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之天子门生 > 大宋之天子门生第99部分阅读

大宋之天子门生第99部分阅读

    上去把山遇惟亮兄弟这一对乱臣贼子给本王拿下!”

    厢兵们斜举着兵器指向李德明以及他身后的文武大臣,俱都冷冷地看着李德明。 任凭他在那里狂乱嘶吼。

    山遇惟亮大笑着说道:“王爷。 你就清醒一下吧。 这左右路厢兵俱都是惟亮兄弟的族人,跟着惟亮兄弟多年。 他们自然明白谁是真心为党项族人好。

    此时又怎么会听从你这个患了失心疯地王爷的命令。 ”

    说到这里,山遇惟亮大喝一声:“李德明、还有你身后的文武官员听明白了。

    山遇惟亮已经受了大宋二路平叛军招讨使江逐流大人的委托,暂时代行西平王的职权,从现在起,李德明已经不是西平王了。

    现在本王给你们两个选择,愿意跟随本王一起继续奉大宋天朝为正朔地,请解下你们的武器,站到右边去;不愿意跟本王走,还愿意继续跟随李德明的,你们就站在原地不要动。

    ”

    党项文武官员起了一阵马蚤动,有人解下腰间的佩剑,正欲走到右边去,乞里骨就驱马赶了过来,一刀捅进这人地小腹,然后用力一挑,那人的就被他串在刀上举了起来。

    “救命呀,山遇大王,救命啊!”

    乞里骨的刀身已经穿透了这个人的身体,那个人就那样被串在刀身之上拼命地挣扎,小腹处的伤口鲜血乱溅,喷了乞里骨满脸都是。

    乞里骨也不管脸上的鲜血,他用舌头舔了舔溅到嘴唇边的一大滴热血,狞笑着问其他官员:“你们谁还要去投靠山遇惟亮这个反贼?”

    那些蠢蠢欲动的官员立刻老实了。

    山遇惟亮在那头冷笑一声,说道:“乞里骨,你死到临头还兀自不知道悔改!”

    乞里骨狞笑着回应道:“山遇惟亮,俺今天就是战死在这里也要保护王爷突围!”

    说到这里,乞里骨大喝一声:“野狐卫,保护王爷突围!”

    山遇惟亮叹了一口气,一挥手下令道:“除了李德明,其他人统统给我杀掉!”

    十万厢兵潮水般地涌了上去,山遇惟亮兄弟和江逐流狄青拨马则悄悄退了出来。

    只听得里面惨叫声嘶吼声连连。 大约一盏茶地功夫,里面就再也没有什么声息了。

    然后厢兵们散开,一个厢兵将领提着李德明的衣领走了出来,噗通一声把李德明扔在山遇惟亮的马下:“启禀王爷,所有人等俱都被杀死,只余下废王李德明一人。 ”

    李德明匍匐在地,望着江逐流和山遇惟亮兄弟瑟瑟发抖,口中说道:“山遇惟亮,你等要将本王怎么样?”

    山遇惟亮高踞在马上俯瞰着李德明,冷声笑道:“李德明,要把你怎么样,全看江大人的意思了!”

    江逐流微笑着说道:“李德明,你放心,只要你配合,绝对没有生命之虞。 等党项境内战事全部了了之后,本官会把你送回大宋。

    我大宋皇帝天性仁慈,有着一副悲天悯人的胸怀,必然不会为难你,很可能还会封赏你一个官职做做。 只是党项境内恐怕你是没有机会回来了。

    以后山遇惟亮兄就是党项之主了,就待我大宋皇帝正式册封了!”

    李德明面色灰白,如一滩泥似的倒在地上。

    江逐流又说道:“李德明,你暂时还不能休息。 来,你立刻手书一封手谕,把兴州城内剩余的一千五百野狐卫也调集过来。 ”

    李德明摇头佯装没有听见。

    山遇惟亮哼了一声,一个厢兵将领用手中长枪的枪柄狠狠地抽在李德明背上。

    “哎哟!”李德明惨叫一声,翻身跳了起来,紧盯着山遇惟亮喊道:“你这叛贼,竟然敢如此折磨本王,本王宁可不活,也不会写这封手谕地!”

    山遇惟亮阴沉沉地一笑,说道:“李德明,你想死?哪有那么容易?你信不信。 本王一定会折磨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李德明立刻像一只斗败了地公鸡一样低下头,同是党项人,他自然知道党项人折磨战俘会有多少法宝,山遇惟亮假如铁了心要做,他真的是要死也不能。

    “本王,本王……”李德明脸上一阵青红皂白,最后才说道:“本王写这封手谕,只是希望你们能好好待我,少让我受一些折磨。 ”

    山遇惟亮却丝毫不给李德明留面子,他恶狠狠地说道:“李德明,你如果敢再在本王面前自称本王,本王照旧会让你后悔爹妈为什么会把你生在这个世上!”

    序 第三百一十六章 野利王上钩

    第三百一十六章 野利王上钩

    在顺利解决了被诱离兴州城的一千五百名野狐卫之后,山遇惟亮兄弟和江逐流押着李德明大摇大摆地进了兴州城。

    兴州城内青壮年党项男子早已经被强征入伍,随着野利王和卫慕山喜出去和辽国、大宋交战,城里留下的尽是些老弱妇孺,山遇惟亮兄弟自然是不怕这些人。

    更何况城外有十万党项厢兵把守,城内有七万五千大宋精锐驻扎,这些人难道能翻了天不成?

    江逐流和山遇惟亮兄弟进入兴州城之后,就让夜哥翰率领两千回鹘兵把李德明软禁在西平王府。

    山遇惟亮虽然已经是征得江逐流的同意,成为代西平王了,可是暂时还是居住在他原来的将军府邸进行发号施令。

    经过三天的清剿,把兴州城内忠于李德明的残余势力都连根拔起之后,江逐流终于可以安心地和山遇惟亮商量下一步计划了。

    按照事先商量好的条件,首先兴州城内的城防全部都是由大宋军队掌握。 这也是江逐流基于大宋军队和党项军队的优劣布置下来的。

    不过此时大宋的军队俱都换上了党项装束,所以乍一看去,还以为守城的人都是党项人呢!

    中原的军队长处在于防守,自古以来,中原王朝的军队在镇守城池方面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 这是山遇惟亮手下十万游牧出身的厢兵所欠缺的。

    而山遇惟亮手下十万党项厢兵长于进攻,善于机动,在大草原上来回奔驰,来去如风,这种特点又是大宋军队所比不上的。

    所以十万厢兵留在城外当做一支进攻性的力量再合适不过了。

    于此同时,江逐流率领的两万辎重部队则在数百工匠的指挥下开始修造守城的器械。 其中自然少不了的就是江逐流设计出地新型投石车。

    兴州城比甘州城大上数倍,投石车自然也需要建造很多。 好在兴州城不缺材料。 江逐流手下也不缺少人手,所以投石车的建造速度也非常快。

    山遇惟亮府邸中,江逐流、狄青和山遇惟亮兄弟俱都在座。

    “江大人,以你之见,下一步我们应该如何解决野利王的部队?”山遇惟亮问道。

    江逐流说道:“山遇将军,虽然说我们已经封锁了兴州城,现在施行准进不准出。 但是鸣沙堡距离兴州城这么近,时间长了。 野利王必然会知道兴州城的真相。

    所以我们必须速战速决,解决野利王的军队。 ”

    山遇惟亮点头道:“惟亮心中也有这样的担心,只是野利王手下也有八万大军,解决起来恐怕不太容易。 ”

    江逐流笑了,说道:“山遇将军,野利王虽然有八万大军,但是我们在暗,他们在明。 我们是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他即使再多八万大军,有不过是一群土鸡瓦犬而已。

    根本不是我们的对手。 ”

    山遇惟亮道:“江大人,莫非你已经有什么对付野利王的妙策了吗?”

    江逐流拿出地图摊在书案上,招手说道:“山遇将军、狄将军。 你们且过来看!”

    山遇惟亮、山遇惟永和狄青都围到书案上。

    江逐流指着地图上一个地方说道:“这几天我已经向人打听清楚了,这个地方名叫峡口。 两位山遇将军应该都知道这个地方。 ”

    山遇惟亮点头说道:“江大人,这峡口位于灵州附近,乃是鸣沙堡至兴州城地必由之路。 ”

    山遇惟永也接口说道:“峡口两边是大山。 中间只有一条崎岖的小路,地形非常险要。 难道说江大人打算在这个地方伏击野利王吗?”

    江逐流点头道:“正是。 我们只需要李德明一封亲笔书信即可。 ”

    山遇惟亮还是有点担心,说道:“江大人,虽然我们占据了地形之险,但是野利王毕竟有八万大军,若是拼起命来,我们虽然不惧,但是恐怕也要遭受不小的损失吧?”

    江逐流早已经成竹在胸。 他淡淡一笑,说道:“这又何难?我们只需如此如此,还怕野利王不束手就擒吗?”

    一时间几个人俱都放声大笑。

    天圣八年四月十一日,山遇惟永率领数十骑卫士手持西平王李德明的手谕来到鸣沙堡见到野利王。

    李德明在手谕上喝斥野利王畏敌怯战,以八万大军围困鸣沙堡数月竟然奈何不得鸣沙堡内一万余名大宋残兵,实乃是党项人之耻。

    李德明令野利王速将军队交给山遇惟永统带,他本人则速速返回兴州,听候下一步发落。

    野利王见到手谕后叹了一口气。 在此之前。 李德明已经屡次催他出战。 野利王总是不肯。 他已经在鸣沙堡外葫芦口布置下了埋伏,只要大宋援军一到。

    必然会遭到惨重的打击。 后来几经野利王上书恳请解释他这样做的原因,李德明才勉强同意他继续困而不攻,没有想到,最后李德明还是忍耐不住,要拿他问罪了。

    “山遇将军,你可否答应小弟一个要求?”野利王拱手说道。

    山遇惟永微微一笑,说道:“野利将军,只要本将能做到,一定答应你。 ”

    野利王说道:“山遇将军,请你领了兵权之后,五日内不要对鸣沙堡里的宋军发起进攻。 小弟赶回兴州之后要亲自向王爷陈情。

    一定要对鸣沙堡困而不攻,把大宋的援军一路一路地引来吃掉,我们才能逐步取得对大宋军队的优势。

    否则只要我们拿下鸣沙堡,失去葫芦口这个有利的地形,大宋军队必然从其他方向进军。 到时候我们党项军队人数远远不及大宋军队,此战必败啊!”

    山遇惟永摇头说道:“野利将军,这个本将怕不敢轻易答应你。 王爷本来就是因为你不肯出战而发怒。

    假如我也按照你的办法去做,恐怕王爷也不会轻饶了我的!”

    野利王恨恨道:“一定是兴州城内哪一个不开眼地官员在王爷面前进了谗言。 这些烂人打仗的时候没有什么本事,搬弄起是非倒是很有一套。

    山遇将军,你放心,我回去当面向王爷陈清利害后,王爷一定会同意继续对鸣沙堡困而不攻的。 山遇将军,小弟也不需要你多等,只需要五天,五天时间如何?”

    山遇惟永叹了口气,说道:“野利将军,好吧。 看在你对王爷一片忠心的份上,我就替你担着这一份罪责。 但是我事先和你讲好,本将军可是只等五天。

    五天内如果王爷没有下新地手谕,我可一定要率领大军向鸣沙堡发动进攻了!”

    野利王道:“多谢山遇将军!”

    移交过军权之后,野利王立刻率领数十亲兵快马飞驰赶往兴州,

    四月十二日晚,经过一天一夜的马不停蹄的赶路,野利王终于来到了兴州,他叫开城门,刚一进去,立刻被十数柄钢刀架在脖子上。

    他身后的亲兵们每人脖子上都架几把钢刀。

    野利王不敢反抗,以为是李德明下令治他的罪,所以任由那些人把铁链枷锁给他戴上,口中只是说道:“请诸位兄弟立刻带我去见王爷,我有紧急军情相告!”

    迎接他的是一阵狂笑,然后一个将领操着带着大宋口音的党项话告诉他说道:“放心,野利王将军,你很快就会和你的王爷李德明在一起地!”

    四月十三日,山遇惟永将军在鸣沙堡又收到李德明的加急手谕,说一支契丹军队已经突破卫慕山喜大军的防线,直逼兴州城。

    李德明命令山遇惟永立即放弃围困鸣沙堡,率领大军到兴州城。

    山遇惟永立刻率领八万大军开拔,向兴州城火速赶去。

    四月十四日傍晚,山遇惟永率领大军来到峡口。 手下将军建议山遇惟永让大军在峡口外休息,到明天早上再经过峡口赶往兴州城。

    山遇惟永当即大骂,说道兴州城危在旦夕,岂能在路上耽误,他让大军进入峡口继续前进,能多赶一段路是一段路。

    峡口山路非常崎岖,到后来即使打着火把也看不清楚,不时有人马失蹄摔伤。 山遇惟永看着急不得,就让部队在峡口中安营扎寨,等明日天亮了继续赶路。

    于是八万大军就在狭窄幽长的峡口中安扎下来。

    半夜时分,山遇惟永借口查夜,率领数十亲卫走出中军大营,随即不见踪影。

    半个时辰后,峡口两端同时发出轰隆隆地响声,无数巨石从山顶上滚落,把峡口两端堵得严严实实。

    山顶之上,山遇惟亮摇头对江逐流叹息道:“八万大军啊!可惜这些都是野利王的嫡系,不能为我所用啊!

    序 第三百一十七章 算计辽国

    第三百一十七章 算计辽国

    江逐流拍着山遇惟亮的肩膀说道:“山遇将军,成大事者岂能有妇人之仁?这些人虽然也是你们党项族人,但是毕竟和你不是一心,现在野利王已死,这些人留下终究是个祸害。

    即使他们现在臣服于你,谁能保证他们以后不记得今日之恨造反作乱呢?不如现在斩草除根来的干脆!”

    山遇惟亮叹了口气,说道:“八万条性命啊,真是有点有伤天和……”

    江逐流笑道:“大秦名将白起在长平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卒,奠定了秦朝统一的伟业,提起名将白起,人们首先想起的是他彪炳的战功,谁还会去怪罪他坑杀四十万降卒的举动有伤天和?”

    山遇惟亮默然不语,内心似乎在做剧烈的思想斗争,终于他一咬牙道:“宁可我负党项人,不可让党项人负我!”

    山遇惟亮冷然转身,从身后的亲卫手中接过火把,在空中挥舞一下,喝令道:“杀!”

    顿时间无数火箭划过长空,璀璨如烟火一般射向峡口中的党项军营,无数滚木礌石从峡口两边的山上滚落下来,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向峡口中砸落。

    峡口中的八万党项军骤然间见峡口两端被巨石堵死,前进和后退的道路都被截断。

    而中军帐中,山遇惟永将军和几十名亲卫又消失地无影无踪,正在惊慌失措之间,忽然间看到无数火箭和滚木礌石从天而降,顿时魂飞魄散,嚎叫着四处逃命。

    可是他们又能逃到哪里?整个峡口中到处都弥漫着死亡的气息,到处都是死亡的陷阱。

    营帐在火光中熊熊燃烧,天空中不断有利箭如雨点般射来,两旁的山顶上滚木礌石咆哮着不断地滚落,根本没有停歇的时间。

    士兵们不是被利箭射杀就是被滚木礌石砸死,或者被营帐的火烧死。 一时间,整个峡口变成了人间炼狱。

    大屠杀整整进行了一个多时辰,峡口底部几乎被滚木礌石凭空填高了数尺。 而滚木礌石下面都是野利部党项人的尸体。

    可是山遇惟亮并不打算就如此罢手,他还担心峡口中有没有死亡地野利部党项士兵,于是就让士兵们把堆砌在山顶上的松树枝叶也扔进峡口内。

    这些松树枝叶本来是制造滚木时从松树上砍下来的枝叶,以免枝叶阻止滚木的滚动。 现在这些枝叶俱都派上了用场。

    很快,峡口中又覆盖上厚厚的一层松树枝叶。 山遇惟亮又让士兵想峡口中发射一轮火箭。 此时正是初春时节。

    天干物燥,松树枝叶含油份极高,一见明火,立刻被引燃,顿时整个峡谷变成一片火海,火光把峡口上方的天空都映照的一片通红。

    松树枝叶又引燃下面的松树干制造成地滚木,整个峡口中都是噼啪作响的木材燃烧声音。

    中间间或夹杂着一些野利部尚未死亡的士兵的惨叫声,在这幽静的春夜显得分外凄凉。

    大火一直烧的天明才渐渐熄灭。 山遇惟亮从山顶上看下去。 峡口中一片死灰。 他心中也有些默然。 过了很久,才长叹一声,率领部众和江逐流一起返回兴州。

    解决了野利王的军队之后,只剩下卫慕山喜率领的十五万卫慕部党项大军。

    江逐流就让李德明给卫慕山喜写信,信中说道野利王率八万大军遭遇大宋二路平叛军招讨使江逐流率领地十万大宋精锐。 野利王力战身亡,八万野利部精锐俱都被歼。

    幸亏左右路厢兵统领山遇惟亮、山遇惟永兄弟率大军驰援,大宋二路平叛军才被击退。 目前山遇惟亮、山遇惟永兄弟率领十万大军拱卫着兴州城,兴州城防固若金汤。

    卫慕山喜勿要担心,只需在前线抵挡住大辽精锐即刻。

    于此同时,江逐流还是让山遇惟亮派亲信部众押送粮草补给源源不断地送往乌梁素海前线,以供卫慕山喜大军使用。

    卫慕山喜收到李德明书信之后,不由得感慨大宋第一猛将江逐流的战力强大,幸亏他对阵的是大辽韩国王萧惠而不是大宋平叛军招讨使江逐流。

    大宋枢密使钱惟演正被围困在鸣沙堡苦思无计,眼看已经弹尽粮绝,即使党项野利部大军不进攻。

    城内一万七千名大宋将士也要被饿死的时候,城外八万多党项大军竟然在一夜之间撤了了鸣沙堡。

    钱惟演一开始不相信这是真的,担心又是野利王搞得什么鬼,就派探马出去试探。

    一连派出去几拨探马,最远跑出去有五十余里,都没有见到党项人地身影,钱惟演这才相信党项人是真的撤兵了,于是不敢怠慢。 率领大军弃了鸣沙堡。

    一日之间狂奔四百余里,逃回了大宋境内。

    一回到大宋境内。 钱惟演就获悉了两个月前朝廷已经任命江逐流为二路招讨使,率领大宋二路平叛军七万余人前往鸣沙堡解围。

    可是到了现在,钱惟演也没有见到江逐流率领的二路平叛军的影子,一时间不由得恨得咬牙切齿,立刻写下奏折快马送往东京向太后和皇上弹劾江逐流延误军机,玩忽职守之罪。

    可是在钱惟演地奏折到达朝廷之前,江逐流的奏折已经抵达了汴梁皇宫。 江逐流的奏折分为一明一暗。

    明的奏折由信使交给朝廷,由小皇帝赵祯在朝廷上向文武百官宣布。

    在奏章中江逐流说道,他率领二路平叛军穿越黄河施行围魏救赵之计策,迫近西平王老巢兴州,先消灭西平王麾下最精锐的两万铁卫军,西平王之侄,铁卫军统领李元江当场授首。

    铁卫军被歼灭,迫使围困鸣沙堡的野利王八万大军仓促后撤前去解兴州之围。

    江逐流则让二路平叛军在鸣沙堡至兴州必经之路上峡口设下埋伏,全歼野利王大军,并砍下野利王的首级。

    在这之后,二路平叛军又遭遇到了党项左右路厢兵统领山遇惟亮、山遇惟永兄弟率领的十万厢兵,目前两军正在灵州外僵持,江逐流正密切注意着战场上形势地变化,准备择机破山遇惟亮和山遇惟永兄弟的十万大军。

    与这封奏折相呼应的,则是李元江、野利王两颗经过硝制的狰狞的人头。

    一时间大宋朝廷上欢声如雷,文武百官俱都歌颂太后之英明,皇上之神武,俱都称赞皇上和太后两人慧眼识珠,把江逐流从一介小吏提拔上来,逐步晋升,最后任命为大宋二路平叛军招讨使,从而给了江逐流以充分的信任与机会,让江逐流又了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机会,最终才创造出如此彪炳的功绩。

    这功劳表面上看是江逐流和二路平叛军七万五千名将士地,实则是大宋太后和大宋皇帝地。

    刘太后听得笑眯眯的,小皇帝赵祯却眉头微皱,对群臣地歌功颂德不屑一顾,假如歌功颂德就能让大宋取得战场上的胜利的话,何来几十年前的澶渊之盟啊?

    与此同时,另一位秘使则到了老太监陈琳家中。 陈琳的家人立刻到宫中通知老太监陈琳。 于是陈琳就出了宫回到家中见到秘使。

    秘使则呈上江逐流的秘密奏折,告诉陈琳这封秘奏折只能让皇上和太后观看。

    陈琳把秘奏收好,连忙回到宫内。 此时刘太后和小皇帝赵祯刚表彰了招讨使江逐流和二路平叛军,犒赏过信使,正从大殿回来。

    陈琳就把江逐流的秘密奏折呈了上去。

    江逐流在秘密奏折中把在党项发生的真实的情况详细地讲述了一遍,他在奏折中说,他之所以写下一明一暗两封奏折,完全用的是疑兵惑敌之计,主要是为了迷惑辽国朝廷,为下一步和辽国之间的可能发生的纷争争取有利的形势。

    江逐流说,目前兴州已经全部归大宋控制,西平王李德明被软禁在兴州西平王府,山遇惟亮山遇惟永兄弟对大宋永远称臣绝无二心。

    只是这个消息不能泄露,如果泄露出去,恐怕在乌梁素海和辽国军队交战的卫慕山喜会起异心,转而投靠辽国,从而借助辽国的军队来攻打兴州。

    如果这个消息能秘而不发,卫慕山喜并不知道兴州已经在大宋军队的掌握之中,必然依旧一心一意地与契丹大军作战。

    卫慕部十五万党项大军俱都是彪悍之卒,辽国即使能打赢,必然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到时候再遇到大宋与山遇惟亮兄弟的近二十万联军,必然不能讨得便宜。

    而江逐流那一封明的奏折就是做给辽国的细作看的,他们必然会把这个消息报回辽国。

    序 第三百一十八章 兄可自便

    第三百一十八章 兄可自便

    在江逐流的算计中,辽国皇帝耶律隆绪见到大宋军队已经攻到兴州外围之后一定会大为震惊,他们必然会增派兵力到前线支援韩国王萧惠,然后对卫慕山喜的十五万党项大军发起进攻,以求在大宋军队攻占兴州之前解决卫慕山喜的军队并且赶到兴州。

    因为兴州外温泉山乃是契丹人的龙脉之地,辽国皇帝耶律隆绪岂能坐看大宋军队占领兴州?所以辽国大军和卫慕山喜十五万虎狼之师之间的大决战就会提前到来。

    而江逐流所要做的就是,率领大宋与山遇惟亮部属近二十万之众坐山观虎斗即可。

    温泉山中有契丹龙脉之事,江逐流已经向刘太后和小皇帝赵祯面陈过经过了,并央求刘太后和小皇帝一定要保密,不要让任何大臣知道这件事情的真相。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机密不外泄,辽国君臣才会相信温泉山真的是契丹龙脉所在之地,才会下定决心对党项人进行赶尽杀绝,占领兴州。

    刘太后和小皇帝赵祯见了江逐流的密信之后不由得更是惊喜。

    他们本来以为,江逐流能消灭党项十万大军,把党项铁卫军统领李元江和野利部首领野利王斩首,解决了鸣沙堡之围已经是天大的功劳了,却没有想到江逐流竟然已经占领了兴州城,收服了山遇惟亮兄弟和十万党项大军,还把西平王李德明也抓起来了。

    这样的功劳堪比太祖赵匡胤开国之时麾下诸猛将灭南唐收吴越平后蜀,大宋这样的威风和风光也只有太祖赵匡胤时才能寻找的到。

    可是现在,江逐流竟然让大宋失去的荣耀和威风重现再现了。

    一时间刘太后和小皇帝赵祯一个凤颜大悦、一个龙颜大悦,都不知道该如何封赏江逐流了。

    不过相比起小皇帝来,刘太后心中还是微微有些遗憾,可惜江逐流如此人才,偏偏不能对哀家全心尽忠。 心中总是把皇上摆在第一位,哎!真让人懊恼啊!

    刘太后当即给江逐流写了一封圣谕,除了对江逐流的功劳进行表彰之外,还叮嘱江逐流要注意分寸,不要刻意和辽国大军起什么冲突,尽量以和为贵。

    刘太后说,辽国大军勇猛彪悍远不是党项人能比的,江逐流虽然新胜。 但是仍要有警惕之心,不要因为轻视辽国而与冒然与辽国军队起冲突,到时候可能会得不偿失。

    另外刘太后又交代江逐流,一定要守住兴州之地,既然这块土地在大宋手里,那就是大宋的领土,绝对不能让契丹人占了便宜。

    小皇帝赵祯看了刘太后地圣谕心中暗自叹息,看来太后真的是老糊涂了。 又想让江逐流不和契丹人起冲突。

    又要让江逐流守住兴州,这种自相矛盾的圣命让江逐流如何去执行。

    加倍厚赏了密使,把圣谕交给密使,让他立刻赶赴兴州交给江逐流。

    从太后那里出来后,小皇帝赵祯又找了一块黄绫在上面写了几个字。 让陈琳追上密使带给江逐流。

    陈琳接过黄绫一看,上面写着:兄可自便!

    第二日,枢密使钱惟演大人派的信使也赶回了朝廷。 在朝堂之上,钱惟演的信使铿锵有力地宣读了钱惟演弹劾二路平叛军招讨使江逐流奏折。

    说江逐流玩忽职守、贻误军机、见死不救、贪生怕死,简直是居心险恶之徒,很可能与党项人暗通款曲等等等等。

    朝堂下文武群臣听着俱都面带笑意,心中暗骂枢密使钱惟演真是一个草包。

    江逐流这边已经替你把野利王的八万军队全消灭了,你竟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还写回奏折来弹劾江逐流,这不是自讨苦吃吗?

    朝堂之上,小皇帝赵祯面色铁青;珠帘之后。 刘太后也紧握拳头,咬碎银牙。

    信使抑扬顿挫地宣读完二路平叛军招讨使江逐流的罪状,然后躬身退到一边,得意洋洋地等待皇上和太后对江逐流的处罚。 果然,信使听到小皇帝阴沉地声音:

    “信使,这奏折之上可都是枢密使钱惟演钱大人的意思?”

    信使躬身回答道:“启禀圣上,俱都是我家钱大人的意思!”

    小皇帝赵祯喝道:“钱惟演太放肆了!自己率领十万大军被党项人打得丢盔卸甲,葬送了八万多大宋将士。 被党项人困在鸣沙堡数月不得脱困。

    打了如此败仗不知道首先反思自己的罪过,上书向朕请罪。 反而写信诬告为朕之大宋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江逐流,实在是可恼!来人……”

    小皇帝赵祯喝了一声,就要宣布对枢密使钱惟演的处罚措施。 刘太后在珠帘后面接口道:“皇上,且慢!”

    小皇帝连忙起身向珠帘后鞠躬道:“请问母后有何吩咐?”

    刘太后沉吟了一下,说道:“此事不全怪枢密使钱惟演大人,二路招讨使江逐流也有责任。

    他至少应该和枢密使钱惟演大人通一封书信,告诉枢密使钱惟演他的计划,让枢密使钱大人心中有数,这样才不至于发生误会。

    从这件事情上来看,江逐流虽然战功卓著,但是却不善于和同僚沟通,不善于和友军联合作战,他日若是遇到更强悍的对手,难免不受到挫败。

    以哀家之见,皇上应该同时降旨,对钱惟演和江逐流同时进行训诫,这样才不失公平!”

    小皇帝愣一下,然后叹了一口气,躬身对刘太后说道:“多谢母后指点,皇儿受教了。 ”

    朝堂之下文武百官反应各不相同。

    吕夷简为首地太后党人俱都喜气洋洋,暗道江逐流你即使打了胜仗又如何?不是太后的人,照样不招太后待见。

    枢密使钱惟演大人打了败仗又如何?损失了八万多大军又如何?被困鸣沙堡数月又如何?就是因为是刘太后的亲信,所以仅仅受到皇上的“训诫”,这种待遇和江逐流打了打胜仗的大功臣没有任何区别啊。

    看来,我等群臣以后还是要铁了心地跟着刘太后才是。

    晏殊、王曾、范仲淹等人则都闷闷不乐,江逐流立下如此功绩,还要遭到太后地训诫和贬斥;而枢密使钱惟演打那么大的败仗,几乎把麾下部队全部葬送在鸣沙堡,最后还是靠着江逐流的围魏救赵才脱困而出的,却也不过是受到太后地训诫而已。

    这样的赏罚措施,怎么能让臣下心服?传到前线将士耳朵中,前线那些为大宋浴血拼杀的将士如何能心平气和?他们还能不能心甘情愿地为大宋效力?

    大宋天圣八年、大辽太平十年。

    五月初二,辽国埋伏在东京的细作抵达辽国上京,把江逐流率领大军消灭党项铁卫军两万人、野利部大军八万人,把铁卫军统领李元江将军,野利部首领野利王大将军同时斩首,目前已经抵达兴州城的外围灵州,和党项左右路厢军统领山遇惟亮兄弟率领的十万党项大军进行对峙的消息报了上来。

    辽国皇帝耶律隆绪大吃一惊,立即召集文武群臣上殿商议。

    文武群臣听了细作转述的江逐流大胜地消息,俱都大吃一惊。

    他们不曾想到,在他们心目中认为懦弱畏死、胆小怯战,战斗力根本不值得一提的大宋军队竟然涌现出江逐流这么一位罕见的帅才。

    党项人的战斗力辽国君臣已经见识过了,以韩国王萧惠之勇猛,率领十万契丹铁骑,竟然在卫慕山喜十五万党项大军面前吃了小亏,到后来又增援了五万军队,让韩国王率领的军队和卫慕山喜的军队持平,这勉强维持个不胜不败的僵局。

    现在大宋江逐流率领七万五千军队,竟然能两个月时间内歼灭党项十万大军,还逼近兴州外围,这种战斗力又岂能是大辽的契丹铁骑所能比拟地?

    惊讶江逐流率领地大宋军队的战斗力还在其次,辽国地文武群臣最担心的还是兴州城是否会落入江逐流的手里。

    兴州城外温泉山中可是关系着大辽国运兴衰的契丹龙脉之地,这一旦落入大宋军队的手里,后果不堪设想!

    “皇上,请速派大军增援韩国王萧惠!”

    “皇上,这龙脉之地我们不可有失,必须火速增兵乌梁素海!”

    “皇上,请速速征调大军!”

    ……

    辽国皇帝耶律隆绪见群臣意见出奇的一致,便下定了决心:“众位大人,派遣大军可以,只是谁来率领这增援部队呢?”

    序 第三百一十九章 午腊阑山之战

    第三百一十九章 午腊阑山之战

    大辽兵马都总管,燕王萧孝穆出列躬身说道:“启奏陛下,臣以为若要大破党项,须陛下御驾亲征。 ”

    耶律隆绪没有想到燕王萧孝穆竟然语出惊人,他蹙眉沉吟道:“燕王,你劝朕御驾亲征,可有什么缘由?”

    燕王萧孝穆躬身说道:“陛下,两军决战与沙场之上,欲要取得胜机,首先要保证己方的军令统一。

    韩国王萧惠乃我大辽资历最高的武将,几乎与臣并驾齐驱,即使是微臣前往前线,也不一定能节制得了韩国王萧惠。

    如果微臣不行,那么其他将领到前线之后韩国王萧惠更是不会受他们的节制。 ”

    “但是若是让增援的大军到前线受韩国王的节制,恐怕其他将领又会不服。

    我契丹大军所到之处,敌军无不望风披靡,常常是我契丹人只需要一两万军队就可以击溃敌人十数万大军。

    可是现在韩国王萧惠率领十万契丹铁骑对抗党项卫慕山喜部十五万部卒,竟然连连溃败,若不是朝廷又加派五万援军过去,说不定党项大军就攻入我大辽境内。

    即使韩国王萧惠统领了十万契丹铁骑在加上五万契丹援军,也不过勉强和十五万党项军队维持个不胜不败的僵局,这和以往我们党项大军以一万两万之众人击溃敌人雄兵十数万的威风相差何以里计?我大辽大军百战百胜的威风就在韩国王萧惠手中毁于一旦。

    ”

    “在此等情形下,若是派遣的第二路援军依旧归韩国王萧惠节制指挥,恐怕不能让其他将领心服口服,若是将领之间心存芥蒂,那么打起仗来必然不能一心一意地把精力放再对付卫慕山喜的党项大军之上,下面将领甚至会怀疑韩国王萧惠的命令是否正确有效,如此一来不免存在下面将领对韩国王萧惠的军令阳奉阴违之势。

    这种情况下,如何去击败党项大军?即使能击败党项大军,恐怕也要付出许多不必要的代价吧?”

    “可是二路援军若是不听从韩国王萧惠的节制,其他将领包括微臣过去,都节制不了萧惠。

    萧惠难免也会心存芥蒂,对军令阳奉阴违,这对击败卫慕山喜地十五万大军也是不利。 ”

    辽国皇帝耶律隆绪和满朝文武大臣听着燕王萧孝穆的话俱都不住地点头,觉得萧孝穆的分析非常贴合实际情形。 看眼下这形势。

    无论派谁担任二路援军的将领前去乌梁素海前线都不合适。

    燕王萧孝穆继续说道:“陛下,若是您率领大军御驾亲征,则又是不同。 在我大辽之内,能节制韩国王萧惠的除了陛下之外,恐怕再也没有第二个人了。

    所以陛下若是御驾亲征,首先就避免了韩国王萧惠麾下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