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列强路 > 列强路第51部分阅读

列强路第51部分阅读

    这里,我却很少看到农民有使用机械“……

    吹牛吧,听到俾斯麦的介绍,不少汉军官员都摇头不已,只是人家在欧洲,大部分人都没有去过,根本无法反驳。

    此时人均寿命偏低,孩童占总人口数超过三分之一,如果所有孩童上学,大汉境内起码有三千万以上学生,就是把大汉所有财政收入投入到教育中,也只能让每个学生吃一顿中饭而已,

    至于一个农夫能耕种数十亩地,更是不可能,会把人累死。

    也难怪官员会如此想,今年教育部得到二千四百万的经费,已是前所未有的投入,按俾斯麦所说的要求,大汉需要在这个基础上投入二十倍才行。

    他们不知道普鲁士对教育重视的程度,即使是整个欧洲也是排在第一,早在一七一七年,普鲁士帝国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颁布了一项《义务教育规定》:“所有未成年人,不分男女和贵贱,都必须接受教育。”

    虽然当时由于财政方面原因,并没有立即做到,不过接下来历代国王都向这方面努力,一八一零年,普鲁士建立起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现代大学柏林洪堡大学,国王威廉三世把豪华王宫捐献出来作为大学校舍,同时保证国家必须对教学和科研活动给予物质支持,但是不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这在中国来说,是不可想像之事。

    正是对教育如此重视,通过一代代人打下的根据,普鲁士才会从众多公国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强大的一个。

    至于耕种土地的面积,欧洲一向以粗耕为主,普鲁士一公顷的小麦产量平均在万吨已经是高产,合每亩只有一百六十斤左右,这还是施用化肥的结果,而在中国的南方,水稻高产接近500斤,低产也有240斤左右,这样的精耕细作不是欧洲可以相比。

    不过俾斯麦的话还是对王韶触动很大,本以为自己已经发展的很好,不过和人家一比,正如一盆凉水浇头,让王韶变得清醒起来。

    “俾斯麦先生,多谢你的直言不讳,大汉才刚刚从鞋靶人手中独立出来不久,北方还有大片土地和人员在鞋靶人手中,目前本王不得不将财政往军事方向倾斜,以期完成全国的统一,至于你说的这些问题,本王需要花时间慢慢去实现,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只要一直向着目标,终有达成的一天。”

    俾斯麦也是露出笑意:“我相信等到殿下解决这此问题时,大当的强大,将会使整个欧洲战栗。”

    这句话,总算让许多脸色不愤的汉臣脸色好看了一些,王韶微微一笑:“俾斯麦先生过奖,大汉不是欧洲的敌人,我们的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即使最强大时也一直和周围小国和平相处,更不用说远在欧洲的诸国,我相信,大汉即使强大起来,欧洲各国也不用担心。

    “汉王殿下所言有理,只是欧洲各国却不一定会相信,尤其是现在各国还在大汉有许多利益的情况下。”

    “那也只能由着他们了,我认为至少普鲁士不会是大汉的敌人,不是吗?”

    “当然,普鲁士会是大汉可靠的伙伴,在大汉,普鲁士除了商业利益,不会有其他利益。”俾斯麦郑重的道。

    第二更!(未完待续。。。

    第二卷 复兴之始 第一百三十八节 扫盲与黄河决堤

    俾斯麦此时的言语,王韶毫不怀疑其中的诚意,至少在普鲁士一统德国之前,双方保持友好关系是一种双赢,至于普鲁士统一德国后,双方关系如何发展,那只有到时候再看。

    对这次接见,双方无疑都给对方留下深刻的映像,俾斯麦果然如同传记中描述的那样,即性格粗野,又不泛狡猾,看上去直言不讳,只是却三番五次的暗示欧洲各国对远东的威胁。

    当然,作为一国宰相,又有着杰出外交才能之人,俾斯麦无论如何也不是只靠自己的粗野就能成功,事实上,俾斯麦对于外交的处理相当圆滑。为了统一德国,普鲁士先后发动三次战争,第一次是普丹战争,第二次是普奥战争,第三次是普法战争,

    由易到难,普鲁士在统一德国的过程中却从没有与二个以上的国家战斗,始终只击败了它想击败的国家就赢得了胜利,而且每次战争还都是让对方忍无可忍,先期挑起来的,这种外交手段不仅仅是狡猾,简直是可怕。

    俾斯麦虽然对大汉提出诸多批评,通过这些天的走访,对于大汉的潜力却是暗暗心惊,目前汉军控制的区域已经比整个德意志数倍还大,人口更是和欧洲相当,而且这只是汉军一部分而已,北方鞋靶人统治的人口、土地更多,一旦汉军统一,更非普鲁士能比。或许到时整个欧洲真的会在远东这个强国面前战栗。

    他虽然没有到过鞋靶人的地盘,只是却深知以鞋靶人以前表现出来的实力,不可能阻止汉军绕一,而普鲁士的统一却是遥遥无期,这让俾斯麦心中暗自心焦,也更坚定了他暂时留在远东的决心,或许可以看到远东这个强国的统一战争。

    此后,王韶又召见了俾斯麦几次,两人每次都相谈甚欢,许多意见两人都不谋而合,让两人大起知己之感。

    受俾斯麦讲话的刺激,王韶重新向教育部门追加了一千万元经费,使得今年教育经费一下子增加到三千四百万元,让杨春海一时不知道该怎么花钱了。

    经过这几年大力办学,如今大汉已经建立起一万五千余所官学,在校学生上升到百万人左右,教师三万余人,固定经费需要一千二万,今年一下子多出一千二百万,杨春海本来打算再建五千所学校,招收五十万学生,加上培训万名左右的教师,这样大概差不多可以花完,可是一下子又多一千万,他就是想再建学校也没有那么多老师可用,马上培训也来不及。

    最终,还是王韶直接给他支了一个招,这一千万,一百万用来资助学生到欧洲留学,二百万再筹建两所大学和办十所技术学校,对农民进行培训,以便能够适应工厂需求,其余七百万则用于扫盲。

    杨春海得到汉王的指示,顿时恍然大悟,开始在会境内布置扫盲运动来,扫盲利用了晚上的时间,一般在学校、祠堂里进行,为了提高大家的积极性,教育部规定每个成年人来上一晚课发二两米补助,扫育考试通过后,发一块银元作为奖励。

    至于扫盲的考师,那就要辛苦那些原本官办学校的老师,教育部会给上课的老师每月多发二块钱补助,对于平均薪资水平在十二元左右的教师来说,也不无小补。

    虽然每晚只发二两米,考试通过后奖励一块银元,这样的奖励对于晚上无所事事的农民来说还是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加上识字也不是坏事,很快得到各地农民的欢迎,官学的教师供不应求,基本上都参与了晚上扫盲活动。

    以一年学习三百天计,给一名农民扫盲补贴六十斤大米,合银元二块,通过后发给一元奖励,每名农民费用为三元、对三万名教师补贴七十万元左右,资料书本费、灯油费等费用三十万元左右,每年七百万元的经费大约可以给二百万农民扫盲,当然,如果参加扫盲的人一年还没有通过扫盲考试,那以后就没有补贴。

    投入七百万,每年就可以少二百万纯文盲,增加二百万识字之人,这样的投入无疑非常值得,汉军境内一亿人口,其中九成以上是文盲,要想将文盲全部扫除,以现在的速度需要几十年时间,不过王韶就是想加大投入也不行,因为没有那么多老师,只有慢慢再增加经费,他都有点后悔没有早一年开展这项扫盲运动。

    七月下旬,江南的早稻已经收割完毕,而晚稻也已经栽了下去,这段时间,本来是农闲的季节,只是天空中突然一直涛涛的下起雨来,一连十余天不停,各地江河暴涨,许多地方的房屋被冲垮。

    王韶连忙下令救灾,将近十万军队洒了出去,对于后世来说动用军队救灾是一件平常之事,此时却是一件创举,如果是清兵,不趁乱打劫就好了,哪谈得上救灾。

    受灾最重的是江北地区,许多地方连正在修建的铁路线都被洪水冲垮,这让魏雨农有点、气急败坏,本来若没有这场暴雨的话,八月底完成江北三条铁路线的修建,时间绰绰有余,没想到被这场洪水一冲,时间耽搁不说,又多出许多要重修的地方。

    好在这场雨到了七月三十日时终于放睛,虽然洪水一时还没有退,不过只要不下雨,洪水过不了几天总会退,离八月底还有一个月时间,只要抓紧时间赶工,还有望在他立下的军令状日期之前将剩下的铁路线修好。

    这场暴雨,汉军事后统计,受灾的人达到二百多万,其中近千人死亡,十数万间房屋被冲毁,损失的财产更是不计其数,让所有人庆幸的是幸亏发生在早稻收割之后,若是提前到六月发大水,损失更是会非常惨重。

    除了百姓死伤外,救灾的汉军也伤亡一百多人,其中死亡了数十人,对于这死亡的数十人,王韶统绕给予了烈士称号,对家属给予丰厚抚恤,打捞上来的遗体葬入烈士园。

    汉军的烈士园就建在南京效外的钟山下,从汉军起事以来,虽然一直胜利,可也牺牲了数千人,他们统一葬在一起,享受着朝廷每年四时的祭祀。

    对于这受灾的二百多万人,朝廷拿出了二千多万元的救助款,全部购买粮食,给灾民分发下去,此时刚刚夏收,市面上粮价并不高,一些受灾严重的地区当地j商还想依照老经验操纵粮价,不过朝廷快捷的水陆交通运输很快就给了他们当头一捧,大量粮食涌入,当地粮价迅速回落。

    基本上受灾的每户人家都发下了可以度过秋收的粮食,至于冲毁的房屋,那就没有办法,只能由灾民自建,朝廷没有那么多的钱财来帮助他们重建房屋。

    好在此时老百姓对朝廷要求非常低,水灾时朝廷能命令兵丁来救灾,又能及时发下粮食救助,没有饿死人,j商们更是没能操纵粮价,普通百姓心中已是感激不尽,越发感觉到新朝的好处。

    中国一直以来都大灾小灾不断,只要有粮吃,饿不死,百姓自然会自救,也不会形成流民,洪水刚过,他们擦干眼泪,马上开始重建家园。

    这次洪水并不是只在汉军境内,事实上波及到全国,湖广、河南、山东,直隶全部暴雨成灾,当地百姓死伤惨重,无论是清军境内还是太平军境内,他们不可能得到军队救助,只能听天由命。

    就在七月三十日,天气放睛,大家都以为洪灾终于过去时,对于河南兰阳县和山东清河两岸的百姓来说,一场更大的灾难即将来临。

    八月一日,兰阳北岸铜瓦厢,抵御了洪水连续十余天侵袭的河提终于承受不住,一声巨大的响声传来,河堤如同豆腐渣一样垮塌,汹涌的黄河水如同奔马一般,轰隆隆的直冲而去,刹时间将下游数个村庄淹没,将数千人吞噬的干干净净。

    这只是刚开始而已,接下来失去约束的黄河水横冲直撞,淹没了大片的农田,村庄,逃得稍慢之人被黄河水一卷而走,刹时间就无影无宗。

    也不知道黄河水流了多久,终于找到一条河流,顿时朝这条河流直奔而去,这条河流正是大清河,原本清澈的河水立时变得混浊,水位高涨起来。

    此时的大清河无疑还不能容纳整条黄河水,河水漫过大清河河堤,不停冲涮两岸,河岸两边的房屋、村木都被咆哮的黄河水席卷一空,给大清河两岸之人带来深重的灾难。

    这又是一次黄河大改道,从今天起,黄河不再由淮河入东海,而是改由大清河入渤海。

    这次改道,对于准河两岸的百姓来说是值得欢欣鼓舞之事,他们从此摆脱黄河的危害,又没有缺水之忧,对于大清河两岸的百姓来说,原本由准河两岸百姓承受的灾害将由他们承受,因为黄河改道,整个山东百姓受灾的人群就达到数百万之巨。

    第三更!

    今天三更完成,求一下月票,推荐!(未完待续。。

    第二卷 复兴之始 第一百三十九节 灾区视察

    黄河改道,淮河水位迅速下降,苏北洪水很快退去,整个苏北又回复了秩序井然的局面,受灾的农民抓紧时间补种庄稼,修建冲毁的房屋,铁路线上更是干得热火朝天,争分夺秒。

    直到数天后,随着一队队山东难民涌入,汉军境内的民众才得知黄河改道,给山东造成巨大的灾难,一时之间也心中滋味难明。此时山东黄河泛滥区宛如一片地狱,所有的房屋、庄稼都被洪水淹没,洪水中,随处可以看到许多黑色的影子随波上下浮沉,仔细看才会发现那是一具具尸体。

    数百万侥章逃出洪水的灾民望着自己被淹了的家园,只能放声大哭,这些逃出来的人中绝大部分身无寸物,马上面临着断炊的局面。

    面对这个空前大灾,山东的清朝官员束手无策,接连丢失江南,去年连淮北也丢了,清廷的财力已经窘迫到极点,山东又有捻军作乱,府库空空如已,根本无力救灾,只能任由灾民自救。

    没有官府的救助,数百万灾民只能四处逃荒,沿途倒毙者不计其数,为了活命,不少人加入捻军,还有一部分人朝着汉军境内逃来,开始只是少部份,到八月中旬时,逃荒到汉军境内的灾民越来越多,每日达数万人。

    边境本来都有军队把守,只是或许是不忍心任由灾民饿死,或许是怕更多灾民造反,或许是想消耗汉军的实力,清军干脆放开边界,任由灾民前往汉军境内。

    若是每天数百人甚至上千人,地方官员还能应对,面对每天数万灾民的涌入,即使是大汉也有点吃不消,一天数万人,十天就是数十万人,谁知道这股逃荒潮会持续多久,没准一两个月时间都有可能。那样估计灾民总数会达到百万人之多。

    为了救灾,大汉朝廷刚刚拨付了二千多万元的款子,大汉境内的灾民虽然惨,可是至少土地还在,家中多少还有一些财产,只要发给他们维持到秋收的粮食就可以渡过,而从山东过来的灾民完全一无所有,要想将他们安置下来,远比安置本地灾民吃力。

    一些激进的地方官员干脆提议,不如动用军队将灾民拦阻在外,鞑子朝廷任由灾民向汉军境内涌入,分明是以邻为壑,自己不救灾,却想借此拖垮汉军,这些灾民是鞑子治下之民,凭什么让汉军来救?

    这种提议很快被汉王否决,这些灾民虽然是鞑子治下之民,却也是自己的同胞,若是拦阻他们不让进入汉地,恐怕大部分人都会饿死,王韶让财政部很快又拨下了五百万元,在两省交界线后方十数里处设立难民营,对从山东过来的灾民安置。难民营的灾民,暂时只能每日领到两顿稀饭,保证人饿不死,然后再慢慢向后方分流,大灾之后必须防止大疫,若是让这些灾民一下子涌入后方,不但会给后方带来乱子,而且有可能将疫病传到后方。难民营之所以只提供两顿稀饭,倒不是因为汉军粮食不足,一方面难民营只是一个临时设置点,过不了多久就要撤除,不能让那些灾民养成可以在难民营长久白吃白住的意识:二谁也不知难民营有没有混入清廷j细,如果让大家吃饱饭之后无所事事,容易造威不稳,干脆让所有人半饥半饱,也不会还有人有那么多的精力闹事。相比于清廷以往的救济,难民营提供的两顿稀粥可以真正做到插筷不倒,有一口吃食,多数灾民还是心满意足。

    汉军在边境设置难民营收容灾民的消息很快在山东各地传开,更多的人向汉军境内涌来,这样的大灾能够活下去已经算不错,到了八月十五日时,汉军收容从山东逃过来的难民已经达到了六十多万人,而且还在持续增加。徐州码头,这里繁忙一片,每天都有无数的船只停靠,上下游的船只开始在这里汇聚,从上面过来的船只载着的多是灾民,而从下游过来的船只则是装载着各种物资。黄河改道,对于徐州来说是一件好事,从此徐州摆脱了黄河泛滥的威胁,只是这里是汉军与山东交接之处,也是汉军离山东黄泛区最近的一个州,从黄河决堤的第二天起就有一些灾民陆续从山东境内逃入徐州,如今整个徐州一地,收容的灾民就达汉军接收的三分之二,共四十多万人。

    沿着运河周围一线,密密麻麻的分布无数难民营,为了应对这些灾民,汉军给徐州调来一个师的部队,即使是这样,整个徐州的官员还是忙得脚不沾地,才将一船船过来的灾民安顿好。今天徐州知府刘长佑却是放下手头事务,一大早就来到了码头等候,刘长佑是今年三月份被派到徐州担任知府的,除他之外,江忠源、刘坤一、江忠俊等人都得到了重用,陆续放到地方为官。

    这几年汉军每年都要进行一次考试,录用了大批人员,不过这些刚录用的年轻人大部分没有为官的经验,只能从事辅助性的工作,能够独当一面的官员大汉朝廷还是非常紧缺,因此对于降员,只要真正有能力,还是很快会得到重用。

    一阵挞挞的声音从运河下游传来,不少官员都伸长脖子向河面瞧去,不一会儿,二小一大三艘铁甲蒸汽舰出现在众人眼中,中间一艘蒸汽舰上,粗大的炮管看上去分外狰狞,甲板四周站着一排排士兵,一面绣着四爪金龙的王旗正在高高飘扬。

    “来了,来了。”大部分官员脸上都出现出激动的神色。

    没有让大家等待多久,三艘铁甲舰已经停靠在码头,一队队的士兵从铁甲舰上先行下来,列队之后,王韶才从中间铁甲舰上下来。

    一次性要安置数十至百万难民,即使是在后世也不是一个容易之事,虽然有情报局将各种信息传过来,在没有亲眼看到时王韶还是有点不放心,这才亲自来到徐州。

    虽然江北还没有通铁路,不过有蒸汽船,出行与以前相比还是非常便捷,从南京到徐州也不过一日多路程而已,从王韶决定到徐州起,第三天就来到了目的地。

    “参见汉王!”看见汉王从舰上走下去,在刘长佑的带领下,等候许久的徐州府官员连忙上前弯腰行礼。

    “免礼,大家都辛苦了。”王韶抬了抬手道。

    对于徐州的这批官员在这次救灾中的表现,王韶还算满意,数十万人要在短短十余天时间内作出安置,虽然有一个师的部队协助,只是能不出大的乱子,已经是难得。

    “回汉王,这是下官应该做之事,不辛苦。”

    “是啊,只要有钱粮源源不断调拨过来,看到这么多百姓得救,臣等不觉得辛苦。”“汉王统领朝政,管理着上万万臣民福祉,才是辛苦。”

    各人纷纷七嘴八舌回答起来,难得有一次在汉王面前露脸的机会,若是能给汉王留下深刻映像,以后想不飞黄腾达也难。

    “好了,各位爱卿,等这次救灾完毕,朝廷自然会给各位论功行赏,只是事关数十万灾民,若有人玩忽职守,或者趁机上下其手,中饱私囊,发现一例,孤会重治一例。”王韶嘴中警告道。

    众人心中一凛,几人脸上更是闪过一丝不自然之色,不过很快正常起来,一起道:“臣等不敢。”

    王韶的目光在几名官员的脸上停留了一下,才道:“刘爱卿,你先带孤王到各处灾民营中走走吧。”

    腐败是一今后世也难予根治的问题,汉军大幅度提高了官员的薪水,又有了情报局对各级官员监督,加上正处于蒸蒸日上之时,许多官员心中部绷紧了一根弦,汉军廉洁度比起清廷来自然是远远高于,只是要想杜绝腐败却根本不可能。

    尤其是这样大规模调拨救灾物资方面,官员可以动手的地方实在太多了,王韶已经接到情报局多起官员贪污的秘密报告,这次来到徐州,除了视察灾民的情况,也无不亲自惩戒一批胆敢向救灾物资伸手的官员,以便对其余官员产生警醒。

    只是眼下还不是发作的时候,王韶也暂时只装作视而不见。

    “汉王,灾民营太过脏乱,一些营中还有疫病,汉王万金之躯去灾民营中似有不妥,不如今日让灾民吃一顿饱饭,再赏些肉食,也让灾民感受到汉王的恩德。”刘长佑劝阻道。

    他这番话倒是真心,汉军虽然作了防疫的措施,又抽集了上千名医生对灾民救治,可是数十万灾民当中,依然有上万人病倒,每天都有人死亡,甚至连医生和士兵部有数十例传染。虽然还没有医生和士兵死亡的例子,只是谁又敢让汉王冒险进入灾民区。

    “是啊,王爷刚到,要去灾民营也不必急在一时,不如先到府衙休息,过几日再去不迟。”又有另一名官员劝道,他打着主意,这几日肯定会整治出一些干净,安全一点的灾民营,到时候再让汉王去看。

    “不用,孤的身体没有这么弱,走,先到甲十号营,二十五号营,乙八号营,四十一号营……看看吧。”

    王韶每点出一个营名,场中就有官员脸色狂变。

    (未完待续)。。

    第二卷 复兴之始 第一百四十节 处置

    与清廷的模糊性管理不同,作为后来人的王韶极力推行数字化管理,对灾民营管理也是如此,从一开始安置灾民就开始了编号,每营五百人,从甲一、甲二,一直排到甲一百,然后再从乙一、乙二排起,目前徐州灾民营已经排到了壬四十五号,也就是说安置了八百四十五营灾民。

    王韶点的营头都是排在前面,那是最早收留的一批灾民,这批灾民因为逃出来的比较早,基本没有疫病传染,即使有人生病也也差不多治好了,倒是没有危险。

    刘长佑没有想其它,听到汉王如此说,心中倒是松了一口气,伸手道:“汉王殿下请!”

    “好!”王韶应了一声,跟着刘长佑身边向前走去,其余人也连忙跟上。

    一路上,王韶与刘长佑边走边谈,详细询问了对灾民营的具体安排,刘长佑一一解答,目前官府除了每天给每营灾民免费调拨三百斤大米外,还雇佣了其中青壮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包括给他们自己修房子,平整地面,挖排水沟,修建厕所、洒生石灰防疫,砍柴等,这些雇用,朝廷都会给付大米和铜钱作为报酬,事实上,如果干活,大部分人还是可以吃饱饭,当然,如果不愿干活,那就只有每天两顿稀饭。

    “做得不错。”王韶夸赞道,这些工作虽然对汉军产生不了效益,都是为灾民自己服务,却可以节省许多劳力的投入而且通过每天的劳动,也让青壮年不会有空闲时间胡思乱想。“谢王爷,这些都是王爷的指导之功。”刘长佑连忙道。

    “呵,孤只是提了一提,事情还是要落实到你们手中,该你的功劳还是你的功劳,对了,现在徐州府大概每天要消耗多少物资和钱财。”

    “回王爷,目前徐州共划定八百四十五营灾民,每日需免费提供大米二千一百一十五石雇佣各营青壮干活,另外需提供大米三千石左右,两项合计五千一百余石。

    加上药材、生石灰、油、盐、菜疏等等支出亦需要一万银元左右。

    如今灾民营建立半个月来,今日为止,已经耗费四万一千余石大米银钱六万七千块,目前每天还以六十个营左右的速度收容灾民,预计月底徐州灾民将会超过七十万人,到时每天消耗大米在九千石,钱一万三千元。”对灾民营的种种数据,刘长佑可谓烂熟有加。目前大米每石在四块钱左右波动,以四块钱一石计算,如果刘长佑的预计不错的话,等到月底,徐州一地每天就要花费近五万块救灾加上其他地区,为了这比灾民花费在七万块左右,自己拨下来五百万,实际上只够支应二个半月,眼下还好,刚刚立秋不久,天气不算太冷,等天气变冷后必须给灾民发下冬衣,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事实上五百万能支应二个月就算不错了。

    二个月内必须把这些灾民转移,让他们可以自食其力,王韶心中作出盘算。

    “王爷,到了,这就是甲十号营。”刘长佑的声音响了起来。

    王韶抬头看去,前面是一片二十余亩的荒地,在荒地上,已经建起了近百座窝棚,这些窝棚非常矮小,只比一个成年人稍高,窝棚所用的木头,树皮完全是青色的,一些地方还留有树枝,窝棚上面盖着的茅草也是刚割下来不久,还带有青色。

    荒地四周,已经挖了一道沟,这道沟主要是起排水作用,也可以给窝棚带来一些防护,四周撒上了生石灰,荒地也进行了平整,还留有大片空地,不少空地分割成小块,上面发出不少绿芽,一些妇女正在用锄头挖地,显然这些地方已经被灾民开垦成菜地。

    在这座营地两边,全是连绵一片的营地,相互之间隔得很近,若是离得远一点观看,倒象是一座座军营。

    不少孩童正在空地玩耍,除了孩童外,还有老人、妇女,青壮年基本看不到。在营地外围,有五名汉军士兵正在巡视,看到王韶一行人过来,其中一人连忙迎上来询问,得知来的是知府和一众官员,几名汉军才松了一。气,并没有理会。

    或许是见惯了汉军的缘故,看到王韶一行人,正在玩耍的孩童没有怎么害怕,只是睁着眼睛好奇的看着,倒是几名年轻一点的妇女连忙躲进了窝棚。

    王韶来到一名正在晒太阳的老者面前,笑着问道:“老人家,你好啊。”

    “好,好,大人好。”看到那么多人朝自己走来,老者顿时慌了,连忙跪下来行礼。“老人家不必多礼,快快起来。”

    到王韶带着笑容,老者脸上的害怕渐渐消去,迟疑了一下才站起来。

    “老人家,高寿啊?”“回大人,老汉已经五十六。,。

    这个回答有点出忽王韶的意料,单从老者面容来看,王韶本以为眼前的老者即使没有七十岁也会相差无几,没想到与自己的判断相差这么多,不过想想此时普通人生活又觉得释然。“老人家,这里的青壮年都到哪里去了?”

    “回大人,都在山上砍树呢。”老者指了指前面不远的青山道。

    王韶望了一眼,果然,不远处的青山已经被砍掉了大片,许多树木还在摇动,仔细听听,可以听到斧头砍树的声音,眼前这些窝棚所用的木材显然都是从山上砍下来的。

    此时山上树木极多,倒也不必担心破坏森林,灾民们就地取材搭建窝棚无可厚非,这砍伐树木正是由官府组织。

    王韶如此问,不过是引起一个话头面已:“老人家,你在营中,过得还行吧?”“好着呢,朝廷每人每天发四两大米,两个娃为朝廷做事还可以每天得到三斤大米,现在天天能吃到白米饭,朝廷大恩哪,老汉活了这么久还没有见到过这么多好的朝廷,老汉给诸位大人磕头了。”说话,老者又要跪下来。

    王韶连忙扶住:“老人家,现在的大汉朝廷不兴跪礼,不要再下跪了。”

    “好,好,老汉听各大人的。”老者这才没有跪下。

    “这些天,有没有人欺负你们?”

    “没有,没有,有各位军爷在,没有人敢欺负。”老者连忙道。

    接下来,王韶又问了不少问题,老者都一一回答,话语中都充满着对朝廷的感激。只是刘长佑却脸色铁青,只次想插话却欲言又止,王韶在营中并没有待多久,接下来又连走了甲二十五号营,乙八号营,乙四十一号营,每次都会找一名老者问话,所问内容大体相同。只是各营中老者的回答却各不相同,有些营每日每人发下大米为四两、有些是五两、青壮年劳动一天得到的大米有的是二斤,有的是二斤半,三斤、三斤半。

    从乙四十一号营出来处,王韶并没有再查下去,而走向徐州府衙门返回,一路上,气氛异常沉闷,所有官员都觉察到气氛不对,徐州同知丁国桢两腿更是象筛糠一样,抖个不停。到了府衙,多韶才回头问道:“刘爱卿,孤不知道,朝廷给各灾民营每天发放的粮食还有不同吗?”

    汉军境内除了银子外,已经统一重量单位,每斤十两,按照每营每天发放三百斤大米计算,每人每天应当合计六两才对,倒是青壮年劳动方面,根据劳动量不同,发放的补助也会不同,不过,既然在免费发放的粮食的环节上都出了问题,在补助上面肯定也免不了问题。刘长佑满脸愧色,扑通一声跪了下来:“回汉王,没有,微臣失察,请求汉王处置。”“起来吧,该是你的责任你逃不了,不是你的责任你也不必揽过去,整个徐州府一下子涌进这么多灾民,你能一一划分后已是可贵,至于钱粮的发放,是谁负责这一块,站出来吧。”“谢王爷。”刘长佑松了一口气,站起身,用目光怒视着站在自己旁边的同知丁国桢,丁国桢一路上已是担惊受怕,此时再也承受不住压力,跪了下来,大叫道:“王爷饶命,王爷饶命。”

    除了丁国桢,又有五名官员一同跪下,他们都是协助丁国桢分发钱粮的官员。

    “说吧,这些天,你们贪污了多少?”

    其余五名官员嗫懦不敢言,最终还是丁国桢道:“回汉王,米大约万石、钱二万块左右。”

    “好,真好,朝廷共发下去四万余石大米,七万多元钱,就有万石大米,二万块落到你们手中,听听各营中那些灾民怎么对朝廷夸赞,你们就不脸红吗?”

    “回汉王,臣一时糊涂,愿双倍退赔,还请王爷饶过微臣一次。”

    “双倍退倍,你们还以为大汉还是满清,可以有议罪银,丁国桢,孤知道你,你家中是扬州巨商,家资不下百万银元之巨,为了这万石大米,二万块丢了性命,值得吗?”

    听到丢了性命四个字,丁国桢脸色一下子变得煞白,重新哀求起来:“王爷,臣愿出十倍赔偿,只求饶命。”

    “晚了,拉下去,交监察部议罪。”王韶挥手道。

    余名汉军上去,两人一组,将六名几乎瘫在地上的官员拉了下去。

    (未完待续。)。。

    第二卷 复兴之始 第一百四十一节 山中宝贝

    钟山一行的组合,天下能拦住的终究有数。偶尔遇到不长眼的也被帝仙仙扁的不成|人形,悔不当初。

    历经数月之后,钟山一行终于抵达了中央疆域。

    中央疆域,坐落在中洲最中心,又是天下的最中心,因此被誉为中央疆域。

    到了中央疆域,按照惯例,钟山会先打探一番中央道场的形势,再做出最有效的出手。

    落在一个城池之中,走到一个非常热闹的酒楼门口,钟山刚刚跨过门槛。就听到了里面意外的谈话。

    “知道吗,明天那个将东洲搅得天翻地覆,北洲大崝圣庭的钟山就要来了!”

    “王老五,你这不是废话吗?谁不知道啊!”

    “是啊,现在中央疆域,只要消息灵通点的,谁能不知道?钟山要到了!”

    听到一个酒客在吵嚷着这个消息,钟山身形一止,大崝群臣更是瞪大了眼睛。继而一起看向紫阳惊鸿。

    “臣、臣已经做的很隐蔽了,应该不会有人推算到我们的行踪啊!”紫阳惊鸿大呼冤枉道。

    见紫阳惊鸿的无辜样,众人也一阵皱眉,既然紫阳惊鸿做的滴水不漏,应该没人知道自己一行到了中央疆域啊。谁推算到的?还弄的天下皆知?

    “五天前,那个大崝使臣金鹏,你们知道吗?”

    “好像听说过!”

    “你们不记得了?就是数百年前被中央教主教“过的金鹏,金翅大鹏鸟,想不到成为了大崝臣子,五天前大闹中央道场,那是一个气派啊!”

    “原来是他!”

    酒楼中的喧闹不止,可钟山一群人却是彻底懵了,特别是金鹏,老子今天刚到,什么叫五天前大闹中央道场?

    “圣王,情况不对啊!”金鹏马上撇清关系道。

    “先进去坐下再说!”钟山点点头。

    果然,先打探一番形势是必要的,中央道场显然也不平静。

    找了个清静的地方,用老办法,很快将城主招了过来。

    “几位前辈,啊,您是大崝金鹏将军吧,五日前在下刚好见过你的风采。佩服!”城主马上说道。

    金鹏脸色极黑,这已经是第几个?

    l番询问后。

    “你是说,五日前金鹏前往中央道场送先锋拜帖,钟山明日到中央道场去接大崝皇后?”钟山双眼一眯道。

    这世上还有这么蛾子的事情?

    “难道不是吗?”城主眼睛一亮的看着众人。

    城主顿时感觉到了不对劲。

    “好了,你退下吧!”钟山淡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