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列强路 > 列强路第16部分阅读

列强路第16部分阅读

    你们需要自己去思考,明天我将带你们去一个地方看看,现在,解散!”

    “是。”学员大声应道。

    经过王韶一番言语,虽然各人士气依然不是太高,只是比起前面来说,已经大有好转,他们加入和平洋行,原本单纯是为生活所迫,并无多少其他想法,只是在和平洋行学到了许多,除了军事知识外,他们还逐渐理解了民族,国家这些概念,知道了中国已经落后的事实,这番欧洲之行更是让他们感到震惊,内心自然会产生许多各种各样的想法。

    回到宿舍,各人忍不住讨论起来,一名学员向潘起亮问道:“起亮,总教官让我们自己思考,你说我们要怎样做才能赶上洋人?”

    “想这么多干什么,总教官肯定会有办法?”潘起亮嗡声嗡气的道。

    “我看,要想赶上英国,我们也要大办工厂才行,办上几百家工厂,我们也可以生产火车,电报这些东西,那时自然就赶上英国人。”姜子久大声道。

    “你说的轻巧,我们和平洋行的缫丝厂差点让朝廷给封了,办几百家工厂,谁去办,办在哪里?”杨爽泉马上就反驳起来。

    “我看,有这么一个朝廷在,我们就永远不可能追上英国人。”王亮功感慨的道。

    众人顿时沉默下来,当今朝廷是满人的朝廷,不是汉人的朝廷,满人能够坐稳二百年江山,完全是对汉人力量采取了分化瓦解,大办工厂可以将大批汉人集聚起来,增强汉人力量,肯定不会得到朝廷支持。

    “当今朝廷乌秽不堪,官员只知贪赃枉法,百姓流离失所,要我说,不如反了,只有反了这个朝廷,汉人才会有希望。”

    这句话说出来顿时石破惊天,众人一起看去,发现说话的正是潘起亮,只有潘起亮从小见惯牢中黑暗,又大大咧咧的xg子,才会说出这样的话。

    整个宿舍顿时沉默下来,虽然心里认为潘起亮说的有理,可是造反这个话题实在太沉重了,那可是诛九族的大罪,有多少人敢随便谈论。

    “你们这些人真是没胆。”看众人沉默,潘起亮讥笑起来:“你们想想,从加入和平洋行,总教官对我们一步步教导,哪一步不是在为造反作准备,你们以为还有回头路吗?”

    被潘起亮这么一说,各人面sè大变,祝景连忙喝道:“起亮,慎言。”

    潘起亮却是满不在乎:“怕什么,这里都是我们同生共死过的好兄弟,谁还会出卖我们不成。”说完,特意拿眼睛扫过众人,许多人一时不敢和潘起亮眼睛对视,一个个低下头。

    潘起亮看上去大大咧咧,可是从小在牢中长大,见惯了各种犯人的狡诈,又岂会真如表面一样简单,他冷眼旁观多日,早已经猜中王韶心思,这次坦然的在众人面前将造反两字说了出来,必定会传到王韶耳中,取得王韶信任。

    众人都不是傻子,回想起以前种种,又想起潘起亮的话,两下一印证,哪还有什么不明白,有人欣喜,有人惶恐,不一而足。

    第二天起chuáng,厂卫大多没有睡好,许多人都是黑眼圈,只有潘起亮等少数人神jg气足。、

    例行完成训练后,众人用过早餐,王韶带人登船,顺着黄浦江而下。

    厂卫们并不知道王韶要带他们去哪里,只是反正跟着东家总没错就是,一些厂卫干脆抓紧时间休息。

    从吴淞口入长江,船只开始逆行,速度只是稍减,不久,已经来到宝山县外围,一些眼尖的厂卫已经看到宝山县靠江的地方竖起大片厂房,无数人正在厂区之间忙碌。

    整个厂区绵延数里,放眼望去,密密麻麻尽是高大的房了,江上船只来来往往,运送着各种材料,数万人如同蚂蚁一般,分布在工地,这样的场面,哪怕是他们在英国也没有见到。

    “你们看,这里比洋人如何?”王韶话中忍不住有点得意,这可是近二千万两白huāhuā的银子砸下去的成果,恐怕此时全球还没有一处会在一块地方集中如此多的投资。

    …………

    收藏上涨很慢啊,求收藏、推荐!

    第一卷 规则制定者 第六十六节你们的职责是守护

    “总教官,这是我们和平洋行的?”潘起亮用颤抖着声音问道,其余厂卫则惊讶的张大嘴,所有人脸上都一幅震惊的表情。

    “不错,这都是我们和平洋行的产业,再过半年时间,这里就可以完全建成,到时可以形成年产三十万吨钢铁、十五万吨水泥、十万吨船只、数千台各式蒸汽机的规模,数年后,各位在欧洲所见到的火车,电报等等,这里也能生产。”

    “这……”众人都被震憾的说不出话来,他们昨天还在为怎样追个洋人争论,没想到今天就看到了这么一大片工厂,即使和洋人相比也毫不逊sè,虽然总体和洋人还有很大差距,但却不象以前一样遥不可追。

    “昨天,你们曾问我,该怎样做才能追上洋人,我让你们自己思考,如今思考的如何?”

    “总教官,我们都是厂卫,职责便是守护工厂,如果有人打这片工厂的主意,除非踏过我们的尸体。”王亮功首先道。

    “对,如果有人敢打这片工厂的主意,除非踏过咱们的尸体。”各人都争相表态。

    “如果打这片工厂的是朝廷呢”一个声音冷冷的问道。

    众人看去,说话的却是李七,如果没有昨天潘起亮那番话,众人或许一时不会想到,如今李七一问,各人都想起潘起亮昨天的话来,一个个嘴chun蠕动,说不出话来。

    “朝廷敢打主意,那就反了朝廷。”潘起亮大声道,他昨天已经说出造反之语,现在更是没有顾虑。

    “起亮说得对,这个狗朝廷敢打工厂主意,我们就反了朝廷。”王亮功、杨爽泉还有十余名学员一起道。

    另外一半人依然沉默,总教官给了他们财富,还教会了他们许多知识,按道理即使以命相抵也是应该,只是造反可是牵涉到全家之事,一旦事败,那可是全家都要处斩。

    “总教官,你说吧,你要我们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名学员实在承受不住压力,向王韶道。

    “对,我们都听众总教官的吩咐。”刚才没有表态的学员纷纷道,他们无法拒绝,又不愿意直接说出造反两个字,只能以听令来安慰自己。

    王韶脸上出一丝笑意,刚才船上凝重的气氛顿时消失不见,能有一半人毫无顾忌的说出造反两字,王韶已经很满意,也不枉huā费如此大的代价教导。

    “大家不必太过担心,和平洋行与上海道已经达成协议,短时间内朝廷不会关注我们,至于以后……”说到这,王韶故意停顿了一下,果然,许多学员脸上都出一丝轻松之sè。

    “以后若是朝廷真要对工厂下手,那就是官bi民反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诸位既然是和平洋行的厂卫,自然要加入到保卫和平洋行产业的战斗中,明白了吗?”

    说到后来,王韶变成了疾言厉sè,所有学员都下意识的回道:“明白!”

    等到回答完毕,学员反应过来,总教官的话已经很明显了,他们坐上造反这条船,没有回头路了,绝大部分人神情还算镇定,有几人却是jg神恍惚。

    船只已经靠岸,王韶并没有再讲话,任由这些厂卫自行消化,自己带着李七等人先行下船。

    得到消息的刘墉带着数名洋人迎了上来,刘墉已经辞去恒顺纺织厂总经理的职务,由吴晋昌接任,刘墉则任整个宝山工业区建设的总指挥,因为王韶手上人才不够,协助刘墉工作则是一批外聘的洋人经理。

    “见过东家。”刘墉拱手道。

    “贯经,你我还需要这些虚礼干吗。”说完,王韶在刘墉肩上轻捶了一下。

    在工地数月,刘墉比以前明显更瘦,更黑,只是双眼却分外有神,脸上全是兴奋之sè,他以前一直死守着一年几百两生意的丝行,自从跟了王韶,才知道什么是大手笔,一年多时间从几十万到上百万,再到一片工业基地,总投资据说接近二千万。

    “目前建设进度如何?”

    “东家,非常好,东家从上海招了一万多人后,工程又加快了许多,预计明年二月份,第一家钢铁厂就可以出铁了。”

    “是吗,这么快。”王韶听得神情振奋,汉阳铁厂从下令兴建开始,huā了三年时间才建成,自己一座十万吨的钢铁厂,从下订单到建成,不过huā了一年多时间,算得上速度飞快,汉阳铁厂是官办企业,速度慢是自然的。

    “东家,这么大的钢铁厂,铁矿何来?”刘墉忧虑的道。

    “这个不用担心,我在海南买下了一个大铁矿,现在已经着手修建码头,开矿山等工作,明年肯定会有足够铁矿运过来。”

    王韶所说的海南铁矿,自然是海南昌江县的石碌铁矿,在之前,当地一直作为铜矿产地开发,因为铜矿在外面成绿sè而成名,后来铜矿资源逐渐枯竭,乾隆四十七年时官府立碑下令严禁si采,却并不知道就在附近有巨型的铁矿。

    相比中国其它地区大部分铁矿含磷高,且多为贫矿不同,石碌铁矿是难得的低磷富矿,平均含铁量在60以上,储量更是达数亿吨之多,王韶早就打这个铁矿的主意,派人huā钱买通昌江县上下,将整座山圈了起来。

    海南本来就经济不发达,昌江更是地处西北,汉黎hun居,属于又穷又破之地,王韶只huā了不到一千两银子,昌江县令就欢天喜地的将整座铁矿卖了,根本不管什么禁令不禁令。

    以这座石碌铁矿的储量,足够供应三大钢铁厂数百年之需,王韶自然不用担心铁矿来源。

    这就是将钢铁厂建在江边的好处了,如果建在内陆,哪有这么方便的铁矿供应。

    听到王韶可以解决铁矿来源,刘塘才放下心来,只是另一件事又让他不放心:“东家,钢铁厂出铁后,这么大的铁量,我们买给谁?”

    王韶笑道:“贯经,你难道没有看到我们还建了船舶厂和机器厂吗,钢铁自然是买给它们。”

    “船舶厂和机器厂,能用得了这么多钢铁?”刘墉还是有所怀疑。机器厂不必说,即使是全部产能发挥出来,一年最多用万吨左右,而船舶厂,在刘墉看来,根本用不上多少钢铁,最大用量说不定就是那个锚锭。

    刘墉自然不知道,眼下的船舶已经开始转为铁甲,法国人在去年就造出了第一艘铁甲舰,一旦船只采用了铁甲,钢铁用量极为恐怖,何况等到钢铁厂建成投产后,王韶还要修铁路,三十万吨钢铁看似很多,一旦全部发展,自用尚且不足。

    ……………………

    感谢jiang1one

    、ares877366两位书友的打赏!感谢大家支持!

    第一卷 规则制定者 第六十七节工厂视察

    眼下离钢铁生产还有五六个月,刘墉只是随口一问,并没有断续纠缠,领着王韶一幢幢厂房进行参观。

    许多厂房还没有完全建好,里面机器设备已经在安装,常常是一个洋人领着十几名华人在工活,这些华人在洋人技师指挥下,认真的做着各项工作,丝毫不敢马虎。

    江南雨水多,一旦下雨,就用巨大的油布将机器盖住,雨一停,则继续施工,正因为如此争分夺秒,钢铁厂建设的时间才会压缩到只需一年数月。

    看到跟在洋人身边的华工,旁边的泥水工匠,小工们往往会流出羡慕的目光,整个厂区有二百多洋人技师,跟随他们工作的华人则有近三千人,这三千人将会是整个工业区骨干,一旦工厂生产,他们的薪水就可以大幅增长,拿到八两甚至十几两的高薪,远比做建筑泥水工强多了。

    不过,只要他们能真正掌握技术,不要说十几两银子,就是更高月薪,王韶也舍得出,这些洋人技师贵得要死,他们在国内月薪合银子只有二三十两左右,一出国则狮子大张口,最低月薪开到一百五十两,最高上千两,单是二百多洋人技师,王韶每月支出的薪水就要八万多两,一年时间,洋人技工薪水高达百万两。

    换成华人,即使是十两每月,足够给八千多人发薪,只是眼下这笔钱却不得不出,王韶自然希望华人能早日取代那些洋人技师。

    “密斯特王,这就是建造最快的第一钢铁厂。”为王韶解说的是英国人盖尔,盖尔四十岁左右,下巴长着浓密的胡子,身体粗壮,头发呈红sè,典型的英国人形象。

    “哦。”

    王韶打量着自己的首家钢铁厂,钢铁厂厂房基本建设完毕,剩下的就是各个配套厂和设备的安装,王韶虽然见过许多后世的小高炉,只是对于一家产量十万吨的钢铁厂心中却没有多少概念,此时到了近前才知道十万吨钢铁厂占地的规模是如此大。、

    好在钢铁厂是整体购买,完全由英国人施工设计,等于是从英国整体搬迁一座钢铁厂来到中国,加上有数十名英国技师指导,才会如此顺利。

    “盖尔,在中国生活如何,还习惯吗?”王韶笑容满面的问道。

    “不好。”盖尔摇了摇头:“这里太荒凉了,小伙子们虽然有钱,可却没地方huā,一到晚上,只能待在宿舍里,小伙子希望能有一个喝酒的地方,还希望有一个……有一个能有nv人的地方。”说到后面,盖尔脸上忍不住出一丝不好意思的表情。

    王韶皱了一下眉头,宝山县这处地方本来就是一块荒滩,数万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涌了进来,虽然有些人带着家人,工厂四周也规划了生活区,只是大部分工人都是单身汉,没有nv人,短时间还好,时间一长,肯定会引起问题。

    现在工厂四周已经陆续出现了一些新建木棚,这些木棚里基本上住的都是一些妓nv,据说一到晚上,这些木棚内生意非常火爆。

    “盖尔,这确实是我疏忽了,我会命人在工业区兴建一座酒吧,以后你和同事们下班后就可以到酒吧消遣。”

    “密斯特王,太感谢了。”盖尔高兴的道。

    “哼,这座酒吧一定要用最好的装饰,出售各国所产最好的酒,价格吗,就在进价基础上马马虎虎乘以五得了,这些洋人拿着这么高人工资,多少也要吐出来一点。”看到盖尔高兴的模样,王韶不无恶意的想。

    至于nv人,那些自动来到工业区的流莺可以不管,只是要想让王韶主动去拉皮条却不可能,他还没有如后世那些为了经济可以不择手段的官员一样无耻。

    不过,工人单身的问题不能不解决,以前王韶只是考虑将重工业放在一起,现在看来,完全可以在这里再办一座十万锭以上的大型纺织厂,即可以加快赚钱速度,又可以解决男nv不平衡问题,一举两得。

    视察完整个厂区,王韶带着学员一起在厂区吃中饭,二百多洋人有单独的食堂,王韶并没有和那些洋人技师一起吃,而是来到一座普通的工人食堂。

    此时工地上建筑工加上工厂工人,总算达到三万,为了供应这三万人的伙食,光是食堂就建了十座,每座食堂可容纳一千五百人同时就餐,即使如此,就餐时工人依然需要分成两班。

    王韶对于食物并无过高的要求,以前多数时间都是随便对付,能吃饱就行,只是自从纳了叶蓁后,饮食才变得jg致。

    打了一份工人的普通伙食,王韶开始吃了起来,伙食是白米饭,菜除了一份青菜外,还有海鱼,只是rou却极少。

    海鱼由青浦远洋捕捞公司送来,每天达数万斤,青浦远洋捕捞公司每天都有上百万甚至数百万斤鲜鱼腌制成咸鱼出售。以青浦远洋捕捞公司的捕捞量,即使再增加十倍也可以轻易供应。

    至于rou则没有这么好nong了,数万人,如果敞开供应的话,每天就需要数百只féi猪,此时可没有什么大型养猪厂,即使宝山县所有生猪买下来供应不了多久,只能偶尔供应。

    刘墉等人原本也有自己的小食堂,只是东家和工友吃一样的饭菜,他们也只有跟着,看到王韶吃得津津有味,心中不由多了一丝佩服。要知道,海鱼并不如淡水鱼美味,刚开始时工人对于每餐都有鱼的日子非常满意,只是吃久了,一些人对海鱼开始变成了厌恶。

    东家在食堂吃饭的消息在工人之间无疑引起了哄动,许多人都借机到王韶吃饭的食堂走动一下,看看东家到底是什么样子,对于王韶的光头和年龄都啧啧称奇。

    “你瞧瞧,东家照样吃这样的饭食,你小子别不知好,刚吃半年好饭就挑三拣四。”不远处,一名三十岁左右的工人向一名只有二十岁左右的工人告诫道。

    这名三十左右的工人名叫许山石,二十岁左右的工人叫许二根,他们是来自同一个村子,因为家里遭到灾才来到上海讨食,前几个月因为长不到长期的工作,过得颇为辛苦,直到进入工业区才开始能吃饱饭,每月还能拿到白huāhuā的六两银子工钱,只是许二根对于每餐一成不变的那道海鱼从当初的迫不及待到如今的望而生厌。

    “东家不过吃一餐,我们可是天天吃。”许二根嘟嚷着道。

    两人正说话间,不妨身边的工友突然变得哑雀无声起来,许二根感觉到不对劲时,连忙抬头,顿时惊讶的张开嘴,刚才两人还议论着的东家已经来到两人跟前,正微笑的看着他们。

    ……………………

    感谢菜鸟如林的打赏!

    第一卷 规则制定者 第六十八节揪出一个大蛀虫

    在工人心目中,东家无疑是天人一般的存在,单是建起如此众多的厂房就让人不得不惊叹。何况那些高高在上,据说让朝廷也吃了败仗的洋鬼子也为东家老老实实干着活,让工人更是对东家佩服之极。如今东家就站在身边,看着自己,无论是许山石还是许二根,都有一种手足无措的感觉。

    “东……东家。”两人连忙停止吃饭,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坐,坐,不用害怕,我只是想和你们聊聊。”

    两人这才稍微镇定,只是却依然不敢坐,王韶连催了数次,两人这才迟疑着坐下,只是屁服稍沾椅子而已。

    “怎么,我刚才听这位小哥讲,似乎埋怨伙食不好。”王韶含笑问道。

    “东……东家,别听他……他瞎说,这伙食好……好的很,天天白米饭,还有鱼。若是以前,谁家也不敢这么吃,有这样的伙食已是偷笑,哪还容得人挑三拣四?”许山石开头有点结巴,到后来才越说越溜。

    许二根脸上明显有不认同之sè,只是在许山石暗中拉扯下却不敢说话,只得低下头沉默不语。

    “哦,这位小哥,你认为呢?”

    “回东家,伙食按理说很好了,确实不应该挑,只是……”许二根迟疑了一下。

    “只是什么,没关系,说下去,又不会开除你,怕什么?”

    “是,东家,只是天天都吃一种鱼,吃得实在太腻了。”尽管许山石急得心中如猫抓一样,想阻击许二根àn说,许二根还是咬牙说了出来。

    “怎么,天天吃一种海鱼吗?”王韶大为诧异,此时海产品丰富的很,如果愿意换着huā样的话,几个月也可以不重复,今天的海鱼腥味极重,王韶还以为刚好轮到才会如此,没想到这些工人竟然要天天吃这种海鱼。

    “回东家,有时也换,不过,翻来覆去只是几种,都不好吃。”许二根回道,他索xg一股脑说了出来。

    “怎么回事,如果我没有料错的话,这几种海鱼应该是最便宜的品种吧,难道给食堂的经费只够买最便宜的海鱼吗?”王韶转向刘墉问道。

    刘墉不由尴尬起来:“回东家,这是我的失误,我马上把负责食堂的人找来。”

    “去吧。”

    “是。”

    负责食堂之人名叫刘虎,南浔人,说起来还是刘墉的老乡,因为太胖的缘故,看起来象是一个圆球,眼睛更是只剩下一条缝,此刻大颗大颗的汗珠从刘虎脸上滚下去,仿佛是热得不行。

    东家过来视察,本来是一件好事,刘虎还想着怎么让手下大厨们nong一桌好菜,让东家吃得赞不绝口,好让自己在东家心目中留下一个好映像,没想到东家竟然不吃小食堂,而要和那些低贱的工人吃一样的伙食,听到这个消息刘虎就éng了,心中涌起一种不好的感觉,只是多少还有一点侥幸心里,一直等在离食堂不远之处,厂卫一下子就找到他带了过来。

    “你就是食堂负责人?”虽然不喜欢以貌取人,看到刘虎这幅模样,王韶心中还是涌起了一阵厌恶。

    “回东家,小人正是。”

    “我问你,工厂每月拨给食堂的伙食费是多少?”

    “回东家,是每人一两五钱银子。”

    “每人每月一两五钱银子很少吗,我怎么听说工人每天吃得伙食都一样。”

    一两五钱银子不算太多,可是也绝不算太少,上海大米为每石二两三钱,食堂统一购买会低一些,差不多只需要二两二钱,一个成年人每天需米一升,一月则是三斗,米价占七钱银子,剩下八钱则是菜金。

    一两银子可换钱一千八百文左右,一些地方甚至更高,八钱银子可换钱一千三百三十文,合每人每天四十四文,此时菜价便宜,青菜什么只需两三文一斤,ji、鸭等物也不过二三十文一斤,倒是猪rou较贵,一斤在五十多文左右,如是八钱银子的菜金都用在工人身上,每餐除鱼外,应当还可以吃到一个荤菜。

    刘虎身上的汗流得越发多,期期哎哎说不出话来,看到刘虎这个模样,王韶心中已是有数,向刘墉道:“查帐吧,看看他到底贪了多少?”

    刘墉也是脸上无光,恨恨的瞪了刘虎一眼,点了几名经验丰富的账房:“你们几人去把帐目查清。”

    刘虎闻言,眼睛一翻,顿时瘫在地上。

    “你很不错,要敢于讲实话。”王韶拍了拍许二根的肩膀道。

    “东家,我……我……”许二根一时ji动的说不出话来,感受到东家对自己的重视,此刻许二根相信,无论东家吩咐什么,他都会坚决完成。

    关于食堂负责人贪污菜金之事,工人当中多有传闻,只是反应过多次依然毫无效果后,许多人都已死心,没想到许二根一告,原本威风凛凛的刘虎就象死狗一样,见到这一幕之人都心中大快,很快就在工人中间传开,所有工人顿时议论纷纷,赞扬东家的英明。

    食堂的账目虽然复杂,但在东家和总指挥的严厉督促下,十余名账房很快将账目查清,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刘虎竟然将八钱银子的菜金克扣了一半,也就是说,他每月从每名工人身上扒下四钱银子。

    一人四钱,十人就是四两,此时工地上足足有三万人,每月就是一万二千两,得出这个数字后,刘墉和各个账房嘴里都喘着粗气,三年清知府,十万雪huā银,这个刘虎倒好,一年不到时间就可以贪婪十万两。

    刘墉满脸羞愧的向王韶道歉,查账前,他还想若刘虎贪得不多,看在老乡的份上,好歹替他求个情,此时刘墉纵然有求情的话也说不出口。

    “贯经,此时你有责任,不过,也不能完全怪你,和平洋行发展太快,根据不稳,一个人恨不得当成几个人用,不管什么人都招了进来,给的权限又太大,不出事才怪,出事才正常。”

    尽管王韶说的在理,刘墉还是不能释然,甚至冲动之下向王韶提出辞职,被王韶骂了一通才只好作罢。

    “东家,刘虎被拿下后,食堂还请东家派一个得力人手下来。”刘墉请求道。

    王韶现在人手紧张的要命,哪还有人派去管食堂,想了一下道:“这样吧,我看干脆把食堂包出去,十个食堂十个承包人,洋行不再支付伙食费给食堂,直接当作工资补贴发给工人,由工人自己选择到哪家食堂吃饭。”

    “东家,这样行吗?”

    “行不行,先试行一段时间,看工人反应就知道了。”

    第一卷 规则制定者 第六十九节组建政党

    刘墉没有问怎么处置刘虎之事,毕竟刘虎贪得太多了,简直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无论王韶怎么处置他都不过分。

    对于刘虎这种人,王韶自然不会放过,让他吐出所贪钱财后,直接命令绑成麻袋,丢进长江中。

    抱着试试看的心里,刘墉在第二天就宣布了食堂改革方案,没想到刚刚宣布,还没有试行就得到了大家欢迎,虽然来这里做工的大部分是单身汉,但还是有一部分人有家室,以前是没有办法,必须统一在食堂吃,如今既然伙食当成补贴发下来,他们更愿意让nv人给自己做饭送到工地,将这一两五钱的伙食费省下来。

    至于那些没有家室之人,虽然还是要在食堂吃饭,只是大部分人也相信,有一两五钱的银子在手中,可以随意选择的话,肯定会吃得更好。

    麻烦的要承包一个三千人吃饭的大食堂,前期投入可不少,单是一天采购需要近百两银子,还需要房租,木柴,厨房用具等等,好在王韶和刘墉都没有从食堂赚钱的意思,更多是想让工人能够吃好,房租全免,厨房用具也是现行,每个承包食堂者还可以赊借三百两白银作为启动经费,这才凑足了十家承包人,这些承租者多是各个食堂的大厨合伙承租。

    改革第一天,工人们马上发现,食堂的伙食不但丰富了许多,而且打饭菜窗口的师傅们态度也变得和蔼可亲起来,菜价更是不贵,一份米饭加上菜,只需要二十五文左右就可以吃得非常好,早餐则只需要十文左右。

    每月一两五钱的伙食补贴全额发下,换成铜钱差不多有二千四百文,他们平均每天的伙食费有八十文,事实上除了少部分人外,大部分人每天只需要六十文左右,伙食就比以前好了许多,这次改革第一天下来就得到大部分工人赞扬,让刘墉松了一口气时,又暗暗佩服起东家来,这么一改,不但不用派人监督,工人还都满意,简直绝了。

    从宝山县视察回来的第二天,王韶命人去环球时报把王滔找来,开én见山的问道:“兰瀛,你说我组织一个政党怎么样?”

    “政党?”王滔诧异了一下,马上反应过来:“象欧洲各国那样的政党?”

    “不错。”王韶点了点头,清朝以儒家为核心,太平天国有拜上帝会,而王韶自己虽然在斧头帮、厂卫当中都极力宣传满人腐朽和对汉人的压迫,只是却不成体系。

    一直以来,王韶都想成立一个政党来统一宣传,只是以前都是时机未到,如今太平天国已经起事,朝廷的主意力全部放在广西,尤其是经过食堂贪污一事,王韶愈加感觉到手中极度缺泛人才,极需一个政党来吸引人才,统合自己手中的势力。

    “那东家的政党核心是什么?”

    王韶提起一只钢笔,在纸上写下了十六个字,递给王滔:“诺,就是这个。”

    王滔接过纸条一看,脸上明显带有震惊之sè:“东家,你是认真的?”

    王韶脸上严肃起来:“当然,这是杀头的事,我会开玩笑吗。”

    王韶所写的十六个字正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发展工商、消除外辱。”如果有人拿这个字条去告官,一告一个准,实足造反大罪。

    “好,算我一个。”

    两年多时间的办报经历,王滔的眼界比以起开阔了许多,加上身边聚集了不少文人,不时指点时局,对于眼下朝廷的腐朽早就不满。东家如此家业尚且不惜,自己又何惜之有?

    王韶脸上出欣慰的笑意,自己果然没有看错人,无论是斧头帮还是厂卫,有文化的人太少,厂卫虽然算有文化,只是底蕴都不深,只有王滔加上他身边的一群人,才算是文化jg英,要想组建一个政党,光靠武力没有文化自然不行,有了王滔的加入,政党的发展就会顺利很多。

    “东家,不知政党名字取了没有?”

    “就叫中华复兴党如何?”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中华复兴党,好,就叫中华复兴党好。”王滔只念了一遍便同意,继续问道:“那么入党需要哪些手续,规定什么章程?”

    “兰瀛兄,我已经起草了一部,只是一人智短,还需要兰瀛兄参考一下。”说完,王韶拿出一叠厚厚的纸张。

    接过纸张,王滔翻看起来,他越看越惊讶,里面不但规定了总纲,还有党员的加入与退出、组织制度、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础组织、纪律、宣誓制度等,组织之严密,让王滔自叹不始。

    这些章程,王韶自然参考了后世的章程,只是改得更为贴近此时现实,一些不宜出现的东西自然就删掉,以至原本严密之极的章程也出现了不少漏dong,就这需要王滔这样的大才子来弥补。

    饶是如此,王滔对于能写出这份章程的东家也大为佩服,两人开始逐条讨论,huā了数天时间才将章程彻底完善。

    一周之后,在王韶的带领下,首批中华复兴党成员站在一面红sè的旗帜面前,神sè庄严,准备宣誓。

    红sè旗帜上面绣着一支长剑和一把犁,这个标志解释很简单,长剑代表武力,犁则代表国土,中国历来是农耕民族,土地代表着一切,长剑不但要为国家开疆拓土,也要为国家守护固有土地。

    首批宣誓之人连同王韶在内,一共十三人,其余十二人分别是黄四木、李七、王滔、孙铁柱、林三娃、刘顺子、潘起亮、陈亚林、姜子久、祝景、王亮功、杨爽泉。

    除了李七、孙铁柱外,没有人知道黄四木就是大名鼎鼎的斧头帮帮主,为了参加第一次入党仪式,黄四木特意放下斧头帮的事务,秘密赶到了和平洋行内。

    “我宣誓。”

    “我宣誓。”

    “志愿加入中华复兴党。”

    “志愿加入中华复兴党。”

    ……

    “保守党的秘密。”

    “保守党的秘密。”

    “对党忠诚,积极工作。”

    “对党忠诚,积极工作。”

    “为中华强大而奋斗终身。”

    “为中华强大而奋斗终身。”

    “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永不叛党!”

    “永不叛党!”

    王韶念一句,后面十二人跟一句,当念到最后一句时,即使是王韶也不能自持,泪水从双眼中流了出来,王韶在以前曾经入过党,照着誓言念了一遍,当时毫无感触,如今再次念起稍改过后的誓言,心中却仿佛掀起滔天巨làng,当时的先辈们确实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实现着自己的誓言啊,那种神圣感,使命感,又岂是后世那些生活在和平年代之人能够感受。

    ……………………

    复兴党这个名字在许多小说中已经用滥了,不过,老茅依然采用了这个名字,唯有这个名字才能显现汉人压迫数百年后的那种渴望心情,如今,复兴这个名字依然在重提,我们离目标还任重道远……

    感谢信仰之心对本书的打赏。

    本卷完,明天将转入更为jg彩的下卷,求推荐支持!

    第二卷 复兴之始 第一节时机(上)

    完善的章程,严密的组织,加上有斧头帮和厂卫作基础,中华复兴党发展讯速,到了年底,中华复兴党已经发展了一千多名党员,其发展速度才开始放慢。

    发展放慢的原因不是找不到人加入,而是王韶规定了更加严密的入党程序,引入了预备役的概念,换句话说,此时的中华复兴党不是你申请就能加入了,还有三个月到半年的考察期,达不到要求,中华复兴党根本不收。

    十二月底,太平天国在永安建制的消息也传来,洪秀全自称天王、封杨秀清为东王、冯云山南王、萧朝贵西王、韦昌辉为北王,除此之外,其余有功将士也一一册封,颁行天历,废清朝纪年,规定了一整套严格尊卑等级和礼仪制度,俨然是一副新朝气象,登时天下振动。

    对于太平天国在广西的起义,环球时报陆续有过一些报导,只是不成系统,来源也多是从朝廷邸报或其他一些公开信息搜集而来的,独独对于太平天国在永安建制的报导却非常详细,仿佛有人亲历此事一般,报导虽然不偏不倚,只是这种不偏不倚本身就是对太平天国的一种支持,这引起了清朝官员强烈不满,只是暂时还抓不到环球日报的把柄,此事不了了之。

    除了环球时报外,上海的报纸已经有十多家了,环球时报发行量遥遥领先,其霸主地位不可撼动,排在第二梯队则是王滔原本的老东家墨海书馆所办的远东报,旗昌?br />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