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制造那些无用的枪炮弹药。他看过一篇报道,当清廷举一国之力购置先进的机器设备建成江南制造总局后,邀请外国人参观那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器设备,但其中大多数外国人对此却不置可否,他们认为最先进的设备机器应该为扩大工业发展经济服务,而不是仅仅为了造几门大炮浪费。
说枪炮无用,是因为李默涵根本不担心缺少弹药军火,只要山寨神器一点,要多少有多少。其实,李默涵同样可以用山寨手机复制出无数机械设备,但是与之配套的技术工人和工人们的技能是无法复制的,所以还是只能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通过一个零件一个零件的加工来积累自己的经验。
尽管如此,李默涵还是偷偷将购买的各种机器设备每一台都用山寨机复制了一些,作为战略物资储存起来备用。为了掩盖自己拥有山寨神器的事情,李默涵甚至对外宣称,自己在一个秘密的地方建造了一个秘密的工厂,可以仿制各种军火、机械等等。如果谁要想对付自己,那多半会从这个看似是自己命脉,但是其实根本不存在的工厂下手。
当然,结果只能是白费力气。“这书中所说真是至理名言。”
“对对,要是李大人当政,我中华绝对不会是现在这样。”一些年轻学生显然受到了书中理论的影响,开始互相讨论起来。
“说的没错,只有把咱们中国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才能办出大事情来,才能集中实力在列强的围堵面前给咱们民族杀出条血路来!无非就是像德意志第二帝国一样,用铁和血,还有统一的意志,为咱们炎黄子孙在这么弱肉强食的世界里站住脚!”
“就是就是,全中华的人民就需要一个声音,一个意志,一个领袖!愚认为,只有李默涵大人这样的青年英雄人物才能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李大人在书中说团结就是力量,那咱们就组织起来,还要联合一切有志于祖国复兴大业的青年人,以我们的鲜血、热情、生命。在李大人的率领之下,继续发展壮大咱们的力量,干出一番事业来!”
“好,算我一个!”
“也算我一个~!”
穆湘玥已经过着这个激|情澎湃的年纪,他看着群情激奋的青年学生们,只是不置可否地笑了笑,心中暗道:到底是年轻人,还不 够稳重。不过,这本书确实既有说服力,又有煽动性,任何人看了都不会无动于衷。
火车进入商丘地界之后,穆湘玥透过车窗向外看去,农田里到处是忙碌的农民,工地上各色大大小小机械象是在开博览会,尘土飞扬中,来回忙碌的工人有条不紊。
火车到站之后,穆湘玥等人一下车,就见到一队鼓乐队在月台上吹吹打打,负责接待的秦城介绍这是镇守使大人专门安排来迎接你们的乐队,众人顿感受宠若惊。
出了火车站,几辆道奇卡车已经停在那里,秦城安排穆湘玥等人上了卡车。卡车却没有进城,而是驶往郊外的军营。秦城解释说着是镇守使大人要在那里接待他们。
卡车很快进了军营,下车之后众人先被安排参观党卫军操练,党卫军钢铁般的纪律让穆湘玥印象深刻。之后,他们被秦城领着来到了大礼堂,按照秦城地说法,镇守使大人要做欢迎致辞。
这个欢迎致辞是经过精心准备的一场演讲,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李默涵还从后世一个以演讲闻名的知名人物那里取了经。
首先,演讲的讲台要宜近不宜远,宜高不宜低。讲台要设在听众中间,但又要高于观众。在视觉上,产生一种近距离的仰视效果。这样不光是会场气氛好,互动够,声音传导的效果好、而且在心理学上,让台下观众觉得演讲者既是自己群体中的一份子,又是能带领众人的旗手。
第二是演讲的流程,这里分细节和内容。细节是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时刻注意自己的手眼身法步,演讲者是主角,舞台基本功肯定掌握。五功之中,手势是第一位的,手如果在演讲中长时间拿着稿纸,或是撑在讲台两侧,手是会抖的。这不一定是心虚或是紧张之类的关系,而更多是一种生理的反射,就和身法一样,演讲者如果长时间90度昂首挺立,实际也是站不住的。
这就要靠小窍门自我调节。站的时候,身体不要呈90度,而是要略微向前倾斜,人在往前倾的时候,腰杆会自然挺直,这是力学的关系。这样不仅能站的时间长,而且看上去还站的直,有力度,有台型。
手势也一样,不要常时间固定摆放,有自信,练过的,可以配合自己的演讲内容动起来,时而诙谐,时而激昂,收放自如,浑然一体。如果自信不够,没太练过,那就要藏拙,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左手握住右手,左手拇指按住右掌掌心,放在身前,这样既避免引人关注,又可以达成自我心理暗示,给自己加信心。也可以交叉抱胸,时而翻动稿纸,也可以一手叉腰,一手做动作,但切记不要两手叉腰,那是泼妇骂街,不是领袖风范。
眼神也很重要,眼睛容易泄露内心的情感,不能飘忽不定,也不能太过活泛,前者显得没信心,后者显得不诚实,要专注于一点,坚定而有力。说的容易做最难,具体可以以台下某个方向,或是物体,暗中调整自己的眼光焦点,当然不能长时间盯住一个参照物,隔段时间要换焦。
台步,步法也很重要,例如上台和下台的基本功,走上演讲台,上台阶的时候,要沉稳有力,最忌讳初学者,三步并两步,窜上台去,自己感觉还不错,其实这样会被观众看轻,对演讲者领袖似的期待就降低了,之后演讲的效果不好。
众人在大礼堂里等了十分钟左右,秦城上台,对着麦克风试了试声音,然后朗声说道:“诸位,接下来,有请豫东镇守使、陆军少将李默涵。”说罢,秦城卖力地鼓掌。
台下稀稀拉拉地也有不少人附和,穆湘玥也象征性地拍了几下。
一个身穿白色西服的年轻人从幕后走了出来,他步伐稳健地走上了讲台,笑着对众人说道:“诸位,你们好,我就是李默涵。”
“真的这么年轻?”台下听众,包括穆湘玥在内,虽然之前都看过画册了,但是依旧对以为这么年轻的陆军少将感到惊异。
李默涵首先对众人愿意来到商丘表示了欢迎和感谢,接着开始讲述自己的政治观点。首先是对孙文三民主义的点评,李默涵说三民主义至少存在以下三点缺陷:
第一,将理论基础与上层建筑分开。三民主义的理论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本位,但是其引进的自由主义等西方思想均是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这样的做法是将理论基础和上层建筑简单地组合摆放到了一起,但事实上,彼此间没有任何联系和生命力。
第二,将文化中的物质和道德分开。孙中山认为:东洋的物质文明,虽然不如西方,但是东洋的道德,便比西方高的多。但是,一种文化中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上的东西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相伴而生的,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
第三,也最致命的一点,就是将理论内容与中国实际分开。孙中山认为:“中国人现在所受的病,不是欠缺自由,如果一片散沙是中国人的本质,中国人的自由老早是很充分的了。”因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建立在中国人的自由过多的基础上设计的,要放弃个人自由,争取团体自由。但是,当时中国的实际并非如此,中国人一直受到传统思想的桎梏,从来没有获得真正意义的个人自由,那又怎么能够知道如何放弃自由,追求团体自由呢。这个问题到了后世其实也没能解决,工厂通过不停的压榨工人以降底生产成本运营的方式已经证明于国于民无利可言。无法进入高端市场的国内产品,只能以底成本来谋求市场,表面上看是争取到了市场,但是实际上却牺牲国家的未来。
李默涵依旧耐着性子说道:“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工人每天在机器前工作十二个小时,会不会因为过度疲劳而精神不能集中从而造成废品率增加?”
“你又没有想过,甚至可能发生意外,比如手被机器切断之类?这些因素都会增加成本。”
李默涵最后郑重其事地说道:“我的梦想是把中国从一个落后贫弱的农业国转变成一个富强的工业国。我知道,你也有相同的梦想,我们有同一个中国梦。你有这个智慧而没有这个资本,我有这个资本却缺少这方面的智慧。只要我们携手,只要我们一起为了共同的梦想奋斗,未来的美好必定会超过我们的想象,子孙后代都会因此受到庇荫。”
穆湘玥好长时间没有答话,似乎是在思考。知道十多分钟之后,他才如释重负,笑着说道:“如果是我个人来完成这个理想,那么我必须考虑成本,因为只有这样我的工厂才能维持下去,才能谈得上实业救国。而大人你不一样,你办工厂不单是为了赚钱。”
李默涵点了点头,说道:“工人福利不变,八小时工作制不变。因为你不需要考虑成本,你需要考虑的只是如何把这颗幼苗培育成参天大树,继而是开枝散叶变成一片树林。”
“嗯!”穆湘玥很认真地点了点头,“为了中国的鲁尔。”不过,他随即又反问了李默涵一句,“敢问大人,您认为除了实业之外,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强国救国?”
李默涵一怔,一时到也没有反应过来。除了办实业,其它的还有什么可以救国?靠铁和血来武力统一中国,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甚至于是独裁政府。然后强行推行自己的意志,变自己的意志为国家的意志,最终让整个国家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集中全社会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强国之梦?
这是个好答案,但这肯定不会是穆湘玥这样的人想要的答案,李默涵思索片刻之后,他便答道:“教育。”
穆湘玥显然对这个答案很满意,不过他立刻再次反问:“大人重视教育,不惜巨资兴建华夏大学,穆某十分敬佩。但是大人似乎忘记了,眼下比起一所大学,我们似乎更需要许许多多小学来提高全民 的素质。”
普法战争爆发之前,当时欧洲很多学者就认定,普法战争的结局,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普法两国的讲台上课堂里,就已经决定两国的胜负。就像满清至于日本,北洋水师用实心弹对抗日本舰队的下濑火药。就是日俄战争时的对马海战 俄国太平洋舰队用黑火药都比下濑火药都差的远。
日本为什么能在1894年以前能研制出下濑火药?都是发展教育的结果,一个国家要强大,需要无数的优秀人才前赴后继。设想一下,洋人的读书人整天研究洋枪大炮怎么样才能威力更大,而当时中国的读书人整天在八股文里打转转,甚至愚昧到了用屎尿抵挡洋枪洋炮的地步,八股文下打死也不可能发明出下濑火药。
教育近代化是明治维新改革的根本一环明治维新时,日本人办教育,抓近代教育改革,很有特色。首先就是,抓得快、抓得早、气魄大,教育走在各项改革的前头。
明治维新后新政府诞生不久,一八七○年二月,教育改革问题便提上日程,第一次制定了《大中小学规则》。一八七三年八月,文部省颁布第一个教育改革的重要法令《学制》,正式开始有纲领,有计划、有措施的教育改革。这比《征兵令》的颁布和军事近代化的军制改革以及起到资本原尽管明治维新时政府财源拮据,教育事业的经费却是最多。文部省经费在政府各省(部)中为最高。
以小学为一切学校教育的基础,抓小学全力以赴,以期迅速普及国民教育,是明治维新时大办近代教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近代教育的各级学校,有其不可间断的连续性。“百年树人”,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大厦的基石。明治维新时日本人办教育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自明治维新以来大力兴办小学教育,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近代思想水准的不断提高,小学教育日益普及,就学率不断上升。一八七三年小学就学率只有百分之二十八点一,一八七七年达到百分之三十九,一八七九年达到百分之四十一点二。以后更迅速上升,一○年达到百分之五十,一四年达到百分之六十,一九年达到百分之七十,一九○五年达到百分之九十六。一九一九年以后每年达到百分之九十九强。日本自明治维新大办小学教育以来,不足半个世纪就完全实现了国民教育的普及,对加速建成资本主义起了很大的作用。
李默涵不得不承认,小学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但是对眼下自己的需求来说,见效慢,且没有那么直接,自己在这方面确实有些疏忽了。因为他继续大批理工科、商科人才为金融工商也服务,所以才下了大力气从焦作搬来路矿学堂,从青岛德华大学高薪挖角。
很快,简单参考了后世的一些办学经验之后,《豫东教育制度》就出炉了。新办的学校以公立学校为主,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这种义务教育既免费且强制,谁家小孩要是到了上学的年纪,家长却不送到学堂上学的,就是违法。
在教育类型上,注重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并重。在教育内容上,从小就重视学生的体育教学和军事基础科目的训练,通过弘扬国术,发扬国粹等名目,培养学生的尚武之风。同时也注重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教学,目的在于从小培养国民的国民性,不是把学生教育成只会考试、高分低能的呆子,而是充满民族自豪感、热血尚武的青年。培养他们成为善于行动、善于取得胜利的人,训练他们为民族和国家献身的精神。
就在这时,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一声枪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号角被吹响了。
shubao2