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扩张之路 > 扩张之路第16部分阅读

扩张之路第16部分阅读

    这大概也是钱多带来的好处之一吧,至少在他的身上没有出现像张謇那种单是筹备资金就用了两年多时间的悲催|情况。

    “不过严,想要工厂投产的话,恐怕还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行…”

    站在一旁,看着正兴奋着的严绍,里格尔和几个技师不得不在一旁提醒道。

    在上千名工人的忙碌下,整座工厂几乎是拔地而起,几乎每一刻都有新的变化,严绍如今最大的兴趣除了在和伊莱诺两人玩些羞耻的游戏外,就是跑到这里来看着工厂的变化——————看着日新月异的厂区,严绍有种过去玩模拟经营的成就感。

    不过就在他兴奋的时候,听到里格尔等人的提醒他却是一愣。

    “几个月吗?”

    “没错。”里格尔点了点头。“至少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

    按照里格尔这帮洋技师的预计,就算厂房的建设时间要比预期的快,但想要正是投产也需要至少半年的时间。毕竟一个纺织厂,厂房的问题只是基础,真正关键的还是设备安装和工人的培训。

    没有机器,你拿什么来纺纱、织布,而没有工人,你就是有机器也没有用…

    “这已经是很快了,本来我预计的时间,至少也需要八到十个月才行,如今半年的时间就能投产,已经超乎我的想象了…”里格尔在一旁解释道。

    的确是已经很快了,历史上张謇单是凑集资金,就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而从兴工建厂到试车,再到正式纺纱则用了一年零两个多月。换句话说,严绍的速度已经算是相当快了。

    “这样…”严绍点点头,看着那些还在忙碌的工人,心里也有了另一番打算。“说起来,也是时候建立属于自己的班底了…”

    指了指正忙着的那些工人,严绍对一直站在他身后的李良开口道。“李良,你觉得这些人怎么样?”

    “他们?”不明白严绍为什么会这么问,想了想后李良回答道。“很不错啊,都很勤快,也没有什么人偷懒…”

    一股冷风吹了过来,严绍紧了紧身上的衣服,虽然工厂里的气氛很火热,但这不能改变冬天很冷的事实。“如果从这些人里挑出三四百人,组成一支巡防队,专门负责工厂的安保工作,你觉得怎么样…”

    在工厂已经略显雏形后,严绍也有意在这些人里面,挑上三四百人负责工厂的安保工作。

    和过去不同,过去严绍他们一直都在各地流动,今天在美国,明天在墨西哥,后天在法国,大后天就到上海了。

    这种情况华人很少会有人愿意跟着一起背井离乡,而洋人的话,严绍多少有些信不过。

    现在则不一样,既然已经到了安徽,未来几年内会离开的可能性非常小,如此一来也就可以考虑组建自己的班底。而且等到工厂全面竣工,整个工厂至少也会有五六千人,算上铁厂和其他一些工厂,就是有数万人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到那时单凭李良他们十几个人根本看顾不过来。

    再加上他在上海得罪了三井洋行的人,就算他不害怕,小心一些也是好的,别的不提,至少自己家里要留下几十号人看家护院吧…

    那些工人会这么卖力,和知道了这件事多少也有些关系。

    毕竟这年头待人宽厚的东家不好找,而且有个铁饭碗,总比每天风吹日晒等零工要好得多…

    ————————————————————

    听到严绍这么问,李良没有感觉奇怪,因为严绍想从这些人里挑些人出来的想法早就透露出来了,作为严绍的亲信,李良当然没可能会不知道这一点。“如果只是负责安保工作的话,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是啊,如果只是负责安保的话…”听了李良的话,严绍轻轻叹了口气。

    其实他最想建立的是一支完全由军官组成的队伍,这样等到武昌起义爆发的时候,他就能在短时间内将这支队伍扩充成一支军队。

    只是这年月识字的人实在是太少了,识字又想当兵的更是都跑到新军里面去了,何况距离清政府垮台还有五六年的时间,现在就招些识字的人做保安,还进行军事化训练,不管怎么看都太明目张胆了一些。

    “算了,暂时就先凑合一下吧,而且时间长的很,识字什么的也可以在他们进了巡防队以后慢慢教…”这么想着,严绍对李良道。“一会你派人询问一下,看看有多少人愿意进巡防队,记得,我们只要十八岁以上和二十五岁以下的…”

    “放心吧,老板…”

    ————————————————————

    求收藏,求推荐票~~~

    说起来上三江了呢,有三江票的同学帮忙投一下吧-

    正文 第六十三章 家 (一更)

    柔软的床铺上,看着卡特琳娜失神的样子,严绍用手指轻抚了一下酥胸上自己留下的几处吻痕。挺拔而结实的雪峰有着果冻般的触感,严绍的指尖才刚刚按下便被轻轻的弹了起来。

    将手掌覆盖上去,严绍一边揉捏着一边问道。

    “怎么样,对这个新家还算满意吧…”

    “嗯…”轻哼了一声,似乎是还在回味着刚才的余韵,脸上潮红尚未褪去的两人变得慵懒许多,只是用了一个轻哼作为回应。

    面对这种回答,严绍自然是很不满,两人样子也让他又起了几分性致。只可惜心有余而力不足,刚刚劳累过他至少需要休息一会才能翻身再战,最后心有不甘的严绍只能在两人胸前上揉捏一番,直到两人因为吃痛各自给了他一个肘击才停下。

    虽然真的很疼,不过看了看雪峰上留下的吻痕和掌印,严绍还是心满意足了起来。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实芜湖也是有着租界存在的。

    鸦片战争以后,芜湖因交通位置和经济条件重要而成为列强经济侵略的重要据点。光绪二年(1876)中英烟台条约将芜湖列为通商口岸。次年英国在范罗山建立了领事行署,划定沿江滩地为租界。接着美、俄、法、日等帝国主义相继侵入,又于1902年将南起陶沟,北至弋矶山,东至普潼山,西至长江岸边的465公顷土地划为公共租界。

    最近一段时间,严绍和伊莱诺她们都是住在租界内的一处旅馆里。

    暂且不提旅馆的环境好不好,总是住在旅馆里始终不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所以在兴工建厂的时候,严绍也弄了一百多号人在城外建了属于自己的住宅,一个占地面积极大,甚至包括了一座七十多亩湖泊的庞大庄园,按照规划,除了湖泊外,庄园里还会有一座泳池,就算严绍自己不用,看着伊莱诺她们穿着泳衣在里面游也是件很养眼的事情。

    可惜的是庄园的位置距离江边稍微远了一些,一方面是因为江边附近有湖泊的地差不多都有人了,另一方面也是怕辛亥革命的时候有人会用军舰把自己的家给轰掉…

    作为一个来自后世的普通人,严绍虽然多多少少认为自己是个革命者,却并不打算像这个时代其他革命者一样刻薄的对待自己。后世不也是这么宣传的吗,劳逸结合,在严绍看来只要钱是正当来的,适当的享受也不无不可…

    当然,眼下这个庄园还只有一座宅子而已,剩下的地方尚在施工当中,就连个围墙也没有。

    ————————————————————

    闭着眼睛小息了十多分钟,严绍决定翻身再战。

    不过就在这时伊莱诺却在一旁支起身子,在灯光下露出一片雪白,过于丰满的酥胸也因为引力的关系而向胸侧微微下坠。

    并不清楚此刻自己究竟有多诱人,用手将垂在胸前的一缕长发拂到肩后,伊莱诺轻声道。“说起来,纺织厂的人选问题解决了吗…”

    这几天她和卡特琳娜一直都在忙着庄园的事情,对工厂的进度并不是很了解,想问严绍,可他每次回来都像是恶狼似的扑上来,如今好不容易找到机会便想问问情况。

    然而等了半天,伊莱诺都没能等到严绍的回答,有些奇怪的看了过去,却发现他一直都在看着这自己的胸前,根本没听见自己刚才说的话…

    有些得意又有些羞恼,伊莱诺狠拍了一下他的脑袋。

    “问你话呢!”

    “啊?”清醒一些的严绍摸了摸头,傻笑了一番后回到道。“我已经把事情托付给陆元鼎了,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有消息传回来…”

    这件事严绍还没有天真到交给哈里森来办,理由也很简单,因为怡和洋行在中国也有一些纱厂,而且年头很久,在张謇的大生纱厂兴工建厂前,就已经立足于上海了。

    从他那里买机器到没什么,因为能选择的洋行就那么几家。但是让他们帮忙请人就算了吧,毕竟没有人会希望请几个家贼回来。

    “陆元鼎吗…”听到拜托的是他,伊莱诺也松了口气。

    她还真怕严绍把这件事也交给了怡和洋行,要是真弄了几个家贼进来,那可就有意思了。

    其实伊莱诺本来是想自己亲自负责的,毕竟她过去大学里学习过商业管理,但是书本上的知识和实际经验不同,而且书本上也没教过她怎么管理一家纺织厂。再加上和让她们出去抛头露面相比,严绍更想把她们锁在房间里,让她们出面管理的事情自然也就不了了之。

    当然,严绍也没把事情说死,毕竟两人的拳头还是很厉害的。

    所以他只是对两个人说,等纺织厂步入正轨后,先让她们两个在一旁学习一下,等学的差不多了在让她们试一试——————至于什么时候纺织厂才算步入正轨,什么时候才算是学的差不多了,就是严绍说的算了…

    “其实…”将伊莱诺抱在怀里,严绍轻声道。“我觉得你们并不适合去管纺织厂…”说着似乎是感觉到伊人的拳头紧握了起来,连忙在对方以为她反悔前解释道。“等到纺织厂步入正轨后,我们完全可以开一家服装厂啊,那样不是更适合你们?”

    既然纺织厂都出来了,严绍觉得再开一家服装厂也不错。

    等到辛亥革命的时候,正好可以用这家服装厂来替自己的班底制作军服。至于这家服装厂能不能赚钱,反倒是无所谓的事情。

    听到严绍这么说,本来以为他想反悔,正准备给他一些教训的伊莱诺支起了身子,绝美的脸蛋上写满了怀疑。“真的?不会又是骗我们吧…”说着身子微微前倾,饱满的酥胸和两点嫣红恰好凑到了严绍面前。

    “当然不会…”说着轻咬住其中的一点,在怀中娇躯紧绷的瞬间,严绍将伊人将压倒在身下。有些不甘的伊莱诺粉拳乱锤,然而不一会那双粉拳便不由自主的抱住了严绍,十多分钟后,伴随着一阵阵的摇动,木床上传出了阵阵作响声和轻重不一喘息声。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严绍放下身下已经瘫软的娇躯,向身旁看去。

    在那里,因为两人的动作,双腿间早已湿润的卡特琳娜正一脸春意的看着他们。

    俯身压了过去,下一刻,两具的身躯重叠在一起,房间里也再次传出了木床的摇动声和细密的娇喘声…

    ————————————————————

    求收藏,求推荐票~~~

    咳咳,今天四更~~~

    正文 第六十四章 外援(第二更)

    “对,就是这,千万小心点…”刚刚建好的办公大楼里,一个叫李达的青年正指挥着工人把沙发放在角落。“好!就这样!”

    按照李达的指使,几个工人慢慢的把沙发放在了靠墙的位置。

    当沙发被放好的那一刻,无论是这几个工人还是李达都松了口气。

    “总算是放好了…”擦了擦急出来的汗,李达对一旁已经站了半个多小时的几个人道。“来,久等了吧,快请坐,快请坐!”

    听到李达的话,那几个看上去四五十岁的青中年人点点头,坐在刚刚才放好的沙发上。

    “真抱歉啊…”倒了几杯开水,端过来放在茶几上,李达有些歉意的道。“大楼才刚建好,很多地方都还简陋,这么大的会客室连个沙发都没有,害得你们站了那么久…”

    “哪里…”听到李达这么说,其中的一个人笑了笑道。“公司毕竟才刚建起来,这很正常…”

    其他几个人也点了点头,在一旁附和了起来。

    见这几个人这么好说话,李达也松了口气。

    李达,虽然也姓李,但其实并不是和严绍一起从美国回来的那十几个人中的一个,而是李良在芜湖建工厂时招来的一个帮手。

    因为都姓李的关系,所以李良对他到也比较看重。后来兴工建厂,身边能用的人手不多,这个李达曾经上过学,为人聪明而且也很勤快,就被严绍给留了下来,一来二去的,也成了工厂里管理阶层中的一员。

    不过就算是这样,李达也不愿意得罪沙发上的几个人。

    原因很简单,这几个人正是陆元鼎从上海替严绍找来的几个管理者。

    虽说这几个人还要通过面试后,才算是真正的被聘用了,但只要被聘用,地位绝对要比李达这个小头头高上许多。如果说李达敢仗着李良对自己的另眼看待,跟这几个人摆脸色的话,恐怕他距离回家吃自己也没多远了。

    “对了,这位小兄弟,严先生大概什么时候能回来?”

    看了看窗外的天色,其中的一个人面色和善的对李达问道。

    “老板吗?”李达略微想了一下。“老板大概一个多小时前才陪两位小姐回的庄园,刚才我已经让人骑马过去传信了,不过庄园距离这里并不是很近,再加上乘马车的时间,恐怕还需要在等上一段时间吧…”

    “这样…”沉吟一下,刚才那个人不在开口。

    李达也觉得让人这么干等着,多少有些……所以在示意他们稍等一下后,从隔壁的房间弄了许多最近一段时间的报纸过来。虽说这里面的报纸,有不少其实都已经是几天前的了,但在这个时候有的看就已经不错了。

    那几个人到也没嫌弃报纸已经过期了,而是拿过来后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

    他们都是从上海、江苏一带过来的,对安徽和芜湖的情况并不是很了解,正好可以趁着这个机会从报纸上多了解一些当地的情况。

    大概过了半个多小时,就在这几个人快把茶几上的报纸看完时,严绍乘着马车从外面进来了。

    “老板来了…”一直都站在窗口那里往下看的李达,在看到马车后,一脸喜意的对沙发上坐着的几个人道。

    “哦?”听到严绍总算回来了,那几个人也挺高兴的,毕竟一直在这里坐着也不是件让人高兴的事情。

    不一会的功夫,会客室里的几个人就听到了大片的脚步声。

    紧接着,沙发上的几个人就看到身材高大的严绍,带着几个人从房间外面走了进来。

    “你们几位,就是陆大人推荐过来的吧?”

    看着已经从沙发上站起来的几个人,严绍十分客气的道。

    “哪里哪里…”

    毕竟将来很可能会在人家手底下做事,那几个人连忙谦虚了起来。

    招人总是要看一下对方的履历的,这点古今中外都没什么区别,只是看了履历后,严绍却皱了皱眉。

    到不是说履历有什么难看的地方,只不过他们原本任职的地方,现如今要么是倒闭了,要么就是被英商和日商给并购了。虽说这未必就和他们的能力有关,但是看到这样的经历严绍要是还能有什么好表情那就真的奇怪了。

    注意到严绍的表情,坐在沙发上的几个人心里也有些忐忑起来。

    沉默了片刻,严绍将几人的履历放在茶几上。

    “不管怎么说,从今往后就辛苦几位了…”

    听到严绍这么说,几人哪还能不明白他的意思,虽然沙发上最小的一个也要比严绍大二十多岁,但这几个人还是从沙发上站了起来。

    “多谢老板…”

    ————————————————————

    “老板?这样真的好吗…”看了看茶几上的履历,李良皱了皱眉后轻声道。

    “暂时先看看吧…”用指甲刀一点点的剪着指甲。“反正我们也只是用他们来订一些规章制度,等到一切都走上正轨后,要是他们干的不称职,就让他们从哪来回哪去…”

    李良点点头,不再言语。

    其实严绍也是没办法,刚刚回国,还人生地不熟的他,就算想请人也不知道该请谁,最后只能找陆元鼎帮忙。谁知道陆元鼎替他找来的,居然都是一些已经倒闭或者是被并购的纱厂管理层。

    严绍也很清楚上海那边的情况,明白纱厂会倒闭或并购,不一定是因为他们的原因,不过看了他们的履历后,严绍还是很难高兴得起来。

    幸好严绍只是想找几个人来,订制一下规章制度,所以这几个人到也能凑合着用,而且如果他们真的不合格的话…

    “那我们就自己干…”将最后一点指甲剪掉后,严绍将指甲刀仍在茶几上。“张謇能在南通白手起家,我就不信我们会比他差,他能自己摸索出一条路子来,难道我们就不能了?”

    点点头,来中国这么久,李良也听说过张謇的名字。

    对张謇白手起家,居然能经营出那么大一份家业来,他也是相当的佩服。不过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对严绍的话感到赞同——————张謇当初建大生纱厂,为了几十万两银子奔波了两年多。

    他们回国的时候,身上至少带了几百万回来,没道理会输给张謇。

    “不过那个张謇,但是真的很厉害啊…”

    听出了李良语气中的钦佩,严绍点了点头,然而过了半响后却又叹了口气。“那个老头的确是厉害,只可惜,还是受时代所限啊…”

    听到这句话,李良有些不明白,不过说完这句话后严绍却是闭口不言,只是侧头看着窗外。

    在那里,几百个刚刚接受完培训的女工,正从一座刚刚落成的厂房里走出来。

    ————————————————————

    今天四更,求收藏求推荐票哇~~~

    正文 第六十五章 1904式毛瑟步枪(第三更)

    其实严绍到是错怪陆元鼎了,不是他没用心办这件事,而是严绍在电报上催的比较急,最后没办法陆元鼎只好把这几个人给赵了过来。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几个人毕竟也曾经在纱厂里干了很多年,就算能力上有些问题,订些规章制度下来还是没问题的。

    另一方面,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怡和洋行方面也把剩下的六万枚纱锭和一千多台织机,通过分批的方式通过水路运抵芜湖。

    按照英国人的说法,这些机器都是目前最新式的纺织机器,不但生产效率比旧式机器高,消耗上也会少许多。这点上芜湖纺织厂和大生纱厂有很大的不同,历史上大生纱厂有着历年盈余分配过巨的问题,积累薄弱,影响了扩大再生产资金的提留,其每年获利的55分配为股东红利,22作为公益和花红,留作公积金的仅有17,尚不足50万两,而折旧仅占51,这样77的利润全部被分光,剩下的机器根本得不到更新,在生产经营上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六万多枚纱锭和一千多台织机,严绍并没有想过一次就全都开动起来,因为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暂且不提员工的培训,单是设备的安装就需要很长的时间。

    根据技师们的说法,能在一年之内将全部纱锭和织机投入使用,已经是最快速度。所以严绍的目标仅仅只是在几个月内,把已经开始调试的两万枚纱锭和几百台织机启动,这样一来纺织厂也就可以正式盈利了。

    另一方面,由于纺织厂的员工人数已经达到上千人,一年多后甚至有可能达到五六千人的程度,单凭李良他们十几个显然是不可能看顾的来了。所以严绍就从最初的一千号建筑工人里面,挑了三百多人出来,人数正好相当于新军的两个队加一个排。

    ————————————————————————

    从建筑工人里招募来的三百多个小伙子,正有些乱哄哄的挤在训练场上,弄得来巡视的严绍等人直皱眉。不过这也没办法,毕竟是刚招来的,让他们像军队一样训练有素怎么想也不可能。

    “老板,现在人已经招来了,是不是…”虽说那些人的模样实在有些丢人,不过李良还是凑到严绍身边轻声道。

    清末的治安并不是很好,就算芜湖的位置十分重要,也很难说会不会出现什么问题。所以在有了班底后,总要给他们弄些枪来才行。

    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枪,无疑就是汉阳兵工厂的‘汉阳造’。

    和很多人想的不同,‘汉阳造’其实并不是毛瑟公司生产的,该枪原型为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wehr88或简称w88),由于这种枪存在着装弹退弹困难、抽壳可靠性不佳、容易炸膛等问题,1898年德方采用毛瑟1898式步枪将其取代。该型步枪遂转售给土耳其、非洲一些国家和当时的清政府。

    基于清政府的洋务派对‘毛瑟’品牌的迷信,德国商人谎称1888式步枪为毛瑟步枪,成功地将设计资料和生产机械卖给了清政府。故从1896年起,汉阳兵工厂开始生产此型步枪,定名为八八式。1899年江南制造局也开始生产此型步枪,一直到1944年,这种步枪在中国前后生产了将近50年,是当时中国生产时间最长的一种轻武器,也是自清政府的新军到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各个武装部队的轻武器装备的主要枪型。

    由于这种步枪的主要生产者是位于湖北汉阳的汉阳兵工厂,因此一般称之为汉阳造。

    虽说汉阳造的性能要比后来的中正式落后两代,比日本的三八大盖落后了一代,但是仍不失为一把结实可靠的步枪。最重要的是这里距离武汉并不远,买起来也比较便宜。

    不过就算办工厂花去不少钱,但严绍毕竟还没有缺钱到那个地步,何况他也不差那几千、几万块大洋…

    只是到底该买什么枪,却让严绍有些挠头。

    ‘汉阳造’肯定不行,因为那个性能实在是太次了,而性能比较好的步枪里有德国的毛瑟g98,英国的李恩菲尔德和美国的1903式斯普林恩菲尔德步枪,也就是后来俗称的春田式步枪。

    和这个时代的国人一样,严绍也很迷信德国品牌,事实上后世的许多国人都是如此。

    “不管怎么说,先去上海一趟…”五百多杆步枪,毕竟还是当面谈比较稳妥一些。

    在交代了一番后,严绍便带着伊莱诺和卡特琳娜,还有刚收来的十多个人启程前往上海,想要从礼和洋行那里买些毛瑟g98步枪回去。

    然而当严绍见到礼和洋行的大班时,这个叫恩斯特·罗姆的德国人却一脸歉意的告诉他,卖不了…

    “很抱歉…”看着这个声称要买五百杆毛瑟g98步枪的大主顾,恩斯特有些歉意的道。“现在这种步枪,既然是在德国也没能装备所有部队,所以根本就买不到…”

    也就是说,在这种步枪换装所有部队前,基本上是不要想买到了。

    事实上,这种步枪的换装一直持续到1915年,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买不到毛瑟98的缘故。

    听到这种步枪现在根本买不到,严绍有些失望,其实不只是他,就连恩斯特也很不舍。

    前段时间那价值一百五十万的大单丢了后,的确是让他心疼上好一段时间,但是几个月过去了,就算是当初再心疼,如今也已经没什么感觉了。

    五百多杆毛瑟步枪,六七万银元的生意,这样的生意虽然不算少见,但也不算小了。如今这笔生意就这么跑了,怎么不叫恩斯特心疼。

    “要不…”想了想,恩斯特开口道。“我这里还有一些委员会步枪,如果你需要的话,可以在价格上算你便宜一些…”

    在毛瑟g98开始换装德国部队后,大批的委员会1888步枪被弄到了二线或者是直接销售了中国、奥斯曼土耳其和一些亚非国家,作为德国在中国最大的洋行,礼和洋行的存货恐怕不必汉阳兵工厂一年的产量少多少。

    然而听了他的话,严绍却摇摇头道。“还是算了,我只是想要最好的步枪而已,到不缺那点钱…”说着严绍起身想要离开,德国人这边指望不上了,他也只能去英国人和美国人那边碰碰运气…

    “说起来,英国的李恩菲尔德步枪性能好像也不错的样子,火力也非常猛,就是因为设计的关系,刺刀并不好用…”这也是严绍为什么没选择李恩菲尔德的一个原因,要知道在半自动步枪大面积普及前,白刃战的发生几率并不算低,在第一次大战期间甚至发生过不少次大规模的白刃战…

    在这种情况下,不能使用刺刀无疑是一种极大的缺憾,严绍会先来德国人这里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就在严绍打算告辞,然后去英国人和美国人那边看看的时候,刚才一直在一旁沉思的一个德国人突然眼前一亮,紧接着凑到恩斯特耳边说了些什么。

    听完那个德国人的话后,恩斯特也是眼前一亮,连忙叫住正准备离开的严绍。

    “严,我这里还有一种步枪,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

    “哦?”一愣过后,严绍一副愿闻其详的样子。

    见严绍似乎有些兴趣,恩斯特连忙解释道。“我这里还有一种毛瑟1904式步枪,是毛瑟g98的小口径变种…”

    ————————————————————

    求收藏,求推荐票~~~

    嗯嗯,还有三江票~~~

    晚上还有一更~~~

    另外将来是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用达姆弹的话很容易出问题~

    正文 第六十六章 所谓枪证(第四更)

    毛瑟1904式步枪,正式的名称应该是毛瑟1904式68口径步枪。

    就和名字一样,口径只有68,属于毛瑟g98的一个变种。

    这种枪型原本是为智利陆军定制生产,后来因为清政府的采购官员认为这种枪后座冲量较小,精度比792口径步枪高,更加适合中人体格,因此少量采购了一批试用。

    德国681904式毛瑟步枪和7921898式毛瑟步枪结构基本一致,只是为适应68步枪弹作了部份改造,使得步枪的重量轻,后座冲量小,精度高,且结构合理,动作可靠。

    光绪33年,广东兵工厂依照德国681904式毛瑟步枪为蓝本进行仿制,其产品被清政府陆军部命名为“光绪33年式步枪”,到了民国元年,南京政府将此型枪重新命名为“元年式步枪”。元年式步枪同1904式构造完全一致。后来,北洋政府陆军部计划以此型步枪列装全队,原因是“此枪对于中人体格,尤为适宜”,下令汉阳兵工厂和四川兵工厂先行制造此枪,当时汉阳兵工厂虽然做好了造枪的准备,但因故未造,只有四川兵工厂制造元年式步枪。

    四川造与广东造的不同点是:广东元年式的枪管长度为736,四川造则为744;广东造瞄准基线长为654,四川造则为659;广东造弹膛长为412,四川造则为401,其余构造完全相同。上海兵工厂亦也制造过该型68步枪,被命名为“沪六八步枪”。

    顺带一提,68毛瑟步枪弹实际也是792毛瑟步枪弹的缩小口径型,也就是用792毛瑟步枪弹弹壳装上68弹头收口的产品,装药量减少约5分之1,初速略高于792毛瑟步枪弹,由于口径减小,装药量减少,因此后座冲量较小,弹头在步枪作战距离内对生动目标的杀伤力区别不大。

    恩斯特提出来的,就是这种步枪。

    “这样…”听恩斯特这么说,严绍到是有几分兴趣了。

    虽说严绍的身材十分高大,甚至是比绝大部分白人都要高大(这个时期的白人其实也不是很高),但是这时的大部分国人身材还是比较矮小的,所以如果有这种精度和威力都不差,但是重量和后坐力都比较小的步枪在,那对严绍来说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

    看到严绍似乎有了兴趣,恩斯特和刚才的那个人都高兴了起来。

    不过接下来严绍的话,却让两人的表情在极短时间内由高兴变成了尴尬。

    “有样品让我看看吗?”

    既然有了几分兴趣,严绍自然会想看看样品再说。

    然而听到严绍的话,恩斯特却是尴尬的道。

    “这个……目前我们公司还没有在中国销售这种步枪的计划,所以洋行里并没有这种步枪…”说着见严绍露出不悦的表情,恩斯特连忙开口道。“不过如果你需要的话,我可以发封电报到德国,让毛瑟公司尽快安排装船,用不了多久的…”

    严绍有些犹豫,虽说他现在也有几百万身家,但让他在一种连见也没见过的步枪上投下几万大洋,说不犹豫显然是不可能的。

    反之,英国人和美国人那边的都是现货,就没这个问题了…

    注意到严绍的表情,恩斯特也清楚他并不是没有竞争对手,至少英国人和美国人还是有和他一争的资格的。所以在考虑了片刻后,恩斯特咬咬牙道。“这样吧,如果在枪到了后你不满意的话,允许你免费退货如何?”

    恩斯特也是刚刚才想到,为什么不把1904式毛瑟步枪拿来中国卖呢?这种步枪对于东方人来说几乎就是量身定做的,凭着毛瑟公司的牌子,说不定反而能打开一条销路…

    至于步枪来了后,严绍会不会因为不满意而退货?对于自己国家产品的质量,恩斯特可是有着百分百的信心,他相信只要严绍看到了那批步枪,就绝不会有想要退货的念头。

    “免费退货?”听到恩斯特说如果不满意可以免费退货,严绍有些心动,说到底毛瑟公司的牌子毕竟还是很好用的,至少对严绍这种外行人来说是如此。“那好,电报的事情麻烦你尽快,稍后我就回安徽解决枪证的问题去…”

    清末民初,恰恰是中国枪支最为泛滥的时期。

    当然,后面这个民初是可以涵盖整个民国时期的。无论是早先的北洋政府,还是后来的南京政府,对下面各个省的控制力都相当薄弱,自然就无法控制泛滥的枪支。

    而清政府与南京政府和北洋政府不同的是,虽然清政府对各个省的控制力不断被削弱,但至少在辛亥革命之前还拥有一定控制能力。所以清末的枪支泛滥,完全是因为当时的清政府执行的“核发枪照”政策。

    “核发枪照。”如果简单点讲就是枪证,这种政策一直从清末持续到民国…

    只要有了枪证,即使是持枪在大街上乱转也不犯法,当然枪证的价格并不便宜,从几十银元到上百银元都有,有的时候一张枪证甚至要比枪本身更加值钱,而且每张枪证都仅仅只对一支枪有效。

    这是清政府在发现无法禁绝枪支泛滥后想出来的办法,也为清政府和早期的民国政府提供了大笔收益,是极为有效的敛财手段。

    所以严绍才敢狮子大张口,一开口就要五百条枪,因为在清末想要搞到枪其实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只要有钱,无论你是什么人。

    ————————————————————

    留下订金后,严绍乘船返回了安徽,自己带着十多个护卫一个人赶到的安庆。

    在听到严绍想要五百条枪的枪证后,诚勋到是没怎么吃惊。因为他也听说了芜湖纺织厂彻底竣工后,整个工厂的规模会有多大。五六千人的工厂,只有一支300多人的巡防队其实并不算多。

    而且稍后严绍也向他吐露了自己想要在芜湖开一家面粉厂、肥皂厂和火柴厂的想法,所以想了想后,诚勋也就点头同意了——————当然,钱还是要交的,毕竟这些钱有不少都会入了他的口袋。

    不过话说回来,和严绍口中的火柴厂、面粉厂相比,诚勋比较感兴趣的是严绍口中那种适合中国人的新式毛瑟步枪…

    “如果真有那种步枪的话,我到是想见识见识…”看了看手边相当于几万块大洋的支票,诚勋摸了摸下巴。

    ————————————————————

    求收藏,求推荐票~~~

    正文 第六十七章 借枪(第一更)

    办面粉厂的想法,其实严绍已经想很久了。

    理由也很简单,投入小,收益大。

    张謇的大兴机器磨面厂,全部的投资不过才两万多两,这么点钱对严绍来说并不算很多,甚至还不到购枪款的三分之一。而且也可以像张謇一样利用纺织厂的多余动力磨制面粉。

    至于获利?中国的第一家机器面粉厂‘阜丰面粉厂’,是孙多森等于1898年在上?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