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气氛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个时候哈里森等人虽然感觉到三井洋行是被严绍设计了,不过因为先前事情的影响和迁怒,所以哪怕是三菱等日本洋行也没有人对已经离场的三井洋行表示同情,甚至有不少人还幸灾乐祸了起来。
在他们看来就算三井洋行被设计了,那也是因为他们先用不道德的手段在先——————虽然这纯粹只是一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
不管怎么说,在三井洋行的人立场后,招标总算是进入了正常程序。
十几家洋行里,最有实力的无疑是怡和洋行和礼和洋行这样的老牌洋行,所以在三井洋行出局后,哈里森朝礼和洋行的方向瞥了一眼,发现礼和洋行的大班也在看他。
默契一笑,两人各自收回了自己的目光。
在三井洋行出局前,两人同属一条战线当中,不过如今三井洋行已经不再,两家洋行也重新恢复了竞争关系。
看台上,示意伊莱诺和卡特琳娜先下去后,严绍取出了各自洋行的标书,然后一家一家的开标。
在经历了一个多小时的唱标后,最终严绍选定哈里森的怡和洋行得标,因为怡和洋行的标书是所有洋行中最合理的一个。
“恭喜了…”走到哈里森面前,礼和洋行的大班伸出右手,很有风度的祝贺道。
“哪里哪里…”哈里森连忙从座位上站起来谦逊的道。
这时其他几个洋行的大班也都走了过来,向哈里森表示祝贺。
如果是在过去,这种情况是很难见到的,毕竟几个洋行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尤其是最近一些年,整个旧大陆都几乎要被同盟国和协约国分为两半。
不过在经历了三井洋行的事情后,不止是这些大班,就连下面的人都对这次的结果豁达了许多——————或许是因为一开始就为指望自己能得标吧,也可能是在联合起来准备对付日本人时,结下的些许友谊起到了一定作用。
另一边,看着手上属于怡和洋行的标书,严绍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和他原本计划的直接找一家洋行交易的方式相比,这种招标后得到的结果的确要好处许多。
而且能坑日本人一把,也让严绍的心情变得愉悦了许多。
————————————————————
根据达成的协议,严绍将会用一百五十万银元从怡和洋行购得八万枚纱锭和两千台织机以及配套的轧花、清花、引擎、机修等设备,这些设备将会分三批运抵芜湖,同时怡和洋行还将另送价值两万银元的洋灰厂设备。
八万枚纱锭,要知道张謇的大生纱厂在刚创业的时候,仅仅只有两万多枚纱锭,直到1903年后才新增到四万多枚。而就算算上1907年才开办的大生二厂,整个大生纱厂的纱锭数量也只有六万多枚而已。同时期的其他纱厂,更是只有一两万枚的水平…
如1905年创建的常熟裕泰纱厂(10192枚)、1906年的太仓济泰纱厂(12700枚)和宁波和丰纱厂(21600枚)、1907年的无锡振兴纱厂(10192枚)大生纱厂二厂(26000枚)上海振华纱厂(11648枚)上海九成纱厂(9424枚)、1908年的上海同昌纱厂(11592枚)、江阴利民纱厂(15040枚)、1909年的安阳广益纱厂(22344枚)和1910年的上海公益纱厂(25676枚)。
换句话说,如果新购的八万枚纱锭能全部投产的话,那么即将诞生的芜湖纺织厂将会成为华商中规模最大的纺织厂,甚至很可能会是中国境内最大的一家。
另外怡和洋行还需派遣工程师到芜湖,承担厂房建设、设备安装和员工培训等工作。当然这些都是有时限的,不会有故意拖延的事情发生。
严绍会狠坑山本一把,也和这有关。
三井洋行的标书里,各方面的条件的确都很优惠,但是在设备安装和员工培训等方面却故意没有设定时间。如果严绍只有一个人,或许他会被山本的伎俩迷惑,不过有了伊莱诺和卡特琳娜的指点后,他很快就看出了其中的蹊跷。
“很抱歉啊,严…”怡和洋行的办公室里,哈里森一脸歉意的看着严绍。“当初我还以为你是…”本来因为‘串标’的事情还以为严绍是个品行不堪的人,谁想人家单纯只是想坑日本人一把,虽然这么做同样很不地道,但哈里森还是觉得有些羞愧。
“这没什么…”严绍微微一笑。“因为我本来就是故意想让你们这么认为的啊…”
听严绍这么说,哈里森也乐了。
现在全上海的人都知道,三井洋行被严绍给狠狠的坑了一把。
不但因为招标的事情在上海树了许多敌人,而且洋行的声誉也跌落不少,现在谈起严绍,几乎每个三井洋行的职员都是一副恨之入骨的样子。
“好了,我们谈谈正事吧…”笑了笑后,严绍揉了揉有些发酸的腰部。“第一批设备的话,大概多久能发货?”
谈到生意,哈里森的表情也严肃了起来。“现在洋行的仓库里差不多有两万枚纱锭和三百多台织机,算上装船的时间,两天内就能出发,另外安装和培训所需的工程师我也已经替你安排好了,不但能力出众,而且精通中文,不需要担心交流上会出现问题…”
“那就多谢了…”听到哈里森这么说,严绍也是一喜。
早先严绍最担心的就是语言不通的问题,虽说语言不通可以用翻译来解决,但是每个工程师走到哪里都需要个翻译这种事,毕竟还是太麻烦了些,反之,如果工程师本身就懂中文的话,那事情就简单多了…
谈妥了生意上的事情后,严绍从洋行那里回到了住处。
既然已经把事情都谈妥了,严绍他们自然也就不需要在这里继续耽搁下去。也就是这个时候,从安徽那里传来了一封电报。
电报是李良发的,内容也很简单…
“仓库已经建好了…”
两天后,严绍一行乘坐已经装好纱锭和织机的货轮,一起返回了芜湖。而在码头上除了送行的陆元鼎和哈里森等人外,还有几个人正在用充满恨意的目光看着渐渐驶离的船只…
“等着吧…”站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指甲深陷掌心,山本条太郎满是恨意的道。“我一定会让你付出代价的…”
————————————————————
求收藏,求推荐票~~~
正文 第五十九章 返家
这时已经是1904年的年末,或许是因为已经是冬天的关系,天色黑的特别快,严绍他们才刚刚用完晚饭,天色就已经彻底黑了下来。
“也不知道李良那边做的怎么样了…”将在码头上买的报纸扔在桌上,严绍扭了扭腰,很快就听到一阵清脆的响声。
“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的…”把碗筷收拾完后,伊莱诺坐到了严绍的身边。“既然李良主动发电报过来,那就说明事情已经没什么问题了…”说着拿起刚才那份报纸看了看,过了半响后才苦笑道。“不过话说回来,这次你得罪日本人得罪的很厉害啊…”
报纸的头版头条上写的正是标会上发生的事情,虽然距离标会那天已经过去了几天的时间,但是这件事情的影响却丝毫没有褪去,反倒是因为时间的关系,引得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这次三井洋行得罪的同行实在是太多了,甚至就连不少日本洋行也被他们得罪,结果面对舆论上一面倒的批判几乎没什么人站出来替他们说话——————没办法,谁叫上海的许多报纸本身就和那些洋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呢,关键时刻自然是要帮着自己人声讨一下对手。
另外这些报社的记者也的确有两下子,不过几天的功夫,居然就把山本条太郎为了结交严绍而使出的手段查得差不多一清二楚…
在得知严绍被请到青楼楚馆里,却只是饮酒且不曾留宿一夜后,就连许多因为他用手段坑了山本一把而对他颇有微词的人也称赞他是洁身自好的高洁之士,其他人自然更不用说——————虽然事实完全不是这样…
而从报纸上得知了这件事后,不止是伊莱诺,就连一贯喜欢对他冷嘲热讽的卡特琳娜也变得温柔了许多,让严绍在这几天里享尽了齐人之福,这也是为什么严绍在见哈里森的时候,腰一直那么酸的原因之一。
不过有人得意,自然就会有人失意…
这次事情的影响闹得实在是太大了,三井洋行不但得罪了许多同行,也丢尽了脸面。就连不少本来打算和三井洋行做生意的商人,最后也都临时换了对象,而伊莱诺手中那份报纸头条的照片,就是三井洋行支部大楼前门可罗雀的样子…
据说作为支行长的山本条太郎,也因为这件事情受尽了总部的责难。如果不是他曾经为三井洋行立下汗马功劳的话,恐怕单凭这件事情他就给回老家自己吃自己去了。
看着严绍毫不在意的样子,伊莱诺摇了摇头,直到现在她都不清楚严绍为什么会对日本人有这么大的敌意。
不过作为一个聪明的女人,她并没有继续追问下去。
见伊莱诺没有继续追问,严绍也是松了口气。
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和伊莱诺解释自己对日本人的敌视态度,因为那关系到了他身上隐藏着的最大秘密,而这件秘密是绝对不能和任何人说的。
这时刚刚洗完澡的卡特琳娜在将头发擦干后,对着伊莱诺道。“我们来下两盘棋吧…”说着把毛巾往严绍身上一丢,在将一头红色的长发拢了拢后,从随身的行李里面拿出了一盒国际象棋来。
“好啊…”正好伊莱诺也觉得有些无聊,听到她的提议后也高兴了起来。
将棋子摆好后,两人就这么在棋盘上面对面的厮杀起来。
至于严绍?虽说这段时间来他的棋力也有一定的增强,就算面对一般程度的好手也能坚持段时间,但在面对这两个女人的时候却只有被杀个丢盔弃甲的份,所以最后他也只能拉了张椅子,在一旁观战…
不过话说回来,就这么在一旁观战,不时的在两人身上占占便宜,严绍其实也挺享受的诶,似乎是乐极生悲,在被严绍逗弄的面色绯红后,两人不约而同的给了严绍一记肘击…
挨了这么两下,严绍负伤退场,留下两个人继续在棋盘上厮杀…
————————————————————————
上海和芜湖间的距离并不是很远,所以并没有用多少时间,货轮就已经抵达了位于芜湖的港口。
“看,是李良他们…”
在货轮驶入港口后,站在甲板上的严绍和黄浩他们很快就看到了码头上的李良等人。
在李良几人的身后,还有数百号极为精壮的汉子,这些都是李良建仓库的时候,从芜湖本地雇来的一些工人。这次严绍他们带着机器回来了,便从正在建仓库的工人里挑出了一些,毕竟货轮上那么多机器,单凭严绍他们可搬不过来…
“老板!”看到从货轮上下来的严绍等人,李良一脸高兴的迎了上来。“你们总算回来了…”
“怎么样…”拍了拍李良的肩膀,严绍笑着道。“没出什么问题吧…”
“没有…”李良摇了摇头。“芜湖的官府很配合,所以工厂那边的事情很顺利,您离开前交代的库房等都已经建的差不多了,现在我雇佣的那些工人正在建工厂的围墙和居住用的宿舍,至于厂房,因为您发电报说要等工程师们来了后再说,所以暂时还没有建…”
“很好…”听到李良这么说,严绍满意的点了点头。
离开芜湖前,严绍曾经在芜湖县衙上下打点了一番,再加上有诚勋的交代,芜湖的官府会这么配合并不奇怪,何况纱厂成立,对芜湖知县本身也有很多好处。
把严绍几人迎到一旁后,李良挥了挥手,和他一起来的几百号工人上前,在船员们的指挥下把设备一个个的搬了下来。
严绍所选的厂址距离码头并不算很远,所以机器被装上马车后,没多久就抵达了工厂,而严绍也总算是见到了工厂如今的样子。
除了已经建好的仓库外,一堵堵三米多高的围墙正在数百名工人的工作下拔地而起。在工厂的角落里,也有不少工人正在建着宿舍…
“这就是我实现梦想的…”
看着已经略显雏形的工厂和那些忙碌的人们,严绍攥紧了拳头。
————————————————————
求收藏,求推荐票~~~
正文 第六十章 支出
冬季降临,行人在外出时都要穿上厚厚的衣服,不过在新建的芜湖纺织厂,一切却都呈现着一股火热的气氛。
在工厂内,上千个体格精壮的汉子,正在忙碌中一点点的把工厂建起来。而在工厂大门外一个临时搭建的棚子那里,也被不少报名的人排成了一条长龙…
从上海回来后,为了能够尽快的把厂房建完,严绍在原有几百人的基础上再次招募了几百人,使得工人的总人数达到了一千多人。
不过男性并不适合纺织厂里的工作,所以严绍让人在大门外面临时搭了个棚子,准备从芜湖本地招收一些女工。
在过去女工并不容易雇到,就如张謇当年创建大生纱厂的时候一样。当时农村妇女还不知道进厂做工是怎么回事,同时农村中流传着“工厂要用童男童女祭烟囱,女工要被洋鬼子割掉胸部”等谣言,所以进厂的女工和童工并不多,厂方只得从上海等苏南地区招来一些熟练的女工。
但是现在这类谣言其实都已经消除的差不多了,何况芜湖本身也不是什么偏僻的地方,再加上时局混乱,能找到份固定的工作并不容易,所以在招工的告示贴出去没多久后,工厂外已经排起了长龙。
“下一个…”签下了一名女工后,李龙摇了摇有些发酸的脖子。
如今严绍手上能用的人不多,所以在忙完仓库的事情后,他就不得不带着几个弟兄干起招工的工作。
“真是够累的…”打了个哈欠,李龙准备接待下一个人。
就在这个时候,严绍突然从外面走了进来。“怎么样了…”和一旁的黄浩打了个招呼,严绍对着李龙道,说着从桌上拿着名册看了看。
“已经招了三百多人了,距离您定下的一千多人还差七百多人…”见严绍进来了,李龙连忙从座位上站起来回答道。
第一批到位的纱锭一共有两万多枚,再加上三百多台织机,如果是按照日夜两班来算的话,也需要一千多人。而这次严绍一共从上海购买了八万枚纱锭和两千台织机,还有价值两万银元的洋灰厂设备,这至少也需要五六千名工人才行。
其中女工自然是占了大多数,但是一些体力活,比如说原料、产品的运输等,总不能也让女工来做吧,另外还有一些安保方面的工作,洋灰厂的工作,也不可能让女工来做,那自然就只有多雇一些男工…
当然,短时间内,想把八万枚纱锭和两千台织机全开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暂时只需要招募一千多名工人也就够了。
————————————————————
工厂里,里格尔和几个洋技师正一边看着图,一边指挥着工人们工作。这时见到严绍走了过来,连忙放下手上的工作迎了上去。
里格尔,就是这次哈里森派来帮忙的技师之一,因为在中国生活多年,所以精通中文。是专门负责厂房建设和机器安装的技师,至于工人的培训则是另一批技师的工作。
“老板…”
“嗯…”点点头,严绍看向正在建着的轧花车间。
见严绍看着轧花车间入神,在指挥几个工人把建筑材料搬开后,里格尔指了指已经把架子搭起来的厂房。“虽然这些工人都没什么经验,不过他们都很勤快,也很聪明,所以厂房完工的时间应该会比预期的要快许多…”
“会比预期的要快吗…”听到里格尔这么说,严绍也松了口气。
事实上严绍也是不久前才从安庆回来的,在上海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山本并没有上门来讨要他曾经送给严绍的礼物,他不要,严绍自然也乐得装傻。所以在回到芜湖后没多久,他就把这些礼物全都送进当铺换成了银元。
没办法,因为他突然发现办纺织厂真的需要很多钱,很多很多钱…
如果他不能尽快多找些赚钱的路子,万一纺织厂无法在短时间内盈利,恐怕他就要陷入缺钱的境地了。
没错,缺钱…
从怡和洋行购买了一百五十万的设备后,严绍手头上大概还剩下二百多万银元。算上新到的稿费,还有美国和墨西哥那边的一些收入,就算刨去建厂所需的费用,依然有三百多万银元在手里。
三百多万银元,买艘战列舰肯定不够,但买艘巡洋舰还是没问题的。
然而在实际办厂后他却发现,哪怕手里头有三百多万,他还是缺钱…
因为办纺织厂真的需要很多钱,工人的工资方面到是没什么太大问题,和上海或者是大生纱厂所在的南通相比,芜湖本地工人的工资无疑是比较低的,一般女工每天仅需5分钱就可以,熟练工也只需8分钱…
一千名女工的话,每天只需要50块银元,等到完全开工,5000多名工人全部到位也只需要二三百块,当然也需要给那些洋技师付一些薪水——————毕竟他们不是来为人民服务的…
所以一个月严绍只需要给工人支付万块左右的薪水,一年下来也不过才十多万而已。而且工厂是严绍个人所有,也不需要像张謇一样考虑给官府和股东分红利的问题。
真正让严绍头疼的是原料收购,在派人到南通等地收购开工后所需的棉花后,他发现每天单是棉花收购一项就需要支出一万多,没错,是每天,而不是每个星期或者是每个月,一个月下来就是三十多万…
这还只是目前这两万枚纱锭开工后的所需,等到八万枚同时开工后,每天单是原料收购就需要四五万,一个月便是一百多万…
三百多万,听上去似乎很多,但如果不能尽快盈利的话,恐怕他很快就要尝尝张謇那种“尽花纺纱,卖纱收花,更续自转”的经历…
直到这个时候严绍才多多少少明白张謇当初创业时究竟有多艰难了,之所以说是多多少少,是因为他现在的情况可比张謇当初要强多了,毕竟张謇可不像他一样,是带着几百万回来办工厂的。
“幸好出版社那边每年能有几万英镑的收入,另外前不久美国方面也有传信过来,吉列和可口可乐的盈利情况都很不错,再加上一些专利上的分红和墨西哥的石油收入,每年在这几项上也有近百万银元的收入,不然的话我的情况可就要困难多了…”
想想当初张謇为了办大生纱厂,几年不领工资,出门办事都要住在朋友家里的情况,到最后甚至因为旅费不够而必须靠卖字为生,严绍的额头就有些冒汗。
和大多数人一样,很多时候严绍宁肯自己吃苦也不愿身边的人跟着自己吃苦,尤其是在荒岛上度过了几个月后,他更不愿意伊莱诺她们跟着自己一起吃苦,所以他才会带着那箱礼物到当铺去典当——————虽说典当后也就值个四五万,但蚊子腿在小也是肉不是?至少工人半年的工资算是赚出来了…
正文 第六十一章 张謇
“……刚刚得到的消息,芜湖纺织厂的人已经开始派人联系当地棉农,并且已经定下了价值数十万的原料…”
“他们还派人和当地的一些织户进行接触,似乎是想看看有没有把生产出来的棉纱销售给他们的可能…”
大生纱厂的例行董事会上,几个负责人正在一一汇报着情况,会议上的气氛也因此变得十分沉重。
包括张謇在内的几个负责人本来还因为不久前日本人被坑了一把的事情高兴,没想到现在就不得不面对一个新的竞争对手…
大生纱厂的几个负责人会对日本人被坑感到幸灾乐祸,主要还是因为这一时期日本人和大生纱厂竞争时,把‘放价争购、滥而无择’当成了自己的杀手锏,结果弄得南通当地的棉花价格持续上涨。
现在张謇最头疼的也是这件事,幸好纱厂的效益非常不错,年利润几乎每年都能达到30上下,最高的时候甚至达到了106的惊人程度,所以日本人的这点手段暂时还动摇不了大生纱厂。
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日本人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就又冒出来了一个芜湖纺织厂——————八万枚纱锭动起来后的消耗,只要想想就让他们觉得有些恐怖,要知道那可是大生纱厂全部纱锭两倍的数量…
大生纱厂能够在后来形成那么大的规模,主要还是靠的三点。
一个就是‘土产土销’,也就是从当地收购棉花,然后在把棉花纺出来的纱卖给当地织户。
再就是不缺工人,南通当地不缺熟练工人,寻常农家的女孩十一二岁就会纺纱,唐闸一带妇女多是天足,能长久站立,“上工能远行,做工能久立”。
还有一个则是成本问题,大生是在南通本地收购棉花,在成本上比其他纱厂有着明显的优势。而且南通当地工人的工资也要比上海低,普通女工的工资只有八分钱,熟练女工的也只有一角钱…
第四是日俄战争…
1904年(光绪30年),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本倾销东北的洋布锐减,南通关庄土布得以在东北畅销,一年总销数在15万件(每件40匹)以上,而大生纱厂的棉纱是销售给当地织户的,这就给大生纱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也正是因为日俄战争这段期间,大生纱厂获利很多,最后张謇才会在1907年又办了一家分厂。
不过现在的话,安徽那边的人工成本比南通还要低,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抵销了运输成本上的劣势。何况就算没有这点,往南通卖纱也能获得极大的利润,大生纱厂也就不得不面对芜湖纺织厂竞争的威胁。
————————————————————
看到房间里几个纱厂的负责人都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张謇皱了皱眉,轻拍了几下桌子。“都这么愁眉苦脸的做什么…”
见几个负责人都看了过来,清了清嗓子后张謇正色道。“就算他芜湖纺织厂的棉纱卖过来了又如何,我张謇办厂本来就是为了‘设厂自救’,如今华商中又多了一家新秀,正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听到张謇这么说,其他几个人表面上不敢说什么,心里却撇了撇嘴。
和张謇不同,大生的几个负责人固然有‘设厂自救’的理念,但更多还是想要从中获利。如果说人人都有‘设厂自救’的想法,那当初张謇办厂的时候也不可能会那么困难,等到大生陷入困境的时候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指责他。
不过就在几个人还在那里唉声叹气的时候,张謇却是话锋一转。“而且,纱厂所产的棉纱仅及关庄大布用纱量的一半,就算他芜湖的棉纱进来了,也未必会对我们产生多少威胁,何况我大生纱厂难道还不如一个连厂房都没建完的新纱厂吗…”
听到张謇这么说,那几个负责人的脸色总算好看了一些。
的确,如今大生纱厂四万枚纱锭所产的棉纱,只能满足南通关庄布一半的用纱量,就算芜湖纺织厂建成,也不过是把另一半填满罢了——————何况他毕竟是家安徽的纱厂,总不能把所有的产品都卖到南通来,不管自己的根基之地了吧。
而且就像张謇说的,现在那家纺织厂连厂房都没有建完,就算是想要投产,没有个一年半载也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段时间已经足够大生牢固自己的销售市场了…
看着手下的人士气总算提升了一些,张謇不为人知的轻叹了口气。
“看来分厂的事情,必须要尽快提上行程了…”
最近几年,就算排除掉必须要给的官利,大生纱厂依旧获利极丰,建新厂的想法也早已在张謇的脑中徘徊许久,如今因为严绍的出现总算是下定了决心——————与其等着人家上门来抢生意,倒不如先把市场占了…
对芜湖纺织厂的出现,张謇心里的确很高兴,因为他当初办纱厂,就是为了‘设厂自救’,如果不是这样也不会在大生获利后开办了诸多企业,最后成了大生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在高兴的同时,张謇心里多少也有些嫉妒。
大生纱厂直到开机时,招股都进行很不顺,实收资本不足20万两,买地、建厂房,加上支付官利等其他开支,已用去19万多两,资金耗尽,每天仅收棉花一项就要1万多两,只有靠借债一条路,可就是借债也难乎其难,无奈只有“尽花纺纱,卖纱收花,更续自转”,因为没有流动资金,张謇一度想按50万两股本、年息8厘把厂租给朱幼鸿、严信厚,只是两人贪心太重、一再压价,没有谈成。
大生开机前后,张謇几乎天天在过“年三十夜”。他在外地,每次接到沈敬夫的告急信而一筹莫展,不时在日记中感叹“通厂筹款,垂成而败”、“通厂筹款迄不谐”。他当时多数时间在南京主持文正书院,靠这份薪水养家,筹办的四年多时间里,未曾用过大生的一分钱,其他几个董事也是。他在上海奔走,最艰难的时候,旅费无着,“常常跑到黄浦滩对天长叹,看江也是长叹,眼睛里泪同潮水一样涌出来。有时候旅费不够,也卖过好几回的字,厂款分文不去动用。”
这种境遇和严绍回国时身边陪着两位绝色佳人,身上还揣着几百万相比差别实在是太大了。如果说这样他都不嫉妒,那他距离成仙成佛估计也不远了…
但不管怎么说,敌人既然已经出现了,那就必须要应对好…
————————————————————
见众人的士气多少回升了一些,捻了捻下巴上的胡须,张謇开口道。“……我觉得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另开一家分厂,以应竞争,不知诸位是否赞同?”
“分厂?”几个负责人互相看了看。
大生的棉纱产量只能满足当地织户一半的需求,即便是开了分厂也不需要担心销量的问题,所以在大生内部早就有人呼吁再开分厂。
如今听了张謇的提议,那几个负责人想了想后并没有反对,因为分厂开了对他们而言只会有好处。
见几个人没有反对,张謇有些高兴的点了点头,这大概也是股份制的麻烦之一,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事,哪怕是好事也需要先征得股东们的同意。
不过就算已经决定要建分厂,但分厂毕竟不是短时间内能建的起来的。别的不提,单是购来纺织厂所需的机器就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行。另外还有厂址的选择、建设,员工招募等等等等…
再加上现在还不是两年后,虽然因为日俄战争的关系使纱厂获利不少,但是扣除掉需要给股东和官府的红利后,剩下的钱其实也不是很多,如果不是这样在明知道建分厂有好处的情况下,张謇也不可能直到07年才把分厂建好。
(顺带一提,07年的7月23日,张謇召开第一次股东会议,成立了统一正厂、分厂的“大生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呈准商部注册,并取得“百里之内二十年不准别家设立纺厂”的专利权,树立了大生地方经济垄断的体系,这也是后来大生能够成功的一个极大原因,因为在南通当地他们根本没有竞争对手,不过有得必有失,大生的失败和这也不无关系…)
对于分厂的厂址,张謇心里已经有了腹案,那就是崇明建分厂。
不过和芜湖纺织厂不同,大生纱厂并不是属于张謇个人的产物,在一些重要的事情上张謇也需要和股东们商量一番才能决定。
而其他的股东在听到张謇想把分厂建在崇明后,心里多少也有些犹豫。除此之外,在分厂的规模上,这些人也争论了起来。
有的人认为分厂的规模越大越好,也有的人认为和大生纱厂刚建时一样即可,这点上张謇比较倾向于后者。
看着会议上互相争论的股东们,张謇轻轻的叹了口气。
“不管怎么说,至少事情被提上议程了…”
————————————————————
求收藏,求推荐票~~~
正文 第六十二章 班底
对大生的人已经把自己看成竞争对手这件事,还在芜湖的严绍毫不知情,不过就算知道了估计也不会在意。
和张謇只看重纺纱一点不同,严绍对织布等方面也很看重。这点从两个工厂的名字就可以看得出来,一个是纱厂,一个是纺织厂,大生纱厂只侧重于纺纱,对织布并不是很看重,这点和他‘土产土销’的策略也有很大关系,毕竟他所生产的棉纱都是卖给当地织户的。
而严绍的芜湖纺织厂则是两者都很看重,无论是纺纱还是织布他都不打算放过。
对于南通严绍只是把它当作是原料产区,派人询问也只是打算等将来去南通收购棉花的时候,顺便带一些纺好的棉纱过去卖,这样也可以节约一些成本,至于和张謇竞争?对已经饱和了一半的市场,严绍还没多少兴趣。
他真正的看重点是安徽、湖北、江西和四川这四个地方,尤其是江西和四川,这两个地方对纱布的需求量很大,安徽则是严绍的根基之地,别看八万枚纱锭很多,想满足其中一个省的市场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作为安徽境内第一,也是唯一一家机器纺织厂,芜湖纺织厂在安徽就像张謇的大生纱厂在南通一样没有竞争对手,所以根本不需要担心棉纱的销路问题。到是在湖北那里,本来有个张之洞创办的湖北织布局稍微有些威胁,可惜的是这家织布局后来因为经营不善早在两年多前就结束了官办历史。
当初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局的初衷是用织布局的赢利补贴铁厂、枪炮厂经费之短绌,“以湖北所设铁厂、枪炮厂、织布局自相挹注,此三厂联为一气,通盘筹划,……以后断不致再请部款”。
但实际情况是铁厂、枪炮厂亏蚀之巨,绝非四局赢余所能弥缝。“自相挹注”成了“自相拖累”。
最后到了1902年,织布局就不得不结束官办历史,由粤商韦应南招股承担,每年租银十万两,租期二十年。而在改为商办的头几年,织布局一直都处于亏损状态,直到现在也是如此,自然也就不可能成为严绍的对手…
因此在英、美、日等国还没有深入腹地的情况下,依托安徽,严绍也完全不需要担心盈利的问题——————如果不出意外的话…
(历史上芜湖也曾经出现过一家纱厂,芜湖裕中纱厂,是安徽省最早的机器纺织工厂。裕中纱厂创建于1916年,由芜湖县绅士陈绍吾等人集资开办的,投资白银20万两,共有纱锭18400枚,每昼夜生产棉纱40件,以“三多”、“四喜”为商标,销售省内各地。建厂初期,获利颇丰。只是在进入进入20年代以后,英、美、日等国在中国市场大量倾销棉织品,在洋纱的打击和排挤下,裕中纱厂产品积压,资金周转不灵,债务激增,等到1937年日本占领安徽后,纱厂就变成日本人的了…)
————————————————————
“你们两个小子,慢点推,别把玻璃给弄碎了…”
看着两个年轻人有些冒失的把一车玻璃推过来,正等着玻璃过来的工头连忙喊道。
工厂才动工没多久,里面的路面都是土路,不是比较常见的砖路,难免会有些坑坑洼洼,玻璃本身又很脆,稍不小心就会出现问题。所以在看到那两个新来的年轻人这么冒失,马上担心起来,毕竟作为工头要是玻璃坏了,负责赔偿的可是他。
听到工头的话,那两个人憨厚的笑了笑,动作也放慢了一些。
把装满玻璃的推车推到路边,几个等待多时的工人走了过来,带上棉布手套把早就割好的玻璃放在两根方形木块上。还有几个工人则是在他们把玻璃卸下来后取了几张,装在车间的窗户上,只是一个下午的时间,车间的窗户就已经装好了大半。
纺织厂的建设如火如茶,无论是严绍还是伊莱诺她们都不是刻薄的人,每日给建筑工人们的工资都是按时发放,也不曾有过一点克扣,那些工人干起活来也很卖力,毕竟东家不曾亏待他们,他们总不好消极怠工吧…
在一千多号工人的忙碌下,三米多高,环绕着整个工厂的围墙只用了十多天的功夫就建好了。场内车间、厂房的建造速度也是极快,不过月余的时间,生产用的厂房已经建的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