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列强路 > 列强路第37部分阅读

列强路第37部分阅读

    澳门为自由港,容许外国商船停泊进行贸易活动并拒绝向清廷缴纳地租银。1846年4月澳督亚马留上任后,宣布对澳门华籍居民征收地租、人头税和不动产税,把原先只对葡萄牙居民实行的统治权,扩大到华籍居民。而对于这一切,清廷却置若罔闻,至此,澳门才真正沦为殖民地。

    四月份,一队汉军进入澳门,宣布将澳门收回,面对椅枪实弹的汉军士兵,澳门总督基玛良士并没有反抗,命令卫士解除武装,向汉军投降。

    基玛良士的明智之举,使得汉军收回澳门并没有发生流血事件,汉军对于葡萄牙人也比较客气,除了收缴他们武器外,允许他们携带私人财产离开澳门,或继续留在澳门居住,只不过原先那些公共建筑全部收回。汉军在澳门设置县令和海关,履行官府职责。

    虽然失去种种特权,大部分葡萄牙人还是留了下来,汉军收回澳门后,澳门作为自由港的地位自然是没有,不过只要交税,对外贸易却是正常进行,葡萄牙人虽然比以前赚的少一此,依然有不斐的利润。

    汉军突然出兵收回澳门,吓了英国人一大跳,香港总督包令更是紧张万分,生怕一睁眼汉军就打过来,象澳门总督一样成为汉军俘虏。

    只是他无论如何紧张,单靠军队肯定无应付汉军的进攻,只得提心吊胆的待着总督府,直到汉军作出保证暂时不收回香港,包令才安心下来。

    这年的四月份,对于日本幕府来说却不是一个好日子,去年离开的美国人马修佩里又来了,这一次,马修佩里带来了七艘船,而且随行的还有一艘汉军的铁甲舰。

    马修佩里原本二月份就会到达日本,不过与汉军铁甲舰汇合后,先到达上海耽搁了一点时间,所以拖到四月才到。

    汉军如今有两艘海蛟级铁甲舰,这次出动的是海蛟二号,海蛟二号刚下线三个月,是一艘全新的铁甲舰,尽管美国人舰只比汉军舰只大,而且火炮也更多,对于汉军的这艘全铁的铁甲舰还是给予了尊重。

    这次马修佩里没有客气,直接深入江沪湾,直到横滨附近才停船,面对美国人的战舰,幕府最终还是低头,与美国人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因为是在神奈川签订,又称之《神奈川条约》。

    《日美亲善条约》主要包含几条,日本同意美国船只在下田、箱馆两港停泊和购买物品;日本有义务援救遭遇海难的美国船只及人员;日本保证向途经开放口岸的美国船舰提供煤炭、淡水、粮食及其他所需物资;日本同意在18个月内美国外交官进驻下田,设置领事等,同时规定日本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

    汉军作为调停一方,取得与美国同等待遇,对于汉军这个势力,幕府只是隐约听说,他们更怕的是清廷,不过看到汉军的铁甲舰后,幕府同样没有勇气抵抗,很快与汉军签订了《中日亲善条约》,条约内容完全等同美国。

    让幕府安心的是,汉军同意向他们输出火器,而且一出手就是二百支上好的火枪,这些火枪比日本自己铸的铁炮威力要大,重量却轻的多,完全是一个人使用的武器,价钱也不贵,一支才数十两银子。

    汉军出售给幕府的武器,自然是滑膛枪,目前汉军的枪械厂每月能生产一千多支滑膛枪和一千五百支后膛枪,以前所用的滑膛枪正在逐步淘汰,这部分旧武器,除了向太平军推销外,日本也将会是一个很好的推销对象。

    第二卷 复兴之始 第八十五节 第一艘商船

    澳门的收回,在汉军境内并没有引起多大的热议,这个地方太小了,而且还在大明时就租给了葡萄牙人,自然引不起大家多大兴趣。

    只是《中日亲善条约》的签订,却在汉军境内引起巨大的反响,日本到底是一个与中国交往上千年的国家,虽然这个国家对中国来说是小国,只是让日本屈服,签订条约,这在千年以来还是第一次。

    一直以来,中国都以天朝上国自居,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在他们眼中,所在外国人都是蛮夷而已。而鸦龘片战争无疑打破了这种美梦,无论是军心民气,这些年都下降得厉害。

    幸好,现在还是第一次鸦龘片战争,到了第二次鸦龘片战争后,军心民气更是下降到底谷,如今大家心中强国之梦依然在,汉军数次与洋人对抗不落下风,这次更是让日本签订了大大有利于汉军的条约,让众人一下子振奋起来,许多士子更是看到中国重新成为天朝上国的希望。

    此时大家并不习惯游龘行,官府也不支持这种行为,不过各人在酒肆、茶楼、花航这些地方却议论纷纷,每个人脸上都带着高兴的神情,没有莫谈国事的顾忌。

    对这一事件最为敏感的莫过于商人,日本原本就是中国向外出口的国家,虽然二百多年来日本一直锁国,只是依然允许荷兰、中国两国商人来往,中日之间贸易,在康熙后期曾达到顶峰,最高峰时居住在长崎的中国人达九千多人,每年来往船只一百多艘。

    中国向日本输入的货物以丝、绸、仿织品、书籍、字画、文具、茶、瓷器、漆器、中药材、香料、皮革………而输入的货物以海参、鲍鱼、鱼翅、海带………以及黄铜、镀金、描金等器物。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向日本输出的货物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都是手工产品,换句话说,就是每年都可以大量出口的产品,而日本输入中国的产品,除了海参、鲍鱼、鱼翅、海带等海产品外,只有用黄铜,各种金银器物来弥补。

    贸易的不平衡”必段导致日本金、银、铜大量外流,最高时,日本一年流出的铜达到七百万斤,平均三四百万斤,金银每年数百万两。

    金、银、铜都是不可再生资源”眼看着大量外流,日本上下都意识到必须限制,康熙后期”日本开始限制中国商船来日本的数量,先是规定每年只有三十艘名额,后来增加到四十艘,最后又减为三十艘,由日本发给牌照,只有持有牌照的船只才能到长崎交易。

    因为到日本的贸易有利可图,牌照就显得珍贵,日本先是收取每块牌照七千至八千两的银子,后来又增加到数万两,光是收取牌照费用,日本就可以重新获得六七十万两白银收益,不过这种做如同杀鸡取卵,加上日本铜价上涨,与日本贸易再无利可图,原先贞手可热的牌照变得无人问津,来长崎的中国船只越来越少,到雍正时,中日之间的贸易已大幅衰落。

    如今日本重开下田、箱馆两处,下田位置远比长崎要好,离江户不远,又没有了牌照之类的限制,自然重引起了中国商人的兴趣。

    五月份的日本,天气宜人,在新划出的下田地区,此时已经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情景,数百名日本劳工正在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劳动,为中美两国修建领事馆和商业区。

    虽然中日、美日条约中规定两国领事在十八个月内到任,可是对于汉军来说,十八个月效率太低了,条约刚签订,新领事已经到任,美国人本来不急,不过看到汉军如此着急,自然也着急起来,提前任命汤森哈里斯为日本总领事。

    这位汤森哈里斯正是随同马修佩里一起来的副官,四十余岁,为人精明强干,而汉军新任领事名叫汤春官,只是一个二十余岁的年轻人。

    条约中规定,日本将在下田划出方圆七日里的土地作为两国商人散步之用,这化日里范围其实就是公共租界,不过日本人换了一个说而已。

    一日里相当于三十六町,合9917平方米,差不多相当于三十六公顷,七日里的土地合二百五百公顷左右,对于日本来说,这块土地不算小,不过为了息事宁人,幕府也只能咬牙将这块土地划出来,并将居住在那里的日本贫民迁走。

    对中美两国领事来说,从条约签订的那一刻就存在着相互竞争的关系,日本的市场总量就那么大,谁多占一份,另一家就会少占一份,何况有了中美先例,其余英、、俄等国也不会一直坐视,必定会来分一杯羹,如今谁先将商业区建成,谁无疑就会取得优势。

    只是中国在地理上无疑有天然的优势,美国的商船来一场日本需数月之久,而中国却只需要七八天时间,而且中国与日本同是黄种人,这一点美国更是不能比。

    同样的价钱,日本人更愿意为汉军干活,此时的日本并非明治维新时期,一心想打龘倒中国,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中国还留有很大的敬畏。而对美国人虽然也是敬畏,却远不同对中国的敬畏强烈,因此同样是兴建领事馆和商业区,汉军进展非常顺利,而美国这边则以慢吞吞的速度进行,让哈里斯急得跳脚。

    一艘大船缓缓驶进了下田港口,船只一靠岸,张吉生就忍不住从船上跳下来,朝四周打量。

    映入眼中的情景让张吉生有点失望,四周到处都是日本人低矮的木屋,有些房屋甚至还是茅草房,来往的日本人身材矮小,身上披着破麻衣,从麻衣的破洞中可以看到一狠狠排骨,一幅营养不良的样子。

    日本人如此穷,能买他的货物吗,张吉生不由怀疑起来,商人一向是最大胆的群休,从公布《中美亲善条约》之后,马上就有上海、南京等地商家组织货源前往日本贸易。

    张吉生一向大胆,他以手中铁路股票作为抵押,从汇丰银行贷款了一万银元,又东凑西凑,总共购买了二万多银元的货物,随同众多商家一起雇船将货物运到日本。

    二万多银元对于张吉生来说基本上是倾其所有了,如果货物买不出去,不但他手中的铁路股票没有了,还要欠下数千银元的债务。

    不过,几天之后张吉生就知道自己多虑了,日本的贫民虽然没有钱,只是日本的贵族却非常有钱,幕府闭关锁国二百余年,限制中国船只来港后,日本黄金、白银、铜等外流非常少,而日本对金属矿的开采却没有减少,二百年下来,贵族手中积攒了大量的金银铜,当然,这些是张吉生后来才知道的。

    看到船只靠岸,上百名日本男子已经靠了上来,大声叫嚷着,张吉生听不懂他们嘴里叫嚷什么,心中不免害怕,连忙又退到船上。

    一名二十余岁的年轻人在一队汉军簇拥来到码头,看到这些汉军,刚才还围着船只的日本人连忙退到一边,眼光中露出敬畏和羡慕之色。

    这名年轻人正是大汉驻日领事汤春官,看到朝廷官员来到,船主和一干商人连忙拜见。虽然汤春官年轻的不象话,只是代表着官府,船主和一干商人自然不敢怠慢。

    “各位,不必多礼,欢迎你们来到日本,首先要祝贺你们,你们是日本下田开港后到来的第一艘商船。”。

    汤春官这么一说,船主和各个商人脸上都露出一丝自豪的神色,条约签订后,不知有多少人看好日本这条航线,没想到让他们抢到第一。

    “汤大人,不知日本什么货物好销?”一名商人突然问道,对于他们来说,最关心的还是货物的销路。

    “是啊,汤大人,我这次带来了上百石精盐,几十石糖,不知在日本能不能卖的动。”

    “我带了数百匹上好的丝绸。”

    “我带了数十担上好的纸。”

    ………

    各个商人都争先恐后的报出自己所带的商品名称,生怕自己所带的物品不好出售,这些商人所带的物品和以前出口到日本的商品大部分相同,可见这些人下过一番夫,只有少部分人带来了新产品。

    不过,汤春官对于这些却不精通,只得摆了摆手道:“各位,你们带来的物品是否畅销,本官可不敢作保,不过租界内已经修建仓库,虽然简陋,已经可以存放货物,如果大家愿意的话,可以将一部分货物存到租界内展示,本官将邀请日本的贵族和商人来参观,让大家的货物尽快卖出去。”

    “多谢大人”各个商人连忙回道,虽然汤春官没有回答他们的问题,可是他们还是第一次感到朝廷替他们着想,自然感激淋漓。

    “各位,你们不必感谢我,这是汉王殿下的交待,领事馆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服务本国商人,今后你们如果在日本遇到什么事情,都可以找领事馆解决。”

    汤春官一席话说的各个商人都振奋不已,齐声称赞汉王殿下英明,在以前商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一向都是受尽盘录的角色,哪还会有官府如此撑腰。

    ======

    第一更到。

    感谢吻得到碰不到书友的万赏,你已是《列强路》第二个舵主,也感谢jianglone、神界堕落天使的打赏。

    第二卷 复兴之始 第八十六节 丰厚利润

    汤春官又鼓动几句,各个商人更是振奋,一直到汤春官离去,各人仍沉浸在兴奋中,对于货物能不能卖出去也没有以前的担心,每个人都感到信心百倍。

    这艘商船载重只有二百吨,取名为平安号,一共由二十三名商人雇用,张吉生二万银元的货物,在船已经是大户,大部分人的货物价值都不到一万银元,最小的商人甚至只有一千多银元的货物。

    看到汉军离去,刚才那些日本人才敢重新围来,看到日本人眼睛发绿的死盯大船,张吉生不由有点害怕,这些日本人不会是想穷疯了想抢东西。

    “哈哈,张兄,不用怕,这些是日本的苦力,他们希望替我们搬运货物,赚点钱。”一名同伴拍了拍张吉生的肩膀道。

    这名同伴叫蔡镜江,福建人,以前曾经随船到过日本长崎,略懂几句日语,在船与张吉生相熟,不过蔡镜江本钱比张吉生小很多,只购买了五千银元左右的货物。

    听到蔡镜江的话,张吉生才安心下来,道:“蔡兄,能不能先问问他们的工钱,这么多货物,等下可能要多雇此人。”

    “成,反正我也要雇人,一起雇好了。”蔡镜江爽快的道。

    “多谢蔡兄。”

    蔡镜江摆了摆手,很快与一名日本人交谈起来,不一会儿就返回告诉张吉生,他雇用了三十人,可以将他和张吉生的货物一起运到租界里去。

    张吉生所办的货物大部分是贵重货物,如丝绸、棉布这两样东西占据大头,合起来价值已经近二万银元,只是依然有不少重量大的东西如食盐,张吉生足足采办了二百石,这种食盐是精盐,在汉军境内每石只需四块五角银元,比米价稍贵,而运到清军境内则可以卖到十两银子一石。

    自从废除食盐专卖制度改为盐场统一征税后,汉军境内盐场生产食盐大增导致盐价大跌,普通食盐由原本五六十文一斤跌到十文一斤,而精盐所卖的价格也不过五六十文,与原本普通食盐价格相当,只是质量非常好洁白细腻,这种食盐价格曾经是普通食盐十几倍,如今却成为百姓也能买得起的平常之物。

    这次张吉生将精盐贩卖到日本就是想到日本试试水,反正二百石精盐也不过九百银元,即使卖不出去损失也不大。

    三十人使用马车的话,差不多可以将两人所有货物全部拉到租界,张吉生问了一下价格,发现此时的日本人雇佣非常便宜这些日本人雇佣一天只需要三十文,加十辆马车,马车价钱一百文一辆,所有雇用的价钱不过一千九百文。

    汉军镜内钱币已经统一,一银元固定兑换一千文铜钱这种铜钱是汉军自己发行,铜量足,每枚重37克,刚好相当一钱制造精美。得到汉军境内百姓普通欢迎,偻人看到这种铜钱,马点头接受。

    相对于汉军境内钱币的统一,此时清廷境内的钱币相当混乱因为军费拮据的原因,清廷不停发大钱今年三月份已经开始铸当百、五百、一千的大钱,即使如此,依然入不敷出,已经有人提议用铝铸钱。

    清廷发行的大钱重量严重不足,当百大钱重量在二两左右,只相当于汉军二十文铜钱重量,因此在民间一文汉钱直接当成五文清钱使用,而汉军境内也不接受清钱交易,如果有人要用清钱来兑换,钱庄和银行一律按含铜量计算,根本不看面值。

    来回数场后,张吉生和蔡镜江两人的货物已经从船撤到租界,张吉生发现雇佣的偻人非常老实,撤运货物时全部小心翼翼,所有货物不但没有丝毫损坏,而且也没有弄脏,这让张吉生非常满意,甚至兴起是不是长斯雇用几名偻人干活的念头。

    此时汉军境内工价涨非常快,即使是一名普通仆人,每月也需要四块银元,相当于四千铜钱,合每天一百三十多铜钱,而短工更贵,基本要在二百铜钱以,而雇佣只需要三十文铜钱的偻人,无疑非常划算,也难怪张吉生会有这数天之后,通过汤春官的联系,果然有不少日本贵族和商人来到租界,这此日本贵族和商人看到陈列在租界内的货物时无不双眼放光。

    一名矮小日本人在数名佩带武士刀之人陪同下,来到张吉生的货物面前,他先是看了看丝绸和棉布,满意的点了点头,叽哩哇啦的说了几句,张吉生听得一片茫然。

    日本人懂华语的不少,马就有人向张吉生翻译道:“大人问你,这些东西价格怎样?”

    张吉生报了一个三倍左右的进价,那名矮小日本人和旁边一人嘀咕了几声,才叽哩哇啦的说了一通,旁边连忙翻译道:“大人说,这个价格太高了,能不能降两成。”。

    降两成,还有一倍多的利,张吉生却没有马答应,他故意沉吟了一下,脸装着一幅为难的神色,那名日本人顿时有点急了:“二成不行,一成五也行。”。

    “好,就一成五,成交。

    日本人脸顿时笑开了花,向张吉生伸出了一个大拇指,夸张吉生够意思,一下将张吉生两项货物要了三分之一。

    这名日本人购买这么多货物,当然不是自己用,他也是要转卖出去,对中国的货物,日本国内一直有巨大的需求,只是因为幕府限制,进口不便,这种需求被压抑。如今中国的货物重新运送过来,马就会引爆日本国内需求,相比于岛内需求也讲,张吉生报的价格其实也不高,日本人才会如此爽快。

    日本人买好了货物正要离去,目光突然放在堆着的雪白食盐,咦了一声,又向翻译叽哩哇啦说了几句,翻译才道:“这是什么?”。

    “食盐。”。

    那名日本人却不相信,显然,在日本从没有见过这样洁白细腻的食盐,张吉生让他自己尝了一下,日本人才相信起来,顿时双眼发出比以前更强烈的光芒。

    “这食盐怎么买?…”

    “二十两银子每石……”张吉生报了一个天价,他从日本人的神色中看出,日本人显然对食盐很满意。

    张吉生已经作好了日本人还价的准备,那名日本人听完后马频频点头。

    “大人说了,这个价格全包了。”。

    “全包……”张吉生忍不住发呆,他带来的二百石精盐,如果以每石二十两纹银价格卖出的话,二百石精盐足可以卖到四千两银子,而他进价不过六百两银子,利润比刚才卖出去的丝绸、棉布高数倍。

    “怎么,不行吗?…”

    “当然,当然行。”。

    日本四面靠海,表面看不缺盐,事实并非如此,日本并没有适合晒盐的大型盐厂,只靠小规模的晒盐和采用海水煮盐的方法来获取食盐,所生产的食盐根本不够国内使用。

    即使是工业化后,日本的食盐不但没有缓解,反而增加了缺口,民国时期日本每年需要向中国进口数十万吨食盐,甚至有时高达百万吨。

    正因为如此,日本国内盐价之高,是张吉生不能想像,即使是普通食盐也是中国盐价的十几倍,张吉生的报价只是比日本食盐稍贵,日本人甚至懒得还价。

    与张吉生一样带来食盐的商人同样赚的盆满钵满,直后悔没有带来更多食盐。

    接下来几天,各地的贵族和商人争相来到下田购买来自中国的货物,张吉生的货物只用四天时间就全部卖出,二万银元的货物,足足买了三万五千多两银子的价格,合起来近五万银元,即使扣除各项费用,张吉生的赢利依然达到二万五千银元左右。

    这可是百分之百的利润,而来回一场,加办货的时间也不足二个月,即使中间再耽搁一点时间,年来回也可以有四五场,这样一算,让张吉生不由浮想联翩,恨不得马乘船返回。

    十天后,又有一艘中国的商船到达下田,而平安号船商人的货物基本出尽,张吉生采购了一万多银元的硝石、硫磺等物,这些东西都是汉军大量收购之物,不愁卖不出去,一运到海至少有五成利。

    不是张吉生不想将手中的钱全部购买货物,只是平安号已经没有仓位了,商人来带过来的货物许多都是贵重物品,挤占的仓位小,而他们购买的货物,无论是硝石、硫磺价格都不高,即使是铜价也不如精盐价格高,占仓位自然多。

    张吉生只好和其他商人一样颇为遗憾的带着大量现钱回去,这一场生意下来,整个平安号加起来至少赚到了十万两白银,每个人都是喜笑颜开。

    平安号归来后,虽然每人都对自己赚了多少钱守口如瓶,只是从他们马置办货物又要向日本出发的举动来看,无疑赚到了大钱,其它正在犹豫的商人也不甘示弱,纷纷跟进。

    五月份,到达日本的中国商船只有三艘,六月份一下增加到十艘,当然,随着商船的增加,利润不可能有平安号第一趟时那么高,只是每艘船带来的利润依然至少有数万两银子。

    中日之间贸易的红火,让哈里斯看得眼谗不已,只是美国的商船来一场却不容易,他着急也是无用。

    第二卷 复兴之始 第八十七节 衣锦还乡

    苏州寒碧园,这天整个园子张灯结彩,布置一新,仆人们虽然忙

    个不停,只是每人脸上却是喜气洋洋,精神百倍,丝毫没有感到一丝

    累的感觉。

    寒碧园如此做,无它,前几天刘老太爷收到二少爷的电报,今天

    二少爷会乘火车回苏州o

    自从加入汉军后,二少爷已经一年多时间没有回家,当初二少爷

    在苏州刚被复兴军攻下不久就毅然剪去辫子,投身复兴军,虽然得到

    了老太爷的支持,只是依然不免被其余备房族人埋怨,这万一大清打

    了回来,二少爷不就把大家害了吗?

    如今即使是最顽固的人也知道,清廷已是日薄西山,不可能再打

    回来了,反而汉军很有一统天下的可能,如今谁不夸寒碧园二公子眼

    光独到,原本许多没有来得及投靠的大户更是后悔莫及,对刘家巴结

    起来,希望刘公子能够在汉王面前提一提,让他们也进入汉王的法

    眼。

    刘家二少爷要回来的消息,连苏咐知府金衍照也惊动了,在中午

    时分亲自上门来拜访,如今正在大厅与老太爷聊天,就是为了见上二

    少爷一面,所有寒碧园的仆人都感到脸上增光,与有荣焉o

    刘憋功的火牟要到下午两点左右才会到苏州,加上从火牟站到寒

    碧园这段路程,如果乘轿的话至少要一个小时,只是两点州过,不但

    丫环,仆人沉不住气,频频向大门口张望,就是刘老太爷自己也沉不

    住气,几次派人到大门口查看。

    二点半左右,一辆马牟驶近寒碧园的大门,这辆马车的样子正是

    街头拉客的马牟一样,几名寒碧园的下人正要出来驱赶,马牟停下,

    只见他们正苦苦等待的二少爷从马牟里钻了出来。

    几名本来要赶人的仆役顿时化为惊喜,大喊起来:“二少爷回来

    了,二少爷回来了。”

    整个寒碧园顿时被金部惊动,呼啦啦涌出一大群人,同时鞭炮声

    大作,把刘憋功和跟在他身后的两名护兵吓了一大跳。

    还没等刘憋功适应,刘老太爷已经站到大门口,看着自己的二儿

    子,满脸激动难言,虽然二儿子离家只有一年多时间,只是在他心

    中,却宛如离开十年一般。

    “爹,孩儿给你磕头了。”刘憋功也顾不得鞭炮大响,在大门口

    跪了下来,向刘老太爷“咚磕了几个响头。

    刘老太爷忍不住伸手搀扶:“好,好,快起来。”刘憋功自然不

    会让父亲来搀扶自己,连忙顺势起身,他这一起身,哗啦

    一声,身边顿时围了一大群人过来,刘世兄,刘贤弟的乱喊。

    刘憋功一看,这些人正是苏州城各大户人家的子弟,其中不少在

    以前与刘家交好,不过也有和刘家有怨之人,此时每个人脸上却无不

    带着笑容,尽量讨好自己。

    权利,这就是权利带来的好处,尽管他现在依然只是汉王的一名

    幕僚,可是却无人敢轻视他,即使是以前冤家对头也一心讨好o

    刘憋功感叹了一下,脸上也重新堆起笑容,对备人应酬起来,他

    虽然在汉王身边做事,可是苏咐这些大户的能量也不可小瞧,真要都

    得罪了,他固然不怕,麻烦却也不小。

    直到刘老太爷将他拉出来到一名官员面前,刘憋功才摆脱了那些

    大户子侄的纠缠。

    “来,憋功,这是金知府,金知府是苏州的父母官,这一年还多

    亏知府大人对寒碧园的照顾,憋功,还不替我谢谢金知府。”

    “憋功拜见知府大人。”刘憋功向金衍照拱了拱手o

    论品级,金衍照还在刘憋功之上,只是一个在中枢,一个在地

    方,金衍照自然不敢托大,连忙道:“不敢当,刘贤侄可是汉王身边

    红人,前途无量,这拜见两字从何说起。”

    双人客气了几句,刘老太爷马上吩咐府中开宴,为二少爷接风洗

    尘,刘嗯功还没有来得及和妻儿说上一句话,马上被拉到了席中。

    大家等到二点多钟,所有人都饥肠辘辘,开宴之后,整个席间风

    卷残云,直到吃过一段时间,大家才放慢速度,开始谈笑风生起来,

    席间不停有人给刘憋功敬酒,好在两名护兵替刘嗯功挡了不少酒,不

    然他非烂醉如泥不可。

    这顿酒宴一直到晚上九点后才结束,随着各个宾客离去,又安排

    两名护兵住下后,刘憋功才有机会与刘老太爷、大哥刘憋才单独误

    话。

    “二弟,我派了轿子去接你,怎么坐马车回来?”刘憋才忍不住

    问道。

    “大哥,是这样,汉王有令,金面废除官轿,你这个轿我自然就

    不能坐了。”

    “废除官轿,为什么?”刘憋才大惑不解,在他看来,官轿是最

    威风之事,尤其是八抬大轿更是只有督府以上才能乘坐,不知多少人

    一辈子愿望就是坐一次八抬大轿,汉王怎么说废就废了o

    “汉王言道坐轿是最不经济划算之事,为一个人不走路,至少需

    要四人抬着,而速度却不会比一个人走路快,大汉不需要这种只为自

    己舒适却不顾民生艰难的官员,因此下令金面废除官轿,官员可以用

    马车代替,如果没有马牟,则自己走路。”

    “原来是这样,那以后民间是不是也不能坐轿了?”刘憋才又忍

    不住问道。

    刘憋功摇了摇头:“这倒没有,民间之事是一个愿打,一个愿

    挨,只要有人出得起价钱,朝廷并不干涉。”

    刘憋才拍了拍胸膛,有点幸灾乐祸的道“那就好,我说二弟,你

    们这些官员也太难做了吧,汉王连坐轿也要管。”

    “老大,不要胡说八道,汉王岂是你能评你的。”刘老太爷连忙

    喝斥道。

    对于废除官轿,刚开始刘憋功其实也有点不太理解,毕竟从轿子

    发明以来,就是官员身份的象征,怎么说能废就废,何况汉军本来就

    缺马,又哪来那么多的马车供官员乘坐。

    不过由于汉军大多是年轻人,这些人并没有养成坐轿的习惯,因

    此废除官轿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对,随之南京的市面上出现一种单人拉

    的两轮牟,坐这种车同样平稳,速度比坐轿快了许多,刘憋功坐过数

    次后,对坐轿就没有了留恋,原先那些坐骄的官员也无不选择了这种

    单人拉的两轮车作为代步工具o

    这种单人拉的两轮车,无疑就是后世的黄包车,历史上黄包车在

    中国出现要在1870年同治时期,不过早在1839年美国人固持异就发明

    了橡胶的硫化法,解决了生胶变粘发脆问题,轮胎制造已经没有技术

    难题,在去年十一月时,汉王让和平洋行建立了一家轮胎厂,今年四

    月开始了轮胎生产,推出了这款黄包车的产品o

    至于橡胶的来源,目前暂时只能进口,不过海南岛已经被汉军所

    占,王韶已经下令向洋人订购橡胶幼苗在岛上大量种植,等到七八年

    后就可以开始收割第一批橡胶o

    用黄包牟来取代官轿,好处非常多,除了可以节省人力外,还可

    以提高速度,使官员不会将时间大量浪费在坐轿的路上,南京的官员

    也很快接受了这种新的代步方式。

    只是目前黄包牟产量还有限,只能先投放南京,等到以后黄包牟

    的产量多起来,苏州、上海这些地方肯定会兴起,刘嗯功也没有必要

    现在说,见到父亲喝斥大哥,干脆默不作声o

    “老二,你这次回家,可有什么事?”

    “回父亲大人,倒是没有什么事,只是孩儿久不归家,想念父亲

    大人,才向王爷请了几天假回家看看,还有就是想把云儿母子接到南

    京。”

    刘老太爷忍不住“哼”了一声,他无疑非常舍不得孙子离家,只

    是儿子要把老婆孩子接走,他却不好阻止,看到刘老太爷的脸,刘憋

    功马上就猜到了父亲的想法,连忙道:“爹,现在通

    了火牟,从南京到苏州不过半天时间,而且路上并无危险,不如爹爹

    也跟着去南京看看。”

    “我这把老骨头却南京干吗,你如果有良心,以后就多带他们回

    来几场就是。”

    “是,孩儿知道了。”刘憋功只得唯唯诺诺o

    “对了,如果你没什么事,那就抽空去看看你表妹,能帮她就帮

    她一把。”刘老太爷突然道。

    “哦,表妹怎么啦?”刘憋功急忙问道。

    刘憋功的表妹姓郁,名紫衣,独自开着一家绣坊,年近二十依然

    没有嫁人,当初刘家还想将郁紫衣与复兴军首领牵线,只是一直没有

    找到机会,不得不作罢。

    “你去看了就知道。”刘老太爷却不明言o

    “好,我明天就去看看。”刘嗯功点头道。

    三人又说了一会儿话,见到天色已晚,刘老太爷才让刘憋功去休

    息,刘憋功从南京回来,最高兴的莫过于他的妻子黄氏,只是一天时

    间夫妻两人也没有说上几句,直到睡觉前才又见面。

    夫妻久未见面,本来该有一番亲热,只是或许太累了,一沾上床

    刘憋功就沉沉睡去。第二天刘憋功起身后,马上想起昨天老太爷的吩

    咐,对妻子说了一声,向郁家绣妨方向而去。

    未完待续)。。

    第二卷 复兴之始 第八十八节 郁家绣纺

    郁家绣仿座落在观前街的繁华地段,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二层的小楼在众多建筑中,显得异赏精致,红墙黛瓦,雕梁画栋、每一处都显出当初建造者的用心。

    只是如今看来,或许是许久没有装饰的缘故,这座小楼已经有点破日,看到这座小楼,刘您功忍不住暗叹了一声。

    郁家绣仿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承接了苏州织造一半的宫廷绣品。每逢白天阳光睛好时,郁家绣仿小楼窗户全部打开,数十名身穿苏绸的年轻绣女,坐成一排排,前面铺着上好的绸缎,手中的针线飞快穿梭,一块块精美的绣品就从她们手中一点点成形,阳光从窗户洒下,照在这些绣女身上,如同仙子降临。

    对面的松鹤楼大受其益,二楼、三楼的位子都需要加钱”依然常常爆满。可惜,道光二十一年时,因为江苏巡抚上奏苏州织造与巡抚职权重叠,苏州织造被撤减,郁家绣仿从此失去了为宫廷织造绣品的单子,开始走下坡路。

    雪上加霜的是,就在五年前,郁家绣仿家主夫妇双双染病,卧床不起,根本无法管理绣仿,郁家绣仿的重担就落在年仅十四岁郁紫衣身上。

    虽然终日寻医问药,郁家绣仿家主夫妻最终还是在四年前先后撤手离去,一年多时间寻医问药,将已经走下坡路的郁家绣仿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