英国九分之一,排在美、法、普之后,名列第五,为第六名俄国两倍左右。

    汉军的钢产量之所以能够超越生铁产量大于自己的美、法、普三国,是因为推行新技术的缘故,新技术的推行使得汉军钢材产量不但迅速增加,而且成本还得到降低。

    汉军发明的新技术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英美各国也同时研发了出来,不过相比于汉军在白纸止作画,其余各国需要对原有设备改造,速度到底是慢了一拍,只得看着大汉钢材产量迅速超过他们。

    除钢铁外,煤产量为五百三十万吨、水泥产量一百五十万吨、蒸汽机产量二千一百台,进口一千五百台,保有量超过一万台,蒸汽机动力合计七十万马力,超过法国的六十万马力,排在第四。铁路通车里程六千一百公里,目前在建二千余公里。

    经济强劲发展,自然也带动税收的大幅增长,汉军今年的财政收入不是大家猜测的二亿银元,而是达到二亿二千八百余万,与去年相比,增长六千三百余万元,增长达到三成。

    这其中农税六千一百万元,比去年的五千三百万元增加八百万元,关税四千六百万元,比去年增加一千四百万元,中央银行利润加铸币税一千九百万元,比去年增加一千万元,工商税一亿零二百万元,比去年增长三千一百万元。

    除了农税增加只有一成外,其余税种都是增加二成以上,工商税作为第一税种,已经远远超过农税,以这样的速度增加下去,不出几年,关税也有望超过农税,使农税成为第三大税种。

    二亿二千八百万,这是今年的财政收入,也是明年可以花的预算,加上和平洋行捐赠的五千万,明年汉军财政预算会高达二亿八千万,比去年多出一亿一千多万。

    如此强大的财力支撑,对于汉军即将到来的统一战争无疑极为有利,不过花钱之前,王韶还有一件事要做,那就是完善目前汉军政权结构。

    随着年底的临近,汉军各个高层开始齐聚京城,等侯在二十六日所开的年底总结和明年的预算大会,就在此时从宫中陆续传出消息,这次大会与往年大会不同,会议上,汉王会改组以往的委员会,组建真正的中枢,将选出五至七人进入内阁,以适应明年发起的统一战争。

    空|岤来风,未必无因,一直以来,汉王府自然是整个大汉中枢,只是除了汉王,下面的各部主官一直各行其是,没有一个领导层,虽然使得各部主官都直接面对汉王,使汉军的行政效率更快,可是此举也不是没有敝病,这会使得王韶的工作量大增。

    一省之地还好说,等到汉军一统南方后,王韶即使是三头六臂也处理不过来,不得不设立大批幕僚来协助王韶处理工作,这批幕僚官不大,权却重,正是所谓位小而权重。

    这种事不是常态,原本是大明皇帝担心大臣架空自己,玩弄的一种权术,官小之人开始或许会因为权大而战战兢兢,对手中权力不敢随意挥霍,只是时间一久,权大之人不可能永远满足官小,最终肯定会想尽办法为自己升官,大明内阁制正是如此形成,开始不过是五六品官员担任,后来就基本为一二品大员。

    这样的制度既然是一种失败的制度,汉王当然也不可能永久采用,及早确立出一个中枢出来才是正理,一时之间,听到这个消息,又自认为有资格的人都心热起来。

    能够进入内阁的,肯定是眼下各部主官和各省最高长官,加起来有二十多人,能入阁的不过五至七人,竞争可谓激烈,何况财政部的梅部长几乎是铁定要入阁,这又去掉一个名额。这让各人心急如焚,眼巴巴的等着汉王召见,连明年的预算也没有多少人关心。

    王韶也意识到既然传出了风声,还是及早确立为好,否则还没过年大家都没有心思工作,开始对各级主官召见谈话。

    内阁到底有几人,具体哪些人该入阁,王韶此时心中基本都已经拿定了主意,最终的名单虽然还有可能变化,只是最多也就一两个位置变动而已。

    内阁最终人选,王韶倾向七人,内阁人数不能太少,太少容易造成集权,对王权构成危胁,太多则容易扯皮,七人是一个恰好的数字,与后世九长老制相比,现在要处理的事远没有那么多,何况还有自己这个汉王在。

    人远方面,为适应统一需要,太平军的降将需要留一个名额,原本投降的清廷官员也需要留一个名额,这样可以给其他官员竖立榜样,在汉军发起统一战争后,减少他们抵抗的决心。

    太平军降将方面,王韶基本已经确定杨辅清入阁,原来的清军官员选择范围更广,最终王韶选中的是拍贵,而不是自己的岳父陆建瀛。

    拍贵作为一个蒙古人,对清廷的降官来说更有代表性,即然拍贵都能入阁,那么他们若投降汉军,以后未必就能不能位极人臣,而且拍贵自从投降汉军以来,做事也算兢兢业业,广东的经济发展极为迅速,其中拍贵功劳不小,有功自然要赏。

    去掉两人后,就只刺下五名名额,梅鸿吉作为财政部长,已有财相之称,自然应该入阁:林显扬是外交部长,以后外交会越来越重要,也会是一个名额;军队需要一个代表,这个代表非黄四木莫属;第四个名阁则是刘搪,刘慵既是宝山工业区的奠基者,又是目前工商部长,入阁也是当然人选,最终只刺下一个名额的内阁成员还没有确定。。。

    第二卷 复兴之始 第一百六十二节 人各有志

    王韶首先召见的是梅鸿吉,对于梅鸿吉数年来在财政上兢兢业业的表现给予赞赏,并明确梅鸿吉将出任内阁首辅之职。

    内阁首辅,这是梅鸿吉以前想也不敢想的职位,及时是宫中传出消息后,梅鸿吉也只是认为自己会进入内阁,却没有料到汉王会委任他为首辅,顿时感激淋漓,离身跪了下来:“臣多谢殿下信重!”

    “梅爱卿,快快请起。”王韶连忙起身将梅鸿吉扶起,责怪的道:“梅卿家,你我君臣相交于布衣,情同手足,何必行此大礼?”

    梅鸿吉满脸恳切之色:“微臣数年前不过微末,的殿下赏识才能走到今日,非如此不足以表达微臣对殿下的感激。”

    王韶轻轻摇了一下头:“孤对爱卿赏识不假,如果爱卿不能胜任,股也不会如此任命,大汉首辅一职,责任重大,孤希望爱卿能攻更加尽责,不负孤的期望。”

    事实上,若没有王韶,梅鸿吉虽然不可能有现在的权势,只是却会成为一个大富豪,家资百万,在清廷的统治下,梅鸿吉与白手起家成为一方富豪,机遇固然重要,能力更是重要。

    对于这一切,梅鸿吉自然不知道,他只知道若是没有王韶,他还只是能守着一个小丝行,每年为数百两银子奔忙,对于汉王的感激,自然发自真心。

    “臣一定不负王爷之命,鞠躬尽瘁而已”梅鸿吉大声回道。

    王韶点了点头,以梅鸿吉的性子,王韶知道他说的出便做得到,倒是王韶自己身上占满了现代人的好逸恶劳,以前他愿意每天在野外工作,并非他有多么能吃苦,而是躲避心伤而已,来到这个时空每天忙碌不停,却是被逼得不得不如此。

    其实如果有可能,王韶又何尝不羡慕洪秀全这样的生活,只是他知道这种生活不可能长久,真要如此,恐怕就要落个脑袋搬家的结局,如今设立内阁,内心中偷懒的想法更多一些。

    看到梅鸿吉连上惶恐,王韶笑道:“爱卿也不必太过劳累,内阁共有七人,都将是孤的股肱之臣,政事自然也由七人分担,你身为首辅,须中间协调,不必实施操心。”

    梅鸿吉以为这是汉王提前敲打,让他不可专权,应道:“臣明白了。”说完,梅鸿吉嘴唇动了动,他想问一下其他六名内阁成员是谁,只是想了想,还是没有问出来,王爷如果认为他现在该知道自然会告诉他,如果认为他现在不该知道,问了只会让王爷为难。

    看到梅鸿吉的神色,王韶已经猜到他想问什么,刺客不但是梅鸿吉,恐怕汉军高层所有人都想知道这些人会是谁?不过,眼下王韶还在为最后一个入阁的名额纠结,却是不便现在就公开其余人选。

    “若无其他事,梅爱卿可以下去了。”

    “是,微臣告退。”

    梅鸿吉下去后,王韶又召见了杨辅清,柏贵,柏贵此时也有资格参加年终大会,故早早来到了南京,两人对于自己能够入选内阁完全没有预料,一下子呗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晕了,只剩下磕头谢恩,出了汉王府还感到脑袋发晕。

    召见完这两人后,接下来数天,王韶并没有再单独召见其余大臣,让各人心中嘀咕不已。

    王滔在汉王府的门口,等待近卫军向汉王通报自己的求见,此刻的汉王府已经扩建完毕,多了许多高大的建筑,与以前相比,显得更加威严。

    自己多久没有踏入汉王府了,王滔有点出神的想,没让他等多久,一名近卫军从里面出来,道:“王大人,汉王有请。”

    “好”王滔应了一声,跟在近卫军身后,不一会就到了汉王经常接见大臣的厅中。

    此时王韶早已等在那里,看到王滔过来,王韶露出一次笑意,迎了出来,王滔躬身行了一个礼:“参见汉王!”

    “行了,兰瀛,孤知道你一身傲骨,从不愿行什么礼,咱们之间也不用这么客套了,坐吧。”

    王韶的话,王滔却仿佛未觉,依然行了一礼,道:“多谢王爷。”这才找了个位置坐下。

    王滔的行礼,王韶感觉到的不是一种下级对上级的尊敬,而是一种疏远,其中原因王韶多少清楚,当初王韶称王之前,王滔曾经激烈反对过,王韶称王之后,两人已经不复原先的亲密关系,如今王滔虽然还担任着环球日报主编,而且还当上了汉军宣传部长,不过王滔很少在南京,其多数时间都留在上海。

    “兰瀛,怎么多久没有见面了?”

    “回王爷,总有半年时间吧。”

    “这么近,你老在上海干什么,孤想见你都难得见,再说宣传部总部在南京,你这个部长总不在,搞的宣传部在孤面前诉苦,说他们没娘的孩子。”

    “回王爷,臣七师不适合当官,在宣传部长位置上只是尸位素餐,只想一心把报纸办好,还请王爷免去臣的职位,让更合适的人来担任。”

    “你想辞职?”王韶不由吃了一惊。

    着王韶的目光,王滔坦然的道。

    沉默良久,王韶才道:“也罢,人各有志,既然如此,孤也不勉强,准了就是。”

    “多谢王爷。”

    接下来,两人顿时感到无话,又是一阵长长的沉默,王韶心中微叹,若是当初自己没有称王,现在的关系也不会搞这么僵,复兴党更不会成半死不活的样子。

    政党虽然可以在皇权下组建,只是对于皇权还是有颇多抵触,王韶称王后,对复兴党有意无意疏忽,现在的复兴党虽然还存在,不过比起来显得非常松散,除了原先老党员外没有在增加新党员,汉军原本的僵尸只是把参加复兴党当成一种资历。

    这也算有利就有弊吧,他也无法怪罪王滔,在这个时期,王滔无疑是一个难得真正有自己理想之人,称王一事,是自己背叛了当初共同的理想,不过不管怎样,自己选了这条路就必须一直走下去,不可能再有中途转向的可能。

    “王爷,如果没有其他事,小人告退了。”

    “兰瀛,你虽然不是孤的臣子,不过孤认你这个朋友,若是有事,可以找孤。”

    “那当然,小人还在环球日报任职,王爷还是小人东家,即使小人离开环球日报,依然是王爷治下之民。”王滔回道,转身退了下去。

    王滔从宣传部长上离职消息很快传开,不过在众人心中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王滔虽然比汉军目前众多高官资格都要老,只是这两年随着他一直在上海,与众人关系已疏远,加上宣传部长这个职位在众人严重不算太重,自然没有人太在意。

    大家最在意的还是内阁人选,如今已有三人确定,梅鸿吉入阁没有人反对,柏贵和杨辅清两人却让许多人不服气,只是个人也大概知晓王爷让两人入选的用意,只能暗呼两人走了狗屎运。

    接下来,汉王开始重新单独召见大臣,数天之后,大汉首届内阁名单正式出炉,除了前三人外,剩下四人分别为总参谋长黄四木、工商部长刘墉、外交部长林显扬、教育部长杨春海。

    这个名单一出,许多人非常失望,最失望之人莫过于陆建嬴,在没有公布名单之前,他还认为自己肯定名列其中之一,没想到根本没有他的影子。

    总参谋长黄四木、工商部长刘墉进入内阁都不出大家意料,教育部长杨春海也没有多少预感,去年教育部拨款子仅次于军费和地方政府行政经费,显现出汉王对教育的重视,而外交部长林显扬不声不响进入内阁,多少让大家有点吃惊。

    不过想想也觉得释然,大汉对外联系越来越密切,每年进出口越来越大,而且出外的华工也越来越多,这些华工与原本当成天朝弃民的华工不同,是朝廷统一组织出去的,朝廷有责任维护他们在海外不受欺侮,外交部的分量越来越重。

    十二月二十日,由梅鸿吉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内阁会议,王韶只是旁听,内阁会议上,梅鸿吉除了公布众人分工外,还公布了今年的财政开支和财政收入,今年财政开支按预算为一亿五千五百万元,由于黄河改道和教育经费追加两项原因,实际总支出为一亿九千万元,超支三千五百万元。

    而财政总收入为二亿二千八百万,两者相抵,结余三千五百万,加上去年财政结余六千万一直没有动用,财政结余九千五百万,而和平洋行捐赠五千万。加上这五千万,财政部账上会有一亿四千五百万结余。

    这是一笔前所未有的巨款,有了这笔巨款,明年军费甚至根本不用再动其他预算,果然,梅鸿吉公布了明年军费总预算,正好是一亿四千五百万,为今年三倍还多。

    对如此大手笔的军费预算,黄四木极为满意,其他人也纷纷赞同,这个时候谁也不会也军队过不去,再说,军队分去了这么一块大蛋糕后,不用再占财政预算,明年的预算还是极为宽松。

    以下免费:

    感谢丿放肆de魔灵打赏,说道加更,老茅也想加更啊,不过最后一届都搞到很晚,实在是没有精力,先保证每天二更吧。

    在求下年度作品投票,现在是70票,排第64位,离前三十差了一百多票左右,应当不是很难追上,求以下大家的免费票。

    还有老茅求的是年度作品,大家不要头年度作者,这样票白白分散了。

    在此感谢所有订阅、打赏!投票给老茅的读者,感谢大家支持!(未完待续。。

    第二卷 复兴之始 第一百六十三节 镇公所

    二月,江南的天气还带着阵阵寒气,出门的人依然要穿着棉衣,不过,树木、家畜已经先一步感受到了春意,柳树开始结出绿色的苞牙,家鸭在水中游的欢快。

    天色刚蒙蒙亮,铁三成肩上扛着一把木枪,推开自家大门,只感到一阵凉嗖嗖的冷风从身上吹过,不由打了一个寒颤,他随手把门关上,大踏步的向镇公所的方向走去。

    镇公所离铁三成家有五六里远,走到半路时,铁三成已经全身冒出热汗,等他赶到镇公所时,全身已是热气腾腾,浑身一阵舒坦。

    镇公所是一座二层小楼,前方有一块近亩的空地,空地上寸草不生,地面坚硬的如同石头一般,一看就知道是被人长期在上面踩踏造成的结果。

    镇公所两层小楼中间摆着一个大笨钟,此刻按大笨钟上显示的时间,六点刚过。

    只是铁三成来的虽然早,却还有人比他来得更早,镇公所前面空地已经聚集了数十名大小伙子,这些大小伙子和铁三成一样,每人的肩上都扛着一把木枪。

    “铁大哥,来了。”

    “铁三弟,早。”

    ……

    各人看到铁三成过来,纷纷和他打着招呼,铁三成一一回应,外面又陆陆续续有人过来,等到大笨钟的指针指到六点一刻时,镇公所里已经站满了二百多人,每人都各自打着招呼,一时之间显得热闹无比。

    三名身穿绿色军服的年轻人从镇公所里面走了出来,刚才还谈笑风生的众人顿时停止说话,自觉得排成队列,等到三人走上前面木台时,二百多人已经列队完毕。

    看着眼前精神饱满,队列整齐的两百余人,洪秋平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眼前这两百多人有如此成果,是他和两名同伴花费了一年多时间辛苦的成果。

    这里是永椒镇,洪秋平是永椒镇镇长,永椒镇属于江西吉安府下面一个辖区,全镇人口一万五千余人,其中青壮三千左右,眼下的二百多人是永椒镇组织的民兵队伍。

    汉军建立镇公所的目的,不但要接管原本落到乡绅手中的征粮派税任务,而且要在各镇建立有效民兵预备役组织,这些民兵预备役,平时可以捕盗缉凶,保障乡邻,战时则可以为组织力量,充当民夫,不需要再额外征调,而且如果扩军,他们则是后备兵源。

    民兵预备役平时为民,闲时为兵,每年训练期在三个月左右,时间集中在秋冬,加入民兵,除了训练三个月每月有二块钱银元的补助外,并无其他好处,不过,自从镇公所开始招收民兵后,许多人还是踊跃报名,经过一番严格挑选才组建了一个连的兵力。

    从去年组建开始,眼前这波民兵训练加起来已有五个月,不过,民兵的训练量无法和新兵相比,虽然训练了五个月,比起军中训练了三个月的新兵相比差距还是满大,只是比起普通人来说却是强了不少。

    “立正”

    “哗啦。”各人挺直胸膛,目视着前方。

    “弟兄们,今天已是二月十二,离民兵的训练期还有三天就要结束,本镇有一条消息要宣布,朝廷已经下达公文,永椒镇要抽调三十名民兵充当民夫,三天后出发前往南京集中。这次抽调,本镇先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如果名额不足,再采取抽签方式,若是报名的人数超过,根据成绩进行选拨,今天训练暂时取消,如果各位要报名,现在就可以开始。”

    秋平的话声刚落,刚才整齐的队伍顿时乱成一团,一大半人拼命向前挤了上来,口中大声喊道:“连长,我要报名。”

    “我也要报名。”

    ……

    开玩笑,有这样的机会还不报名就是傻子,他们加入民兵,刻苦训练,为的是什么,难道真的只是会训练时每月二块钱的补助?

    二块钱看似不少,可是民兵训练要自备衣服、鞋子、连手中的木枪都是自己做的,只管一顿中饭,事实上,一个月二块钱的补贴除去他们在民兵训练时额外花费,能剩下五六角钱就算不错,如果手松一点,说不定还要倒贴。

    加入民兵,看似没有好处,其实好处并不少,起码没有地主、乡绅敢随便欺压,可以第一时间知道朝廷的各项政令,不会受到蒙蔽。只是这些都是小好处,最大的好处就是有希望加入正规军,正规军不但军饷高,而且退役后还就能成为朝廷的人,洪镇长也不过参军两年而已,退役后马上成为镇长兼民兵连连长,另外两人再不济也是副镇长,岂不比当农民强?

    今天虽然不是召军,而是召民夫,各人还是不愿意放过这次机会,生怕落后一步,机会就会被别人抢走。

    洪秋平只感到耳边有无数鸭子在叫唤,震得整个耳朵嗡嗡直响,他连忙掏出哨子放在嘴里,尖锐的哨音响起,各人一愣,重新退回原来的样子,现场也重新安静下来。

    “好了,大家不要激动,一个个报名,先报后报没有关系,等下再进行选拨,只有选上了才能去。”

    洪秋平这么一说,平时的训练顿时重新体现出来,一个个民夫开始排队报名。

    报名之前,洪秋平说出了这次朝廷征召民夫的待遇,因为这次征召民夫是长期性的,有可能长达一年之久,肯定会耽搁家中农活,因此每人每月补贴提高到五块银元,伙食由朝廷负担,如果有什么不幸,朝廷抚恤一百二十块银元,家属比照烈属待遇,逢年过节朝廷会有一些钱粮补助,平时镇公所会安排人帮助干农活。

    这样的待遇虽然比不上当兵,只是对民兵来说已经是好的不能再好的条件,报名更是踊跃起来,最终,报名的人数达到了一百一十多人,人数差不多占民兵一半。

    另一半没有报名之人,除了一些确实不想去的人外,还有不少人自认能力太差,争抢不到,这才没有报名。

    “铁大哥,你报名了没有?”一名十八九岁的小伙子兴冲冲的向铁三成问道。

    这名小伙子名叫石大牛,住在铁三成邻村,两人在成为民兵之后才互相结识,平时是非常好的朋友。

    “当然报了。”铁三成笑着答道。

    “那太好了,我们肯定都能选上,到时候就可以一起到南京去了,说不定还有机会见到汉王。”石大牛有点激动的道。

    汉王,在普通百姓心中,无疑是救苦救难,神仙一般的人物,汉军没有来之前,他们的赋税是此时的三倍还多,乡绅地主更是对他们肆意压榨盘剥,镇公所建立之后,那些乡绅、地主再也没有权力代朝廷征收赋税,也不敢随意欺压百姓,否则告到镇公所,镇公所会替大家作主,此时虽然不少人家中还是没有摆脱贫穷,只是日子却开始有了盼头。

    “或许吧。”他们两人以前在训练时一直名列前茅,选上也是当然的,只是见汉王?铁三成却没有这个幻想,大汉正规军就有二十多万,汉王岂是他们这些民兵想见就能见到的。

    经过半天的选拨,铁三成和石大牛两人果然都在三十个名额之内,凡是选中的人都兴高采烈,没有选中之人则无精打采,不过,选拨是公开进行,选不上之人也没有冤言,只能怪自己平时训练不够刻苦。

    选拨完成后已是中饭时间,各人拿着自己的碗筷到镇公所里食堂开始打饭菜,因为食堂太小,各人打过饭菜后只能再到训练场上再吃,饭是普通的白米饭,菜则是白萝卜炖肉,以萝卜居多,虽然简单,各人还是吃得津津有味。

    因为征召民夫一事,下午的训练许多人显得有点心不在焉,训练不到二个小时,洪秋平干脆下令提前结束训练,后面的三天大家也不用再来了,选中的人这三天可以在家中作一些准备。

    三天之后,铁三成、石大牛等三十人准时赶到镇公所,铁三成家中有兄妹七人,他排老五,兄弟中排第三,还没有成家,家中父母幼弟妹有兄嫂,姐姐姐夫们照顾,并不需要作什么安排。石大牛是家中顶梁柱,好在父母都还年轻,不到四十岁,也不需要太操心,故此都是比较轻松。

    这次带队的人不是镇长黄秋平,而是副镇长冯镇东,黄秋平本来打算自己带队,只是却被冯镇东和另一名副镇长以镇长不可轻离为由,坚决不同意黄秋平带队。黄秋平说不过两张嘴,无奈只得打消了自己带队的念头,又经过与另一名副镇长一番争执,冯镇东才取得带队的权利。

    看到人员到齐,冯镇东鼓励了大家数句,又问清楚了各人所带的干粮和衣物没有遗漏后,这才挥了挥手:“出发”

    在路上走了两天,铁三成等人赶到了吉安府,此时路上已经碰到数起与他们一样被朝廷征召的民夫,众人顿时结伴而行,等他们到了吉安府时,才发现在他们之前,整个吉安府先到的民夫已经有近千人之多。

    ………………

    晕,还有人投年度作家的票啊,大家还是投前面一项年度作品吧,普通作户只有一张,高v只有两张免费票,分散就可惜了。

    年度作品票也有点不给力啊,才一百来票,大家都把免费票投过来吧,冲一冲看能不能到前三十。。。

    第二卷 复兴之始 第一百六十四节 秣马厉兵

    吉安府是一个大府,全府设置的镇有上百个,当然,镇有大有小,大镇百姓数?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