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扩张之路 > 扩张之路第17部分阅读

扩张之路第17部分阅读

    上海创办的。该厂开业当年曾因经营不善而亏损,次年改变经营方针,扭亏为盈,以后连年获利。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该厂盈利率达到高峰,1918年盈利率甚至达到了562的地步。

    衣食住行,如果说纺织厂相当于‘衣’,那么面粉厂就相当于‘食’…

    中国有四亿人口,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两方面的话,是很难出现亏损的。

    严绍之所以到现在都没有动静,主要还是因为人手不足。

    当初和他一起从美国回来的十多个人,如今都已经被安排到了工厂的管理层中,毕竟相处了这么久,这些人多少也能算是自己人。

    然而即便如此,纺织厂和洋灰厂里的管理人员,依旧有大半是从外面招进来的。能力暂且不提,至少忠心方面是肯定不用想了。而且眼下最要紧的还是纺织厂,他可不想步了张謇的后尘。

    历史上大生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投资扩张过多,用张謇自己的话就是“本小事大”、“急进务广”,到他去世前,大生一厂仅为企业和公益事业的垫款就有70多万两,对其他企业的借款超过112万两,以往来名义被其他企业占用的(不包括正常往来的应收款)也接近这个数字,三项合计超过了全部营运资本的45。

    同时大生的利润中,官利、花红和余利占的比重很大,公积金、折旧等却很低。长期以来,赢利的大生一、二两厂公积金累计不过120多万两,只相当于官利的1/3和花红余利的1/9,其中60万两还以张謇名义借出去办慈善公益事业。

    (大生纱厂一向获利全分,首先是官利,约定是8厘,即使在筹办期间,集股面临搁浅,仍年年动用股本来支付官利,万分困难时也没有少付分毫。开机之初靠卖原棉维持生产仍是如此。以后每年盈亏结算,都是先提了官利再算。)

    除此之外就是制度的关系,特别到他晚年,制度形同虚设,张氏兄弟一张纸条就可以让某企业、某盐垦公司到大生驻上海事务所欠几十万,包括伶工学社、绣织局都可以开户透支,以张謇个人名义的透支有100多万两(按张謇说是十万两)。

    虽然很多人都喜欢说制度就是用来打破的,但这也太过分了些,正是由于这种种原因导致大生的失败,而这些也都是需要严绍谨记的。

    ————————————————————

    “老板?怎么样了?”看到严绍从巡抚衙门走了出来,黄浩和其他人连忙凑了上去。

    “枪证已经办妥了,现在只等德国那边把枪送过来…”说到枪的问题,严绍也觉得有些发愁。在他从上海回来后,刚登上芜湖码头,就接到了恩斯特的电报。

    在电报上恩斯特告诉严绍,五百多杆步枪已经装船,和其他一些商品一起运往中国。

    这的确是一件好事,但是从德国到中国的航程并不算远,再算上途中补给的时间,差不多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抵达中国。

    换句话说,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新组建的巡防队恐怕就要空着手巡逻了——————也不对,还可以拿棍子吓唬吓唬人什么的。

    “等德国的船到?那还要等一个月的时间啊…”听到严绍这么说,黄浩在一旁小声的抱怨道。

    见黄浩开了头,一旁的几个小伙子也都附和了起来。“是啊老板,这岂不是说我们这一个月都要空着手了…”

    听到众人的抱怨,严绍苦笑了一下。“你们这么说,我也没办法啊,总不能为了这一个月,就替你们买一批枪回来吧,就算我钱再多也不能这么糟践啊…”

    五百多杆步枪,就算是汉阳造也需要两万多银元,这么多的钱足够建一家面粉厂了。为了这么一个月的时间就把一件面粉厂给搭进去,就算严绍再有钱也会心疼的,何况如今用钱的地方并不少。

    “这个…”见严绍也是一脸无奈的样子,黄浩凑了过去偷偷道。“其实,老板,我到是有个想法…”

    “哦?”严绍有些好奇。“有办法就说,别和我卖关子。”

    “那我就说了啊…”瞪了在后面推他的几个人一眼,黄浩扭扭捏捏的道。“其实我们几个商议了一下,买肯定是不行的,不过我们可以借啊…”

    “借?”严绍一愣,不过黄浩的话到是给了他一些启发。

    没错,买肯定是不行的,因为那样的话太不划算了,但是借总没问题吧。当然,这个借并不是没有代价的,不过就算如此也比买要强的多,而且让三百多人干等着,也的确不是一回事。

    事实上这个主意也是黄浩他们想了很久才想出来的,严绍要组建巡防队,这个他们当然赞成。可是巡防队手里没有吃饭的家伙,这恐怕就有些太不象话了吧,所以在想了很长时间后,黄浩他们就想出了这么一个办法。

    借。

    作为一个安徽境内极为重要的地方,芜湖一共有三支武装力量。

    第一个是芜采营,清顺治二年(1645)设参将一员,顺治十一年(1654)改设游击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一员,这支部队一直清宣统三年(1911)才奉命撤销。

    第二个是长江水师营,1864年清长江巡阅使彭玉麟奏清朝廷增设长江水师于芜湖、当涂上下设置提标(由提督统辖),古营名为芜湖营。驻芜湖而控制繁昌、无为两县江面,有官兵共362名。光绪二十一年(1895)裁为304名。芜湖营分三哨二十个队。分防江汛45公里。民国元年(1912)全营撤销,改编为水上警察。

    还有一个则是保卫营,是清光绪十九年(1893),商民筹款请皖南道宪设立保卫营,招募兵士二百名,由道宪委任统带(统辖一标即一团的长官)。不过到了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保卫营被裁撤,成员大多数都被改编为警察。

    如果说要借枪的话,直接从这三支队伍里借就可以。

    反正这些部队一年也未必能开几次枪,借上一两个月完全没问题。

    想到这里严绍拍了下黄浩的肩膀。“你这小子,没白吃这么多饭啊…”说着转身往巡抚衙门走去,他和这三支部队都不熟,借枪这种事最好还是让诚勋出面比较好,反正他已经送了不少东西给诚勋,他总不好连事都不做吧?

    毕竟是巡抚衙门,虽然严绍才刚出去,但门房也不好直接把严绍放进去,于是在请严绍稍微等待的同时,门房也连忙进去替他通报一声。

    书房里,正准备把支票放好的诚勋听到严绍又回来了,心里觉得有些奇怪,不过他还是让人把严绍带了过来。

    “先生回来,可是有什么事吗?”已经把支票放好的诚勋端坐在书案后,有些奇怪的看着严绍。

    “是这样,关于枪的事,我有件事情想要麻烦一下大人…”说着严绍把借枪的事情和诚勋说了一下,在他看来这件事情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清末官场的很,只要银子给足了,别说借枪,就算借人头说不定都有人愿意…

    然而听到严绍说想要借枪,诚勋却是哈哈一笑。“借枪,水师营全部加起来才300多点人,把枪都借给你了,他们用什么…”

    “这…”虽说觉得水师营的那帮人有没有枪都无所谓,但总不好当着诚勋的面这么说,不过就在严绍打算劝说一下诚勋,或者干脆使下银子的时候,诚勋却从一旁拿出了一本书卷来。

    “说起来你的运气真不错,朝廷刚刚下了命令,让我们在皖军的精建、武威两军中挑选安徽籍人编为新军,客籍人改编为巡防营。其中巡防营就打算驻在芜湖,四个营,每个营三百零一人,事情是打算过段时间办,不过装备已经送过去了…”诚勋看着严绍笑了笑道。“若你要用的话,我可以批张条子,让芜湖那边的人把枪直接交给你,等巡防营的人来了后,你再把枪转交给他们…”

    诚勋自己对这个办法到是挺满意的,说实在的,收了严绍这么多好处却没替严绍办什么事,诚勋也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如今有这么一个机会,他自然想好好报答一下严绍。

    至于巡防营?朝廷的命令是1905年开始,但是诚勋这帮人办事效率低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所以直到现在事情也没忙完,想等巡防营组建起来恐怕还要再过段时间才行…

    “这么一来,我好歹也算是办了点事吧…”心里有些美美的想着,诚勋完全没有注意到严绍听到巡防营的名字后,脸色突然变了一下。

    巡防营,虽然在后世巡防营一向以战斗力渣文明,但那毕竟是一千多号人。本来芜湖地面上只有一个芜采营和一个长江水师营,在严绍看来想要对付是件极其容易的事情,不过如今多了一个巡防营…

    “看来事情要多做一些谋划了…”想到从今往后自己的家旁边会驻扎一千多人马,严绍微微皱眉。

    ————————————————————

    求收藏,求推荐票~~~

    正文 第六十八章 领枪(第二更)

    诚勋说完话,正想听听严绍的看法,然而等了半天都没等到回答,抬头一看,却发现严绍正在那里不知道想些什么。

    “严先生,严先生?”

    如果是旁人敢这么怠慢他,恐怕诚勋已经给他好看了,不过严绍毕竟和旁人不一样,所以诚勋并没有动怒,而是轻轻的唤了两声…

    “啊?”正琢磨着巡防营事情的严绍猛然醒悟,自己这个时候还在诚勋的书房里呢。“巡抚大人…”

    “先生觉得本官刚才的提议如何?”捻了捻胡子,诚勋微笑道。

    “很好,只是在下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答谢大人…”请人办事是要花钱的,这个道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如此。

    不过就在严绍准备抽出一张支票,在上面填个数字的时候,诚勋却摆摆手道。“不必如此,不过是举手之劳罢了…”

    居然不要钱?严绍有些吃惊。“这怎么好意思呢…”

    “呵…”微微一笑,诚勋道。“反正也只是顺便而已,到没什么麻烦的,不过…”

    “来了…”严绍心中暗道,他就知道诚勋肯定不会干白工,只是不知道他打算开出什么条件来…

    “是这样…”想了想,诚勋开口道。“严先生不是提到,德国人那里有一款新式的毛瑟步枪,就像是专门为我朝将士研制一般吗?”

    “没错。”严绍点点头,这是他曾经和诚勋提到过的,而且那种68口径的步枪也的确是非常适合国人使用,如果不是如此的话他也不会在听了恩斯特的话后就决定订购了。

    见严绍点头,诚勋轻拍了一下桌子。“本官也不需要先生的答谢,只是希望先生能在一个月后,那些新枪送到时,送几杆给本官如何?”

    听到只是这样,严绍轻轻一笑。“既然是大人开口,在下敢有不从?”

    说完,两人相视一笑。

    ————————————————————

    有了诚勋的批条,枪的事情也就算是解决了。

    按照诚勋的说法,因为下面办事太拖拉的关系,所以在组建巡防营的同时,他已经让人把枪送到芜湖去。反正最后巡防营也要到芜湖驻扎,先把枪械送到那里也没什么不妥的。

    严绍要做的,就是到芜湖后,从那里的人手里把枪取出来。

    等到芜湖巡防营组建起来后,或者是他觉得可以还回去了再还就可以。

    “果然,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能算是问题啊…”看着手上的批条,严绍感概万分。

    虽然诚勋说不要钱,但那几杆新枪本身就价值不菲,再加上过去他送那个诚勋的那些礼物。今天诚勋会这么好说话,还是和钱有很大的关系。

    带着黄浩他们回到芜湖,在准备了一些马车后,严绍带着人到巡防营的营地去领枪。

    这时的巡防营已经把营地弄好,只是因为上面的办事效率太低,再加上全安徽都只关注新军而轻视巡防营的关系,所以到现在为止巡防营的那一千二百多人都还没有入驻——————恐怕满清的那些人根本想不到,后来拼命推翻满清的正是被他们寄予厚望的新军,而拼命想要保住他们的则是一直都被冷落的巡防营。

    虽说巡防营的人还没有入驻,但营地里毕竟还是有些留守人员的。他们既要负责保管军械,同时也要维护营地里的设施。

    所以当严绍拿着诚勋的批条跑过来领枪后,这帮人顿时是一百个不愿意,毕竟没有谁会喜欢有人无缘无故的就跑过来找自己借东西,而且这个借东西的人他们还完全不认识。

    但不管怎么说,诚勋的命令始终还是要遵循的。

    所以尽管不愿,但最后严绍还是如愿以偿的带走了五百多条枪…

    虽说这五百多条枪都只是汉阳造,但拿来给巡防队的人训练还是没问题的。

    “不过,巡防营的事情也必须要想办法解决啊…”

    坐在马车上,看着远处渐渐变小的巡防营营地,严绍的眉头微皱。

    如果只是一个长江水师营和芜采营,严绍倒是完全没看在眼里。但如果是一支一千多人的巡防营,那他就要小心谨慎一些了。毕竟不管怎么说,那也是一千多的人马…

    而他,不管用多少钱去讨好诚勋和后来可能的接任者,最多也就是把公司的巡防队扩充到五六百人的数字,再多就很容易引起清政府的猜忌。毕竟如今正是到处闹革命的时候,一个商人的手里要是有了过千人的精锐武装,想要清政府不猜忌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看来,必须要想办法安插一些人手进去了…”时间仓促,严绍也只想出了几个办法来。

    安插人手,收买利诱…

    办法虽然老套,但是胜在实用…

    当然,这并不是说严绍没有信心正面击溃这一千多人的巡防营,只不过芜湖毕竟是他的起步之地,如果可以的话,他还是希望能够和平解决。

    而且就算巡防营的战斗力再渣,那毕竟也是一支正规军,如果能将巡防营整编的话,总比将他们击溃或者是解散要好。

    巡防营的营地距离工厂并不远,所以没多久马车就抵达了工厂。

    工厂里,那些巡防队的人早就等到消息,此刻正在营地里焦急的等待着。当看到马车驶进来后,一众队员顿时围了上来,不过他们很快就在李良的呵斥下散开…

    “老板,这些就是…”瞥了眼马车上的箱子,李良对着严绍问道。

    “没错…”严绍微笑着点了点头。“这些就是巡防营的枪了…”说着严绍对着周围围住他的队员道。“接下来都小心点用啊,这些都是借来的,用坏了可是要赔的!”

    这当然是句玩笑话,在写批条的时候诚勋已经和严绍说明,只要坏的不是很多,完全可以不用理会,这也就是说就算严绍私下留下一些枪支,只要数量不是很多的话,诚勋也就当没发生过了…

    虽然严绍只是开玩笑,不过李良他们却不敢这么看,一个个的连忙把严绍的话记在心里。

    ————————————————————

    求收藏,求推荐票~~~

    嗯嗯,还有三江票,晚上的时候大概还能有一更~~~

    正文 第六十九章 到货(第三更)

    有了原本属于巡防营的几百条枪后,巡防队的人总算是摆脱了赤手空拳的尴尬局面。

    在将三百多条枪分发给巡防队后,严绍从其中挑出了三百零四人,组成了两个队。队是清末新军的编制,相当于其他国家中的连级编制。

    此外严绍还挑出了四十六人组成一个排,专门负责自己和庄园的安保工作。

    毕竟那么大的一个家,不多招些人看着是不行的。而且最近严绍也得罪了不少人,远的不说,那个山本条太郎严绍敢肯定,只要有机会他是绝对不会放过自己的。

    弄个差不多五十人人的卫队出来,自己的安全好歹也有一些保障。

    有了班底,自然就要有训练才行。不然的话只有枪不训练,那和土匪有什么区别?

    本来按照卡特琳娜的意思,是由她亲自出面的,毕竟她好歹也是军人世家出身,对这方面也算是极为了解。不过这个时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女性毕竟不太方便抛头露面——————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严绍的那点嫉妒心作祟。

    所以最后在严绍的苦苦哀求(卡特琳娜语)/鞠躬尽瘁、循循教导(严绍语)下,她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一想法。

    不过就算睡服了卡特,终究还是要想办法找些人负责训练。

    最后没办法,严绍也只能从附近的巡防营里请了几个军官过来兼职一下。虽说巡防营的战斗力渣的很,但是这些军官教人射击和列队还是没问题的,事实上严绍也只需要他们教这些…

    有了教官,巡防营的整备也就进入了正规。

    每天,县城外路过的行人都能听见巡防队营地里的枪响声,看着巡防队员们的射击成绩越来越好。那几个从巡防营请来的教官,在高兴的同时多少也有些肉疼。

    严绍曾经承诺过,只要巡防营的成绩让他满意,他就会在原有的佣金上多付一些,作为奖励。如今队员们的成绩越来越好,这几个教官自然感到高兴。

    问题是射击上的成绩,除非天赋实在过人,不然的话都是需要用子弹喂出来的。而现在巡防队员们所使用的子弹,几乎都是从巡防营里拉出来的。训练场上每天枪响声不断,这些个教官怎么可能不心疼…

    不过就算是心疼,那也只是暂时的,一个月后,严绍从礼和洋行订的五百多条68口径的毛瑟步枪总算是到货了。

    “终于到了…”站在营地的入口处,严绍回头对黄浩等人道。“这回总算是不用听你们的抱怨了…”远处,一辆辆的马车,正托着从德国飘洋过海而来的新式步枪和弹药,慢慢的行驶过来…

    听到严绍这么说,黄浩嘿嘿一笑,没说什么,一旁一个叫付修明的年轻人却道。“老板,这也不能怪我们,实在是那些汉阳造太难用了…”

    这个付修明是前段时间从那三百多人里提拔出来的,因为曾经上过学,在那三百多人里算是个识字的稀有动物,便在卫队里担任队长,平时负责严绍的安全。

    听到付修明的话,严绍苦笑了一下。“行行行,算你有理。”

    就在说话间,远处的车队已经驶抵营地。

    示意工人把箱子搬下来后,严绍将其中的一个木箱拆开,露出了里面崭新的毛瑟步枪。

    见到这些新枪,无论是黄浩还是付修明他们都是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

    见到他们这副样子,严绍也知道现在说什么都没有用,于是只好道。“你们就把枪搬到训练场去试试枪吧…”说着严绍看了眼把枪运过来的德国人。“没问题吧?”

    “当然没问题…”那个德国人微微一笑。“关于枪的事情恩斯特先生已经和我说过了,正好借此机会您可以试试这些枪…”

    很明显,这个人对这批毛瑟枪有着很强的自信。

    “那好…”严绍点点头,得到了他的许可,黄浩和付修明他们欢天喜地的把一箱步枪搬到了训练场上,不多时,就从训练场那边传来了阵阵枪声。

    听着清脆的枪声,严绍笑了笑后道。“我们也过去看看吧。”说着看了一眼一旁正一脸羡慕的几个从巡防营来的教官。“几位要不要也去试试?”

    关于这批新枪的事情,刚从巡防营过来的时候,他们就已经从黄浩他们的口中听说过了。所以在看到这批崭新的步枪后,他们就像被美酒勾出来的酒虫一样,早就对这批步枪垂涎欲滴了。

    只是他们毕竟是雇来的,就算枪到了也不好开口,只能在一旁干站着,看着黄浩他们搬着枪箱去试枪。

    如今得到了严绍的许可,几个人自然也欢天喜地的搬着一箱步枪往训练场跑去。

    不一会,严绍等人便听到训练场那边的枪声,比刚刚还要密集了许多。

    十多分钟后,付修明他们抱着枪从训练场走了过来,都是一副十分舒爽的样子,甚至隔着老远都能听到黄浩的声音。“老板,这些枪真心不错!!!”

    “看来是没问题了…”在中国做生意,那个德国人自然也懂得一些中国话,所以在听到黄浩的话后,便一脸微笑的看着严绍,似乎对这一切早就都在意料之中。

    就像这个时代的许多德国人一样,他也对自己的产品有着极强烈的信心。

    在确定货物没问题后,严绍点了点头。

    “既然这样,那我们就到旁边谈谈交款的事情吧…”

    “好…”

    严绍并不是没有看到那几个教官爱不释手的样子,不过他已经付给他们很高的薪水,所以并不打算再额外送他们几杆枪——————要知道这几杆枪的价格,可比付给他们的薪水还要高。

    要是送几条给他们,严绍可就亏了…

    他们也是因为知道这一点,所以才没有提出这方面的要求。

    不过在回到营地后,他们却向自己的上级着重描述了这种枪的优异性能。重量轻、精度高、后坐力小且杀伤力不弱,再加上可靠的结构,这些都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已经到任的巡防营统领在听完部下的描述后,也有些动心。

    随后在派人从严绍那里借了一杆试了试后,便向安庆方面发了一封电报,希望能替新军及巡防营换装这种新式的毛瑟步枪。

    安庆方面对此的回复也很效率,两个字。

    “没钱…”

    在得到严绍许诺的几杆步枪后,诚勋本人也是爱不释手,心里起着替新军和巡防营换装的想法。只是在向送枪的人询问了一下价格后,诚勋也只能摇头苦笑着放弃了这一想法。

    因为这种新式步枪在价格上要比国产的汉阳造贵上三倍多,即便是人手一枝,价格上也不是安庆方面能够承受的。

    不过即便如此,他还是把严绍送来的步枪分出两杆,一杆送到了北京,一杆送到了张之洞那里,显然诚勋也很清楚,想要把这种步枪仿制成功,张之洞的汉阳兵工厂是最适合的地方。

    于是,这种在历史上被称作光绪三十三年式的新式毛瑟步枪,比历史上提早了数年进入国人的视野中,这也算是历史轨迹诸多变动中的一点吧…————————————————————

    求收藏,求推荐票~~~

    第三更~~~

    明天继续三更~~~

    正文 第七十章 开工(第一更)

    五月的芜湖,天气已经开始变得炎热,在经过近半年的准备后,一个月前,也就是从德国订购的新枪到货后没多久,已经将包括两万枚纱锭和三百台织机在内全部设备安装完的纺织厂,终于进入了试炉、试引擎和试车三个阶段。虽说那些工人和洋技师在进行设备安装的时候都很用心,但是在进行这三个阶段的测试时还是暴露了不少问题。为此技师们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才把这三个阶段中暴露的问题全部解决,纺织厂也因此才能正式投入生产。作为芜湖,甚至是安徽境内的第一家机器纺织厂,正式投产的这一天,自然是要邀请芜湖当地的士绅名流参加开工仪式。而在得到严绍的邀请后,芜湖知县和当地的一些士绅名流也欣然应邀,一些和纺织业有关的甚至还在心里盘算着将来和严绍是不是有合作的可能。不过就在工厂即将投产的时候,作为地主的严绍却并不是仪式上的主角…“久闻巡抚大人酷爱字画古玩,小老家中有几件宋代珍品,不知可有这个荣幸请…”“不然,你这老头家里有什么货色,难道我还不清楚?还是请巡抚大人到我家…”“你家也不比他家强多少,大人还是到我家来…”数十个当地的士绅名流,为了争这个‘巡抚大人’可说是唾沫横飞。而这个抢走严绍所有风头的巡抚,自然就是安徽巡抚诚勋。作为安徽境内最高等级的官员,无论是出于礼貌还是其他,严绍毕竟还是要发出一封邀请函的。哪怕诚勋在纺织厂兴建的过程中,并没有帮太多的忙。本来严绍以为诚勋最多也就是派个部下过来,没想到最后来的居然是他本人。结果作为主角的严绍,风头一下子就全都被抢光了。“早知道我就不请那家伙来了…”看着被众人簇拥在中间的诚勋,严绍对身旁的伊莱诺和卡特琳娜抱怨道。作为一个只有20岁出头的年轻人,严绍自然不会对出风头没兴趣,何况还是在自己的女人面前。谁想到今天的焦点却被一个50多岁的老头子给抢去了,这自然让严绍抱怨了起来。看着严绍抱怨的样子,伊莱诺和卡特琳娜抿嘴一笑。高挑且丰满的身材,再加上美艳的容貌,已经看习惯的严绍还没什么,其他人却是觉得眼前一亮。再加上两人本来就是全场焦点,如今这一笑顿时把原本集中在诚勋身上的目光给吸引了过去。不过在觉得惊艳的同时,不少人却遗憾的摇了摇头。无论从哪点上看,伊莱诺和卡特琳娜都称得上尤物这两个字,但是一米七八的身高对一米八五的严绍来说或许是刚刚好,对场中那些不足一米七,甚至是不足一米六的人来说,却太高了…事实上即便是在欧洲时,两人的身高对周围的人来说也有些太高了,毕竟这一时期的白人身高还不像后来那么夸张。贝尔特朗当初会带着一群小伙子从马达加斯加回来,也是怕女儿太高了嫁不出去,不然的话,伊莱诺这朵‘马赛之花’根本轮不到严绍来采。不过从侧面上讲,这也等于是否定了严绍的那番话。因为站在人群中,三人就如鹤立鸡群一般,周围的人不由自主的就会把目光集中在三人身上,即便是想忽视也忽视不了。————————————————————诚勋这次来到不止是为了纺织厂的事情,纺织厂的创办固然重要,但作为安徽巡抚他每天同样有很多事情要办。所以即便严绍发出了邀请,他也只需要派个人过来道贺就可以了。这次诚勋会来芜湖,主要还是为了巡防营的事情。一般来说巡抚负责考察全省地方官吏,掌管全省关税、漕政等,若有用兵,则督理粮饷。每次乡试,按例由巡抚督试,武科则由巡抚主考。巡抚辖有直隶军营,名为“抚标”。不过到了嘉庆八年(1803年),安徽巡抚加提督衔,可管辖全省军队。如今巡防营初创,他也是过来看看怎么样了,至于严绍这里只是顺便罢了。毕竟不管怎么说严绍也曾经送过他很多礼,既然有时间,这个面子他不会不给…“好了好了,时间到了,开工吧!!!”看了看手表,见时间已经到了,一个跟着严绍从美国回来,主管纺纱车间的年轻人扬声道。因为工厂初创,所以纺织厂的管理机构还是比较简单的。纺织厂设总经理一个,由严绍亲自担任。总经理下面设四个经理,分别主管着各主要部门,这四个经理就是陆元鼎帮严绍找来的那四个老家伙,此外还有一个则是去管洋灰厂。在生产部门方面,根据生产程序的不同,设有轧花、清花、纺织、摇纱、成包和织布六厂(车间),而纺织车间又分为粗纱车间和细纱车间,此外还有引擎、机修等车间。严绍他们面前的就是轧花车间,在车间主管的命令下,一个个年轻女工排成排走进了车间内。只顾着高兴的严绍和其他人并没有注意到,这些女工在走进车间时,脸上没有丝毫开工的喜悦。反到是一些人的脸上,露出了视死如归的表情…在机器的轰鸣声中,从南通收购的棉花很快变成了一个个棉包,接着这些棉包就被工人用车送到了不远处的清花厂,接受进一步的加工…眼见工厂一切都进行的很顺利,受邀的官员和当地的士绅名流都围了上来向严绍贺喜。一些看着眼热的人,甚至已经开始考虑要不要集资也办一家纺纱厂。大生纱厂的成功,这些人也不是没有听说过。再加上纺纱的确称得上暴利,不少人都动了这方面的心思。只是想了想芜湖纺织厂的规模,这些人最后还是放弃了。严绍耗资一百五十万,从怡和洋行购买机器的事情他们都已经听说了。如果算上厂房建设和对女工的培训等,全部花费恐怕不下两百万。而他们最多也就能凑个二三十万,在这么一个巨无霸附近建厂,丢脸到还没什么,就怕最后不但丢脸,甚至还要赔不少钱进去…

    那样的话,对他们来说可就得不偿失了…————————————————————

    求收藏,求推荐票~~~

    正文 第七十一章 问题(第二更)

    开工后严绍最担心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如果纺织厂在短时间内无法盈利该怎么办?也不需要多久,几个月的时间就够严绍受的了,毕竟现在纺织厂单是从南通进购棉花就需要每天一万多块,一个月下来就是三四十万。而且随着纺织厂的规模扩大,这个数额还会成倍增长。

    幸好严绍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工厂开工第一个月就出现了小规模的盈利。不多,但也算是个好兆头。

    能如此也和严绍制订的策略有关,这种策略就是在以安徽本地市场为主的同时,船不走空,兼顾南通市场。把从南通购来的棉花纺成棉纱后,在租船去南通购棉的同时,把纺好的棉纱带上,如此一来在运输成本上也能降低许多…

    南通一带的气候、土壤都适合棉花生长,向来有“种棉卖钱,胜过种稻贩盐”的说法。因为靠近原料产地,大生可以用优惠价格在本地收到最优质的棉花。

    另外南通还以关庄布(也叫通州大布)驰名,这种手工织布结实、耐穿、御寒,深受东北人欢迎,但织这种布需要大量比手纺纱合用的机纱。

    张謇的大生纱厂就是从本地收购棉花,纺成机纱后卖给当地的织户,然后再由织户织成关庄布,销往东北。换句话说大生的产品可以就地消化,不用外销,所以大生产品几乎不用考虑对外开拓市场,满足本地市场就已够它忙的,这也就是张謇坚持了二十多年的‘土产土销’策略——————当然,这么做有利的同时也有弊,弊就是它使大生一直没有能建立起一个外部市场,进入竞争状态,本地市场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引发危机,这也是后来大生出现问题的原因。

    当时大生纱厂生产的棉纱,仅能满足当地织户一半的需求,这也是为什么纱厂后来一直扩建的原因,因此芜湖纺织厂的棉纱根本不需要担心销售问题。就算距离较远在运输成本上要比大生高,这些棉纱依旧能带来很高的利润。而且南通的工资比上海低,芜湖的工资则比南通更低,这一部分恰好能弥补运输成本带来的问题。

    ————————————————————

    “我说…”见伊莱诺和卡特琳娜为了一个窗帘的样式,都要评头论足的讨论个半天,严绍觉得有些无奈。“你们就不能做些别的事情了吗…”

    最近一段时间,两个人和一些雇来的丫鬟一直都在讨论着房子的装饰问题。本来嘛,讨论这种问题,在严绍看来就算房子再怎么大,一个多月的时间也就够了。

    谁知道有时候两个人哪怕是为了窗帘的样式,都能争论上好几天,结果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也只是把卧室和客厅等几个重要地方弄好而已。

    听到严绍的话,卡特琳娜头也不回的摆了摆手。“行了,行了,你忙你的去吧…”说着继续和伊莱诺讨论窗帘的样式,伊莱诺则干脆就当他不存在一样。

    这也让严绍垂头丧气起来,在他看来伊莱诺热衷这些事到没什么,但卡特琳娜居然也如此…

    “这明显和你的设定不符啊!”

    严绍很想这么大声的提醒卡特琳娜一下,不过想想这么做的结果很有可能会是被暴打一顿,最后他也只能选择垂头丧气的离开庄园。

    回头看了眼明明是属于自己的宅子,严绍再次叹了口气。

    他就不明白了,女人怎么就是对这种事情感兴趣。

    且不说严绍在那里奇怪,怎么女人连个窗帘都能研究这么长时间。

    当得知芜湖纺织厂的棉纱开始在南通销售时,大生纱厂的几个股东也都有些慌乱,不过稍后他们却发现这只是虚惊一场。

    纺织厂开工后大部分的棉纱都是销售在了芜湖一带,只有一小部分的棉纱装在采购棉花的货轮上抵达南通。当时南通一带的棉纱需求量很大,即便是大生纱厂开足马力都只能满足一半,这时的芜湖纺织厂只开足了两万枚纱锭,剩下的六万枚还在安装当中,两万枚纱锭的产量,而且还是只有一小部分,根本对大生纱厂产生不了威胁。

    而在得知了大生纱厂对这方面的担心后,严绍也给张謇写了一封亲笔信——————嗯?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